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护理专业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专业综述

第1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1实施科学护理管理

一是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⑴完善组织构架。2015年把大科护士长纳入护理部行政管理,分设临床保健护理、质量控制、毕业后教育三个专业质控组,逐步实现精细化护理管理,强管理保安全。⑵明确各级护理管理岗位职责。建立护士长行政管理考核机制,持续提高我院护理管理水平。二是推进护理人力资源科学管理。(1)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全院调配。成立应急机动护士库,全面实施N2级以上(包括N2级)临床护士轮岗转科强化培训,在提高护士个人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满足院内紧急情况下的护士调配需求,提升个人职业价值。实行新进护理人员先在院内各护理单元轮转,一年后确定科室制度。(2)深入贯彻落实《卫计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相关规定。(3)完善并实施护士定期考核制度。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和业务水平测评。护士的个人收入以护理服务质量、数量、技术风险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依据,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并向夜班、工作量大、技术性难度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激发每一位护士护理服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着力护理安全管理。(1)认真落实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做到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处理一例、整改一例,人人得警示受教育。(2)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和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物、薄弱时间段的管理。(3)完善护理查房、会诊、病案讨论制度并作为今年每月护士长管理重点检查项目。四是优化培训。(1)加强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年内完成所有科室护士长省级管理岗位培训,以提高他们业务能力。(2)加强专科护理、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年内拟组织精神科、老年科、急诊、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新生儿监护理专科技术等护理人员参加省级专科护士培训。(3)加强新护士、在岗护士培训。护理部年组织对新上岗护士和在岗护理进行实岗前培训、岗位规范化、三基三严培训。(4)不断更新护理新知识,了解行业新进展,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参加省级专题学习和参观学习。

2多举措持续改善临床服务

一是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1)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以单位为家,视病人如亲人,让患者及家属切身感受到、享受到与其他医院不一样的、一流的温馨的家的服务。(2)加强优质护理内涵建设。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步完善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机制,明确分层设岗以护士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参考护士的工作年限与学历、技术水平,使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潜质的护士脱颖而出,使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3)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临床护理服务充分突出专科特点,各护理单元执行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技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专科护理服务水平。(4)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和有保健特色护理服务。A、优化门诊导医服务,将有一定急诊、急救识别、处理能力、熟悉院内科室设置、诊疗、检查、出入院等流程的护理人员调整到门诊医导岗位,对医导护士进行相关培训;护理部将医导质量纳入管理。B、实施由病区科主任及护士长随访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邀请患者家属参加“优护明星”选举。C、通过网络平台,为服务象提供更多、快速、直接医疗保健护理服务。D依托我院健康体检专科特色优势,开展“家庭式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我院知名度。二是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1)落实《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2014年版》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科标准2个部分共36项标准要求,指导和规范今后一段时期内院护理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质量标准、考核标准、考核办法、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对其执行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评价,不断改进工作,切实保证护理质量。(2)改进质控方式。实行护理三级管理、三方评价和临床护理质量控制手册管理。《标准》中36个质控项目,每月按自查、讲评、总结、改进的流程进行科内质控,护理部进行终末质控,督促科室自查整改,按PDCA程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3)落实医疗保健机构优质护理评价细则要求。实现优质护理全覆盖。继续开展优护先进科室、优护明星等评选活动。⑷改进护理部工作作风。认真执行主任联系科室蹲点制度,深入科室,指导督导工作,帮助科室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作者:蒋琼华 陶姝君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第2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理 专业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6-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渐重视身心的健康呵护,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国护理行业的发展重要的源动力。然而我国目前的中职护理专业接受的仍旧是传统的课程体系模式,这对于护理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阻碍,因此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课程培养目标

中职卫校主要为我国提供护理专业的初中级的实用型人才,而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的课程专业设置是其培养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同时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结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提供的人才与医院实际需要的护理人才在能力、知识以及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课程内容认识分析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比如问卷中“在学习护理专业外,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需要学习外,你认为还需要学习什么方面的内容”。有12%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有7.2%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十分重要;有23%学生认为需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礼仪知识;有37.5%的学生认为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是有必要的。

2.对课程难度的认识。作者利用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在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护理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有化学、解剖等,而当了解到为何难学的原因时,有10.6%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水准低下导致;有8.7%的学生觉得该科目没有吸引力;有66.3%的学生认为是书本太过深奥。

(三)课程组织情况分析

1.课程安排情况。在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是相似的,都是将理论课程安排在1,2,3学期,而临床学习则放在4,5学期,最后一个学期主要用来进行执考辅导。其中,基础课、文化课在第1,2学期中占的比重较大,第3学期则主要学习专业课程,第6学期安排护考课程其中专业模块占比重较多。

2.课时分配情况。除去5,6学期实习不计,该校共安排了2456个学时,其中由1456个理论学时一起636个实践学时组成,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实践课时少于理论课时。

二、中职护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护理专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具备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目前我国中职护理教师的队伍多有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组成,如我校有46位护理专业教师,其中有31人是医疗专业毕业的,这些教师的职业技能薄弱,同时得到的进修机会极少,因此导致其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医疗方面,临床实践方面的经验较少,无法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二)课程设置缺乏护理专业特点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是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直接原因,此外课程体系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内容较少;从课程内容方面看,依然属于科学体系的范围。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冲突

中卫护理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护理保健工作的实用人才,而这一目标又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实用性原则”相悖。因为这一目标要求护士执业要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想要取得该证书其需要学习的课程的知识不仅深奥,同时要求知识要具有广度以及深度。对于专业护理人才实用性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

三、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

(一)学习阶段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保证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此外还要遵循需求原则,专业设置应当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出护理人才的发展方向,还需重视护理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在实践中探索

