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小学分数讲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分数讲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分数讲解

第1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策略

从小学数学整体课程安排来看,分数板块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得并不十分明显,小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其相关知识,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深入分析小学数学中分数板块的内容,并选用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数课堂教学,对于提升小学数学分数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在小学数学分数学习中,其涉及到的主要分数知识点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分数加法、约分、分数减法,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分数乘以整数、分数乘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以及与分数相关的应用题等。纵观我国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现状,在学生最初接触分数时,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对分数的认知不到位,对于学习分数的作用意义以及种类缺乏必要了解,继而影响后续学习。此外,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认知存在错误,而小学分数课堂教学又大多是从概念入手的,小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接触比较深奥的理论概念内容比较困难,使得小学生对分数概念理解出错。总之,现存的小学分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极大阻碍了小学分数课堂教学成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教学的相关策略分析

1.强化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和意义理解

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将对分数概念和意义的讲解重点放在具体情境中,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根据分数形式理解分数概念和意义的形式。深化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缩小分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分数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采用举例方式,将班上所有的学生看做一个整体,假设为单位“30”,点名某一位学生就记作,在这之中,1是指整个班集体中的1分子,是作为分子而存在的,30是整个班集体中的所有人,是分数。再比如,可以看作是两个整数的商,即5除以7,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以对赋予现实意义,将5个苹果分给7小朋友,那么每个人能分到多少苹果呢?其表达式是5÷7,商应该怎么表示呢?通过将具体的分数赋予以生活意义,列举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赋予数字以内涵,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并且这种浅表化的表述和课堂讲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有效避免W生误解分数概念。

2.创设具体情境,深化学生对分数的具体感受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课堂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讨论相互合作,深化学生对分数的具体感受。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拿来一个蛋糕,创设以下情境。2个同学来分这个蛋糕,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呢?如果将蛋糕平均分成8块,每一块是多少分之一呢?并组织学生对此蛋糕进行分配,完成如下填空题。把一块蛋糕分给两个人,那么就是一人一半,也就是各拿二分之一,记作,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8分的话,每一份是它的八分之一,记作,像、这种类型的就叫做分数,这种表达形式的都是分数。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分数,认识分数,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进而提高分数课堂教学效率。

3.采用树形结合分数应用题教学方法

数形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教学策略,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得比较普遍。在小学分数类应用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此策略,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解决如下应用题,一条公路修了,还剩下60米没有修,那么这条公路全长是多少?在解决此应用题时,就可以采用线段式数形结合策略,然后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题意和线段图可以发现,后面剩下的的全长是60米,就可以得出60÷(1-)=240米。在学生做此类型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在计算之后进行检验验算,最后进行作答。在小学数学分数课堂教学中,针对分数类应用题,可以采取数形结合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答相关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树形思维,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分数的自信。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分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分数加减乘除法都是小学分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分数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合理设置教学课堂时间安排,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3:40-44.

[2]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49-54+65.

[3]山丹.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陶积文.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第2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据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以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为主旋律的多种教学方法, 配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以高质量、高效率、低负担为目标的教法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遵循上述理念, 结合实际, 采取多种教法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分数应用题需要比较灵活的逻辑思维,解题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以及多种方法去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进而可以在对类似的分数应用题解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并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讲解这道分数应用题时,某地方正在修建一栋摩天大楼,现在已经修了7 层了,已经修建了总楼层数的四分之一,问还剩几层楼没有修建完?这道题有多种解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对这道题进行讲解时,可以先讲解其中的一个解题方法,让后让学生去思考,看看能不能用其他的解题方法能够得出答案,最终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又找出了两种解题方法。这样不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题目,都需要学生认真的对题目进行审题,从而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并根据题意运用合理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注重对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在开始做题之前认真审题良好习惯。分数应用题的表现形式就是将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混入故事情节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并找出对应的数值联系,从而有效的理解并掌握解题要点。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准确的找到标准单位“1”和“几分之几”的比较量,并准确的找出标准单位与比较量相对应的分率,使小学生能够正确的列出关系式。例如:小学教师在实际的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教学时,有一题是这样的,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买了40颗糖果,其中有五分之一是牛奶口味的软糖,余下的都是水果味的硬糖,问,小明买了多少颗水果味的硬糖?教师在对这题进行讲解时,应着重给学生讲解,“其中有五分之一的糖果的牛奶口味的软糖”,在这句话中的“其中”一词指的是40 颗糖果,比较量是牛奶味的软糖,根据分析可以得出水果味的硬糖占总糖果的(1-1/5),从而算出水果味的硬糖的颗数是40×(1-1/5)=32颗。

