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信用风险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风险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用风险的管理

第1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如今信用销售已经为绝大多数的企业所采用,与之伴随而来的便是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信用销售的核心是对风险的管理,需要对风险本身有深刻的认识,认识的层面不一样,高度和视角也不一样。

很多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上犹豫不定,对风险环境的评估上拿捏不准,在具体实施中部门主义,结果往往会导致对风险的恐惧或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风险管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但是其管理本身的基本原则却很清楚明确。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就能保证梳理出清晰的风险管理思路,从而真正的起到促进业务良性发展的作用。

以促进有效销售为目

“从商品到货币是实现价值的惊险一跳,”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销售的好坏往往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之下,企业销售部门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内部具有很强势的地位和话语权。

但是由于销售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经常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矛盾不可避免。那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家化工行业的企业,该行业竞争激烈,各个厂家为了争夺客户纷纷降低门槛。因为竞争的压力,销售部门不断施加压力,要求降低赊销门槛,放大限额和账期,而风险管理部门则坚持不降低准人标准,双方争执不下。

首先,什么是“销售确认”。按照正常的销售逻辑,货物出库,货款到账,财务进行“销售确认”,这样一个销售循环便完成了。若企业采用信用销售,通常会给客户一定时间的账期和信用额度,那么确认“实现销售”通常要等到一个完整的信用销售循环完成,比如给客户30天账期,20万元的信用额度,那么需要在账期截止日之前客户还款才能算作“销售确认”。因此在图1中可以看出,现款现货销售的路线远比信用销售短,且环节也简单。

由此可以得出双方矛盾的焦点是采用何种销售方式的问题。如果任意降低信用准入门槛,泥沙俱下,短期内由于降低了信用准入的门槛,公司产品会大量分货出去,销售部门压力会减轻很多。但是请注意,是分货,并未实现真正的销售,与图1对照即可明白,因为是信用销售,那么此时款项并未到账,但从销售部门来看,货物已经出库,如果考核指标确定宽松的话,即可完成销售任务,但随着信用期的到来,劣质客户将会浮现,

“潮水退却了才知道谁没穿衣服,”此时才是公司面临最大问题的时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的作用是筛选出风险可控的客户和订单。

目前国内各类型的企业,几乎100%采用了信用销售方式,只是在具体方式上有所区别。在信用销售方式成为主流之后,风险管理的作用自然会被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在信用销售方式下,风险管理的作用不仅仅是挖掘出潜在的风险,更应该站在销售的角度去看问题,找出风险对冲的手段和方法,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有效销售,剔除风险无法对冲的订单。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在于发现风险,使用风险对冲手段,促成有效销售的达成,应该说,在这一点上,销售和风险管理部门本身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目标一致,目的一致,只是对于风险的尺度和标准存在争议,这需要双方对于过程、手段多沟通和磨合。

重视事前控制

风险的发展过程无外乎三个阶段,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各不相同(见图2)。

根据新华信的经验,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三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调查了1000多个样本发现这样的特点,后期出问题的账款,80%左右的原因是前期工作不细致,不充分,而后期20%的疑难账款通过法务诉讼解决的成本远高于账款本身。通过这样的数据结果,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前移,将风险控制在事前和事中。

以一家从事煤炭贸易的企业为例。虽然有多年积累的相对固定的客户,后期又开发了很多新客户,但是部分销售人员疏于对于客户的跟踪和管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凡是没有定期跟踪,走访,定期评估的客户均出现了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没有响应的对冲手段,直接转移到诉讼,而诉讼耗时漫长,可能最后不了了之。

认真分析这家公司的多笔账款发现,其中大约10份详细的客户档案,包括如下内容:信息搜集,客户走访记录详细记录,风险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开会的会议记录,客户的抵押登记情况等。而且这10个客户出现逾期、欠款、诉讼的概率不超过1%,出现过最为严重的情形就是因资金周转不开逾期了一个月。反之剩下的多笔账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由此可以总结出,发生风险的账款均为事前和事中存在疏漏。

应收账款并非越低越好

有这样一个现象,虽不普遍却极具代表意义。一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上级领导对于风险管理部门最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是应收账款的数量,要求应收账款的数量必须逐年递减。这给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造成极大的压力和业务困扰。面对这样的考核标准,每年快到考核的日子,业务部门停止做业务,集中力量要钱,得罪部分客户也在所不惜,即便是对于特别优质的客户,也采取先发货后开票的方式,以避开考核。虽然伴随风险管理部门将准入门槛逐渐提高,风险压力的确在减小,但是信用销售也在减少。如果降低风险是以销售减少为代价,这显然是与企业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应收账款是动态存在的,应收账款余额是随着销售额的增长降低而变化的,而任何产品一般均带有一定的季节特征,在不同的销售季节,出货情况不一样。以IT行业中的PC子行业为例,每年春节和暑假便是个人电脑销售的两个销售旺季。在销售旺季期间,应收账款会非常高,甚至会出现应收账款的历史峰值。

