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建筑设计优秀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优秀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优秀案例

第1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 课程优化 传统与现代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G211001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2-02

1.前言

在高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但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广泛,从组合上来说就有“园林、建筑、设计”三个组成部分,从园林建筑的时间演变和建筑形式来分,有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无论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还是设计手法、设计理念都大不相同。

在课程的设置上,如果过多的强调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园林建筑设计只是单纯地复制古典园林中的各种亭台楼阁,也不适应现代时展的需求;如果着重讲授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既不能让学生们领悟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之美,也会造成园林专业培养体系的重要缺失。因此,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当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这两大体系进行优化改造,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下面以一个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40个学时,共80个学时的农林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对传统与现代两种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比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课程优化设置的方案。

2.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

课堂教学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大,主要讲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类型等知识、建筑设计基础、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分类与理念等等,共28个学时;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小,主要讲授专题园林建筑设计要求、设计手法和案例等等,并讲解课程设计的基地场地分析、设计注意事项和作业成果要求等,共12个学时。具体课堂教学优化设置如下:

2.1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总体阐述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发展、园林建筑设计的概况与原则,共2个学时;

(2)举例讲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堂廊、殿斋馆轩等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共10个学时;

(3)概括介绍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空间和建筑构造等,共4个学时;

(4)详细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包括场地分析、概念生成、方案推敲和设计表达等等,共12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为主,其主体教学重点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发展,第二部分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在针对传统与现代的园林建筑类型而言,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传统园林建筑,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教学重点。

2.2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通过案例来介绍现代园林建筑的分类与特点,共2个学时;

(2)针对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详细分析该类型园林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共6个学时;

(3)对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讲解,并采取讨论的形式进行场地分析,最后明确各类型图纸成果表达的要求,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为课程实践作理论指导,其主体围绕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开展,重点针对该类型园林建筑给予学生相关的讲解分析与技术指导。

3.课程实践的优化设置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属于设计类课程,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因而课程实践对于学生是否对全面理解与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尤为重要。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一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资料收集、调查汇报、实地调研、模型制作和方案设计等。课程实践同样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课程实践比例较小,主要是以传统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12个学时;第二学期课程实践比较大,主要是以现代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28个学时。

3.1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不同类型传统园林建筑案例与资料,分组进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典型传统园林建筑优秀案例,分组进行按比例缩放的模型制作,共8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配合同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组汇报、模型制作等实践方式,使其更好的掌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设计,对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建筑实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增加对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感的培养,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等。

3.2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分组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个人完成优秀典型案例的临摹,共2个学时;

(3)指导学生对专题园林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解读,包括场地分析与概念生成,完成场地总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4)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各层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6个学时;

(5)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立面图与剖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6)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图纸成果表达,共4个学时;

(7)指导学生进行小型园林建筑的快题设计,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都围绕着专题园林建筑类型来进行,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总结汇报和案例临摹,还有完成一套园林建筑设计图纸,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大设计作业”,如茶室、餐厅、展览馆设计等;第二部分就是属于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小型园林建筑快题设计,如公共厕所、公园大门、小卖部快题设计等。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赏析能力的提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部分缺一不可,两者应该互相辉映、相辅相成。因而,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优化设置上两者都要兼顾,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一学期的理论教学重点,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重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参考文献:

[1]张令梅.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1(05)

[2]燕亚飞,李东升.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0(02)

第2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本文通过分析专业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运营的特点,阐述了传统出版行业在内外部竞争中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在行业内从事建筑图书出版的出版单位多达几十家,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建筑邦”与出版业内建筑类数字出版平台、行业外的建筑专业内容平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特点,形成了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并存的局面,面对内外部的竞争困境,传统专业出版单位如何创新运营和盈利模式,成为其专业领域数字出版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

传统出版行业竞争加剧

行业内竞争者在出版行业,出版建筑图书的出版单位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这些传统的建筑专业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平台开发上出现了不同质竞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专注于建筑施工大数据平台和建筑相关培训,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开发了电力百科网,清华大学出版社主攻教育,开发了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关注建筑室内装修平台的研发,唯独建筑邦是以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为开发对象,借助建筑邦社区、建筑邦微信、建筑邦APP、建筑邦知识图书和电子书开展全媒体出版服务,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平台开发上彼此竞争性较小。

行业外竞争者外部竞争者主要是指出版行业外,从事建筑相关的服务的平台,以及潜在的竞争者,建筑邦主要的外部竞争者主要是建筑领域信息的门户网站,如ArchDaily、ABBS、筑龙网、谷德设计网等,这些建筑门户网站上的内容都有以建筑设计来设计作品板块,但是建筑邦不像ABBS建筑论坛与筑龙网几乎涉及建筑相关的大部分领域,也不像谷德设计网、ArchDaily那样只专注于建筑设计师和建筑设计作品,建筑邦充分发挥了其垂直媒体的特性,在提供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服务的同时,链接上下游产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在提高知识搜索准度和即时上下功夫。

