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家庭教育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调研

第1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家教观念较为落后

一是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的基础知识;二是相当部分家长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往往为了繁重的农活而把子女当作生产、生活上的帮工,有的父母甚至因为缺少劳力不愿送子女接受教育,向子女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受到抑制;四是相当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天天轮流“夹攻”,时时语言“轰炸”,造成孩子心里负担过重而“物极必反”;五是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好坏,个性天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在调查的13934名留守少年儿童中,绝大多数外出父母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导致留守少年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管教而在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问题日益突出。

(二)教育方法适用错误,家庭学校沟通堵塞

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也急于教育好、培养好孩子,但由于方式方法多半是哄吓法、武断法、支配法、“棍棒”法、“变调”法、遥控法等,再加上重言教,轻身教,致使家庭教育起不到行之有效的作用

在对680名农村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有68.2%的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不少家长甚至认为交了学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品行出现了问题,应由学校来承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家长把教育子女应尽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从而与学校、与老师缺乏沟通,造成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断层。

(三)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家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语言环境有待净化。在农村,家长和孩子很随意就“出口成脏”,脏话流话就象“家常便话”;二是学习环境需要营造。在农村,很少看到家长捧上书本,孩子在一边写作业,而家长在一边看电视或打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习氛围很淡薄;三是娱乐环境有待优化。当前,家长对网络教育很难把握正确的导向,孩子迷上“网络游戏”较为严重,一旦变成“网虫”,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果一夜之间就被颠覆,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初高中学生中比较普遍。

目前,全县有家长学校49所。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家长课多半是“考试分数通报会”,有的学校甚至很少召开或不开家长课,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其主要原因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无时间和精力研究家庭教育知识;二是家庭教育资料欠缺;三是牵头单位无此项业务经费,开展工作难度很大。

二、对策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县”位居“五大战略”之首,使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广大农村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仍不容乐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家庭教育,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加强家庭教育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规划中,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发展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指导能力强、业务过硬的稳定的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伍以及老干部、骨干教师及优秀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2、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划拨一定的专款经费,用于聘请教师、购买教材、树宣典型等开支,做到每学校每学年至少可以开课一次,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培训阵地,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根据儿童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数量的目标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努力在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使其成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家长学校规范管理,加强家长学校学习资料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开办家长课列入各校年度工作计划中,使家长培训课进一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确保农村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新工作方法,延伸家庭教育工作面

一是聘请专家对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和较高层次的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优秀“二传手”;二是改变单一的家长课模式,变单向式、传统式家长会为双向式、开放式家长会;三是拓展家庭教学内容,使其更全面、更系统、更切合农村实际;四是结合家访、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把校内家长会延伸到校外,利用农闲把家长会开到村、到组、到户,为农村家长输送科学的家教知识。

(三)以活动为载体,树立典型,强化宣传

一是创建家庭教育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二是开展“学习型家庭”活动,引导农村父母成为学习型家长;三是继续培养和评选“优秀家长”、“双合格家庭”、“优秀家长学校”活动,在对家教成功的好典型进行表彰的同时着重大力宣传,通过带动辐射,使科学的家教知识逐步深入广大农村。

第2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1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年达到281万人,*年达到402万人,2003年已达到2053.6万人。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特点

分析20*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年*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第3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绵阳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

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随着社会上重智轻体,盲目追求升学率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作为学前家庭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学前家庭体育,目前还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应有重视。相对于家长对孩子在文化特长、艺术特长等方面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很大程度上成为孩子文化学习、其他特长培养中的点缀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绵阳城区四个公办幼儿园,三个民办幼儿园和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500名居民为研究和调查对象。调查于2008年9月-2008年12月进行。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38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

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问卷内容进行归类排列与增删,并对问卷进行修正与完善,使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

3.文献资料研究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收集和查阅了有关文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开展的状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有所提高,加之目前家庭大多只生育一个子女,年轻父母们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家长们不再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数持肯定的态度。具体情况见表1。

