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

第1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是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与文学的瑰宝。诗歌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节律优美,寓意深刻。培养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有利于灌输中华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培养文学上的审美意识和修养,提高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诗歌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结合他人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提出一点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古典诗歌不少于160首,毫无疑问,新课标彰显了对华夏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内涵美等特点呢?显然,常见的诗歌教学模式“解读字词含义——理解诗句大意——诗歌白话化——总结诗歌思想”是无法满足以上要求的。现代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会诗歌,能够说出诗歌大意等。培养学生体验优秀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鉴赏法,探究法,诵读法等。在鉴赏法上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几幅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歌,教师可以展示动画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池塘的荷叶露出水面,蜻蜓轻盈地在荷叶上飞舞的美姿……。展示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留在脑海里的意象,让他们自己勾画一副图画,感悟到诗歌的意象美,画面美。随后教师可以播放该诗歌的配音朗诵,优美的音乐配以韵律整齐的诗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到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从而陶冶了他们的文学情操,激发了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学目的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遵循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识字,能够背诵诗歌,说出诗歌大意。事实上,这些都是与当今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古典诗歌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条件。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因此,教师把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贯通到教学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比如在教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教师要在讲解中描绘出这一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茫茫黄沙的塞外,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意象深刻,教师要抓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培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辨别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等,使他们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穷苦人的同情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教育。通过对古典诗歌的讲解与鉴赏,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反思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手中只凭借一本教科书一学期从始而终。一本教材对于想象力丰富的现代小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教材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包括教师手中的资料多样化,包括各种各样的图片、动画、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等,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典诗歌的题材多样化包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题材多样,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的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国学”学习的热情和愿望;教材内容突出层次性,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要求,教材内容从简到难。小学低年级阶段,诗歌简短易懂易背诵为佳。比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诗歌韵律优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所以,诗歌的内容应该更倾向于哲理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各抒己见,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古典诗歌的内蕴。

一个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经验,而且也要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教学反思中吸取有益的成果,对今后的教学改进大有裨益。正如申继亮所言:“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自我促进,自我提高,积累经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教学水平。

第2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一个星期的英语学习培训已经圆满结束啦,在这紧张,充实快乐的一个星期里,我累并快乐着。我感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由于我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所以这次专业的培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收获。回顾这几天来的学习情况,我回顾了各位老师的课。

一、风趣式的教学

如果十年前明星是我追逐的偶像,那么到了今天的课堂,田湘军老师就是我课堂的偶像。田老师用他独特的个性魅力来给我们展示了一节非常有趣的课堂教学。兴趣是人之学习的根本。“高兴学到的东西永不会忘”。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轻松快乐的学习,才能记得牢,才能记得深。田老师就给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兴趣”课堂。在这三小时的课堂中,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在音乐的熏陶中学习……课后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掌握了“兴趣”的关键。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都是我们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被动的接受,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痛苦的学习过程。田老师说过一句话:“作为老师,我们要经历多少锻炼,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呢?”我今后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反思。从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自己“学”。并做到注意田老师提出的以下的几个问题:

以后的教学中不能注重教师主导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中的真正主人。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学,我们该如何做呢?我们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有备而去上。这就是课前老师累,课上“累”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的关键,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教学课型。要掌握课型,不能把听说课。阅读课。新授课和复习课混乱。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情感渗透在里面。在选择课件的时候要适合课堂教学,一能一味贪多。我们上课要资源,但更要思想,要理念,要好的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在做好实践的同时要做好每一次的反思,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师的道路上成长。

二、寻找高效英语课堂密码

徐苏燕老师说过:“在课堂管理中,我们要寻找高效英语课堂的密码。”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培养人的工程。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管理需要一堂好的课堂设计,设计决定着课堂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要尽可能用一些简短的明了的课堂指令,这样便于在对学生输入语言的同时管理学生。小学生的意志力比较簿弱,通常在一个活动中的注意力只能维持集中十五分钟,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些简短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学起来有趣味性。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上好一堂课要做到善于启发,课堂中学生的是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这才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三、学习新课程理念

何广铿教授在课堂中给我们讲了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学生是知识是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运用思维去获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使自学和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地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要改变过去注重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积极引导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哪些方面是欠缺的或薄弱的环节,在教学中要以不同的方式弥补或激活,为其下一步的发展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不要担心设计的问题对有些学生太容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既是新课程理念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不应该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像导演一样,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根据爱好,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只要目标定位好,殊途同归。比如英语差生,老师要了解其兴趣,特长,然后尽量找出与英语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需找一个切入口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要比强迫他天天记几个单词,句子学得快。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要学会学习,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讨论等方式优化其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对于基础弱的学生来说,起步阶段相当难,但老师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段时间看不到效果,就回到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习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勤学、好学、乐学,在知识的熏陶下提高人文素养。

四、学会备新教材

詹晴儿老师的一节五年级教材分析与建议让我从原来模糊的备课思路中一下子有了较清晰的路线。在以后的备课中须知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已知

