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定企业战略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市场营销战略 企业战略 二者的关系
根据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家普遍认为制定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重要、最耗时间和最困难的一个内容。由此可见,战略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进入了一个战略化的时代。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市场营销战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但是,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战略的概述
(一)市场营销战略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整体市场营销活动。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企业要对竞争行业、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准定位,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旦市场营销战略被确定了下来,企业首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市场营销战略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然后制定长期的实施计划。
(二)企业战略
战略是是企业的一种发展计划,企业制定战略的目的是在竞争中区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而让自身处于优势地位。如今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变化无常,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战略。从根本上来说,优质的企业战略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外环境
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外环境,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特点、市场和行业间的竞争。
(一)企业自身的特点
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自身的特点为基本前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开企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同时,企业要不断完善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企业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
(二)市场
营销市场的规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分布、人口规模和年龄分布等,这些对营销市场的规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口的地理分布决定了消费者的分布,从而影响了市场营销的规模,人口规模决定论家庭或者个人消费产品的规模。此外,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要充分到地理、人口和年龄这三方面的因素,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良好的营销战略。
(三)行业间的竞争
行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加深对行业间竞争的了解对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要明确竞争目标,对行业间的营销方式和行业的动向进行时刻关注,并对同行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要突出企业的优势,制定出优质的市场营销战略。
三、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的传统关系
大部分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都是在企业的整体战略基础上来制定的。因此,在传统的观念里,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一个小分支。这就是说,企业的发展要先制定企业战略,然后才有市场营销战略。受这个观念的影响,企业通常是由最高领导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上制定企业战略,然后再由各个部门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这种由上而下的战略制定方式,使得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在制定的过程中,受企业战略的影响较大,是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战略这种传统的包含关系中,企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战略通常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最初阶段,也许企业会迎来发展的鼎盛期,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企业如果不对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会失去客户甚至市场,这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两者的现代关系
市场的需求,使得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优势,让市场营销人员积极参与到指定市场营销战略的过程中来,为企业的发展和战略制定出谋划策。企业的管理者也开始逐渐根据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上所取得的成果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市场营销是企业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最佳方式。目前,企业对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实现了突破,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不再受到企业战略的束缚和影响,在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战略遵循突出化战略、利润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等原则,成为了企业发展中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制定战略不再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一种比较新型的方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战略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顺应了时展的需要,符合企业发展对规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合理的战略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战略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新时期,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论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2014,78(12).
一、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现状
企业战略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正确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而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企业损失。正如美国西尔斯公司前总裁伍德所言:企业经营就好像战争一样,如果公司的主要战略成功,即使有些战术失误,也同样能获得成功。在国内财务学术界,专家学者对财务战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成果也不多。统计表明,在各大财务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以财务战略为题的为数不多,其中也缺少对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可以说,财务战略研究在国内财务学术界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外对企业财务战略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认识,对财务战略这个新生事物的解释也各有各的观点。财务战略涉及到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但是在财务战略的起点、目标以至具体含义上仍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特别是在财务战略与具体不同类型企业结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对财务战略的研究大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从筹资、投资、企业收益分配以及风险管理等某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体制改革需要研究和制定企业财务战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无自主经营决策权。在“统收统支”、“专款专用”的原则下,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拨款,资金无偿使用,净利润上交国库,同时企业亦无投资决策权,不能按照市场需要进行投资活动。因此,企业既不用为筹资操心,也不用关心资金的投放及其收益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来说是没有必要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合理地筹集、投资资金,控制成本费用。同时要正确地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以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企业从长远、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重大而复杂财务问题的智谋策略,也就是要制定财务战略。
