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歌语言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言磨蚀;二语习得;语言丧失;关键阈时期
我们所谓的语言磨蚀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在学外语言的时候,因为某些生活、工作、学习的因素,造成了无法继续使用或者短暂性无法使用所学习外语的状况,从而出现外语知识和技能的损失和削弱,更为严重的是完全丢失的现象。我国国内教育界对这种语言磨蚀现象的研究刚刚开始,但是,一些学者已经对语言磨蚀下了较为简单的定义,认为它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他们觉得这种语言磨蚀的现象单纯的属于一种语言习得中的消极方面,但这种现象实际上是语言学习者适应环境的自然结果,是使用的语言作为一门学科表现出本身无法抗拒的适应性特征,语言学习者都面临着一个自发的语言干扰生理现象。
一、影响英语磨蚀的因素
1.磨蚀前的语言水平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水平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值,其语言水平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且语言的抗腐蚀能力有所加强,这就是所谓的关键阈值。换句话说,只有外语学习者具有足够的知识,才能够大大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越过关键阈值,从而尽量减少语言的腐蚀水平。然而,在我国进行外语的教学活动,不仅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还存在严重缺乏教师以及课程失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外语的时候,还能提高外语技能水平,从而造成无法达到关键阈值的水平,这就导致学生的语言水平易受腐蚀。
2.受蚀时间
语言学习者接触到受蚀语言的方式和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磨蚀程度。研究和测试后发现,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磨蚀状态是处于一种前快、中满、后快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在最初的几年中所学习到的外语知识和技能所被磨蚀的水平比较大、速度也很快,而在中间的学习阶段却没有过多的被磨蚀,直至达到后面的学习阶段其磨蚀的水平又有所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好一门外语之后,如果立即离开当时所学外语的一种语言环境,或者之后再也不经常使用这门外语,那么这种情况的语言磨蚀水平是最高的。在中国,很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并没有将英语实际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之中,因为没有这种英语的交流环境,这就造成了许多外语学习者出现了语言磨蚀的情况。
3.外语习得方式
国内外的许多语言学家分析语言习得的方式对语言磨蚀的影响,从而进行详细的研究。目前,中国的外语教学磨蚀中主要存在两种教学方法,一种为明示式教学,而另外一种就是浸泡式教学。根据这项研究,通过明示式教学的外语学习者比使用浸泡式教学的外语教学模式更能承受语言磨蚀的影响。此外,在外语教学中不同的语言技术所受到的语言磨蚀程度也各不相同。
二、语言磨蚀相关因素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与启示
1.关注语言的关键阈时期
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在外语的课程结束之前,就应该让他们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由于高校英语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定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任务分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合理性,从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注意一些重要的知识,包括旧的和新的知识。不仅是因??为在学习外语之后会出现语言磨蚀的情况,在语言习得的同时也会出现语言磨蚀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在最初学习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每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到的内容,从而巩固和深化原来所学习到的外语知识,这样就能够使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结构,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加强,使得第一次练习,都能够帮助学习降低语言磨蚀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而且语言的练习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而言,也是针对语言磨蚀最有效的途径。
2.合理应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动机、学习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语言磨蚀对于这种外语学习的学生影响会降到最低。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树立一种有利于学习英语的心理状态,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性地鼓励学生,使他们有具有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知识基础,以产生新的学习期待心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克服面对英语的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1]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2011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思路
作者简介:何军峰(1969-),男,广东龙川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胡延吉(1955-),男,山东章丘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品种改良原理与技术。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域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编号:DFA100300),主持人:胡延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69-03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三方面的优势互补,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专业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构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本科教学体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的要求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动力。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手段,课程知识过于学术化、课程内容过于学科化,往往与生产实际存在很大距离,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具有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素养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对课程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活动要与生产实践和研究过程相结合,要促进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转换。
