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学习语言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第1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社会文化教学 语言能力 双语教育 语言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48-01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H.DonglasBrown 在Principl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一书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外语教学是力图解决语言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来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该文化的各种特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就必须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运用这门外语所依附的社会文化。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 Hymes,1972)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Cenale & Swain,1980/1983)拓展了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丰富了交际能力学说的内容。他们提出交际能力至少包含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涉及到了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碍,特别是在有明显差异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导,以便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应用文化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为“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某种艺术、某篇小说、诗歌或者戏剧,这种狭隘意义上的文化现象,而是含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形式,甚至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中还可以分裂出许多小的文化类别,这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我们进行交流时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因素。否则,语言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对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例如:“狗”一词在英汉文化群体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汉语中用“走狗”“丧家狗”等来形容令人厌恶的人,以狗组成的词组多含贬义,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中则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成语,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又如,英语单词“dragon(龙)”与中国的“龙”,在象征意义、美学内涵,以及语言应用上均存在极大的差异。西方人把龙看成是动物中最恐怖的一种,它们传播瘟疫,糟蹋庄稼,以吃人为乐,被誉为贪婪的掠夺者,嗜财如命的守财奴,而在“dragon(龙)”构成的习语中则指“恶魔”“魔王”,如“Dragon Lady(盛气凌人的女人)”等;与此相反,在中国龙是受敬重与崇拜的对象,因此它们掌握河、湖、海,负责施云布雨,供奉它们的龙王庙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了解和对比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只有概括词,如“uncle, aunt, cousin, grandmother”等,而汉语中却只有表示具体关系的词,如“叔、伯、舅、外公”等。“I have a sister.”看似简单,实际上要翻译成汉语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上下文可判断,“sister”是译成“姐”还是“妹”就够伤脑筋了。

二、文化知识的学习要行之有效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文化知识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有效利用教学设备,尽量营造跨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学习中的由师到生的核心转变,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可以对学生更生动、直观地进行文化导入,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2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语言;艺术性

作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在教学课堂中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绝大多数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来获取的。在课堂上,教师的思想、方法、情感也是通过语言、行为来体现出来的,所以说,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掌握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存疑──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疑问――学生思考的原动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中学生动手能力强,轻理论重实践,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因急于动手操作更是如此。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为了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讲循环语句时,我不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问学生:“1+2=?1+2+3=?”学生很快地回答出来。我又问:“如果一直加到10呢?”学生会想一会,然后说出答案。我又问:“如果加到100呢?”学生知道了,我肯定不是在和他们学习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想用计算机语言来解决这类问题了。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我加到100,老师会不会再问加到1 000是多少,加到1 0000是多少?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因设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理论学习的兴趣,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定要把程序编出来验证一下,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点也不需要板着面孔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学生就因为心存疑问而主动积极地思考。

二、风趣──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正如英国的M・鲍门所说:“真正的幽默者能够像从口袋掏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而不要花大力气。”课堂教学中的幽默,是教师学识、经验、智慧碰撞的产物,唯有如此,它才不沦为油滑,真正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

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中,有不少抽象难记的基本概念和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如果运用风趣的语言教学会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各科知识,激发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委婉的批评──提高批评的实效

