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老师的名言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2、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3、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4、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5、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6、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7、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8、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9、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10、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11、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12、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1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14、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15、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6、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17、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18、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19、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20、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2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22、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曰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2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24、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5、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26、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27、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28、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29、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30、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31、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32、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33、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34、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35、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36、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37、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56―01
一、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入手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拔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入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初中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就初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初中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等教材的教学,笔者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
三、从作文教学入手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四、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入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句话来体现的。这些名言警句都具有优雅高尚的情怀,它们不仅文笔优美、用词精练,而且意境深邃,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历史名句。除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外,进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育学生活着要有意义,要有价值,不要碌碌无为一生。让学生初步接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如果说“圆”是延伸拓展,那“点”是什么?是拓展延伸的中心,这个中心正是语文。语文课不能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这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和更精彩处拓展。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文本。拓展的基点是文本,拓展的时空也是文本。拓展延伸就必须有一个原则,要顾及到教学的目标。偏离语文轨道,游离在文本之外的漫无边际的拓展,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无边无岸的课堂,成为包罗万象的课堂,结果师生什么都抓不住。
怎样定“点”画好一个个同心“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作为拓展点,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定直径,使拓展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能力服务,增强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一、 触类旁通 增加积累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要学好语文,广泛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要积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以此为触发点,积累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学到“惟妙惟肖”,拓展几个近义词;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拓展几句陶行知的名言;学习《黄鹤楼送别》,拓展几首送别诗。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
《我们爱你啊,中国》中,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教学中可以就桂林、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等名山大川及景德镇瓷器、江南丝绸等丰富的物产为着眼点,拓展开来说成语、吟诗句、绘画面,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倾诉对祖国的感情。学生可尽情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甚至用自己的笔去抒发“我们爱你——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 青藏高原的气势非凡, 大渡河、金沙江的奔腾咆哮, 祁连山、兴安岭的连绵不断……”
二、 夯实基础 学习表达
《莫高窟》一文行文结构、描述方法堪称典范,教材中有一道拓展题:“《莫高窟》一课,将‘彩塑’‘壁画’‘藏经洞’写得很具体。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吗?”是的,模仿!精巧的遣词造句,匠心独运的篇章句段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拓展延伸也应在这方面进行挖掘、体验、感悟、表达甚至模仿学习。
学了《夹竹桃》,有一老师高兴地扬着学生的作业夸道:“他能写成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月季花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簇花黄了,又长出一簇;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其他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是的,仿写的痕迹很重,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总比胡拼乱凑不成文好吧?
拓展学习《广玉兰》中的句段:“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学生在习作中将学会意犹未尽的赞美;拓展学习《黄山奇松》:“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学生在习作中会自觉运用排列整齐、对仗工整的句子。
三、 自主阅读 开阔视野