(三)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迁移类推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既储存又运用,就是要注意知识的迁移类推。小学二年级中,学生开始学倍数问题,我认为倍数问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前奏。如:“(1)、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它的3倍,另一个数是多少?(2)、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它的1.5倍,另一个数是多少?(3)、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它的1/2,另一个数是多少?”难道不能说1M2就是0.5倍吗?我认为用分数表示是因为不到1倍,就用了分数,而是把“倍”字省略;何况小数是根据分数定义的,所以以上几道题目是不可分割的。其实,题型完全相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同,只是换了数字而已,所以同学们不理解分数应用题时,我借助倍数问题类推到分数问题,可以说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从这里不难看出,掌握好倍数问题非常重要,倍数问题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分数应用题的教学。

(四)找出重要的数量关系句,把握标准量单位“1”,理解题意

根据我们学习的分数意义,理清分数的两种意义:一个是表示具体的数量,如1/ 2米;另一个是表示份数的1/2,谁占谁的几份。首先弄明白这两种意义,才能结合分数的乘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如:(1)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长1/2米,两根绳子共长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长是它的1/2,两根绳子共长多少米?如果分不清两小题中1/2的意义 ,解题的准确率就会降低,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其实重点落在第(2)小题上,分析时:(1)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中找出关键句,就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份关系的句子,本题的关键句是:“另一根长是它的1/2。”(2)指导学生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谁与谁比较,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单位“1”通常也有比较固定的位置。然后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决问题。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非常重要,关系到以后对知识的应用。

二、结语

小学教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醒学生在得出结果后,应再进行因此验算,从而保证所算答案的正确性,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此外,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得每个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皓.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4):138-138.

[2]黄巧英.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师道:教研,2012,(11):85-85.

第3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教学;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35-02

一、小学六年级数学总体教学

(一)重视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将所谓的“动机原则”当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核心,觉得其教学务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指的是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什么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也有着很大的学习欲望,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努力奋斗。而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成绩的提升,肯定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教师在平时教授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数学文化学习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实施共同教育,使得学生知道自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祖国的太阳,背负着国家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大责任,唯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天天向上,日后才可以充分地为国家以及社会所用,成为有用之人。教师在这个方面,必须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中融入数学,使数学成为劳动以及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小伙伴,无论是什么事物都不可以脱离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入含有数学史的教育元素,使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作用倍感重要。同时,还可以探讨关于某些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培育学生宏大的理想和愿望,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们吸取学习动力,对数学课程学习富含热情,充满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兴趣。

(二)紧抓日常教学,培育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培育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乃至提高,对学生日后小升初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教授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和规范。例如:在上课前应准备好学习工具等,作业时间的设定应有较为明确和合理的教导。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多注重让学生独自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以及反思总结等。这样能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多多让学生进行自己探索,自我学习完成后再进行探讨合作,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会独立学习,还可以学会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实施研究对比。而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方法,长期持续坚持这样做,就会很容易形成习惯,拥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美好的学习品质。

(三)优化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在紧抓日常教学的基础下,教师还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六年级数学教学,除了要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使学生把握好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外,解答数学的方式以及过程都是其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对这一核心尤其重视。每个班都会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学生解题的办法和方式不尽相同,教师应给他们切实的肯定。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进而选取最佳的解题办法,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较为形象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能充分体验到数学为他们所带来的愉悦,从而培育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营造美好的数学兴趣和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学习较为简单容易,学得轻松愉快。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精神上的饱满程度,培育学生动口、动手以及动脑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四)分析学习状况,注重对后进生培育

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呢?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是教师务必要清楚明了的。数学成绩在一个班中排名较后的学生,一般会被称为后进生。在各个班级中都有后进生,但依据后进生表现种类的不同,其形成因素也具有多样性。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长处,进行积极地引导。身为一名教师,务必要用博爱之心对待他们,爱护优等生的同时也要爱护后进生。除此之外,看待后进生应多投入情感,因为后进生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问题学生,没有所谓的尊重,无法得到该有的理解,这样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产生变化。因此,教育后进生需要以尊重和友爱为基础,用爱转化成坚实的后盾。例如:在课堂教授中,尽量把知识说的浅显、易懂,备课时应关注到后进生能否听得明白,课后多花点时间教育他们。同时,对后进生的教授,不仅要严格有序,而且还需要一视同仁。除此之外,对待他们要因材施教和反复教导。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摸清后进生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依据不同的特点,对后进生采取特制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同时需要考虑好教育的因人而异以及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错误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够改正的,教师在进行教导的过程中,切勿过急,要反复对他们进行教导,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去教导他们,循环往复。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后进生的转变。

