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笑猫日记全集范文

笑猫日记全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笑猫日记全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笑猫日记全集

第1篇:笑猫日记全集范文

我是一个酷爱故事书的书迷,不管在哪里,手里总有一本书,所以被同学称为“小故事书迷”。这几天我喜欢上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笑猫日记全集》,里面有一个快乐温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故事就是《幸福的鸭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现代的事情,笑猫、马小跳、唐飞、毛超、张达是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暑假,笑猫和马小跳他们几个,来到了张达的外婆家。在飘散着茉莉花香的小村庄,他们认识了女鸭子麻花。麻花的幸福仿佛没有边界。他的脸上总是有甜甜的快乐……。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每天都要快乐、幸福,只有这样才能一天都能快乐。

唐飞的爸爸皱皱眉头说:“我没说摘桃子很好玩儿,也没说摘桃子不好玩。我是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真正的大自然,对你们城市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大课堂,所以你们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当我读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真正的大自然}这一句的时候想到了农村的山山水水和芬芳的空气。

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女鸭子麻花。因为这是一只心中每天都有幸福感的女鸭子,它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它对生活的态度。

你想想如果你早晨不开新你一天都不开新,所以我们每天都要用快乐的心情面对生活。

江苏徐州铜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实验小学五年级:老大看我的

第2篇:笑猫日记全集范文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吴方言 现代汉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等三十余篇现代白话小说,它们是白话文运动的重要实绩,为革新文学语言起了示范作用。鲁迅使用的语言是尚处于雏形阶段的现代白话,其中夹杂着众多吴方言成分。通过梳理、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吴方言,我们可以对鲁迅在共同语尚未成型的情况下,积极而又慎重地采用方言进行写作的态度产生较为深入的认识。

鲁迅小说中的吴方言成分极为丰富,下面从实词、虚词和方言俗语三方面进行梳理。

(一)实词

1.名词

鲁迅小说中常出现江浙一带特有的乡物名称,如“乌篷船”(《离婚》)、“白篷船”(《祝福》)等。此外,鲁迅也会使用方言名词指称存在较为普遍的事物或概念。

(1)罗汉豆正旺相。(《社戏》)

“罗汉豆”即蚕豆,常见的罗汉像都为头皮光亮、满脸福相的胖僧人形象。因此,绍兴人将同样光亮饱满的蚕豆称为“罗汉豆”。绍兴话中虽也有“蚕豆”一词,但实际指的是豌豆。

(2)长子弯了腰。(《示众》)

“长子”指身材高大的人。吴方言中“长”可用来修饰人,古汉语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北方话中,“长”已失去了修饰人的能力,在形容人的身材时用“高”。

(3)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采薇》)

(4)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祝福》)

“气力”、“魂灵”即力气、灵魂,它们的语素顺序与北方话相反。语素顺序颠倒并不会改变词义,吴方言只是约定俗成地选定了一种不同于北方话的顺序。鲁迅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些并列式的逆语素词语,如“苦痛”(《一件小事》)、“绍介”(《非攻》)、“慰安”(《藤野先生》),它们并不属于吴方言。吴子慧认为它们是近代白话文用法的遗留,石汝杰指出这些逆序词都来自日语。事实上,“苦痛”(苦痛杂于肠胃之间《韩非子・解老》)、“绍介”(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慰安”(时民皆饥愁,州县不能慰安《汉纪・平帝纪》)均是文言词,近代白话与日语继承了文言的用法。

2.动词

鲁迅选择动词的精妙之处历来为人们称道,而逼真传神的方言动词也为他的动作描写增色不少。

(5)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阿Q正传》)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说文》仑,思也,力屯切。‘浙江’令人自省者曰肚里仑一仑”,这里的“轮”即做“思”解。“肚里一轮”也就是暗自盘算,这里强调了盘算的速度之快,凸显了赵太爷的精明狡诈。

(6)可惜言语不通,缠不明白。(《非攻》)

“缠”在吴方言中有误解、弄错的意思,如《九尾龟》一百五十八回:“耐个人末勿晓得缠到仔洛里去哉!”“缠不明白”就是“弄不明白”,动词“缠”使人想到各种问题如藤蔓般相互缠结、无法理清,极具表现力。

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动词“捏”:

(7)三代不捏锄头柄了。(《风波》)

(8)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阿Q正传》

现代汉语中“捏”是用手指夹住物体,但是“锄头柄”和“大竹竿”都是粗重的工具,单用手指是夹不住的。吴方言中的“捏”与北方话的“抓”、“握”类似,既能用手指,又可动用手掌,这两处“捏”用的都是吴方言中的语义。

3.形容词

吴方言中的叠音形容词非常丰富,鲁迅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

(9)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狂人日记》)

(10)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风波》)

(11)见她死板板的脸上并不显出什么喜怒。(《肥皂》)

“白厉厉”用来描写“吃人者”牙齿悚然排列、闪现白光的样子,显示了他们的凶残、恐怖,画面感十足。“热蓬蓬”描写饭菜刚做好时热气蒸腾的样子,很生动。“死板板”写表情的死气沉沉、毫无活力。这些叠音词不仅节奏分明,有语音美,而且能逼真地描摹形态、表情达意。在吴方言中,三音节形容词的结构不同,表达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例如ABB形的“白雪雪”、“红血血”指比较白、比较红,相对应的BBA形式“雪雪白”、“血血红”在程度上就有所升高,表示非常白、非常红。

(12)慰老爷她是不放在眼里的,见过两回,不过一个团头团脑的矮子。(《离婚》)

(13)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边。(《阿Q正传》)

“×头×脑”形式的形容词在吴方言中比较常见,多带有贬义。“团头团脑”形容人体形臃肿、肥头胖脸的样子;“瘟头瘟脑”指人像得了瘟病一样,头脑昏沉、不清醒。

4.量词

鲁迅小说中的量词反映了吴方言量词搭配上的一些特殊之处。首先是量词“柄”。普通话中,“柄”和“把”相似,可计数带细柄的物品,但是“把”的口语色彩较浓,“柄”则显得比较文雅。在吴方言中,“柄”没有明显的书面色彩,可用来计数各种日用物品,如鲁迅所使用的:“两柄锄头”(《奔月》)、“一柄黄斧头”(《补天》)。

此外,还有量词“株”。普通话里“株”只能用于计量树木花草,而吴方言里的“株”还可计数蔬菜、葱等,搭配范围相对广泛,如鲁迅小说中的:“一株野桑树”《兔和猫》、“一株菜”《祝福》、“五株葱”《奔月》。

5.代词

古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始终没有区分男、女的作用,后来出现的“他”也兼指男、女及其他事物。从1920年7月写作《一件小事》起,鲁迅开始用吴方言人称代词“伊”代指女性第三人称单数,如:

(14)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故乡》)

吴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伊”本不区分男女,鲁迅试图将它从方言中吸纳进共同语里,分担“他”指代女性的功能,从而完善书面语代词系统。虽然“伊”最终没有通行,但是这种尝试无疑是有价值的。

(二)虚词

1.介词“在”

(15)送在嫦娥的眼前。(《奔月》)

北方话中,介词“在”一般不能跟在“送”之后,而这里的“在”是由吴方言中的“勒海”对译而来的。“勒海”同时包含了“到”的意思,吴方言中习惯说将某物“送/端/拿勒海”某人面前,相当于“送到/端到/拿到”。

2.助词“了”、“着”的混用

鲁迅小说中有助词“了”与“着”混用的地方,如:

(16)我正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17)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一件小事》)

与北方话不同,吴方言并不用时态助词“了”、“着”对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统一使用助词“仔”。如《海上花列传》第十一回:“马车浪催仔几埭哉(马车上催了好几次了)”,这里的“仔”相当于“了”。《九尾龟》第一百二十八回:“耐好几日勿来哉,勒浪屋里向陪仔姨太太(你好几天没来了啊,在家里陪着姨太太)”,这里的“仔”相当于“着”。吴语区的人往往无法正确区分“了”、“着”的使用范围,因而鲁迅在写作时偶尔会在应使用“着”的地方用“了”。

(三)方言俗语

吴越地区有不少自古流传的谚语俗语,它们大都形式简洁而内蕴丰富,闪现百姓的幽默与智慧,鲁迅将它们巧妙地融到了写作中。

(18)况且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的。(《阿Q正传》)

