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口诀溶解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果把大量的知识压缩成少量的文字或符号来记忆,就是利用载体记忆的一种方法——压缩记忆。对于盐的溶解性表,如果不加指导让学生死记是很困难的。如果让学生认真寻找表中的内在规律就会发现:盐酸盐除氯化银外几乎都溶于水;硫酸盐中除硫酸钡不溶、硫酸铅微溶外也几乎都溶于水;硝酸盐全部溶于水。碳酸盐就不是这样了。但碳酸盐中的钾盐、钠盐、铵盐溶于水,其余不溶。这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前三种酸几乎全溶于水,碳酸盐多数不溶于水,能否找出一个记忆的载体呢?许多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前三种酸属于强酸盐,碳酸盐属于弱酸盐,可总结为“强溶弱不溶”。但碳酸盐中的钾盐、钠盐、铵盐溶于水,它们可看作是由强溶解性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形成的盐,其它碳酸盐则是由溶解性弱的碱形成的盐(钡盐除外),也符合“强溶弱不溶”的规律。所以把溶解性表归结为这五个字就是该表的记忆载体。将这五个字背熟了形成口诀,就会终生不忘。当然,还要理解这五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强溶”中也有不溶的,如氯化银、硫酸钡;“弱不溶”中也有溶的,弱酸盐中的钾盐、钠盐、铵盐可溶于水。让学生记住盐的溶解性的同时,为了把氯化银、硫酸钡这两种盐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的特性记住,不妨把它们叫做“不溶明星”,因为它们出现的机会太多了。这样,就使这两种典型的盐通过“不溶明星”这个载体得到了强化记忆。
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含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不少资料都总结了许多记忆操作步骤的口诀,这些口诀多则上十句,少则四五句,学生要花许多时间去背这些顺口溜,并不实用。实际上让学生记住四个字就可以了:“氢灯灯氢”。这四个字不但直观的提醒你“请等等氢”,也直观的告诉你做这个实验的步骤:先通氢,再点灯;先撤灯,后停氢。当然,这些步骤的规定理由就要通过这四个字为载体去联想记忆了。
在讲解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药品取用时,首先要讲到对于实验室中的药品要做到“不闻、不触、不尝”,对于实验完毕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不回、不丢、不拿”,取用药品的量如无特别要求应取最少量:液体1至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这些内容可以用“提示口诀”为载体来记忆:“药三不,剩三不,最少用量要记住”。取块状固体时可用三个字概括操作要点:“横(试管先横放)、放(用镊子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竖(将试管慢慢竖起)”;取用粉状固体也是三个字:“横(试管先横放)、送(用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竖(将试管竖起)”;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可概括为:“放平、视平、再读数”;取液体药品用倾倒法时可概括为:“一塞二签三瓶口”,以提醒学生记住三个注意点;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和滴加液体时分别概括为:“先捏、再伸、后松手”和“上悬、下直、再挤滴”;对于取用药品的工具可提示学生:“块用镊子粉用匙”。这样就把药品取用时浩繁的注意点用少量的文字概括出来了。这些提示语连起来也是一个完整的顺口溜:“横放竖,横送竖,放平视平再读数。一塞二签三瓶口,先捏再伸后松手。块用镊子粉用匙,上悬下直后挤滴。”
每当讲完一堂课进行小结时,利用压缩的方法进行概括,更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记忆。例如,“氧气的制法”这堂课主要讲了“分解反应”和“催化剂”两个概念、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或双氧水(补充)制取氧气的三个原理,以及实验过程七个主要操作步骤,另外还有实验装置图中的八个注意点。在课堂小结时可将这些内容用四个数字概括:
二、
三、
七、八。或用“两概念、三原理、七步骤、八注意”12个字来记忆。其中“七步骤”可用七个字来提示:查(查气密性)、装(装药)、固(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加(加热)、收(收集)撤(将导气管从水槽里撤出)、熄(熄灭酒精灯)。“八注意”可让学生用①②③等八个标号注在课本的制氧装置图上:酒精灯火焰处注①:用外焰加热;药品处注②:药品铺开不要过于集中;铁夹处注③:应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注④:应略向下倾斜;试管内导气管注⑤:不要伸入过长;试管内导气管口部注⑥:用高锰酸钾制氧时须加棉花;导气管出口注⑦:不要伸入集气瓶过长;酒精灯中的酒精注⑧:不要超过2/3体积。再比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课时,内容可归结为