(一)对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更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营造了开放的教育环境。这种开放性,是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合作,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实现了单一教育资源向多维教育资源拓展[2]。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要求学校教育真正贴近社会的需求,教育成效要接受市场的选择与检验,这就必然对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化性提出更高要求。学校要按照不同技术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及职业素质要求,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改革和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修改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学平台、开放灵活的公共实验技能平台,通达到增强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使学生在这种开放灵活的教学平台中,激发创新思维,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技能。
(二)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更高
课程体系是一个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的整体系统。传统的本科课程教学知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应用型本科专业要求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应该是纯粹的岗位技能培训[3],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要求学校构建更加系统完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体现多层次、系统化、个性化的培养特征,包括以提高基础理论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为目标的研究创新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考虑每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及层次递进性,避免相互重复,以提高每门课程及整个系统的效率,既要关注知识接受吸收,又要关注知识的应用,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对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更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就是使学校与社会建立更广泛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还需实践创新。课程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这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设置实训课程, 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计划,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验与实践,并进一步将实验技能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新设备,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域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为课程建设导向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解决生产和研究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更高。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的平台,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以“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为原则,全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以加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单向阀;叠加;隔膜泵;超压保护
中图分类号:TH32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往复式三缸单作用活塞隔膜泵由动力端、液力端、液压系统、动力传动系统、电控系统5大部分组成。动力端主要包含曲轴、箱体、连杆、十字头、介杆、轴承等零部件;液力端包含隔膜室、油缸、腔体、进料单向阀、出料单向阀、进料管、出料管、进料补偿装置、出料补偿装置等;液压系统包含液压油箱、隔膜行程控制系统、系统、冲洗系统、超压保护系统及控制仪表;动力传动系统由电机、减速机、联轴器及底座构成;电控系统由拖动单元、控制单元、监控和操作单元、仪表和传感器单元以及数据采集和分析单元构成。往复式活塞隔膜泵超压保护系统由电气和机械两级配置构成双重保护,本文重点对机械式超压保护系统中关键元件和系统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1.往复式三缸单作用活塞隔膜泵超压保护系统概述
1.1 功能简介
往复式活塞隔膜泵超压保护系统是设计于隔膜泵液力端上用来防止泵过载运行而设定的自动泄压装置,是避免隔膜泵超负荷运行而损坏其他零部件的最后一道保障措施。当隔膜泵出现超负荷运转情况时,触发电气保护系统,使得隔膜泵报警、停车,但是在负载作用力和惯性力作用下隔膜泵不能完全停止运转,此时自动开启机械式超压保护系统,达到稳定停车的效果,保护液力端承压零部件不受损坏。
1.2 主要构成
如图1所示,隔膜泵超压保护系统是开式、柔性系统,主要由单向阀、安全阀、蓄能器、压力表及管路构成。
1.3 原理简介
当隔膜泵负载压力超过额定设计压力,达到安全阀开启压力(通常设定为高于额定压力的10%~20%)时,液力端油液在负载压力作用下打开单向阀2,油液经管路开启安全阀5,安全阀5卸荷,将油液排回液压油箱。
2.单向阀叠加研究与分析
前述超压保护系统主要构成零件中单向阀是与液力端油液的第一接触者,其受外界条件因素的影响最大,单向阀工作性能的好坏关系到后续零件的使用情况,最后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可以说如果单向阀发生故障,整个超压保护系统已起不到保护作用。
2.1 单向阀性能
超压保护系统对单向阀的基本要求是:正向流动阻力损失小,反向时密封性好,动作灵敏。由于隔膜泵多为中低压、大流量设备,因此系统中此处单向阀可选用加工精密、工况稳定的板式液压单向阀,单向阀在此作为背压阀使用,来平衡隔膜泵输出压力和安全阀调定压力。单向阀在系统中只允许液流沿一个方向通过,反方向流动则被截止。其结构如图2、图3所示有钢球式和锥阀式两种,钢球式单向阀的结构简单,但密封性不如锥阀式,所以在此主要对锥阀式单向阀进行分析研究。