2.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家庭体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这部分家长更加忽略家庭体育的重要性。当儿童的其他学习与之有冲突的时候,家长很可能会放弃体育活动的时间,这与关于儿童闲暇时间选择兴趣班情况调查研究相一致:体育活动通常会成为其他兴趣学习的点缀,这部分人占调查的26%。

(二)影响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主观因素

1.经济条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据调查,绵阳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年平均收入主要在20000-100000元之间,其中年收入在20000-50000元的占调查人数的48%,50000-100000元的占27%,而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的。这一收入状况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满足家庭的其他文化消费,而体育活动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文化消费。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锻炼只出力不出钱的传统观念将逐渐被改变。

2.家庭成员闲暇时间活动内容。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成员在闲暇时间里,主要的活动还是看电视、读书报、聊天、做家务、会朋友等(占被调查总数的61%,见表2)。说明家庭成员绝大部分闲暇时间还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制约家庭体育的开展。其次是郊外爬山、游玩、聚餐、运动和在社区体育设施上进行体育锻炼等,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8%和7%。而选择出去看电影、逛街、到专业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也同样各占12%。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闲暇时间选择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或进行社会交往等。这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丰富家庭文娱生活,对培养子女广泛的生活情趣、活泼开朗性格及陶冶情操都有帮助。

3.家庭月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据调查,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中,有50%以上的家庭月体育消费不到100元,占被调查总数的1/2,有40%的家庭年体育消费在100-200元之间,有6.3%的消费在300元以上。这一消费现状,说明现阶段,就绵阳市城区人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而言,月体育消费的这一水平并不算高,比起发达国家的平均月体育消费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家庭体育开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受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影响之深。

(三)影响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客观因素

对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主体现状,本文从家长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了解儿童体育爱好情况。

1.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观念、意识,也就指导了家庭生活的内容、方式等。调查表明,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家长的最高文化程度大多是“大学本科”,占到调查总数的39%。以“高中”为线,以下的占总数的23%,以上的占77%。说明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得人们对文凭越来越看重,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和文化需求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这无形中也促进了人们对家庭体育的关注与参与。

2.家长的职业状况。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职业状况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公务员93人;企事业人员143人;经商和自由工作者102人;其他劳动者42人(见表3)。这一职业分布与所调查对象的限定(绵阳城区)有关,也反映了产业发展的一些态势,即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家长的职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闲暇时间、休闲娱乐及消费等生活方式。

三、结论

本调查研究认为,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均有认同感,但对幼儿家庭体育缺少了解;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活动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幼儿体育活动基本动作为活动内容的主体。对于现代学前体育理论指出的,应开展游泳、远足活动、赤足活动、社区间运动会等均没有放在重要位置。说明绵阳市城区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还没有与现代学前教育接轨;家长对学龄前儿童选择家庭体育活动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活动的条件基本得不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体育消费能力不大。目前主体现状上的特点――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家长知识化等也都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4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7-02

“关爱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特殊儿童最大程度实现补缺挖潜,扬长避短。对于每一位特殊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有关社会支持的问题得到了W者们深入而细致的探究。韦伯斯特《新大学字典》中将支持定义为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这几位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有研究表明:“家庭应付特殊儿童带来的影响的能力与其得到的社会支持有极大关系”,“社会支持越大,父母的压力越小”。可见,如果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就能有效缓解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本研究探究其所受的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所需要的支持,从而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更高质量更好的各方面支持,这不仅仅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政府将残疾人事业及相关福利政策落到实处、有利于全社会营造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友爱氛围。

一、相关概念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教育好孩子是家长的天职,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家长的重任。家长在特殊儿童的一生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殊儿童比普通儿童更需要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社会支持:指特殊儿童家庭(包括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它强调自闭症家庭所受的经济物质支持、对自闭症儿童父母个人精神的减压和对社会的减压。

(一)家长对子女的支持

在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中发现: 78%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当然也有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两名男童都为自闭症儿童的个例,最终结果是家长必须放弃一方的康复训练。