二、
三、四。或用9个字概括:“两概念(缓慢氧化、自燃)、三条件(燃烧必须满足可燃、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四因素(造成燃烧现象不同的四个因素:易燃性、氧气浓度、接触面积、空间大小)。让学生首先记住这9个字,就能使整堂课学的内容心中有数,然后再以这9个字为提示进行复习、展开、联想。因此,这9个字便成了记忆的口诀或载体。
综上所述,记忆需要有载体,没有载体的记忆不是长久的记忆。找到了适当的载体,就找到了恰当的记忆方法,也就学会了记忆。压缩记忆是繁杂内容记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理解记忆
俗话说“如要记得,必先懂得”,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先理解了知识才能记得牢固,才能灵活运用.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很多基本概念的识记,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剖析,先理解,再记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趣味记忆
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钻研文化科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关于一些知识的记忆,可采取趣味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1.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兴趣大增,提高记忆效果.
2.数字记忆法
有些化学知识,若引进数的概念,采取数字记忆法,则能使问题变得有条理、简捷、有秩序,便于学生记忆.
3.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是一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它是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口诀形式来加以记忆的方法,趣味性强、易于诵读、方便记忆.
例如,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同学们比较伤脑筋的问题,可以编成这样的口诀:①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2价;氟氯溴碘-1价;通常氧是-2价;铝三硅四磷五价;铜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②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在记忆电解水实验现象和结论时,可编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在记忆盐溶解性时,可编口诀:钾钠铵硝溶水快;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硫酸钙、银,碳酸镁,这是三个微溶盐.记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步骤时,可编口诀:反应开始先通氢,排尽空气再点灯,黑色全部变红色,熄灯冷却再停氢.
三、规律记忆法
化学知识极为琐碎,因此,学习化学时需将知识进行编排,抓关键、找规律、记特征.这就是规律记忆法,可帮助学生记忆.
四、对比记忆
对比是识记、理解、应用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易混淆的一些知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例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元素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原子和离子、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进行对比;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金刚石和石墨、纯金属和合金性质进行差异对比;对碳、氢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相似对比;对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分析对比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大脑积极思维,使知识逐步条理化、明朗化.这样,不仅记得清楚,提取也方便.
五、多通道记忆
人类是靠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发挥化学实验的学科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接收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增强记忆.
六、有效复习记忆
心理学家研究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组织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增强记忆.
