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

第1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渗透方法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3-02

前言: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当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而忽略教学方法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同时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帮助较小,在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下,通过相应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1 观察法。作为最直接最基础的物理教学方法,观察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对比观察法、有意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说,观察法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各个阶段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物理知识的引导观察,使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原有物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对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观察法需要注意根据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感知性、观察的关注性、观察的关联性以及观察的创造性,在对这些方面进行实际的分析之后,才能结合初中学生观察水平的现状和所要学习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1.2 实验法。实验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门偏重实验的学科,只有在不断的实验当中,才能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一般难情况下,这样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间接测量法,主要运用到声音的产生原理、平面成像规律研究和响度振幅关系研究当中,另外是实验推理法,主要运用到牛顿第一规律的研究和声音传播介质的研究上;控制变量法主要运用到密度概念、压强概念、速度概念和电阻概念的研究当中;最后是实验归纳法,主要运用到二力平衡条件、扛杆原理、光的折射定律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研究上。

2.下面对实验归纳法和理想化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2.1 实验归纳法。实验归纳法主要指的是在经过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大量观察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资料,然后根据这样的资料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寻找出其中的实验规律,得到相应的结论。一般情况下,这种实验归纳的主要特点是实验在前,归纳在后,归纳是在相关物理实验的研究下才能进行的,主要应用在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物理规律的成立上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实验目标进行明确,其次是对实验步骤进行确定,最后是做好全面的记录和观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资料,以此来对物理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在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实验归纳法来对成像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察,学生发现在利用放大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呈现出放大的现象,但是从放大镜中看远处的物理却变小了,由这样的观察可以引发出相应的问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物体的位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问题和假设,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物距分为三个区域,然后在这样三个物距当中,分别进行实验和观察,得出不同物距下像的正倒情况、像的大小、像距、想的虚实情况和成像物体的实际位置,通过相应的实验,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和观察,根据这样的数据,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以此得出相关的结论。

2.2 理想法。理想法也可以被称为推理法,针对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由于物理学习的许多变量不能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说这种方法比较适用。理想法其实是一种科学抽象方法,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相应实验或者问题的实际需要,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对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排除,以便在理想化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创作出相应的物理实验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来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或者规律进行探究。在初中物理的实验研究当中,这样的理想化方法比较常用,最常见的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其中的摩擦力进行忽略,以此来对其中的物体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用手推小车,手离开,而小车没有停止运动,从这样的现象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也就是说在物体不受力也能持续运动,并且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的滑动距离越长的假设,最后进行理想化推理,教师准备三块摩擦力不同的平面,然后在同样的力度上来使小车在平面上进行滑动,根据滑动的实际情况,猜测如果处于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车将会不停的运动下去。通过这样的理想化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物体的运动现象,来对物体本质进行认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物理研究意识。

结束语: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所以需要在相应物理知识的基础学习上,进行渗透方法教育,使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验结果相互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对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桂珍. 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教W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J]. 科教文汇, 2013(24):153-154.

第2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STS教育

一、STS教育概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现,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必须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实际有机结合;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STS教育,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将物理融入生活的思想理念,实行合作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渗透,注重科技发展。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具有互动性、发展性、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等方面的特点。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二、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原则

STS教育涉及范围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STS教育必须注重对其内容的选择,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以下原则对STS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适度性原则

对STS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与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保证两者内容能够相互适应,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学内容,保证STS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适当。

(二)时效性原则

对STS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时还应保证其内容能够对科技成就及其相关社会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反映。同时,还需对其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三)综合性原则

对STS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时必须保证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综合性,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

(四)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主要是指STS教育内容能够适用于学生实际的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将STS教育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结合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物理技术应用方式的掌握,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具有基本的操作技能。例如,如何对电压表、电流表、弹簧秤、天平实验器材进行正确的使用。另一方面,加强训练学生的实用型技能,例如,对照明电路进行故障分析和对楼梯灯的电路进行安装等操作技能。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通过制作电池、水火箭、简易水平仪,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技术改造能力和科技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自己设计制作温度计、气压计以及设计和安装电动机模型等。