其次,企业环境的复杂变化需要财务战略。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政治风云变化莫测,经济发展波澜起伏,科技日新月异,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既给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了许多有利机会,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威胁。能否以战略的眼光,把握环境变化的趋势,趋利避害已成为财务管理的关键。然而,目前的财务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来看,都很少融入战略管理的思维与方法。在现代高度竞争、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领导者如果仅仅依靠以前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无法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的。只有从战略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传统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通过对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使财务管理的眼界更加宽广,从而确保企业具有持久旺盛的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理论认识
(一)财务战略的内涵。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对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谋求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谋划活动。它是以企业长期发展为目标,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预先制定的用于指导企业未来资金均衡有效运动的战略规划及实施这一规划的总体谋略。由此可见,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它不仅体现着战略理论“战略”的共性,也体现了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的个性。
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局性和长期性;一方面是导向性。财务战略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是因为财务战略是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效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制定的,并从财务的角度及未来行动纲领和蓝图,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进行了描述。因此,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等起着普遍和权威的指导作用,并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说财务战略具有导向性,是因为财务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因此企业财务战略就成为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围绕其实施和开展。
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的从属性。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制定、实施和评估都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并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三是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这是企业的其他职能战略所无法替代的。
(二)财务战略的特点
1、从属性。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要服从于企业的整体战略,从资金方面支持与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的从属性意味着它要受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制约。
2、长期性。企业财务战略是站在企业全局高度以长远的目标来谋划企业的财务活动,着眼点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其制定和实施应能从资金方面保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的长期性意味着它在较长时期会对企业资金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企业各种重大理财活动具有长期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3、综合性。首先,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内部、外部因素,主观、客观因素以实现战略的目标;其次,企业财务战略要以资金为工具来综合地反映企业预期生产经营的结果,把企业的资金运动看作一个系统,要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协调好这一系统。
4、稳定性和动态性。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一项事物既要具有稳定性又要具有动态性,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财务战略而言,这又是其应当具备的。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战略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财务战略朝令夕改的话,那么财务战略就不称其为战略,而是战术了,也就失去了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指导意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财务战略为企业财务活动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战略并不是现实本身,仅仅是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没人能触摸或看见战略,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战略都有可能错误地反映现实或歪曲现实。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企业正在执行的财务战略的基石很可能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现有的财务战略就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战略就要进行适度的调整,这就是动态性存在的需要。至于如何在稳定性和动态性之间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则是一个把握度的问题,企业财务战略正是在稳定和调整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达到目的。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制定财务战略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财务战略环境分析。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财务战略管理也不例外。分析、预测环境因素变化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是制定财务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和难点。财务战略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从构成要素上看,外部环境主要由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三部分组成。从影响方式来看,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产业环境、竞争环境、金融环境等;一类是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自然环境等。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及特点、管理水平及管理状况、财务组织结构及财务人员素质等因素。分析外部财务战略环境主要是为了找出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发展机会,避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分析内部财务战略环境主要是为了弄清本企业的财务优势和劣势,以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对企业内外财务战略环境的分析,可以在尊重客观可能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内外财务战略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制定出最佳的财务战略。
2、确定财务战略的内容与使命。确定财务战略的内容与使命即要明确在未来相当长的战略时期内,企业准备实现哪些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的内容与使命反映了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的理财思想和观点,表明了企业的理财与宗旨。
3、确立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财务战略的核心。确立财务战略目标既是制定财务战略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制定财务战略的关键环节。有了明确的财务战略目标,才能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从而排除那些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
4、制定财务战略方案。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财务战略目标的要求,拟定若干个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通过分析论证,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选择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最优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定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
财务战略实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实现财务战略的行动过程。财务战略实施是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环节,它包括制定中间计划、拟定行动方案、编制财务预算、确定工作程序、实施战略控制等工作内容。
1、制定中间计划。中间计划是介于长期战略与行动方案之间的计划。从时间上讲,它一般在1~3年之内。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了比行动方案更全面的内容。在财务战略的时间跨度不是很长的情况下,中间计划往往就是年度计划。
2、拟定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对中间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是实施某一计划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具体安排。例如,如果企业选择了股票筹资战略,就需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为发行股票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3、编制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的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从财务战略的角度讲,财务预算是财务战略目标的具体化、系统化、定量化,是财务战略行动方案及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
