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

第1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含义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时,由于对有关财务数据处理不当或失误而导致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准确,提出的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计风险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一定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结果优劣程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直接反映,是内部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利用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我国还没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专门的法律法规,已有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是一个行业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经常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他们的权益会受到限制。

其次,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而言,国家审计署也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法规的滞后导致审计工作遇到新问题时,审计人员只能凭借职业判断来认定审计事项,因而认定结果随意性较大。

最后,各单位虽有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前瞻性、可操作性欠缺,难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总之,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内部审计约束力不够,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普遍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相对独立,还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并办公无法实现独立审计。这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必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干扰,无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潜在的审计风险,进而降低了内部审计质量。

(三)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由财务人员改行或兼任,普遍缺少审计业务知识和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也不会很高,从而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严谨性,提高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了审计质量。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缺失,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统一规定,导致审计过程中缺少事前计划、事中复核、事后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审计评价不恰当等问题的出现,这样不仅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风险的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五)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更多的是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六)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的保障。目前的工作现状令人担忧,审计复核流于形式,责任考核程序和内容不够细化,责任追究往往会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追究制度没建立等导致责任无法落实到人。

三、行政事业单位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首先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和出台《内部审计法》这样具有很高法律效力的法律,以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其次应该修改现有的内部审计法规,使之更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后,各单位要制定既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又符合本单位实际发展的内部审计制度,发挥内部审计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

(二)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

行政事业单位中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要将它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开,不可隶属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办公,保证该机构能够独立行使其审计职能;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也要保持其独立性,不能由财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也不能兼职其他部门领导。只有保持其高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内部审计少受干扰,提高审计质量。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审计风险防范培训,使他们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和审计风险意识;其次要进行审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第三要加强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最后要引进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

(四)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加强内控、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要严格审计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建立科学的审计复核、审计报告等制度。

(五)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起科学的、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质量评价体系中,设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指标的设置要充分估计风险因素,要具体到每一个关键点,以便审计人员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六)强化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的落实

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重视建立和落实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内部审计的重心已经转向规避、转移、控制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加强内审机构的自我约束,在减少内部审计风险的同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日益重要,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内部审计风险越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内部审计观念的转变、范围的界定、方法的创新、制度的完善,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事业单位实行了部门预决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有些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查错上,认为依靠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会计活动就足以完成有效的控制,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有其特定的程序和方法,能够发现其他财务控制活动不能识别的一些错误甚至舞弊现象。内部审计的鉴证、评价和指引职能不单单是一个查错的过程,还是一个完善事业单位自身管理的途径。

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思想水平、廉政素质及创新精神都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审计专业知识。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审计、财务知识,还要熟悉法律、税务、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但从目前事业单位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都是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因素。

3.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缺失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能否真正的发挥检验、监督等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当前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和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有的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有的财务和审计不能完全分离,这些状况导致了内部审计受多方利益的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很早就颁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内部审计法规,但这些年明显偏重于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但是却相对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要从维护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内部审计的正确观念,一是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二是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为内部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内部审计人才。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趋向多元化,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以适应审计日益发展的需要。三是优化现有审计人员结构,督促内审人员苦练内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路子。

3.优化审计活动的环境,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

首先,从组织形式上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和业务上的实质性独立,使其以超然的第三者身份出现,对管理活动进行一种独立公正的检查和评价。其次,赋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较高的地位,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内审机构在部门中应处于较高的层次。再次,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承担单位管理责任,只能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

4.建立健内部质量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升级风险。一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的及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从审计组提交审计报告到作出审计决定阶段应有完善的“把关”程序。二是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事项进行严格审核,进行集体讨论,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三是要检查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证据收集是否齐全,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是否合法,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补救和纠正。

5.借助外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第3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工作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实施的是事后监督,仅仅是对财务工作的一次复核,审计内容、方法、手段过于单一,走过场、轻实质,审计质量不高。