1.调研。学校专业设置应当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校对实习医院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充分听取临床专业的提议,并掌握了医院关于护理人才的一些要求。

2.深化改革。在建立健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的课程体系时,应当严格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主、能力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我校还借鉴了澳大利亚“三明治式”的课程设置的方法在理论课中安排了一部分的实践课。我校还将数理化等课程内容进行部分合理的删减,从而有效缩减医院基础的比重,将老年护理以及精神护理的内容增加。最终将课程设置成4大模块。主要包括了文化素质类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基础类课程。

3.教材。在进行课改后,对应的教材也需要进行重新编写与整合。近几年,我校在护士执考辅导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及总结相关经验,从而得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编写了《医学基础课执考考点集锦》一书,此外还将执考的参考资料进行了分类归类,并编写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精编》和《护士执业考试同步训练题集》。

4.实训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实训的基地建设。学校可以与医院相互合作,一起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大纲以及科考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实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此外建立健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解惑答疑的平台。

以上几种方式能够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并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校企之间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论

在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开拓创新,不断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限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提升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做好与实习医院之间的沟通工作,利用学校与实习医院两者分别具有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霞,胡斌武.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4, 08:39-41.

[2]何君芳. 优化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策略简论[J].新课程研究,2012, 03:53-55.

第3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1.双语教学的涵义和必要性

双语教学[1]一般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英语)进行各专业课(非语言学科)教学。目前,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以外主要采用用英语作为课堂的主要语言进行专业学科教学的活动。涉外护理专业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进行护理学科的教学活动。

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到国际最新的护理理念,提高学生护理专业学习兴趣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2]适应国际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英语语言国家的国际型、涉外型护理人才;教师[3]通过对双语教材及英文原版教材的阅读和学习,有利于及时地了解国际最新教学、科研及学术动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进入国际竞争,为我国护理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护理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涉外护理专业双语教学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不仅要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还需要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来进行涉外护理服务。而目前,涉外护理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1缺乏优秀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教学团队[4],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授课内容流利的表达能力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5]。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师中,要么是英语教师出身,要么是专业学科教师出身。虽然英语专业的教师语言基本功扎实,口语表达能力强,能流畅的用英语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但却对医学专业词汇和知识欠缺了解;而专业出身的教师,往往英语水平又欠缺,广泛存在发音不准确,句子不连贯等问题,大大的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双语教学在语言和护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以及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上都对高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培养出优秀的双语教学教师是目前高校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2.2学生的英语接受水平不足。伴随着近十几年的高校扩招,目前的大学生素质普遍不如以前。我校的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的能力欠缺,再加上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加大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学的接受难度,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度。而往往老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就影响了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甚至于因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形下“一刀切”推行双语教学,就成了对双语教学形式的盲目追求。

3.改革措施

3.1双语教师必须是集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工作的成败,聘请外教,同时对专业教师加大双语教学技能培训,提供学习机会,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英语水平。

3.2 首先,在入学时,对涉外护理学生进行英语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对外语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实施双语教育,而对于外语基础差不能适应双语教育的学生不宜勉强。

同时,适当延长教学学时,授课时循序渐进开始授课时语速要慢,使用英语讲课的比例要少,以后逐渐加大使用英语讲授的比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专业英语,每次开课应先将重点词汇、核心词汇和高频词汇列举出来,逐一击破。虽然医学英语词汇量大,但是在构词方面有很强的规律性,,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找到这些规律,找有代表性的医学单词,分解出单词的词根词缀和构词规律,就能让同学们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英语词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就有所收获和成就,逐渐提高学习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4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护理教育;教育资源;现状分析;综述文献

教育资源是涵盖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总称,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依托[1]。随着国家对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以及护理行业自身的努力,各地区对护理教育资源的相关研究也有所增加。2011年,国家将护理学认定为一级学科,这一举措为护理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契机[2]。近年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以及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各界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护士不仅要满足患者身体需求,更要满足患者心理、社会等人文精神需求[3]。所以发展护理学科十分必要。而护理教育资源作为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保障,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对于护理教育资源的内涵理解不清晰,对于护理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全面,有关护理教育资源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明确各地区护理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有助于了解目前国内护理教育发展的程度,也为护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笔者将近年来有关护理教育资源的师资、人才培养、物力、财力、护理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护理教育资源内涵及现状

护理教育资源是指为护理领域发展提供护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称。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晚、层次低、发展缓慢,目前各地区护理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从相关研究来看,我国护理资源发展整体存在护理教育师资及人才匮乏,护理教育资源存在投入与利用不足共存,护理教育物资、财力投入不足等[4-7]现象,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市,护理资源配备越齐全。蔡少芳等[8]研究指出,东部地区医学院校的数量、占地面积、师资及护理人才要多于中、西部地区。从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医学教育指南》[9]显示的世界各地医学院校设置,可大致了解全球医学教育资源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现象,经济越发达地区医学院校越多,而这些地区如北美、欧洲等人口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反而设置较少。