学习是一个我循序渐进同时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我们在备一节新课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来所学的知识和将要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备现教材还要备原教材。在此詹老师教给我们一个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各位老师老三至五年级教材的目录摘抄出来,当说到相应的话题,我们再给学生进行相应的语言巩固复习。

2.明确目标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具体的语言技能目标在《标准》中已有详细的说明,教师在小学每个年级的英语教学中,都要为小学

阶段总目标的实现进行全面的考虑,要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为出发点计划我们的教学工作和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生学到一定的语言知识,发展一定得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后一种是更重要的目标,这样才是真正保证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

3.如何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为新授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学过程我注意运用多种导入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那么,怎样进行课堂导入呢?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有各种形式的导入法。如复习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唱歌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哪种导入法最适合自己本节课的设计。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做到理解文本,处理好生词的教学,组织好教学活动等等。在课后还要进行教学反思。

五、进行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一个自我提升的重要过程。每位老师在给我讲理论讲座的时候都会让我们写三句课后反思。在听完陈霄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时候我是这样写的:

在这节课中我从陈霄老师带动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喜欢有趣的课堂,枯燥的东西会让人厌倦。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英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尤其是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亲近感。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十分尊重学生,注意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在当前“减负”工作中,英语教师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亲近学生,使学生喜爱英语教师和英语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有人对小学教师做了一项调查,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

Kind patient 和蔼可亲的

Outgoing sociable 外向的

Fair humouous 公平幽默的

With a young heat 有一颗年轻的心

Devoted responsible 有奉献精神

第3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关键词]微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58-01

微课是一种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是教师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但是教学的内容却非常的多,微课教学针对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微课在键盘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视频短小、针对性强,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掌握要点。在电子琴教学中最感苦恼的是教师示范弹奏,由于班级学生多,看不清楚指法,手型,分个讲解慢,运用微课进行指法演奏教学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从而激发起学生演奏的欲望,例如:在弹奏《上学歌》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学会指法,将指法教学制作成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指法问题,同时又利用缩指图片加深学生的记忆,接着让学生实践体验,学生很快就能流畅的弹奏,这样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掌握难点,又可以从中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弹唱自信心,使他们在键盘弹奏中享受到美的愉悦。

(二)微课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在歌唱教学中,往往有时候学生的演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高音示范不到位,在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及时运用微课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例如:在讲发声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发声器官的示意图、儿童演唱歌曲的方法等做成简短的视频让学生来学习,利用微课中的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反复练习,掌握发声方法。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二、微课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及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学习知识在课外,完成作业内化知识在课内,课堂上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索,完成个人课外自主学习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去学习。如欣赏作品《万马奔腾》时,学生提前通过微课欣赏作品,学习马头琴的相关知识,而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课堂欣赏时自己无法理解的作品内涵或更深层的知识,而教师则是起到了适时点拨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潜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效。

三、微课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教学课堂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改进原有的教学习惯以及教学模式。教师要重新设计上课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体现了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研究。微课的主体是微视频,制作微视频就必须掌握ppt演播、手机拍摄、录屏、截屏、摄像等技能技巧以及后期制作的方法,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微课的制作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力。

四、微课教学设计

以下是我利用微课教学解决《上学歌》指法的教学案例。这张表格将微课形式、微课视频的主要内容及学生活动都表现出来了。

五、微课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应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不宜过多,以适宜为主。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精美漂亮,色彩亮丽,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只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偏向于课件形式,而不是课程内容。也有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改革徒具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

教师要结合本课堂的教学重难点来设计微课及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来设计微课教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及接受能力,真正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音乐微课教学在其设计、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但只要教师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ppt录屏制作微课的方式,遵循当前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陈建.微课、翻转课堂及其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程教学研究,2014,(12).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第4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关键词】小学阅读课;教学;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当前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小学三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成功的阅读教学能在全面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后期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的阅读教学甚至影响了学生日后的语言学习、阅读方向,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激发学生课前预习阅读的兴趣

课前阅读预习是学生对教师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预热,对课堂阅读教学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学生可以在预先阅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可以认真的去听讲,也就是说学生通过预习后可以有的放矢的对教师的讲课进行听讲。为此教师在在课前阅读指导环节,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及以往教学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尽量不给学生设置过多的预习目标,也不将课文的中心思想及段落特点提前罗列,为学生尽可能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及阅读自由度。在《月球之谜》教学之前,笔者就利用上节课的结束语大致讲了一下关于月球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今天的神九探月等情况说明,把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了,然后告诉学生下节课就学《月球之谜》,适时鼓励学生组织阅读即将接触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搜集的多种资料,深入阅读与思考。