在调查结果中,293%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414%家庭月收入在2000―3999之间,172%家庭月收入在4000-5999元之间,121%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70%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母亲,20%的家庭教育负责人是爷爷奶奶,8%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外公外婆,10%的家庭由父亲担任家庭教育负责人。由此可见,在训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这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了微观的经济支持。带养人主要为母亲,父亲工作,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自闭症患儿,父母工作,这体现了家庭内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全力支持。

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5%,初中占188%,高中占218%,中专占62%,大专占62%,本科占62%;研究生及以上占31%。

从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情况看,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般注重的,较少部分家庭很重视家庭教育,占375%。大多数在训儿童家长在经历过挫败和灰心感之后,都对孩子进步的期望有所降低,仅有少部分家长还能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有忽略家庭教育的倾向。

在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和照顾的量表一题中,主要家庭教育的负责人提供的家庭支持量最多并且是全力支持,其次为第二照顾人,如配偶或主要负责人的父母亲。一般视家庭成员的亲疏程度而定,随疏远程度的递减,家庭支持量相应递减。大多数的兄弟姐妹的关心程度最弱。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孩子特殊性而烦恼时,如果受到较好的人际情感支持是很有利于家长减压的。

家庭内部的支持还表现在家长对自己教育精力投入的期望情况。家长认为自己还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康复训练,其次是益智玩具、生活用品,较少的是教育辅导和求医问药。

(二)儿童对家长的影响

有375%的家长表示:虽然孩子进步慢,但是自己不会放弃家庭教育。有2835%的家长坦言自己曾经有过放弃家庭教育的想法。也有家长无奈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家庭教育。在孩子总是闯祸时,有4686%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愤怒甚至有过体罚的,也有家长在后标注,自己不能自控地体罚自己的孩子。3438%的家长反应平和,会帮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有625%的家长会很焦虑但是从未体罚过孩子。约1875%的家长已经厌倦并且对其置之不理。

二、 中观支持

(一)家庭与学校合作

调查结果表示:有7825%的家长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康复的相关技能并将其应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1713%的家长偶尔会主动请教,625%的家长不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对自闭症家庭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技术支持,情感支持较少。

第5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我国的藏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延伸地带,具体包括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的一些州县。藏民族长期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区。通过走访、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藏民族的家庭教育中,主要有生产技能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习俗教育、历史教育、审美和体育教育等。教育的方式多为口授相传、示范演练,并配以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谚语和格言,如“想吃金黄的酥油,就得先喂好奶牛”、“靠别人干粮过日子,就得挨饿一辈子”、“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好人朋友多,好马主人多”等,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使得藏族地区的孩子从小就树立了热爱生产、待人诚实、尊老爱幼、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注重加强体育锻炼的高尚风格,对传承藏族文化,形成藏族人民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的现代教育要传承的思想。

2藏区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调研结果表明,由于藏民族本身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多年以来一直实行集中制办学和寄宿制办学,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广人稀所导致的就近办学成本过高的问题,也促进了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和诸多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1)在寄宿制学校日渐成为藏区主要的办学形式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父母而寄宿于寄宿制学校。调研结果表明:在一个学期里,20%的学生每月只有一次回家与父母相见的机会;80%的学生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只能中途或父母来学校探望或学期结束后才能回家与父母相聚,即便是五六天的节假日,多数学生也只能就近投靠亲友或留宿在学校而不能回家。这使得在成长中的学生原本能得到的家庭关爱、亲情关怀因此而缺失,也使得学生原本常在父母身边能够感受或学习到的生活经验、生产技能、行为养成、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家庭教育也因此而逐渐失去。

(2)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很多学校只重视看管,而轻视了教育;或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或仅基于安全方面考虑,而忽视了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潜能或特长发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调研结果表明:21%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78%的学生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了厌学情绪;80%的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学习效率和课业成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3)由于寄宿制学校半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学生难以了解外界和接触社会,致使学生视野闭塞、思维狭窄,对生活、对新事物的发展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4)调研结果表明:尽管很多寄宿制学校建立了“快乐生活、好学上进、关爱有加、训练有素、活动有序、安全和谐”的寄宿制管理模式,树立了“学校就是学生的家,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想得比家长更细致,照顾得比家长更周到”的管理理念,但很多时候都是浮于表面而未落到实处,不能真正有效地替代应有的传统家庭的亲情教育。基于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这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对于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极为不利的,也使得家长难以对孩子个性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良好的监督和引导,它已成为了制约藏区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的瓶颈。

