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未来教育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教育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来教育的思考

第1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未来乡村医生;医疗安全教育

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服务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乡村医生在从医过程中也要直接面对这样的状况,因而,如何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也成为医学成人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未来的乡村医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受传统的成人教学模式的影响,接受安全教育甚少,这与医疗市场明显脱节。所以成人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对未来乡村医生的医疗安全教育,让其逐渐形成明确的医疗风险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未来安全行医,更好的为乡村群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法制教育

未来的乡村医生虽然都是来自乡村第一线,具有一定的从医经历,但确存在着懂法不多,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会造成今后行医中的忽视客观环境条件,忽视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有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1.1 加强入学时的法制教育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是土生土长,为了弥补不足而进入医学院校进行再教育,所以他们入学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努力学习医疗专业技术。而至于医疗安全意识、医疗风险那是少之又少。这样的状况极容易导致他们将来行医中忽视或无视行业风险的存在,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后患,在他们一入学时就加进法律教育的内容,重点是与医疗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他们依法行医和医疗安全意识。

1.2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来强化他们的法律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未来的行医中必须依法行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请医学法律专家走进课堂,给未来的医学生讲述因医疗操作违规而形成的法律诉讼案件,以加强医疗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保护患者;利用板报宣传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重大的违反医疗法规事件,时刻警醒他们如何应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就一些医疗事故案例作分析讨论,加深未来乡村医生对医疗安全内容理解,以预防和减少将来因违规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将来的工作责任心和爱心。

1.3 将法制教育融入医学教育过程中

作为医学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医疗纠纷和高额的医疗赔偿不能仅仅仃留在过去的思维定势上,只是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要将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于医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有目的、有重点地传授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操作规范和医疗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目的是为了减少未来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我国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乡村医生不但要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医德。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人开展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德应该具有更深厚的理性内涵,如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对患者主体性的认识,对疾病与心理、社会的关系的了解等。所以医学教育工作者为了使未来的乡村医生能够践行医德义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他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

2.1 将医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

“医德教育,当先授医德”,[1]而目前的成人类医学教育只是把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作为必修课,而对医德教育相对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大多乡村医生生长在农村,是农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但他们的专业思想还不十分牢固,从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必须把它作为主干课程来开设,它可以使未来的乡村医生系统地接受专业思想教育。明白“德为医之本”,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的道理。

2.2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

医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利用专业课教学全方位的渗透医德内容,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作用。教师认真寻找与专业课知识相关或隐含于其中的教育结合点,巧妙实施医德教育,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能够帮助未来的乡村医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义、仁、礼、和、公”。在解剖课中介绍前人捐献遗体的崇高行为,培养未来的乡村医生献身医学的决心;在实验课中,培养他们对实验课中的动物的仁爱之心;在临床教学中结合病例分析培养教育他们一视同仁、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践行“性命相托”等等。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容易使医德教育“入耳、入心、入脑”,使他们树立起救死扶伤、廉洁清正、乐于奉献的思想道德品格和忠于职守的全心全意为农民弟兄服务的敬业精神。

2.3 典型示范引路

典型示范导向是医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德高医粹”的典范历来为从医者们所敬仰,用他们的品格行为来滋养和灌溉未来乡村医生,将会大的影响他们的医德行为。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等古代名医,留下的不仅是医术,其崇高的医学思想对我们影响至深。当今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专家教授等医德典范,思想和行为十分真切、具体、感人,对我们未来的乡村医生更具感染力,易于他们仿效和践行。

3.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病历规范书写教育

目前有相当多的乡村医生不太注重为病人书写病历。他们认为乡医看的大多数都是“小病小痛”,病人都是乡邻乡里,只要自己非常清楚对方患了什么病、有什么症状和体征,自己作为他的“家庭医生”,给他用过什么药物,心里都清楚就行了,所以认为没有必要书写病历,甚至认为书写病历是“多此一举”。针对这种现状,在他们接受医学成人教育期间,就要补上规范书写病历这一课。可利用因为病历书写不规范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案件回放形式,教育他们医学无小事,不按临床程序书写病历,轻则忘记病人以前(几天产、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用药等情况(因为仅凭记忆不可靠),而使本次诊疗缺乏依据;重则容易出现前后不连惯,甚至造成误诊、误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一旦出现医疗意外或差错事故,将无法证明自己的用药情况,当然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生必须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病历则是为自己证明的主要依据。因此按要求书写病历,也是行医中自我保护的需要。此外,病历还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医学科研的原始资料,必须保存起来。