二、创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听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保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搭建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平台时,保留教师的陪伴者及引导者的角色地位,以提问、解答、主题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插入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之中完成课文的略读、精读及反思型阅读。在《月球之谜》内容阅读教学中,本人改变了之前查找资料、讲解重点、提问、思考、总结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学生喜爱的多媒体教学环节,并更多地利用图片教学、游戏教学。一是笔者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美丽的月球表面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趣的、生动的录像,图、文、声、色并茂,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来。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关于月球的讨论,学生积极对自己所了解的故事、传说、科学研究动态发言和讨论。带领学生进入教材学习中,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课文阅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看法讲述全文及段落大意。自主阅读及小组合作阅读理解完成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讲解对段落及全文涵义的理解及思考,师生共同评价每组成员及个人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及表述情况。三是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工作中,更积极地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拓展阅读学习。四是在处理学生提问及教师解答方面问题时,切不可完全跟着学生走,要考虑到学生涉世尚浅、思考问题不深、稚气未脱的特点,要在听过问题后精确分析学生的提问方向、目的,排除表达不当等问题,快速思考过后即使答复学生问题,并尽可能将问题表述清楚、简洁而生动,既能让学生听懂,又能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一种榜样效应,让学生自觉跟随教师纠正表达方式。面对提问及讨论时,也不可过分执着既有的提问计划,要跟随课堂阅读进行方向适时调整已有的教学方案,在充分尊重学生看法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沿正确的方向进行。

三、拓展阅读课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第5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小学语文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误区

1.1 课件画面过于精美,分散学生注意力

课件中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画面感太强的话,学生的视线只会停留在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面。在教学中,教师也只是按照流程将课件内容讲解一遍,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是简略地回答,学生成为了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观众。在语文课堂上将课件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课件进行的,限制了教学思路的拓展。学生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体,反而被课件牵着走,这样不能很好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造成思想上的惰性。

1.2 照搬他人的课件资源,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课堂效果不明显

很多教师为了图方便,课件都是直接下载的。由于他人的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存在差异,学生很难跟上他人课件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而且课件不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难免显得十分别扭,让整个教学氛围显得非常死板,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1.3 人机交流完全取代了师生交流,忽视了文本情感的传达,教学中缺乏情感性

都说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情感,在小学教学中有许多蕴含情感的文章。现在很多教师都将需要细细品味的情感转化为图片、动画、音乐,让人机交流成为了培养学生情感的主要方式,缺乏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作者描述的情感氛围,但是教师一直通过多媒体课件实施情感教学,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硬、冷冰,也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魂,对培养学生情感和人格十分不利。

2 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2.1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明确学生地位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也不是多媒体课件,而是学生。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都要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花木兰》时,教师制作课件时就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黄色、粉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作为背景。教师还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将教学内容简短地呈现出来。这样围绕学生特点设计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再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和创作。采用多媒体课件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接受多媒体的内容,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问题,利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2 运用多媒体课件要贴近教材,协调效果和方法的关系

教学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所以教学也限制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换而言之就是多媒体课件并不适合所有的教材内容。例如,老舍先生的《养花》这种需要以文字作为出发点,并要进行想象的散文和诗歌类的文章就要注意是否有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对于一些说明文,由于学生对描述对象不太了解或是从来没有类似的经历,就会存在陌生感且很难去感同身受。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文章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都没有亲自感受过黄山美,教师可以将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声音、视频整合成为多媒体课件,但是课件内容必须与文章表现的主题相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抒发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如果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内容没有紧密的联系,不仅会干扰学生在文章理解中的注意力,而且课件在教学中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同时,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以效果为目的的,不能只注重形式忽视效果。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筛选,突出主要部分,避免繁杂的信息出现,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件,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3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师生互动

过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会让语文课堂变成人机交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将多媒体课件转化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并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很好地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播放课件的速度,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渠道,听取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反馈,可以让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加强多媒体课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生互动之后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3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出发点,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并将教材内容作为课件制作的依据。这样才能让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在创建了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之外,还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

(山东临沂金雀山小学,山东 临沂276000)

参考文献:

[1]赵美子,刘凤娟.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145-146.

第6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 课程标准

一、指导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训练五、积累和运用,是人们对语文教育进行了通彻心脾的反思之后取得的共识,解读母语学习规律的密码,感悟、积累、运用是学习主体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他们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那么语文作为工具,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负载的是见闻感受,显现的是语言形式就显得光荣能更为重要了。如果语言形式脱离了“见闻感受”的实质,失去了“思想感情”的灵魂,便成了无意义呼号。因此,现实形象的再现,已被语文教学呼出来了。

1、读中悟情,激活想象。

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如教学《我和企鹅》,教师出示课件:画面一,南极企鹅;画面二,南极、企鹅、人,并配上悦耳的音乐以及简短的文字说明。等同学们看完后老师说:“这里我从网上下载来的资料,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说说看到了这两组图片,听了介绍后,自己的心情怎样?现在最想干什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后,教师巧妙过渡。现在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了南极,飞到了企鹅身边……

看看南极企鹅是一件十分快活、有趣的事,更是令人向往的一件事。目标的制定体现了“以字定教”的教学思想。同时也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多元化教学。另外,课前收集有关南极企鹅的资料,事为学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向学生展示课件画面,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南极,这是一件另人神往的事。教师在新课伊始,就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一下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地表象,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2、复合刺激,引导感悟。