创新运营模式是数字出版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

策略一: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

专业出版单位在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部竞争市场中虽然有筑龙网、建筑中国、ArchDaily、ABBS、谷德设计网等平台,专业出版单位依靠自身的优势资源,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相继产生,如“建筑邦――建筑设计专业领域全媒体出版平台”、“中国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在传统专业出版单位建设的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

“建筑邦”是基于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设计传统内容资源优势,建O的包含建筑邦社区、建筑邦智库、建筑邦APP、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建筑邦微博、建筑邦电子书、建筑邦纸质图书出版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筑邦社区为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专业设计师、设计机构提供建筑设计专业化设计作品展示、阅读、分享、互动服务。建筑邦智库是集成建筑设计作品的特色资源库,采用垂直化的建筑设计分类标引方式将建筑设计作品细分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专题图库五大垂直频道,尽可能满足设计师对建筑设计专业化的知识元、图书、期刊、文档、音视频和案例图片等多方位需求。

2013年2月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至今已经拥有超过15万人的粉丝群体,日均阅读超过万人的阅读量,成为建筑设计师必不可少的知识获取平台,一位建筑师如此评价建筑邦微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建筑邦微信,看一下建筑邦又发了什么。”

建筑邦APP、建筑邦电子书定位于建筑设计作品的收藏,建筑邦微博关注设计师线上互动,建筑邦纸质图书则是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服务的入口,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物互为补充,同生共存。

“建筑邦”正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所有媒体形态聚合到一个平台上、一个阅读工具上,为专业领域内的专业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的例证。

策略二:优中选优,有所为有所不为

建筑邦为了避免与外部竞争者全面竞争,在建筑领域相关产品中采取了聚焦战略,瞄准建筑设计这一单一领域进行集中化运作。

建筑邦(包含建筑邦社区、建筑邦智库、建筑邦APP、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建筑邦微博、建筑邦电子书、建筑邦纸质图书)只建筑设计案例及与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的文章,虽然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图书出版种类繁多,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多个门类,但是建筑邦必须做出割合,在“大而全”与“小而专”面前,我们选择了做“小而精”,在风格上展示出建筑设计领域全面、专业的形象,内容选取上以建筑设计案例为主,为建筑设计专业人群提供高效的知识送达和解决方案。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筑邦集中天津大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舍弃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岩土、水利等众多领域,只选择了做建筑设计,是人、财、物之间最佳的搭配方式,以最少的人力成本、版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编人员通过约稿形式与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联系原创设计作品,并按照不同的栏目及时、快捷的,一些知名设计师的作品通过“邦首发”“邦设计”等栏目出去,让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第一时间看到最新、最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建筑设计作品实时中,建筑邦微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邦的品牌和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设计传统出版的知名度。

策略三:注重领域内上下游产业协同,加强垂直行业对接合作

专业出版单位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我们熟知的专业出版社有地质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高层次的专业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的出版社,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相继出现后,形成垂直类的行业媒体,吸纳了本专业上下游相关领域的优秀作者、读者资源,这些作者和读者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消费者,特别是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使传播更加便捷,可以为某一特定领域的特定需求提供全部深度信息和服务,从而开创行业精英媒体的全新方式。

建筑邦依靠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的设计企业、设计师为纽带,架起连接上游地产开发商、下游建筑材料供应商、建筑建材展览商的桥梁,建筑邦社区通过设计灵感栏目项目信息,产品板块建筑设计作品中需要的建材信息、专题栏目最近的建筑专题展会活动,在建筑邦平台上地产商可以相关的地产项目进行设计招标,设计企业、建材商应标,以上游产业拉动下游产业发展,通过上下游企业进行相互评价实现下游产业与上游产业良性互动。

策略四:转变出版思路,提升服务质量

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的出现使传统出版社由出版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变,专业出版单位读者群体相对固定,建筑邦是以建筑设计师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建筑邦社区建立属于建筑设计师的朋友圈,建筑师之间相互交流设计经验,分享设计心得,在建筑邦平台上实现其建筑设计思想的碰撞。

首先明确群体定位,建筑邦的读者分为建筑设计院校老师和学生、建筑设计师,建筑师群体属于小众,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全建筑设计师从业人数只有141万人,建筑师群体虽小,但是在建筑设计细分市场上,他们拥有很高的阅读需求。

其次明确建筑设计师需求,建筑师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从而设计出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建筑师的自主阅读意识很强,能够主动阅读相关建筑设计内容并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并对阅读的内容作出独立理性的判断。

第3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推陈出新,确保3项优势

目前,国内的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国内医院建设新一轮高峰,作为服务性行业的设计院,浙江现代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并且积累了3方面的优势――

一是品牌优势。依托多年来医院设计积累的经验并不断中和大量业主使用后的反馈信息,在建设周期各个环节上独创了标准化的共性设计模块,这对项目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是团队优势。浙江现代有一支勤奋努力、刻苦攻坚、不断进取、充满活力的设计队伍。专业设计团队依托研究院平台,在不同项目上做到量身定做和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服务。