(五)健全学生知识结构,建立学生终身发展平台

六年级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个年级,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开始有知识遗忘以及较多的缺点等,特别是最后的复习阶段,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成为了一大难点。有些教师提出了复习于六年级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健全自身的知识结构,这确实也是解决难点的良好方法。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得以持续发展。

倘若对六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无论是哪个版本还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编者都在编制新的知识中,融入了以前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比如:在分数四则运算的这个章节中,就设计了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以及平均数应用题等。倘若使学生在解答这样的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讲一题、带一串”的办法,就能够使学生复习有关数学知识,适宜地对学生复习知识进行补救,提供较大的缓冲影响,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提高其数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

(一)学生层面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主要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能够熟练掌握知识,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学习态度良好以及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层是学习水平处于中等,大概能掌握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一般和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是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差以及成绩较不好的学生。因为是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层次划分是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来开展的,而分层是一个非静态的管理过程,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依据学生的现阶段表现实施分析,划分层次,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激情,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二)授课层面

授课层面主要指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对第一层的学生,应少讲多写多练,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使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应挑重点来讲,挑重点来练,着重对课后习题和书本例子的讲解,提高训练强度。对第三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应该太高,讲基础,多学多练,在基础上下功夫。比如:在六年级数学书中学习“分数乘法”时,第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重点难点,适当地加入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应用;第二层次的学生则精讲例题和解决好课后习题;第三层次的学生应清楚知道分数乘法的基本计算。这样,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富有成就感,为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训练层面

一般来说,训练层次指的是小学六年级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利用练习作业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辅导,纠正问题,改良自身的教学方式。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守“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即是把题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三层”则指训练中的三个层面的划分,即基础训练、变式训练以及综合训练。基础训练主要指的是为全班同学同时设定的,全班都要完成的任务。变式训练是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制定的,题目难度属于中等水平,需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综合训练指的是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所制定的,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题目难度系数偏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创新眼界。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书中关于“百分数”的知识。第三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基础知识等。第二层次的学生需要把握百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如何计算百分数。第一层次的学生则需要关注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百分数的相关计算题。

(四)考核评分层面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的核心是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也是考核评分层面的关键组成部分。依据学生的基础层次和能力划分,设定不同层面的考核评分判断标准,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时所产生的成就感,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增加上进心,实现预期目标。在对考核评分进行分层时,有些教师会出像AB卷、探讨题以及附加题等,这些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进行的,也是分层考核评分的重要措施。

三、总结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从小学六年级数学总体教学及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4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关键,也是困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难点。文章围绕分数应用题出现解题障碍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学生解题障碍的主要方法,旨在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94-01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重点和难点,而分数应用题是应用题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其他类型应用题相比,分数应用题更加抽象,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也困扰着广大学生。如何解决学生的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也就成为广大教师亟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出现解题障碍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解答分数应用题,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进行着重要考量,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就难以理解抽象的分数应用题。在分数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大脑中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2)计算能力有所欠缺。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还在脑海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列出了正确的算式。然而,却因为计算能力欠缺,导致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进而形成了解题障碍,影响了学习成绩。

(3)理解能力受限。有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强,不能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对题目进行分析时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列出的算式也就不正确,无法做到正确解题,进而形成了解题障碍。

二、解决学生解题障碍的主要方法

(1)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会对他们的解题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数学应用题,都需要学生认真审题。要通过分析题目找出解题的关键点,收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再采用合理的解题方法来进行解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培养,要让学生在解题之前,养成一个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分数应用题有其独有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往往通过故事情节,将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融入其中。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对故事情节进行仔细的分析,并从故事中理清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列出正确算式。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标准量,并找出其与比较量相对应的分率,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小红买了30颗糖果,其中有1/6的糖果是软糖,剩下的糖果都是硬糖,请问小红买了多少颗硬糖?在这个题目中,“其中”一词指的是小红所买的30颗糖果中,可以把它看作整体“1”,而比较量是软糖。经过分析可以知道,硬糖占总糖果的5/6,那么我们就可以算出最终的硬糖颗数,也就是30×(1-1/6)=25颗。