教学批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式,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能使学生消除窘态,缓和气氛,跳出困境,深化理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几个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处理呢?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可是这次在批改作业时,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奇妙无比,有好几个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是用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一样,简直把我惊呆了,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中学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开始,学生都煞有兴趣地听着,听着听着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了,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点到为止即可。从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厉声指责,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让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故错──启迪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讲到“两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时,我就采用了“故错”的教学方法。首先将题目列出,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多数学生采用此方法),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当讲到这一语句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二杯饮料,要交换,而饮料不能丢失,学生会马上说出“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时,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问题就提出来了,程序也解决了,从而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进行概括、总结,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语言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深化理智,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1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地对运行方式和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模式等。尽管这样,近几年仍然出现了这种现象:一方面跨国企业用人难,找不到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针对这种现象,跨国企业采用了与高校联合办学这一模式,使得高校、跨国企业、大学生三方都受益。第一,从高校的角度看,与外企联合办学之后,外企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实习基地,以培养出更加具有实践性的人才;同时外企也会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团队,帮助高校完成一些科研项目,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增加了高校的就业率。第二,从跨国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在实习期就已熟悉了本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这样在他们入职时就大大缩短了对他们的培训时间,使他们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岗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益。第三,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看,在校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奖学金,假期可到跨国企业实习,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这种“三赢”的模式,才被三方所认可,并逐渐普及。采用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在跨国企业与高校共同设置的课程中,跨国企业不可避免的把本国的语言列入必修课程,以便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作为工作日常语言,所以就业人员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2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中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与跨国企业联合,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使高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更加明悉,从而培养出更专业、更有创新能力、更有适应能力的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外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实习期间就知道自己将来主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什么技能,所以会更加努力学习这些技能。而外语则是最基础的,在他们努力学习新技能的同时,由于精力、时间、生活背景等关系,会忽略对本国语言的学习,淡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淡忘优良传统,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就会一点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我们被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新节目《汉字听写大赛》一次次唤醒一样———不知不觉间就遗忘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瑰宝越来越少。在全球都随着经济的输出而输出本土文化的同时,我们却忘了自己悠久的传承,全球在“出口”文化的同时,而我们还在为“出口”的工艺骄傲。我们总是把目光聚集在出口了多少台电视机,而忽略了我们出口了多少部电影;总是更加关注我们出口了多少印刷机,而忽略了我们出口了多少图书。在各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努力学习外来的科技,利用外来的资金,不断刷新我们的GDP,却忽略了应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在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办学过程中,不只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将我们的文化“出口”的过程。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就要先学好它最基本的载体——汉语言。汉语言本身虽然也是一种语言,但是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基本的载体,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之外,其中还蕴含着我国的文化底蕴。

3结论

第4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做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收集处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学习过的课文,又要注意向课外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教师的这些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大方向,通过宽泛收集信息与初步的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源自于学生的特定兴趣与感受。

五、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

六、切磋分析,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问题。小组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互相切磋,讨论启发,促进发现,从而提高了阅读效能。学生正是在切磋、研讨中发现规则、定义,明白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研读发现可以是师生在交流中促成的点滴积累的发现,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的系统总结。

七、交流评价,深化认识

第5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一、声乐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典型特点

(一)个性化

在声乐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与具体形式上有一定差异性,同时学生情况也有自身学科的特点,因此声乐教学中实际语言运用要充分从声乐课堂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个性化处理,充分满足声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了解程度、兴趣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各方面硬件与软件条件,明确声乐教学目标,从而采用针对性的个性化语言内容来达到教学效率提升的效果。

(二)实践性

在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并不是笼统照搬书本材料。整体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自身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依据对学生情况的判断,做有效的设计规划,同时在该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语言习惯做教学思想与内容的表述,进而达到教学中语言教学传播的实际效果。与常规性生活交流相比,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艺术特质,需要通过真情实感来达到吸引与表达的魅力,从而达到对学生思想的改变,提升学生在声乐认识上的高度。该语言艺术能够充分的应用在声乐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特性。

(三)服务性

在声乐教学中,无论语言如何生动且具有吸引力,其目的是服务于声乐教学内容,因此所有语言的设计与表达都应该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声乐课程内容之上,达到声乐知识的深入了解,提升学生对声乐内容的浓厚兴趣。其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要与声乐内容紧密相连,服务于声乐教学内容,而不是声乐教学内容的主体。语言即便水平较高,但如果脱离了声乐教学目的都将失去其最终教学的价值。

二、声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单纯的声乐内容无法有效的通过非语言系统来表达,人类理解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语言。在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将自身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声乐教学所拥有的历史背景、特质通过专业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有效的达到教学内容的明确性、高效性与趣味性,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语言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它无法代替声乐表现本身,但却是声乐教学内容较好的内容传达媒介,是声乐教学中的基础条件。教师需要通过贴切的语言表达来描述声乐技巧以及相关规范,让学生能够有效的了解自身发音问题,并进行有效纠正。也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声乐知识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达领会,提升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全面与深度把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语言自身的精炼、准确、科学合理是语言要求的基础,从而满足教学内容的准确传达。

其次,语言艺术性处理可以有效的让声乐教学内容摆脱理论枯燥乏味,让教学内容在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包装下显得趣味、吸引力、美感与情感感染力等,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声乐教学较为有效的包装手段之一。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理论教学是具有排斥心理的,但是通过适当的语言艺术包装,会将晦涩难懂以及枯燥乏味的声乐理论内容渗入更多趣味化的元素,从而有效的让教学过程更为活跃生动,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同时会被语言艺术所感染而更加投入性的学习声乐知识。这种语言艺术的运用是一种教师的智慧表达,需要教师充分的了解声乐知识与学生心理,从而达到各方面能力的融合。