4、确定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规定了完成某一行动或任务的步骤和方法。企业在确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工作程序时,必须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使之与财务战略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为了制定最佳的工作程序,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和计划评审法、关键线路法、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
5、实施战略控制。在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定目标往往会出现偏差,为此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财务战略控制,就是将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使之保持协调一致的过程。财务战略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尽管这三种控制对财务战略最终能否顺利完成均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当属事前控制,即事前就应采取措施使财务活动符合财务战略的要求。与事后再采取补救措施的事后控制相比,事前控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2)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3)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4)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四、对实施财务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分析和消除实施财务战略的壁垒。设计好财务战略之后,就得将它付之于行动。由于财务战略实际上代表着企业资金这种关键资源在企业组织中的重新配置,所以必然会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关系,使组织内部在形式、规模、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旦财务战略影响到某一内部组织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时,它有可能不按战略加以调整,这势必会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形成阻碍。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自上而下地进行沟通协调,使各层次组织理解并支持财务战略的实施。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企业领导者制定财务战略后,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此外,企业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技能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乐于提出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建议方案。
一、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所谓企业战略,就是指一种计划和谋略,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至制定的总体目标,之所以要制定企业战略,是为了找寻到企业在产业环境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但是企业战略的制定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关乎企业长远性、根本性和全局性。一般而言,企业战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业务组合战略,业务组合战略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企业在资源配置方向的问题,业务组合战略又包括了一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第二种就是成长路径战略,成长路径战略是为了使得企业对于产业结构的演变加以适应,使得企业能够快速的成长,成长路径战略包括了联盟战略、企业并购与重组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第三就是一般竞争战略,关于一般竞争战略,业内的学者众说纷纭,但主要包括了基本竞争战略和处于不同竞争地位的企业相关联的战略两个部分。对于企业战略产生影响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家因素,企业家作为影响企业战略的主观因素,其价值取向、思想和意愿对于企业战略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二是企业方面的因素,企业不同,他们的发展战略也会有所不同;第三是经营环境的因素,经营环境包括了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个方面。
产业战略。根据对于战略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产业发展战略定义为由经济管理部门提出为了国家和地区产业持续发展的长远性的计划措施。具体来说,产业战略是国家及地区的产业管理部门,通过对于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的了解,然后再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一些客观条件所提出的发展方案和规划。在产业战略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产业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与非平衡发展战略;轻、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于产业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产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于产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产业战略的制定应该顺应相应产业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够使得产业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第二就是要遵循国家对于产业发展战略直接制定的政策,因为国家对于产业发展进行着宏观的调控,这样有利于维持全国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就是除国家政府之外,产业决策者还会对产业战略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就是产业结构的改变也会影响产业战略的制定;第五是资源和地球环境的问题,资源的分配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都会左右产业战略的制定;第六是企业,因为企业在一个产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企业的发展对于产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产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产业战略的制定影响着企业战略的选择。产业战略往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的选择,所以产业战略的制定对于企业战略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的经营活动要确定其方向和范围必须依靠产业战略。首先,企业要对产业进行选择,企业选择产业即是对于单一产业或者多样产业的选择,也就是说企业要选择进行专业化的经营还是多元化的经营;其次,产业的发展情况要与企业自身实际的情况相结合,企业对于产业的选择要注重产业发展的规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一个原则,那就是企业要去适应产业,而不是让产业来适应企业;最后,就是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产业方向,企业对于产业的选择不单单是对于产业自身的选择,一个产业中还包含着众多的方向,所以企业还需要选择其具体的经营领域,然后根据自身所选择领域来制定企业战略。
企业的共同特性是划分产业的基准。企业是产业战略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对于产业而言,简单来说,就是指的那些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群体或者企业集合,所以划分产业的基准就是不同企业所具有的某类共同的特性。但是不同的产业究竟是由具体什么样的共同特性的企业群体来构成的呢?这就取决于具体经济分析的需要。对于一个产业组织而言,产业所依靠的划分基础是生产同类或者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这一特性。之所以要选择企业的这一特性作为划分产业的基准,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只有生产同类或者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群,他们之间才会发生竞争或者产生垄断的关系。而且在产业结构理论中,为了实现经济分析在社会生产和生产过程中的深入,对于具体生产和具体需要的搭配进行研究,必须选择具有相同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工艺或相同产品用途这一特性来作为划分不同企业产业归属的基准。产业结构是企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就是产业结构,所以产业的组织结构会直接地影响企业战略。比如说对于一些分散性的产业而言,如果其中的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相对的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分散性的产业可能会出现不规模经济,而企业又必须要一种至少不增加成本的集中型的组织模式来应对分散性的需求,所以在此环境的影响之下,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变得困难重重。而对于集中型产业下的企业,其战略制定应该视产业是处于集中状态还是趋于集中过程而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必然,因为国家要实现各个产业的长久发展,必然会选择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所以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战略决策者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使得企业战略的制定能够跟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顺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财务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
