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现代德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德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德育的核心

第1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现代雕塑;现代景观;融合设计;创新

Abstract:Modern sculpture transits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 to the modern form. Designers have gradually combined modern sculpture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hey regard the outdoor venue as the main object of the sculptural creation, and they regarded landscape as space sculptur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culpture and landscape are increasingly intangible. In this case, landscape sculpture emerges at the right moment. On account of thi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and analyzes how to make design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fusion of modern sculpture and modern landscape from five aspects: refining and summary, rhythm and cadence, actual and virtual design of sculpture, adaptability of creative themes, and the harmonious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culpture.

Key Words: Modern Sculpture, Modern Landscape, The Fusion of Design, Innovation

雕塑作为景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在传统园林中多以装饰形式展现。随着艺术的进步,雕塑受到抽象主义、构成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新设计思潮的影响,其空间形态、表现手法及材料选取方面出现了明显改变,其不单单是环境的点缀,而变成一种独特的创作理念,开始注重空间的流动性、扩张感,可以多方位供人们观赏。下面本文主要探讨以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相融合的设计创新情况。

一、提炼与概括

写实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写实也不能过度真实,主次分明,才能让雕塑作品免于庸俗。一位杰出的雕塑家,既要善于写实,还要善于概括,才能使创作的雕塑作品产生生动的效果。概括可谓是写实的高度提炼,其与写实相互补充,形成了美丽的雕塑艺术。环境雕塑重视形式的改变,追求简洁明快的形象形成的韵律、艺术氛围及节奏,故提炼概括可谓是环境雕塑的一种语言特点。基于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提炼、概括是对各种自然形态站在审美视角对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感因素进行取舍,从而将其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特点提炼成清晰而单纯的形象语言,形成了景观雕塑在审美、形式及造型方面的必须元素。1

景观雕塑是创作者从感受、把握形象直至创作形象的一个过程,是其摆脱纯粹自然形象,继而将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进一步加工、升华,集中、生动地表现出理想形象的过程。一名雕塑家对自身所感受到的各种因素进行提炼概括,可以说是其艺术灵感最生动、最贴切的表露。如图1所示。

二、节奏与韵律

基于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合一的景观雕塑,在某些方面和音乐有共同的特点――重视节奏感。艺术上的节奏感主要指在表现艺术的过程中,借助几种彼此对立的元素,依照相应的规则进行穿插或者重现,在对立与统一中深深地触动观赏者的内心。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它是音乐最为本质的特点。与此同时,节奏感也是音乐体系中多种艺术语言表达体系内最抽象的,其隐藏于旋律、音调中,可让欣赏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的深层次结构。而雕塑的形体及体量变化,有明显的方向性、倾向性,尤其是以组成手段创作雕塑的设计,其形体的排列、组织有明显的秩序。雕塑形体的秩序可以说是雕塑语言的修辞方法,在主次之间能让雕塑的动态、张力更显突出,同时将雕塑的重心、动态及形体根据主次关系,有规律地组织整合,展现出独特的秩序感。2

第2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一)情境图片演示法

    “课标本”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中,每一课都有一个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但是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刺激的强度还不能足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不能足够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学中,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如“i u ü”一课: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展现出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水草,一只小蚂蚁在岸边要过河,可是它不会游泳,非常着急,该怎么办呢?一只乌龟游了过来,把小蚂蚁背过河去,一条鱼儿看见了,连连夸奖。那么生动的画面、那么动听的音乐、那么可爱的形象,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学生喜欢哪个形象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这样与蚂蚁的“蚁”、乌龟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们欢呼雀跃,学意盎然。

    (二)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寓教于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在活动中,孩子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学习法,让学生在玩中思,玩中学,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如:在教学“ zh ch sh r ”时,我设计以一个学习小伙伴的形象进行贯穿,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配以生动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拼读音节、与人交流的愿望。在复习时,并用有趣的“带帽子”游戏请学生上来操作电脑,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紧密结合课文,针对儿童年龄特征安排一些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中有趣、趣中有知,使认知活动与师生情感交织在一起。

    (三)歌诀巩固法

第3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34-02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符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利用网络体育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和自身的体育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和锻炼内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教学对体育教学的应用

体育教学个性化、人文化是学生不仅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和学习,而且可以很好地在网络中寻找适合自身的练习方法,制定自身的标准,设计自己喜欢的动作内容,动作效果,通过以上这些练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体育知识和练习的自信心。譬如,鱼跃前滚翻动作在教学中,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看清楚,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于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技术特点、以及有很多不同的展现方式方法,这些技术特点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起着很好的辅助和帮助作用。通过应用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为学习和锻炼者提供必要的信息环境,它有着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多样的主观形式,不同的图片展示