卫生部要求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修订完善后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这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教学依据。可采取讲座或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条文内涵准确地传授给未来的乡村医生。教学中多举病历书写范文。要让他们形象、直观的接受,最终能够准确书写病历。要让他们充分的意识到平时注意规范操作,坚持书写门诊病历,既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结,又能锻炼严密的临床思维,开阔视野,长此以往,一定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技能。

参考文献:

第2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 爱的教育 QQ

随着网络的日新月异的普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张嘴走天下,要想走进学生的心里,就需要接受他们的方式,而网络就是一个与他们交流的平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近半年的学生工作中,我通过QQ聊天、邮件及网络日志等各种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大的感触就是要用春风化雨般的热情和爱为学生营造教育的春天。

一、QQ邮箱诉衷情

“谢谢您,杨老师,……以后我会努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多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改正自身的一些不足,您不必担心我,我会好起来的,再次谢谢您的回信。”打开00邮箱,看到这封来信,我欣慰地笑了。这样的来信在信箱里还有很多。这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随着网络普及化。尤其是学生个性的各异,在和学生交往中我感到很多学生还没有勇气和信心与老师面对面交谈,喜欢用书信的方式和老师交流。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此在工作中和学生通过QQ邮件交流是一个好办法。

当学生对某件事想不通时,当他们有什么想法时都会发邮件给我。给学生作了讲座,学生会写信反馈对讲座的建议和想法;一些非班委也会对班级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向我介绍班级的情况,以便我能及时了解班级动态;节假日,大家会发来QQ贺卡,表达对我的祝福……一封封恳切的来信,一封封热情的回信,加深了我和学生的感情,也搭建了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二、QQ聊天传心声

在众多网络聊天软件中,学生最常用的是OO聊天,所以作为老师,一个希望走进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我一接手班级就将自己的QQ号向全班公布,并要求加入各班的QQ群,让群主将我设为管理员。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可以通过QQ群及时班级通知,在公告里写些激励的话语鼓舞学生,另一方面也有权限可以随时在QQ共享中上传我认为比较好的文章、资料和全班同学共享,让他们能及时阅读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

学生之所以喜欢QQ聊天这种方式,也许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面对面那种约束和紧张感,而且自己的任何不安或表情都不易被觉察,所以,如果是初次交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互相了解的机会。曾有个开始不愿说出姓名的学生这样和我聊道:“老师,我是个外表看上去多么开心快乐的人,但我都是装的,我实在太累,我的压力好大,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耐心地倾听了他为什么要装得那么开心和快乐的原因后,我和他慢慢交谈起来,通过给他讲我身边的故事,向他介绍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不快乐的事,最主要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它,并传授自我放松的方法后,这个学生慢慢地向我敞开心扉,自我剖析了为什么他要装得开心快乐,甚至到了最后告诉了我他的名字。并开玩笑说以后可以观察他能否走出这种带着面具生活的日子,他要洒脱一点对待生活中的点滴,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希望我能继续陪他谈心,不过下次就可以从网上走到我的办公室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QQ群中,经常也能看到学生之间对某事、对某人的看法,大多数时候我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静静地关注着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认识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为我知道此时不能过多干预他们,要让他们尽情宣泄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如果发现他们有些极端或偏激的想法时,我会适时进行解释和制止,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看法,如果遇到非常偏激的学生,会采用私聊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曾有个学生对学校一些政策不满,发表过激言论,于是我单独和他交流,向他介绍学校各项政策,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政策,听了我的介绍后。学生也表示能够理解学校的决定,只是刚开始知道心里不是很舒服,但也慢慢想明白了,并对老师对他的关注表示感谢。