其三,语言艺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进度。教师可以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内容,运用趣味生动的语言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进程。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快速的让学生理解核心思想与技术,从而加快学生习得的效率,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兴趣浓厚,教学阻碍有效减少,接受效果显著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专业的演唱示范能力与对应的语言表达能力相结合才能构成优秀声乐教师的标准。其中声带发声没有清晰直观的表现特点,因此需要借助于教师自身感受与语言来达到思维与技术的传达,从而指导学生来进行发音处理的有效纠正,让学生了解与形成自身的发声处理方式与个性。

三、声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方法

(一)巧用比喻

在声乐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依靠理论知识教学,缺乏一定生动形象性,需要充分的以学生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积累情况出发,通过一定比喻性、形象性的语言来做理论内容的转化,尤其是对于深涩难懂的理论点上,要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方式来让学生更快速的领会含义,达到教学启发的效果。例如在歌唱训练中,运用吹皮球训练法来促使气息下沉,可以避免腰腹扩张将气吸到胸上位置;比喻通过荡秋千的感觉来达到高音训练,通过惯性将高音“甩”出来,声音保持持续向前的感觉。在语言表现形式上,运用比喻性语言与真实性叙述语言的结合是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同时实践操作发现,通过比喻形象的语言学生具有更高效的领会效果。而对于部分教师认为只要通过教授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这种想法已经非常滞后,理论叙述实际上只是教学内容的一半,而另一半需要比喻性原因对理论内容做一定包装转化,让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化。

(二)积极鼓励性

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知识得到传达,同时还在于学习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足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而通过鼓励性的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更高效的实际效果,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而批评指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兴趣与积极性,因此,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合理适当的运用批评,更多的通过鼓励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抚,让其明白难度人人都有,切勿让其认为是自己的个案问题,要让其得到心理压力的舒缓,积极看到自身的学习优势,发挥学习自主性与耐心,逐步得到表现能力的提升,避免急躁与自卑状态的产生。同时贴切的鼓励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增进师生情感,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排斥心理。

(三)精炼准确

在语言表达中,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需要保证精炼准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配合等手段,尽可能的让理论知识通过形态、精炼的方式传达。其中表述的准确性考验着教师声乐教学经验的积累与理论功底。精炼准确在一定程度上是声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的运用比喻性语言与鼓励性语言的发挥。

第6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虽然大学校园环境的文化濡染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的,但为了保证校园环境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不能过于被动地等待学生去主动发现存在于环境中的非言语信息,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对非言语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让其主动争取学生的关注是有必要的。不过信息强化的程度不宜过高,过于强烈的信息会令环境染上强制的色彩而使人产生排斥心理。本文认为,将大学校园环境中的非言语信息的强度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增加信息的冗余度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由于大学的学科特色、办学规模和校园建设时间长短都不太一样,因此增加非言语信息的冗余度需要具体考虑不同高校校园环境的特点。大体来讲,在历经多年建设的大学校园中可以考虑沿纵向时间轴线增加非言语信息的冗余度,在短时间拔地而起的新建校区则可以考虑沿横向空间轴线增加非言语信息的冗余度。历经多年建设的大学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生动的分层历史教科书,在校园中漫步如同在历史中穿行,编织在环境中的非言语信息沿长长的纵向时间轴线分布的特征非常明显。调查问卷中根据不同校园景观元素中暗含的非言语信息的不同将其分为6个大的基本类别,数据分析显示学生普遍对植物景观最有好感,其次是历史建筑,但当校园环境中有历经沧桑的历史建筑时,学生会对历史建筑表现出强烈的喜爱之情。例如,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喜爱历史建筑的学生比例高达75%,不仅远远高于其他高校,而且超过该校喜爱植物景观的学生。