2护理教育资源的配置

2.1护理教育人力资源

2.1.1护理师资培养

国内护理教育师资的配置总体上存在人力短缺、高学历少、偏年轻化、临床实践缺乏的现象[10]。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社会对护理学的关注度提升,护理教育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也需要大量优秀的护理教师来培养护理人才。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对于护理教师的培养还在发展中。近年来为了增强国内护理师资队伍力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发展“双师型”护理教师[11],即培养既能胜任护理教学工作,同时又拥有丰富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护理教师。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对于护理师资方面研究大多集中在岗位培训、人才引进、学历教育、校外师资选聘等方面,而对高校护理专职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研究较少,这对将来护理师资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国外护理师资配置发展较快。21世纪初,美国护理联盟(NationalLeagueforNursing,NLN)提出护理教育者出现老龄化、数量短缺、专职教师比重减少的现象,指出要提高护理教育地位,减少护理教育人才流失。随后NLN完成第1版护理教师能力指标框架[12],经过不断修改,成为美国护理教师上岗认证的标准(CertifledNurseEducator,CNE)。此外,护理教育工作者能力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护理教师至少达到研究生水平,以及具备临床实践能力。欧洲学者研究证实了教学能力在护理教师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地位[13]。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有关护理教育者能力研究较国内早、发展迅速,对护理教育者的要求也较高,而国内很多学者虽然正在积极地进行相关探索,但研究的结果大多只能在小范围应用,并不能成为国家认定护理教师的标准。

2.1.2护理人才的培养

拥有大量优秀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护理教育资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专业起始教育层次较低,起步较晚,但全球各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我国护理专业教育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层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提高,近年来中专生的培养规模逐渐缩小,大专生、本科生的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护理专业研究生、博士生也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护理专科院校数量超过500所,护理本科院校超过180所,设置护理研究生培养的院校超过60所,已有超过20多所护理院校设置护理博士点,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14]。“十二五”时期,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护理队伍的学历不断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占总数的62.5%[15]。“十三五”时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45万,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至少为3.14;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其参加培训比例达到90%等;要求护理人才培养要与行业需求相平衡,逐步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可见,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国家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这与国外护理人才培养还有一定差距。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发展迅速。20世纪中后期,美国就已经提出护理教育应以本科学历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护理研究生;北欧一些国家将护理本科教育作为注册护士的最低要求;20世纪80年代日本、泰国、韩国开始培养护理博士;澳大利亚要求注册护士达到本科学历才能上岗,现已完成100%的高等护理教育[16]。Shirazi等[17]研究提出多样的自学活动对护理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运用感官知觉学习、知识建设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方式、与他人互动4大种类。有报道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护理专业协会如英国助理和助产士委员会、美国护理学会等建立有完善的护理人才介入机制,制定了护理专业协会对护理高等护理课程体系认证制度等[18],以弥补护理专业教育的认证和管理不足。

2.2财力、物力资源研究

2.2.1财力资源

高等医学院校建设成本与其他种类同等层次高等院校相比较多,因为其培养医学生所需时间长,一门课需配备多专业老师而致人力成本高(如理论老师、实验室老师、临床老师等),实验设备需不断更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院校的护理研究没有固定的课题资金来源且申请资金渠道少[19]。赵国伟等[20]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地方医学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把教育经费的筹集能力、运作能力、增长潜力3个维度作为评价教育经费管理水平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及28个三级指标。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供参考。有学者提出应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的经费核算体系,公开教育核算信息。

2.2.2物力资源

教育资源中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图书、建筑物、教育及科研设备等。充足的护理教育物力资源可以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部属地方院校教育资源配备的渠道来源不同,各地区医学院校的物力资源发展参差不齐。调查显示,地方院校的自习室、文化娱乐设施等资源供给不足,部属医学院校学生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高于地方院校[1]。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大型设备匮乏,实验室规划和建设不合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利用不足的现象并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有学者也作出了尝试,但国内对护理教育物资的研究还较少。管静等[21]对护理实验室功能定位和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提出构建“3个平台1个区”护理试验教学中心,即基础平台、专科实验平台、综合试验平台、储备实验室,能较好地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3护理教育资源共享

目前教育资源共享是全球研究的热点。虽然我国有关护理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和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网络技术缺乏而导致护理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大多数网络资源共享模式只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缺少多样化资源共享模式等。但我国从院校合作到运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我国的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院校合并

政府依据院校性质、地理、学科特点等把2所或以上高等院校合并,共享师资、图书资料、院校设施等,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并进而打造实力强校[22]。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通过这种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也是我国最早探索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院校的综合实力,但由于各校建设制度和学科发展程度不同,以及权责分配不明等问题,大学合并后会增加教育管理成本,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反而较为困难。因而有学者提出此种模式不宜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常用模式。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校企合作可否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医学院校与医院间合作。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护理学院与附属医院联合培养护理人才和师资,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任教,派送学生到医院实习、见习,这种方式可将临床实践技能资源运用到护理学院教学资源中,同时也将护理知识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共享。

3.2大学城建设

将高等院校集中建立在一个区域,或者在大学集中地域建立社区,各高校在这一特定区域对硬件、软件资源共同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23]。这种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的大学城建设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各高校的管理制度和隶属单位不同,综合实力有差异,存在有些院校共享意识淡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大学城建设是多种不同类型院校的加入,建议可以建设同种类型院校的大学城。比如建立医学大学城,同时邀请教学医院加入,形成大规模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区域。护理专业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部分,通过各高校护理学院与医院护理教学部门共同建设,利用地域便利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3大学联盟

该模式起源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联盟,现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大学联盟指2所或以上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方面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汇集其总资源而形成的合作组织,也可以由科研机构、学院共同参与,具有区域性、多机构合作、扩大资源、节约资源成本等特点[24]。20世纪8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界开始广泛以大学联盟作为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护理教育界也可借鉴这种模式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些护理院校已通过互聘教师等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对解决师资匮乏、教学力量薄弱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但就目前大学联盟在我国的运用程度来看,还十分不够。护理教育领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联盟,比如大学附属医院附近建立新的护理高校,培养高素质临床护理人才;护理学院与护理科研机构联盟,加快护理科研的进步;护理学院与养老机构合作,促进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等。