二、忽视后续跟踪,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内部审计报告没有法律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常常遭遇被执行单位或部门的抵制,甚至对审计意见置之不理;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后续跟踪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整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多由退休返聘、借调或实习人员组成,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不懂审计方法和技巧,对财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三、完善单位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一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摒弃内部审计可有可无的思想,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审计人员要通过工作汇报、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作用及重要性,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三是,通过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和解决问题,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偏见,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二)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基础上,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内部审计规范及实施细则,包括审计计划、项目立项、方案制定、现场取证等,使内部审计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二是建立报告信息、分级复核及后续跟踪制度。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三)建立审计问责机制。内部审计要高度重视后续审计工作,加强对内部审计提出问题整改和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与评价,督促重大、重要问题妥善解决。逐步建立分层级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未实施后续审计追踪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被审计单位阻碍审计、伪造事实、无视审计建议或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4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risk in enterprise and public institution, especially for audit. Compared with external audit and government audit, the internal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should be oriented by risk to control the key part and risk point of department, and of economic activity. We should improve the work, strengthen management, protect cadres from a strategic and overall perspective, supervise the key part and key risk of economic activity of a division and a uni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mplement program and standardize business procedure according to audit, and carefully develop internal audit.

关键词: 风险控制;经济责任;内部审计

Key words: risk control;economic responsibility;internal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160-02

0 引言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关注企事业单位风险。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以降低风险为导向,对企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单位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协助企事业单位管理风险,实现企事业价值增值的确证和咨询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的管理控制机制。安徽行政(经管)学院,是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91年,主要承担公务员培训、学历教育、科研咨询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职能。置身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学院始终注重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走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之路。2012年10月,在学院部分资源整合后,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担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3名相关专业人员组成3个审计工作组,历时3个月集中对23名工作岗位变动的原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坚持以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完成目标任务为重点,以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以经济决策、廉洁自律、财务和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等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内控制度测试、财务账簿审查、原始凭证和会议纪要调阅,实地核对固定资产、协议和库存材料,召开座谈会23场,访谈教职工220多人次等方式,形成23名同志的审计报告,对审计结果进行了通报,提出审计整改建议51条,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

学院经济责任审计以风险导向的审计理论为指导,站在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和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保护干部的层面,就事论理,对事不对人,把脉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风险点,按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业务程序的规定,审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1.1 测试风险点 首先调查了解被审单位制度建设和会议记录情况,掌握议事规则、政策规定和业务流程,及时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情况确定单位内部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方向,通过实质性测试,有针对性地收集原始资料证据,形成工作底稿,发现重大疑点问题,可延伸追索审计。

1.2 边审计边整改 审计过程中,审计小组与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就发现的一般性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一些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审计指出的不足和问题,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自觉纠正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在审计中发现个别我院与外单位的合作协议内容不尽合理,执行不够规范,及时指出问题,经过充分协商,进一步规范了双方责权利,重新签订了合作协议,使学院在合作中的收益与此前相比有了较大增长。针对存在的财务报销手续不尽完善等共性问题,财务部门及时开展了财会基础知识培训。经过专业培训后,学院各部门在购买办公用品报销时,完善了验收人员签字等相关手续。通过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推行重大项目“先审计后结算”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使财权、物权在制度约束下更加规范地运行。

1.3 抓重点环节 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在传统的财经法纪审计上兜圈子,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发展过程,抓大的节点,带动提升审计层次。通过审计,全面总结一个部门工作经验教训,展示部门发展变化情况,对被审计人履职尽责情况,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廉政等做出符合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

2 关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2.1 组织架构是关键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政治性、专业性强,敏感问题多。成立院级审计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抽调业务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组成审计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2.2 分工协作是基础 分工理论是现代社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根据分工协作理论,在内部审计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既明确分工负责,又分工不分家,通力合作,激情干事,和谐共事,集体讨论,民主协商,达成共识,尽心尽责地做好审计工作的一整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和审计方法,为保质保量地出具审计报告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促进发展是目标 内部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为目标。发展是硬道理。应珍惜单位和谐、事业发展的局面,在政策上鼓励有创收能力的单位开源节流,奖励增收节支,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

2.4 履职尽责是重点 学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和效果的审计。不同于其他常规性审计,应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的基础上,实行审计内容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全过程拓展,以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为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审计。围绕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决策、执行过程,通过一系列审计调查、查阅会议记录、结合账面情况,运用审计分析方法,审查决策机制是否民主、科学,检查决策的收入支出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益,并结合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审计理念及方法进行相关风险分析,提升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报告的水平。