3在藏区寄宿制学校中有效植入家

庭教育的策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其本质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塑造人。在今天的现代教育理念中,学校教育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通过对藏区寄宿制学校的调研,结合藏区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在藏区寄宿制学校有效植入家庭教育提出了如下的建议或看法。

(1)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教育组织目标管理体系。在学校构建家庭教育组织目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教育实际需求出发,确立家庭教育目标,通过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坚持“管陪”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

(2)从制度上保证,完善激励机制。在藏区的寄宿制学校中,很多学校都在探索植入家庭教育的策略,如“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者活动、“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等。这些都是探索有效植入家庭教育、弥补青少年学生因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心理不健康因素而开展活动的很好范例,值得肯定和发扬。但调研结果表明,这些得力的措施、行之有效的方法却仅仅停留在工作经验上、活动中,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随意性较大,很难形成长效机制,究其原因是没有将其规范化、制度化。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指导的考核要求、相关的奖励机制等对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积极性和效率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3)开设“校长接待日”和“家长开放日”。针对藏区寄宿制学校学生一月或一学期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现象,学校应开设“校长接待日”和“家长开放日”,让更多的家长定期到学校看望孩子、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4)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活动就不成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坚持“全面发展和藏区特色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下,深入挖掘区域内的本土文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孝敬教育、慈悲教育、和善教育等家庭教育融入活动中,既深化学生的课内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以活动促兴趣、以兴趣促实践、以实践促习惯、以成果促养成,努力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

(5)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的职能作用。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邀请本地有经验、有声望的村干部作为校外辅导员,根据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家族经验,让他们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开展一些社会生活实践和生产技能的知识讲座,以弥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相关知识或经验的不足。

(6)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一张家庭联系卡和相关的档案记载;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认真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内外沟通。这样既能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放心,又能增进学生和家长的亲情。

(7)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开设写字、手工、演讲、美术、唱歌、舞蹈、篮球等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

(8)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保证。学校要把“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研究学生新情况”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大胆进行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改,努力使每个学生想学、爱学、会学,让学生都能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取得进步和发展。

4结语

第6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家长学校建设;办学模式;调研;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于人从这里走向生活。”可见,家庭是人最初接触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环境,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与基点,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就整个家庭教育工作来说,家长学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家长普遍接受系统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方法学习,提升科学教子水平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状况,总结已有的办学模式和工作经验,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进一步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学校工作格局,夯实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今年9月至10月,市妇联联合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赴各县(市、区)进行深入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6份,回收率为96.6%。参加座谈会的有各地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以及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领导等同志。调研组还查阅了市、县(市、区)有关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台帐资料和专家论文。现将调研情况反映如下:

一、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稳步发展、办学质量逐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家长综合素质和家教素养的提升。20XX年,全市共建有家长学校XXXX所,当年培训家长XX万人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均达到了100%,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的比例分别为98.52%和99.88%。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经验与成效

1、组织架构日趋完整、工作机制运行良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我市健全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党政领导,妇联、教育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全市家长学校指导服务的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去年,市教育局还更名建立了“嘉兴市禾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同时,各地相应成立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纷纷出台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了家长学校组织网络的快速形成和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转。市级各成员部门进一步明确在家长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分工,积极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特别是妇联、教育两家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发文、联合调研、联合督查、联合培训等形式,切实推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

2、考核评估逐步规范,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为保证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打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品牌,我市积极培育和评创各级示范家长学校。今年6月,我市制定下发了《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和新一轮示范家长学校评选通知,通过学校申报、组织推荐、考核验收、专家评估等环节,推动形成各地争创、命名表彰、逐级评创、上下衔接的机制。“十二五”以来,全市已创建示范家长学校省级17所、市级10所,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亦形成有效的评创机制。秀洲区规范开展区级示范评创,命名数量以评审结果确定,不安排具体指标,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查,不合格的取消称号。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质量保证有力。目前,我市的家长学校师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专职教师。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的班主任或者分管德育的 校长(园长)。为进一步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品牌化的师资队伍,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专门开办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班,对学校从事专兼职家庭教育辅导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第二种是各类讲师团。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XX多支,成员X万多人。其中由市、县两级妇联建立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和家长需求每年推出授课菜单,常年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科学家教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第三种是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队伍,通过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等,积极为家庭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同时,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的社会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对象着手关注家庭教育,参与家长学校建设。