在此以三缸单作用160/14.5隔膜泵为例,其单向阀结构为锥阀式。
2.2 单向阀叠加分析
超压保护系统中单向阀叠加是将两件性能相同的单向阀采用连接件串联在一起,并具有可靠密封的装置,如图4所示。
2.2.1 单向阀试验
以三缸单作用160/14.5隔膜泵为载体泵对单向阀进行性能试验,试验通过安装一个单向阀和单向阀叠加安装的数据对比来进行结果分析。按照图5原理完成试验件安装后,观察记录压力表3读数来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试验。静态试验都分别进行8h,结果如图5所示,动态试验都分别进行24h,结果如图6所示。
2.2.2 结果分析
由图5可看出,无论一个单向阀试验还是单向阀叠加试验其静压稳定性都比较良好,但是从动态试验结果中发现,一个单向阀时在泵压力升到9.5MPa以后出现背压压力与泵压力随动现象,又泵压力与背压压力唯一的连接接口是单向阀,此时可判定为单向阀已出现阀芯常开情况。而单向阀叠加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维持了比较稳定的背压压力。如图7所示,液流经过阀口时,由于流动方向和流速的变化造成液体动量的改变,因此阀芯上会受到液动力的作用,最终造成两种试验结果的差异性。
一件单向阀时,如图7所示,作用于锥阀上的液动力,其液流方向是由外向内,在阀口以下沿壁面及阀芯底面取控制面积(图中方框处),根据动量定理,流入、流出控制体积的液流方向及流速的改变所产生的液动力的数值为:
该式括号前为平均直径dm的面积与压差的乘积,即压差造成的液压作用力,括号内的数值可以看作一个系数,式中负号只代表液流方向,不表示数值大小。
图7所示结构中,不管液体的由内向外流或是由外向内流,控制体积对阀芯的液动力始终是使阀芯趋于关闭。
控制体积B的上端面边界属于阀芯,下端面边界属于阀体,因此,它造成的轴向液动力对阀芯就会产生影响,并且这一影响随容腔B的形状、尺寸而不同,难以计算阀芯、阀体的受力分配,由于此时控制面积B产生的液动力使阀芯趋于开启,所以它对阀芯运动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对于叠加单向阀,如图8所示,液流经过Ⅰ单向阀后,进入C腔,油液进入C腔产生一定的压降,而且C腔在径向液压力和轴向液动力作用下使B腔体积趋于减小,使Ⅰ单向阀阀芯趋于关闭,作用于D腔的液动力使Ⅱ单向阀阀芯趋于关闭,因此叠加单向阀结构有比较可靠的工作稳定性。
3.行业应用及故障分析
如表1所示,目前,该试验结果已经在石化、氧化铝、矿山及其他特殊化工行业中得到多次实践应用,流量从12m3/h~ 650m3/h,压力从1.2MPa~35MPa,有一件单向阀结构型式,有叠加单向阀结构形式,单件单向阀通过与其他零部件配合使用,在实际中也保持了较稳定的工作状态。
隔膜泵设备中常见由单向阀故障引起超压保护系统工作异常及排除方法见表2。
结语
从以上试验分析可得出,如果设计隔膜泵压力P额≤42MPa,采用一件单向阀结构时,要使超压保护系统长期处于稳定工作状态,应当增加背压压力补充油泵,当发现背压压力有下降时,启动油泵将背压压力补足。如果设计隔膜泵压力P额≤42MPa,采用单向阀叠加结构时,通常不需补充背压压力,设备运转前打足背压压力即可。
单向阀叠加与隔膜泵液力端直接连接使用,不仅增加了隔膜泵超压保护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而且能增加液力端零部件的柔性,避免零部件刚性损坏。
单向阀叠加在高压、有压力波动、有压力冲击等工况下使用,相对一件单向阀结构能达到较高的工作稳定性。
单向阀叠加结构不需要在系统中增加关联使用零部件,从而在设计、维护技术难度和设计成本上都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2]群,高殿荣.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中国机械行业标准汇编・液压与气动装置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关键词:莫言 小说 叙述 特征
引言
莫言是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从主题到语言、结构、视角,莫言的创作一直引人关注。究其原因,大概在于莫言创作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自我构建,其作品深深地打上莫言个性化的烙印,尤其体现在莫言小说叙述上的变革性。
一、言说的气质――异质性:解构、反讽、颠覆
莫言小说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反叛性:从主题思想到写作手法与经典文学作品背道而驰,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对文学经典进行颠覆、解构、嘲讽,践行了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主张。
(一)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
“所谓的民间立场就是自觉抛弃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切实地立于大地,去感受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时追求一种贴近民间美学风格的艺术形式”。在《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中,莫言区分了两种创作心态:一为“为老百姓的写作”;一为“作为老百姓的写作”。[1]
莫言的创作即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以民间立场来消解官方话语权,他以笔下民间的土匪代替典型的英雄,而不是以塑造典型英雄来教育鼓舞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这种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的消解,首先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历史理性的解构。《红高粱》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试图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反感理性化处理历史人物命运的方式,注重描写个人历史的丰富多彩,将历史生活化,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策略就是讲述被历史理性所忽略的民族个体的感性生存状态和民族文化等隐秘部分内容,这样的英雄是崇高的,亦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凡俗人的人性――真实性,英雄活在理性世界的枷锁中,缺乏情与欲的表达,而这种真实的人性在余占鳌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其形象更加生动,贴近生活,他骨子里那种超脱放大及拒绝受他人领导的无拘无束、超越是非观念的土匪精神是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二)自由意志与人性压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礼,强调为政以德,在中国最主要的关系是伦理关系,最高的评价是道德上的褒奖。究其根本,中国文明是伦理道德本位的文化,以道德来统帅个人、家庭、社会,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轻视个人的欲求,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是功利性的,中国人强调道德,注重人的品质无非是以道德约束人性,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而且其道德是莫言有感于种的退化的趋势,通过他的艺术世界体现出肯定生命张扬自由意志的最终意图,通常是通过描述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冲动,以此对传统礼教束缚的挑战;二奶奶恋儿临死前一段奇异得经历呼天抢地的野性,让我们看到高粱地里普通女子所拥有的胆气;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庄重而安详地死去,死前的独白不啻于一份生命赞歌。