拓展阅读可以就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走进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学习了《雪儿》《恐龙》等一些课文,学生对动物特别感兴趣,就向他们推荐一些介绍动物的有关书籍,如《蚂蚁王国》《动物世界》等。学习《嫦娥奔月》,不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多种版本的奔月故事,接触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狭隘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小故事,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林冲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读者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文本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更深刻地领会每一位作者的情感、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如,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代大诗人陆游一次到四川的成都花会赏梅,吟出了“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王冕则托物言志,在《墨梅》一诗中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写了脍炙人口的咏梅诗:“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气势磅礴,抒发了革命豪情,表达了无产主义战士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拓展阅读,在对比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写法的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四、 训练思维 实践创新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跳出文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中,爱因斯坦衣着邋遢,不修边幅,能算是个伟人吗?那就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伟人的庐山真面目吧。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拓展开来,请学生代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学了《滥竽充数》,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假期作业;设计;类型
每次临近寒暑假,老师们都要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但学生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往往与老师们布置作业的初衷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不无关系。笔者就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所提问题是:你觉得老师在寒(暑)假里布置哪些作业最为恰当?被调查的五十名学生,对“最恰当的暑假作业”认识各不相同。其中要求布置“有趣一点”、“不要太繁锁”和“不花很长时间就能做完”、“多布置一些活动、游戏类型”的居多。其中一些同学讨厌机械重复的“死”作业,而对活动类型的作业、新鲜一些的书写作业感兴趣。因此,假期作业可以遵循趣味性、创新性、活动性、灵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设计布置。
笔者据此对假期作业尝试改革,力求突破,下面就设计的类型进行简要分类。
一、巩固类作业——学期书本知识的必要复习
每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了不少课文,也认识了不少生字,有必要进行复习巩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做该类作业,因为它看起来是在重复课堂作业,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富有情趣。其中“接龙”是个不错的办法,例如“词语接龙”、“课题接龙”、“主人公姓名接龙”、“作者接龙”以及“混合接龙”等。
比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共有25篇课文,加上拓展阅读课文共39篇。请你选择课文题目,连成一段话,题目用得越多越好。如果你能把39篇课文的课题都连起来,那就更不简单了!试试看吧!”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情趣和挑战性,学生普遍喜欢。当然,“也可以把作者、主要人物、文章主题和诗句等混合串编成一个片断就更有意思了。”对于生字新词,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认识、理解、使用、书写等多个目标同时落实,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阅读类作业——举一反三,有效拓展
1.课文内容的拓展——就《“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阅读,布置学生拓展阅读描写船长的文章、描写海难的文章或电影、描写救人的文章等;学习《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布置学生拓展阅读儿童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学习《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布置观看抗日题材的电影、读描写时期的小说。
2.作者作品的拓展——读杜甫的诗《房兵曹胡马》、冰心的文章《忆读书》,布置诵、读杜甫的诗和冰心的散文集。就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养花》一课拓展阅读近现代知名作家老舍、朱自清、巴金等的散文、小说。
3.同类型拓展——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鲜明主题,紧扣主题设计作业,可以达到复习巩固和拓展深化的双重目的。就五年级上册“智谋”、“方法”等主题,布置课外搜集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江之歌》等以母亲河为主题的文章阅读之后,让学生搜集、阅读关于母亲河的诗歌和文章,感受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三、活动类作业——让生活成为源头活水
1.“小调查员”:调查规范使用汉字情况,调查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调查不同兴趣爱好的比例,调查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私家汽车的数量、种类等,调查同学们过生日情况……
2.“小收藏家”:集邮、收集成语、收集名人名言、收集歇后语、收集贴画、收集商标……
3.“小编辑”:根据制作手抄报的方法和经验,创编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杂志,注意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插图补白的方法,报头、封面的设计。
此外,还有画画、外出游玩、摄影、养花草鱼虫、发豆芽、做手工制作、搞小实验等等活动(注意做好记录)。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积累学生习作的素材,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交往类作业——自我搭建交际平台
1.认识一位新朋友,到同学家串门,邀请亲戚、同学到家里做客,在儿童网站上注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古诗教学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学以致用
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的语言差异,导致有些学生认为古诗深奥难懂,枯燥无味,难以进入正常的阅读理解状态,对它不感兴趣,甚至心存畏惧。过去,一些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古诗难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字词障碍,给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2.古代语法知识比较繁琐,学生难以掌握;3.古诗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少,给人以“学习古诗没有用”的错觉。但无论何种原因,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去克服障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下面谈三点实际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前动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诗教学。笔者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的古典文学是智慧的先人为今人留下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自《诗经》以来,有“”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彪炳千秋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璀璨夺目。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古诗的教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了解和学习古代诗歌,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古诗教学,要求学生一定要学好古诗。
2.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12册教材,其中选编了中国古代诗词50余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习新内容(古诗词)之前,笔者要给学生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动员会,让学生明确三个问题:学习古诗的重要性、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古诗。①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底蕴;②我们不仅学习古人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的政治抱负和人格魅力;③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广泛阅读,吸取书中精华。
当然,不是靠一次动员会就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二、师生互动,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笔者认为,要使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善教”,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巧设导语,先声夺人。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教师应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甩掉厌学的包袱,带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语文课的导语多种多样:可以介绍背景,也可以设置悬念,还可以朗诵古诗中的名言警句,等等。