三是区域优势。杭州地处东部,与周围地区联系密切,浙江现代在很多省份均有建设项目,对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把握得非常准确。

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浙江现代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医院项目,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案例。从1996年至2006年建设期间,整个院区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该案例相对成功的原因有3点,一是始终坚持既定的规划思路;二是新设计理念不断地得到实践和更新;三是对运营过程中各方面评价进行了分析和采纳。

积极探索,打造以人为本的设计精品

鉴于中西方国情不同和文化上的差异,国内外医院建设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国内医院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发展,无论是建设方还是设计方,在结合国情的同时,引入和完善了西方的整体设计理念。在基本同国际接轨的同时,最大的差异在于国内医院建设更侧重于建筑外观形象,甚至有些迁建医院还承担着该区域标志性建筑的要求。而国外医院建设比较重视细节的处理,对于室内空间的塑造、人性化尺度的把握都比较到位,因此国内建筑内涵略显粗糙。

回顾以往的作品,浙江现代作为设计方,希望在今后医院建筑设计总包的前提下,更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打造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精品。

这就要求建设方在设计前期阶段能与设计方充分沟通;在设计周期上,尤其在设计关键节点上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双方慎重思考,反复比对。

在这些方面,浙江现代正在积极探索中。

未来发展,描绘宏伟蓝图

做精品工程,出优秀人才,建规模实体,这是浙江现代的一贯目标。

在医院建筑标准上,浙江现代首先强调的是基本性,即满足建筑的共性要求,经济、适用、美观是一个好的医院建筑的基本定义;其次是时间性,建筑要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有弹性变化的空间;最后是唯一性,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将地形地势、区域人文、医院文脉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人文色彩浓郁厚重的作品。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优秀人才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浙江现代始终坚持通过思想意识的不断革新来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态度,最终实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对人才进行持续性、贯穿性、全方位的培养,尽量立足制高点,培养一批长久为医疗建筑事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浙江现代努力为优秀设计师创造更多成长的空间,为其展示个性作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最终目标是通过文化管理和人才培养打造一支专业、踏实、能力过硬的设计师队伍。

第4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效果保障研究 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必要性 “超整理术”在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分析法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筑学专业结构选型课中运用模型教学的思考 现代技术在建筑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 PBL教学模式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德国实践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或“.html”保存文件;而具有交互式的功能页面,可以应用Vbscript、javascript、DHTML进行动态网页的制作,用JSP、ASP、PHP动态编程技术,数据库可以使用SQL、Microsoft Access完成,形成动态网页文件,完成动态连接。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网络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起较为通畅的教学氛围。 “利用基于各种数字特性的功能特性和资源,结合利用能适应开放、灵活的分布性学习环境的其他形式学习材料,面向处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实现精心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性、促进性的学习”方式。

(三)应用定位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学专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建筑摄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等强调“体验性”的专业课堂情景教学。课程针对性和相对封闭性是该系统与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专业教室辅导的最大区别。为课堂教学提供情景体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体验性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职能。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专业项目学习中的实践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居住建筑设计”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住宅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构思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创建虚拟的建筑情景体验项目学习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具备一定建筑设计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对于虚拟空间情景体验学习充满兴趣。

2.应用软件

我们主要应用中国·数字大学城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的开放式、社交化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准备了最先进的网络辅助教学工具,并无缝的与SNS、微博、百科等Web 2.0应用进行了融合,让教师可以轻松愉悦的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全新教学乐趣。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能够方便地与多款媒体设计软件相互支持,营造出真实的空间和建筑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空间情景体验环境。在3D MAX建模中,直接将图形文件导入到场景中,应用准确的建模方法,制作体量模型。

3.教学目的

为课堂教学营造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为完成逼真的各类项目任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实施

1.实施步骤

(1)背景教学。确定项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居住建筑各种类型与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以及中西人文与历史环境知识是教学重点,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背景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源供学生开展课外学习。

(2)活动探研。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们组成各自的兴趣小组,初步了解了教学任务之后,进一步收集有关学习的信息和资源,进入各级图书馆资源网站,或者检索项目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研究。

(3)情景体验。学生在课堂上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观赏动画演示的同时亲身体验任务书中描述的场地环境,通过点击相关案例作品及三维场景内容了解大师作品,以专业建筑师角色接受的项目任务。同时教师根据项目特点在系统中设置考核指标,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效果进行评价。

(4)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系统评价结果,并截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体验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和案例剖析,通过分析典型错误发现教学中的认知难点。

(5)教学反思。教师利用保存的模型和设计草图电子文件对学生的失误进行统计分析,改进授课方法和侧重点并将每个学生的情景体验中的作品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查找知识欠缺。

(6)归纳总结。学生将反思结果汇总,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含对大师作品分析、典型设计方法的认识以及重要设计语言的把握,通过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深化对课程的认识。