(二)加强物理史教学

加强学生对物理史的了解,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应将相关的物理学史材料适当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霍金、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无私奉献的科学素养;通过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的故事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三)将生活实际与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物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合理的融入生活实际,发挥物理科学实用性的特点。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液化”现象,向学生介绍液化方式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石油液化气的液化方式,使学生了解液化气主要是通过将气体体积压缩,并降低温度而形成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到生活实际与物理实验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物理学习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能有效地将技术与科学原理有机结合。例:老师在探究浮沉条件时把塑料瓶、锡纸、铜块、牙膏筒及水槽分给学生小组探究,学生讨论后动手有的让锡纸船漂浮,有的想办法让牙膏筒悬浮,课堂马上变得生动及有效。这种不断地改善课堂实验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的方式,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程序、操作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教学内容和要求,并通过对实验方案的“猜想——设计——讨论——选择——验证——总结”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目前初中物理注重学生控制变量法探究、类比法和微细现象放大的观察法以及比较法、等效替换法、转换法、模型法、叠加法、实验推理法和描述法等。通过现代化宣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结合STS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兴趣,同时扩宽学生的事业,使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科技知识。

第3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物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与物理实验的本质决定的。物理学的创新和发展无不与实验密切联系,物理实验教学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却表现为“统一的实验设计,机械划一的实验器材,固定呆板的实验程序,已知样板的实验结论”,这无疑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实践的激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应该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 “估计水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水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测水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增加实验探究成分

过去物理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而且我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苦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三、巧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

物理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其实都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紧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等,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在物理实验结论的应用与延伸中引导学生创新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所获取的知识并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如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物态变化的规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了“神州飞船”发射中应用到的抗高温材料、“热管”技术等,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们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呢?”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一位同学的想象非常有创意“用某种材料,把它填充在墙壁内,室内温度升高时,它熔化吸热,阻止温度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它的液态就凝固放热,阻止温度降低,从而始终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还可以将外墙壁的颜色设计成可变式,冬天为深黑色,夏天为白色。”对于他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其他同学“异想天开”的想象,我都能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提高。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验创新能力,我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活动,其中每学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活动之一。如学习噪声后,我组织学生到工厂了解、体验噪声危害,分析噪声的产生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学习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后,及时组织学生走访了解了通常家庭的节电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情况,通过实验探究并提出了节电的措施,还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模型。我们还会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小制作比赛,如在学习光学后组织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潜望镜。此外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开展科技制作、小发明、实验操作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又动脑,激发了斗志,磨练了意志,培养了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发展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第4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1初中物理课堂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维目标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心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但是现实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初中物理《标准》中对科学方法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好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程度.《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表述,主要是对于过程的具体要求,对于科学方法,只在第五条中提到“要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在初中阶段具体要学习哪些方法?在问题解决中要会用哪些方法?学生应该达到什么层次?课标没有具体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老师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度”理解认识有偏差,教学过程中无从下手.还有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方法与能力相互混淆,把方法等同于观察、记忆、分析、归纳等能力目标,这些教师并不明确在初中课堂上学生到底应该学到哪些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时应如何制定科学方法的目标.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科学方法教育落实不到位,肤浅漂浮的情况.

2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行为方式,是人们改造和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它是将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的纽带.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虽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还没有接触了解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那么就无法将大量的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编织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网络,也就无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当面对陌生的问题时也就无从下手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因此,初中阶段在注重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在课堂渗透和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物理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避免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只重知识,忽视方法,只是孤立地解释现象的状况存在.经过合理实时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当然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分析、思维等能力还处于开发提高阶段,我们也不能过度拔高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和作用.