2.5 依法审计是根本 本着“既要对组织负责,又要对个人负责”原则,体现对干部的关心、爱护,坚持原则,依法审计,把握底线,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审计报告对存在问题的表述和责任认定持谨慎态度,重要问题和结论性的评价与审计建议,均通过集体讨论,反复斟酌,逐字逐句推敲,在找到充分确凿证据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审计成员的所有争论和意见分歧都解决后,才能写进报告。审计语言要求审计报告的文字表述要庄重、简洁、准确、平和。

2.6 结果运用是依归 应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资料库,重视审计成果的利用。在高校日常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中,审计部门应注重搜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及廉政建设方面的资料,分别录入按领导干部建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中,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能充分利用以上资料,减少重复审计工作,节约审计资源,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在安排审计项目时,应事先根据组织需要,确定近期岗位必须审计的部门或单位,再根据审计档案资料记载,结合以前年度已审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审计项目。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使用的参考依据,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卓和平.基于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1).

[2]高晓波.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探讨[J].企业文化,2012(08).

第5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水利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薄弱,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不高,一直是我国水利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不仅不利于提高水利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也制约了水利事业单位相关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强化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已经成为水利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重点,这对于确保水利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规范单位会计行为,防范财务舞弊等问题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特点分析

首先,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涉及内容较多。水利事业单位一般来说业务活动相对较为广泛,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等内容较多,由此造成的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资金审批等经济活动较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需要覆盖的范围面较广,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标准要求较高。

其次,内部控制的侧重点更突出社会效益。对于水利事业单位而言,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或者并不单纯是获取社会利润,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水利方面的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质与社会公益性,追求社会效益的特征明显,因此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上,更应该充分侧重考虑评价内部控制管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再次,内部控制建设的目的更倾向于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而言,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在治理结构下能够获取正常的利润收益,并规避企业的市场风险问题;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防范财务舞弊,确保资金安全与机构运转正常,确保事业单位服务效率的提升。

二、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有待优化完善

现阶段,一些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内部环境不完善所造成的。首先,在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上,虽然已经实行了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但是授权审批主要是由党委、党组等会议决策决定的,而且也缺乏相应的追责机制,造成了党组会议有权无责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失效的风险增加。其次,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针对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以及绩效考核管理,造成了一些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不到较好的执行。第三,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还较为欠缺,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内部控制管理执行的动力不足。

2、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在水利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监管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这样就造成了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内部控制不系统问题。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较为分散、零碎,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没有相应的制约,各项控制活动也未能全面涵盖事业单位内部的所有业务部门以及相关环节,效果较差。

3、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不科学

首先,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不科学,没有充分发挥对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规划约束作用,造成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各种违规支出以及临时追加预算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水利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不够严格,经常存在票据不完善、经费管理不规范等,费用管理方面的问题较多。第三,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方面,由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不足,造成了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资产盘点清查管理不到位、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资产存量不实以及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较为突出。

4、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足

内部审计是评价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些水利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事业单位的性质,有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纪检部门的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无足轻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工作长期流于形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起到规范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水利事业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而是由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主导开展内部审计,出现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单位内部的资金、核算以及预算进行自我审计监督的现象,势必会造成内部审计监督的无效,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

三、完善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措施研究

1、完善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基础,提升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也必须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进行完善,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管理上,首先应该对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特别结合水利事业单位的决策特点,完善单位内部的党组会议制度以及责任倒查机制,确保各项管理决策的规范合理。其次,应该对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职责权限分配进行相应的优化,尽可能地通过对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的整合,提高单位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文化氛围的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员工的价值观与职业素质,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水利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内部监督审计、报告反馈、内部控制评价以及纠错等几方面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应该确保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管理岗位授权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阶段授权的对象、范围以及权限额度等内容,控制越权风险问题;事项批准制度,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审批权限及其所应担负的责任;人员岗位管理责任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所应担负的责任;激励约束制度,重点对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不同部门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措施,对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薪资、职位晋升管理制度;岗位权力制衡制度,重点落实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重要文件信息管理的内部牵制约束制度,确保关键环节活动的合法合规;监督审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审计范围、处理措施;内部报告、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活动开展情况以及活动的效果向相关管理层及时汇报,调整内部控制管理措施。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健全完善,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3、强化各项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