3.4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在护理教育领域,我国正在通过网络最大化实现护理教育资源共享。

3.4.1通过慕课共享护理教育资源

慕课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各种学科知识[25],它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在于慕课包含的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是“理想课堂”的再现,也创新了教育资源共享方式。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创办我国首门护理慕课《常见慢性病健康管理》在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线。傅映平[26]提出护理专业教师可以把慕课、课堂研讨、翻转课堂3种模式融合,将慕课和护理课堂紧密联系起来。高校护理教师可开设在线虚拟护理实验室教授护理临床技能课程,既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缓解实验室紧缺的现状。护理教育与慕课的结合响应了医学教育改革,通过这种自主化、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使越来越多的护理专业学习者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拓宽了学习护理知识的视野,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促进护理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研究。

3.4.2其他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实践

冯俐[27]对医学教育网络资源网站技术构建进行了探索,通过对上传和下载的医学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强调了元数据对提高教育资源维护性和共享性的意义。汪庆玲等[28]在104家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和医院配合下,构建共享型全国高职护理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13门核心课程,推动了护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有限的护理资源无限的共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速护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过程,对将来护理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深化和完善有一定意义。这些网络资源平台的建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可以缓解目前医学院校教室设备不足、图书资料紧张等教育物力资源缺乏的矛盾。大部分网络教育资源因其可反复免费利用,节约了教育成本,也缓解了教育财力资源紧张与需求量大的矛盾。通过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虽然社会各界都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足,上传和下载网络教育资源的推广力度还不够,缺乏完善的网络构建机制。这些对于护理教育网络资源共享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应根据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4小结

通过对护理教育资源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护理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师资和人才培养方面、财力资源方面、物力资源方面、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归纳总结,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方面,而缺乏对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深入研究,护理教育领域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也还不够。护理学者应集结各方力量,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培养方式,加大护理教育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同时探索出适合我国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积极构建护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充分利用高科技迎接护理教育资源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彦斌,侯建林,陈娟.中国医学生对就读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2):170-175.

[2]魏晓琼,郑显兰.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3):233-235.

[3]罗军飞,廖小利,汪迪.论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现状及其发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6):100-102.

[4]尤黎明,万丽红,赵娟娟,等.广东省护理教育资源与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01-109.

[5]赵杰刚,史素玲.河南省护理教育资源及三级医院护理人力需求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2):73-76.

[6]高艳华,刘秀,李颖,等.河北省医学教育资源现状分析[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9(4):42-46.

[7]苏建萍,赵慧玲,代亚丽.新疆地区高等护理教育资源现况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507-509.

[8]蔡少芳,申思思,张妮莉,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5,36(12):68-71.

[9]WorldHealth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Directory[EB/OL].(2013-10-05)[2017-04-20].ht-tp://avicenna.ku.dk/database/medicine.

[10]董兰,刘冬,吕君.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J].全科护理,2015,13(20):1145-1146.

[11]许路,邱东民.院校合作下高职护理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3):83-84.

[12]NationalLeagueforNursing.CertifiedNurseEducator(CNE)2012-2013CandidateHandbook[EB/OL].(2017-03-08)[2017-04-22].

[13]朱迪,杨培常,张艳,等.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34-37.

[14]章琳,王丽娟.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3):2992-2994.

[1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EB/OL].(2015-11-24)[2017-02-24].

[16]柯盈盈,郑晶,尤黎明.我国护理专业起始教育规模与层次结构及区域分布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145-148.

[17]ShiraziF,SharifF,MolazemZ,etal.Dynamicsofself-directedlearninginM.Sc.nursingstudents:aqualitativeresearch[J].JAdvMedEducProf,2017,5(1):33-41.

[18]曹梅娟.国外专业协会对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介入机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89-190.

[19]郭桂芳.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概述[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7):485-489.

[20]赵国伟,段志光.地方医学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703-707.

[21]管静,孙宏玉.护理学实验室功能定位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79-881.

[22]孙爱萍,张红光,严永江,等.秉承双赢原则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9):203-204.

[23]赵蕾.基于大学城模式下的资源共享问题分析[C].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五届(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11.

[24]李芳芳,姜安丽,顾申.护理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大学联盟及其发展[J].护理杂志,2010,27(7):990-992.

[25]MilliganC,LittlejohnA.Howhealthprofessionalsregu-latetheirlearninginmassiveopenonlinecourses[J].In-ternetHighEduc,2016,31:113-121.

[26]傅映平.浅析“后MOOC时代”我国高校护理教育发展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201-204.

[27]冯俐.医学教育资源网站的技术构建与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617-619.

第5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老年护理;硕士教育;专业学位;实践模式

我国于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社会对高层次、高质量的老年专科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有影响力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多实行统一轮转,缺乏专业特点,难以满足老年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依据国家要求,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采用Delphi法对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进行了2轮函询,构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3]。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年护理专业性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国完善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业安排

研究生均为统招全日制,学制3年。学业安排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则。前期趋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学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如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等,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应护理专科实践和护理科研训练。目前共有4名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进行实践。

2实践模式管理

最终通过完成64个三级指标进行临床实践模式管理。

2.1实践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下,结合老年护理方向特点,制定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复、老年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如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康复技能、镇痛技能等;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能发现并分析解决老年问题;具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护理文书书写等;在老年领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设计及实施、成果推广、循证护理等;具备进行教育的能力,具备如临床带教、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备医院及老年机构管理的能力;与其他老年护理相关人员合作的能力;能为自身制定专业发展的能力,如职业规划、自主学习等。