《越谚・语言・格致之谚》有“鹞鹰弗抓窠下食”的说法,鲁迅将之改写为“老鹰不吃窝下食”,意为干坏事的人为了避免被熟人认出,不会在本乡作案,语义相当于北方话中的“兔子不吃窝边草”。

(19)伙计本来是势利鬼,眼睛生在额角上的,早就撅着狗嘴的了。(《肥皂》)

吴方言用“眼睛生在额角上”讽刺高傲妄为的人,在这里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伙计吊高眼睛、给人白眼的神态。

鲁迅写作始终坚持博采口语,但是博采口语并不意味着滥用方言。他对运用方言进行创作的态度始终是极为审慎的。

(一)注意方言使用场合

我们能够发现,鲁迅的日记与书信里也有大量吴方言词汇,如“头里忒萝卜(没头没脑)”、“黄胖舂年糕(吃力不讨好)”、“倭支葛搭(杂乱无头绪)”、“阴阳搭戤(不阴不阳)”,等等。这些词都较为生僻,很难从字面理解其意。日记是给自己看的,书信则是给懂江浙话的亲友看的,因此鲁迅会相对自由地运用方言口语。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鲁迅使用的大多是浅显易懂的方言,不会给非吴语区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对于少量较生僻的方言词语,他都做了注解,如在《故乡》中就对“狗气杀”作了详细的解释。

(二)精挑慎选方言词汇

吴方言中有许多近义词,其语义差别需要仔细品味才能辨别。鲁迅在使用它们时,会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妥帖的词语。

(20)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祝福》)

绍兴话里,“回头人”、“二婚头”、“泡过茶叶”等词语都可用来指称改嫁的寡妇,且都带有贬义。与后两个称呼相比,“回头人”所带的蔑视色彩稍轻。这里写祥林嫂被逼再嫁时激烈反抗的场景,说话人语气中略带一些对祥林嫂的佩服,用“回头人”的确最合适。

(三)弃用方言用法,向共同语迈进。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鲁迅一直努力修正作品语言,用已得到普遍使用的词汇、语法形式替换自己习惯使用的方言用法,努力向共同语迈进。

1.直接修改

(21)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阿Q正传》)

据川岛回忆,此处鲁迅最初想用“”字。《越谚・音义・单字双义》:“不视而轻手抚摸曰。暗索约摸。”鲁迅认为“”字实在好,但终究太过生僻,因此在定稿时改为“摩”。

(22)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祝福》)

(23)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并且制定了五条件。(《阿Q正传》)(22)中的“过活”原为“作人家”,(23)中的“做抵押”原为“做了抵”,修改后语义并没有发生改变,形式上却更规范。

2.逐步改换

鲁迅选用吴方言代词“伊”指代女性第三人称,为完善现代汉语书面语代词体系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同一时期,刘半农提出以“她”字代指女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鲁迅先生也欣然接受了这种提法,在1924年后创作的小说中一律使用“她”字。

鲁迅小说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表

在北方话中,“寻”常作为词素出现在并列式合成词中,如“寻觅”、“寻求”、“寻找”等,而在吴方言中,“寻”作为词语独立使用的情况比较多,如“寻开心(开玩笑)”、“寻相骂(找人吵架)”、“寻新妇(找儿媳妇)”等。“寻”在北方话里的对应词语是“找”,鲁迅在早期作品中用“寻”,自《弟兄》(1925年11月)之后改用“找”。

鲁迅小说中“寻”、“找”使用频率表

此外,江浙人常说的“晓得”仅出现在《狂人日记》(1918)、《孔乙己》(1919)、《药》(1919)中,鲁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的作品中全部改用“知道”。

鲁迅小说中“晓得”、“知道”使用频率表

丰富的吴方言成分融汇于鲁迅小说的字里行间,使作品语言呈现出一种生动而蕴藉的美感,凸显了吴越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它们也借由鲁迅作品的传播被非吴语区的人们熟知,丰富了全民族的语言。鲁迅曾指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启蒙时候用方言,但一面又要渐渐的加入普通的语法和词汇去”(《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创作实践中,他正做到了这一点,在积极而慎重地吸纳吴方言的基础上,逐步向大众语迈进。毋庸置疑,鲁迅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做出了颇具价值的探索,值得后人敬仰。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石汝杰.吴语区作家的普通话和方言.修辞文汇[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