所以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硬性限定。首先,应收账款是动态波动的,会随着销售的波动而波动;其次,应收账款的余额高低,不是衡量账款质量的标准;第三,衡量应收账款质量的标准应该是账款质量,具体来说衡量应收账款的标准是风险可控,而不是余额高低。

信用销售应量入为出

任何一家企业实施信用销售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做这件事的基础是什么?除去产品竞争力的高低之外,更重要的是财务基础,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实力。

企业全程包括供、产、销三个部分。其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是企业两个压力线。对于企业来说,希望应收账款周转越快越好,而应付账款越慢越好,以加快资金回笼,用较少的资金进行周转和生产。

但是这需要前提,企业能承担多大的信用风险和自己的资金压力。

当环境发生变化,下游客户出现多大违约数量时,企业就不能承受了,那么这就是企业信用风险的临界点。也就是信用风险的压力点,因此每个做信用销售的企业都应该做信用压力测试,量人为出,时刻了解企业的风险和资金压力情况。

图3是压力测试的基本流程,有几个关键词:风险因素、影响条件、损失测算、应对措施,这些构成了基本的决策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到,风险压力测试的最终结果是预测企业能承受的最大风险是多少,以及造成这种风险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企业现有能够承受的正常运转资金减去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损失的值,就是企业最大风险承受资金数额,这个数额也就是企业的风险预算。压力测试对企业的好处在于,既能测算出风险预算,也能找出企业最大风险承受的临界值,对企业决策层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压力测试的程序一般是首先要甄别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因子以及这些风险因素的传播路径;第二找出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的条件,这些条件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和规律;第三根据这些来构建模型和测算损失发生的概率,根据发生的这些概率来测算损失;第四根据影响因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超越风险看风险

柳传志有句话:跳出画中看画。做管理需要经常进行全面的考虑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做一做旁观者,超越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这样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第2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一、出口信用风险的一般性定义

信用风险是出口合同双方中进口商毁约合同造成产品不能出口或者由于进口商破产、财政状况恶化,不能支付出口合同上本应支付的货款,或者延迟货款的交付日期,又或者由于疏忽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即:出口商不能收回货款的一种风险。Thomas E. Krayenbuhl把信用风险定义为由于进口商不能履行支付义务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Dick Briggs and Burt Edwards则认为信用风险是进口方由于支付状况不佳和产品价格急剧下降,有意的不支付货款而引起的。

二、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定义及目的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以使经济损失最小化,谋求经济成果为目的,针对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的诸多风险隐患所进行的体制性的决策过程。

R.I. Mehr & B.A.Hedges认为风险管理是为了有效的控制潜在的风险和谋求企业整体目标为目的的。Greene & Serbein认为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用最少的费用来达到风险最小化,从而保全企业的收益和财产。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对于风险管理方法,学者们做了很多种分类,具体分类如下:

Atkinson把风险管理方法分类为移除(elimination),承担(assumption), 转移(transfer)。Morris(2005)把风险管理方法分成,规避(avoidance),预防(prevention),保留(assumption)。Mehr & Hedges则分为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风险减少(risk reduction)和保险的利用(use of insurance)。Head则把风险管理的方法分为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筹资(risk financing)。

如上所述为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所产生的出口信用风险。本文将详述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

1.风险控制方法(risk control)

风险控制主要是在风险产生之前,通过预防措施,以使企业的经济损失最小化的一种 事前管理办法。因此,风险控制是以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产生后,作为除融资以外的方式来缓冲风险为目标的。风险控制方式中,最能对信用风险起到积极作用的风险规避和损失控制。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发生风险的概率被判断为很高的情况下,不去承担产生的损失,而是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来回避风险源。

具钟淳,朴光瑞认为风险规避管理方式虽然是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最积极的方法之一,但是当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被判断为很大时,出口商可能不会与进口商签订任何合同。这样的情况下,出口商就会丢失出口的机会。如果因为信用风险的原因而放弃贸易合同的签订,也可能会给其它海外当地市场的合同签订带来不好的影响,从而会导致产生潜在的损失。因此,规避虽然是最简单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但也具有其一定的缺点。

(2)损失控制

Mark Greene and Serbin认为损失控制的目的是减少产生风险的概率,从而降低损失频率或者减轻损失的严重程 度。一般损失控制活动是通过消除损失源,减轻风险态势,损失最小化和补救活动一系列概念达成的。

2.风险筹资

风险筹资是损失发生后,对损失进行财务性的补偿,从而使企业内的资金流动正常,缓冲风险冲击的一种方式。

郑鸿珠认为信用风险筹资,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管理方式。也是损失发生后的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事后活动。这种方式与信用风险控制在相互对应的同时,在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上,两种方式应相互补充灵活运用。信用风险保留(retention),信用风险转嫁和非保险转嫁都是信用风险筹资的方式。

对以上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式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的描述进行详细整理如下表:

四、结论

第3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摘 要 作为金融核心的商业银行,它们的安全运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给出我国在此方面的现状及对策,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 信用风险 定量分析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评析