2.实施个案

居住建筑设计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项目教学是一个渐进过程。下面我们以居住建筑设计中第一单元“别墅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背景教学。“别墅设计”是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一课,掌握基本建筑与场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居住建筑功能分析及基本的人体尺度知识。背景教学环节教师主要在课堂牢固树立建筑为人服务的意识,对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的感受高度重视。结合其他课程,初步综合学习并运用建筑的结构、构造等知识。

(2)活动探研。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使他们协作、商讨,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建构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超级链接进入专门制作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库里有老师准备好的大量分类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案、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料、学习内容搜索工具软件、优秀论文,包括超级链接到Internet上的相关资料等供学生使用。

(3)情景体验

步骤一:评价设置

首先对各个因素分配具体的分值。对分值进行具体的量化要求,如选择五分制、十分制或者百分制等;分别对不同住宅设计方案的的因素给出具体的分值,老师可以对每组方案设计的优劣给我客观、具体的分值。

步骤二:情景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进入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了解项目任务书,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对每个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公开的分析和解答。然后,学生在理解了任务之后,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创建虚拟的模型空间,以使用者的视角观察空间,以亲身体验完成整个设计过程。通过网络对话与指导教师对建筑方案进行商榷,对于每个方案给出指导意见和提供个性化的分析方案。

(4)案例分析。

教师选取因整个内部结构不严密紧凑、空间穿插无序、围护体各界面要素的虚实构成关系不明确和室内陈设不符合建筑风格的整体性要求,细部装饰没有结合整体(天、地、墙面)考虑的原则的案例设计进行剖析。通过剖析案例重新归纳空间设计法则和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如何合理借鉴某种设计风格的方法,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对话工具选取学生与交互对话进行详细讲解。

(5)教学反思。教师将每个学生的电子文件在校园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观看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巩固所学知识。有的学生还将整个的设计过程运用Flash软件制作成视频在校园网站上。教师通过观看学生情景体验视频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重新定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改进教学方法。

(6)归纳总结。学生根据模拟完成设计任务心得和对课程的掌握与理解,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撰写诸如别墅建筑设计调研报告、别墅建筑设计心得等总结性文章并到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平台和其他公共网站。

3.学习成果

为了了解与掌握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对建筑学专业的2010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08).

[5]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韩建华(1978-),男,吉林舒兰人,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技术研究。

第5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建筑技术;教学改革;绿色设计;理论教学

引言

绿色建筑无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我国传统的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建筑教学中,都会偏重建筑的艺术性,忽视技术性,重主观分析,轻客观量化[1、2]。这就造成建筑师对技术的漠视和生疏,设计实践中建筑设计构思与绿色技术策略脱节;即使那些做了些绿色设计的方案,也很少能够进行量化分析。众所周知,缺乏数据支持的绿色设计很难做到真正的节能。此外,一些建筑师虽然采用了计算机能耗模拟分析,但对数值分析结果知之甚少,无法将分析与设计相关联[3]。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这些绿色建筑设计就会陷入对形式的操弄和概念把玩中,走向“伪绿色”和“反生态”[4]。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摇篮,大学建筑教育在灌输技术理论知识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方面责无旁贷。尽管我国高校建筑学系近些年来一直倡导绿色和可持续建筑教育,但我国大部分建筑学专业采用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5],即将建筑技术理论和建筑设计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条线,建筑技术课程在内容上偏重技术理论知识,枯燥深奥,与建筑实践联系较少,而在师资配备上往往选择纯技术背景的教师,由于不具备建筑设计背景,这些教师很少能将技术理论与建筑设计结合讲解,就更别提让学生将所学的技术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之中[6、7]。笔者自2010年起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学三年级本科的建筑技术课程。为改变当前现状,笔者尝试从建筑技术理论教学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并在设计中强调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等一系列量化分析手段。笔者的教改无疑让建筑学学生更为重视技术理论和绿色建筑理念,然而却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学生往往过分重视理论和量化分析,忘记了建筑设计这一根本。论文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希望抛砖引玉,来引导和促进我国建筑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1教学调整