本文认为在校园环境中“历史建筑”比“植物景观”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建筑承载了更多的非言语信息。最初建造时镌刻的时代烙印,使用过程中形式和功能的变迁,发生过的故事等信息都比较容易以非言语的形式编织和储存在建筑中。这些充满人情味和剧情感的非言语信息本身就很容易被学生解读出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再加上类似信息不断地重复就更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可以说在具有分层历史的校园环境中非言语信息的数量比较丰富、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信息冗余度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环境的意义容易得到清楚地传达,学生对这样的校园认同感普遍较高。因此,在已经经历了多年建设的大学校园中进行新的建设时需要充分尊重已经形成的纵向分层历史结构,尽量让新添加的非言语信息沿着已经形成的纵向时间轴发展。当新添加的非言语信息和原有的非言语信息或并置或叠加在一起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的相互呼应关系能够有效增加信息的冗余度,环境试图传达的意义将表达得更加清晰,校园环境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从而顺利发挥出文化濡染的作用。新建成的大学校园情况大为不同,由于整个校园在一两年时间内拔地而起,因此纵向时间轴线显得非常短,编织在环境中的非言语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都比较单一。信息冗余度不足,环境的意义就难以顺利传达,学生会由于难以从环境中获得引导行为的线索而降低对环境的认同感。本文认为这是新校区不如老校区受欢迎的实质性原因之一。

为了使新校区和老校区一样受欢迎,目前最常提到的改善思路是文脉嫁接,即将老校区的建筑风格、景观特征等嫁接到新校区。但是这样做是否足够有效呢?调查问卷显示实际上希望在新校区建设简洁、注重功能的现代风格的建筑的学生最多,占学生总数的39.1%,仅有14.6%的学生希望新校区中的建筑风格与老校区保持一致,在五个选项中仅排第四。本文认为虽然大学生很容易对新鲜事物表现出超常的热情,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客观性,但学生从个人感受出发所做的选择仍然给校园管理者做出了一个重要提醒:新的校园环境建设应该以创造新的历史为目标。新校区中的纵向时间轴线虽然很短,但横向空间轴线覆盖的面却很广,在环境中编织非言语信息时有足够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如果新校区校园环境设计能够有意识地沿横向空间轴线增加信息的冗余度,使非言语信息的数量更多、表现形式更细腻丰富。信息与信息之间能够相互补充,那么环境的意义就可以得到比较清楚的传达,学生同样能够从环境中顺利获得引导行为的线索,继而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因此,如果更多地从文脉开创者的角度思考新校区建设问题,可能就不会再过度地纠结于文脉断裂所带来的失落感了。

此外,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看,新的环境风格除了是对当代思想观念的反映之外,还反映着大学对未来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探求。“对于致力于进步和变革的学院来说,新风格具有象征性意义。……新鲜事物还可以缓和文化差异或是文化偏见。一个标新立异的校园景观也会为正在寻求发展的学生们注入前进的动力”。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如果能够通过暗含在校园环境中的非言语信息向学生清楚地传达学校对教育、对学术研究、对社会乃至对全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其发挥教育、研究、服务功能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提高校园参与指数

校园参与指数是衡量校园使用情况的指标,提高校园参与指数可以增加校园环境的宜人性和亲和力,令环境表现出欢迎的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改善校园生活的活跃程度。大学阶段是个人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间的交流活动不仅是大学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自我教育的作用。“当一大群青年人来到一起,并且自由地相互交流,他们肯定就会彼此学习,即使没有一个人来教育他们。所有的交谈就是对每一个人的一系列讲座,他们日复一日地从自己那里得到了种种新的观念和观点、新的思想材料、独特的判断原则和行动原则”。从鼓励和推动自我教育的角度出发,大学校园不仅有责任为学生之间自发的交流活动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而且要尽可能提供更受欢迎的环境条件,将学生吸引到校园中来,直接或间接地支持、鼓励、促成各种交流活动的展开。

活跃的校园生活不仅使学生自身直接受益,也使单纯的物质环境具备了明确的文化属性,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有相当一部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散发出来。因此,校园生活的活跃程度除了可以用各种形式的人际交流活动直接衡量之外,也可以用校园环境中服务于交流活动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的情况进行间接衡量。所有这些服务于交流活动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的情况都是校园参与尚慧芳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指数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环境中静态的非言语信息获得对动态的校园生活的认知。在构成校园参与指数的各种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中,可供学生休息、学习、思考以及交谈使用的露天环境中的公共座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衡量指标。美国相关研究认为“同一时期能满足约20%人的户外座位情况,就算达到校园参与指数的合格标准了”。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本文调研的上海市6所高校目前都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实际上,除了公共座椅的数量是校园参与指数的衡量指标之外,从环境对人的意义看,公共座椅的形态、质量、位置等都是能够清楚传递有关校园使用情况的非言语信息,都是校园参与指数的衡量指标。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学生对改进校园公共座椅有着多方面的期望,对调整座椅在校园中的分布、提高座椅的舒适性、改善座椅的外观设计和增加座椅数量的关注程度分别为17.3%、27%、22.2%和26.3%,虽然对座椅数量的关注度略高,但各项之间差异并不太大。因此,本文认为通过暗含在公共座椅中的非言语信息衡量校园参与指数是否合格,通过改善公共座椅提高校园参与指数时应综合考虑数量、形态、质量、位置等因素。这一观点对其他构成校园参与指数衡量指标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同样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园参与指数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衡量指标,即校园中的公共设施、活动场地的管理维护情况。