(一)定性分析方法

1.专家分析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贷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各银行分别采用 “5C”、“5W”、“5P”的分析方法,银行的信用分析人员根据各种考量目标进行综合评估来决定是否给予发放贷款。如“5C”法中,包括品德、担保、资格能力、资金实力、经营状况这几个考核目标。

2.评级法。美、日等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有五大类指标,简称为“CAMEL(骆驼评级法)”,即资本充足率(Capital)、资产质量(Asset)、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以这些指标来衡量信用等级。而我国自1998年起,实行五级分类标准,即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次级类、损失类。

(二)定量分析法和模型

1.VaR方法的理论探讨。VaR(在险价值,或风险值)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在给定的置信水平w%和持有期t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所谓在某投资组合95%置信度下的VaR,就是该投资组合收益分布中左尾5%分为点所对应的损失金额。

2.KMV模型。该模型是从受信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该企业信用状况的。该模型把贷款看作期权,公司资产价值是公司股票和债务价值之和,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债务面值时,发生违约,债权人相当于卖空一个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它首先利用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市场价值、资产价值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负债算出公司违约实施点,然后计算借款人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预期违约率。

此外还有Credit Risk+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死亡率模型都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有待改进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目前我国银行使用的打分法,从表面上看是数据指标的评定,有一些定量的意味。但实质上,它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打分法”需要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如负债比例、盈利水平、企业素质等)给予一定的权重。而我国的做法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固定的权重,自然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

(二)存在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问题

在进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数据的充足性与否将直接决定各模型的作用效果,从实证检验来看,样本大小更成为决定模型结果的关键。国际研究领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目前的做法便是尽量扩大样本数据库来保证数据质量,如KMV公司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快速地得到不同企业的EDF值,已经建立起来了大规模的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数据库,尤其是不同行业EDF值的数据库是其模型可靠性的主要保障。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基础却很不理想,我国数据缺失情况较为严重。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也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外汇头寸和证券头寸很少或没有;同时,不同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信用状况标准不同;此外,我国数据虚假情况也时有表现。因此,根本无法达到各种成熟的量化方法的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应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KMV模型创新的引入期权思想解决违约问题,从借款企业股权持有者角度考虑借款偿还的动力问题,并利用公开股市信息为债务信用风险度量服务。但它只偏重对违约的预测,不考虑信用等级变化;并且它借用股票市场价值作为公司市场价值,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我国的股市不是一个有效市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常背离公司实际价值,从而影响模型预测的精确性。

分析研究表明,较其他模型而言,KMV 模型在我国具有一定适用性,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成熟和完善,及企业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建立健全,该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具备一定可行性。我们应加强对 KMV 模型的理论研究,对 KMV 模型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其能符合中国企业特性、适应中国国情,准确识别中国企业信用风险,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挥作用。

(二)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基础数据库

商业银行自身系统需要建立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率要求的数据库基础,必须充分利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来完善其基础工作。如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各银行间的行为准则,包括“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等。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增加数据库中风险分析因素,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风险分析数据库应主要包括:①宏观经济信息,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等;以及国家有关财政、金融、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外贸、外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②中观经济信息:包括地区的自然资源、方面的数据信息;以及行业产品结构、技术动态、投资重点、生产规模、财务标准等。③微观经济信息,包括企业技术装备、组织管理、财务状况、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等。

参考文献:

[1]卜壮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管理.经济纵横.2007.

[2]贺东辉.VAR模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现代金融.2005(7).

[3]张德栋.次贷危机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经济师.2008(10).

第4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 信用风险 管理

一、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概述

1.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产生背景

国际贸易全球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各国企业、银行都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贸易融资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而成为了企业与银行都特别关注的一项金融业务,而随着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保理等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崛起,国际贸易融资形式日益复杂,融资风险不断加剧。在一系列常见的融资风险中,信用风险无疑是最为关键、重要的一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建设期的中国,更需要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相关工作者必须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念,对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管,从而实现帮助我国进出口企业及银行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有效规避风险,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健康发展。

2.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内涵、表现与特点

国际贸易信用风险的内涵是指由于借款者未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者造成损失的经济风险,从其法律视角出发,主要是指债权风险,也就是债务人违约,不履行债务的风险;而在赊销过程中则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到期没有付款能力,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往往表现为交易对象的直接违约及其违约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在银行组合投资的背景下,交易对手违约时,一方面,交易对手发生信用等级被降低、融资渠道枯竭等影响信用水平的事件后,企业的市场价值就会随之降低,使投资者面临投资组合的直接损失;另一方面,现代资产估价和风险衡量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贷款等流动性差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及时的衡量,一旦交易对手的违约可能发生变化,其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将迅速地在资产估价中得到反映,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剧。

与其他风险不同的是,信用风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用款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状况甚至借款人还款意愿等与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的特征。而由于贸易融资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更增加了融资过程中风险控制管理的难度。