2.精设问题,乐于探索。问题设计得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表意见的强烈欲望,把课堂气氛搞活,解决重点、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学《题西林壁》时,可结合作者的观点,不失时机地提出三个问题: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各抒己见)②作者苏轼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缘身在此山中”)③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形成一种活跃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3.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历史的距离,语言的隔阂,导致学生厌学古诗,怕学古诗。如何让古诗在学生眼里变得生动、亲切起来呢?创设情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配乐朗读设境、画面设境、影视剧设境、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例如,教学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了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杜牧笔下秋天的美景,可选用赞美秋天的轻音乐为学生朗读配乐,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的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又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放映电影《庐山恋》片断,让“庐山瀑布”的真实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4.师生互动,促进交流。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阅读古诗的乐趣。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腾出时间,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语文工具书等主动解读课文,对课文或老师的说法质疑问难,然后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互相切磋。另外,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篇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和宋代苏轼、陆游的诗歌,这样做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要想让学生对古诗有恒久的学习兴趣,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外要有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感受学习古诗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与课堂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
1.用名言。我们知道,古诗中的名言警句有潜在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名言警句时刻都在激励着自己的人生。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等等。
2.唱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唱歌,教师可投其所好,举办擂台赛,要求学生演唱与古代诗歌有关的歌曲。例如:《床前明月光》(李白《静夜思》),《春眠不觉晓》(孟浩然《春晓》),《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首句为“渭城朝雨轻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等等。
3.吟诗作画。读诗作画,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美丽画卷。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循善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然后上色,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其乐融融。这样,寓教于乐,效果甚佳。
4.演课本剧。对于叙事性强、场面感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古代诗歌,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为了表演到位,他们会积极地感知、理解古诗内容,认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安排学生表演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感人场面,学生充满激情,表演投入,言行举止,惟妙惟肖,博得阵阵掌声。笔者由衷赞叹:李白不愧是大诗人、大文豪啊!在这样的活动中,大家乐在其中,而同学们的创新精神更令人刮目相看。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感情。
3. 了解环境描写、对比反衬、想象等表达方式,认识其表达效果。
4.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充分地感受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2. 在体验情感的同时,把衬托、对比、想象等写作方法教给学生。
设计理念:
文本的教学价值包含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维度。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仿英雄传记式的叙述结构,赞扬高原柳身处逆境不屈抗争的顽强生命力。教学中,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适度拓展;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头脑风暴”,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从“眼中柳”到“心中柳”,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渗透学法指导、写法指导,让学生悟得表达的方法,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株柳树的外形有了初步的印象,谁来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2. 看(出示图片)――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我们来读出这株柳树的巍巍然。(生齐读)
二、 感受高原环境
1. 过渡:这不是生长在水边,生长在平原的一株柳,而是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那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3、4自然段,圈出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巡视指导:会读书的同学,就会透过一个词、一句话,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2. 你找到了哪些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一下。
老师把它整理出来。谁来读读第一行?
3. 出示词串: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的原地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样就能读出意境。
4. 拓展:这样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难怪会让作者想起这样的诗句。(出示古典边塞诗词,指名诵)
5. 写法:同学们,在青海高原上,令作者眼前一亮的是这株柳,作者明明要写的也是这株柳树,这样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这千年的荒芜和独立的壮观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不能不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6. 怪不得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作者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板:哦)你觉得这个“哦”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 兴奋 小组开火车读: 哦,青海高原一株柳!(加在课题前)
(2) 惊讶 初见柳树,更多的是一种惊讶。
三、 聚焦“精神”
1. 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株柳树生长、壮大起来容易吗?(不容易)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猜测和想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7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株柳树在生长、壮大的过程中的不容易?圈划出重点词句,在旁边写写体会。
2. 交流:
文中有一个字高度概括了这株柳树生长的不容易。
(1) 文中有一个字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中――出示“熬”的象形字,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用火烤)猜到是哪个字了吗?你们有一双慧眼。
(2) 我们来看看这株柳树要经受怎样的煎熬。
① 指名回答:它在青海高原上生长有两个最大的困难――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② 这是怎样的干旱和寒冷,我们来听一段资料介绍。(播放录音)
③ 引读:这样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学生接读)“绝不宽容任何……”
这株柳树它熬过了这持久的干旱,熬过了更为严酷的寒冷,在这片贫瘠的、没有树族的土地上活过了一岁,它活了很多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 同学们,在它的生长和壮大过程中,所要经受的煎熬远远不止这些,它还要经受怎样的煎熬?(“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画面吗)
那是怎样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啊!你们听――(播放风雪雷击的画面)
(4) 选择其中的一种情景写一两句话。
1. 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这株柳它……
2. 雷声轰隆,闪电霹雳,这株柳它……
3. 烈日炙烤,大地干裂,这株柳它……
① 学生写话。(巡视指导:这株柳树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呢)
② 交流,随机读:“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越受挫越勇敢。
“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越压抑越蓬勃。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它越磨炼越坚强。
同学们,老师都被你们丰富的想象,浓浓的情感打动了。
你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株柳?