4、宣传氛围日益浓厚,活动品牌深入人心。为普及现代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市妇联依托各级家长学校主阵地,通过组织百场家教讲座、优秀家教案例征集评选、知名专家走进南湖大讲坛、嘉兴在线名家访谈、送家教知识下乡、家庭教育团辅巡讲等形式,深入开展贯穿全年的“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此项活动已连续多年被列为嘉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据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766场,受益家长11万多人次。同时,每年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期间,各地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组织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双合格”活动,通过评选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好家长、好儿女”等活动,举办“农村家庭教育节”、“社区家庭读书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知识知晓率。

5、理论研究初显成果,实践运用灵活创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可以为家长学校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此,市家庭教育学会每年开展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办学规律。“十二五”期间,我市有21项课题被列为省级家庭教育课题。学会成立三年多来,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共征集到论文629 篇,已出刊优秀论文集3册。学会专家团还连续三年参与市妇联系列亲子穿越活动的策划,先后为“童心向党、红色穿越”、“传承文化、城市穿越”、“嘉兴记忆、亲子穿越”三场主题活动进行家庭教育板块的内容设计和现场辅导。

6、家长意识明显提高,教子方法有所改进。随着我市家长学校的发展与家长学校质量的提高,家长的科学家教意识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本次调研对家长的问卷反映,家长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的比率占77、9%;有54%的家长希望在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改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希望学习内容重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亲子沟通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分别占22.55%、23.48%、25.07%。这些都说明了家长科学家教的学习意识在提高,家教的理念在更新,家校协作教育主动性也在增强。从这些数据也为家长学校的办学新方向和办学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目前具备的几类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模式

1、从网络布局上看,有一体多翼模式。“一体”就是从纵向脉络来看,以家长学校总校为主体统筹一个区域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制定计划、设计内容,分工落实,避免交叉与重叠。如嘉兴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作为全市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机构,对各地分校以及周边学校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辐射作用。“多翼”就是从横向内容来看,有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企业家长学校、农村家长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而这多翼中又以学校和社区两翼最为重要。

2、从资源整合上看,有辖区共建模式。各地从实际出发,注重挖掘辖区资源、培育区域特色,探索灵活多样的共建办学模式。为推动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今年市妇联以南湖区为试点,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共成长”社区读书活动,将亲子阅读作为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突破口,立足社区现有的场地、设施等,积极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组织开展周末社区亲子读书会、亲子沙龙、专家讲座等,推动社区家长学校授课的规范化和经常化。又如平湖市曹桥街道行知小学、行知中学通过建立本区域家庭教育联动机制,立足陶行知教育实践基地资源,与区域内镇街道、村(社区)联合开展活动,把陶行知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播到基层,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3、从举办形式上看,有现代多元模式。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不同需求,我市已形成更为多元和现代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如:嘉善县针对新居民人口较多,新二代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开设企业家长学校,推出“家教30分钟微课堂”,利用午休时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同时,各地还在社区开办“爷爷奶奶家长学校”开展隔代教育;针对新婚夫妇开设婚育学校;利用社区宣传栏建立橱窗家长学校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时间管理的需要,各地又在发展上述传统实体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向虚拟空间延伸,借助广播、电视、网络、QQ、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探索更为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4、从微观教学上看,有立体互动模式。为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授课效率,我们探索将传统常规的单向教育方式与更加立体多样、双向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家长团体辅导就是针对实际问题,就不同年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对家长进行案例式、连续性的科学教子辅导的有效方式。去年,市妇联与市家庭教育专家顾问团合作,首次尝试将团队辅导课引入家长学校教学,开展了“爱的阳光”走近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专题辅导活动。通过小组建设、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现场评析、互动分享等环节,为新居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中有关情绪管理、心理疏导、沟通引导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反响热烈。同时,我们还借助省内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与省家庭教育杂志社合作开办多期“父母茶座”,引导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5、从学校层面上看,有家校合作模式。各级教育部门重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指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互动方式,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如各家长学校通过QQ群、远程教育、家长会、报告会、家长论坛、家长开放日、家长热线、家访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如桐乡国艺幼儿园反哺式家校合作、嘉兴一中的家长论坛等为家长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嘉兴市实验小学创新建立了家长互助成长小组,通过整合家长资源,激发家长社会活动的潜能,开展学习交流等活动,帮助家长在互助中成长,形成了家校合作互动的良好模式,受到家长的欢迎。