(1)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重点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审批风险、资金拨付风险、专项资金使用风险、行政审批风险、权力运用使用风险以及公信力风险等问题,完善风险识别分析以及评估应对策略,防范风险问题。

(2)业务流程的优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水利事业单位内部不同业务科室的主要职能、权责范围以及相关规定,完善水利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重点是将有效的内部管理资源相整合,缩减不必要的流程,加快各项管理决策的进展效率与办理质量,确保各项管理活动程序执行的完善。

(3)货币资金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在单位内部建立现金零余额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关键岗位轮岗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同时确保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

(4)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在预算管理上重点是确保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并确保分解到水利事业单位不同职能科室的预算控制目标能够全面实现,以预算管理的方式加强对水利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的规范约束程度。

(5)收支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方面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制度的落实,在收入管理方面,重点是对收款、开具票据以及会计核算等岗位职权进行分割;在支出管理方面,主要是严格执行财务支出审批制度,确保支出活动严格履行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6)资产管理制度。对于资产管理,主要内容是严格按照资产支出预算控制、资产授权批准制度以及资产使用维护盘点制度等,确保水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在采购审批、验收使用及处置等不同阶段的规范合理,特别是通过定期的盘点,及时掌握事业单位的资产实际情况。

4、强化水利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管理

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必须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首先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以及单位的职能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党组领导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同时,为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在内部管理中应该强化内部的信息沟通,可以结合事业单位的办公信息平台来完善内部的信息交流共享渠道,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全面的参考。第三,对于内部审计结果,应该及时形成内部审计报告,特别是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反馈,总结内部控制管理中的缺陷问题,改进内部审计方案。此外,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作用,通过专业的会计事务所等,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四、结语

强化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当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水利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点在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实施、信息沟通以及内部审计监督等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J].会计研究,2010(6).

第6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审计 问题对策

一、引言

事业单位占据着国家财政资金的再分配收入,其资金和运用效益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和社会利益。事业单位审计是由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实施的对内部机构及其附属企业的业务进行的审计工作,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对加强对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并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效益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事业单位已经由全部财政包干支持,转为部分财政支持和自营业务的发展,在其本身非营利性和服务性的基础上蕴含了企业的盈利特性,由此产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记账模糊,造成了盈利性附属企业的收入计入事业收入,盈利性企业费用开支挪用财政资金的混乱财务局面,导致了国家财产、大量流失,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事业单位内部事业业务和企业业务的模糊分界,无形中加大了事业单位审计的难度,而事业单位审计的滞后性,并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变化发展的需要,短期来看,不仅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长期而言,也不利于事业单位高效有益的运转。为此,本文对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提出的解决的对策,为事业单位审计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内容单一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审计都仅仅停留在财务会计的审计上,侧重于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是否有合法合规的发票,有无财务作假行为,只关注是否寻在现金的坐支和挪用,税收缴纳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合法性,只是业务的事后监督。然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要求事业单位的审计要向管理审计,高层审计,职能审计和事后审计发展,只有这样全方位的综合审计才能起到有效的审计监督作用。

(二)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

审计目标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良好审计目标的指引,是审计工作成功和可行的必要保障。虽然我国少数事业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审计工作目标和要求,但是在工作中并没有对目标进行分析和细化,内部审计工作浮于表面,审计实施过程混乱。更为严重的是,事业单位的审计目标制定不合理现象严重,目标照搬通用审计要求,没有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业务的实际制定目标,审计效果差强人意。

(三)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性和专业性都很高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资格水平、经验水平有严格的要求。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实施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学历水平偏低,仅熟习会计业务,缺少必要的审计知识和经验,法律知识匮乏,沟通和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缺少审计意识和忧患意识,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四)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我国审计事业的起步和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审计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由此带来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依旧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事业单位审计并没有严格的审计体系,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也不健全,审计工作没有确定性的规章制度,无章可循,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并没有适用的法规,缺少强制性、规范性和普适性。事业单位内部根本未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审计计划并建立审计制度。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审计的对策

