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第1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职业生涯,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Dona,dSuper,1957)在《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出,是指个体遵循一定的道路或者途径,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学问,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安身立命。即教育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的误解

 

1.1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

 

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欧美传入中国。国内职业生涯领域有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一是以心理学背景为主流的学院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生涯课题,注重人格的研究和心理的完善;还有一派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背景的务实派,侧重于强调求职技能技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协助求职者实现职业目标。综合上述两种派别,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两层含义。目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之中,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为职业规划教育,其中的目标就是寻找到适合个体的职业。因此,许多探讨集中在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出诸多就业指导性建议和策略、通过校企合作等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未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普遍可以看到诸如以下现象: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很少系统性为新生制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活动方案,即将面临就业时才设置一系列讲座来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技巧的传递,开设宣传形式的就业宣讲会、杰出校友返校分享求职经验和成功人生经历,导致大学生习惯性忽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仅仅在毕业时临时抱佛脚,被动吸收和接收学校为其安排的就业指导,接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而缺乏符合自身个性特点和职业理想的选择性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要实现由学校到工作的短期、静态、片面的就业目标指导转向关注学生全程、动态、可持续的生涯发展教育。

 

1.2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专门的技术性教育,也不是片断式的短期教育

 

专门的技术性教育在于传授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如果把就业指导比作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门传授找工作的技能技巧、面试经验、职前准备的专门性课程,它能够将寻找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汇总成简洁而又有针对性的条条框框,把求职路上毫无头绪的求职者训练成求职高手。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不是上述教育模式,国内学者将它定义为一种把教育对象当作全人(holistic)的教育,不是仅仅传授专门领域知识的技术性(specialized)的教育,是统整性(integrative)的教育,不是片断式(fractioned)的教育。从横向方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全人教育,从纵断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它是维持和贯穿人的一生的全面教育。这与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有着共同之处,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是关乎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终身课题。

 

2职业生涯教育实践

 

在定义清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后,探索和实践成为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为数不多,形成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已经立足于基础教育,而在我国则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负担,恰好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教育工作者空间和机会践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1)设置职业前瞻教育,提前让学生树立起职业探索准备,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职业前瞻教育是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理念,在原有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学生入学后他所接收的第一门具有导航性质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所忽略的潜藏在身上的潜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的基本问题。

 

职业前瞻教育过程中,生涯规划课以入学导航的形式,为学生引发为什么上大学这样的话题和思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说教的痕迹,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对自我探索和未来职业生涯,尤其是对学习生涯思考的平台。在学生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组织各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在传统的学校里要在三年级以后才涉足和考虑的职场的实践活动,提前到了入学之初,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实践,让学生在看见、听见、感受之间,来看清未来工作世界的模样,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2)增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引领学生一起来跨界思考,使学生的校园世界和将来的工作世界之间发生联结,在校园世界、学生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产生交替和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世界和工作世界中回归自我、探索自我世界。这种基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实质上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部分内容。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职业要求,根据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有意识地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为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寻自我的职业生涯。

 

(3)设立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替代的资源,学生选择一所高校,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四年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学校的独特化、个性化特征也能成为毕业生在社会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跨界、融合、统整为一门职业生涯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大赛,有助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工作坊、专题报告讲座、通过团体训练、模拟面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校园里落实的载体。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大赛,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自我,这种方式有助于淡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说教理念,呈现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连续分阶段进行的教育过程,需要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立足校园与面向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探索自我、实现自我和回归自我服务。