三、QQ日志写真情

我一直有写QQ日志的习惯,喜欢通过这种平实而真切的方式记叙自己的生活,但随着和学生交流的增多,我的QQ学生好友也渐渐增加,有很多学生喜欢进入我的QQ空间看日志,就这样,我再次找到另一个和他们交流的方式。

我开始通过日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对某本好书的推荐,某部好电影的介绍,一方面是写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写给我的学生。很多学生通过看我的日志,给我留言:“老师,你生活得很阳光,我们应该向你学习。”“老师,这本《大学新生》我一定要看,只可惜现在才知道。”“老师,我们一定会全力配合您的工作,把班级工作建设好。”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回复,将我的想法和他们继续交流。在日志中,我把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态度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没有过不去的坎,每个人都有困难和烦恼,主要是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让学生总能看到阳光的老师,这样也能指引他们快乐地生活。我还会经常进入到学生的空间去看看,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苦楚。在看到一个学生在空间中感叹“我的世界很灰暗”时,我在空间里给他留言,让他明白自己不是被遗忘的角落,有老师、有很多朋友都在关注他,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有的学生在看到我对他们空间的留言后,感叹道:“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我真的发现您很懂我,谢谢!”“我喜欢老师的只要开心快乐就好的心态,我会努力调试自己的心态。”“老师,您不是一个人在桂林,您有我们和您一起拼搏,您不孤单。”这些温情的话语,让人感动,我为这群懂事可爱的孩子而欣慰,也为自己的工作付出感到值得。

四、QQ公告表心意

公告作为一个向全班同学通知事情的窗口,简洁明了是其要求,而且字数有限,但公告又是最醒目、最能吸引眼球的地方,因此我充分利用公告将学校的通知、逢年过节为大家的祝福话语及班级宣言等都表达出来。让大家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五、QQ共事长见识

第3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 激情教育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研究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课堂教学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成功教育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BL模式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Chm文档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技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怎样制作手抄报;http:/// 小报吧;http:///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280265 手抄报制作技巧;http:/// 中国环保网;http://.cn/ids/index.cgi 环保图片资料库;http:/// 中国节能网;http:///sucaishow/allpic.asp?id=12&id2=3 中国素材网;http:///sucai/dianzishouchaobao/ 电子手抄报,并告诉学生除了以上网站外,还有很多。

当学生把学到的相关知识点展示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应善于设疑引思,提示学生注意看什么,听什么,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看、去听。当学生内容不够完整时,教师要适时进行补充,并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当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时,要不失时机地指明思考的方向或方法,开拓其思路,纠正学生的错误。

当学生做自己的手抄报时,可以让学生相邻交流、小组内交流、组外交流。老师要在学生做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优秀作品,并用大平台进行滚动式展示,以提高学生交流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作品最优秀的部分的制作过程与同学分享,也鼓励学生勇于向其他同学请教,不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教会学生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习。

这样一来,老师节省了大量的讲解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在计算机课堂上的运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从学生制作出的五花八门的作品可见一斑,如图1所示。

接着,公布评奖方法及评分标准。

第4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1农村学前教育的尴尬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前教育的价值也在逐步提升,被人们所认可,市场需求不断攀升。作为我国学前教育建设重点的农村学前教育,在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现状尴尬。

1.1供求矛盾严重,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在园幼儿为2976万,其中农村幼儿约占1214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达56.6%。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农村学前教育入园率要低于城镇水平,农村学前教育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是我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农村学前教育亟待发展。但由于我国尚未将学期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围,使农村学前教育存在严重的建设资金匮乏、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而学前教育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6%,在整个教育投入中学前教育也只占1.28%,在现有的农村幼儿园中仅有32%为公办。农村幼儿园的市场需求巨大,而建设力度、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学前教育在宏观上存在着巨大的供求矛盾,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1.2师资队伍建设缺乏保障,师资力量薄弱