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我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有代表性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七、系统记忆
系统记忆就是按照知识的系统性,把分散的、片断的知识重新组合,顺理成章,编织成网,形成系统,然后按知识的系列结构进行记忆.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一、歌诀记忆
我们可以把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编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的歌诀,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元素以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我们把需要记忆的整理一下,就可以编成这样一段。元素: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铜有一二铁二三,铝三硅四全正价;氟氯溴碘负一价,氧硫一般负二价。原子团:氢氧硝酸氯高锰负一价,硫碳亚硫锰酸根负二价,磷酸根是负三价,铵根唯一正一价。
到了第七章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时,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编成一段口诀: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以前在我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四步操作的实验顺序老是有学生记不住,于是我就想了一段口诀: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再去问他们,正确率100%。
二、谐音记忆
我们还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虽然简单,但是时间长了容易遗忘,如果这样背,想忘都难了:洋(氧)鬼(硅)子戴了个破铝铁盖(钙)子,晃悠悠地从地下冒了出来。
三、浓缩记忆
针对一些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式的骨架进行记忆。如过滤的操作的注意点可以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在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书写要领可以用“正左、负右、标价、交叉”来形容,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严格执行。
四、开展趣昧活动。加强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知识的掌握
去年,我利用半节课的时间,举办了一次化学竞猜活动。我事先布置了竞猜内容,就是一些规律性的貌似不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全班分为两组,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答对的答方加一分,答错、答不出的问方加分。学生们经过准备之后,活动开始了。学生们不仅把刚讲过的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如:相等质量的铝镁铁锌四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问了出来,还涉及到了一些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1秒种问答。活动的过程中充满了趣味和欢笑。
这些貌似不需要记忆的东西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去记住的话,以后在解题的过程中会方便很多。
关键词: 基本概念;阅读指导;突出重点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较多,面广量大,分散在各册教材的有关章节中,这就给学生的复习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将分散在各册中的基本概念归类整理,揭示各部分概念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一边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一、重视课本阅读,加强学法指导
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分散于各册化学教材中,在复习时应该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复习内容之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把课本内容全部看通,且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明确看书的目的和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复习溶液时,要求学生带着溶液的定义、溶解过程、结晶过程、溶解性、溶解度、浓度概念(质量百分比、物质的量浓度、体积比浓度)等问题去课本中寻找答案.再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指导学生带着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问题去看书.当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掌握以后,在授课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知识掌握的快而且牢固.
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在看书复习时提出新的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对普遍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解决.例如,有些学生对反应(注,氯酸钾和浓盐酸反应)电子转移数目不清,我们在课堂上就着重讲解了同种元素氧化反应的规律,再举出浓硫酸和硫化氢、单质铁和三价铁等有关反应供学生判断.再如,在复习中有些学生提出过氧化氢在有些反应中有氧气放出,而在有的反应中无氧气放出.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部分学生对概念虽有所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缺乏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又提出了Fe2+、SO2等参加反应的实例供学生分析判断,这样举一反三,使学生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并会运用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要求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对某些重要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记忆.例如,原子、分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溶液中部分离子的颜色、燃烧条件、相对原子质量、物质的量等化学用语,我们都要求进行必要的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把一些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规律编成形象生动的口诀.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可以编成:“氧生还,还生氧,强强生弱”;“失、氧(羊)、高(羔),得、还、降(账)等.
实践证明,在复习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课本的引导,可以调动学生复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把握和运用概念的能力.
二、弄清模糊概念,突破难点概念
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较多,有的概念相差一个字,意思则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要抓住本质,加以区别;而对于一些难理解难掌握的概念,我们则多举实例,举一反三.例如,在以下有关问题中,我们让学生紧紧扣牢本质加以区别和掌握:①加热、高温、点燃、燃烧;②火焰、火星;③雾、烟、气;④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⑤溶液、溶胶;⑥溶解性、溶解度;⑦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⑧重金属、轻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在复习中,我们把以上问题以问答形式让学生自己区别,教师再辅导讲解,一个一个过关,让学生能正确分清不同的概念.在难点概念中,我们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进行重点突破.例如,化合价概念学生难以从定义上深刻理解.我们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白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再从一定数目的原子相互化合上下功夫,最后,总结出化合价是元素在化合时表现的性质,所以单质中元素没有化合价,这样既掌握了理论,又把理论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再如,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难以掌握的概念,在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首先看书,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理解,然后教师加以总结归纳,适当的加深拓宽,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加以练习.多加训练,对个别学生单独加以辅导,这样对所学知识能掌握好.