③ 我们再来读读,赞美一下这株柳树,齐读第7自然段。
④ 作者久久地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情感?(敬畏、感动、震撼……)
再读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四、 家乡柳
1.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到这里文章也可以结束了,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第八自然段。(对比)家乡柳:易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荫,环境优越。
2. 对比回读:家乡柳――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高原柳――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 此时此刻,站在你面前的仅仅是一棵柳树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物、名言警句)
五、 回归全文,内化主题:
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作者和你们一样看到这株柳树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话)
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敬佩地呼唤――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小练第五题。
2. 用对比、衬托、想象、借物喻人的方法描写你喜爱的一种植物。
3. 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 衬托
苍茫 (熬过 )
一、从语文教材中学写“凤头”
所谓“凤头”,即开头要靓丽、高雅、先声夺人。“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那么什么样的作文开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好多范例。
1. 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文章开篇以简洁传神的语言直奔主题。可以是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
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如此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如莫怀戚的《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如鲁迅的《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2. 巧用修辞,连接话题
比喻的作用就在于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排比修辞的优
点在于句式整齐,给文章增加气势,加上优美的语言,会让读者产生愉悦感,犹如迎面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再让修辞恰到好处的与话题相连,从而浑然一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 设计悬念,引入话题
倒叙开头,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同时
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示文章的布局之美。如程海的《三颗枸杞豆》:“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实,那时我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如萧乾的《枣核》:“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4. 对比烘托,突出话题
如《石榴》:“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他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
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郭沫若先生为了突出石榴不避炎日,毫不示弱的抗争精神,借此赞美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文章开头写其他树用“都把”、“不想再”表现其他树的柔媚,不坚强,与石榴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话题,同时也为赞美石榴做了铺垫。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开篇,用陶渊明的爱菊、世人爱牡丹来衬托我的独特爱好:爱莲。
5. 环境描写,渐入话题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
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的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如《美丽的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春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一串串彩色的记忆……”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图,令读者心驰神往!《蓝蓝的威尼斯》:“天,是蓝的,地,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的、祥和的、精致的、古典的异国风情画卷,勾起读者无尽的遐想。
二、从语文教材中学写“龙段”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突出的几个弱点是:要么是不会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要么是选择了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加工(剔除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再就是材料有了,也加工了,但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却没了章法。这就使得我们读完这样的文章,我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即思路不清晰,主题不集中。就好比是做水景的工匠,把精心挑选的石头或树木之类的东西杂乱地放在一起,这些材料从单个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但所有有特色的东西不讲先后,不讲上下的摆放,也没有一个总的意境图案的统帅,我想这样的水景是没有人会欣p的!
