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第1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除了需求大量的英语语言文科的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可见当前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要求高校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双创型”的英语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我们培养英语人才的观念与模式,尤其是高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学生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担,由此看来在高校中培养“双创型”人才已势在必行。

2.“双创型”英语人才体现了外语的工具性

英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体现在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人文性,另一面是工具性。也正是因为它的两面性,使得英语既可看作人文性的学科,也可看作应用性的学科。当前,一部分高校对英语专业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倾向,一部分高校倾向于就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导,而另外一部分高校注重外语人文教学,在突出语言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运用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以上所指的不同倾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专业上的有所侧重。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双创型”的英语人才都是社会所需求的。

3.“双创型”英语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着大众化的趋势迈进,对于广大的高校生而言,直接就业往往成为不错的选择。与精英类的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内容的多样化。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培养规格都有一定的差异,“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为高校学生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要求,还对相关英语专业做了一定的要求,要求英语专业朝着专业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加大“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当今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既是有教养的,同时也是有用的。

二、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改革就是教育创新。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规模。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改革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掌握社会需求,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因此高校应以社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英语课程,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安排英语内容,这无疑意味着英语老师在培养人才时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职业英语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应用英语来获取日常生活信息以及熟练应用英语表达自身内心的感受。第二,需要广大英语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双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能驾驭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自身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无形中也会提升。

2.构建“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现“双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英语课程结构,优化英语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传承我国英语专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面向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考虑好这两方面的内容,高校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目标才能够很好地实现。

对于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英语基本功,英语老师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后,英语老师应为学生安排一些体现英语专业内涵的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以及一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

3.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2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双创”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理念接受度不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没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尚未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少本科高校虽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就业指导中,但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未能真正融入学校和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而是简单的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得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仅传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双创”型师资源严重缺乏

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采用传统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大都以实训的方式进行。这种课程开设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旅游市场需求。目前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上岗,没有任何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自身虽然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意识也是极度匮乏的。因此,民办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在职业实践经验及“双创”教育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三)“双创”教育实践环节不够深入

对于“双创”教育实践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也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将“双创”教育简单的理解为理论教育和竞赛辅导,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缺乏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是片面的、是刻板的,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若学生毕业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将学无所用。也有部分学校,在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无法达到“双创”人才培养的条件,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因而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也无法满足“双创”教育需求。因此,缺乏实践环节的“双创”教育只是空谈。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课程体系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具有决定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特色创建进程的重要作用。因而,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不够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没有真正意义的构建起来。且大多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讲座和参加各种国内的创业大赛来实现,有的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选课课程体系,而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够重视,一定上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尚且没有真正意义的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旅游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的想象是十分普遍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教育全方位的、有机的融合的问题,彻底改变“两张皮”的现实状况。

(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政策和措施的完善也处于摸索期,因而,社会、政府对旅游高校在创新创业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上也是有限的,即使有些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一定的接纳程度,但因为各种原因,在政策支持上还是有所欠缺,进而导致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难以满足旅游业实际发展需要。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根据市场变化,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而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要特别突出其实践性,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不同以往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因而对新的旅游方式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和个性化服务。正因为这种市场的变化,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旅游市场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不少旅游专业的人才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因此,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敢于突破学科界限,尤其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行情,以及旅游者不断变化和日益更新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为旅游市场增添活力。

(二)打造具有“双创”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双创”背景下,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如何胜任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教学能力与科学研究平,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对现有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要想在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上有所突破,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业务素养全面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只有素质全面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为师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如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交流和送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制订一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们结合自身专业情况,积极创业,在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积极拓展企业资源,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积极的对接当地旅游企业,并密切关注行业的实际需求,合理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融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高校应积极拓展企业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并不定期得组织学生到旅游景点、酒店、休闲度假区、旅行社等开展实践教学和创业培训,将课堂由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创业园孵化中,以校企资源融合的方式促进“双创”平台建设,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施展才华、服务社会。

(四)构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修订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摈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改变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实施环节只注重传授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做法,而是将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五)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社会资源协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融合上,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应联合高校构建相关创新创业法律体系,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与行业协会联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贷款门槛,建立旅游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塑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67-70.