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在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有控制变量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古老、最直接的科学方法,在初中教学中,观察法的教学始终贯穿于物理课堂各个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对学生的观察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限制,在初中教材中唯一明确提到名称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其它科学方法都是渗透于实际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把名称明确提出.控制变量的思想是在课本中明确提到的,广大师生能够张口就来,在《课标》中具体要求是“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初中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初中物理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验均应用了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实际在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需要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的大小)、转换法(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判断电阻的大小、实验中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归纳法(分析实验数据现象,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总结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量与另外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了第三或第四个量保持不变)等方法.

4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既不能脱离知识去讲方法,也不能只讲知识不讲方法.离开知识讲方法就会使方法显得过于理性化,抽象而不具体,学生难以琢磨.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科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抓住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不同的科学方法.通过概念、规律的形成,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归纳、综合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将科学方法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既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知道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学到科学方法,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实验法,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竖立的玻璃前,让学生通过玻璃观察点燃的蜡烛的像,比较物、像的大小;然后再将另一只等大的蜡烛B放于玻璃后,移动蜡烛B使它与点燃蜡烛A的像的位置重合,比较物与像的大小;通过标出玻璃以及玻璃前后蜡烛的位置,测出蜡烛和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找出物像连线与玻璃面夹角关系.改变蜡烛到玻璃间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种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的做法,既使学生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由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学内容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的作用,做到方法教育和知识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5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第5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一、初中物理科学方法的分类

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方法,大致可将这些方法归纳为以下四类:

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理想化、实验、等效、模型、放大以及观察等。如薄透镜、电磁波等,均是按照物理方法建立起来的理想模型,它们不但是物理知识构筑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处理物理问题的实用方法。

2.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实质上属于一种工具,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有时可转化成数学问题,再通过比例法、图像法、方程法等,可以简化物理问题的求解过程。如电阻、密度等物理量的实验一般使用的都是比例法及图像法。通过这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物理概念及规律。

3.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中包括以下内容:推理、分类、归纳、综合、分析、类比、概括、抽象等,例如,在寻求两件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运用的就是比较法;焦耳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也都是按照综合、分析、推理、归纳等,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总结出来的。

4.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绝对相对、量变质变、控制变量法、一般特殊、部分整体、原因结果、统一对立等。如,在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教学中就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的设计阶段,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浮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根据的猜想,再以每一个因素是否与浮力有关为主题设计实验步骤。在设计试验过程中,应突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即对影响浮力的因素和条件施加人为控制,改变某个变量、保持其他变量不变,测量并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1.重视科学方法教育是当前世界科学教育的趋势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教育人士也逐渐认识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掌握方法的多少以及对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中,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学的各种现象、概念及规律,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及方法更加重视。

2.科学方法教育是新课改的目标当前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已将科学方法确定为普通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这一点较为充分地体现出课改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详细阐明:应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及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3.科学方法是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基础

就物理学而言,其是哲学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这一点决定了学好物理有利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学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思维习惯,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及应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进而促进了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4.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是遵循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方法是由各种科学知识衍生而来的,可以说它是科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对科学知识最好的论证。因此,科学方法既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及训练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思维及态度的主要依托。借助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物理课标》为物理教学明确了科学方法教育目标,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在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挖掘适应于物理教学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同时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制定可行性强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策略,促使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为科学化。

2.物理科学方法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均属于整个物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而科学方法则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在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学时,千万不能脱离物理知识教学,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种忽视物理知识而仅注重科学方法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科学探究原则

学习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时,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可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是科学方法教学的一个途径,所以,探究教学的开展必须以运用物理科学方法为前提条件,并结合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隐性为主、显性为辅的教育原则

物理科学方法的隐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物理科学方法的向导作用,而不要对具体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阐释,属于渗透性教育。物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接受的方式和程度提出科学方法的名称,阐述科学方法的内容、特征以及如何具体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应实施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的教育策略,以适应初中生现有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5.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而科学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仅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势必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实施的策略