三、运用概念知识,解决计算问题
在基本概念的复习中,我们克服了纯讨论概念的弊端,把有关的计算问题穿插其中,使学生在复习概念的过程中提高了计算能力.在复习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逐步适应计算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要求学生掌握解计算题的模式,即认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结果的关系,弄清有关的定律、定理或列出有关的化学反应(必须注意配平)关系式,然后根据题意和给出的条件,确定解题的关键点,并正确地假设未知量,根据题中要求,运用学过的方法,列出算式,计算并验证答案.当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后,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中,及时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讲到原子量分子量概念时,我们及时把求原子量类型的计算题归纳成几大类供学生练习,这其中包括利用定义求原子量,利用质量求原子量,利用浓度求原子量,利用化学反应求原子量等.在复习化学分子式和结构式时我们又让学生复习有机计算中的练习题,强调先求最简式,然后通过分子量求得分子式,根据物质在反应中表现的性质确定其结构式.在讨论溶解度概念时,我们首先选择简单的单步计算让学生完成,当学生掌握后,再扩展到较复杂多变化的结晶和溶解问题,最后拓展到带有结晶水的计算.在复习浓度概念时,我们选编了质量百分比浓度、体积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供学生平时练习,并且要求学生注意理清这三者中间的相互关系.
一、以精彩的导言激发学生兴趣
一般来说,新课开始,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劲头足。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其转化为真正的求知欲,所以化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新课的引入,要有精彩的导言。好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欲。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先导,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步顽强追求的动力。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天然气)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日常生活中烧水、煮饭、烤火取暖所用的燃料有哪些改变?”同学们踊跃回答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总结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燃料向燃烧煤气、天然气的方向发展。那么,燃烧这些气体燃料和燃烧传统燃料相比,有哪些优点?”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就激起了学生想知道天然气有哪些优点、性质如何的学习兴趣。老师抓住火候,借机引入甲烷的学习。
二、运用口诀教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德国诗人哥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一些枯燥无味难记的知识采用编口诀、顺口溜等办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氧气的制法时,采用谐音的办法,编了这样的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氧气的实验步骤。再如在讲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总结金属与酸、盐的反应时,我把它编成口诀:“氢之前,能置换,钾、钙、钠要避开,常用酸,有两种,稀硫酸,稀盐酸。强换弱,盐要溶。钾、钙、钠,遇水亲。”还有化合价的口诀是:“氢正一,氧负二,一价金属钾钠银,二价金属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铜、汞二价最常见,硫二氯一常为负,记住单质价为零。”关于元素符号,酸、碱、盐溶解性表等,也用口诀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其记忆能力。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的认识。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应物质特性的理解。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伴随着实验过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现象,这些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激发其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激发其思维活动。
四、运用恰当的课堂语言引发兴趣
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履行自己职责的基本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自己的课堂语言简练精辟、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哲理性;要力戒说话絮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的任务是将教材中深奥的内容转化为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使用精辟简练的课堂语言,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他们记忆、理解和应用,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联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化学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等等,让同学们知道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将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化学教学 记忆方法 兴趣 遗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显著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现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基本规律等都需要记忆,如果记不住这些知识,就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一、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油,也是在给大脑冲电,补充能量,这会加快它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因此,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每分,让大脑松弛有度。
二、坚定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对自己的目标存有疑问,坚信自己能做到。有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正如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应该也是如此。
三、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化学知识比较零散、抽象,但也有章法可循。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预习,并加强记忆理解;可选择一些有解题思路的指导书,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初步理解,提前背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学会去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时时对自己的学习做总结和反思,肯定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必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作到终久不忘。如元素的化合价,如果都让学生全部靠死记硬背,所背内容不但容易忘记,而且也难于应用,达不到真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如果让他们充分认识化合价的来历及形成过程后再去记忆,效果就不一样了。