2.2实践基地与时间

为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点,重点在老年病多发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总时间为22~28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2.3实践内容及形式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护理工作,如老年护理基本操作与技能、老年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膳食管理、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行政工作,如病区管理、运行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此外还有护理门诊、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讲座、病例讨论、循证读书报告会、临床带教等内容。

2.4导师

学生培养过程中,成立指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双导师及实践指导老师。双导师为学院导师和临床导师,均为在老年护理方面有影响力,副高及以上职称。2.4.1实践指导老师选取依据各实践基地不同情况,实践指导老师选取方式亦不同。医院实践导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社区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护士以及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医生;老年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护士。2.4.2指导小组职责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及管理、科研各环节的质量。实践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指导。

2.5实践过程

2.5.1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导师小组及研究生通过座谈会,根据实践要求、研究生特点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集中完成在机动时间6个月。2.5.2指导方法整个实践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法。临床指导形式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个轮转科室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整个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方法主要为讨论法、讲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组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参加科室学术活动、医疗查房等。在社区医疗机构实践时,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实践。

2.6考核

2.6.1临床实践考核实行“出科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即每结束一个科室,均要根据培养标准和实践考核标准对其综合素质和轮转科室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结业考核于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类型为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或结合临床实践的调研报告。

3对该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将评价表发放给实践机构、临床实践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三类人群,主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收集对该模式的评价,包括该模式特点,能否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临床实践结束后学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认为该模式最大特点,增加了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特别针对社区、老年养老公寓、老年临终关怀安康医院,服务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护理、慢性病老人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体现老年护理特色,实践时间安排合理,对提高其临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实践时,由于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护理的专业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真正开展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建议这两个地方的实践时间可相应缩减。

3.2实践机构评价

实践机构认为该模式总体能体现老年专业特点,满足老年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感觉研究生对各种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手段不够,特别是社区护理场所应增加老年养生、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手段,如按摩、食疗、艾灸等。这些手段对老年病人的居家护理更容易开展。希望在临床实践强化之前把老年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增加老年人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强化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

3.3导师评价

指导老师认为在增加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科研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还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实践场所,总体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实践的保证。但学生普遍缺乏总体职业规划,所以对机动实践安排还没有合理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科研的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后,学生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考核明显得到提高,老年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病历答辩的方式对导师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学相长。

4讨论

4.1转变观念,把老年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满足其实习需求,实践收获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相关[4]。为避免学生过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实践前与学生讲明情况: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老师,学历不是很高,不一定达到其理想的指导状态。因此在实践时,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安排中可以针对中医养生、中医护理实践增加一对一跟师学习。4.2加强监管实践过程中,实行两周向校内导师汇报,一个月向实践科室指导老师汇报,一学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的形式,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该方法对科研题目的选择及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强师资培养

虽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质量,但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普遍存在: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师资方面,应组织专门机构定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其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还需加强国内外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4.4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较少,如缺乏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老年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保健与中医等,尚不能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因此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反映的实践时间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把医院临终关怀1个月调整为艾灸科室临终关怀和艾灸科室各0.5个月,二是把社区门诊和家庭护理各缩短1个月,增加营养食疗搭配、制作2个月。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课题组针对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模式进行了尝试,由于实践模式应用范围较小,还需要增加实践范围,调整和完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张璐,孙建萍,宋丹,等.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4(11):269-272.

第6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 护士;核心能力力;评价方法

随着医疗环境的急剧变化要求护士拥有保障高标准护理质量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运用标准的评价方法来监控专业能力成为必需。正确评价护士核心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护士整体能力,而且对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方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及培养方案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核心能力的研究趋势,以提高护理专业竞争力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1护理核心能力概念及内涵

是护士解决临床护理的技术和能力。对护理本科生而言,护理临床能力是其开展临床处理、健康教育、沟通交流等护理工作所必须的基本能力,2005年,国际学院的护士提出了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管理、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指导能力,职业角色,卫生保健系统的管理,监督和确保护理质量,跨文化护理[1]。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提出中国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明确表示,护士掌握规范护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操作技术,实施整体护理护理对象,观察常见的疾病,多发病和药物反应,至关重要的应急和救援,患者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技能。护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护理教育应强调医学教育,是一个主要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有能力的领域。护士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2护士核心能力意义

护士核心能力已成为护理工作表现评估的主要依据,是需要完成的关键性能的能力,尽管可能占所有的20%的个人能力,但影响80%的工作性能。它对护理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护理是一个实用性强的工作,每一天不仅要正确地完成护理工作,准备写有关护理记录;不仅要在护理工作,预防、卫生保健等工作的管理、教育、科研等高度;不仅扮演治疗师,顾问,指导和其他专业的角色,也是一个妻子、母亲和其他的家庭角色,这些巨大的挑战护士的个人品质。护士核心能力训练优化能力,改善应力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②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框架是护理管理者可以根据现有人力资源的客观条件,科学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评估方案。基于周期性检验结果和护士能力的特点,改进培训计划,层次、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阶段。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规划的同时,提高护士的个人素质,获得2次结果与50%的努力。

2.1评价原则 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在护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达到患者期望护理结果的必要手段。因此,护理评价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针对不同能力评价选择正确评价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1.1客观性 在最重要的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过程中,用客观的标准和方法来评估客观存在的事实,尽可能排除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客观、公正,标准、操作和合理的评价方法。

2.1.2科学性 指的是评价核心竞争力应密切结合护理实践的实际情况,根据内部关系和评价项目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合理计划,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2.1.3系统性 在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过程中系统的角度建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实现多层次、多维评价更直观。

2.1.4可行性 可行性是从实际出发,分析各种因素,可以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价值。