(三)反叛与典型
莫言是想象力丰富且不拘一格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叛逆性,是对文学典型的一次变革创造,在与典型形象的对比之下,叛逆形象显得生机盎然,是另一番风景。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更为大胆、叛逆,以戴凤莲、孙媚娘、上官鲁氏为代表,其叛逆性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中。《红高粱》里的戴凤莲刚满十六岁就出落得丰满美丽而富有生命力。她渴望在一个伟岸的男子怀里消除了今生的寂寞,但她的丈夫是个缺乏生育能力的麻风病人,她诅咒父母的狠心,她临死时的反问天地,使她的叛逆性与对生命的热爱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丰乳肥臀》里的上官鲁氏是魅力十足的女性,但她的丈夫自然条件不好,没有生育能力,她的八女一儿的出生是她主动寻找男性的结果,以此为她在家族中赢得地位,她以如此大胆之举宣告她对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反抗,也是对传统礼教的蔑视。
总体来看,两位女性的狂野追求都只为满足,的本能本应该得到满足,因此她们的追求值得肯定,她们的举动是对传统中国妇女的超越,对于当下妇女解放问题有警示作用,启示我们应该破除男尊女卑的观念,提高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给女性更多的关怀。
二、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寓言写作
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可读性强趣味性浓,是因为他能够娴熟地驾驭各种手法,增加文本的内容深度,使得文本结构富于变化性、新鲜感。
(一)感觉与语言
莫言具有良好的语言感觉,他的感觉借助于语言而得到更加贴切的表现。有评论家用“汁液横流”来形容莫言在语言上的冲击力,莫言式的语言直接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挂钩,其语言随着他的想象力而自由辗转。词汇的丰富与语句的富于变化是莫言的一大特色。他的创作语言以现代白话书面语为主,也大量使用了口语、方言俚语、歇后语、文言词汇、城市流行语及某些社会行业的专业术语,如猪牛的动作用“劁”字,“猪油涂了心――糊涂”“伏惟尚飨”等。有时利用语境的整合作用变通地使用某些词汇,如“麻木不仁”,原意指精神人格上的麻木,不知羞耻;这里指肉体上的麻木,不知疼痛。有时改造成语如“雨点大如铜钱,疏可跑马”;有时使用文言句式、欧化句式、短句与长句杂糅在一起,使得句子错落有致、摇曳多姿。[2]最后,他还使用自言自语式的内视角心灵独白,通过人的自言自语、梦呓之语使得作品人物的心思自然地流露,本真意图通过自我言说的方式得以透露,使读者省略了猜测推理的环节,直奔小说主题。
(三)声音与色彩
莫言的声音是残酷的,带有野性,具有生命力,有民间色彩的庞杂语言的混合体。莫言的小说是充满声音的世界,声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声音及实在的事物发出的声音。如花、鸟、虫、鱼的声音、火车的声音,这种声音在早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黑孩挨打:“听到一个很脆的响,像在地上摔死一只青蛙”;手抓热铁:“先是听到手里滋滋啦啦地响,像握着知了”。还有高粱地里奶奶的哭咽与唢呐的幽鸣混合成一曲幽咽的悲歌,控诉旧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奏出了对奶奶悲剧命运的同情;高粱在炮弹之下“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则表现对生命殒落的惋惜,也控诉造成死亡的战争;“天国的音乐”是奶奶弥留之际的幻觉,表现奶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奶奶传奇人生的赞扬。[3]另一种声音是具有民间色彩的猫腔、地方土语、民间小曲、方言俗语、山东民歌等。这些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民间曲艺是与作品人物的言说结合在一起,如孙丙的猫腔、张扣与山东快板、鼓手与鼓具,这种声音在《红高粱家族》中已经以民歌民谣的方式出现,如葬礼用的哭腔表达对死的哀伤对生的渴望;“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之类的民间腔调,在丰富了作品内容的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效果,还起着烘托作品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四)寓言写作
莫言的小说里寓言处处可见,通过寓言写作表达莫言对人类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存困境的警醒,体现莫言对人生诸多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与话语建构。《拇指拷》中一个贫寒家庭的男孩莫名其妙地被人用拇指拷锁住,过往的人给他的不是同情、解救,而是嘲弄、怀疑、恶意,人们没有理会他的呼救,不相信他的言辞,反而认为他是干坏事受刑罚的家伙,而且这个拇指拷越挣扎越紧。这个故事显然具有荒诞意味,像《等待戈多》里两个傻小子的等待,拇指拷象征着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伴随终生难以解脱,具有神秘色彩,言说的是命运的不可捉摸,是人类永恒的谜,如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
三、叙述的局限:二元对立的矛盾
诚然,多种手段的运用使莫言小说斑斓多姿,是莫言写作技巧成熟的标志,但也存在写作技巧处理不当之处,这些二元对立的冲突也许是创作过程中必然的存在。
(一)民间立场与现代知识理性的冲突
莫言作为一个现代作家,自然会以现代意识去思考问题,而且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固然会有启蒙主义的色彩,他的创作意图也具有启蒙性质,比如他对原始生命力的极力赞扬,表达了他对生命力的热爱,对种的退化的忧虑,号召人们警醒过多的理性知识对感性生命的制约与束缚,与西方的反智主义思潮异曲同工。然而,莫言的创作主张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种写作的民间立场是与知识分子的知识理性相冲突的。民间立场的写作,顾名思义是粗糙的琐屑的写作,是接近自然主义的再现摹写,其作品背后并无深刻的发人深省的主题,民间叙事必然与知识分子的精英写作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我们看到作家借叙事人之口表达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超越了叙述主角的身份和认知水平。
(二)母性的崇拜与亵渎
莫言有着浓厚的恋母情结,歌颂母亲是莫言小说的一大主题,但也存在对母亲的不敬之处。[4]以《丰乳肥臀》为例,上官鲁氏一生历经坎坷,经历了贫困、战火及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故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抚养大九个子女,承受各种不幸始终充满希望,尤其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之前,求生的意志使她最终战胜困苦与厄运,这里的母亲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源、爱之源,母性是一种博大而顽强的精神,是求生希望之源。实际上这里的母性不再是母性,而是妻性,即是两性关系上女性的要求,而上官鲁氏战胜苦难的勇气与意志显然渗透着男性阳刚的意识,或者说上官鲁氏的伟大具有全人类性,已经超越了性别。语
参考文献
[1]王静.民间的“狂欢”世界――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分析[D].2008.
[2]张柠.莫言作品阅读中的四个问题――关于莫言作品评价的通信[J].语文建设,2012(23).