(2)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应用题教W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言堂”,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广大数学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入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例如,将上面的题目进行改动,就能使其进入学生的生活。可以将小红改成班级的某个学生,将糖果改成学生当前最喜爱吃的某种零食。如此,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也就更加集中精力,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3)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解决分数应用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解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当遇到分数应用题时,就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解题。例如,某工地正在修建一栋办公楼,当前已经修建至第八层了,占总楼层数的五分之一,那么该办公楼还剩几层楼未修建完?教师在对这道题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其中一种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其他的解题方法。经过学生的相互讨论,最终又找出了另外的解题方法。如此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4)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要想突破解题障碍,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强弱,与他们的基础知识积累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如同房屋的建造,地基的建造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地基建造得不够稳固,那么就很难支撑上部的建筑物。因此,要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就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正确地进行分析,深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提高学生对分母以及分子等数学概念的认知。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分数应用题解题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突破分数应用题教学这个难点,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才能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解题障碍,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彻底理解题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作为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每当学生碰到例题的讲解或者应用题的讲解时,会感觉他们的听课状态很好,知识掌握程度也很好,可是当学生面对练习题的时候,表现出的情形却截然相反。他们解答练习题的正确率很低,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一.小学生解题能力低下的表现

总结学生犯错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审题不清。这是小学生出现数学错误的一大原因之一。很多小学生审题的时候总是心急火燎的,习惯匆匆忙忙读一遍题就开始在纸上演算,至于题目的要求是什么,根本不会仔细看清楚。

第二,不会分析题目中各种数据的潜在关系。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是相对来说,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分析题目要求中的各种隐含条件和关系。

第三,没有正确的复查态度和方法。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复查习惯,也没有掌握一定的复查方法,因此每当他们解答完试题之后,常常不检查,即使个别学生懂得检查的重要性,也只是对照自己的演算结果,用眼睛浏览一遍就完事,根本不知道检查的步骤和正确的方法。

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存在,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作者从当前的学生现状出发,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彻底弄清题意之后再下笔。前文已经谈到,小学生不能正确审题是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谈,审题不清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拿到题目之后还没有读完就认为这道题同之前已经做过的练习题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比如,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一项建筑工程,甲队需要60天完成,乙队需要90天完成,当甲队已经干了20天之后,乙队前来帮忙,问甲乙两队共需要合作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的其余部分?学生看到题目之后,认为这道题最后问的是“甲乙两队共需要合作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因此,把算式写成1÷( ),很显然这是不正确的。第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六年级学生处在相对较低的认知水平,因此他们有的时候会不能正确把握混淆词语的意思而导致错误发生。因此,良好的身体习惯对小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大大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因此,广大数学教师除了要重视训练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审题习惯。

2.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旧知识,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只有灵活掌握旧知识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又会引导学生快速、灵活地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时,要引导学生借助于旧知识来进行。比如,学习百分数这节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快速掌握百分数的写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也叫做求异思维,指的是采用相反的思考方法来分析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也就是“反其道而思之”,使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更深刻的认识。小学生不仅要从原因到结果进行数学分析,也要从结果到原因逆向进行分析,这样能提高解答问题的正确率。比如,“某工厂共有工人560人,其中女工人数相当于男工人数的35 ,男女工各有多少人?”,教师还可以将题干这样进行巧妙设计“某工厂有男工人350人,其中女工人数相当于男工人数的35 ,问工厂总工人人数是多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够从结果返回到最初的原始数据,提高学生的还原能力。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在数学问题中的复查环节,将会大大降低解题过程的错误率。

4.引导学生探寻多种解题方法。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答数学问题也是这样的。尽管学生面对的数学题目是完全一样的,可是由于学生差异性的存在,他们选择的解题方法可能会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找到最简便的解答问题的途径。因此,每见到一道又代表性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探寻多种解题方法,如两筐苹果共210千克,从甲筐拿出36千克放到乙筐,这时两筐的重量正好相等,问甲筐和乙筐苹果的重量分别是多少?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有的说:甲筐重量是210÷2+36,乙筐重量是210÷2—36,有的说甲筐重量是(210+36×2)÷2,乙筐重量是(210—36×2)÷2,还有的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找出了答案。根据以上的启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作交流,交换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获得多向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培养六年级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这一点,并在实践中积极探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竹.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提高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初探[J].新课程学习