2.2评价方法

2.2.1卷调查法 是研究者将所需信息以问卷或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询问研究对象或 让其自己填写而获得资料。因其通常花费较少经费,时间和人力且适用性较强,成为护理科研中较为常用的一类研究方法。目前测量护士核心能力量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全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量表。编制注册的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Competen Cy Inven 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s,CIRN),共7个维度,58个条目。经过多种测量学特征检验,并在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验证性研究,进一步考察了该量表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有研究者采用此量表进行护士核心能力性研究。另一类是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表。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参照国内外ICU护士工作与培训要求,设计,修订形成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调查表,共4个维度,72个条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记录护士对患者或模拟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是评价体系中最便利,最可靠的方法。但因其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要求较高,一般较少使用。书面检查是目前大多数医院中较为常用的理论考核。

2.2.2密切值法 密切值法是多目标决策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找出关于"决策点集"中的"最优点"和"最劣点",然后找出尽可能接近:"最优点""而远离"最劣点"的决策点。它便是所寻求的,"满意"。国外的许多优点是效益高、针对性强,并可以提高。缺点是要占用较多时间资源,成本较高。

2.2.3 360°考核法 360°评价法被广范地应用到护理绩效考评中。它以问卷形式将所有可能与之相连系地评价主体结合起来,对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得出被评价者的全方位绩效。360°考核方法虽然形式完美,目标明确,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预期的考核目的难以到达,且工作量巨大,会耗费大量经济与非经济成本。

2.2.4文案考核法 包括写论文和综述,主要检查护士分析归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优点是可以培养护士科研能力,促进学科的发展。

2.2.5观察法 护理专家和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实地观察护士实施各项工作,护士评估能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反映护士的实际能力,但对于大量的人员的能力评估是很难做到的。

2.2.6口试 另一方面可以了解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输出能力,反应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考评护士。优点是易于组织,操作,对于地点和时间的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2.7他人评价 是管理中最实用的方法,包括上下级之间的评价,同级评价,第三方评价和集体评价。存在的缺点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处于分离状态,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2.8自我评价 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性认识:是护士对自我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考,可以鼓励护士自学和促进专业的发展[5]。

2.2.9情景模拟法 Lnburg认为情景模拟法是最有效的考核。即可评价单人,也可评价多人。该法对护士应变能力,抢救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评价作用。缺点是对于评价人的专业要求较高。事先要根据目的进行完整设计。

3结论

护理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护理专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护理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护士核心能力,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以满足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结合现有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提高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供护理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如何结合护士、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测量工具和训练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有效的培养和可靠的方法应用于大范围的护理教育和管理实践,护理人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通过护士的核心能力的正确评价。可以找出我国和国外护理水平之间的差距,为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和促进护理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李映烂,王红红.护士晋升培训考评方式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36-37

[2]李魏.护理核心能力的提高应从护生教育开始[J].护理研究,2007,21(2):554-555

[3]赵红梅.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3):649~650.

[4]刘明,殷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4-206.

[5]宋春燕、王菊香.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14.

[6]何东进,宏伟,林改平,等.多目标决策的密切值及理,2009,9(4):24-26.

[7]樊落,席淑华,邱立萍.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标准框架的理论基础及模型建立[J].护理学杂志,2010,25(16):6-9.

第7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护理专业课程是护理实践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个别指导或指导实验占34%,具体案例研究占14%,具体训练时,边讲授边演示占52%,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护理教育的教学观念创新不足,实践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整个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缺乏,主要从教师到学生单向式灌输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的作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资源,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在高职护理实践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专业教师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专业教师缺少具体案例分析研究方面的临床经验,在进行讲授时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具体案例的讲解分析,采用具体案例分析的专业教师仅占14%;近52%的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训练时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结合现代教学元素,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单一

1.临床实习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且较晚。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特点,一般来说实践实习安排时间比较晚并且比较集中,临床实习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实习集中安排时间为10个月左右,而且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临床实习的集中、一次性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由于临床实习的集中性就造成了学生的应变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活动情况,学生在校期间(1-4学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参加义诊、见习临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没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自身缺少创新能力

2015年和2016年分别对不同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统计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或工作中缺少创新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缺少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诚信度相对不高;同时,高职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欠缺,达不到学生的需求

在“您的学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时,经常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吗?”问卷调查中,长期能够与企业保持联系的学校占30.32%,偶尔联系的学校占46%,联系特别少的占20.22%,调查结果表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校企合作的情况,不难看出,当前高职护理院校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学校组织实践教学不足,使得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医院的真实工作场景感到陌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完善。高职护理院校学生实习采取的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由于各高职护理院校在学生临床实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管理指导等方面不尽相同,给集中或一次性的临床实习带来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着手,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我院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联合,建设“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的专业学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完成。“校院循环”指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习实践活动和医德培养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反复交替,达到协同育人。即第一学年为“认知见习”,加强学生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每周一天到合作医院进行见习,及早接触临床,通过学校和医院共同合作,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第二学年为“跟岗见习”,即在第一学年“认知见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逐渐接触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信息,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学习;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本学年,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基本全部结束,主要是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实景育人”指学生在医院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内容,并联系理论知识反复实践;校内建成高仿真实训室,由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学生在医院的实景体验,促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追求的内驱力,并提高职业能力。

(一)以社会实践见习为起点

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态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感受医院文化。学生入学后即着护士服,第一学期即到医院见习,感受医院文化,使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医院创造条件,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企业负责人亲自到学校做职业培训,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护士的职业氛围,明确学习方向。2.前三个学期每学期共计18周,实现“互联—渐进式”课程框架教学。每周一天,组织学生到医院做义工活动,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了解服务对象。我院安排专门带教老师陪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望得到提高。3.第四学期为临床见习活动。专业课陆续结束后,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加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临床操作技能。见习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综述》,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临床实习基地医院进行为期40周的临床强化培训。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二)建立“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