[3]邵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11(01).
[4]贺仲明.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J].语文建设,2012(23).
浅析狄兰・托马斯诗歌语义的双重性
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严丽 周灿美
摘要:在立足于语境概念的视角下,主要通过对狄兰・托马斯诗歌语义的分析和探讨,从而证明其诗歌语义在诗歌的实际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的共同作用下具有展现客观世界的指称义和体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言外义的双重性。
关键词:狄兰・托马斯 语境 语义
引言
诗歌语言是形象化、情感化及节奏化的精细语言,所以解读诗歌不能不顾整体语境,而只从零碎的只言片语进行断章取义的“片面化”式阅读,也不能脱离诗歌文本,忽略诗歌主题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性”误读,更不能在欠缺社会文化语境意识的情况下解读诗歌。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 1914-1953)一生短暂而匆忙,但他的诗歌激昂而丰富,不仅在诗歌抒写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诗风的感性和坚实,也能让读者感受其诗歌如风景般的清新和诗艺的纯熟。他对语言的创新和个性化表达方式使得其诗歌语义在语境中颇具特点。语境是解读和运用语言的全部主客观要素,它对文本解读起着重要的约束、引导及深化的作用。
一、狄兰・托马斯首先通过对语言形象进行抒情化展示,从而使他的诗句在实际和具体的语言性语境中具备语义双重性的特点
以诗人的一首早期诗歌《月中小丑》为例,这首诗有两小节内容很容易让读者从语言的对象性中直接感受到由形象化语言所唤起的抒情因素。这种因素具有语义的多样性和外延性特质,是诗歌语义双重性的表现形式。如:“我的眼泪仿佛花瓣的飘零 / 静静地飘自神奇的玫瑰 / 而我所有的忧伤飘自裂隙 / 飘自雪花和遗忘的天空 / 我以为/ 如果我感动大地 / 大地就会崩溃 / 如此的悲伤而美丽 / 如此的相似 / 宛如一个梦。”该诗语言性语境中的“眼泪”“花瓣”“玫瑰”及“大地”等直观性语言形象并不是诗人要传递给读者的形象,他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语言性要素构成的“象”激发读者的情绪,使读者直接进入他的抒情状态体会诗歌的“意”。[1]诗歌在语言性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语义指称义。通过诗歌中的指称义,该诗很快生成帮助读者感受言外义的非语言性语境。这样在语义的双重性下,诗歌的美学张力让读者进入诗人创造出的意境当中。诗人要表达的悲伤和惆怅情绪同时也唤起读者的情感涌动,与诗人之间产生了共鸣。而他的另外一首诗《橡树》是一首自然主题诗歌:“强烈的色泽逃离枝丫/裹起凋零撒落的叶子/视而不见/危险的倒影/浸泡在夜晚/升腾/令森林茫然/起伏不安/掩饰些微干涩/些微不定/树皮深处声声呼唤/乐音无声。”这首诗歌在短短的语言性语境却能通过它其中的形象化语言直接达到诗人抒情目的。譬如它把树木色彩的季节转变情感化为“逃离枝丫”“裹起叶子视而不见”,把自然的力量比喻为“危险的倒影令森林茫然”。这些语言在语言性语境中很好地发挥了它们的指称意义,展示了客观世界的自然景象。更重要的是它们被情感化的同时,诗人升华了橡树与自然间的关系。[2]人格化的自然力量是无穷的,巨大的,所以诗中充分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崇拜的情感。诗歌以形象化的语言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认知力。以视觉幻想使得诗句从整体上完成了言于表情的目的。
二、诗歌语义的双重性还体现在诗人在具体的语言性语境中对不同的形象化语言进行凝练、提升、重组成新的、更富于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意象
狄兰・托马斯的部分诗歌就是在语言性语境下巧妙地运用他的诗艺技巧把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情感升华。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他创作的诗节较长的作品中。两节及以上的诗歌语言性语境中往往充盈着复杂而丰富的语言要素,所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非语言性语境因素进行体会、分析,最后推导出语言性语境所要表达的更高级的、强烈的、浓厚的情感性非语言性要素。诗歌中不断出现、推进的语言形象的确立是诗歌从形象化走向情感化和表达意蕴的必然过程。而整首诗歌要抒发的情感和人生态度、立场在诗歌的语言性语境及非语言性语境的结合下,语义的形象及意义就应运而生。下面以狄兰・托马斯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为例,看看诗歌语义的指称义和言外义在语言性语境及非语言性语境共同作用中是怎样使得诗歌一步一步完成抒情目的的。
天空被撕破
穿过俩人这褴褛的纪念日,
三年来他们和睦相处
携手走过誓约长长的小道。
……
错误的雨中,一切太晚
他们相聚相会,爱却已分离:
窗户倾入他们的心扉
房门在大脑里燃烧。