四、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五、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挈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概括为“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
六、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使用酒精灯,莫忘加酒精,点燃用火柴,切莫灯点灯,加热用外焰,切莫放灯心,熄灭盖灯帽,不可口吹灯。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2.碱盐类溶解性表的规律可编成如下口诀记忆:
溶碱钾钠钡钙铵,其余属碱都沉淀。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很简单,能溶只有钾钠铵。
3.制氧气口诀:
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
4.集气口诀:
与水作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5.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口诀: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七、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八、不断运用,巩固记忆
人脑通过感知、识记保持的信息,再经神经通道联系分析器运用,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断使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
一、化合反应(简记为“多变一”)
不同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化合?化合的难易程度如何?这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化合反应,主要是氧气和其他单质以及水和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众所周知,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金属单质都有一定程度的还原性。因此,氧气和绝大多数金属都是可以化合在一起并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的。毫无疑问,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一起的反应就越易进行,对应的反应条件就越简单甚至不需要条件;反之,金属越不活泼,与氧气的反应就越难发生,所需要的反应条件就越高。
如:4Al + 3O22Al2O3
3Fe+2O2Fe3O4
2Cu + O22CuO
而对于金,即使将它置于高温的环境中,也不会被氧气所氧化,此乃“真金不怕火炼”的真正原因。
氧气与其他非金属单质的反应,大都需要在点燃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同时得到对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如:
2H2 +O2 2H2O
S + O2SO2
水作为一种中性的液态氧化物,既能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也能和部分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可溶性碱。如:
CaO + H2OCa(OH)2
CO2 + H2OH2CO3
由于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均不溶于水,所以氧化铜、氧化铁等也就难以直接与水相化合生成对应的碱了。
二、分解反应(简记为“一变多”)
能发生分解反应的物质,肯定是氧化物、酸、碱、盐等化合物。不难理解,一种化合物的性质越不稳定,它就越易分解,反应的条件就越简单甚至不需要条件;反之,化合物自身越稳定,它就越难分解,欲使之分解,所需要的条件也就越复杂。
最典型的氧化物应该是水了,它的性质非常稳定,即使将其加热到1000℃,也只有少部分发生分解。通直流电是使水发生分解的常用条件,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接触的惟一一个需要通电才能发生的反应:
2H2O 2H2+ O2
过氧化氢和水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过氧化物,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
2H2O22H2O + O2
此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之一。
多数含氧酸都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碳酸、亚硫酸,常温下就会分解为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和水:
H2CO3 CO2+ H2O
H2SO3 SO2+ H2O
碱在发生分解时,生成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但可溶性碱是难以分解的,即便是难溶性碱,也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
Cu(OH)2CuO + H2O
因此,有人曾总结了“可溶性碱易合成、难溶性碱易分解”的口诀,是有一定道理的。
盐的稳定性多数较强,分解时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有些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生成相应的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如:
CaCO3 CaO +CO2
也有一些含氧酸盐在分解时生成氧气,但也需要加热等条件,如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反应:
2KClO3 2KCl+3O2
2KMnO4 K2MnO4+ MnO2+O2
三、置换反应(简记为“一换一”)
我们都以为这类反应能否发生只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就可以了。其实这要看反应是在水溶液里还是在非水溶液的环境中。
金属单质和酸或盐溶液之间的反应,是完全可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的: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和盐酸、硫酸等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如:Zn + H2SO4ZnSO4 +H2,而排在“氢”之后的金属就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如铜、银等均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同样,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反之则不能。如:
Fe+CuCl2 FeCl2+CuCu+2AgNO3Cu(NO3)2 +2Ag
在非水溶液即干态环境中非金属单质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是不能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的,如果能反应,则反应后的生成物通常是金属单质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加热或高温条件。如:
H2 + CuO Cu +H2O
Fe2O3+3H22Fe+3H2O
C + 2CuO2Cu + CO2
2Fe2O3+3C4Fe+3 CO2
四、复分解反应(简记为“头接尾尾接头”)