二、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和办学模式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村)各类家长学校普遍建立,并且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办学质量还不平衡,与国家的要求,同全国家教工作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全市家长学校组织管理不够规范

全市各级都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分校,并设立领导小组。组织网络是架构起来了,但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发展不平衡,影响家长学校内涵的提升。部分办学单位还没有真正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和岗位考核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会议、研讨、学习制度,还存在着无经费、无教材、无教师等“三无”现象。不少学校往往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内容也大多局限在通报学生学习成绩,告知家长注意事项等方面。而调研显示,有88.27%的家长希望每年至少有一次及以上参加家长学校学习。从全市层面来说,今年6月份刚刚下发《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推进过程。

(二)家长学校师资力量还较薄弱

目前,学校家长学校的老师一般由班主任或者德育校长担任。这些老师大多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或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与家长交流、传递科学家教理念的经验,未必能担当起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要面对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教学的困难更大,对师资的要求也就更高。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偏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管理、科研任务,很难有宽裕的时间投入家长学校的教学。

(三)家长学习家教理念和方法缺乏足够耐心

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愿意学习科学家教理念与方法,但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不高。调查显示,家长自己找书等资料学习的只占16.1%。家长普遍都把自己提高家教水平的希望寄托于家长学校学习,同时又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反映在调查中主要是对每次的学习时间不愿意长,近50%的家长只愿意每次学习两小时左右,每学期有一至两次参加家长学校。希望课程实用,见效快。

(四)家长学校宣传教育阵地缺乏常态化

全市各级有关部门和家长学校,在理念上都重视了家长学校建设,并体会到利用好各类宣传网络强化家教宣传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使得这些宣传与教育还只是“点点星星”,未连接成片。如媒体宣传大多停留在对家教事件的信息报道上,缺少专题栏目和窗口。短信通讯平台互动大多是学习的提醒和成绩的通报,对家长的家教指导极少。互联网平台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网站,只是以开设专栏的形式进行,质量与流量都达不到家长的期望。

(五)家庭教育经费、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成立的嘉兴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妇联,并由妇联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但是每年工作经费只有4万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各地家长学校目前也尚未有专项经费,抑制了家长学校的发展。此外,妇联、教育等部门都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市妇联妇儿权益部仅有两名工作人员,却要承担妇女维权、儿少工作和妇儿工委等三大块工作任务;市教育局家庭教育工作归口基教处,该处虽有5人,但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教育工作已很难腾出精力专门抓家庭教育,致使对家长学校建设难于形成有效的管理。

三、加快推进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学校,作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开展家长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针对目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

针对目前家长学校建设过程中,办学管理不够规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村)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因此,各地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各类家长学校的领导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严格按照《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家长学校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在办学经费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培训、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的制订等方面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努力实现突破。第三,要加强家长学校的督查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家长学校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全国、省、市示范家长学校创评的契机,开展家长学校督查,督促办学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家长学校建设的合力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办学主体的“独角戏”,只有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合唱”中,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各办学主体要共同联手、密切合作,建立协同配合、共同育人的家长学校模式,达到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的效果。要统筹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要求除了主要依靠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构家长学校外,还应依靠社区(村)、社会机构、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办学,扩大家长教育的范围,并建设各个系统相互沟通、协调、支持和互补的局面。例如,由教育部门牵头,统筹行政部门与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协会、家庭教育中心等,从宏观上整体规划和协调本地区的家长学校建设和发展事宜。同时,各种办学模式也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例如,中小学、幼儿园主办的家长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和吸收借鉴大众媒体、新媒体主导的办学模式的优点,将传统的家长学校授课与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使家长学校真正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便利平台。