3.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事务繁杂,因此形成信用风险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在国际环境方面,海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复杂,相关信息渠道也并不顺畅。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缺乏人文、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信用情况往往较为混乱;而在欧美等信用意识较强的地区,企业又常因其具有较为强势的经济地位而存在着霸权主义行为,导致其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易出现违背公平信用的问题。其次,就中国国内的环境而言,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民众的信用意识不足,造成问题贷款比比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犯有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高达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数据开始有所下降,但信用问题仍是融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再次,信用风险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控制,但由于缺乏国际统一的担保法和票据法,各国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具有很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冲突使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此外,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中存在的隐患也是导致信用风险产生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供应链在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国际贸易融资开始参与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通过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等方式积极创新融资管理方式,以期确保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控管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模式落后信用风险意识不强

融资模式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目前国内银行贸易融资总量的70%以上仍以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传统模式为主,不重视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型业务的开发,限制了其信用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以福费廷业务为例,作为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该业务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对该业务的开况却并不理想,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客观需要。而对相关业务缺乏了解和研究,又使国内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缺乏应有的认识,相关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方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直接导致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而另一些则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严格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融资业务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管体系尚不健全

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在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其信用风险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因此无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并通过银行的各分支行和企业的不同部门协调统一规划落实,但目前我国金融系统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各部门间的业务运行相对独立,无法形成高效、科学的风险控管体系。

3.融资市场竞争不规范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银行往往以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为目的,降低融资要求,对企业贷款的资格审核流于形式,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增加。而在市场秩序混乱,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就更加需要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结算、信贷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相关法律,具有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业务能力,但目前国内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且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实现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控管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信用风险的不断增加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通过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局势的动向,在不断收集、积累、分析各种风险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风险信息数据库和行业风险机制,以便对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及技术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并及时对不良买家的信息予以和跟踪,敦促其重视信用累积的重要性,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其次,为充分发挥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功能,还应对相关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实施授信额度制来达到审贷分离的目的。要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和风险专项控制。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作为一种高风险的业务项目,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监督作为保障,对其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规范。首先,应加快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结合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对现有法律中不适用或不完备的部分予以修订,修订时应针对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科学的立法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尽快颁布执行,实现我国贸易融资在法制上与国际的接轨。其次,应进一步规范信用证业务的管理,通过对信用证的审核提高结算的可靠性。再次,风险管理制度应从融资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在对市场风险、企业资信、经营及履约能力等环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中,不仅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信用证条款并审核融资授信额度,还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汇率风险等因素认真研判,一旦发现不利因素即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排除。

3.新型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的开展

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贸易融资需求放缓,使银行业务量下降,各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因而不断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当前的贸易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4.强化国际贸易融资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银行和企业都必须制定有效的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此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防伪、及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融资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业务量激增,各种新型融资形式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进出口企业与商业银行对融资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有鉴于此,我国应在不断深化国民信用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帮助企业和银行积极创新业务形式,探索管理方法,通过贸易融资风险体系的建立健全将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廖帼颖.基于外资银行微观数据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0,(17).

[2]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

[3]宋本帅,刁节文.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机遇和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0,(04).

[4]杨小舟.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10).

第5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70-02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又称信用违约掉期,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具有分离资产中信用风险、将市场信用风险集中度降低的作用。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在2010年10月29日颁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标志着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中国式CDS)试点业务在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2010年11月5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正式上线交易,标志着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要求

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信用保护买方而言的交易对手结算风险,即当信用事件发生时,信用保护卖方不能按约定向其进行赔付的风险。信用违约互换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其价值随着信用等级和信用事件等的调整而发生变化,且价值变化方向及大小很难预估和判定,高风险是其主要特性之一。信用违约互换的性质和交易方式的特点导致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方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样性的,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通常表现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是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选择或制定的用于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措施、方案,其作用是指导信用风险管理的行动,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范围内,实现银行经信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信用违约互换持有目的、交易规则、信用风险管理等特点,使其具有与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相区别的信息披露要求。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企业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其中,描述性信息需要披露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信用违约互换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其相关信息披露应执行准则的这一规定,向信息使用者披露信用违约互换相关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及时、充分了解和掌握交易主体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的约束和稳定。

二、中国银行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现状

三、美国银行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的借鉴

1.日保证金制度的管理政策。美国银行为了防范信用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信用衍生工具交易执行每日保证金变化的管理政策。即,当交易对手表现出信用等级下降或者违反了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情况下,通常就会要求交易对手一方增加其抵押品的金额。否则将采取其他的防范措施,如提前终止所有的交易。

2.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估值调整的管理政策。美国银行对包括购买的信用违约互换在内的某些衍生金融资产进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估值调整,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市场报价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反映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水平,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估值随着未来期间内衍生品的合约价值、抵押品价值以及交易对手信誉度的变化进行修改和调整非常必要。2009年和2010年,美国银行在衍生金融资产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交易账户确认信用衍生品估值损益分别为7.31亿美元和31亿美元。在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估值调整时,抵押品制度和强制净额结算主协议降低了每个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

3.信用风险监测管理政策。信用风险额的计量采用净重置成本。该计量揭示了在假设信用事件发生时的合约对手方未能履行合约条款情况下美国银行承担的风险数值。由表2可知,美国银行会计期末持有购买和创设发行的信用衍生合约的名义金额和信用风险金额。

四、结论

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是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银行针对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并入到“衍生金融工具”项目中,没有单独的披露,且主要是定性的简单描述。美国对信用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较早,结合中国实际,辩证地借鉴美国银行的披露经验,增加定量信息,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信息体系的披露,以提高风险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中国信用衍生市场的健康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Z],2010.