第2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内涵;路径;学科教学渗透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职业选择问题是人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人们有关职业选择问题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才去思考。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引导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应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的推广与实行对于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这充分说明职业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对于当前国内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找到发展差距,更好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美国职业协调委员会提倡将需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类,即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中专生、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3]。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对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职业生涯教育”一词于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教育总署对职业生涯教育一词解释为: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人,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4]。还有的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如“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5]另有学者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技能,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进而最终达到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岁)、试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0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成长期对学生进行的就是职业启蒙教育,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7]。针对职业启蒙教育,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上官子木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生存的,也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的发展方向[8]。我国学者杜启明论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包含帮助小学生进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发展职业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挥有所影响。”[10]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职业,根据职业认知,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机制[11],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国,学校的职业讲座、模拟工作情景的启发性游戏以及社会体验活动,构成了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日”,在“职业日”当天,校方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消防员、工程师、工人、银行家、运动员、推销员、警察、律师等,他们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情况,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使其意识中对职业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从而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美国的小学课堂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如德克萨斯州圣弗朗西斯科东部独立校区,教室变成工作场所,以学生为中心参加实践性活动,这些校区所有教育都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12]。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在孩子们“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相应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上6岁至16岁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也体验到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国,学生从13岁起,在学习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公司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了实习岗位。在学习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实习岗位,这些实习经验出现在大学申请书或者今后的工作简历都是有效的。除了参加儿童会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在邻国日本,小学生还在学校或班级各项事务中主动接受劳动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潜能。日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经常会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式的活动,在这一天,学生将会亲自安排与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结束,老师进行总结讲课。此外,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成为日本对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等。职业体验项目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与职业启蒙教育都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重视劳动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国小(小学)开始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小学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戏、讲座、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生涯博览会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国内大陆研究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实践的探索[13]。2007年我国引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觉,让其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达到帮助他们了解未来面对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研究小组,并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个纲要以及项目研究的推动,2009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职校的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区大批的教师、学生前去参观体验并且受到广大参与者的好评。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中,被认为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15]。因此,很多学者专家主张将与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美国是典范之一。美国政府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教育开始,即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16]。美国各州确实在这样实施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进行生涯认知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探索教育;从初三到高一阶段进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时代进行生涯准备教育;高中以后进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设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应贯穿学前、中小学;三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需掌握谋生的技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分阶段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其职业意识,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日本同样如此,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7]。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18]。如小学生在社会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当地的生产销售,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的目的;在道德课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服务他人、社会的快乐。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很多教育界专家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启蒙思想渗透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中。其中,台湾于1998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决定在信息、环保、两性、人权四项课题之外,增加“生涯发展”这一课题,在明确一至九年级学生需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将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19]。台湾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学科老师先将教材中可融入启蒙的素材提出,且确定能力指标。职业生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列入计划实施。他们采取弹性学习节数的方法,聘请校内、校外专长教师指导。而大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这个阶段。有学者将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融合加以分析,总结出教材以专栏形式呈现、以案例访谈方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特点,并述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四大作用,即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有两位研究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探讨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其中一位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应以生涯规划为内容导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地理教学的快乐与获取成功的乐趣[20];另一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焦点应该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了“两不同”和“两需要”的具体策略,即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根据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21]。此外,还有部分一线教师论述了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有教师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他提出通过生物科学史话感受科学家的足迹,以敬仰生命;通过“活动和实验”形式模拟科学家活动,以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生物科学与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奥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逐步走进生活,应用生物科学知识[22]。

四、结论与反思

无论对于宏观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需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他们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都比较成熟,课程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承担相应学生生涯发展的任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义、意义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的研究介绍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在肯定学者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反思,我国大陆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国际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认真对待: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子内涵,学者需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阶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为此阶段,试想素质教育被提早到了零岁,而学生的职业意识到18岁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现实。2.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的探索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建构较少。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纵然成熟,但仅仅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机制,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他们的实践经验既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升华为适于我国教育机制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学科教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鲜有人关注,且具体的策略仅仅是“蜻蜓点水”。虽然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以科目本身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没有某种联系[23]。小学教材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纽带,又是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蕴含众多职业启蒙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相关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张建国.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9]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0]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54.

[1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4]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爱新,安月辉.解析日本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81-82.

[18]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8.

[19]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2]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36(2):20-21.