音乐是空灵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运用与课文语言相结合的音乐配合诵读,会使语言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发挥音乐在激情上的先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如教学《古井》这课时,教师选择一段轻盈的民间小调,并辅以人们的笑声和水桶相撞、扁担颤悠的音响,制成一段与课文语言恰合的音响。教学时,学生初读课文以后,运用这段音乐辅助学生诵读难于理解的那段话,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乡亲们与古井之间的感情维系,也感悟到了语言的美。在教学中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中学会做人。

《落花生》一文用朴实无华的笔调,叙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小片段。文章主题是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很自然地引入做人的人生哲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言简意深,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倍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

1、精读深思,明情悟理。

人们常说:“朴素最美”。《落花生》就是在迷人的朴素中,展示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陈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只是三言两语,但都写的栩栩如声、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流露。这样的语言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正因为文章的朴实平淡,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容易粗粗读过,自以为读了,而且实际理解并不深刻;对于文中托物寄意的表现方法可能感悟不到。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议花生”部分做为重点。首先出示父亲的话,让学生分别找出哪些词语写出了苹果、石榴、桃子的果实的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花生的果实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初步体会到花生的果实不象苹果那样引人注意。然后接着问:“父亲觉得花生这点‘最可贵’,你们体会到了吗?”接着出示课件,选关联词填空。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一点也不引人注意,()成熟了,()不能立刻分辨出有没有果实,()挖起来()知道。原来,它早已默默地结了那么多果实。填完后接着看多媒体动画现象。动画显示花生的花落下来,伸进泥土里,长出果实来,并配上画外音;“多少籽粒饱满的花生啊。瞧,他们挨挨挤挤地躺在泥土的怀抱里,静静地长啊,长啊,期待着能用自己默默的奉献换来人们喜悦的笑容。这时老师接着问:“做完题目,看完动画,你们体会到什么?或者相对花生说些什么?”(先小组或同桌交流后在班上交流)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花生的可贵之处:结了果实也不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奉献自己。这时师再追问:“父亲仅仅是在赞美花生吗?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父亲谈做人的道理的那段话。学生了解了花生的可贵之处,接下来理解做人的道理便水到渠成。

2、辩论拓展,深化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展示自己与表现自己已成为必需的能力,若大家一味地做花生那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图虚名,已不能适应进代的需要。难道在当今社会就不需要默默奉献的人了吗?让学生充分议论、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旁征博引,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或物谈。随着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的碰撞迸发而出,学生不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当今社会有些人拼命展示自己,可是没有真才实学,是假的;有些人有点才干,可又不愿埋头苦干,是空的,所以默默奉献的品格的敬佩。也明白了展示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更好的奉献自己,至此,主题得到了升华。

第7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我认为当下音乐教研活动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活动内容单一化

教研活动的主题参与对象是广大一线教师,活动的目的是要提升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因此,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的确是最直观的学习方式,但如过多局限于此,则既显单调,也必然欠缺研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活动形式表面化

一般区域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往往都是教师先集中听课,之后再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分组讨论后再集中评课,集中评课的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有部分教师代表有机会交流自己的想法,但即便是轮到发言的教师也还会被限时发言,而且形式单一到几乎每一位评课者的发言都是先说课的亮点如何,再说几句问题和不足,话讲得不痛不痒,很少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这当然与发言教师的能力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关键还在于长期流于形式的讨论让教师们失去了参与的兴趣。

3.活动范围局限化

区域性的音乐教研活动由于受到承办单位条件的限制,每次参加人数是受限定的,不可能让所有的音乐教师都参加,特别是小学音乐教研活动更是如此。加之有些教师课务繁重,参加活动要自己调课,就会因无形中增加了负担而不愿意参加活动。这些客观上存在的原因既导致了活动参与范围的局限,当然也使教师之间在接受学习上的机会不均衡从而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发展。

4.活动过程零散化

区域性的音乐教研活动一般一学期只有一次大型集中活动,有的区域根据地理位置把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小型片区,一个片区一学期一般也是只有一次简单的交流活动,其形式与区域性活动相差无几。不管是区域性活动还是片区活动,在活动的主题上、指导思想上、关注的重点问题上等诸多方面都缺乏统一和持久的规划。活动在主题延伸、思想指导、热点关注等方面没有很好的关联,甚至区域性音乐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不同的主题,这就导致活动变得非常零散而不能自成系列。

5.评价教师固态化

区域性音乐教研活动一般都采取轮流制度,一个教师一次开课后很难再在教研活动的舞台上看到他的身影,有的甚至就此销声匿迹,特别是小学音乐教师更是如此,只有少数大家公认的好教师才有可能经常露面,为大家所关注。试问这样的活动对于教师的成长有何帮助呢?究其原因,无非是活动对于教师的评价固态化了,对开课教师的评价很多时候只停留在他展示的那一刻,很少关注他接下来的发展,也很少跟踪听课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这是有违教研活动宗旨的。

6.评价学生虚拟化

大凡各种教研活动都会有这样一个通病:教研活动的点评阶段其目标一定是整齐划一地指向该教师所展示的那节课,几乎不去关注点评学生。教与学是双边活动,评价缺少了对学生的关注是片面的评价,也有悖“教研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这一初衷的。因此可以说不关注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不科学的,它违背了“以学论教”的辩证关系。