(三)提升质量,促进家长学校的内涵发展

家长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益,这就需要把握好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的培训,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提高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科学家教的理念和教授家教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发 展壮大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志愿者队伍,同时聘请优秀家长为兼职教师,重视发挥他们在指导和推进家长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完善教学内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的具体特点,制订家长学校的教材。教材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做到既讲理论、讲规律,又讲方法、讲操作,真正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第三,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家长学校除了要教授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以外,还需要遵循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通过教学的体验、分享、互动等环节,就教育技能与方法多做介绍、说明和指导,不仅让家长多听、多看,更应注重让他们多做。

(四)强化保障,确保家长学校良性运作

2011年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省、市、县财政中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各地家庭教育工作获得必需的财力支持”,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这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界以及家长资助与支持为辅的多元投资共建机制在理论上解决了家长学校经费紧张、办学困难的局面,但还有待在实践中落实。首先,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扶持家长学校建设,尤其是保证具有组织、协调功能的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县(市、区)一级家长学校总校的正常运作。其次,结合家长需求强烈的现实,允许家长学校有限制地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可以探索按照市场运作模式,让家长学校以法人身份参与到成人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通过“政府拨一点款、家长交一点费、学校出一点力”,这样“三个一点”来解决经费问题,从而确保家长学校的良性发展。

第7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王科福结合当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家庭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兼谈24位清华北大等名校优生家庭教育调研情况。深入浅出,激情洋溢。讲座围绕三大方面展开:一、没有什么事业比培养孩子更伟大;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与正常心态;三、新时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品德。重点介绍了从内到外看家庭教育、优生家庭教育情况及分析、家庭教育工作启示三部分内容,为大家讲述了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重要性。

    讲座设置了现场互动,王讲师与家长们共同探讨了众多家教中的热点问题,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重要性,懂得要用自己的良好习惯、优秀的品质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学会感激,学会宽容等优良道德品质,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整场讲座融理论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针对性,让广大家长受益匪浅。

    此次讲座不仅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而且还为家长提供了适用的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心态和措施,同时也让家长意识到了家教素质与家教质量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性。讲座结束后,家长一致表示,感谢学校给了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和交流的平台,家庭专题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第8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缺失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停滞在家中。近些年来,多数农民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而选择了外出务工,家中就剩下妇女儿童,有的甚至只有留年迈的老人和孩子在家中。这些留下来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里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全国妇联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家庭教育功能的减退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值得家长、校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共同寻求其解之道。

一、挖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父母的爱和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来说犹如源头活水,是塑造儿童性格、培养儿童情感、锻炼儿童意志的核心力量。在对蓝田县的调研中发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之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监护方式上。故同监护方式对应,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种情况。

1、单亲培养

考虑到家庭经济收入和对儿童生活成长的照顾,在家需要有人外出务工时,一般会选择只由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在家中。这就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单亲家庭。由于留在家中的一方不仅需要承担繁重的农务劳作,还要料理一切家务以及照顾儿童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谈及辅导儿童学习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精力对于一方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家长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的单薄,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造成了诸多的障碍和困境。

2、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来监护,由祖辈来承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责任。首先,鉴于老人身体状况、精力的充沛程度等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照顾会有一些不周,而在农村的老人接受小学教育的还不到60﹪,而辅导孩子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祖辈和孙辈的年龄差距较大,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有差异,交流和沟通时产生代沟也是不可避免的。留守儿童心理上出现的一些的困惑和性格上的变化,祖辈也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与正确的指导,这样就容易使得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最后,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对孩子溺爱、纵容等问题,一味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隔代抚养存在着以上的弊端,会让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无理的举动、不文明的言语等。