1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企业繁荣的首要。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的财务管理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基于战略管理思想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财务战略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为其筹集到适度的资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这样,企业整体战略方可实现。若不接受企业战略的指导或简单的迎合战略要求都将导致战略失败,而最终使企业受损。
(2)系统性。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资源及信息等的交换,从而使系统与外界保持一致。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交换。为此,要始终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动态的联系,并试图使财务战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战略。
(3)指导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运筹的总体谋划,它规定着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正因为如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4)复杂性。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较企业整体战略下的其他子战略而言,复杂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固定化”特性,即资金一经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与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很难予以调整。因此,财务战略对资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陷入财务危机而很快导致企业破产。此外,企业筹资与投资都直接借助于市场,而金融市场复杂至极,变幻无常,这也增加了财务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复杂性。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关键词:预算管理;企业战略;企业发展
1.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意义
企业战略管理是主导企业运营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方法、企业资源配置的决策及管理等具有指导作用,是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最高领导阶层。在企业战略管理中,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对企业内的财务、人力等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利用预算调控协调企业各部门的经营运作,以达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结合对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竞争能力、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关系
2.1企业战略内涵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限制,通过设定战略目标,制定运营策略,依靠内部人员保证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首先应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性,企业发展的好坏,是战略管理是否实施到位的直观体现。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包括四个环节:企业战略的分析,明确企业当前的内外环境和发展方向,据此提出企业的重点发展目标;企业战略的选择,结合企业的长短期目标和战略意图,为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做出最优选择;企业战略的实施,增强企业的整体局部协作能力,根据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针对性攻克,保证战略的完美执行;企业战略的调整,提高企业灵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不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现状的战略进行有效调整,保持战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2全面预算管理内涵
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分阶段分步骤进行预算规划,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源利用率,控制企业运行经营成本,对企业进行全程分析和调整,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目的是控制企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预算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则是在于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组织之间的资源利用状况和协调配合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实时考核,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清晰企业自身地位。
2.3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自身的目标去如何实现的一个方案实施过程,随着当前企业正向着大型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企业战略管理中关系到企业实际生存发展的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因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涉及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宏观指导方针,而企业预算管理是对企业近期财务收支和企业资源分配的实际管理,所以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战略方针,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宏观全面的指导意义,而企业要想立足当下,同样离不开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力等实际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为企业战略的具体执行和方案实施提供有效措施。正因如此,企业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保证企业长期预算与短期间的合理配置其与传统预算管理进行明显区分。一般来说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下的企业战略发展有以下特点:
(1)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不仅仅是对企业运营进行预算制定、执行,而是对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判断分析,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拟定长短期预算的制定原则,通过对预算制定与企业战略间的匹配进行论证,评价差异分析,使预算制定符合企业战略发展,再对企业资源进行短期预算安排。预算工作的实施具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从上到下的方式,即企业预算方案的制订是通过高层管理部门实现的,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高层制定总原则,各部门对预算制订均有投票权。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能有效提高企业各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将不利于预算执行的因素及时汇报给高层管理人员,对于预算实施的管理具有良好反馈效果。
(2)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的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过程,一般是企业在市场站稳之后的产物,它是企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通常由企业领导阶层对其进行拟定,统筹全局,兼顾企业各个方面,以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战略目标的定位受到诸多方面影响,如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企业内部的文化特点、企业组织的盈利方向等,这使得企业战略目标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企业战略目标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侧重点和企业战略的实施方式。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的结合虽然在短期内对企业目标实现没有帮助,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走势,使企业不会偏离战略目标。正是由于全面预算是在具体执行方面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进行管理,对企业战略管理以财务预算的方式表现出来,弥补了企业战略的宏观性,增强了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度与执行度。
(3)预算管理中的指标分配,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财务预算分配,通过制定财务预算表、预计损益表等一系列财务报表,对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管理。预算管理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财务指标的变化,比如企业财务收支、利润、成本等都是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企业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但企业不仅是由财务指标构成的,还有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主要有企业产品的开发周期、产品的质量水平、人员的能力大小等,一般非财务指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情况,并从一定角度上对企业综合能力进行提高。