学习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我锻炼的方法。锻炼者与网络的相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在体育课堂上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多方位性来提高学生上课的质量。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鼓励、吸引、强调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信息动手实践和协作学习。

2、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拓展性、想象性

体育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相互性促进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交谈,为学生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生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用的价值支持。学生学习与锻炼者在决定锻炼目标后,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进行精选、分类、加工、组合、建构、拓展,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师或服务器联系,或在学生学习与学生锻炼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应乐于听取其他学习者的不同观点,慎重考虑后,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从而达到或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者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多方位途径取得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更好的体现出来,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巩固提高,因此,锻炼者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3、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教育的整合,教育的发展,教授的技术运用提供施展空间

在现代的体育课堂中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是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接受和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增强更新的观念,增加自身的教学手段,丰富自身教学的手段,是我们体育教师现阶段应尽快完成,完善和成长的需要。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综合性和跨越性。信息时代教育对所有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和顶梁柱。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体育教师教育学生学习的观念,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不仅是时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加相互探索相互合作能力,体现主题性教学

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从而达到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取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内容以传统型转变为探究型,教学活动的网络化。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进行创新性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定,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专题学习网页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中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体育学科课程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情境——探究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由于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多元智能模式等。信息技术是教师的帮手、但是合理和科学性的运用整合过的材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材料。

三、小结

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明确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只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第4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影视教育;互联网+;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30-02

一、信息革命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教育亟待改革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我们正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一个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现代新技术以其极快的速度、更为深入地渗透到各个领域。

以往各种人类新技术的突破性变化首先应用在教育领域,目的是榱巳酶多的人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在教育领域发生的改革都是顺应当时的新科技、新技术的。印刷术的发明使教育实现普及化,而当今的主流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正是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兴盛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使用标准化课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化答案。而我们当前所处的以数字化制造及应用为代表的崭新的信息革命的新时代,则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需要大批能够追踪尖端科学和最新发展的人才,我们如果仍使用以前的传统教育方式显然是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求了。更多尖端技术应被被引入教学环节,推动者教学工具与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影视艺术作为当今人们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从前期拍摄、编辑,到后期发行、播放等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景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从陌生的名称到当今的热词,使得我们从事影视教育的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思考影视教育与现代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有研究报告表明,多年来我国传统的影视教育模式基本保持不变,而这种传统方法更适合培养的是类似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僵化而缺乏创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并且具有创新与合作精神,教育者要在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环境中科学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充满科技感的未来。

我国传媒类院校的影视教育大都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基本模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或演示,学生统一集中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统一考试……,这种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率高,学生课程完成率高。但缺点也很明显:过分依赖老师的个人水平及经验;过分强调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特征;学习内容仅限于指定教材;学习评价过于单一;师生间、学生间的协同学习、探索学习、互助分享空间明显不足。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我们常说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有自身的特点,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在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的“互联网+”新科技时代,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利用最新的技术与机制,以更低的成本、更大的规模、更新的模式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不远的未来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视教育者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网络,将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转化为可以通约的比特(Bit),由此实现任何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联”成为这个时代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基本认知范式[1]。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新的教育模式转变,首先应该在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上做出革新。传统的影视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模式,传统教育模式过度重视标准,重视考试成绩和就业率。当然这些标准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未来的改变性与未知性,我们教育者应该更多的加入互联网思维方式,开放和共享是其最明显的时代特征,开放的特点打破了教育者垄断知识的特点,正如乔纳森・哈伯的《慕课》一书中写道:慕课的出现,促使高等教育机构一夜之间解禁了其全部的知识储备库,改变了高等教育资源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被特定机构垄断的局面,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平等分享[2]。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渠道获得知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已然发生改变,教育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演变为相关知识的合理架构者,并提供能够提供引发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索及创新的动力。共享的特点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拥有先进的现代新技术,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怎样才能运用新技术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内容,运用更适合互联网原住民学生的交流方式,以更加有趣而不是呆板单调的教学方法去讲授知识,能够更精准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知识关联,深度和难度层级递进,在学习中培养洞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互动合作的能力,能将各种所学融汇贯通,进而真正掌握这门学科,增强他们的内在自信心,并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教育者在新时代需要认真思考的。

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技术,对于教育者来说首先要快速提高数字素养,对应从事影视教育的高等院校教师来说,主要包括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

面对层出不穷的现代新技术,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状态做转换,如何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何深度设计教学模式,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制作基于互联网传播形式的教学资源,掌握现代新技术是前提条件。