1.初中物理实验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初中物理实验根据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测量性实验等。将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物理知识和规律,逐步形成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良好习惯。如在进行定滑轮的特点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定滑轮特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渗透了实验法、比较法、观察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第一步,利用幽默的漫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假设,并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得出定滑轮是等臂杠杆的结论;第三步,指导学生用理论分析法,将定滑轮视为变形杠杆,得出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提拉物体的用力大小是相等的,所以定滑轮不省力。

2.在物理学史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更可以启发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历史资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关性,以及历史资料本身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到物理学史介绍中,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和感知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力和运动》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伽利略是如何进行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念的,从而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在物理问题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第6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不同维度;初中物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体制深化改革下的一个重要要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个人素养以及个人能力的一个必然要求。物理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物理学知识,也是让学生明确物理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物理学科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爱国热情进行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应该对学生科学严谨的物理态度进行培养。其中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进行了解。在物理实验中,主要对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关系进行研究,那么物理教师则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旦出现实验失败,则需要引导学生对其失败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属于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另外,在初中物理素质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培养。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物理学家,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物理学家的故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前提,物理学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物理发明均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物理学家的这些造福人类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如原子弹对日本所造成了毁灭性的爆炸,核电站却给人类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这两件事的对比分析,就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理发明的不同运用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以此帮助学生培养造福人类的信念及保护自己国家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研究方法进行积累

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物理学中问题的研究学习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有理想模型、理想实验法、类比推理法以及控制变量法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不断地进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并且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不同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同时还要对旧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另外,在课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同时提高其自学能力,也就实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三、注重培养社会应用型物理人才

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是观察和实验,这两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中毕业之后,将会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步入社会,一部分学生继续求学深造,但最终也将会步入社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能够将知识更好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始终将此作为其最终的教学目的,把学生作为主体,始终重视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物理学科几乎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实用技术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就不能以单纯的教学而教学,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准备一些和实际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也多和实际生活相互贴近,这样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实际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不但会开启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大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或是继续深造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自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也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运用物理知识,从而更加促进了物理知识在人类发展中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加强.浅谈激励性教育在初中物理素质教育中如何实施[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0).

第7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物理;复习;方法;概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任教近十年,从初二到初三,循环了好几轮。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悟出了物理的一些复习方法,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机械的记忆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知识结构入手,抓住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弄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活化知识,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中考物理复习体现在三个字,即“牢”、“精”、“活”,并且要关注实验和热点等问题。

一、基础复习要体现一个“牢”字

第一轮是基础复习,要紧扣教材。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中考试题中相当一部分是教材中例题、习题的拓展和衍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主,对知识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并进行归纳、牢固掌握,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逐一过滤,对某些题目要进行“变式”思考,锻炼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我主张按章节进行全面复习,通过教材梳理知识,使平日学到的知识化“零”为“整”,达到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巩固双基的目的。因此,复习时要紧紧围绕“记牢”这一重心,做到“三抓”:一抓知识的梳理和回顾,即对课本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将平日学习的知识点组合成知识链、公式链、运算链,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整体结构认识;二抓知识理解的掌握,复习时不能满足于对概念、公式、定律会背,关键是理解、体会,掌握它们的实质,揭示其内在联系,通过比较理清易混、易错知识,搞清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注意多做各种类型的习题,以增强理解性记忆;三抓习题的练习和巩固,对典型例题、习题要认真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查漏补缺。

二、专题复习要突出一个“精”字

第二轮按初中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专题复习,即把初中物理的全部内容归纳成力、热、光、声、电、磁六大板块系统复习。如果说第一轮复习重点是记得“牢”固,那么第二轮复习关键是要记得“精”,即从纵、横两方面串联知识,编成网络,进一步提炼知识精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考点、热点,提高复习效率,使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三、题型复习要注重一个“活”字