在笔者对湖北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仙洪农村地区幼儿园多为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正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无法享受,导致基层幼教不能安心扎根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也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现有的农村幼教职称较低,接受在职的培训机会较少,教学技能和观念较为陈旧,并且在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教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1.3教学内容“小学化”,学前教育功利化趋势严重

当前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应在于促使幼儿社会化,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传授知识,开发潜力,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内容“小学化”严重,重读与算,还夹杂着众多培训班,这都已偏离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超出了一般儿童的能力,挤占了幼儿的自由时间,扼杀了幼儿的活力和创造力,不仅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还严重阻滞了农村学前教育的科学长远发展。

1.4隔代抚养,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在仙洪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劳务输出,由此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隔代抚养导致对留守幼儿的正常家庭教育薄弱,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利,加剧了学前教育的压力。同时,由于农村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一些农村家庭大多由老人自己带孩子,而没有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去接受教育,影响了入园率。

2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未来思考及对策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展,社会对人的要求逐步提高,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要求,打破学校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由地主动学习已成为时代需求,而终身教育的理念也应运而生,我国也顺应时代潮流正在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起点是学前教育。从人类个体成长发展历程来看,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初起点,其旨在传授文化知识、开发潜力,促使幼儿社会化,培养能力和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终身教育是时代所趋,作为终身教育开端的学前教育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建设的重点,我国不仅应跟上终身教育的时代浪潮,加强学前教育的建设也是时代之必然,真正做到使优质的学前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起点,这才是我国学前教育的真正未来之所在。从历史的发展的趋势而言,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也是大势所趋,农村学前教育也必将成为农村孩子终身教育的开端,只有积极的适应变化,转变观念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迎来崭新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设任重道远,而要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通过国家立法确立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使农村学前教育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国家应加大力加强宣传,积极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地位,给予农村学前教育更多重视,支持、鼓励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宣传,认真贯彻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方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设幼儿园,保证幼儿园数量的有效供给;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拓宽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让农村的孩子们有学可上,保证入园率;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保障农村幼儿园的安全措施落实,确保安全;通过宣传和引导,帮助农村家长转变观念,改变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使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学期教育,提高入园率。

2.2积极完善教育体制,加强师资建设,大力提升教育质量

在未来,我国政府要努力争取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围,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完善学科体制,规范教学内容,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优质的师资力量;加强安全卫生监管,让幼儿在安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实现学前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2.3努力完善学前教育建设的投入与保障机制,拓宽建设渠道

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形成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供给能力,为适龄幼儿提供充足的入园机会。建立和完善农村0~6岁幼儿学前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农村学前教育各项保障项目。

第5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呢?罗崇敏先生说,现代教育是根植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教育,是以人为根本的教育,是以教育价值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是以制度教育为保障、以教育公平为基础的教育,是引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教育。现代教育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为基础,以现代科学和现代文化为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现代教育要构建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从罗崇敏先生的阐述中,人们自然会明白,现代教育以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主旨触及到了教育的目的性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现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一问题及其引出的相关问题,区别开了现代教育与非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目的性,不是单视角、单视野的构建与预设。例如,社会学的视角视野,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未来的人才形成了什么样的要求;经济学的视角视野,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现代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特征,规定了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及要求;文化学的视角视野,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现代社会的文化现状,明确了未来人才身份的要求;心理学的视角视野,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规律等,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心理要求。不同视角、不同视野对现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共同研究探讨,才能合构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没有这种合构,单一学科的单一视角视野的探讨,在显示其研究价值的同时,也会显露出其研究的缺陷。社会学向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一系列事实,却很少过问对人的要求与理想及社会的关系;经济学向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的特点、规律,却不过问经济的目的性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化学向我们描述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却轻视人对先进文化的创造问题;心理学向我们说明了很多心理事实,却很难揭示人存在的目的性、价值与意义。