第6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紧密相关,风险管理能力更是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日益加深,以及2006年12月起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全面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其长远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类。其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一种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的一类风险,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于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处于传统阶段,主要方法有内部信用评级和贷款分类两种。

1.内部信用评级

所谓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由银行专门的信用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和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巴塞尔委员会于2001年1月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根据外部评级结果确定资产的风险权重,并可以内部评级作为替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内部评级意义深远。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各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等基本相同,对象为已有的或潜在的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方法主要是专家分析判断。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其一,评级方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缺乏对具体行业的分析。其二,在评估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评级人员和信贷人员在职责上缺乏必要的分工和制衡,影响评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级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评级的准确性;我国评级制度还缺乏行业专家,这将会进一步影响评级的准确性。

2.贷款分类

贷款分类就是贷款评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的是贷款风险分类管理。贷款风险分类也称贷款五级分类,指银行主要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以动态监测为基础,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实力、现金流量、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这方法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放贷后出现的问题,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内在风险、有效追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但也存在不足:

第一,信息不对称和滞后问题。该方法需要企业提供大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而银行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得这些信息。

第二,分类标准粗化,缺乏统一性。该方法只对五个类别进行了核心定义,内涵和外延不清晰,损失比例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不便于准确掌握和执行。

第三,会计基础信息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影响分类工作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上还比较落后,而且不同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可否认的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银行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部分银行开发出信贷风险的评估方法等。但是,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1.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

(1)数据质量差。阻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提高的瓶颈首先在于数据基础。数据基础建设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开发上的投入较大,效果却不理想。由于数据的一致性较差,所以不仅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还增加了工作量,工作量的增加又使统计数据的质量下降,如此以致恶性循环。基础数据质量不高不仅导致高层次的风险分析(信贷资产组合分析)难以展开,还对简单分析工具的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产生负面影响。

(2)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由内外两部分组成。目前,国内针对企业的外部评级机构刚刚建立,运作程序还不规范,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能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国外评级机构也难以对大部分的银行客户进行逐一评级。在外部评级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步建立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但与发达国家银行的评级体系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识别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应用。

(3)信用风险量化技术落后。现阶段,我国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工作主要使用专家分析和计算信贷风险度的传统方法,尽管传统的风险计量方法由一定的积极作用,却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难以适应现代银行进行全面和动态风险管理的需要。

2.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风险补偿机制是银行承担风险获取收益并能维持正常运营的保障。提取坏账准备金和计提资本金是最常见的风险补偿方式。坏账准备金提取不足、不能及时核销坏账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银行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使得银行信用过度膨胀,导致信用风险隐患。

3.外部交易制度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控制,没有市场化。银行不能通过信贷定价来弥补风险损失。由于产权的不明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信贷抵押也很难成为有效地传递信号。银行对企业一视同仁,企业不分好坏同样得到贷款,大量信用风险成为事实。此外,当前我国企业破产制度不完善。企业破产,银行受损,清算破产成本对银行来说相当高,更加重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加强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内部评级系统,完善外部评级系统

大力引进和发展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并加快由内到外的更替步伐,由于目前评级行业的社会影响在逐步扩大,评级市场在逐步打开,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将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外部评级取代内部评级必将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商业银行内部也要不断完善信用评级办法,并在时机成熟后,以外部评级逐步代替内部评级。

2.完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

信用风险的补偿指银行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形式的资金补偿其在信用风险上遭受的资产损失。商业银行除了提取普通准备金意外,还要提取呆账准备金,用于弥补贷款后的损失。

3.利用金融创新分散信用风险

一方面利用资产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向市场发行资产,将信贷资产进行交易和处理,最终实现融资,有利于商业银行现金回流,并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化解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衍生工具自由控制所承担的风险,可将不愿意承担的金融风险转嫁出去。

参考文献

[1]吴彬.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2]王志强.银行系统内部信用评级调查与分析[J].河北金融,2011(03).