第一节诗中客观语言形象是“天空、褴褛的纪念日、长长的小道”,这些语言的语义从指称性上是客观世界中物的表现形式,但是却能让我们联想到“两个爱人曾经的点点滴滴”的非语言性语境中更高层次的言外语义;当然读完第二节诗歌,直观性语言“爱神、他的病人、锁链、火山口、死神、阴云、房门”是为第一节诗的意象服务的。比如:“此刻爱已经丧失/爱神和他的病人在同一锁链下哀嚎”就通过词语的叠加和意象的增补进一步告诉人们,诗中两人间的爱发生了变化,进而在语言性语境下语义的新一轮组合中扩展出新的、凝练的非语言性语境下的高级“意象”即“两个人的爱所经历的一切是是非非”。从最后一节诗歌的形象化语言“雨中、窗户、房门、心扉、大脑”中引导出情感化、个性化的“意象”――“爱人之间情感的幻灭”也就是诗人通过层层的语义指称意义堆砌所要表达的言外的情绪和意图。[3]按照以上分析,在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中语义的共同作用下,诗人创造出的高级“意象”不断地把读者推向新的语境里,引起人们的联想、人生感悟和社会经验等非语言性要素。托马斯把诗歌中低级的形象性语言进行凝练、升华、重新组合确立出更深的、更高级的语言文学意象即诗人极具个性化的对爱的悲叹。一首诗的词语常常向人们展现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诗人借助于展示客观世界的直观性画面、外在表象等因素让读者构建与自己的认知、心理活动及文化背景相关的情感意识。由此,诗人情感化和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人们把客观性外在因素上升为顷刻间的心绪与情感过程的催化剂和发酵体。《结婚周年纪念日》不仅仅是一首表现人们情感纠结的诗歌,在不同意象的语义推进中狄兰・托马斯诗歌主题的爱、生、死、力量、时间都被纳入到全诗。
三、在语言性语境中,诗人把诗歌中的实质性语言转化成非语言语境中具有音乐意境和感觉意境的隐喻以彰显诗歌语义的双重性
由于狄兰・托马斯追求艺术的新颖奇特造就了他艺术感觉的更为丰富和新奇,这些丰富和新奇体现于诗人把语言作为媒介在语言性语境下把诗歌以音乐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诗歌的解读。诗歌的节奏和音韵错落交织,流动的语言和排列的诗行显露出诗歌特有的音乐效果,这种音乐般的效果使读者在享受听觉美的同时,幻想出听觉所引起的视觉上的同感。听觉和视觉的共鸣是外在音乐和内在情绪的融合,它们带给人们审美视角的巨大冲击,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最美的语言,引发读者心灵深处内在的音乐情感暗示和抒情感受。理解托马斯的诗歌关键就在于把握他的感觉,诗人重视自己原初的感觉,直接呈现其感觉的同时他仍然采用各种语言手段显示他种种怪诞的感觉,甚至诗人故意推波助澜地强化他的各种新奇、独特的感觉。
虽然现代诗歌不把重点放在音韵节凑的形式美上,但是它们却在 “随情赋形”方面更完善和用心。托马斯的《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共十九行,由一个四行押韵诗节和五个三行押韵诗节构成。整首诗歌只有两个尾韵,它们分别位于诗歌的主题词“night(黑夜)”“day(白昼)”及“light(光明)”中,这里的韵律虽然简单且显得有些粗糙,然而重复的单音节韵律使诗歌在音乐性上颇具诗人的个性特色。[4]同时诗歌里还不断地出现双元音和长元音,元音和辅音之间的相互穿插完全能够在音韵形式的语言性语境下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绪以及诗人对与死亡主题思索的非语境性氛围中。诗歌中辅音/g/、/s/、/t/等的重复出现,让诗歌在节凑上更加富于紧迫感,诗句在抑扬顿挫的语音里把诗人的迫切心情以非语境性因素的形式推向音乐美的意境当中。托马斯以此诗竭力劝说父亲勇敢地面对死亡并与它做斗争,当然他同样在诗歌的词语和节奏间抒发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感悟。诗歌中“rage(愤怒)”一词贯穿全诗始终,该动词出现在五节诗歌中加强了诗行的动态美,使诗歌从单纯的语言性语境――词语的动感中进入诗人的情感隐喻里。人们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地体会到暗含在诗中强烈的内心感情变化。[5]借助于动词的运用,狄兰・托马斯把听觉和视觉效果融合为一体,让读者的感官受到全方位的刺激,以达到劝说父亲直面死亡与之作斗争的目的。在语言性语境因素下诗人成功地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隐喻,拓展了词语本身的语言空间,打破了语言本体界限。诗人虽然在他的诗歌中淡化语言本身的指称意义,但他却让语言在变形、异化、分裂中重新获得了诗歌语言的抒情力量及极具个性化和情感化的隐喻。
结语
狄兰・托马斯强调语言技艺上的革新与突破,他在语言性语境中不断地以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改写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本体关系,把诗歌的语言从单一的指称性扩展到音乐节奏,甚至是绘画领域,从不死板地遵循语法规则,他的语言技巧丰富了诗歌的语义,让诗歌语言具备更强有力的表达效果及抒情功能。尽管托马斯诗歌语义弱化了其指称意义,但诗人通过诗歌语义的双重性使得人们超越语言本身的界限,以直觉的、想象的、打破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活动体验和感受诗人在语言创新过程中的情感、心绪。语
参考文献
[1]狄兰・托马斯.狄兰・托马斯诗选[M].海岸译.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87.