笔者所教授的建筑技术课程有两门—‘建筑技术II-建筑声、光、热’和‘建筑技术III-建筑设备’,这两门都为技术核心课。前者为建筑学传统的‘建筑物理’,主要学习建筑热工、光学、声学中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节能知识。后者为‘建筑设备’课程,主要介绍建筑给排水系统、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这两门课的主要特点是技术理论性强,学科跨度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为了使这两门课程能够更能适合当代绿色和可持续建筑发展,笔者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以下调整和修改:(1)大量介绍绿色建筑优秀设计案例。除基础技术理论教学外,笔者介绍了大量的优秀绿色建筑设计。比如以伦佐•皮亚诺所设计的Tjibaou文化中心,来讲解如何利用当地气候特点来进行被动节能设计。在讲解建筑如何适应干热和湿热这两种不同气候特点时,以不同地域的当地民居为着眼点,从整体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设计案例来分析如何通过设计来应对不同的环境。(2)强调主动和被动节能设计的有机结合。被动节能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在减少甚至是不依赖主动节能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来创造较为舒适的建筑物理环境,这对于建筑学学生尤为重要。但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也不可能忽视建筑设备在建筑设计中所占的地位。笔者以ReynerBanham的《ArchitectureoftheWell-temperedEnvironment》一书为基点[8],讲解现代建筑技术如何影响和改变现代建筑设计和理念,帮助学生重视被动节能设计的同时,也要兼顾主动建筑节能设计。(3)注重大建筑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reenBuilding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LEED评估体系(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对城市生态和基地的自然保护非常重视,特别是建筑节水和水循环利用方面,但相关知识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中却相对薄弱,仅在建筑设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设备节水和中水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如何通过利用规划和设计来综合考虑雨水收集、废水利用等则是完全没有涉及。为了增强这方面的知识,笔者引入了与建筑与景观设计最为密切的LID技术。LowImpactDevelopment(英文简称:L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草沟等不同的是LID技术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9]。LID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城市自然排水体系、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雨水再生系统等都一一被介绍到,与LID技术相关的各种网站也都提供给学生[10]。(4)强化量化分析的意识和手段。我国绿色建筑节能设计面临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缺乏量化分析,而真正的绿色设计往往需要客观数据的支持,只有通过对其绿色设计的定量评价,才具有可信性与科学性。为加强量化分析手段,笔者将Autodesk公司的Ecotect这一能耗模拟软件引入到建筑技术课程中。Ecotect具有较全面的整体环境分析手段,可以对建筑物的朝向、立面、空间划分等进行能耗比较分析。根据以往经验,笔者在教授过程中会一再强调计算机模拟软件的优劣性,以及如何解读模拟结果。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测量、邀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参与各种绿色设计竞赛等一系列方式来加深和拓宽学生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

2绿色设计

为了让建筑技术理论更好地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笔者取消了与设计课脱节的作业和理论知识考试,而是布置了一个既有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设计。选择既有建筑可以让学生掌握建筑技术的实践知识,而专项设计不仅可以节省设计时间,还能使设计课题更具有针对性。既有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设计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实地考察该建筑的现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中型公共建筑,实地测量和评估该建筑的声、光、热物理环境现状,此外还要求学生去调查建筑的用水量、照明和设备用电量等能耗信息。在此基础上,就是针对改建筑进行绿色节能改造设计。设计要求是可以不考虑改造室内平面布局和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进行可持续再利用改造,如增加遮阳、绿色屋面(屋顶花园)、垂直绿化、被动和主动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及再利用、固体垃圾分类处理等。为配合课程需要,设计还要求学生研究一些基础的节能设计手段,如改变既有建筑的窗墙比、增加遮阳、利用自然通风等,或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等手法,进行节能优化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能耗模拟分析等手段,定量研究不同的绿化节能设计,并进行方案优化比较,但也说明如果某些绿色节能设计较难进行定量分析,可采用概念设计,但需要有设计详图和一定的文字进行补充说明。笔者希望以建筑技术理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改变建筑系学生重艺术而轻技术,重形态分析而轻客观量化的问题。然而两年的教改实验结果却令人失望,学生的绿色设计走向令一个极端。尽管也有一些优秀的绿色设计出现(图1),但大部分学生在绿色节能改造设计中过分看重技术和客观量化分析,反而忽略建筑设计这一根本,图2为一个典型的学生作业。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计算机能耗模拟分析上,在节能设计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利用技术手段而不是设计手法,如采用先进的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来减少建筑的能耗。尽管笔者在今年增加了强制性被动节能设计要求,但很多学生往往采用一些如增加遮阳设计,减少窗墙比等简单的设计措施,真正好的绿色设计却很少见。此外,就是深入设计问题,如在课程中介绍了LID技术后,很多学生都想到收集雨水,但大部分只是简单地设计了一个雨水收集池,但却没有人能做进一步的考虑,包括如何处理收集来的雨水以及与周围环境相配合等。

3分析与讨论

第6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鉴于国内木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南京林业大学于2002年开始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中设置了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并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率先设立全国第一个木结构建筑工程本科专业,并组成了一支高学历、年轻、结构合理、学科知识门类齐全的教师团队。在团队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从日本和法国归国的博士各1名。他们中既有长期从事木质材料、加工工艺、检测评估方面的教学、科研人员,也有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古木建筑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经验积累,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已经初步具有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配套教材,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木结构建筑系在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在迅速成长,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上受教学资源、专业课程体系不成熟等原因的限制,本科生课程安排主要围绕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2个方向展开。例如,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基础化学”“电工学”等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这大量占用了其他专业课程的课时量;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建筑与建筑环境概论”(大一下学期)、“建筑图形设计”(大三下学期)、“木结构建筑设计”课程(大四上学期)安排在不同时间开设,导致课程知识前后衔接困难。此外,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虽然部分专业课程,如“木结构建筑工程”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木结构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相关规范以及建筑保护等知识都有涉及,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实作训练,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要求。因此,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构建以木结构建筑设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对今后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以建筑设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1.加强主干课程建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