第7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是指渠道中任一成员的货款由于渠道上另外成员的原因不能及时收回或不能收回而给该成员造成的可能损失。

一、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是渠道冲突的集中体现

根据现代渠道冲突理论,渠道冲突是指下述这样一种状态: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外一个渠道成员正在阻挠或干扰他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有效运作;或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外一个渠道成员正从事某种会伤害、威胁其利益、或以损害其利益为代价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渠道冲突分成为垂直冲突、水平冲突和多渠道冲突。垂直冲突是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比如中间商不执行制造商规定的价格、服务和广告等策略;水平冲突是指同一层次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例如,广东佛山一些陶瓷产品的特许经销商太多,距离又太近,以至相互竞价,压低了它们的利润。多渠道冲突则是指同一生产商的多条渠道之间的冲突。例如,IBM直到1981年还只用自己的销售部门推销其所有的产品,但当其产品中增加微机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它增加了18条营销渠道,包括经销商、邮购、电话市场营销等。由于增加了销售渠道,使各销售渠道之间为争夺客户而产生矛盾,当一条渠道的成员销售额较大,而利润较少时,多渠道冲突将变得更加激烈。

以上三种类型的渠道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渠道上信用风险的成因,垂直冲突则是形成渠道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

渠道上的垂直冲突主要表现为价格冲突、服务冲突、促销冲突和交易方式冲突。

1、价格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价格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制造商与中间商目标的不一致。制造商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中间商是以销售最大为根本目标的(当然,它追求销售最大也是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因为制造商和中间商之间的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中间商多卖出产品,这是制造商业对中间商进行奖励的根本依据。)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得到正常的利润,制造商会要求中间商严格执行相关的价格政策,但是,中间商为了多销售产品,他有动力以低的价格促进销售。价格冲突比较著名的案例有:2000年7月国美电器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以超低价格出售厦华、长虹和熊猫等品牌的彩电,引起上述企业的激烈反应;2001年4月,苏宁电器省内直营企业全面降价,最高降低幅度彩电为40%,音响为50%、空调为35%、洗衣机为25%、冰箱为20%.在苏宁降价之后,长虹、TCL、厦华彩电的价格也纷纷下调,海尔高层急飞南京扑火,但海尔产品仍然还是被列入降价名单。多方努力未果,海尔立即以断货为威胁,但商家并不理睬。价格冲突带来的信用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商可能会因为中间商不严格执行价格政策而减少中间商的返利,这会引起中间商的不满从而导致中间商不及时还款;二是接受现实,中间商仍获得同样的返利,制造商承担低价销售的损失,形成隐性的风险损失。

2、促销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中间商只对那些单位利润较高的产品的促销感兴趣,而对制造商要求促销的产品则视其单利润的多少决定是否促销,对制造商业通过降价手段进行促销的产品,由于降价导致单位利润锐减,特别是对于自己买进产品所权的中间商,有可能由于降价而导致中间商的利润为零,因而中间商对这类产品的降价促销不感兴趣,从而出现了促销冲突。促销冲突容易形成相对滞销产品货款的信用风险。如果是中间商业买进所有权的情况,生产商的降价行为会令中间商利润大大减少,起中间商的不满,他可能会在其他的商业上采取措施,弥补损失,从而导致制造商的可能损失。如果是中间商没有买进所有权的情况,由于促销冲突,相对滞销的产品的销售仍难有起色,这部分商品的货款就处于风险之中。

3、服务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服务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制造商与中间商关于服务的界限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消费者在费过程中对服务不满意而转向其他品牌的产品。服务冲突对整个渠道上的成员都会产生影响,客户的转移意味着利润来源的转移,销售受到影响,渠道上的所有成员的货款回收都会收到影响。

4、交易方式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交易方式冲突是指制造商与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与风险的考虑希望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而形成的冲突。如曾经发生的济南七大商场罢售长虹彩电的风波就是交易方式冲突的典型案例,中间商希望长虹彩电,先拿一批货做铺底销售,而长虹实行的是台阶式返利,推行现款现货的经销制,这样,市场风险、降价的压力全部由中间商承担,中间商感到风险大、利润薄,因此采取了罢售的措施。交易方式的选择是控制渠道信用风险的直接方法,但是交易方式过于宽松会导致信用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增加;交易方式过于紧张又会导致上面情况的发生,最终仍可能带来较大的损失。

以上简单讨论了渠道垂直冲突对渠道信用风险形成的影响。当然,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不能完全归结于渠道冲突,其他的一些外部原因、产品本身的原因也是导致渠道上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渠道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的特点

渠道上信用风险的传染性是指某渠道成员的违约会导致其所有上游成员都会受到影响的情形。渠道上信用风险传染性的特点是由当今市场的买方特点决定了的。如果渠道成员之间有相互的资金流“隔离”,则传染性的特点将难以形成,然而市场的买方特点决定了上游企业要向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通,资金流上的相互依赖性就不可避免了。

制造企业作为渠道的起点,将承担着最大的信用风险,只有渠道上任一成员出现违约的情况,它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损失都会沿着渠道的链条传递到制造商那里。

处于渠道末端的零售商,它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企业,它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是客户的信用风险,可以说是整个渠道链条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最小的企业。

从整个渠道的链条来看,越是远离渠道的末端,面临的信用风险就越大;同样地,如果渠道的结构越是层次多、长度长、宽度大,整个渠道链条上的信用风险也就会越大,处于多重渠道扭结中心的制造企业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

三、我国渠道失信的典型形式:(以IT产业为例)