[2]周杨.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4(3):65-68.

第3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双创教育 酒店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实现路径

一、双创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分析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该“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5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调动高校深化改革的积极性,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教育部与谷歌、百度、微软、英特尔、西T子、IBM、元计算、北京触控科技等企业共同启动了“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得到了众多高校的响应,很多项目经过论证后获得立项,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了“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体现在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

二、双创教育理念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要求

(一)重视创意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开发。双创教育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创意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潜能开发。创意性思维是以感知、联想、思考、理解、记忆等为基础,以求新性、探索性、综合性等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创造性潜能是指个体具备的开创性的先天特质和潜在能力,在《辞海》中将创造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行为创造学》认为创造的本质具有“新颖性”,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将“创造”和“创新”等同对待。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加强创意性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善于“奇思妙想”。不能因循守旧,不要僵化死板,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充分发挥年轻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较强、探索精神突出等诸多优点,将智力智能开发、知识吸收转化、创新素质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自主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因此,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中另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通过自主创业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二是提高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拓宽个人成长空间,增强后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型就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把“自主创业”与“就业择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其视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强调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就业择业能力的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培养主要指通过创业教育,在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等方面加以引导,将创业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就业择业能力提高就是通过就业择业指导,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正确理解“先就业再择业”的基本道理,从而在就业择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注重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双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重视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综合职业技能一般指针对特定职业的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和复合技能。操作技能指对工作岗位上各种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心智技能指对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的理解领悟能力,复合技能指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质既指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又指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意志品质,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责任担当等。酒店管理是由前厅、客房、餐饮、酒吧、茶艺、康乐、商务、会展等多种工作组成的岗位群,因而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胜任酒店工作岗位群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在酒店管理服务过程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只有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给予客人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因此,注重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从而通过“问题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拓展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大量进驻中国,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世界各地客人的风俗习惯和消费特点,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酒店消费服务,为酒店赢得更多消费者,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拓展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品牌酒店集团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在酒店产品设计、酒店市场开拓、酒店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实现与国际化全面接轨。从创新创业角度看,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同时对创业有极大帮助。试想一下,如果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肯定能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如果打算创业,就要充分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客户资源,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市场价值,获取商业利益。

三、基于双创教育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关键。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推广初期,如何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启迪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选择性开设《创造力开发》、《创意思维训练》、《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投资企划》、《市场策划》等创新创业课程。另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可以考虑成立“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帮助。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一座酒店,一方面利用饭店平台对外营业,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加强校企校政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校政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实习场所、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u价体系,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酒店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二是积极寻求校政合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有效利用各类资金,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指导。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着力拓宽成长上升空间,不断提高后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够成功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项内容。人文素质既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又是不断完善、提升自我的基本内容,因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提高双创教育水平。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国外许多高校已经非常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高校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与国外其他高校的有效合作,深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充分参考国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不同高校的各自特点,将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对酒店管理人才而言,必须特别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继.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8):7-11.

[2]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1-23.

[3]张军扩,张永伟.双创如何成为发展新动能[J].新经济导刊,2016(4):81-85.

[4]徐雁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3):168-169.

第4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融合;协同;高职双创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湖南省制定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要精准对接。湖南省制定的《关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要支持各类中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从政策层面来看,激励高职学校与中小微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院校开展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承载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任务,而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1]。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中小微企业等对象开展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加强双创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双创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不够。一是对双创实践教育重视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以理论性课程教学为主,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实践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育平台供给不足。由于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忽视双创实践基地的建设。二是对双创人才培养质量重视不够。忽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多数创业学生未历经从学习者、到创业实践者、再到创业者的发展过程,创业成效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由于对双创人才培养质量重视不够,导致忽视双创实践基地的建设。三是对实践基地的功能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存在重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轻双创实践基地建设,重创业项目孵化轻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等情况。对双创实践基地的功能还存在定位不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双创实践基地建设发展不均衡。一是数量发展上不均衡。高职院校在建设双创实践基地的数量上不均衡,整体上仍存在基地数量不够、实践岗位偏少的情况,现有可提供的创业实践岗位数还不能完全满足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需求。二是服务能力上不均衡。部分创业实践基地是直接通过在有关实训室、实训基地、企业挂牌的方式创建的,没有建立双创实践基地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这种挂牌的双创实践基地既不能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服务于企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三是支持力度上不均衡。校级层面对双创实践基地的建设还缺乏系统性规划,部分实践基地由二级学院或系部自行建设或挂牌,学校支持和扶持的力度不均衡,双创实践基地的作用发挥有较大差异,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均衡。