(4)预算管理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企业管理渐渐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并明显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目前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复杂,单单依靠传统方式难以兼顾所有因素,因而为使企业预算管理更接近市场需求,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必须对预算管理进行信息化处理,依靠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和庞大的互联网信息,通过ERP信息管理软件等平台,实现对预算管理的信息化。预算管理软件主要由编制预算系统、差异分析系统等部分组成,能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报表等进行分析整理,并实现对企业财务系统的全程监控,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对企业的市场变化和业务事项做出敏锐观察,帮助管理人员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有效保障预算管理的精确性。
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起点模式
(1)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预算起点模式的不同会对企业预算管理方式产生一定差异,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主要是按照销售业绩的估算为前提进行的,然后依据存货周期变动状况控制产品生产,有效提高企业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根据销售量的多少来决定生产量,不会造成产品堆积,能够有效减少资金沉积度,能够运用更多资金进行其他方面发展,明显提高资金利用率,适应市场供求状况;而其劣势在于会导致产品开发度较高,增加企业坏账风险,影响企业发展。
(2)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会让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收入以增加企业利润,这种管理模式能有效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并激励员工参与度和积极度,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但这种模式同样也会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不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并会促使部分企业采用不法手段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从而增加企业财务运行风险。
(3)以现金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一般是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兼顾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现金进行预算安排,这种预算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包括:能够有效控制现金流量,增加现金的流入,减少现金的流出,从而对企业收支情况保持稳定平衡;而主要缺点在于现金投入量较少,有重大项目或业务时因缺乏现金而产生损失,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影响企业业绩增长速度。
(4)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控制企业经营成本为要点,以成本作为预算考核指标。根据企业当前现状,调查市场商品生产销售情况,制定出功能完善的成本运算方案,将其摊派到各部门后,将其进行汇总,设计出相应的成本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权利责任,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种模式具有明显降低企业成本,并能够实施低成本扩张方案,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优点,缺点主要是由于降低成本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或新产品的延迟推广。
(5)以经济增长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经济增长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指以企业总利润减去企业总成本后的剩余收入为指标的管理模式,经济增长能够有效衡量企业经济价值,从经济意义上判断出企业是否产生收益,而不是从会计意义上判断其收益情况。这种预算管理模式的预算方案编制要点就是经济增长值的估算,比其他管理模式更直观反应企业收益情况,从而能够有效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投资资金,对企业债权人的资金利用情况加以负责。
4.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尚未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历程中对现代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全球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能否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寻找出行业的发展动态,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避免企业面临的危险因素,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调配,还能对企业人员的绩效进行考核,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另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企业经营全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防止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使企业运行能够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很少有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解,更难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尽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用显著,却依然难以发挥出其对企业应有的作用。
(2)未能有效贯彻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编制往往是依照以往的市场规律和现有的业绩数据进行数学推算而来的,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影响市场因素不仅多且难以预料,甚至是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能引起市场剧烈变化,从而使得企业预算方案不能按照既定规划进行,如不加以调整势必造成企业财务出现不可估计的状况。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般会针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短期预算,受资金影响难以顾及到企业长远发展,而使得长短期目标不能有效衔接,出现企业预算与战略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这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发展方式虽能暂时适应市场,但长此以往必将无法保证企业未来的产品能满足市场要求。
(3)缺乏科学管理措施,企业预算管理是建立在成本管理基础上的,如果为了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而不考虑成本组成和来由,必将影响预算准确性,从而导致预算管理没有实际意义。但预算方案制定若只根据往年销售数据和增长规律,而不重视市场不确定因素的了解评估,同样会对预算可执行性产生影响,使得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迅速,不能科学制定业务提升措施,对企业发展设定人为障碍,不利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甚至会错失良好机遇,限制企业继续发展。另外全面预算管理若不注重非财务指标控制,不对企业的营销措施和研发进度予以足够的资源分配,势必会导致企业在资源利用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失。
5.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建议
(1)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首先需要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为前提,从能有效反映企业业务水平的内部考评指标出发,对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和短期目标都应加以考虑,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资产负债水平、经营收入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兼顾企业运营发展要求,对企业预算的编排、执行等进行周期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反馈,以此为依据进行下一周期的预算管理,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循环系统。
(2)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其次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为保证,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增强企业内部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负责,并设立预算管理相关方面的机构及人员,设立合适的竞争激励机制,以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奖励,加大薪酬管理中个人可变薪酬的所占比重,实行弹性薪酬制,满足员工利益需求,以加强员工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做到全程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做出相应贡献。
(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然后要对各阶段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对企业所处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进行差异化管理,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通过预算目标的设置来构建预算管理模型,企业战略目标太过长远,必须将其分解为具体可执行的中短期预算目标,以方便全面预算管理。除此之外,预算目标的设立还应遵照市场准则,详细调研市场实际情况和动态,依据公司状况进行合理的预算目标设立。然后企业对当前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能力进行评估,判断企业处境,将预算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合理的预算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