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酸、碱、盐溶液间的一类反应。这些溶液中的反应如能发生,一般无需其他条件,但能否发生却与相应物质的种类和溶解性有关。
酸和碱是性质对立的两类物质,只要其中一种处于溶液状态,它们之间就能快速反应,并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也被称为中和反应。如:
NaOH+HCl NaCl+H2O
Cu(OH)2 + H2SO4 CuSO4 + 2H2O
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之间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要看经过交换成分后是否产生沉淀、气体或水,只要有其中的一种物质生成,就表明该反应已经发生;相反,如果没有这三类物质中的任一种,反应就没有发生。二要看反应物的溶解性,当有酸参加时,另一种物质(盐)可以不溶;当无酸参加(即碱和盐、盐和盐之间的反应)时,两种物质必须都溶于水且处在溶液中才可以。如:
HCl +AgNO3 AgCl+HNO3(AgCl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2NaOH +CuSO4Cu(OH)2+ 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工业上制取NaOH)
NaCl + AgNO3AgCl+NaNO3
简而言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概括为:有酸(参加)可不溶,无酸需都溶(指碱和盐、盐和盐),产生沉淀、气体、水都行。
上述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反应规律是这样的:
酸+盐新酸+新盐
碱+盐 新碱+新盐
盐+盐新盐1+新盐2
关键词: ; 农牧区 ;化学 ; 记忆能力
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自治区农牧区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在理科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配置标准实验室和教学仪器。但整个农牧区理科的教学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像化学这样的科目,在列年中考中平均分没有上过40分。作为一个在农牧区担任教学工作十几年的化学教师,现简单谈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记忆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重复记忆法
记得有位有名的教育家说过:再难记忆的知识,只要能重复记忆五遍以上,就算想忘也不能忘了。针对一些简单但学生容易遗忘的知识点,我采用了这种重复记忆法,在讲授完知识点后的连续几天进行强化训练。即占用几分钟的上课时间,请班内同学轮流上黑板完成该知识点的相关练习,所有同学过完两轮,知识点也就能牢牢掌握了。如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各类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知识点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二、趣味记忆法
所谓的趣味记忆法,就是将有些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谐音、顺口溜等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有意思,从而轻轻松松掌握知识点。比如对水电解的实验,需要学生记住正极生成的气体为氧气,负极生成的气体为氢气,生成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在讲授新课时,就可以将该知识点总结为两句:正氧负氢(正养父亲),一氧二氢(因养而亲)。又如对地壳中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音译为(养闺女贴),让学生觉得既好玩,又好记。
三、口诀记忆法
对一些比较杂乱而又必须记住的知识,可以尝试将它们编成口诀,学生记起来也能事半功倍。如对酸、碱、盐的溶解性,就可以归纳为6句:酸全溶;硝酸盐全溶;碱溶钾、钠、铵、钙、钡;碳酸盐中钾、钠、铵、镁溶;硫酸盐中钡不溶;盐酸盐(氯化盐)中银不溶。又比如对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通常氧为负二价,二、三铁,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负)二、四、六硫要记清。对一些实验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理解和记忆,如过滤实验的仪器和注意事项就可以简单概括为“斗架烧杯玻璃棒,一贴二低三紧靠”;又如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步骤也可归纳为“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四、归类记忆法
对一些比较分散但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知识,可以将它们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的记忆。在讲解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时,可将相关知识点归为四类:
(一)化学符号中前面的系数表示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如2H中“2”表示2个氢原子,2H2中前面的“2”表示2个氢分子,2H+中“2”表示2个氢离子。只要能准确区分后方微粒的种类,就能准确写出数字的含义。
(二)化学符号中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如Mg+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2价;若元素符号在化学式中,则需先说明物质,再说化合价,如 MgO+2表示在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2价。
(三)化学符号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O2中“2”表示每个(一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H2O中“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四)化学符号中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Mg2+中“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SO42-中“2”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若在一个化学符号中出现几个数字,则根据数字所在的位置来说明意义,每一个数字的意义都是独立的,与其他数字无关。如3SO2中前面的“3”表示3个二氧化硫分子,右下角的“2”表示每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而不能说3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同样,在2CO32-中前面的“2”表示2个碳酸根离子,右上角的“2”表示每个碳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五、动手记忆法
对于实验类的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等知识,我采用了学生实验的方法。在实验中将容易漏掉或颠倒的操作步骤先重点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一一强调注意事项及操作错误易导致的后果,通过亲自动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相关知识。