既然我们的教研活动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可否努力创造一些利好条件提升我们教研活动的品质和实效性呢?我这里给音乐教研活动提几点建议:

1.改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活动模式

要想改变区域性音乐教研活动内容单一的问题,无非是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那么如何丰富呢?哪些内容适合用于开展教研活动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活动模式,改变教研活动只是观摩现场展示课的单一局面。现场展示课的确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也可以让听课教师最直接地从开课者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但是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应该将现场观摩课与录像课观摩相结合,尤其是那些全国优秀课例更是值得我们在教研活动上好好研究和学习的。还应尽可能地把全国各地的优秀音乐教师请来示范和交流经验,这样既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还可以及时了解到音乐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有,可否在教研活动之前调研一下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并以此为主题开展一些有的放矢的活动?比如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觉得欣赏教学比较难把握,我们是否可以在教研活动上以一首作品为例进行全方位的研讨,根据教师们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和展示。再比如合唱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遇到节奏、识谱和音准等方面的问题,搞一次这样的专题研讨活动让大家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就会受益匪浅。如此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在活动内容上丰富了许多,而且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2.转变形式,唤醒教师的主动参与

区域性的音乐教研活动一贯采用的现场点评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致使众多一线教师没有机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这部分教师在活动中变得消极,于是所谓的分组讨论形同虚设。当然,也有教师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怕说不好所以不敢说。至于那些发言的教师,也因为开课者多是自己身边的人所以有许多顾忌而不可能深入地去认真评课,这样一来,这种负于表面的交流形式无论对开课者还是听课者来说就都不会有多大的收获。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让评课具细化。开展活动前组织者要仔细制定活动计划,拟定一个活动主题,引导听课教师观察授课教师上课中的某个环节,把对课堂的泛泛关注变成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具体探究,根据教师的困惑去聚焦课堂教学的细节,有的放矢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带着问题听和评。授课者可以在活动前公布将要授课的教案设计,让大家先对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流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听课的教师可以在了解教案的同时拟定自己比较关注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这样,既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给授课者提出合理的建议。③让交流虚拟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交流平台,把以往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利用网络平台使其虚拟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尴尬,也可以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现在的学校一般都有微机教室且都能上网,在听完课之后大家齐聚微机房以论坛回帖、QQ群聊之类的形式对本课做一个及时的评价,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每一个教师都能有话语权,甚至可以把这些感受写成简短的听后感以及课后反思。④活动网络化。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于各种问题的研讨是非常便捷的。活动组织者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讨论开展进行的时间,选用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分别组织不同的交流,这样一学期至少可以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交流,相信很多教学中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当然这样的活动要加强考核,以保证参与的面和交流的质量。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教研活动进行得更加深入,还可以突破很多客观条件带来的局限,真正让教研活动走进并贴近每一位教师。

3.主题鲜明,保证活动的持续深入

我主张教研活动的开展应该效仿课题研究的模式进行。课题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个课题的研究要涉及与课题相关的方方面面,一个立项课题经常会派生出很多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其实就是总课题的论据,只有把子课题研究透彻了,主课题才有理论支撑的依据,教研活动亦是如此。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体到课堂上就是能让每一位教师上出好课。那么影响教师授课能力的原因有哪些?哪些问题能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得以提高和解决?如果能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一个系列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成为有机的体系,既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又保证内容的连贯性,这样的活动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如前边提到的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节奏、识谱和音准问题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小学中、高年级的欣赏和合唱教学也是广大教师一直觉得较难以把握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别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然,也可以外请专家上课和观摩分析全国性比赛的录像课范例,使其探究成果慢慢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促进自身的成长。再如我们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切入点,如“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让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达到教师之间的互补互学。这样的做法不仅解决了教研活动零散化的弊端,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持续深入地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研讨。当然,在持续探究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对新理论和新理念的关注,立足基本、关注热点,这才是健康的教学科研之路。

4.科学评价,定位活动的目标指向

一切教研活动的目标指向都应该准确定位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研活动的直接服务对象主体首先是教师,目的在于在活动中为广大一线教师传道、解惑,提高教师课堂实践的综合能力。教师的课堂实践又服务于学习主体——学生,因此学生是教研活动的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一切提高课堂实践的措施最终将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终身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纵观我们目前的各类音乐教研活动关注的结果和对象几乎完全止步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本身,我们在评课时,仅限于教师的课堂表现,比如课堂的教学设计、语言组织、课堂结构、教学内容等等,几乎没有人会把眼光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可以说我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搞清楚课是上给教师听的还是上给学生听的,是为了博取听课者的赞赏还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好在现在已经有专家们提出了“以学论教”的新型评价模式,这是非常及时的纠偏。