第6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够了解,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得不够合理,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提问缺乏针对性

当今,新的教学改革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一些数学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发散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过于广泛,缺乏针对性,课堂内容偏离了教学标准,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师提问太过频繁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堂数学课上几乎一直在提问,这样的课堂虽然看起来非常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二、如何构建互动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

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对不懂的问题也会大胆向教师提问,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明确学生对哪些问题掌握得牢固,哪些问题理解得不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做到爱护学生,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要相信他们,对其运用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而非责怪或强硬的方式。教师营造出师生平等的氛围会使孩子放下“师道尊严”的戒备,积极对老师的问题做出回应。其次要宽容学生。在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够、不能正确解答的时候,教师要耐心解答和引导,尽量避免斥责学生,这样在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信任之中会使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归属感,对教师也一定的依赖感,遇到问题的时候会积极向教师询问,通过教师的耐心讲解提升学习热情。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放长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能力为宗旨,而不是将目标锁定在学生的数学分数上,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的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提问,不要偏离课本内容,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内既提高了数学成绩,又提升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次数要适中

第7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一、巧用微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因此,面对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是激发儿童阶段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微课具有短小精悍、视听效果突出、教学资源整合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地在课堂导入环节加以采用,尤其是目前正在流行的翻转课堂。

在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巧用微课需要注意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在采用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精心设计或使用微课资源。目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建立了微课教学交流平台,汇集了一大批优质的微课案例。如100以内的加法、认识角等微课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可在课堂上考虑使用;(2)在导入环节使用的微课资源要具备内容丰富的特点,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考以及练习,为正式的讲授环节创造条件。一些微课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地聚焦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或者过于单一,不利于数学中诸如正方体、小数比较、分数比较、四舍五入等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这些都需要教师谨慎考虑。总之,互联网上的微课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和学生要注意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不能一味图新、一味图多。

二、巧用微课呈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直观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材料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特别重要。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微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比较符合小学数学课堂及小学生的特点。微课能较好地体现片段化教学的特点,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符合知识、技能学习的要求。

为此,巧用微课呈现教学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1)变讲解法为演示、讨论法。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较多地与讲解法联系在一起。在数学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先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解决分数应用题,然后一步步讲解如何解决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使用微课呈现教学内容则可以充分发挥微课所带来的教学活动的灵活的互动性,通过把分数应用题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分数应用题中“1”的含义以及整体中包含多少个单位的具体算法;(2)选用微课呈现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先后环节,尤其是后续的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反馈及评价。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留意这些细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增强整个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巧用微课互动,提高数学技能

微课的核心是视频教学资源。微课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充分体现在互动学习、自主学习方面。通过使用微课资源,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容易思考具体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一些学生害怕教师提问,课堂问题容易流于形式,更难以发挥调控课堂教学的作用。加之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还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学生难以清楚表达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不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微课具有鲜明的互动性,突破了教师留给学生的威严形象,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面前,学生更乐于解决数学问题,方便师生群体之间的交流。

第8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2400多名儿童抽样调查,调查显示,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甚至有绝望的感受。其中76.2%的中小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学业压力大、不被人理解和成绩不好,这三大“压力”正在酿成“童年恐慌”。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切身感受到考试对学生心情的影响。

下面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堂课中的教学片段:

昨天上午第四节考试,我辛辛苦苦地花了一下午时间才把试卷分数改出来,又有几个同学不及格。犯的错误都是自己苦口婆心地说了数十遍的知识点,可是学生们就是不能理解。今天第一节数学课我气冲冲地把成绩差的学生批评一顿,然后深入浅出地讲解错误率高的题目。可是下面的景象是让我又气愤又尴尬:

考得好的学生,大部分喜气洋洋,随口附和老师的问题而无心听课;部分考得差的学生若有所思,神情恍惚无心听课,当我说到正确答案时,他们随便抄一个答案了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心听课。我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后,便提高声调故意地问:“某某!(单元考试成绩只有36分)你在想什么?”他吓得一跳,然后有气无力地说:“我在想考的这么差,回家怎么过老爸关啊。”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气得满脸通红。

【思考】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看到这种低效的常见的数学课堂,我不禁要问: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小学生通过考试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成长?