罗崇敏先生对现代教育的目的探索,对现代教育本质的探讨,对现代教育特性的分析,对现代教育功能的剖析,对发展现代教育的思考,对实践现代教育的探寻,超越了单一学科性质的单一视角、单一视野的视界,从广阔的领域中,理清了现代教育的多层面、多层次的问题。现代教育培养的人不仅仅是能满足适应社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改造并推动社会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要实践现代教育,罗崇敏先生找到了实践的三个基点: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在这三个基点上迈出的第一个追求,是去塑造“有尊严的现代人”。

第6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陆机 语言风格 繁缛 精巧

Udacity的创办人塞巴斯蒂安・特隆曾称在50年之内,世界上将只剩下10所大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而教育作为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模式与十几年前相比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正在向传统教育继续发起冲击与挑战。传统教育必须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新优势,强势结合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传统教学几个方面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无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

(一)标准化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自己学习期间学习的方式和自身的理解准备教案,搜集素材,以自己认为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展开教学。学生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教师按照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安排课程的讲授。然而工厂模式的按年级将学生分组并安置在不同的教室,教师“以同样的路径和进度讲授同样的科目”的标准化的、庞大而僵化的过程,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如果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便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匹配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大多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基本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师按照自己理解和感受到的学生接受程度控制个人的讲课进度,讲课的进度安排取决于大部分同学的反应,而跟不上进度的同学也会因为“从众”的压力不提出任何问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相对沉闷,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学生被动听课,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而使用的课堂纪律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听课行为,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课堂里的教师正是当今单一批量教育系统的产物。

(三)应试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传统教学大多以最终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大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解决学生在考题中、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以题海战术,解题技巧战术填充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极端功利化、自私化、庸俗化的,带来的是责任感的缺失。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更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四)填鸭式教学和重灌输轻探究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以简单记忆和反复训练为主,弱化了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不强调质疑和创新。学生的注意力被迫集中在教师身上,而不是因为个人兴趣学习。“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重灌输而忽略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填鸭式教学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意愿减少,情绪很难被调动,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抵触。学生缺乏自律和主动学习意识,对所有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有的学生学不够而有的学生学不会,忽略了个性化差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创新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五)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特别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和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呈现过程和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对于知识被动的接受,个人参与知识的推导、学习和探索过程缺失,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只是记住结论,忽略对知识的体验,缺乏动手实践的练习。这种模式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缺乏批判性思维,质疑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在线教学的优势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它为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更新知识、乃至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和手段。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正在被人们广泛认识,其中有些优势恰好弥补了当前传统教学系统的不足,从而使教育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一)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和学习机会、丰富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形式,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从任何课本开始任何课程的学习。学校不再会因为师资的缺乏和开设课程的不足而不能开展教学。无论是在校学习的学生还是错过了学习机会的在职人士,想要学习即可选择需要的网上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让原本无法学习某些课程的人有了学习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让他们在自己最理想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这些课程。

(二)在线学习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传统教学下的学习,学生没有选择,只能被动的接受。而在线学习可以实现知识的模块化和定制化,模块化的结构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灵活性,从而让定制变得更加容易。因而在线学习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定制学习,在教学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学习的科目,学习的模块,学习的进度,一切按照个人的需求选择。这种在线学习是定制的或者个性化的,能够帮助每个个体达成学习目标

(三)在线学习可以满足各种学习需求

对学习时间和学习点的选择需求。在线学习可以完全根据学生对于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进行,不受教师和教室的限制。学生可以选择在安静的地方集中学习也可以选择在喧闹的地方碎片化的学习。对课程内容的选择需求。在线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无论学生有何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进度,区别于其他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学习均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足够教师教学支撑的地区,网络教育均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学校不能提供学习课程,也可以选择在线学习进行学习,甚至需要特殊指导和学习的特殊群体也可以采取在线学习的方式满足个人学习需求。