(三)高职院校忽视与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发展。一是高职院校对接中小微企业发展意识不强。高职院校对接中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较为积极,普遍认为与中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知名度、影响力,提升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对接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教师学生参与中小微企业创新研究不够。目前在与中小微企业合作过程中企业主要为高职学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较少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岗位,师生主动根据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开展创新研究不足。三是创新成果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不足。从专利转化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师生目前研发的多数现有专利等技术服务成果呈现实用性不强、转化率低的特点,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创新过程中没有对接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协同创新。

二、高职院校加强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创新发展需求大、产业涵盖面广、可供的创业实践岗位多。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以协同创新为基础加强双创实践基地建设,对双创人才培养、对科技成果利用、对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共同设立双创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业实践岗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创业环境,使学生在创业实践岗位中充分吸取创业经验,全面培育创新创业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二)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与中小微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措施激励师生主动对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协同创新,能增强师生开展创新研究的针对性,提高师生创新的积极性,使其创新成果紧贴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发展,提高创新成果的实用性,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解决师生创新研究成果脱离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能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三)能服务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与中小微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能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创新不足的问题。而双创实践基地为高职院校与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搭建了新平台,能实现双向发力,促进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学生等主体融合,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践情境,既满足师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能解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推进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的模式选择

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提出的区域创新理论,即三螺旋理论,主要强调大学、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关系,强调三个组织靠功能互补来相互作用,形成创新动力。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地逐渐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官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即大学主导型、产业(企业)推动型、政府引导型。借鉴以上三种模式,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的模式可分为以下情形:

(一)高校主导型双创实践基地。《湖南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中指出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在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相互提供支持,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等机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该文件指出的有关促进措施主动对接中小微企业,充分利用优势专业、核心专业,组建技术服务创新团队,依托校内机构,吸引中小微企业共建共管双创实践基地,鼓励师生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寻找和对接中小微企业需求,与中小微企业开展合作,在中小微企业中设立双创实践基地。

(二)企业推动型双创实践基地。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企业发展中的技术服务创新等问题主动对接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可通过采取项目委托、项目合作等方式实施,企业给予技术、资金、场地、服务、产品等方面的支持。中小微企业还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在高职院校设立创业实践岗,将企业运营中的服务、生产、销售等部分环节委托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并明确企业指导教师。中小微企业推动建立双创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或者拓展创业合伙人。

(三)政府引导型双创实践基地。政府应作为双创实践基地的积极推动者,依托省、市、县(区)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者各类园区建设,利用场地、资金、财税、人事等积极的政策推动基地内或园区内中小微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为推动双方的协同创新提供各类支持[2]。政府可建立双创实践基地建设扶持机制,明确双创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建设类型、建设要求,着力推动技术服务成果转移。

四、高职院校推进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双创实践基地对推进校企在创新领域的产教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双创实践基地需要围绕创新创业领域开展。双创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基地建设要发挥各子系统各主体的作用,要解决主体能融合,创新能协同,扶持能到位等问题。

(一)主体融合是基础。中小微企业、高职院校、教师、学生是双创实践基地高效运行的主体,承担着实践创新创业的基本任务。推动双创实践基地建设,要以人才链与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基础,中小微企业与高职院校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通过各类措施激励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到双创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师生开发的创新创业成果来推动校企双方融合。只有中小微企业、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四主体实现有效融合,才能给双创实践基地的运行不断增添活力。

(二)协同创新是关键。协同创新是建设双创实践基地的关键,缺乏协同创新的双创实践基地无法实现基地的功能。高职院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要融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质量的创新服务成效服务企业发展。高职院校和中小微企业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明确协同创新的方式、创新成果的利用等内容,为师生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师生对接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政策支持是保障。大力推动双创实践基地建设是进一步发展双创教育的新路子,双创实践基地的运转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保障。政府部门要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在如何促进主体融合、如何推进协同创新、如何有效管理评价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激励中小微企业与高职院校创建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发展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J].湖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2):25-30.