(一)扩宽事业单位审计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也由单纯的非盈利性向盈利性与服务性结合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审计首先应该在注重基础会计业务审计的基础上,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将审计扩展到管理方式上,宏观把握审计的对象;同时事业单位审计也要注重管理层的审计,对管理层的职责权限,越位缺位现象引起重视,遏制领导层的财务舞弊和违规操作行为;最后,要向事后审计发展,不仅要注重审计会计业务,还要在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业务控制方面给予应有的审计控制。

(二)完善事业单位审计手段

事业单位会采用收取各种赞助费、收入挂账等方式来防止审计,为此事业单位审计人员要采用多种审计手段实施审计工作。检查事业单位的往来账目,是否存在和符合规范的支票,是否存在瞒报虚报收入的行为;检查往来邮件,是否涉及违规业务和挪用公款的行为;检查银行的账户,是否存在以委托收款的方式将事业单位收入转入外部账户,借用基本账户和零余额存款账户向外部汇款的行为。

(三)提高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实施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审计工作能否合理有效的运行,审计人员素质的低下,会使原本规范的审计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失去效力,甚至产生错误,造成审计资源和事业单位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掌握最新业务知识;定期考核审计人员工作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入外部审计人员对事业单位审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沟通技巧依然也是提高的对象,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综合型事业单位审计人员队伍。

(四)完善事业单位审计制度体系

审计制度体系的规范是事业单位审计提高和完善的关键所在,只有将事业单位审计纳入法律规范体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家应加强立法,出台具体的事业单位审计制度体系,审计实施细则,和审计操作规范,提升对审计工作的约束性,并对审计工作起到指引作用。事业单位审计的法律保障性和制度规范性对完善事业单位审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莉.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J].审计与理财,2009,1:23-24.

[2]刘建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形成和治理[J].财会月刊,2011,3:84-85.

[3]周春霞.浅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3,10:230-230.

第7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完善和促进作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力量一般都比较薄弱,个别基层单位往往存在不能正确使用会计科目、不规范凭证等基础性问题。通过内部审计,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完善内部核算制度。

2.监督和评价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纠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衡量本单位经济活动行为的质量情况、以及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3.制约和防护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经济活动及其领导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揭示单位不规范行为,能确保行政事业任务的完成。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审制度不完善,规范化建设落后。现行国家颁布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法规中,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进行规范,只是有些部门制定的针对本系统内部的审计制度。这些制度缺乏强制性,往往导致审计意见难以落实,审计效用不明显。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虽然不少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法规,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但与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缺乏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常常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循环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违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2、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健全。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国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从国库集中支付,便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还有些领导认为内部审计会限制经营管理自,会削弱领导权威,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导致内审机构形同虚设,甚至直接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总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普遍存在总体资源包括资金、人员、时间等方面的投入少,工作得不到客观评价,致使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不高,审计效率不高,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3、内部审计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性与客观公正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属内部机构,与其他科室处于平行地位,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本单位利益限制,甚至还要考虑到本单位领导的意见,容易丧失客观的判断,审计工作很难行使独立监督职能。加之,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层次较低,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独立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进行,独立性也难以保证,内审的工作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范围狭窄、方式和手段落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多限于常规审计和传统审计两个方面,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审计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问题轻建议的倾向;审计监督和财务审核工作松弛,随意性大;审计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另外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审计还未排到日程上来。内部审计程序存在不规范、过于繁琐、程序僵化等弊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式大多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逐笔审查,分析性复核未得到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用范围不大,审计实践中更多地使用手工审计,造成审计效率低下。

5、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影响审计业务的需要,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最近几年才开始启动,审计人员数量明显不足,高水平的审计人员更为稀少;再加之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多样的财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审计内容多、任务重,由于很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审计系统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做好审计工作,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努力创造成绩,结合本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采纳内部审计人员的合理性建议。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2、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实施“三个结合”不断改进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标与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3、借助外部审计机构,弥补自身不足。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外部审计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解决内部审计的诸多问题。通过外部审计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同时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能力和相对的工作独立性。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知识可以有效地检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日常工作质量。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内部审计的指导与服务职能,我们可以做到内审与外审结合,共同构建一种“免疫系统”和控制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因此,全面加强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势在必行。