另外,我建议要重视对开课教师进行长期跟踪,以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任何教师的成长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一定要给每一位开课教师留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我想:开课—评课—再开课—再评课这样几次的反复或曰“磨课”是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而且又可以很好地避免对开课教师的“固态化”评价。那种开课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就销声匿迹了,留在评价者心目中的印象永远固化于这一课,是极不科学的。因此,磨课尤其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教师而言,不仅可以让他们对同一课题有较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在磨课中形成的许多能力也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体现,对促进教师的发展非常有效。

大多数一线音乐教师,课务负担重,外出学习机会也不太多,这就要求我们区域性的教研活动要不断提高品质和效率,尽可能地把为教师的指导落到实处,以最大的热情帮助教师成长。

第8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关键词 “旋律――感受”反馈机制 中学生物教学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观察、测试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进而调整自身教学行为与方式的过程。及时、准确、有效的反馈能帮助教师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切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学生物教师普遍采用“直接寻问学生是否理解某一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获知学生即时学习状态”“借助提问、随堂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即时学习信息。这几种方式虽各具优势,但均无改善课堂气氛的作用。因此,下面尝试将能营造轻松氛围的音乐元素融入生物课堂,提出“旋律――感受”反馈机制,以期促进教学反馈方式多元化,推动教学反馈体系的发展。

1 音乐元素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理性主导的科学与感性至上的艺术看似大相径庭,实则相通。著名学者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与艺术不可分割,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成果的表达有时需要艺术审美的雕琢,而艺术的创作也常要求各种科学原理的支撑。故某种意义上,“聆听”的艺术――音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而言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将音乐元素融入科学课堂,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王传俊在《音乐暗示法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中把音乐与暗示教学法相结合,形成音乐暗示法,并将其运用于科学教学。实践表明,音乐暗示法在课前准备、稳定情绪、激发潜能等方面分别起到了营造氛围、平和气氛、启迪灵感等多方位的作用,对科学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均颇有帮助。同时,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新颖教学方式。

2 “旋律――感受”反馈机制的提出

综上所述,将音乐元素融入教学反馈,与中学生物课堂相对接,提出“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该反馈机制是指教师通过学生对代表不同心理状态的旋律的选择获得学生当前学习状态进而调整教学的过程,其主要内容为:当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即时学习信息时,暂停教学,根据实际需求依次播放2~3段不同的旋律,且每段旋律分别对应欢快(代表学生能较轻松地理解当前学习内容,并可能对自己的理解感到自豪、兴奋,或对该内容有较大的兴趣)、平静(代表学生可能对当前学习内容兴趣乏乏,并不在意自己是否理解)、沉闷(代表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理解困难,并可能伴随着郁结、烦躁)等情绪。在旋律播放的同时,学生选择更符合自己当前情绪的旋律拍打节奏。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即何种状态的学生较多)调整教学进度。

2.1 价值与优势

在生物课堂中使用“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能使学生在科学的氛围中培养美学的感悟,转变审美态度、提升审美能力,使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和谐并进。此外,该反馈机制还具有以下优势。

(1) 获得学生即时学习信息的同时,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

“旋律――感受”反馈机制可获得学生即时的学习信息。另外,研究表明,音乐在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适当的旋律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其压力。课堂中,学生可能会因学习倦怠、学习瓶颈而引起暂时的高压情绪。此时,若能给予简短的旋律缓冲,则这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甚至,音乐的刺激还可能在解压的同时激发并保持学生兴奋的学习状态。

(2) 活跃课堂氛围。

“旋律――感受”反馈机制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为生物课堂带来了音乐。对学生而言,生物与音乐的组合本就新奇、精彩,而在生物课堂中出现音乐则更是奇妙而惊喜,这就足以为课堂增添色彩,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此外,该反馈机制要求学生以随旋律拍打节奏的方式选择旋律,多感官参与可以强化刺激、增加兴奋,带动课堂气氛。

(3) 面向全体。

“旋律――感受”反馈机制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反馈机制。相较于直接寻问学生是否理解某一教学内容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检测类提问,音乐更能弱化性格内向学生的胆怯心理,一定程度上帮助这部分学生表达自己,辅助教师搜集到更多、更为全面的反馈信息。

2.2 适用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利用课堂剩余的4 min播放了一个由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重新填词配图改编的《减数分裂》小视频,希望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归纳、回顾减数分裂。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兴趣乏乏。上述行为虽不属于“旋律――感受”反馈机制的运用,但同为生物教学与音乐元素的融合,对该机制的使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引发了笔者对该反馈机制适用条件的一些思考。

(1) 使用对象。

在上述实例中,教学对象为一个成绩优异、安静且心理年龄较成熟的班级。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已能以自己的方式归纳减数分裂,所以,用歌曲归纳减数分裂可能会令其感觉多余、偏幼稚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同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也不适用于高年级或心理年龄较成熟的班级。相对地,它更适合用于低年级或心理年龄较低的班级(如初中、高一等)。其中,由常在各门学科中融入艺术元素的小学刚升到初中的初一、初二学生更能接受该反馈机制。

此外,该反馈方式不适合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的班级。对于这种班集体而言,平时的课堂氛围与学习状态已较佳,一般无刻意调节气氛的需要,若在课堂中加入反馈机制反而容易破坏课堂连贯性。