第三轮应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题型训练。

此时要注重在灵“活”运用上下功夫,通过重点练习一些中考热点题型,如开放题、探究题、阅读信息题、实验设计题及与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题等,进行题型分析,总结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掌握“通法”,妙用“巧法”,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从中领悟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转换法、实验推理法、控制变量法等),并能用它指导解题,以不变应万变,“活”学“活”用。

四、加强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施新课改后,中考物理试题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在实验中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因此对物理实验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据课程标准,抓好物理实验基本知识的复习。

1.认真仔细研究中考说明书,全面把握中考的方向。中考说明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制订的细化要求,全面了解说明书对教材中实验的考查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

2.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提高实验基本技能。

(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

2.教材中的插图和科学探究活动目录中的内容。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方案,特别是中考说明书上强调的21个探究实验;还要注重“STS(科学、技术、社会)”的考查等。

五、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

(一)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例如2010年中考第9题,考核了各类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等。

(二)动态、故障分析,如2010年中考第24题,考核了学生对电路故障原因的分析。

(三)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中的思想方法,主要反映在一些探究题的结论上。

(四)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如2010年中考的第25题以及2011年中考的第23题,均在题目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要求学生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第8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1 观察比较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比较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所谓观察比较法就是对各种物理现象、物理实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和认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运用观察比较法的一般步骤是(1)选定标准.(2)将待测对象与认定的标准进行比较.(3)得出结论.运用观察比较法的关键是对标准的认定和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例1 在美丽的西湖,小王和小张坐在同一艘游艇上正向对岸开去,小王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A.湖岸事宁人B.小张

C.迎面驶来的游艇D.湖岸边的树

点拨 运用观察比较法确定物体运动情况时,关键是抓住判断的依据,即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析 由于游艇正向对岸驶去,故小王和湖岸、岸边的树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迎面开来的游艇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小王和小张坐在同一游艇上,他们两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保持相对静止,故以小张为参照物,小王是静止的.

答案 B

2 推理法

由已知的一个或几个判断为前提,得出作为结论的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就是推理.在推理过程中,已知的判断叫做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做结论——推论.真实的前提和推论之间必然的联系叫做推理依据,按照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向,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在物理学习中,通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例2 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

A.一定大于20 cmB.一定在10 cm和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D.一定在8 cm和10 cm之间

点拨 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满足u>2f,f

解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物像异侧,且能成像在光屏上,所以在光屏上形成的是实像;由于物距大于像距,故像应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又因为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满足u>2f,f

答案 D

3 图象法

在物理学中常用数学图象的方法,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将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具有直观、形象、简洁和概括力强的特点.用图象法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看清图像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2)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3)明确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像的交点坐标、斜率、截距及图像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4)根据图像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定量计算或做出定性判断.

例3 如图2所示是某同学对两只电阻R1、R2进行测量后所得的两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电阻R1、R2的大小关系是

A.R1>R2 B.R1=R2

C.R1

点拨 要灵活掌握分析、比较的方法,一般这种图像,通常可采用横着比较(I一定)和竖着比较(U一定)来分析.

解析 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在电流一定时,电压大的电阻大;在电压一定时,电流小的电阻大.因此要比较R1、R2的大小须在纵坐标上任取一点I,如图3所示,过I点作纵坐标的垂线分别交两图像于A、B两点,然后分别过A、B两点作纵坐标的垂线分别交U轴于U1、U2,由于U1

答案 C

4 比例法

比例法就是在特定条件下用比例式来解题的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物理公式、规律等,用比例式建立起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比例性质来计算未知量.比例法在许多情况下是很方便的,只要相比的量的单位相同就可求解,无须统一换算为国际单位.

例4 有一节油车,装满了30 m3的石油.为了估算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30 cm3石油,测得质量是24.6 g,问这节油车所装石油的质量是多少?

点拨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不变量,以不变量为桥梁建立方程.例如当密度ρ一定时,物体的质量m与它的体积V成正比,可得比例式

m1m2=V1V2.