主要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艺学、创造艺术等学科(UIA,《建筑教育》)。木结构建筑学科作为建筑学的分支,它的人才培养同样应注重综合性,既应包括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又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储备。因此,南京林业大学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了建筑学主干课程的课时量,如“建筑学基础”“木结构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课时量。另外,还对部分主干课程的时间安排做了适当的调整,如将“建筑图形设计”“木结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课时间提前,以便与基础课程衔接。同时,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添了“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木结构设计”等选修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美学、环境行为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建筑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认知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扩展与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保持专业技术课程的优势

目前,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对建筑工程技术感到陌生,而且表现出后劲不足的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不仅是建筑构想得以实现的支撑要素,更是建筑创作的灵感来源。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定之初就较为重视建筑工程技术方向的课程,目前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包括“木结构建筑法规与标准”“建筑结构”“木结构建筑工程学”“木结构建筑概预算”“建筑装饰工程”等,内容涵盖木结构建筑规范、木结构主流建筑形式的结构构造体系、建造施工流程、建筑室内装饰技术等方面。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工程技术能力,而且也为学生的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了保障。另外,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针对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基础课程,在培养方案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如,缩减了“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的课时量,增加了“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并尽量做到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基础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接受相关的知识。

(二)优化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木结构建筑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的应用领域和功能要求也逐步发展。因此,在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中,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住宅中木结构建筑设计为主,并针对不同年级渐进式地开展常见类型的公共建筑设计训练计划。同时,考虑到建筑材料、结构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公共建筑设计训练中涉及的建筑结构类型应当在木结构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如要求学生适当接触和掌握砖木混合建筑以及其他常规建筑设计要领等。另外,针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设计理念模糊和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教师应在理论授课和图纸修改过程中,注重对设计理念、建筑空间设计、流线设计等知识的讲授。在建筑设计软件学习方面,除安排学生学习AutoCAD、3DMax、Photoshop等基础绘图和建模软件外,教师还应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MiTek、Cadwork、Softplan等木结构建筑设计软件的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对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能力。建筑不仅仅属于科学技术领域,或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建筑还是文化建设,是城市文明灵魂的体现。亚洲建筑协会第七次大会指出,“尊重传统的呼吁是没有强制力的,因此亚洲的建筑和城市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引进的特征”。“木结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能只满足于对欧美现代木结构“拿来主义”式的生搬硬套,而应以本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为最终目标。这不仅需要学生对传统木结构建筑历史、文化、建造技术具备全面的认识,更应在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有所体现。因此,除开设“中外建筑史”“木结构建筑文化”“木结构建筑保护学”等理论课程之外,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还应在“木结构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特征挖掘和基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创新设计等内容。如,引导学生挖掘国内不同地区传统木结构民居的构造特点,并应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作业中。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古今木结构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使设计更加突显木结构建筑的特色和优势,使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真正走向本土化。

(三)以工程实践辅助木结构建筑设计

1.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实践的支撑

建筑设计不论有再华丽的外形还是前卫的理念,都只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从已有的培养方案来看,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是以相关课程设计、工程实地调研、结构综合实践和模型设计制作为主,但由于试验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使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合适的实际工程案例和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以方案设计结合模型制作、社会调查、实际工程案例分析等方式代替单一的试卷考核,以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针对高年级学生应增设涵盖多门学科的、由各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的综合设计课程,同时定期举办木结构建筑专题讲座,邀请业内知名人士与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课程设计与木结构设计大赛相结合

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学科,它需要有深厚和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有所发明创新。而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的个人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已连续5年举办木结构建筑设计大赛,并成功地逐步从校级竞赛升级为全国性木结构设计大赛。木结构设计大赛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精神,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合作能力,而且还能在不同专业、不同高校、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竞争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互动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大三学生“木建筑图形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与第二届全国木结构建筑设计大赛相结合,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从设计理念、完成质量到图纸规范程度都有了明显提升。此外,大赛中激烈的竞争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汲取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如,很多学生在大赛准备过程中就自学了一些效果渲染、结构和能耗分析类的软件,这不仅弥补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全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木结构建筑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成效

第7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形象反映形式之一,建筑设计则是文化得以显现的重要手段。现代建筑设计,更是在先进的建筑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倾向于努力追求文化的传统品味,以反映其独特的艺术取向和个性特征。

一、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经历

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从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上,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实用为单一目的的简单诉求,以单调的方形灰色混凝土为标志。这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以满足温饱为前提的现实反映。灰色的建筑,灰色的城市,是一个时代的色调。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开始了对色彩的追求.这个阶段的审美,受西方建筑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主要从简单的模仿开始。泛滥的玻璃幕墙是一个标志。