通过“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在国家的高职高专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我校实际和护理专业学生成长需要,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建立起以基础专业学习、综合技能学习、素质提升学习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一定的岗位调研,结合我国护理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了高职护理专业核心服务能力,确定高职教育核心课程。根据目前的岗位需求选取适合高职护理的教学内容,把医院典型的工作案例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任务,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设置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三)创新“做、学、教”教学模式

“做、学、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还未“教”时,学生已经通过临床实践中“做”了,在实践的同时又跟着临床“带教”老师“学”了,然后,学生会带着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有目的地去学,而此时老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我们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践行了“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教学过程”,目前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做、学、教”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与医院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达到“边做、边学、边教”的效果;同时,这种“做、学、教”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系统性、条理性地讲授重点知识;通过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能够观察获得更具体、清晰、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促使学生能够把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然后通过练习,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保证知识掌握、理解操作的准确性。同时,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了合作医院,形成以校院合作为核心的不同阶段学习,进行校内外职业技能实训、认知实习、跟随实习、顶岗实习、节假日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论

我院护理专业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从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积极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适应护理专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在入校第一学期就接触临床,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把过去填鸭式被动的学习模式变为现在的带着问题主动进入课堂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校院协同育人。同时,早接触临床让学生感知病人的痛楚,可以激发学生医者的仁爱之心,使其产生一种为早日解除病人痛苦而奋发学习的动力。这种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创新思维的开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各种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玉英,孙亮.医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

第8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1.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5年6-9月,以山东、吉林、上海等10所高校2012-2014级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学硕士生,年龄30岁以下,言语表达清晰且知情同意者。样本量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不再呈现新主题为标准。一般资料:护理硕士生19人,女17人、男2人;年龄25-28岁,平均25.16岁;分布:山东8人,吉林4人,上海、福建各2人,北京、天津、武汉各1人;研究方向:临床护理13人,护理管理4人,护理教育2人;科学学位12人,专业学位7人。2.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现象学方法,通过与研究对象采取开放式深入访谈,获取受访者就读硕士期间学习需求的内心感受或真实体验。访谈提纲:①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年级、研究方向、学位类型。②硕士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是否合理或满足需求。③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硕士生。④就培养目标及课题研究而言,您认为临床实习科室安排如何?⑤期望学校或导师提供哪些帮助?⑥教学资源和条件能否满足其科研需要,您的课题研究经费来源。本研究因地域跨及范围较大,山东、北京、天津由研究者现场访谈;其他则由我校护理学院校友按照访谈提纲协助完成访谈。统一制定访谈标准、说明语、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及访谈保密原则;谈话时间40分钟左右;将访谈培训事宜及访谈提纲以录音+文字两种形式传送给其他地市访谈者,要求严格按程序访谈,做好录音和记录。(2)资料分析方法。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及时整理访谈资料,将录音内容逐一转化为文字,并按照S1-S19顺序编档。资料录入后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结合访谈记录对资料进行反复分析和凝练主题。

二、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度分析,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凝练以下主题。1.增设专业特色课程。访谈对象普遍感到:研究生课程设置欠合理,学位公共课和基础课设置较多,而专业特色课程或护理研究相关课程少。S1:我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医学研究生基本相同,公共课和基础课较多,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病理、自然辩证法等,而对于护理研究、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等护理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安排或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护理综合、护理新进展,没有实际安排授课或辅导。2.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多数研究生提出:课时比例不妥,应减少公共课学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S1:公共课较易理解,可减少学时或合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如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时数;这些课程相对较难,希望讲授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机会。3.关注护理学生课堂表现。部分访谈对象提出:高校硕士生专业基础课合堂授课,老师所列举的实例都是针对医学生,几乎不涉及护理,使得课程内容与护理专业脱节。S5:对于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而言,教师授课以医学生为主可以理解,但应适度关注护理学生,备课时搜集相关护理实例,以满足护生需求。4.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有访谈者认为:作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教学组织中应当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S10:我校部分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讲授占据首位;希望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医学统计学或统计软件,可将教师的科研论文作为实例,呈现原始数据,使学生贯穿理解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统计处理,增加体验机会。5.引导课题研究思路。多数访谈对象认识到:首次接触课题,科研思路的引导是其主要需求之一。S3:我是研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刚涉及科研几乎都没有思路,迫切需要导师正确引导。回顾学习历程清晰记得三年前,导师要求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仔细研读文章,从中提炼问题,尝试撰写综述;在撰写综述过程中,获知某一研究领域已知和未知,从中发现被前人忽略的问题,进而选题得以解决;这样既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培养了科研思维能力。6.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学院定期举办前沿讲座、学术报告、召开研究生例会,跟随导师参加学术交流这是研究生翘首期盼的。S12:我曾跟随导师去北京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那次经历弥足珍贵。7.安排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匹配实习科室。访谈中科学学位研究生普遍涉及:临床实践安排应当以研究方向相关科室为主,以利于实习中从事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其他重点科室实习。S15:科学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轮转的科室基本一致,我认为实习科室应与自身研究方向匹配。8.开展就业指导。访谈的部分研究生感到:研三就业最为困惑,请求学校相关部门及导师重视就业指导。S3:未来工作悬而未定、研三各种纠结涌上心头,如何参加应聘以及准备哪些资料,此时期盼学院组织研究生就业报告会或求职经验交流会;更期望学院将每届研究生求职的各类材料留档,为学生提供借鉴。9.改善研究条件。有的访谈对象分别提到了图书资料、统计软件、电脑及经费等研究条件欠缺。