从环境对人的意义来看,精心维护的校园环境能够散发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气息,是与积极良好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非言语信息,能够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好感,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来。缺乏管理维护的校园环境除了带给人不好用、不好看的感觉之外,还会散发出懒惰、颓败和死气沉沉的气息,这样的非言语信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疏远和逃避校园的思想和行为。调查问卷显示学生确实普遍关注校园环境的管理维护情况,54.8%的学生认为环境的管理维护情况影响自己对学校的评价。以老校区和新校区为对照组进行的交叉分析显示,老校区中的学生更为关注校园环境的管理维护情况,关注度比新校区高约12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承载了大量与文化积淀相关的非言语信息的老校区校园环境的总体认可程度普遍高于新校区,但如果老校区的校环境由于缺乏管理维护而呈现出颓败之象的话,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逃离的负面情绪。从这个意义出发,提高校园参与指数不仅需要关注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的建设问题,更需要在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付出长期努力。

三、结语

第7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内涵丰富、内在关系复杂、逻辑思维严密的基础知识学科,需要借助图形、符号等介质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延续.数学语言作为人类社会语言体系构成的分支之一,能够通过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等表现形式,将数学科学思想、知识内涵、教学意愿进行具体、准确的呈现.但由于数学语言在表达上要求较高,加之学生学习能力、内在素养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数学语言运用和表达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难点和“软肋”.当前,随着初中新课标内容的有效渗透,抓住教学目标要求,展示知识精髓,准确运用语言,已成为展现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内容和标准.

一、发挥数学语言互译性,使数学知识内涵直观形象

数学语言作为学科知识内涵进行有效展现的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之一,而普通语言是教学语言的一种类型,学生较为容易掌握.但由于数学知识点内涵丰富,体系复杂,数学语言在表达知识点要义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数学语言时,要善于做好数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互译,实现普通语言的“数学化”和数学语言的“通俗化”.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学生知识理解的难点和知识要义的关键点以及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衔接点,将知识内涵的数学语言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数学知识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反映,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语言表达中掌握内涵要义和难点关键.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模块教学中,教师就运用“在手工课上,老师发给学生10厘米、6厘米、4厘米等三种长度的小木棍,让学生动手组成一个三角形,请你判断一下这三根木棍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的生活化语言进行有效展示,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和掌握.

第8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目的:通过运用活血化瘀与西药进行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对其具体的疗效进行观察,从而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将在2009.12-2010.12入住我院的经病理以及电子胃镜确诊的的12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性地分为对照组(62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单纯地采用西医疗法,而观察组则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进行治疗。通过对比,观察上述二组的临床疗效、病理组织学以及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疗效、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治愈率以及电子胃镜检查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且呈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能够明显地提高疗效,并可以逆转以及阻止癌前发生病变。基于此,此种方法可以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得到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活血化瘀疗法;西药治疗;病理组织学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以根治的胃病,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较高,病情容易反复性地发作,而且可以伴肠化、异型增生时容易发生胃部的癌变[1-3]。到目前为止,对其治疗的方法尚未形成标准,同时也缺乏公认有效的干预措施。然而,目前中医干预治疗方法以其自身所具备的特色与优势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地关注。目前,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一种疗效高、使用普遍的方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地重视。本文就是将我院12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的方法,对其疗效、病理组织学以及胃镜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基础资料:本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120例,除外病理诊断疑有胃部恶变者,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以及造血功能等原发性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1]之中所规定的临床诊断规范。将上述12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性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本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基本临床资料(2009.12-2010.12)

组别 病例数(N) 性别比(男:女) 年龄范围(y) 平均年龄(y) 平均病程(a)对照组 62 35:27 16-77 55.2±5.8 1.8±0.2对照组 62 35:27 16-77 55.2±5.8 1.8±0.2观察组 58 33:25 18-79 57.3±6.4 1.7±0.1 P ―― >0.05 >0.05 >0.05 >0.05 由上表1可以看出,本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性别比、平均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在上述这几个方面不呈现显著性差异,这就为两组的对比消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更能反映出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疗效的准确性。