三、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的远程化和多媒体化是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学校不再是学生的惟一信息源,传统的教材、教师中心的课堂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已经相形见绌,远程化和多媒体化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课堂》中提到未来的课堂肯定会有传统教育的流水线、标准化、填鸭式、统一引导的工厂式教育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块化、定制化的未来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电脑、互联网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书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颠覆式创新,希望从未消费领域的学生出发,最终能让用户在平台中互为人师,互相学习,除了互联网可以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之外,还提出要整合学生的需求以便激发学生的动机。未来教育和未来课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未来教育将向学习者提供多样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的教学、考试均发生在校园课堂中,教师课堂教授,与学生互动交流。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课堂》中称,到2019年,大约50%的中学课程都会变成线上教学。而根据网络辅助教学和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五到十年,全球将会有85%的学生成为非传统意义的学习者,即他们将采取网上学习的方式。他们将有着极大的年龄跨度、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等。针对这些多样化的学习者,学校及教育机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几年,学校及教育机构需要提供从混合式学习到完全在线学习的模式给学生以满足他们多样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

(二)未来的教育将更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

未来教育中,学生将越来越从被动接受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未来教育将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学习,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统一灌输。未来教学资源的呈现,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学习评价将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主导地位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教练,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也将越来越突出在线学习过程服务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体验将成为未来课程评价非常重要的标准。

(三)大数据将在未来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系统依然采取原来的教育方式,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但是随着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普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大量数据都会被网络教学系统记录下来,实现对教育大数据的综合分析。 从而可以实现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大数据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无论在网络教学,还是课堂教学均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完善教学,提高学生理解力和成绩,实现基于个人需求的定制教育。

(四)更多的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移动学习。

学习者未来将更多的使用移动终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而不仅局限于坐在课堂里,坐在电脑前集中化的学习。因此,移动学习也不仅是将在线教育的PC应用程序以浏览器的方式在移动设备上呈现,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对教学评价进行重新考量。未来教育将需要制定适合学生的碎片时间学习特性的教学设计,提供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移动互联网创新教学功能以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

(五)未来教育将更突出个性化教学和个别化教育。

未来教育将从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逐渐授课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个别化教育。未来教育将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大数据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课堂也将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程。课堂中教师将减少个人讲授的满堂灌式教学,未来课堂将更多针对学习者个体的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教学评价方面也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四、未来在线教育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未来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也对未来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未来教师角色的转变。未来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扮演“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未来教师将会把更多精力用来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未来教师更像是教练或者导师,帮助学生发现对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基于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及大数据反馈的学生行为,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指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学习。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定制化教学。定制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育的主要驱动力和优势,教师越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越能他们提供有助于完善其自身学习模式的个性化辅导。未来的教师将是虚拟实验室的发明者,或者是在学生之间走来走去,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学习,以他们自己擅长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的教练或学习的促进者。未来教育中,教师将会促使学生选择、判断、运用、创造知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题问题,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未来教师将更多的承担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科学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M].

[2] 迈克尔・霍恩.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大数据通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

[4] 王晓艳.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教育前沿,2015(12).

第7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迎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文化、科教等的发展。过去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人才的流通更加频繁,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社会对高端人才的渴望与日俱增。可以说,未来的社会,谁抓住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然而,我们也看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应对社会的新变化的时候有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一些高校毕业生无法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却找不到胜任岗位的人才。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什么是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今天的世界,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地区间合作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方法、方针政策。那么,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要的人才?什么样的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来探讨一下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演变着。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作用。(教育部,1999)从古希腊的“学园”到汉武帝时的太学,到唐代的书院,到中世纪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到后来的剑桥大学、布拉格大学和哈佛学院,再到近代的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以及今天的不同层次的大学,“大学”的职能、办学规模、教学方针、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目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丰富。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朝着国际化、终生化、多元化和学科融合化迈进。

2.1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即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某国范围,而是寻求高等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高等教育市场,探索国际间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培养并输送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未来的社会,我们不缺少“粗制滥造”的人才,我们缺少的是精英人才,而培养精英人才的保障是高水平的教育。东京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筱田雄次曾说:“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但作为现代化的起点或基础工程,无疑是教育。”(朱永新,2012)筱田教授的话也是众多教育家和学者们的共识:教育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拥有优质的教育,培养和吸收足够多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各国都纷纷制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政策,以汇聚更多优秀的人才。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除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各国还纷纷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利用本国教育资源的优势,大量招收世界各地优秀的留学生及科研人才。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很多国外留学生(及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到中国来寻找机会。另外,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逐步国际化。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教授语言的教师到海外访学、学习,参加假期培训项目等,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很多大学积极引进海归人才甚至是外教人才,以充实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给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高等教育终生化