4、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实施审计质量考核,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应建立有效约束、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机制,按照过错原则追究审计质量问题的有关人员责任及领导连带责任,即谁的过错谁负责,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审计人员对整个审计项目负责。主管审计的领导主要对评价、定性、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审签,从而各司其职。

第8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 业主审计 效力 认定

近年来,公路工程项目业主审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如果审计中审计报告核减工程款比较多,就会对被审计单位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催跨一个企业,如何认定业主审计的效力对施工单位非常重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先介绍处理过的两个案例:

1.案例一

2002年8月,广东某施工单位(以下称施工单位)中标一南方城市公司(以下简称业主)组织实施标的高速公路路面工程M合同,并于同年8月13日双方签订《合同协议书》,合同总价为人民币262764438元。随后,施工单位组建项目经理部,于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按照业主和工程监理单位的要求,完成了所有工程施工任务,并与2003年12月交付业主管理。2006年9月,业主所在市审计局对施工单位所完成的工程进行审计,最终审减工程总造价4415437元。施工单位不同意业主根据审计决定扣减工程款,在与业主多次协商无效的情况下申请仲裁解决。仲裁请求包括1、要求业主支付未付工程款4911097元;2、 要求业主支付工程款利息;3、要求业主承担仲裁费及律师费。

仲裁结果为:第一、业主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4911097元;第二、业主承担仲裁费44158元。裁决庭评议的意见为:第一、认定双方合同合法有效应认真履行;第二、审计结论不作为结算依据;第三、业主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应承担仲裁费。

2.案例二

2002年1月,施工单位A公司和业主B公司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由施工A公司承包全长3757.14米工程施工,工程项目分道路工程、雨污水管道工程、桥梁工程和驳岸工程四部分,工程造价为人民币85060529元。合同还对工程的开工竣工日期、工程款的支付、质量与验收、合同价款及调整、工程变更、竣工验收、竣工决算、争议的解决等事宜,作出了明确的约定。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即严格按合同要求开始组织施工,于2003年6月,A公司完成了全部工程的施工,并于2004年1月14日通过了竣工验收,工程竣工质量等级评定为优良。A公司送审的工程决算总造价为人民币 99213715.89元,B公司累计支付的工程款为87692289元(含工程质量保修金),根据决算总款尚差11521426.89元。2004年11月业主B公司根据合同约定委托C工程造价事务所进行审计,2006年11月C事务所审计报告核减变更造价11521427元。2007年4月A公司将争议提请W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请求①业主支付工程款11521426.89元;②业主承担逾期付款利息及仲裁费。仲裁庭意见为:第一、确认双方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严格遵守并履行;第二、不能推定业主认可了决算报告造价;第三、关于委托审计的问题,C事务所审计报告没有得到A公司的确认,审计报告对A公司不发生效力。仲裁庭为了得出一个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的造价鉴定结果,决定由仲裁庭另行委托合格的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裁决结果为:①业主B公司支付施工单位A公司工程款5683316.83元(其中确认的变更工程造价为10101454.41元);②仲裁费73145元,由A、B公司各半承担。

以上两则案例均是发生在施工单位与业主间,纠纷引起的原因都是由于业主审计执行审计结果进行扣款而施工单位不同意扣款,以上两案例可以将业主审计分为以下两类:国家审计机关对业主的直接审计;业主合同约定的社会审计。对两种审计的效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认定:

2.1国家审计的效力

国家审计只是审计工作的一种形式。审计工作一般分为三种: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与之对应的职能部门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事务所。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事务所三者存在的区别主要是: ①设置的法律依据不同。审计机关是根据宪法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法律(审计法)设置的。审计事务所是依法批准组织成立的。 ②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是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审计事务所是具有集体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 ③法律地位不同。三者的法律地位集中表现在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这一关键性环节上。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和决定》对外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公证证明作用。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论和决定》则不能对外,不具有公证证明作用。审计事务所对承办审计机关委托的审计事项所作的《审计报告》,应当报送委托的审计机关审定。《审计结论和决定》,则由委托的审计机关作出。④任务或者业务不同。审计机关的任务,是代表国家实行外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任务,是对本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审计事务所的业务,是向社会承办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事务所三者的关系是:在国家审计体系中,审计机关是领导管理机关,同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同审计事务所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审计机关在业务上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上管理审计事务所。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委托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审计。

在前面的案例一中,仲裁庭认定审计结论不能作为建设单位(业主)与施工单位间的工程款结算,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民一他字第2号电话答复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已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工程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电话答复意见([2001]民一他字第2号 2001年4月2日)原文如下:

第9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3年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仅仅是行业规范,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中层次较低,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内部审计法律制定不全面,操作性较差。部门规章力度不够,刚性约束不够且执行力不强。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对审计人员自身权益的保障依据,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全面开展,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能力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层次不齐,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财会专业,不是科班出身,只是经过短期的学习取得内部审计资格,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内审知识贫乏,再加上专业工作实践经验少、工作能力不够,审计过程中多从财务基础与财务管理的角度审计,而不是从专业审计角度进行审计,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和结论,形成审计风险。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较弱,责任心不强,对工作质量要求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未能将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应用于审计工作中,也提高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3.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

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经营管理服务,有些单位虽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只是形式上独立,并非实质上独立,所属层级较低。领导重视成为提升工作质量,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的关键因素。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利益限制,迫于单位内部各方面的压力,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也使内部审计权威性大打折扣,不能最大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

4.内部审计模式落后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审计人员只是通过对账表上的数字进行核实、判断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和技术上的错误。传统审计模式与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相比,由于较少考虑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因素,在无形中提高了内部审计风险。

(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缺失,人力资源缺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缺失,没有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无法组织协调内部各部门的质量控制活动,致使各部门之间质量目标不统一,质量管理信息不畅通。审计任务与人力资源不相匹配,从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一般财务审计人员多,这些审计人员对管理知识、科技知识、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低,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单一,应对新形势和复杂审计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弱。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基本遵循国家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开展,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有的审计人员不知道自己要做哪些工作、通过怎样的方法开展工作、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以致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证明力不够、审计意见不准确、审计评价不恰当,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3.内部审计工作成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审计数据不可信甚至错误,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致使审计质量不高。一方面因缺乏对审计报告中审计重点的归集和总结,造成应有的审计价值无意间流失;另一方面,因缺乏对审计方法和审计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好的审计方法及经验没有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效难以发挥。

4.缺乏科学、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系统、规范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而质量评价标准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准则,是评价工作成果的尺度。在没有科学、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做出判断,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弹性较大,可操纵空间也比较大,这样势必会导致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如何在有效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内部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内部审计质量越低,内部审计风险就越大。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而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但通过一定的措施,完全可以把其控制在较低程度。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合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并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以保持较高的内部审计质量。

(一)防范法律风险和合规性风险

加快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科学管控内部审计质量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衔接。尽快制定与颁布专门的《内部审计法》,从而以具有强制力与权威性的法律形式对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与工作开展做出准确说明与指导。同时,修改完善《审计法》,实现与《内部审计法》的契合,认清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从而协调与完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二)防范组织风险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审计工作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正常运行。

(三)防范舞弊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以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督者,要努力协助组织建立起由管理层、流程参与者、存在风险的相关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等所使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流程组成的风险监督框架,以便提供及时和富有前瞻性的风险信息,并提出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措施。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是内部审计的中心环节之一。内部控制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

(四)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地位和专业能力加强职业化建设,以胜任能力为核心构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教育与岗位培训体系。以内部审计职业化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使内部审计人员充分运用职业思维对待实务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各项审计业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准;其次,进行专业任用,选派那些具有相应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再次,持续职业发展,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审计实务,熟悉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沟通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防范固有模式风险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随着现代经济管理的迅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不再仅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还应注意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应逐步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克服固有审计模式所带来的风险,从技术层面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六)防范制度机制风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