城市中新出现的大量建筑,面目模糊又总是似曾相识,建筑设计有着对美感的热切追求,又显得无处着力,于是,对西方建筑设计的简单模仿,以及对模仿的再模仿开始泛滥,懵懂和青涩,拙劣和恶俗,在城市的建筑群中此起彼伏。当中国经济飞速成长,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成为常态,中国的建筑设计终于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发展成长的轨迹。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设计的技术手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以一种现代的面貌在建筑中体现,中国的城市中开始出现优秀的现代建筑作品,建筑设计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建筑中一度缺失的传统文化映像得以开始回归。

优秀的现代建筑,有两个基石,一个是先进的建筑技术手段,是建筑理念和建筑思想得以实现的基础,不但包括建筑工艺的水平,还包括建筑材料的创新;一个是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建筑的精神和魂魄,包括建筑反映出的文化气象和建筑的审美艺术价值。当然,现代建筑从功用上会有区别,一个极端是以审美为主要诉求的艺术的建筑,一个极端是以实用为主要诉求的功能性建筑,而现代建筑设计往往定位于二者之间的某一个点上,优秀的建筑设计则是能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一定是把实际的功能和艺术的美感交汇融合,发挥到极致,充满艺术的个性,体现人类智慧的光采。虽 在既有的技术手段和经济实力基础上,建筑设计具有追求美感的本能趋向,但是文化是复杂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文化意味的把握.艺术反映的功力,都是建筑设计能动反映的前提。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1、建筑设计中的审美

建筑设计体现出审美的积极诉求,以建筑的现代技术毛段,实现与建筑功能高度吻合的艺术景观效果。从艺术的角度,利用点线面的运用,利用色彩的取舍,建立起整体的富有个性的建筑艺术形象。“水立方”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创新的建筑材质,在方整的线条中,表现了光彩照人的视觉效果

2、建筑设计投射出人文色彩

基本上建筑设计总是要为人服务的,在物质上、形式的独立表现之外,建筑功能与人的关系的处理上,反映人性化的程度是随建筑设计的巨大考验。这不但设计人与物的对话,还涉及建筑在实现方式上是否与基本的一般价值判断吻合。建筑设计从艺术角度需要创新,需要个性,但是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的体现又受制于建筑的性价比,受制于建筑的文化承载和文化包装的适度。从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的建筑,可以理解这一点。

央视新址的主体建筑,选取了一个大胆的设计,在北京东三环的区域形象中并无不妥,甚至应该承认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却被民间成为“大裤衩”,央视极力尝试更名,也难被认可,这个现象,其实就是艺术个性的追求与价值判断之间的文化错位。作为功能性的一个建筑,央视为这个建筑的艺术个性付出了过分高昂的成本,同时很大程度上也牺牲了应该更合理的实用价值。央视的建筑设计选择决策,在追求文化承载的方向上走向了偏执,背离了常识性的价值判断,影响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深层的反映是对建筑设计艺术理解的文化扭曲。

3、建筑设计体现出与地域文化的和谐统一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向是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不仅是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也不仅是形象外观的协调统一,更是人文气质的互溶,文化意味的和谐。

三、成功运用传统文化表达的案例

在当今时代,建筑的外观美感不再是单纯评价一个建筑好坏的标准了,人们更关注的是加注在建筑本身的精神象征,在视觉美观的同时更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可以激发观者的共鸣,使其更容易接受这种震撼的美。这就是所谓的用“文化”取代“美观”,因为文化是通过演进积淀而成,非僵死的。而当代文化也是文化,能表达某地当代文化的建筑同样能很好体现地域性。文化是一种创作态度,观念和意识,它应该深深根植于建筑师创作的每个阶段。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实际中有一些建筑便很好的运用了传统文化符号,为建筑带来了独特的东方魅力,要学会“在文化的积蓄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北京大观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那段时间人们的眼光都聚焦在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馆等比赛场馆上,没有太多人能把眼球移开关注一下在它们的身边矗立的一栋龙形的建筑,在我看来更是夺人眼球,光彩不逊于国家场馆的就是这栋龙形建筑,他就是北京大观。大观的建设者,将龙形这个艺术符号付诸于建筑之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我国,龙的名字是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传奇,它是精神的象征,是力量的源泉,“龙”这个在中国极具代表行的名词中,俨然已经成为民族的符号,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它是威武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富足精神吉祥、幸福的象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在古代,龙更是是君权的代表,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更是开天辟地的传奇人物,在北京,是一个集商业、办公、旅馆、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如此复杂的功能就要求建筑外观的大气统一。建筑抽象的龙的造型,既气韵古雅又线条流畅简约,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和谐的组合。大观正是用最简单的线条、颜色和材质,成功地彰显出东方文化隽永悠长的质感。