解析 由ρ=mV,当ρ一定时,m与V成正比,

得m1m2=V1V2,

且m1=24.6×10-3 kg ,

V1=30×10-6 m3,

V2=30 m3.

所以m2=m1V2V1=2.46×104 (kg).

答案 2.46×104 kg

5 极端法

当一个物理量或物理过程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把问题推上极端,通过对极端情况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因为同一个问题特殊条件下的结论与一般条件下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浅显,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叫做极端法,例如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问题可采用此法.

例5 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下列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减小

B.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

C.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D.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

点拨 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判断电路连接方式,再明确电表作用,最后根据电路中电阻的变化确定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解析 图5中R与R1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然后再研究P向左移动时,直接把P移到最左端,电阻最小R1=0,此时R总最小,电路中电流最大,有了这个极值结果,过程的变化也就出来了,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R1减小,R总减小,故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是随电流变化的,所以也逐渐变大.

第9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探究学习是物理教学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求学生潜能的发挥,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获得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验:经历探究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讲了,学生未必能懂;学生看了,可能会记住;学生亲手做了,才更易理解,印象才会更深刻,并会在实验中有新的发现感悟。所以实验时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探究生成。

(一)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

许多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实验的快乐,从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上《滑轮》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做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验后,解决如下问题:小红利用滑轮组提升重6Kg的物体,如果使用的动滑轮重0.1Kg,要用多大的力才能提起?如果他将物体提高3米,需要把手里的绳子收上去几米?

学生在实验中不仅会了解动滑轮的省力,定滑轮的定向,更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如重力与滑轮组数的关系,重力与动力之间的关系,摩擦力的大小,滑轮本身的重量问题,这些不确定因素的考量,更易为后续学习铺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也会高能。

(二)布置课本小实验。

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易找的材料进行实验。物理课本上的实验老师不可能一个个做完,特别是课中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布置给学生自己回去完成,对学生利用器材的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如上完《滑轮》后,回去做实验:一根绳子最多能提起30斤的力,想用它提起100斤的重物,绕成滑轮组至少要几根绳子承重?试着做一做,并画出滑轮组的示意图。

我们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课本的演示实验可选一部分让学生做,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在操作中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纸锅沸水的实验:让学生回去在纸锅里放水烧,烧到水沸腾时,纸仍没有烧着,思考为什么。在这基础之上,再来讲《沸点》问题,学生学起来就会很轻松。由此更可以做出一些小发明,如有的同学家里开饭店,他就在纸锅里放菜,锅下烧支小蜡烛,很有诗意。顾客不仅吃到了美味,更“吃”出了一份温馨。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二、习题:探究多元价值

(一)寻求变异。

要求学生对典型题能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知识,开拓思维空间,寻求变异,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答案,使更多的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后,可设计如下问题:一杯水中盛有一定量的水,水面浮着一块冰,(1)冰溶化后水面怎么变化?(2)往水中加入足够的盐,冰露出液面的体积怎么变化?冰溶化液面又怎样变化?这样层层探究,能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二)曲径通幽。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题型改编,可独立进行,也可分组讨论,提出新观点,列出新的问题,想出新的办法,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步骤。老师应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探讨、去发现。对改编正确,特别有创意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应“领着学生走进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靠近学生”,使学生学会归纳、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探究创新的精神。并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朋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知识的共同探究者。

如上完了《滑轮》后设计作业:外形相同的滑轮,为什么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出现了不同的作用?

1.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测量、探究定、动滑轮工作状况。

2.写一份实验报告,分析理论与实践出现偏差的原因。

3.写一份调查总结:《定、动滑轮、滑轮组在实践中的运用》。

以上作业可选做两题。师生可共同提出问题,选择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问题回答的猜测和假设。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三、方法:培养探究的创新意识

用于初中物理探究的方法很多:如模型法、叠加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等效法、描述法、类比法,等等。这些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如: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当然每一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互相渗透,交替使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意识地运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