要使文章主题集中,最重要的是围绕主题选择能突出主题的典型材料。这样的例子我们语文课本中就很多。例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背影》中,作者要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父爱,作者截取了与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画面――车站送行,父亲买橘子。看似多么平凡的一个镜头,但经过作者精心“加工”:首先是家境的穿插:“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满院狼藉”、“典当亏了空”――家境惨淡,令人凄凉。接着是刻画父亲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蹒跚地走――饱经风霜、苍老;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刻画了父亲的生活境遇窘迫。最后细致地描写买橘子的过程:(去)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回)先散放、慢慢跳下,生动地刻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的动态过程。一个平凡却伟大,朴实却令人敬畏的父亲形象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父亲”的爱子深情既感动了作者,也拨动了读者内心的情弦,令人潸然泪下,这泪中有感动,也有怜惜!材料细小而真实,细节描写感人,主题集中。
再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截取我与母亲生活中的四个片段:元宵夜巡夜、讲故事泪如泉涌、我背书挨打,母亲陪我哭、深夜劳碌的身影。这些材料虽然朴实无华,但是都很典型,通过这些材料一个慈爱、善良、情感丰富、能干、奉献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要使文章主题鲜明,那么,所选材料就要紧扣主题,要围绕主题精心加工。
文章的主干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干部分除了要围绕中心精选材料,还要做到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哪些内容应该先写,那些材料要后写,都要仔细斟酌,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符合事物的运动轨迹、符合人们的某种行为习惯,其目的是使文章易于被人理解接受,易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这里我要力荐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者从它的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五个方面来揭示花儿五颜六色的原因,这已经让读者清楚了,但细细推敲,这五个方面作者还按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由事物内在因素逐步转移到讲事物外部影响因素。这样的安排材料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三、从语文教材中学写“豹尾”
古人云:做人、做事要善始善终。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应当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何写文章的结尾呢?语文课堂学习中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结尾方式相对较好:
1. 点题式
例如《往事依依》:“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
断奋进。” 《本命年的回想》:“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我们家的男子汉》:“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着他那样的一点点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实在是一件最奇妙的事情了……”
2. 升华式
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
得到升华。例,《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这段话,不仅写出了一个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高度赞美了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升华了主题。
3.希望式
例如学生习作《秋叶随想》:“让我们走出对秋天的哀叹,走出对落叶的
惋惜,拥抱这短暂而又灿烂美丽的人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光,把我们的足迹留给这宽广平坦的大道吧!”
4.启发式
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例如《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启示当时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5.引用式
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做文章的Y尾。例如学生习作《成功需要奋斗》的结尾:“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再融合自己的观点,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
6. 抒情议论式
《纪念白求恩》:“我和白求恩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
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再如学生习作《秋色》:“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因为你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带来了累累的硕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7.自然式
文章多以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自然结尾。如《苏州园林》的结尾:“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又如《一面》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当然,文章的结尾不止这些,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同学们作文时能够巧用神思,“豹尾”巧摆,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
高尔基:我可以断言,同小孩子讲话必须要“富有趣味”。
——《论不负责任的人和当代儿童读物》
雷曼麦: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转引自《师生口才的训练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特殊教师——班主任来说,语言更既是工具,又是艺术。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是指班主任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注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准确无误地通过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愿意接受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班主任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语言表达是班主任能力结构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正确的教育思想,要通过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要启迪学生的心灵,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得犹如琴师操琴一样,运用生动艺术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班主任应当是语言艺术的专家,除了一般教师所要求的语言要准确、明了、简练、通俗、规范、流畅外,还应当具有说服力、感染力、鼓动力,能使学生入耳、入脑,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优秀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有下述几个特征:
1、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用“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这是一种灾难”的比喻来教育学生不要重犯错误,这就比干巴巴的说教要好得多。
2、引用一些诗句、典故、轶事来借题发挥。例如在“争分夺秒,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的主题班会上,用“不知道明天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3、应用富有哲理性的警语、格言、绝句。一些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会使学生刻骨铭心,长时间地回味。一位毕业生给班主任老师写信说,老师讲的“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这句话,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受挫而不馁。
4、讲求风趣、诙谐和幽默。平淡、单调、枯燥的语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而趣味性的语言具有特殊功能,运用广为流传的笑话、典故来调节、刺激学生的思维,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班主任语言艺术规律
1、充满情感,融会真情
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火焰和热。情感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乘号,语言中充满情感,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真诚是人类情感中的真金,真情是班主任语言最基本的特色。与青少年学生交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对优秀生的赞美,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真情。俗话说得好:春风化雨暖人心。班主任的语言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温暖那些需要温暖的同学的心,使之振奋,使之茁壮成长。同时,也洗清那些应该洗清的同学的心,使之洁净,使之健康成长。
2、幽默为首,事半功倍
幽默是语言批评方式的一种软着陆,它以笑声代替批评,以诙谐化解尴尬。前苏联一位诗人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许多班主任教师体会到了幽默语言的教育力量,所以在教育中经常运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譬如哪天早晨,有同学迟到,我说:“你家的钟表是不是该擦油泥了?”全班同学都笑了。气氛活跃了,我抓住教育机会,接着说:“上课晚两分钟不要紧,我们可以等等你,或者课下补补课,最多挨老师几句批评。可是你们要知道社会、人生是不会等我们的,机会是不可以补的。我们应该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抓紧时间就是抓紧生命,抓紧了时间就是抓紧了金钱啊。”同学们再一次笑了,迟到的同学在笑声中都会得到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说:“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既平易近人,又使人畏惧。”看来,班主任的语言也不必都得严肃认真,幽默诙谐的作用也不小。3、义正词严,据实而斥
遇到非常事件,班主任的语言不妨像春雷一样让人警醒。譬如说,每次捐款捐物我班总是比别班慢,比别班少,我也并不责怪他们,因为我班很多同学的家境并不富裕,有的甚至比较贫穷。这一次是为本县洪灾后重建家园捐款,两天后看着尽是一元两元甚至五毛的名单,我心里有些无奈,想想他们也是尽力了。可是当我午间走进教室,眼前的情景却让我惊呆了:教室的垃圾桶里竟然堆满了空饮料盒和糖果纸!我命令学生马上回到座位,把垃圾桶放在讲台上,我近乎吼叫的训斥学生:“看看,看看,这些是什么!”我又举起捐款名单,“看看,看看,这又是什么!为什么捐款的人那么少?为什么捐的钱这么少?你们是没有钱呢,还是用来买零食了呢?”面对我的质问,许多同学低下了头。我继续说:“想想吧,灾区有多少全倒户无家可归、衣食无着,你们呢?你们的爱心呢?你们还有同情心吗?……”那天我可好好教训了学生一顿。当然,结果是那次捐款迅速完成,班内买零食、乱花钱的现象少多了。
从这件事看来,班主任的语言应该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正气。义正词严主要是指班主任的态度,而不是指用词,更不能讽刺,不能伤学生的人格,这一点班主任必须注意。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歪风邪气,班主任决不能纵容其发展,应该以义正词严的方式来纠正,指引学生踏入正途。
三、加强和提高自身语言艺术
班主任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鼓动力,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起来,抽象和形象、明示和暗示、无形和有形成珠联璧合之势,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班主任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加强和提高语言修养的重要基础。教师语言是教师思想、道德、学识和修养的综合反映。语言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本身所含的意思,换句话说,首先是说什么,其次是怎样说。提高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解决的是这个“说什么”的问题。每天班主任教师都要给学生讲许多话,每一句话都是班主任思想的反映。讲得对不对,对一问题认识水平高不高,都取决于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班主任在世界上每发生一件重大事件的时候,都会在学生面前谈出自己的观点,每一次观点的阐述都是对班主任理论认识水平的一次检验。所以,班主任在提高自己语言艺术水平的时候,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2、加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是加强和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内容。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一句“传道、授业、解惑”主宰了中国教育理论一千多年。今天看来,这一立论有些过时,但没有完全过时。因为传道、授业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卸去,班主任肩头依然担负着传授知识的重担。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满嘴常识错误的班主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位常常被学生问倒的班主任能够得到学生的拥戴。班主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决定着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精通本专业知识,并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必定稳定和高大。现代班主任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
当今世界正在变小,世界各国文化交往频繁,科技日新月异。以自己的陈旧的知识储备来面对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学生是非常困难的。班主任必须注意自己的知识更新和扩充。加强和提高自我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是班主任提高自我语言修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