第5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电气信息类;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特别是5G技术的逐步落地,将物联网带入更深的发展层次,其已成为各国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先导。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与多个领域相结合,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移动、联通、电信均与南方电网展开合作,利用机器到机器通信(M2M)技术建设智能电网,实现对电力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智能电网保驾护航[1]。显而易见,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必将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其综合性、应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因此,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物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提到,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迄今,各大高校虽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培养模式等原因,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主动性不足。经教学实践和考查,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思维,且仅有少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双创项目、竞赛。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教学缺乏创新实践内容及创新能力考核环节;另外,学校教学与考核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没有较大偏向,未起到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的作用。(2)课程教学与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相脱节。现阶段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仍多注重于基础知识讲授,存在教学内容与项目、学科竞赛严重脱节的问题,且在项目和学科竞赛的评价体系中重成果、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2]。(3)双创实践缺少多学科融合。现有各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践交流较少,知识面涉及不广且未深入,缺少跨专业合作完成的项目。这样不仅无法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到最大,还在现今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暴露出双创实践广度、深度不够,技术落后的严重不足。(4)缺乏校企协同育人。要实现“将物联网技术与创新创业融合培养实践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推动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3]。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4]。

2物联网背景下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解决上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在物联网背景下,构建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想活跃的专业人才,并通过建设实验室,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再辅以专业团队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与质量,最后与企业交流合作,可将成果进一步转化,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1)采用如图2所示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把学生作为主体,以课带项、赛,以项、赛促教,以项、赛促学,以项、赛促改,形成“教、学、项、赛”一体化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物联网领域新进展,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与更新,以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为契机,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确保项目和学科竞赛顺利进行,又以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开展带动课程知识学习;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考核上注重多方法多层次的双创能力评价,从而构建出满足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2)将优秀竞赛和双创项目经验转化为开放性实验项目,构建特色专业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提供人力、场地、设备等全面保障。同时,为加强实验室管理,采用如图3所示的成员任务分配和管理方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基础学习与训练,再根据实验室申报的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组建大一到大三的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管理日常事务和汇报进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大二与大三学生分别进行专业基础和提高训练,并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师、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另外每1~2周开一次组会,听取小组负责人汇报工作并解决组内遇到的疑难问题。(3)为适应物联网发展需求,组建多学科的师生及企业专家团队。该团队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相互学习,以促进多学科融合、团队协作和知识能力提升。同时,配以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指导,并对教师、专家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5],从而将知识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团队核心力量发挥到最大。(4)将企业参与和校内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构建如图4所示的校企深度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与知名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柔性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开设讲座等全方位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以实现校企双方良性对接,共育与需求对口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机会,强化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并引入企业实战和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创造应用实践机会,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确保该双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建立如图5所示的“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院领导决策、系小组管理执行、师生监督反馈的“内环”持续改进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物联网的双创教育发展规划、各项规定和方案,根据师生反馈信息及目标偏差,分析原因并实时调整策略。另外,接受校督导组、往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组成的“外环”监管反馈,以确保该物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可持续更新和发展。

第6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第7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卓越;知行合一;学科竞赛

作者简介:林桂娟(1978-),女,江西萍乡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罗洁思(1985-),女,福建南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福建 厦门 361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Q201214)、卓越计划教改课题(JGZY2012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33-02

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于社会为己任的高校来说,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过:“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追求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局限性

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创造力的培养。目前中国的小学教育还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还是“分数教育”,“灌输教育”还是大学教育主要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两者之间的简单相加。