六、双语记忆法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作业 改革实践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由知识到技能形成的桥梁。传统的作业存在两大弊端:一是“题海战术”,设计的作业总是以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为原则;二是“一刀切”,教师设计的作业绝大部分为书面作业,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应付上级检查,多让学生做一些订正过的习题,甚至是抄写例题,对学生来说,只是进行了知识的“搬运”。作业反而成了“负担”,练习的要求也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针对性。这样的作业不但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而且磨灭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作业布置后全批全改是老师历来的工作习惯,也是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全批全改作业,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整天被批改作业捆住手脚。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深刻认识到,化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必须“活”起来,改革势在必行。
1 化学作业的设计
1.1 “以人为本”,从整体划一走向自由发展。作业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有个性的作业,以最终实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理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的作业才能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1.2 “发展为本”,从封闭走向开放。作业设计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学生作业应从书本中走出来,从题海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从学科作业封闭型走向整合作业开放型。
1.3 “协调发展”,从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课标下的作业设计要体现更多的合作性,采取查阅、收集、实验、调查、统计等形式多样的多元化作业,体现学校、家庭或社区等他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合作性作业。
2 化学作业的形式
为更好的发挥化学作业重要作用,作业的布置可采用多种形式,立体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兴趣、培养能力、开拓视野。
2.1 书面作业。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化学式等仍需学生规范书写;物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等有关计算,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有关步骤,并能根据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圈、实验仪器装置图等。
2.2 口头表达作业。识记内容的复述如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化合价记忆口诀、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实验现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阐述。
2.3 阅读作业。如“化石染料及其综合利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让学生仔细阅读领会,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4 实验作业。其一,边教边实验。将课本中一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动手进行简单实验,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更清晰、直观,所得到的知识更牢固,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其二,实习作业。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整堂课时间独立从事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准确细致的优良品质。
2.5 实践作业。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如环境污染造成后果的调查、测定造纸厂排放废水的pH值、去化肥厂等化工厂参观学习、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随意焚烧秸秆的危害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3 化学作业的批阅
批阅作业是由学生传递给教师的一项信息反馈活动,通过批阅作业,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和变换教法。
3.1 批阅方式要多种。目前,教师除了备课上课外,就是赶批作业,工作量超负荷;学生由于作业过多,完成作业的态度消极、作业潦草,抄袭现象增多。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批阅方式,采用更灵活的方法。我的批阅方式主要有“六批”,即:
查批――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应有作业,不作详批。
抽批――挑选各层次学生作业详批、精改,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面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当面批改,个别辅导,使其及时解决困难,重鼓励、抓反复。
互批――通过互批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学间能及时检验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利改错。
集体批――通过让学生在“板演”上出现漏洞和错处,加深了印象、减少重犯机会。
自批――让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找到成败或得失的真正原因。起到自我反馈、自我激励,使学生得益非浅。上述批改作业的方法,教师可以交错选用,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起到作业教学应有的作用,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
3.2 批阅时间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效果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做好订正小结,学会学习。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及时得到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找到造成错误的真正病因,并记录在订正本上,避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不能由于教师批阅不及时,使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求知欲受到影响。
3.3 批阅质量要提高。由于学生作业量的相对减少、批阅方式的改变,使各种形式的批阅从不同侧重点上提高了质量。学生抄袭作业的情况大为减少。教师不再盲目批改学生互相抄袭的大量作业。工作量减轻了,教师批阅就可由简单的“√”或“×”符号改为精批精改或写评语或打等级成绩。让学生从不同批阅方式中及时得到知识反馈的结果,批阅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3.4 批阅成绩要记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业成绩的记录和考查。对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作业质量高的学生加分嘉奖。将学生的化学作业成绩作为学科平时成绩的30%计分,促进和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化学作业的完成,以利推进化学教改的进程,将学生中的优秀作业推荐出来进行展评,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开展比、学、赶、帮的学习活动,使学习风气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