影视生产与消费方式在这个新时代也不断快速地发生着改变,影响着影视的内容、制作、编码等,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可以使我们不迷失在海量数据中,可以使身处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爆炸的新时代的影视教育者能够在海量课程资源中搜索、分析、归纳、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科学优化课程结构,以最佳的方式制作、组合各类教学资源,适配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与学界、业界需求对接。

三、现代影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代教育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16年《地平线报告》中认为高等教育的短期趋势是混合学习设计的应用与日俱增,现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教育模式的竞争与个性化学习。怎样善于利用新技术,利用潜在的学习模式的动态转换,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寻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联系互动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加适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新世界,运用新技术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是我们教育者要深度思考和实践的。

在传统影视教育中,按照影视制作流程分类,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影视摄影、影视后期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课程仍然大都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听老师讲授、老师采用讲授、演示课堂案例等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现代数字信息时代,已深刻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和被动关系,积极适应新时代师生关系,其核心便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可汗学院、微课、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MOOCs)等,真正体现了现代信息时代的开放、共享、免费、个性化等数字“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各种团体、个人上传了大量的收费、免费网络教育内容,包括视音频教程、各种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

把握影视教育本身的特点,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把传统教育模式和各种多元的在线教育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教学过程包括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与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线上教学,并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这就是在运用现代新技术的基础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3]。

线下学习模式与线上学习模式相结合。影视教育的某些课程,如影视制作相关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课程特点可将基础理论知识录制视频课件制作成微课等短视频形式,收集整合按照影视制作流程及功能模块制作一些优秀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课下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则根据情况集中或个别答疑,并开展综合性的项目教学模式。基于影视创作实践课实践性强、技能性强的特点,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综合性的项目,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结合基础知识共同探讨实践完成。以充满活力、互动积极的方式探究运用知识,以逐渐达到深度学习的模式。

整体学习模式与碎片学习模式相结合。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可以⒂笆咏萄内容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一些理论性强和难的内容设置为整体课堂讲授,而一些具体的影视制作模块性、操作性、技巧性的内容让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互联设备在零散的时间根据喜好去选择自学,教师主要收集并整理一些优秀的、相关的、有趣的网上教育资源,合理顺序组合,推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设计个人和小组实践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灵活采用课堂答疑或学生互相帮助的方式来解决,充分运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程完成率高等优点;而现代教学模式不受场所限制,不论学生身处何处,只要网络畅通,都可以独自进行学习活动,可以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带来的影视教育变化是飞速的,影视教育者要依据教学大纲,但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新的影视制作技术与传播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与社会需求,并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更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教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学生怎样构建知识和怎样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未来的影视教育发展趋势应该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自主的学习主体。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变化的新时代,一个提倡终身学习的新时代,一个互联互通、分享合作的信息化新时代,师生关系,学习环境,学习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会互相成就,互相进步,我们教学的目的早已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15(20):10.

第5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主动性 优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我们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辅助生物教学创造了条件,更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生物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1.课件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生物学的教学中要经常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素材,创设情境,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比如教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可以首先播放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生活的录像片段,展示它那笨拙可爱、憨态可鞠的形态,把大熊猫的可爱可亲的形象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知,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比如在讲《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美妙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让学生的思绪情不自禁地走进那美丽的大自然,领略大自然那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要,这样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导人了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形形的生物,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探索,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视频展示,加强直观,优化教学。

视频演示仪在教学中使用,可起到优化实物、标本、模型和图片等的演示。生物学教学中,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物、模型能体现“直观性原则”的作用。但学生离得远,这样,实物、模型就显得太少。而运用视频演示仪能够由远化近,由小化大,可以更好地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比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下删的《植物的生殖》中“植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学时,就可以在视频演示仪上对“桃花模型”进行展示示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可以很快地让学生掌握花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又比如教师在进行“观察鸟卵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在视频演示仪上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这样,学生就很好地认识了鸟卵的结构及其卵黄上的胚盘。视频演示仪真实直观地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如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用具的操作要领等,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因学生多、课时有限等原因而导致的个别指导难的问题,使教师指导到位、学生操作得法。

3.音像播放,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使信息传递形象化、色彩化、动态化,有利于强化概念、揭示原理、突出重点、分散和突破难点。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教学中涉及大量新成果,而且常常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比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生物上册中《动物与人类生物的关系》关于“生物反应器”的教学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它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媒体视频播放《生物反应器》录像,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边观看边思考,这样学生很好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计算机以其丰富的功能,给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老师可以经常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配置功能,运用扫描仪扫描相关图片,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教学中所需要的相关图片,还可以将图片、动画资料、声音、文字等资料运用到制作课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强化了直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画面与文字有机地结合,教学环节以过程化衔接,课堂分析简洁明了,使教学过程实现了条理、层次和序列的更优化。在生物教学中,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如环保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4.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更自主地探讨知识,学习更主动。