终生教育这一理念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生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生教育理念形成。从此,终生教育开始逐步被教育界接受和认同,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终生化就是指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用终生教育的理念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逐步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终生教育要教育人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求人们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人学习上,放在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上,使人能够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肖建芳,2007)高等教育终生化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是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变化的一种学习途径及教育制度。现代人要想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在职场中获得一席立足之地,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转变。

2.3高等教育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多元化表现在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及内容、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评价等方面。教育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教育的形式上。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革新催生了新的学习方式。MOOC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2008年,加拿大教育学家Geor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两人推出秋季在线课程CCK08(课程全名:the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Knowledge)之后,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后经过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及其同事AndrewNg和DaphneKoller的努力,MOOC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地生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马武林、胡加圣,2014)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正式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中国最早开展MOOC的高校,也是亚洲高校较早开展MOOC的高校之一。(王文礼,2015)很快,MOOC教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都相继推出了MOOC学习网上平台。未来社会,人们的学习不再仅限于学校,而是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渠道和形式,比如互联网等随时随地地学习。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还表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样性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现在,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第4期(总第076期)2017年4月展需要,除了传统的课程,很多大学推出了很多“接地气”的课程。例如,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及与异往的能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的恋爱关系,一些大学开设了恋爱相关课程,广受学生欢迎。也有的大学开设了桥牌课,甚至是电子游戏课程等,吸引了一些大学生的关注,使得原本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娱乐活动得到认可,被带到课堂上来讲授。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分不开的,是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因此也受到学生的青睐。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根本原因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现代社会的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就带来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培养的具有不同素质、不同技能的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和办学团体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规格和不同的侧重。此外,教学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各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不同的学科对于人才的标准也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学科性质不同,衡量其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同。学生的求学要求和他们自身能力基础差异、性格特征的多样、内在需求不同,所能达到的质量要求也不同。(高学,2003)这些都会导致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总结起来,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挖掘人们的潜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不同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4高等教育学科融合化

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VR、智能机器人等新事物、新概念不绝于耳。在每一个新事物的背后往往都融合了不同领域的人才相互合作的智慧。毫无疑问,未来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需要不同领域间的紧密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往往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努力。而多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广博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跨专业分析问题的视角,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宋方杰、陆相林,2014),培养多视角、多学科融合的“通才”。高等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为了促进科技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势必会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迈进。

3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辩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1被“忽略”的思辩能力

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PeterFacione)说:“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融合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更加紧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差异和民族、地区冲突问题;科技进步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打破了维系社会稳定的价值标准及行为准则。这一切变化都对人类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似乎忽略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一言堂”,学生机械地听课。教学目标围绕考试而展开,学生只须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单词的意思、答题的套路,能通过考试,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依然如此。再加上,一些教师迫于学校的考核,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业绩,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甚至只针对某些考试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定,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们已经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已经固化在学生的意识中,以至于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上课只习惯于听从老师,不去思考知识点是否正确,也不会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给日后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3.2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带着批判改进的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考过程。思辨能力是以思考的最基本的组织(思想的元素)和最基本的知识标准(普遍智力标准)为前提。思辨过程的创新性的关键在于在分析和有效评估的基础上重构思考。(Richara,Linda,2016)思考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提升能力。现在,依然有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是传统的文科,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技能,没必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思辩能力的训练。实则不然。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帮助学生获得与其它民族及地区沟通的外语技能,也是了解其它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认识、学习、评价其它民族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途径,而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批评地借鉴、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本民族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承载着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语言作为伦理推理的指导和思辨的工具,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辩能力认识社会事物的好坏、美丑,努力做一个诚实、谦虚、理性、坚忍不拔、公正、有勇气、有同理心、能够独立思考的社会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教授单纯的语言知识,甚至也不能只教授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而应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向学生灌输道德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理性分析的能力。语言学习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不注重语言所传递的内容意义,因此,学生获得的只是干瘪的语言,而不是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弱化语言形式的关注,使得学生更多地思考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概念进行建构,有时对事物的优劣、美丑进行评判,这个过程也是对事物进行分辨和评价的过程。另外,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近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在工作学习中都可能遇到之前没有学过的知识。因此,学生只有自身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再学习获得能力的提升,解决新的问题。