三、讨论

以上主题说明我国护理硕士生教育尚存缺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创设满足学生需求、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情境。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多数访谈对象提出课程设置或课时比例欠合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2-3]。王晓燕等提出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需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护理人才需求和疾病谱变化,同时体现实践性特点,与研究方向和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设置学位课程,并将临床实践、学术活动和论文撰写列为必修课程[4]。也有学者提出建立一套区分于护理科学学位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且具有MNS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精而深的护理专业课程,涵盖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及不同专科护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5]。可见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时匹配各高校不一,结合我国实际全面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策略。改善研一专业基础课合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合—分—合式课堂教学结构,有分有合相互兼顾相互统一,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具有专业差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3.培养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推进研究生“专业化教学”。护理学专业已认定为一级学科,但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有学校仍依托于医学师资,欲实现护理“专业化教学”,必须创建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研究方向为基础,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就临床实习而言,访谈结果临床实习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脱节。王喜华等研究提出护理硕士点可根据研究生意愿,在综合考虑学校特点和硕士生研究方向等基础上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临床实践方案[6]。李继平等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临床实践训练内容设计安排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区分不明显,能力培养侧重点不明确,专科护理特点不突出;并提出基于个人专业经历与研究方向的临床实习轮转设计[7]。因此研究生临床实践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5.正确引导研究思路,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应按照护理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指导计划;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促进中外研究生交流。6.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团队。全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相关知识,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研究生的应聘要求;邀请毕业生介绍就业签约经验,积累借鉴签约资料,为提升就业实力打好基础。

作者:方秀新 张敏 马晓叶 单位:1.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罗婕.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D].云南大学,2013.

[2]刘贤,郑显兰.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3):75-78.

[3]秦永杰,赵坤,王云贵.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5-126.

[4]王晓燕,李国宏,徐翠荣.关于实践取向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护理与康复,2015,12:1174-1176.

[5]杨婵娟,张云美,罗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178-180.

第9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学习成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30-04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直接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学生考试成绩数据,这些数据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通过对大量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合理地评价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也能辅助管理者做出决策、优化教学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也随之不断变化,入学新生高考成绩逐步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此外,随着相关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护理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我院自2005年起在护理专业实行了文理生兼招和男女生兼招。为探索生源类别、性别及入学成绩的变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同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本院2010、2011、2012三届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各门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招生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资料和方法

资料 选择我院护理专业2010届毕业生704人(其中文科生370人,理科生334人,男生40人,女生664人)、2011届毕业生875人(其中文科生450人,理科生425人,男生39人,女生836人)、2012届毕业生821人(其中文科生486人,理科生335人,男生,32人,女生789人)。毕业生均为文理混合编班,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试。选取语文、英语、信息技术、护理应用解剖学、护理应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健康评估、卫生保健、药物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中医护理、成人护理、儿童护理、现场急救及重症监护等20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为研究对象。考试各环节严格执行学院及国家考试管理的各项规则。

方法 (1)分别比较。分析文科和理科生源、男女毕业生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用spssl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对两组均值作独立样本t检验。(2)比较。分析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分别作双变量相关分析;分析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成绩,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成绩分别作双变量相关分析。(3)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2011届毕业生的20门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距离,在相似中选择余弦产生关系表格,再对其进行多维度展开分析,得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

结论

文理科生源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 文科和理科生源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在文理科生源的两组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20门课程成绩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13门课程成绩三届毕业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门课程成绩两届毕业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2门课程成绩一届毕业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英语、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课程文科生源毕业生成绩好于理科生源学生,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护理应用生理学课程理科生源毕业生成绩好于文科生源学生。

男女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如下页表2所示。由下页表2可见,三届毕业生中男女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20门课程成绩除2012届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除2010届毕业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男生好于女生外,其他所有的成绩皆为女生好于男生。

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下页表3可见,入学高考成绩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显著相关,与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仅与语文、信息技术两门课程不相关。

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各门课程成绩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如下页表4所示。由下页表4可见,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仅与信息技术课程成绩不相关。

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毕业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多维度展开分析后得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

讨论

文理科生源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侧重点不同,一般而言,文科学生对物理、化学类的知识相对欠缺,理科学生文史类和管理类的知识则不足。我院自2005年起在护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到目前为止,三届毕业生的在校学习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的结果表明,文理科生源毕业生大部分课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毕业前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仅在英语、信息技术、生物化学等早期课程及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等少数课程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说明在总体上文理兼招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并无明显影响。

长期以来,女性在护理专业领域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男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多,我院自2005年起在高职护理专业开始招收男生。三届毕业生中男女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在校学习课程成绩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上男女生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入学成绩、入校后的学习主动性、男生作为少数群体在班级中的性别压迫感等都有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

一直以来,生源质量被认为是人才培养质量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也印证了这一点。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显著相关,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但需要指出的是,我院三届毕业生都顺利通过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都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各门课程成绩的相关分析以及毕业生在校学习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做出评估。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充分说明了现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也有助于我们理清课程之间关系的相对紧密程度,从而可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刚,薛彩霞.高职教育中成绩分析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15):434.

[2]李凯军,冯修猛,闫实.成绩分析及其对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医学综述,2009(16):2552-2554.

[3]李琳,徐雨明,孙士兵.数据挖掘在教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86-88.

[4]罗添荣,顾江,杨棉华.汕大医学院新教学模式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2-64.

[5]苏银利,吴元清,张广宁,等.影响学生护士执业考试成绩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4):178-180.

[6]王娟,王心旺,雷毅雄.不同专业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7):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