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会说,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加以教导和帮助,及时提高他们的成绩。

可是我们家长和教师真的做到了吗?

小小的单元自测,频繁的摸底测试。因为家长辱骂,教师批评,甚至同学们的讥笑,给成绩不理想的小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理负担啊!难怪许多孩子讨厌学习,恐惧考试。试想:一个因为屡受挫折而放弃学习的学生,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能教好他吗?那么教师们引以为宝的考试又有何用?

当然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很早就意识到考试的压力是学习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常在教学中摸索着、尝试着,尽可能地在不降低学习成绩的前提下,减轻一点学生学习上的压力。

下面就具体地说说我以批改试卷的一些新做法为突破口,试图降低学生对考试的紧张和焦虑,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愉快地学习。

【策略】

根据以上现象与思考,三年前,我拿三(1)班做试卷新改法试验班(我任三(1)、三(2)班的数学老师),策略如下:

一、试卷形式的改变

1.试卷每题之间间隔变大。

2.试卷分A、B卷,A和B卷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和对应题目完全一样。(比如:A卷和B卷第二大题第三小题考察知识都是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但数值和形式可稍作改动);B卷和A卷还有一点不同,B卷有五道附加题,每题2分。

二、学生考试要求上的改变

在试卷A考试中,如果学生遇到自己还不能把握的题目,思考后仍不会做,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写在试卷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思考过程,这是订正试卷时把失去分数夺回来的前提条件(试卷间隔大的原因)。这样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洞悉学生思维轨迹,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批改试卷方法的改变

考试后,教师把试卷A收上来,仔细批改,认真阅读试卷中学生因为不能解决试题而表达的想法和疑问,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试卷A的批改只是把学生的错误用红笔标出来,并不打分,目的是不让学生在分析试卷课时为了分数而分心。

四、分析试卷方式的改变

教学分析试卷课时,教师给每个学生A和B两张试卷,A卷是学生考过的试卷,B卷全班一样。

开始每个学生有10分钟自己订正的时间,检查自己的错误,目的是让学生自检是否对知识有新的理解,并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比如是粗心或是概念不清等都要进行简单的分析。

接着讲解试卷,其中错误多、反馈中理解有偏差的知识点教师作为精讲。讲解时,学生不允许动笔抄写教师黑板上的答案,等到每一大题讲解后,学生才可以动笔订正(成绩在90分以上的且这些题没有错误的同学可以思考B卷的附加题)。这时班级每个学生都在安静地用心思考。为什么呢?那就是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最后考试分数而努力。

五、考试最后评价的改变

有人说,高考一卷定终身是不合理的。在我这里已有缓解,这就是我使用B卷的作用。当教师将试卷分析完,学生认真地订正好试卷后,每个学生打开试卷B开始继续考试。和上次考试不同的是,每个学生做B卷中相对应A卷的错误题目,虽然题目不一样,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完全相同。目的是检查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已掌握了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B卷中正确地做出曾在A卷中错误的试题,能得相对应A卷试题分数的一半。比如:在A卷中第五大题解决问题第一小题《工程问题》原题10分,那么在B卷中第五大题解决问题第一小题《工程问题》,只要学生能做得对,就能挽回10分的一半5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订正课上用心听讲的主要原因。虽然在A卷中做错了题目或不会做,但是只要认真听讲, B卷还有一次挽回损失的机会。

由于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错误较少,订正的少,多余时间可以思考B卷的附加题,每题正确解答可以加2分。这样对成绩好的学生既公平,又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最终的成绩是A卷和B卷综合的分数之和。它们就是:

之所以这样,是考虑到本班平时考试学生最低分在40分左右,如果他们能用心听讲,再加上教师在第二节试卷分析课(试卷分析课连续2课时)的个别辅导,最低分同学也能在B卷上挽回20-30分的机会。经过这样批改试卷后,我们班数学考试成绩在60-110之间,基本消灭不及格,平均分大约在90-95分左右。

【改变】

令我没想到是,试卷改法小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很大反应。

一、学生的改变:

令人欣慰的是,自从我在三(一)班实行试卷新改法后,同学们考试前的焦虑心情有了很大改善;考试中每个同学知道即使失误,成绩还有一次弥补的机会(特别学困生)心情比较放松;考试后,试卷分析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勇于发现自己不足的精神有了全面的改观,每位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最后得分而努力,都在为考试成绩相应的提高而兴奋不已。