3、寄宿教育

在本次的三下乡暑期实践及对西安市蓝田县进行调研中,得知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状,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来缓减和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寄宿制学校里,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由老师来负责,但由于学生数量甚多,老师并不能面面俱到,有些老师甚至不会亲力亲为。一方面这种情况更加纵容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受到社会不利因素的腐蚀,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儿童对父母之爱的期望和渴求,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伤害。

二、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松散导致儿童心理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论是单方还是双方外出务工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松散、不完整,使得儿童不能正常接受双亲爱的沐浴和教育的启迪。而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重要的成长时期,对于自己身体的微妙变化、对于逐渐复杂的人际关系,儿童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和正确教育。但单亲和隔代的教育都过于简单,沟通甚少,以及家长忙碌的生活和较低的文化程度种种都不能满足孩子成长中问题解决的需要。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表现出孤独、敏感、怕事、软弱、寡言、偏执、不合群、抑郁自卑、甚至有攻击性的心理错位。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这些心理症状会随着年龄的成长也更加严重,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任其发展也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情感的缺失对于儿童情感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亲情饥渴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爱、母爱或是单亲之爱的环境中,缺少与家长情感的互动和沟通,单项的、片面的爱都是不能满足青少年在成长期对爱的需求。而父母常年在外,唯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电话,来简单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等,这就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使得儿童的孤独感加重,他们也丧失了基本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孩子又没有及时调节自己情绪和缓减孤独的能力,就会封锁起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使得感情出现空白,这就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饥渴"问题。

第9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孩子的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和睦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通过这次调查,希望了解一下现今家庭教育的情况,收集一些有关信息,从而对现今家庭教育中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调研,了解清楚当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寻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调查涉及对象是东莞的有已入学孩子的家庭

2、 调查方式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式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11月,对一些网友进行随机调查

3、 调查内容

以《家庭教育调查问卷》中列出的各个选项对家长与孩子间日常生活行为的一些常见要点进行调研

二、结果与讨论

1、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由于根据中国现今的教育实际情况,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大部分家长都偏重关注孩子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问题成为一个家庭中围绕孩子的主要问题,而一些孩子成长的其他要素(例如:品德修养、兴趣)往往被家长较为容易地忽略,而调查也表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全面素质配养力度方面还是不足够的,可以从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满意度中可以看出来。

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是很重要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每天都能够有跟孩子交流的机会,但问题是大部分还是一些日常的闲聊,而基本缺乏其他方面的交流,这个可能跟一些传统家庭观念有关,一些出现在国外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在调查中基本没有出现,可以说明,由于社会的观念和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影响,还有有可能存在家庭中交流脱节的问题。

调查中还发现,现今大部分孩子的自觉性还是较高的,一般情况下,孩子放学都会及时回家并自觉地完成作业,但问题表现在一般孩子晚上都要花大部分时间在学习方面,而一些其他活动显得较少参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家长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基本上不参与家务劳动。

2、讨论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家的基础,所以一个富强的国家,必然教育上是很今人满意的,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渐提升,教育就成为一个必须处理好的大问题。面对日益全球化的方方面面,中国教育,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家庭教育能否与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接轨,这个还有待我们去作更深入的研究。

虽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另人满意,但是用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足够面对庞大的人口。所以物质条件的制约必然教育有一定的压制,这一定程度上表现在升学压力当中,每个人都希望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名校”,但是面对现今资源还不足以应付需求的时候,只能择优录取,但是单一的选取手段促使孩子学习压力的大大增加,这主要体现在一纸学习成绩单上,使得全面发展又一次成为一个口号,当其他成长要素与学业进行选择时,学业往往会成为被选的对象,想改善这个问题,必需要各个方面共同进行。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无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现象仍普遍可见,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地兴办,无数正常的孩子被催化成超常孩子。传统的应试教育稳扎稳打,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着教育领域。体劳教育处于被忽略地位,孩子玩耍的天性被逐渐销蚀掉。这对孩了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认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体劳教育应当成为孩子教育的基础,而道德等精神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识和各种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中获得;智育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进行心灵陶冶的手段,知识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但绝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才是我们希望所看到的,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