2.旧教育体系阻碍

旧教育体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要纳入高等学校教学体系,涉及面广,实施比较复杂。这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弃旧图新对于“双师型”教师本身就是匮乏的高校更是举步维艰,因此涉及到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调整教学课时等因素,势必要冲击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模式。

3.双师队伍的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而目前高校教师的思维方式多为理论型、研究型的,而缺乏实践经验与创业的经历。不注重实训实验,单靠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学生毕业后便会感觉所学的理论没有任何意义,而真正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又不具备,让他们对这个竞争社会感到茫然,更加质疑大学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1.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

高校应努力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从新的角度看待创新创业的关系。[1-2]从纯粹的就业教育向就业、创业教育转变,树立起既要就业也可创业的信念。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3]所以,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

2.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根据海西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创新项目,结合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工程思维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热爱学习知识。如图1所示构建立足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具体的学科竞赛,“以赛代练,以练代培,”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创新实验项目等,[4-5]让学生在这些大赛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过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时代意识、竞争意识、经济与社会意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等,提升他们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3]将大学生创新项目,如机械创新大赛奠定为相关学科专业(机械、自动化等)的一个重要创新项目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卓越工程师。按照“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念,遵循“科学与工程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思想,构建新的符合卓越计划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及保障体系。[4]

一是根据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遵循“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教育需求,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开展“知行合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构建以素质养成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带动练学生,以精品课程建设和企业课程开发为核心,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实行动态培养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完善弹性学分制、分级教学,建立学生导师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办学定位,构建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开放式实验课程等教育教学模式。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从教学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经验等各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本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从以下途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1)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师资教学水平。专门针对教师的自我提升设定了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出国交流访学、国内高校之间的访学等各种途径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6]

(2)学校经常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如ABB公司、林德叉车、大小金龙客车等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讲学,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

(3)目前,我校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创新创业园,专门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鼓励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验项目。而且有学生还取得了不少可喜成绩。我校的厦门创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获得了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认可,正式成为其青年创业企业扶持对象。

三、实施效果

大赛图2中是学生的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福建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创新实验项目等学科竞赛中的一些产品及获奖证书,结题都被评为优秀,如无线抢答器、自动包绳机等。通过学生毕业调查发现,参与教学竞赛的学生找工作比其他学生更有优势,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看中直接预订了,毕业跟踪调研确实发现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比其他人强,用人单位尝到了这个甜头,自然主动联系高校,预订此类学生。

学生也感觉到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及创新实验等项目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简单的电容器、电阻等元器件的焊接到最后整个项目的完成,这种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实现了对整个理论知识系统的梳理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自己对理论知识的透彻理解。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建立长效的培养体制,督促大面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本着我校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建立师生间平等合作的共同体式来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克服单一主体论分裂知与行的弊病,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可持续再生培养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西高教,2011,(6).

[2]张彦.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辩新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3]王游.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哲学观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

2013,(1):112-117.

[4]霍正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

2012,(10):147-148.

第8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大学生特点;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2.089

0引言

雙创驱动驱使下,加上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教育教学创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充分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式教学是当前教育界不断探索和试验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开展技术经济学的教学,首先要认识到课程在当前的重要性。

1技术经济学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1.1技术经济学是高校课程中的必选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技术经济学》课程是理工科和管理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从思想上树立最优经济观念,应用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未来所从事工作的经济效益,借助这种观念建立良好的思维导向,为双创之路做好铺垫。目前国内高校基本都开设有技术经济学课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把该课程作为全校理工科的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把该课程作为全校各类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北京化工大学将《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设为校级公共基础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将课程设为全校通识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全院开设了《技术经济学》课程,并于2003年创建了技术经济及管理院级重点学科,中国石油大学把技术经济学课程作为管理工程系必修课,众多高校开设的MBA,EMBA中此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

1.2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

就业压力驱使下专业资格证利于获得工作机会和高的工资水平,目前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评估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中都有技术经济学的内容,众多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也加入了技术经济学,另外双创驱动带领下,学生写好项目计划书是基本功,项目计划书中包含的内容,比如项目可行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等内容是技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高校和社会职业要求上可以看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加强经济管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树立市场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1.3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