这一切正是我想要的,更令我欣慰的是,不少学生逐渐对学习数学有了信心,对数学有了兴趣,作业和课堂纪律有了很大的改善,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同学们能理解教师的“苦心”,和教师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二、家长的改变:

开始家长们反应不一,有的赞成,有的表示担忧。赞成的家长认为这样有利于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附加题也使学优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考试的确减轻了孩子们的压力。担忧的家长认为这样有可能让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不能很好地复习,只是靠B卷订正来加分即可。听了这样想法我表示理解。但是和家长们充分沟通,表明自己这样做法原因:1、本班学生数学底子差,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占多数。2、孩子们小,考试压力不能太大。3、这样考试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地做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加以个别教导和帮助,及时提高他们的成绩。4、我这样做是为了绝大部分学生减轻对数学的厌恶或恐惧,使他们因为成绩的提高而对学习数学增强信心。5、如果家长真的不放心,可以以期末全市统一考试的成绩来衡量效果。如此说明,家长们最终表示能够理解和支持。

三、成绩的改变:

经过我三年的摸索、实验与坚持,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地提高,学生对于考试的认识、学习数学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下面是三年来试验班和普通班的期末成绩对照。

【反思】

人人都有自尊心,而孩子们有更强的好胜心,利用得好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孩子长期受挫折,那么好胜心又很容易变成自卑心。这就要求教师用积极的评价来鼓励孩子,让他们自信、自爱,快乐地生活和快乐地学习。平时我总是说:“有错就改是好孩子”,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说“考试,有错就改仍是好学生呢?”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那么对于学生最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教师“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位学生都伴随着教师的评价而成长的,教师的评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考试,特别针对小学生,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有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感,教师的责任是选择适当时机和方式来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时下的中国学生不可能没有考试和学习压力,但是这种压力是有限的,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们一定要经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想尽办法把学生的压力降低到最低化,这就是我试卷新改法的初衷。

第9篇: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关健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数学

G623.5

在新课标所规定的小学生应“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三大素质能力,即自主学习、应用实践、创新思维这三个能力。因为这三大素质能力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考,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下面我将根据我的课堂教学实例,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我的教学方法,与各位交流分享――

一、养成习惯,自主学习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语)。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十分重要,小学生由于自律性差,在学习态度上有所欠缺,因而要想让其自主学习,须在实践教学中慢慢培养其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一切教学成为一种自然之事。

1.激发兴趣,爱上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若无兴趣一切强逼学习只能是无济于事,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在教学基本几何图形时,在认识三角形拼组后,我让学生玩七巧板游戏,让他们摆各种造型的东西,并各自说出自己的构思和所用到的哪些图形。这样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中,调动自我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去自主学习了。

2.举一反三,找出规律。有时一、两个课例学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因而我经常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具体实例来验证课本上的结论。如学分数时,在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我让他们举出一些熟悉的实例说明什么是“单位1”,“整体1”,什么样的数是表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数。再如教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先出示第一组分数:1/3、3/4、5/6,再出示第二组分数:3/3、8/4、11/5。让他们观察比较并引导讨论,这两组分数有何特点?并学会概括出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或许这样比听教师讲解要理解深,掌握要好,而且学习积极性也高。

3.新旧相关,认识规律。“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研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自学,发现其中新的知识与数学规律。如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根据教材研究一下圆柱体和以前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有什么联系,由此让学生用以前推导圆面积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变为近似的长方形,圆柱体变为长方体,这样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就推导出来了。所以通过新旧知识的对照比较,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进一步巩固了旧知识。

二、贴近生活,强化应用

新课程大纲明确规定: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1.改变、增加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使之符合学生认知特征。新大纲要求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逐步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教学时,可以改变教材中应用题纯文字的表述,采用实物、游戏、图片、动画、课件、表格等形式,将其有机引入教学当中。如在教低年级学应用题时可以用游戏、图片、课件等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2.亲近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新大纲也要求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编成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或作一些简单的统计,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可组织一、二次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春游,要求按小组分工,带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等。计算好各自的份量、往返的时间,在这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列表这一方法,解决了一大堆零乱如麻的问题。

三、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创新教育是21世纪时代的最具标志性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最为关键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巧妙设计,减负增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必须砍掉那些机械重复、单调乏味、束缚手脚的过量作业,探索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素质教学。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通过“撕D拼”实践去验证,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得出结论。这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大大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