(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失当是上述教学行为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减数分裂的过程与要点较为复杂,将其套入歌词,逻辑难免有些混乱,对学生回顾减数分裂的帮助不大。

相应地,“旋律――感受”反馈机制的使用亦受课程内容的限制。它更适合用于概念性知识较多、散,内容较复杂、枯燥的课堂。学生易在这类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出现学习倦怠,而非常规的刺激能为沉闷的课堂带来一缕清新,缓解这种压力。相对的,对于趣味性强且强调逻辑连惯性的探究型课程,该反馈机制的使用反而容易打断学生思路。

(3) 使用时机。

使用歌曲的时机不当是上述教学行为失败的又一原因。《减数分裂》由于受曲子的限制,对减数分裂的总结并不全面,相邻两句歌词间的逻辑也不够严密,并不适合作为归纳出现在课堂中。但如果将其置于复习课的开始,唤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记忆,将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而言,它的使用也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它更适合在学生学习兴致较低,课堂氛围沉闷时使用,借助即时反馈的形式调节课堂气氛。若学生学习兴致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则无画蛇添足的必要。

2.3 操作要点

依据以上“适用条件”,下面将以“尿的形成和排出”为例,阐明“旋律――感受”反馈机制的操作要点。“尿的形成和排除”是七年级(下)的内容,该年级的学生属低年级,是理想的使用对象。这节课主要包含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等几个教学重点。其中,泌尿系统的组成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模型教学配合小孩尿失禁、憋尿的坏习惯等生活实例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迅速掌握要点;而肾脏的结构则可结合猪肾的解剖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理解概念;关于尿液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可利用尿液化验单点拨学生梳理前面所学知识寻找答案。这三部分内容的活动均能调动课堂氛围,营造活跃气氛。然而,肾单位是一个较为微观的结构,涉及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多个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概念,为节约时间,选择对照“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说明相关概念较为适宜,但解释过程相对枯燥,加之新概念多而杂,学生理解阻力可能较大,课堂气氛也可能会遭遇低潮,此时正是应用“旋律――感受”反馈机制的恰当时机。

(1) 课前准备。

① 旋律的选择与截取。

课前,截取Capo Productions的《Rise Up》01:53-02:17作为欢快的旋律;截取Candy Wind的《拂晓车站》00:15-00:34作为平静的旋律;截取邓伟标的《粤之城之二 沉沦》00:00-00:15作为沉闷的旋律。这三段旋律均为特点鲜明、易于区分情绪的冷门纯音乐。情感鲜明的旋律可以减少因不同个体对旋律主观感受的差异而引起的误判。不熟悉的旋律能预防由于旋律耳熟能详而出现的不确定状况(如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旋律熟悉而将关注点转移到旋律本身,忽略了情绪的对应性选择;也可能会因为熟悉的旋律易于短期内在脑海中回放而使学生分心,影响后续课堂效率)。当然,若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多次使用该反馈机制则应及时更替旋律,防止不熟悉的旋律转变为熟悉的旋律。而没有歌词一方面能减少无关文字的干扰,另一方面方便教师使用语言提示不熟悉“旋律――感受”反馈机制的学生进行合理选择。

另外,三段旋律的曲长均控制在10~25 s之间,既能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反应时间,又不会过于拖沓致使反馈过程耗时太长。其中,欢快的《Rise Up》更能活跃气氛、激发兴奋的学习状态,故截取24秒;而沉重的《粤之城之二 沉沦》易带来负面情绪,故将曲长缩短至15 s。

② 节奏的设计。

Capo Productions的《Rise Up》对应的击打节奏为“XX XX|XX XX”;Candy Wind的《拂晓车站》对应的击打节奏为“X X|X X”;邓伟标的《粤之城之二 沉沦》对应的击打节奏为“X -|- -”。节奏与旋律节拍相对应,且从欢乐到平静再到沉闷依次减慢。同时,在课件中标出这三段节奏并作简要说明。

(2) 课堂使用。

“肾单位的结构”讲解结束时,学生较为安静,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理解,课堂气氛略显尴尬,于是,使用“旋律――感受”反馈机制。

① 规则的说明。

在播放旋律之前,展示设计好的三段节奏,并告知学生:旋律分欢快、平静、沉闷三段,请在旋律播放的同时选择更符合自己当前学习情绪的旋律跟随节拍循环拍打课件上相应的节奏。

② 旋律的播放。

先播放沉重的《粤之城之二 沉沦》,后播放平静的《拂晓车站》,最后播放轻松、欢快的《Rise Up》,使整个反馈机制结束于愉悦,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愉快的基调。

③ 学生的反馈。

播放旋律的同时,适当带领学生拍打节奏以防已作出选择的学生由于对击打节奏的迷茫而错过拍打时间进而造成的反馈误判。同时,迅速观察选择该段旋律的学生人数。观察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在《Rise Up》播放时拍打节奏,少数学生在《拂晓车站》播放时拍打节奏,而选择《粤之城之二 沉沦》的学生则寥寥无几。这说明学生对“肾单位的结构”已无太多疑问,于是直接进入“尿液的形成过程”的学习。