第6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第7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要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提高认识,弄清意义,明确目标,勇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教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多年来,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实施了全方位的渗透,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因此而加快了。从形而上的定义来说,人们常说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那是基于教学课程分类而言的,实际上它就是实施于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亦即工具性的手段。信息技术的概念,相比于现代教育技术,其外延广泛得多,内涵深刻得多。加之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这里只称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

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它的信息技术资源包括语文教学中所凭借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应配置,还包括凭借信息技术加工整合,从而可被语文教学所用的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类似于尺幅千里、芥子须眉、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相象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利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已经突破了课外活动的限囿,而被提升成为基本的课程内容之一,部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例如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中的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还可用以发现、 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又如事物内部的运动状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成机制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和形象展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内质的把握。再如政治教学中的经济学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景,让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复杂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和决策,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构建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其重大意义至少表现在:

第一、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第二、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 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因此而逐步成为现实。这种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校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简单地说,应该这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首先、要提高认识,负起担纲意识。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机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其次、要更新观念,想法引进资金。一般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资金有限,最需要大胆改革,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引进资金,加大投入,武装自己。这需要联系各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8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一、突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探求教学创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知道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其特点是:典型用单一传授法来教学的一堂课,讲什么,每个知识点讲解要用多少时间,完全事先预设好。这样能很好控制课堂,能把书本知识一一讲清、请透,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但如果把这一模式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其弊端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体,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直接经验以应有的重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读书。重理论,轻理解。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获取知识与培养迁移能力相脱节。忽视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牲的现代语文教学则会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下的语文教学,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和超越教本的知识经验,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会打破“教材”和传统壁垒,由此还来教学评价的变革,突出经验学习,社会价值的学习,教学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天地。

二、模糊单一性学科分类,建立跨学科的教学联系

语文学科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联系跨学科的联系表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语文学科同政治、历史、音乐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各学科的分界线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发生了变化,而变得模糊,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背景之下,语文课上要涉及学生的多种知识技能,例如学生对电脑的使用,课堂容量比以往大幅度的提升,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学生的知识面,认知层次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是传统教学没有办法比拟的。

三、跨越狭义课堂教学,积极拓宽读写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社会实际应用功能,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传统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教学点日常教学的很大比重。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本内容之间存在差异,或者因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够,诸如此类的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会对传统的阅读、写作教育提供新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方面。学生的阅读更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构建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下参与学习,学习效率高,并且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并能实现多层次的交流,学生可以与本班学生交流,可以与老师交流,还可以实现人机交流。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第9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一、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思品的学习需要注入生活素材,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当前信息资源的跨越时空的特性,将小学思品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各类信息资源引入课程教学中,从而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与多样化。此外,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也能拓宽教师的视野,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根深蒂固于学生脑海中的“死”教材 “活”过来。

比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的教学时,我事先拍下了一家成员一天的活动过程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学习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每位成员需要为这个家做的事情。我还在课前就本班学生的家庭现状做了一些调查,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来介绍自己的家庭,比如家庭成员的兴趣、家庭成员的感情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教学形式主要为班级授课制,也就是说,所有学生在校集体参与授课,这就受到了教学时间的限制。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得思品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也逐渐改变了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让他们自己去查阅学习资料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社会调查等,把以往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模式逐渐引向课堂之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最主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实践学习来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克服了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进度“齐步走”,“已经会了的还要继续听;没有学会的也要拖着跑”的弊端。

教育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当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思品教学之后,我们便可以自由运用丰富的网络信息,做到及时传播与便捷读取知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改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制度的真正革新,提高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方法

在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尽管我们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很多学校也都深入实施了,但学习的方式依然存在被动、单一、缺乏自主与合作学习等现状。若教学方式中引入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将变为:学生的学习更加开放,同时具有全球化(网络资源全球化);学习过程可以同步交互;教学内容、形式可以多媒体化。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不失为一种革新的优秀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进行慎重选择,要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培养他们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的选择,使得多媒体的发挥更加合理,最大化地突出了多媒体的优点与作用。如对于思想品德课中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内容,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学习“我的成长……”时,将“孕育中的生命”进行动画演示,就能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形式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除了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多样性、情境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之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兴趣,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教学后,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其成为主动“参与者”,积极投入到知识的探索当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小学思品学科和信息技术结合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