(4)全面预算管理最后要结合绩效考核为判断标准,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预算管理进行全过程评估、判断,从中找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规范指导,加强其工作参与度,还能切实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基础。
结语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能够从全面整体上把握预算管理质量,解决局部与整体间的有限资源分配问题,使之能有效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更科学、更有效地推进企业发展,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力;企业文化
企业战略管理包含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两个方面。战略正确并不能保证一个企业取得成功,而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具备了正确的战略和卓越的战略执行力。随着企业战略管理在中国实践的不断深入,如何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越来越为中国企业界所重视。实际上,战略执行力是针对企业组织系统而言的,是企业多种能力的结合与表现。企业提升战略执行力的过程就是企业正确的处理战略执行与战略制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信息沟通之间相互关系,并使之相互协调的过程。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像木桶中的“短板”,成为限制和损害企业战略执行力的瓶颈因素。
一、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力
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并不是简单的“白加黑”,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著名的SWOT分析模型(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模型)实际上体现了战略管理最基本的思想: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综合考虑、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然而,很多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更多的是关注于对企业外部市场和竞争状况的分析,而对自己内部能力分析却非常有限。此时制定的战略即便是符合市场发展的方向,采用类似战略的其他企业可能也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所制定战略并不符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因而将战略的失败完全归因子企业缺乏战略执行力是欠妥当的。战略制定不能脱离自己的能力去设计。企业在设计战略时,首先需要对自身的战略执行能力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和明确的定位。
战略实际上是一个体系,不仅包括总体战略,还包括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企业将自己的总体战略分解为事业层和职能层战略过程,实际上既是对整体战略的实施过程,也是企业整个战略体系的制定形成过程。如果企业不同层次战略之间缺乏内在的衔接或者整体战略缺乏事业层和职能层战略有效支撑而导致战略执行的最终失败,这就不仅仅是提升战略执行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同时,企业在执行战略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与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对环境的预期或多或少有所差距,这反过来就要求企业对其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此时,同样也就不能将原有战略无法实现简单说成是企业缺乏战略执行力。
二、组织结构与战略执行力
“结构必须服从战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企业战略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其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所有企业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的最终目的也应该都是一样,即提高企业实施其战略的能力。然而在实践中,随着组织网络化、组织扁平化、流程再造等组织理论的盛行,许多企业在实践中将组织结构的变革作为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或是将战略和结构视为“两张皮”,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没有反映企业战略意图的调整,这都会导致企业管理层对其组织结构在不停地变革,而变革的结果并不理想。这种失望往往与所选的具体组织结构形式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与其设计结构的目的以及将其投入运营的方式有关。
组织结构决定了一个组织内人员的分组方式,组织结构既可以支持企业战略,又可能侵蚀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既要鼓励不同部门和不同团队保持独特性以完成不同任务,还要能够将这些部门和团队整合起来为实现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而合作。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在组织结构设计之前,先详细地阐述企业战略目标的含义。然后将其具体化为一套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重新审视现有企业组织形式、部门设置、职能分布、岗位设置,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并在变革的每一步都不断地思考所拟议的组织结构变革能否与企业的战略相符合,这对于企业节省组织结构变革的时间和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能力都是极其有用的。同时。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应该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设计。组织结构变革的通病是企业往往只注重组织纵向结构的划分,而忽视了建立跨部门、跨企业协调小组对于简化业务流程、加快决策过程、抵消纵向结构过度控制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文化与战略执行力
企业文化通常反映了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方式,而这种价值观、态度和做事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必然要求企业文化做出相应的改变。企业的文化是一种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力量,主要看企业文化与这个企业的环境和战略相互匹配的好坏程度。一个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按照企业所想要的方式去努力。而且能够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而一个过时的企业文化,则不仅成为制约企业战略实现的障碍,甚至成为扼杀企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培养一种能够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健康优秀的文化对于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其本质就是通过企业。员工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能够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企业文化。
我们在分析企业战略执行力时,往往强调管理人员的勇气、耐心、坚韧、创新,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同心同德。实际上这只是反映了企业文化中企业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对企业战略执行力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企业日常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还包括决定企业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的企业制度和最深层次的企业价值观。企业要想使员工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符合企业战略执行的要求,就必须以企业战略为依据。形成支持企业战略实现的包括企业营销政策、财务政策、报酬政策等各项管理制度在内的企业制度和包括企业存在的理由和贯穿于企业日常工作过程中的主要观念、态度和信念的企业价值观。同时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应该包括信仰系统和系统阴阳两个方面,过度地强调文化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而忽视文化对员工行为的规范作用,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灾难。
四、信息沟通与战略执行力
企业内的信息沟通系统好像人体内的神经系统。既能够将宏观环境信息、竞争情报、客户信息、绩效评估结果、会计信息、销售记录。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等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将企业的愿景、战略意图、管理者的指令反馈到企业实施操作层面,为短期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得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形成一个闭环。然而,信息沟通系统对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对于企业组织内部、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知识的分享、应用和转移,将员工个体知识集聚为企业整体的知识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这显然对于知识经济下企业提升战略执行力、改进工作绩效和培育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链接
一、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我们可以将战略管理定义为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外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包括了企业制定、实施战略,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分析与控制,使得企业对其本身的资源配置与事业方向加以约束,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企业目标。战略管理既然如此重要,就必定存在其重要特征,即: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是企业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