“90”后是当前大学校园的主体,信息网络开放的时代,快捷而海量的信息接触使得他们思想早熟,对能获利的事情非常有动力,很多时候好像什么都知道,又好像什么都不清楚,且渴望独立,对大量的“90后”大学生研究发现很多学生表现为: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一周突击,平时注意力分散,长期处于烦躁,焦虑的状态,静不下心自主学习。其实他们真正缺乏的是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不乏挑战意识,如何结合他们想去挑战的思想设计好课程教学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技术经济学的教学研究目前探讨的学者很多,然而如何将学科发展跟当代大学生特征结合真正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值得去学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2技术经济学教学改革设计

国家提出的双创驱动,众多80后成功者,外界知识的冲击让每个人都想着抓住机会,成为新时代翘楚,然而,如何获取,又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好的项目计划书是成功地前提,学生需要借助课堂专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希望结合学生的特点,借助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去找到学习的答案,教师不再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也不再是学生与知识间的输送桥梁,教师只是对学习技巧及方法做一些前期引导,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具体的实践任务都指定分配给学习小组,依靠学生在互相协作的过程中完成,教师随后予以反馈、打分。整个教学展现都是一个过程式打分体系,具体的教学改革的设计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抓住了学生兴趣,让他们成为主动者,一方面提升教学效果。

2.1教学方式改革设计

让学生鲜活起来,从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理清课堂授课过程,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让他去找跟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然后结合课程把碎片知识点整合。本学期重点借助信息化教学,借助雨课堂公众号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方式互补,覆盖课前-课上-课后每个环节,确定个性化报表,给学生设定自动任务提醒,实现数据管理。这学期课程设计做了调整(见表1):充分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ppt中,课程分为“课前预习—引入—目标—参与式学习—总结”各个环节依次设定任务,并采用雨课堂设定的课堂实时答题,弹幕互动活跃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具体的在课程运行中,采用双向教学的方式,应用雨课堂实时掌控学生学习情况,实时了解学生在线情况,雨课堂的实施只需要建立wifi的环境,学生回答问题,展开课堂实时讨论,可以前期设定课后作业,学生阅读情况,思考情况都可以在上面展示,一方面大大的丰富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参与学习。

2.2考核方式改革设计

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摒弃了以往单一的考勤+期末成绩的方式,由于雨课堂能够记录考勤,记录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情况,借助统计更公平的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展示。

3结论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比较上下两届同学的学习成果发现,从优秀率和对老师评价两个方面考核改革效果如表2。

具体的对老师评教中学生的评语也出现了很多赞扬的语言。通过这一次教学设计的改革,发现顺应时势,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结合学生特点,学生上课开心,教学效果也好,老师也不那么的辛苦了。

参考文献

[1]樊瑜等.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3).

[2]张媛媛等.深化《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3).

[3]陆国栋.让学生鲜活起来[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12).

[4]李红美等.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

第9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对策

十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目前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人比较多,而有创业行为的人则比较少,创业意识有待提升,创业能力急需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都已经意识到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各类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创业知识的传授,推动创业实践训练的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所增强,集中体现为:大多数同学不在将就业作为毕业后的唯一选择,许多同学都有了创业的意愿和想法,都梦想着自己在毕业后能有一个自己的公司。同时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已经利用现代技术平台,成为了电商、微商的一员,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开始了创业探索,积极积累创业经验,拓展创业资源,获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创业观不科学、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意志不坚定。

1.创业观不科学。对于选择创业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的同学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因为羡慕创业成功人士的社会地位,尤其认为大学刚毕业就可以当老板,有人来给自己打工,是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有的同学则是看到创业成功可以带来丰厚的物质报酬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选择创业。有的同学选择创业则是迫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实属无奈之举。这些人创业动机都不科学,真正出于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造福社会而选择主动创业的人为数不多。

2.创业能力不足。许多同学都有创业的打算和意愿,但是自己适不适合创业,自己创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具体如何创业,怎么结合实际找到创业的立足点,创业的风险有哪些,大家都不太清楚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可以说空有想要创业的热情和冲动。