1、恶意欺诈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说,诈骗案所占的比例并高,但这类案件的涉案金额相对比较高,而且现在IT渠道的毛利率普遍很低,一旦发生恶意欺诈的案件,对渠道的打击会很大。神州数码外联法务部法务经理曾经办过一个案子,一个商案发逃跑后公安人员去公司搜察,发现一份纸面文件,记录了包括神码、英迈、佳杰、威达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总代的联系方式,这个骗子公司的操作方法是一家一家打电话,看谁给的条件最好,谁的条件好就骗谁。

当然也有拿了假的本票来骗的,这就属于比较专业的诈骗了,这类情况比较少,只要有相关的制度,预防起来并不困难。

2、恶性拖欠

神州数码外联法务部法务经理曾坦言,IT渠道发生的失信案例,纯粹意义上的诈骗案实并不多,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恶意拖欠。一些商的资质本来比较虚,不具备经营的实力,但由于一些制度在监察和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可操作性,导致了一些“猫腻”的产生。有“立升”的经销商往往花几千块钱就能注册一个资金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公司,和这样的公司做生意比较危险,有了纠纷追讨债务时,才发现公司根本就一无所有,尤其让人头疼的是公司的经营者一不跑,二不赖,但就是不还钱。由于这类公司根本不具备清偿能力,你拿他毫无办法。

3、金蝉脱壳

第8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o credit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well,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maximize the risk-averse to get the maximum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redit risk; preven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立完善、运行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从道德、制度、法律三个层面, 通过道德自律、社会性他律制约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行为, 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交易行为由于动态的监管而永远处于无限重复的交易博弈之中, 就能避免信用市场中由于过多的有限连续或一次性的交易行为, 而使交易主体产生在本位利益基础上的“囚徒困境” 。且由于交易主体能随时从信用评估机构中获得有关对方的资信信息, 从而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 可有效预防市场中的失信行为,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从而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

1、施工合同签订前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业主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是建筑企业的客户和风险来源,业主的情况对建筑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施工合同签订前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有的业主实力较弱,相应的工程项目的风险也就越大;有的业主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信誉较差,与这样的业主合作风险控制就更加重要;有的业主利用虚假工程信息作假发包,招摇撞骗,骗取保证金。因此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加强对业主的资信管理和信用评价是建筑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首要工作。建筑企业在选择业主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1深入了解业主的基本情况。对业主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经营作风、融资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和资质等作认真的调查研究,进行分析评估;对招投标文件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具体地逐条地确定合同责任,吃透业主意图和要求,细心分析投标人须知;调查了解业主对项目工程的资金到位率情况,后续资金来源能否保证等等。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参联建、合作开发以及委托代建等多种因素的存在,往往造成合同的发包方并非项目的真正业主。因此,建筑企业在承接工程时必须对业主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如果业主不具备相应的资格或者资信不足,建筑企业应当尽量避免与之签订合同。

1.2核实工程前期的基本情况。工程建设四证(即立项、规划、土地、建设许可手续)是否完备,有否设计施工图,拆迁是否到位,“三通一平”工作是否已做好,项目周边是否存在矛盾和纠纷,避免在工程施工中途因违规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损失。

1.3预防工程保证金陷阱。有的业主想利用施工合同骗取建筑企业的保证金,因此,凡交纳工程保证金的工程应采取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如核实业主是否存在以及资信状况;落实工程是否存在以及报建手续的合法性;业主是否已落实工程后续资金,防止垫付的资金被套牢;要求业主提供财产抵押或第三人担保;尽可能进行公证,并对业主收取的保证金由公证机关制作赋于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1.4设计好业主违约情形及违约责任条款。实践中,很多工程施工合同无业主违约责任,或业主违约责任约定不全面、不具体,对业主缺乏约束力,建筑企业失去了法律上权利保障,导致在业主失去诚信时根本无法操作。因此,建筑企业要重视在工程施工合同业主承担违约责任条款设计,以便日后行使权利。

2、施工合同履行中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业主在合同履行中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在工程履行中滥用权力,拖欠工程进度款;随意干扰工程正常施工进度,又不给以补偿;无力支付工程进度款使建筑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等。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2.1密切关注业主支付工程进度款的能力。为减少业主在支付进度款上的信用风险和防范业主拖欠工程款,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在符合施工合同关于工程进度款支付规定的条件下,应及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确认,并开具支付证明书以便向业主提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申请。根据《合同法》第283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在工程进度款拖欠严重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应及时催告业主立即纠正违约行为并采取有效对策。

2.2重视施工合同的履约管理。合同是双方履行权利义务的依据,也是建筑企业催收工程款的重要依据。建筑企业行使催告权要特别注意,单方面发给业主的书面文件,如果没有业主签收或者邮政部门、公证部门确认送达业主的证据,在产生纠纷时,业主会轻易地否认曾收到过此类文件。因此,对于业主涉及工期、价款等重要文件签收方面的违约,建筑企业要予以高度警惕,要有理有节地及时交涉,交涉无果,业主仍拒绝签收的,要采取特快专递邮寄送达甚至公证送达等方式保全证据。对于履约中业主以非正式的书面方式、口头方式或事实行为单方面作出的对合同条款的变更不能全盘接受,对建筑企业不利的变更要以书面形式明确拒绝。对确需变更的,应以双方盖章的补充协议等正式书面文件予以明确。在出现工程进度款不按时足额支付业主严重违约且无纠正措施的情况下,建筑企业要敢于暂停施工,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当业主要求建筑企业在合同约定之外完成某项工作时,或者当因为业主或者其他不可归责于建筑企业的原因导致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时,建筑企业要按合同约定的程序和期限,及时签证,及时索赔。业主对索赔金额不能及时给予确认的,建筑企业应特别注意保留由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签署过的相关证据。