因此,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更包含了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是一个覆盖全过程的管理。同时,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战略管理不能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实时的管理过程。它是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评估反馈等信息,适时进行新一轮战略修正和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动态管理。
二、平衡计分卡理论概述
平衡计分卡起源于一九九零年美国诺顿研究所全面研究并创建的“未来企业绩效衡量手段”项目计划,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创建一种能超越以财务指标分析量度为主的传统绩效管理模式,以使企业或组织的“战略”可以变成为“行动”。平衡计分卡主要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
平衡计分卡具有独特的优点,可以将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与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愿景、企业的发展战略全部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企业目标和企业测评指标,用于实现绩效和战略的统一、联系。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学习与成长四个构成指标间的互相影响关系以形成组织或企业的战略轨迹,通过员工、部门和企业绩效评价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计分卡在保留了对传统的财务指标关注的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卓越而长期的价值和竞争业绩的驱动因素。
从战略管理来看,平衡计分卡可用作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工具,并在战略角度提出了战略中心组织和战略地图的概念,并提出衔接组织衡量和管理系统与组织战略所需要遵循的五项原则:
(1)把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描述:
(2)变革组织以适用战略:
(3)使战略成为员工的日常工作:
(4)使战略成为一个连续的流程:
(5)通过管理层的领导艺术来动员变革。
三、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的链接
(一)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与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平衡计分卡把战略置于中心地位,将企业战略目标在的四个层面依序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局部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对应的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使战略在组织上下进行交流和学习,与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并使战略运作达成一致,又将组织力量集中在战略目标上,形成种种改革方案;还通过定期和不间断的反馈和学习,鼓励雇员就如何实施战略提出建议,这种反馈和建议可使雇员为企业的未来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并执行战略,靠随时学习所得,用以修改和发展战略。平衡计分卡对于战略的管理是个循环的过程,可以不断地用于战略实施的管理实践,用来检验战略的实施情况和战略实施的效果。
(二)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消除战略实施障碍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分解克服了沟通障碍: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克服了资源配置障碍: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激励机制克服了激励障碍:
4)平衡计分卡的反馈与战略学习流程克服了反馈与学习障碍。
(三)平衡计分卡实施战略的优缺点
相对于其它战略实施工具来说,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1)有利于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越来越重要。再好的战略若执行不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就不能为企业创造出真正的竞争优势,就不能使企业得到发展。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有效实施企业战略,关键在于对战略实施的有效管理。平衡计分卡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可操作的具体执行目标,使企业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紧密结合,并努力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渗透到整个企业的架构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核心,实现企业行为与战略目标的一致与协调。
2)加强沟通注重团队合
战略实施中的沟通障碍给众多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平衡计分卡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并从流程绩效对战略的驱动力推导指标,将其层层分解到公司、部门和员工。这样即能帮助企业形成纵向的目标链外,还能要求企业考虑目标的横向联系。同时,在制定目标的行动计划时要求充分考虑部门之间的协作,促使高层管理者在总的经营目标与不同经营单位存在分歧的领域建立共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平衡计分卡把企业总体战略与各个经营单位局部行为方案建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网络,促使企业上下齐心协力实施企业战略。
3)能促进经营者追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仅凭财务指标决定企业竞争胜负已远远不够,建立包含非财务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比单一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更能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平衡计分卡注重非财务指标的运用,如根据客观需要选择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同时还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综合评价企业长期发展能力。这有利于把企业现实的业绩和长期获利能力联系在一起,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有效避免为了追求短期业绩而出现的短期行为。
(四)企业构建战略实施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切勿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和经验
2、科学分解战略地图目标
3、不断调整和维护平衡计分卡指标
4、在企业内部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冷志明,蒋才芳,企业战略管理,广州: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战略思维;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思想
战略思维对于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经理缺少战略思维,囿于细节而丢失战略观念,则组织发展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战略思维概念虽然在一些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经常被误用,如战略思维被错误地等同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现有战略管理教学中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相关教材中很少涉及战略思维的内容。本文首先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辨析,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厘清,然后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整体层面阐述战略思维内涵,最后提出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区分旨在产生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战略思维,本文把战略思维限定在企业战略思维层面。
一、 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 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 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 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 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 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 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 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 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 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战略不容忽视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战略理论的国家,五千年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战略应用实例,《孙子兵法》、《鬼谷子》、《战国策》等战略经典著作系统、深刻,富有启发性。蕴含在古典名著中的各种战略思想、战略哲学也是意味深长。另外,近代西方战略理论层出不穷,在企业战略理论方面更是学派林立,各有所长。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和研究战略理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素材和可以借鉴的源泉。