4结语

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塑造一个具有广博的思想和宽阔的视野、外语水平过硬、思想丰满的社会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自我反思和教育、通晓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语水平过硬、有着高尚人格的人才也一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在提升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思辨能力,继而学会独立思考。

作者:王聪颖 单位:赤峰学院大外部

参考文献

[1]Richard,Paul&Linda,Elder.思辨能力评价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高学.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思考[J].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53-54.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马武林,胡加圣.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5):48-49.

[5]宋万杰,陆相林.高校学科融合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0):176.

[6]王文礼.未来高等教育颠覆性变革的三个方面和表现[J].教育与考试,2015(5):58.

第8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一直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思考并试图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的急剧变化,尤其是技术浪潮的冲击,也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促使教育实践者思考怎样培养现代和未来需要的人。

众多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我国学生的创造力却远不如学习成绩那样出色。中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须着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我们认为,普通高中教育作为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纽带,肩负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在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普通高中的质量将影响其他学段,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生产。为此,我们开启并实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第9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我也想和大家分享所谓的“创新”。我们经常讲美国、欧洲创新比我们好,中国创新不好,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中国的教是没有问题的,育是有问题的。教,中国的学生全世界考试最好,但是育是培养文化、情商。我毕业于杭州师院,可能毕业于北大、清华,现在每天就在研究了。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我们是教,把育的东西拿走了。如果“新常态”下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育、我们的玩、我们的体育,这些东西才会不断出现。很多画家是玩出来的,很多运动员是玩出来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来的。所以,我们企业家也要学会玩。

我们做企业,一定要思考十年以后的事情,如果你做任何事情今天做,明天就想赢,这个机会已经不多了。只有对未来经济进行预测、设想,找到未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才有可能有机会。 ……拿我自己来说,我通常预判十年以后,或三五年以后政府一定要干这个事情,我就先干,等政府号召大家来干的时候,我转身就跑,因为等大家都上来,就轮不到你有机会了。所以要把握未来,要有战略,战略就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战略从愿景来,愿景从使命来。所有使命、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才整套体系的建设都要完善和强大,你才有可能做好。

王晓春:

马云把“教”和“育”做这样的区分,而且认定“教”就是教出考试成绩,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理解。事实上古人所谓“教”,乃教诲教导之意,德育色彩很浓厚的。“教”字右半边是手持棍棒的意思,有相当明显的强制色彩。“育”则不然,其本义是生育,这个字的社会色彩和强制色彩都很弱。由此可见,马云把这两个字拆开,而且把创新放在“育”的领域,虽然在学理上值得商榷,但确实很敏锐。

懂教育的人都应知道,创新是没有办法教的,创新不是教出来的,教出来的都是模仿,或者复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他提出之前,甭说考试,连这个名词都没有,根本不可能有人教。什么东西一旦能“考”,它就不是新东西了。

但这不等于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无所作为,创新无法教,但是可以培育。如果学校里有比较宽松的环境,有创新的氛围,有某些创新思维的训练,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

创新这事急不得,急了只能催生一大堆假创新,足以败坏创新的名声。这是整个民族的观念转变的一个过程。作为教师,态度当然必须积极,但是中小学教师不大可能成为社会上创新的领头羊,因为教育本身就有保守的基因,而且这个基因主要作用是正面的。中小学教师在创新方面的主要任务一个是给学生以尽量宽松而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再一个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