[2]荣维东,路展霞.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J].语文建设,2014(07).
[3]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7:6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40-01
我们教师对古诗运用文言文,内容精简,虽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所占部分不大,但往往会出现教师单方面填鸭式的教学现象,学生被动化学习无法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部分教师安排过量作业,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安排时间,将时间耗费在写题上面,没有依据自己的兴趣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诗歌内容;部分教师不合理分配时间的问题严重,为了赶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时备课内容过于冗杂,课堂时间上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小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太久,导致低效地学习。这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无法使他们体会古诗歌的美妙之处。要知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艺术,必须沉淀下来细心品味,才能感受诗歌的内涵与美妙之处,在对诗中关键字词的仔细钻研中,学生对诗歌语言能有情感上的认知,体会到古诗歌的美妙,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指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古诗词文特点解读文本,才能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
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进行有效性研究,教师要关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体会训练,让学生主动地思考,体会语言的感情,才能使他们自觉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方面和。
一、认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便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通过指引使学生理解具体字词和诗歌的意境,而诗歌的内在感情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1、古诗教学课堂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所占内容不多,但教学目标的确立定位了语文课堂的高度,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对古诗词的扩展阅读,让学生能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学习能动性,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意义,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出一个愉快积极、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受到文化熏陶后激发自身的内在潜能。
2、创新学习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堂创新化的情景教学上,小学语文的教学要联系实际,从实际教学上唤醒学生的潜在映像,通过愉悦的情景教学更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度。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字映像化,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奋度和热情度。在古诗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扩展古诗学习内容,例如在教李白的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查阅有关李白的影视视频,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古诗情感的引导作用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古诗歌的感知能力也不同,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可以体现在个人情感上,教师要实施分层教学,尊重所有的学生,明白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在提问回答问题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答案,对每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认真聆听,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则要指引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受到重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学习,享受点滴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名言警句和语言能力积累对语文诗歌学习的促进作用
1.1导入激趣,启迪思维
诗歌有着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能唤起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一首好诗能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美好的,让人产生想象,使人深思的艺术世界。透过这个小小的世界抑或这真实的情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指导学生领会《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时笔者设置了这几个问题:Whydidthewriterchoosetheroadlesstraveledby?Whatcanyoulearnfromthispoem?在经过学生讨论之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作出选择。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在生活中成败很难判定,生活的乐趣在于在所谓的失败中去寻找成功。罗伯特的《雪尘》只有八句。学生认识诗中的每个单词,也通晓它的内容,可就是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作者的心情呢?笔者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在西方古老的传说中乌鸦、铁杉的含义及雪尘的象征意义。通过查阅分析,学生找出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义:乌鸦是地狱的使者,是负责引领亡魂幽灵通往死亡国度,到达安眠魂归之处,顺利投胎转世的夜明灯。虽然乌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可终究是不祥之物。而铁杉属有毒植物,自然也是不吉利的东西。“crow”(乌鸦)和“hemlock”(铁杉)自然可以代表生活中的霉运,同时也暗示作者当时正被消极情绪所笼罩;而白雪圣洁高贵,显然就象征着生活中的好运,同时也代表着正面情绪。因为作者喜欢雪,在撞见乌鸦和铁杉这类晦气的东西后,喜逢白雪飘落肩头,宛如风雨后见彩虹,心情自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了解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从而透彻把握诗歌内涵。同时也了解了一些西方文化知识。
1.2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描景状物,抒情言志,赞美讽喻。学生在阅读赏析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砺,情操得以陶冶和升华,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及道德修养。当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表现出为难甚至知难而退的情绪时笔者会在教学中穿插一首《HoldFasttoDreams》。教师引用这首诗是来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教育学生永远不要放弃梦想,正如诗中所说:Forifdreamsdie/Lifeisabroken-wingedbird/Thatcannotfly.又如在2012年学生都在热议地球是否会毁灭,笔者巧妙引用美国作家RobertFrost的《FireandIce》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原诗如下:Somesaytheworldwillendinfire,/Somesayinice/FromwhatI’vetastedofdesire,/Iholdthosewhofavorfire.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下列问题来引导学生:(1)Whatarethesymbolicmeaningsoffireandiceinthispoem?(2)Whatisyouropinionaboutfireandice?Whichoneismoredestructive?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不会毁于自然灾害,能将人类真正毁灭的是人的欲望、仇恨和战争等。所以我们应为建设一个没有偏见,没有战争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2.用诗歌辅助英语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无疑诗歌是极富潜力的可用于辅助教学的宝贵资源。对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用诗歌来辅助英语教学也应注意几个问题。
2.1教师需精心挑选诗歌
首先教师所选诗歌具有针对性,即所选诗歌要与新知识的学习密切相关,达到强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其次,所选诗歌具有适宜性,即所学诗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背景不太陌生,思想不太复杂抽象,便于学生理解、模仿。最重要的是所选诗歌要具有启发性,即所选英语诗歌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能对中学生人格的完善,思想意识的提高,人文情怀的培养起到启发作用。
2.2教师应具备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在引用诗歌时应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文化及历史背景信息,并且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写作技巧以及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渲染的感情。这样教师在引用诗歌进行教学时才能做得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2.3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以多媒体为辅助来进行诗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用诗意的图片构筑诗歌的视觉美,用诗化的文句展现诗歌语言美,再配以优美的音乐来诵读以渲染诗歌的音乐美。
3.结语