3.创业政策了解不多。许多同学对于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都只是有所耳闻,具体来说国家的创业政策在哪些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什么风险,几乎不太清楚,更不要说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的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的具体政策。4.创业意志不坚定。大学数同学都认为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创业持肯定态度,但是大多数人持观望态度,不断徘徊、犹豫,毕业后真正卖出创业这一步从事创业活动的比较少,能在创业道路上坚持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5.创业风险估计不足。选多同学羡慕创业成功人士取得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报酬,而对于创业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遇到困难估计不足,风险意识太差,对于创业中如何规避风险也不甚了解。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改革和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需要。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仅可以解决创业者本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其他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主动创业是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不二选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点燃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大学生在了解各项创业政策的基础上,认识到创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坚定创业意志,关注并搜集各类创业信息,明确自身专长,摸索创业方向,化创业想法为创业行为,从而在创业路上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调整教育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无疑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进行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结合学生需求开展创业知识教育,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拓展创业教育的空间,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4.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需求。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掀起了“双创”的热潮,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青年人才聚集地,创新人才培养地,创新氛围营造地,创新精神的集散地,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需求,积极承担起“双创”中高校的应担之责。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对策

当今时代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增多,大学生创业兴趣渐增,创业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还存在创业观不科学、创业风险估计不足、创业经验不丰富、创业意志不坚定等情况。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坚定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增强大学生对创业风险的判断和评估能力,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1.政府要营造氛围,积极引导。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国家要加强引导,积极制定各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宏观优惠政策,并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同时倡导地方政府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业优惠政策。并且加大各级各类创业政策的优惠力度,建立跟踪维护机制,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环节跟踪调查,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找到影响政策落实的问题所在,并积极解决问题,促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级各类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政府要号召各类银行、风险投资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力度,从简化程序、提供资金、减免利息、优先风险投资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另外各级各类媒体尤其是深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新型媒体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国家各类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优秀事迹的报道力度。总之,国家要从企业注册登记方面、金融贷款方面、税收缴纳方面、企业运营方面、法律制度等方面为大学生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意识。

2.高校要加强教育,搭建平台。高校要重新审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组件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队伍,筹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切实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各方面支持。要加强创业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创业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摸索并总结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规律,编排创业教育专项教材,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相应的课时,来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供创业信息。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创业情景剧、与创业成功人事零距离接触、参观创业实践基地等各种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高校还应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多渠道搭建创业实践平台。3.家长要转变观念,主动支持。家庭在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深受父母创业观的影响,同时家庭背景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父母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认识到创业是一种历练,是一个机遇,是一个过程,终会有所收获和成长,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觉得创业风险较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而一味的教导孩子选择稳定的工作,不能因为创业成功者不多,而劝导孩子放弃创业的想法甚至成为孩子创业成功路上的障碍,相反应该加强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着重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锻炼,提升孩子的风险预测和评判能力,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鼓励孩子创业的想法,培养孩子创业的意识,提升孩子创业的能力,并积极为孩子真正走上创业之路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与指导。

4.大学生要提升意识,加强锻炼。大学生要认识到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选择,更是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为此在科学认识自我,客观评估环境的基础上,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努力提升创业的勇气。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夯实创业根基,提升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国家以及各地的创业优惠政策,搜集各类创业信息,筹集创业资金,结交有创业意向的伙伴,组建创业团队,明确自身的创业优势,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摸索自己的创业路径,不断积累创业经验,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兼职活动,到各类企业参观实习,尤其是紧紧抓住与自己的创业意向相投的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捕捉机会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应多多关注创业人士的创业历程,积极借鉴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创业失败者的教训,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提供指导。要主动抓住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聆听他们的创业心得,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告知对方,请求对方给予合理建议。对于创业成功的朋辈群体,更应积极加强交流,主动建立友谊,努力加入创业团队,在将来的创业路上风雨并肩一路前行。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意义重大,政府、高校、家长和大学自身要一起努力方能取得实效。

作者:肖育苗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2]程宇昌,温乐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3]张力化.关于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