(3)知识积累与知识更新。虽然知识并不是智慧,但是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多学科、多纬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对战略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至关重要。正如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的:“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因而战略决策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方面,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 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思(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战略 契合 匹配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Fi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Strateg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human resourc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enterprise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rove internal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enterprise only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strategy fi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to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porate strategy,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orporate strategy. Based on this point, to fit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strategy and path to explore.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rporate strategy; fit; matching
1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重要性
1.1 有利于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指导和前提,而人力资源是确保企业发展按照既定战略目标运行的关键性因素。人力资源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是企业最难以协同的系统,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以到达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效能的目的,确保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1.2 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可以确保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同时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两者契合的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必须考虑组织的动态性,使管理活动要完全符合组织特点,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企业战略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总目标,以提高企业员工思想意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3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需要,通过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帮助企业认清当前市场发展和变化的形势,指导企业完善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法,如根据市场变化制定人力资源长远供需计划,根据员工不层次需求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根据企业成本控制目标落实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措施等,在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下,可以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奠定基础。
2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路径
2.1 制定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立足于企业战略这一基础之上,并充分结合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借此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想要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关键性作用,就要在企业战略实施之初,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达到一定的契合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领导认识到人力资源在战略管理实施全过程当中的重要性,通过在战略管理当中融入人力资源规划,可以确保企业职能规划与战略的实施形成有机地结合,进而推动企业发展。
2.2 建设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强调的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全局性思考,并以战略层面上的需求为核心,自上而下对企业战略涵盖的人力资源胜任能力和影响效益的能力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用分解的方式把企业战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胜任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中,工作分析的核心和基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但对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较为重要,同时对管理者尤其是部门主管而言更加重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应用并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在相关业务部门主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才能有效开展的。通过部门主管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协同合作,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始便建立起规范、可行的制度和标准,让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对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有所了解,这有利于组织竞争优势的建立。
2.3 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应当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企业应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培训工作的开展,应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契合为前提,并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等方面上,以此来增强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其次,薪酬既是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激励员工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薪酬体系的构建应当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以此来为员工指明奋斗的方向,这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薪酬的制定必须以公平性为原则,这样才能使激励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再次,应建立与企业战略高度契合的绩效管理体系,并对传统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建立以KPI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绩效管理体系,通过绩效管理的不断完善,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4 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想要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度,组织上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凭借自身的工作职能,将企业战略所涵盖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整合、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能够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制度和方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为此,应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水平和能力,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多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机会,借此来让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更加了解,这有助于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以此来识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做出的贡献,这样能够为企业人事方面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乔聪.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J].上海企业.2012(7).
[2] 罗倩,李东.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适配性评价研究[J].企业经济,2007(7).
[3] 徐梅鑫.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绩效关系研究的演进——基于企业环境的变化[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