1.1.2 临床特点:上述对照组62例患者中出现了上腹部隐痛的为32例,食欲不振、上腹饱胀患者为2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为3例;经胃镜检查,腺体发生轻度增生、中度增生以及高度增生的病例分别为14例、29例、19例;病理检查中Hp(+)为24例,肠腺化生为8例。观察组58例中出现上腹部隐痛为28例,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饱胀的病例数为26例,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例数为4例;经胃镜检查,腺体发生轻度增生、中度增生以及高度增生的病例分别为11例、27例、20例;病理检查中Hp(+)为21例,肠腺化生为6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62例:单纯地运用西药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成份,即空腹服用丽珠得乐110mg/包,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多潘立酮10mg,每天分早、中、晚服用[4];有胃酸过多的加用西咪替丁胶囊为200mg,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服用;维乐生2片,每天分早、中、晚服用[5]; Hp(+)活伴大便隐血者加用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为400mg,每天服用2次,共服用两周[6]。上述西药治疗的疗程为3个月。

观察组58例:采用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即选用丹参饮加失笑散加味治之,方剂为:橘络10 g,蒲黄10 g,春砂仁5 g,檀香10 g,炒延胡10 g,红丹参30 g,苏梗10 g,甘草3 g,大黄5g,五灵脂10 g。然后再辅以西药治疗,具体的同上。

对于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而言,还要分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达到科学用药的目的[7]:(1)胃脘挟热型。该种类型的症状主要为大便不顺畅,舌红少苔或是见裂纹,舌红苔黄腻,脾胃湿热等,用去玉竹、石斛然后加黄连6g,葛根15g,苍术10g,此种配方能够起到清热化湿的效果;(2)脾胃挟湿型。该种类型的症状为舌淡、身重、胸闷、脘痞或是淡胖,其侧部有齿印,中医方法把脉细弱无力或是沉细,具体所使用的中医药物为党参、白术与获等,各为15g;丹参、黄蔑与蒲公英,各为20g;当归、厚朴与陈皮,各为10g,此种配方能够起到健脾化湿之功效;(3)脾胃虚寒型。该种类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喜热,大便稀松,舌淡苔薄白,恶心呕吐并伴有清水吐出,中医把脉感脉无力,具体应该加用吴茱萸、干姜各为10g,砂仁10g,此种配方能够起到温中散寒之功效。

1.2.2 中医诊断标准:经中医诊断为胃痞,进行症候学研究,观察主要症状(胃脘痞满,隐痛或是胀痛、乏力、纳差以及嘈杂等症状),次要症状(主要有呕吐,恶心、消瘦、大便不通畅等症状),然后进行中医辩证性分型。证型主要分为如下五种类型,即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阴不足、气滞血瘀以及中虚气滞五型;病因学研究,对患者的饮食习惯(主要包括高盐、饮食不振、高脂、辛辣以及肥甘等)、饮酒、胃病家族史、慢性感染以及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因素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学的影响[8]。

1.2.3 统计学方法:在实际治疗过程之中所得的数据均运用EXCEL软件以及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的结果平均值均以“”的形式加以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二组之间的疗效比较用检验及t检验,表征二组统计学差异显著性与否用P值加以反映(P>0.05,二组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统计学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在实际治疗过程之中,由于阿莫西林过敏而出现了皮疹现象,其中对照组有4例(占4/62=6.5%)出现此症状,观察组有2例(占2/58=3.4%)出现了此症状,为了缓解此症状,改用克拉霉素500 mg/次,每天早晚各一次,并服用抗过敏药之后对该症状得以缓解;在发病过程中出现黑便的病例共有8例,其中对照组为5例(占5/62=8.1%),观察组为3例(占3/58=5.2%),经过查证,没有发现大便中有潜出血病例,出现黑便是由丽珠得乐引起的,并没有中断治疗,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占2/62=3.2%)由于治疗明显地得以好转而自行中止治疗,观察组患者中5例(占5/58=8.6%)由于治疗明显地得以好转而自行中止治疗,均归入治疗效果显著统计;观察组4例肠上皮化生中1例逆转,2例好转;对照组4例中l例好转,3例无变化。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结论