2、浙江美术馆

浙江美术馆坐落于西湖之畔,犹如从西湖边“生长”起来的江南水墨,13日与西湖对话。错落有致的浙江美术馆就像一幅墨笔山水,带有浓郁的江南气质。

在浙江,这座久负盛名的美术馆,汇集了众多大家的作品,,它的建筑风格更是匠心独运,美术馆错落有致,安静的融于西湖山水间,完全没有现代建筑的突兀之感,仿佛这就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美术馆。程泰宁注以“粉墙黛瓦,坡顶穿插,黑白构成,江南流韵”“钢、玻璃、石材的材质对比,方锥与水平体块的相互穿插,使建筑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巧妙地借用了粉墙黛瓦的感觉和水墨画的意境。美术馆像一幅水墨画采取了白墙黑瓦的色彩构成。材料上选择了玻璃,就是为了产生又透又不透的效果,像水墨画,有浓淡。作为一座展示美术作品的建筑,它既呈现出时代特色,又富含古典韵味。浙江美术馆本身就成为了西湖山水中的一幅水墨佳作。

结语

在建筑中,传统文化不在仅仅是层面上的东西,他被很好的运用到艺术中,并融于自然景观之中,这是现代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种潮流,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价值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进步与变化,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文化中腐朽的、封建的元素而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建筑符号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才有正确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字】会议中心;可持续;能源;回收;再利用

可持续建筑如今已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但是“可持续”往往被误看作是普通建筑的锦上添花,然而实际上可持续建筑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建筑自身的被动节能,并非普通建筑的基础上施以主动措施。

国外建筑师很早便开始有关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探索,试图通过可持续设计的手段使建筑的美观、坚固、实用与建筑的舒适度、能耗量及周围的环境相联系。很多优秀的可持续设计案例相继诞生,它们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下面将要讲述的多功能生态会议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多功能生态会议中心位于英国某个生态主题公园中,此公园的原址是两个废弃的煤矿厂。当然生态公园的会议中心也是以绿色节能为主题,大量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无毒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对传统材料的依赖,运用各种被动技术以减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了在建造、使用、废弃拆毁工程中的可持续。

建筑师在主被动技术的应用方面,着重设计了建筑的自然通风、采暖制冷和自然采光系统,以尽量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并用尽量少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而传统的常规能源只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补充。会议中心是个覆土建筑,一半的体量掩映在山坡中,屋顶的绿植是它与周边的山坡融为一体,建筑自身也变成了园内的自然景观。屋顶的草皮土壤为建筑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层,冬暖夏凉,屋顶顺势山坡形成一定的角度,减少了不利风向的影响;建筑的结构墙构造也是着眼于节能可持续的特殊结构,它是内部填满混凝土块的金属筐,并在中间夹一层300mm厚的隔热层,暴露在外侧的混凝土块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充当保温材料;窗户为三层夹气玻璃窗,内充氪气,玻璃的反射涂层一方面吸收太阳能一方面减少玻璃的热损失;另外建筑还有良好的气密性设计。基于以上的一系列设计措施,会议中心的具有强大的保温隔热系统。

与此同时,自然通风系统、自然采光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也大大降低了对常规能源的依赖。

会议中心采用的热交换自然通风系统,与BedZED住宅项目的自然通风系统概念相似。建筑实现自然通风,从而避免了主动制冷制热技术的使用,比如空调系统,从而避免了对自然环境和使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热交换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通风带来的热量损失,使建筑达到真实的节能效果。

主会议厅的屋顶上安装有大量的太阳能热水器,这是此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增大太阳光直射的接触面积,主会议厅屋顶向南倾斜,为太阳能集热板提供了吸收入射太阳光线的最佳角度。此处安装有两种不同性能的集热器:晴天时,主要是平板集热器吸收太阳能;阴天时,敏感的真空管集热器起主要作用。建筑的基础则被设计成一个混凝土蓄水池,其上附有400mm厚的隔热层。因为这个超级隔热层的存在,在冬季,夏季储存的热水可以用来采暖。另外,场地上安装的风力发电机和屋顶上的太阳能光电板可以提供电能,一部分被水泵用来使水在建筑中循环,一部分用作室内的照明。在冬季极度寒冷时,水的温度往往偏低,不能满足热舒适度的要求,此时安装在休息大厅的高效燃木锅炉将会起作用,继续加热使水温升高以满足室内热舒适的要求。而用作高效燃木锅炉燃料的木材都来自速生林,管理良好,每砍伐一棵树便栽种一颗树来补充,以实现对环境的零影响及建筑的可持续性。

在材料可持续性上,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减少新材料的使用,尽可能使用旧场地中回收的可再生材料,以避免新材料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建造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此会议中心的材料约80%是直接回收或者再生后的,因此会议中心也被戏称为垃圾建成的建筑【1】。

作为可持续建筑,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建造及使用过程的耗能外,适当减小建筑废弃拆毁后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在建筑设计选择材料时,建筑师对每种材料产品的生产耗能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精细的对比调研,放弃使用含聚氯乙烯等有毒化学物质的材料,真正意义地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

结语

多功能生态会议中心,本身是生态技术和可持续理念的教育基地,在绿色节能技术的推广中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它的设计和营造过程,对以后的生态建筑项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A. Pearson. These buildings are rubbish. Building. January, 2001, pp. 40-45.

第9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