3、工程竣工后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工程竣工验收后,业主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拖延办理竣工结算或者拖欠工程结算款。提高竣工结算能力和提高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成为建筑企业工程竣工后信用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建筑企业在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风险防范管理:

3.1抓紧工程结算的编制并送出给业主或约定的第三方审核。工程结算书编制的迟与早,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资金回收的快与慢,并对建筑企业周转资金使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工程后期,大多数建设项目资金紧张,若不能及时结算,业主则不会再拨付工程款,拖延的时间越长,逾期应收账款的风险也越大。所以建筑企业一旦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就要及时按照约定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结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送审和办理完成竣工结算。

3.2建立逾期应收账款分析和清欠制度。分析逾期应收账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比如分析业主不能付款的原因,若是因为业主的资金链断层,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则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止资金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对已形成的逾期应收账款,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清收,根据工程款拖欠情况采取协商、调解或法律等不同措施清收逾期应收账款。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在投标前应做好投标前的审查,对业主的资信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慎重投标;在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业主支付能力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工程竣工后,若业主的偿付能力和信用危机很严重,应当及时行使优先受偿权,保障成功追诉工程款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乔路.企业法律顾问实务全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朱荣恩,丁豪.企业信用管理[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第9篇:信用风险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策略,主要表现在对信用风险识别上采取事前控制、事后抑制的策略,也就是在授信前先对借款客户和债款进行评级,再根据评级结果配合银行自己的信贷政策和风险的偏好,决定是否对客户授信,藉此避免一些较高风险的客户,而授信后,则加强对风险的监管,期望在发生问题前能够采取防范措施,阻止授信的恶化及损失。

(一)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在于能发现高风险授信客户,并能够将其拒绝于外,如上所述,银行会在授信前先对客户和债款进行评级,接着将评级结果与商业银行自己的标准做比较后,甄选出高风险授信客户,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信用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银行损失。

(二)事后抑制

商业银行在授信通过后,会定期要求客户缴交相关资料,并派专员实地访查及监督客户,以此及时得到客户最新信息来更新客户的评级,最后依照评级结果将客户进行分类管理。通常商业银行会将客户分为:优质客户、积极发展客户、一般客户、需要关注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对不同的客户以不同方式管理,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进而较好的控制信用风险。

(三)及时抑制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通常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客户一旦发生问题,银行往往会采取相关措施来抑制风险与阻止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向授信客户派遣财务专家,帮助客户了解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一旦发现授信客户财务出现危机,立刻停止对该客户的新增贷款,并努力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3.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4.追加资产抵押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历史数据数据库缺乏,模型无法建构。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建立电子化信贷管理系统,此举能将数据大量集中,但部分银行还是没有历史数据数据库,另外信息系统的开发商缺乏连贯性,造成数据间缺少一致性,这导致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信用风险模型建立遭受阻碍。

(二)评级机构落后。我国自身缺乏成熟的外部评级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只能通过国外的评级机构,而国外的评级机构对我国状况了解并没有我国本身来的多。在内部评级里,我国多数银行是利用客户过去的财务信息和相对应指针来评分,而过去财务信息并不能反映客户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长期贷款评分时更不可靠,另外我国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预测,难以真实反映客户未来偿债能力。

(三)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有限。我国衍生性商品市场才刚起步,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能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有限,尤其是衍生性商品。此外,我国在风险量化上还很落后,无法建立现化科学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目前评级多由各银行信贷职员进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四)防范信用风险意识薄弱。大多数员工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不多,造成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于信用风险是把它当成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责任,因此信用风险管理没有自身员工的配合,更加难以有作为。

(五)信用风险内部控制不完全。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没有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且较少对市场细分,另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或是经验不够,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能力。因为目前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着重在事后检查,并没有一套预警制度,只有在贷款不能还本付息时才发现资产质量恶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改革

2009年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篮子政策作用下,我国有效的抑制了由于外需不足所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总体经济回升向上。而除了刺激经济回升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也有了新的改革,根据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年报,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

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主要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改革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要求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是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另外更开办县域城镇建设贷款,扩大存款业务范围,稳定拓展业务领域,努力提高市场化管理水平。而中小企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上也有显着改善,截至2009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0.3%,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可看出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改善,全国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95%,不良贷款余额637.2亿元,两者均创历史最低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02%和182.28%,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二)提高资本质量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对信用违约情况的动态监测。二是加强不良资产监管,继续实现不良贷款低位“双降”和风险抵补能力高位提升。2009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5%,比年初上升38.6个百分点。三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呆账贷款核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