近年来,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为人类所带来的危害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其中,CAG是慢性胃炎病理变化较重的一个分型,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饮食失宜、劳倦过度以及七情过极等。易法根[9]认为饮食、七情以及劳倦皆可致瘀。现代中医理论认为,CAG主要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不得治愈而发展的最终结果,因此它的发病病程比较长。CAG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胃部疼痛抑或隐痛,纳呆,呃逆,嘈杂,腹部胀气以及胃脘痞满等方面的表现,且脉多弦、静脉出现曲张。CAG主要的病理性特征为:胃黏膜变薄,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失去了原本的色泽而变成苍灰色,出现了稍稍隆起的红斑;腺体也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萎缩,发生腺窝增生或是肠化而最终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缺血与缺氧的症状,进而引起营养缺失,从而使得细胞发生变性最终坏死,胃黏膜变薄,腺体发生萎缩。

现代医学在治疗CAG时,一般主张采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抗生素联合应用。但由于该病症的疗程长、副作用大以及疗程长,患者难以忍受。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CAG已经提上了日程,也逐渐地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当前时期下应该积极地探寻一条疗效好、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这也成为当前医学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CAG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不愈发展的结果,因此此病的病程较长。中医认为:“初病在气,久病人络”、“久病入络为血瘀”。中医认为CAG治疗宜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如清•唐容川《血证论》中指出“浴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危氏认为:轻度肠上皮化生是可以逆转的,以健脾益气和活血化瘀结合应用效果最好。由本组患者所使用的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可以得知,在临床治疗疗效、胃镜检查结果治愈率以及在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治愈率三个方面,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由此可以得出: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能够明显地提高疗效,并可以逆转以及阻止癌前发生病变。基于此,此种方法可以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 阚士宇,田德茂,陈如芳,等.养阴荣胃丸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94-95.

[2] 马纲.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改变与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3):157.

[3] 沈铀, 谢璇, 黄伟铮. 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广东医学,2007,28(3):476-477.

[4] 唐旭东,王萍,卞立群,等.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1):22―27.

[5] 胡蔚.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7,29(11):983-984.

[6] 余道兵.当归补血口服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型增生的逆转治疗(附50例临床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19(2):113―114.

[7] 杨莉莉,杨薇薇,姚强.胃复春对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J].新疆中医药,2006,24(1)13-15.

[8] Deeks JJ,Dinnes J,D’Amico R,et a1.Evaluating non―randomized interventionStudies[J].Health Technol assess,2003,7(27):iii―X,1―173.

第9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关于其定义,国内运用比较多的则是我国教育家王坦提出的说法。他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优势互补,让学生都参与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合理分组,可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让性格活泼外向的同学带动小组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各司其职,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也避免了传统英语课堂中学习好的同学“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同学“吃不了”的弊端。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一起动手动脑,碰撞思想的火花,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宽松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加了学生语言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顺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式

国家2008年启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14和19条中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院的高职英语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因此,在今后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并实践合作学习已是势在必行。

2、合作学习是改善高职英语大班化教学现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人数也成“跳跃式”增长,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为此,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人数多,纪律乱,课堂活动组织困难等现象也相继出现。这种情况下,想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3、合作学习可改善90后大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的弱点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性格孤僻、心胸狭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与他人合作或缺乏合作、沟通的技能。这些现象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此以往下去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理应成为高职英语课的重要内容。

三、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并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自身特点,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在英语教学中实践了合作学习策略,收效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合作学习中分组不合理

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简单的认为分组就是在班内学生划分为几个小部分。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及家庭背景等的差异,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分组方法有两种:就近组合和异质组合。其中异质组合使用的更多一些。异质组合,也称多元组合,是指按照能力高与低、擅长与不擅长口头表达、好动与好静、喜欢理科类与喜欢文科类、男生与女生等标准来划分学习小组。这种分组方法能促进合作,信息和观点流动传递快,从而为对话提供动机,为分享提供需要,能激发兴趣和能力为,积极完成小组任务。

2、组内责任不明确,缺乏分工协作

很多教师认为划分了小组,布置了学习任务就万事大吉了,并没有明确组内成员的责任。导致有的组员包办小组全部的学习任务,有些组员却置身事外,拒绝参加活动等现象的产生,使得分组学习流于形式,名存实亡。教师或小组长应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 。

3、合作学习活动设计不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无法体验学习的快乐。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小组头脑风暴”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竞赛或游戏活动、辩论活动、“课文复述”活动等,促进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