初中诗歌教学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个难点,一方面学生虽然熟悉诗歌,但怎么去学习、去鉴赏,却不能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对诗歌的把握和教学往往流于表面,不能深入,而诗歌这一文体又是所有文体中最具语言魅力的,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文体。因此,实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诗歌语言入手,用诗歌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反过来促进诗歌的教学。而从语言入手来实现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诗歌作为最具语言魅力的文体,是其增强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一方面与应试教育对于诗歌的考查有关,一方面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和敏感度有关。然而,诗歌作为所有文体中最具语言魅力的文体,对培养初中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诗歌的教学,更大限度地发觉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以便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以及阅读能力。
一、通往语言的途中: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以语言为主
诗歌,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同时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作家写作水平的文体。古诗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的文学画卷,古诗中的意象值得细细品味,其语言特色虽受时代的限制,但也已达到顶峰。而现代诗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其诗歌语言也是被学界所认可的。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有四首古诗以及三首现代诗。其中古诗有《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现代诗包括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一首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语言是诗歌的灵魂,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首先必须从语言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诗歌的认知也必须达到新的高度。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主动权,应该针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运用细读的方法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魅力,而不应该统而化之地概括,仅仅停留在翻译或者大意理解,如果这样,不仅不能实现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损害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这段看似平常的诗歌文本,作者的语言简洁,表达的内涵却是深邃的。也就是说,诗歌不是靠内容取胜的,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搭配,串联而向读者呈现着一个世界。应该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语言不是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它是具有美感的,是能够让读者赏心悦目的。在诗歌的教学中,语言应该总是大于内容的。
二、诗歌:培养学生阅读敏感度
诗歌的语言是具有魔力的,笔者认为,这种魔力在小说、古文、散文中也存在,但是在诗歌中更加凸显。阅读的敏感的有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这也是实现诗歌教学有效性的方式。而诗歌这种文体,在锻炼学生阅读的敏感度时显得异常重要。首先,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或者说还有一点天赋在里面,但是后天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古诗《钱塘江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古诗写景,写得如诗如画。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现代人有很大差异,但是语言的优美却是有目共睹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养分,如“浅草”既有物的可感性,又有主观情绪,这样的语言才是有个人特色的,有回味的。学生对诗歌语言有了一定的敏感度,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也才能有效地实现诗歌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策略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要能够使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欲望,愉悦人的身心,拓展人的眼界,促进人的完善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要积极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使学生获得完善发展。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古诗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诗,领悟到故事的语言美、声韵美、情志美、意境美,从而使学生受到审美启发与教育。
一、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朗读欣赏古诗的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古诗多是五言诗或者是七言绝句,古诗字数较少,篇幅较短,但每首古诗都独具语言魅力。这种语言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古诗语言形式上排列整齐,具有一种整齐美的效果。第二,在古诗的语言应用方面,多讲究押韵和对仗,古诗词的语言有着严格的声调排列准则,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遵循押韵规则,因此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旋律美和整齐美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方式体会到这种韵律美和整齐美。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韵味与魅力,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体味古诗语言背后的含义,体味古诗语言中蕴含的感情。第三,古诗语言讲解练字,有些字用得非常生动和贴切,能够传达出整首诗的情志,这就是所谓的字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一些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字进行分析研究,使学生深入体会到古诗的语言魅力。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真”或者是“像”,而是用“疑”?引导学生体味这种应用的妙处。通过对古诗中独特词语的欣赏,使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体味到古诗语言的精练含蓄。
二、引导学生体味分析,品味古诗的色彩美、图画美
我国的古典诗歌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几乎每首诗歌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诗人是用语言作为调色板,为读者呈现出来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感知到古诗的色彩美与图画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富有色彩美和画面美的诗歌,使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味诗歌的魅力。如,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品味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学色彩,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的画面,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有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实现诗歌教育与美育的结合。
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诗除了具有语言美和图画美的特点之外,还能够表达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这种思想和情感是作者丰富的内心感悟与体验,是诗人通过精练的语言,巧妙地借助周边的事物表达出来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丰富情感,通过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对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提升学生审美品质的重要举措。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怀古诗作,作者常常将某一地点之前的繁华景色与现在的破败场景进行对比描写,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的变化,表达诗人借古讽今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诗歌中这种情感的变化。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情感是积极向上的,是高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这种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古诗学习,能够获得情感的陶冶与提升。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在古诗中很多思想和情感不像现代文那样直白地表露出来。学生要通过想象、联想,结合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结合具体的事物进行分析才能把握,这就是诗歌的含蓄美。诗人往往会创设一件事情发生的情景或者是描写一个地点的场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景与场景和诗人的情感是连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一种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挥联想,不断丰富这种情景和场景,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审美品质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如,在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黄河、云、山、杨柳和春风等,使学生品味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学生借助意象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凄凉、冷清的环境,作者借助这种环境是要表达内心的惆怅和抑郁。这样,学生通过想象,穿越时空,可以欣赏到这首诗歌独特的魅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