一堂课结束,学生们普遍反映当课上教师对照“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说明“肾单位的结构”时,他们能理解相关概念,但与此同时,由猪肾解剖实验激发的学习积极性也差不多消耗殆尽,所以表现得十分安静。后来,学生们受到了音乐的刺激,学习状态也就恢复了。他们认为这种在生物课上播放音乐的反馈方式十分新鲜、有趣,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反思

初步实践表明,在中学生物课堂中使用“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能较为全面地获得大多数学生的即时学习信息。而在获取反馈的同时,音乐又将调整课堂氛围,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情绪表现,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习倦怠与压力,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该反馈机制还能培养学生美学的欣赏能力与感悟能力,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

然而,该反馈机制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 准备过程较为复杂。该反馈机制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旋律应是学生不熟悉的音乐。这使得教师几乎每次使用该机制前均需准备新的旋律。实际操作极为繁琐。

(2) 获取的学生即时学习信息时有偏差。于学生而言,新颖的反馈方式往往伴随着好奇与不明所以,其选择标准易在喜好与当时的内心感受这二者中游离,导致其提供的反馈信息不准确。于教师而言,音乐是一种较为陌生的元素,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可能会增加教师判断反馈信息的难度,致使其对接收到的信息判断失误。

(3) 所占用的课堂时间相对较长。该反馈机制的使用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播放几段代表不同情绪的旋律。这使该机制在使用时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拖延课堂节奏。

因此,“旋律――感受”反馈机制并不能替代几种获取学生即时学习信息的常用方式,而是作为一种补充,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必要时灵活运用,促进教学反馈方式的多元化,助力教学反馈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04):54-57.

[2] Igal Galili.On the Power of Fine Arts Pictorial Imagery in Science Education[J]. Science & Education, 2013, 22(8):1911-1938.

[3] 王传俊.音乐暗示法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1):71.

第9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情境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35-02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阶段是人的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创新性教育”和“创新性学习”。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情境交融的环境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非常有利,这就是“情境教学”。专家指出:“情境教学”能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有图画、音乐、角色扮演、生动的场景等,老师带着与作者共鸣的真切情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情境,此时的情境不仅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与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饱含着教师感情的场景与画面,在这种“情”与“景”的合力下,儿童的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起来,有了激情,课堂上便会出现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大胆表现的生动场面。

一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兴趣多样、好奇、好问、勇于探索,教师应采取方法保护和发展这一特征。创设一种宽松、开放、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发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活动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和认识的局限,难免会出错,这时,教师应首先赞赏他们的创新能力,再以一种尊重他们的民主方式引导他们反思,进行自我纠错或相互纠错,以利于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NO”,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相反,对学生的进步、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意识,一定要及时表扬。一句简单的“Good! Great! Excellent! You are clever! Super! Cool!”或一个真诚的笑容、一个喜悦的表情、一张可爱的小贴画、一句简短的评语,都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赏识,从而增强其信心,更加大胆地探索和表现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二 创设质疑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李峻赴认为:质疑心理是以提问“为什么”,追求解决特定疑问的形式,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这种质疑心理对人们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重大作用。当人们头脑中出现了“为什么”时,也就是心理上产生了对某一知识的渴求。因此“为什么”是人们求知的内在动力,是人们追求主动探究的学习。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前奏,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书本和教学内容质疑,并找出了他们不敢质疑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和紧张两种心理,要让他们敢于质疑,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为此,我给他们讲爱迪生小时候正是因为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才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另外,我经常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给他们创造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增强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在我引导学生认识Mr Black、Miss White这两位老师时,我翻译成了汉语布莱克先生和怀特小姐,学生感到很奇怪,有学生举手说:“老师,你讲错了,应该是黑先生和白小姐,我们学过这两个单词。”我当时表扬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精神,于是我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找答案:英文名的单词有它本身的意义,也有音译,进而理解并掌握。还有在学生们学到关于天气的变化类的词时,出现了一个单词cool,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英语时就认识了这个单词,是“酷”的意思,但这个意思用到课文中时始终说不通,于是我引导学生体会、理解隐藏在课文句子中的词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一个词可以有多种意思。

三 创设合作情境,在协作中提高创新能力

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能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并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又能让他们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丰富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合作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不仅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还学会协作,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更是大班教学的一剂妙方。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我对合作活动作出明确要求:人人参与,积极合作,善交际,敢创新,顾全大局,珍惜时间。在活动中,孩子们无拘无束,更加敢想、敢说、敢做,为了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能力强的同学尽心帮助其他伙伴,能力差的同学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自己。这类活动不仅能很好地发挥集体智慧,而且能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练习“Who’s…? This is…”句型时,先让学生画一幅家庭成员图,然后四人一组相互看图询问、作答,学生争先恐后,互问互答,互相帮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创设这种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以此来突破知识难点,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 创设真实情境,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进行交际。在语言实践中,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