第3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陈铭彬,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82-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一个人的主客观环境分析,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我们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许多阶段,一般按职业生涯理论来划分应为四个阶段,即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和选择阶段,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与选择正确职业方向是后续职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业,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个体反思的重要内容。

一、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规避职业风险

职业选择是人生未来发展的初步定位,良好职业规划设计又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曾有报道哈佛大学作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所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青春期,是一个迅速趋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一个设计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并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总结和预测,让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职业发展趋势,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也使大学生自身人格不断完善,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大学学业过程中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的欠缺。增强综合素质,从而间接规避了择业过程中盲目就业的风险,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当前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

据北森测评网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依据职业发展理论,选择符合自己天赋与兴趣的职业,不仅能带来人生的快乐,而且能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但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大学生没能实现顺利就业,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把大学学业与职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当前学业作为将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未来职业作为当前学业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

大学生“职业化”。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的日常工作观察了解,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正确系统的认识

据报道,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另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在网上作过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人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还是满意的,但当被问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是否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等问题时,能够作出肯定回答的大学生不超过20%。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认识还比较差,没能认识到其重要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又往往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不科学性。一是缺乏职业规划的计划性。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校门后,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职业生涯是毕业后才需考虑的事情,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综合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建上不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二是急功近利性。许多大学生看到当前就业难,就想多方面提高自己“硬件”水平,于是盲目从众,急于求成,想方设法走捷径,呈现出功利性。如当前大学里出现的如火如荼的“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等。三是规划的随意性。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未来职业进行全面了解之后,随着自身素质与职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适。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自我设计,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考虑欠缺,凭个人喜好而随意规划。

(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服务与指导不完善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高校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不少高校中,这方面还有较多欠缺。其具体表现为:个别高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辅导队伍欠缺。有些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较为薄弱,许多讲座、培训带有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许多职业规划工作也局限于毕业生及高年级学生当中,导致多数大学生们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流程。对学生而言,由于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也就处于迷茫状态,单凭他们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把握的,需要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专业老师与职业咨询的帮助,需要有专业职业教师的辅导,加强理论方面的传授。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力也是学生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大学生自身内在要求进行,同时高校提供必须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训练,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学生内因层面上。必须重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靠自我内在素质的提升,必须对自己、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人职匹配”。一方面要认清自己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自己兴趣爱好是选择个人职业的前提。个人

对某项职业感兴趣时,便能以饱满精神来应付各种繁忙的工作。曾有报道,一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如果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兴趣,那么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且容易疲倦。这要求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设计职业生涯时必须注意考虑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另一方面。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常言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大学生经过四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已具备较好专业基础。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尽量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到扬长避短,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其次,要认清社会的需求。认清社会的需求就是要求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必须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必须认清社会的需求,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意识,坚持紧密贴近社会需求,遵循择世所需的原则开展职业定位。

(二)高校外因层面上。建立强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专业而高素质的规划指导队伍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高校在这方面必须切实地担负起职责,建立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可通过整合资源,以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并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规划指导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各类各层次讲座的宣讲,各种职业规划活动的举办,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环境不断变化持续地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个别讲解,以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不同情况的需要。

(三)社会制度层面上,必须完善相应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是大学生良好职业规划的外在环境因素。在国外,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具有较高专业性的职业,已深受大学生及职业初入者的欢迎。而在我国,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当多的理论还只是引入借鉴别人,没有创新和改进,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效率不理想。因此,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服务上可加快市场化步伐,大力推行和建立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的认证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生涯指导的服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满足大学生们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需求。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处理好与学业及就业间的关系

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较为特殊,一方面作为学生角色,必须处理好与当前学业间关系,另一方面作为未来就业者角色,还要处理好毕业就业的关系。

(一)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学业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规划的关系在于,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空中楼阁”,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又是当前学业的目标与方向,对学业发展具有推动促进作用。这需要我们努力将两种规划协调和统一起来,以更利于规划把握好现在的学习、将来的择业,更有利于实现眼前的学业目标和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们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逐渐凝炼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毕业就业之间的关系

第4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无论在综合性高校还是在艺术类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是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既具有艺术生的青春与活力,又具有师范生渴望学好本领准备为人师表的热情。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个性较强、情感丰富,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充满期待。但由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均处于发展阶段,他们不同程度存在着自我设计能力弱、职业价值观模糊等问题。作为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主力军,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所带来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面对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面对着自身未来的发展,如何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①根据职业生涯的理论,职业生涯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接受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正处于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的关键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步骤。因此,根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和任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爱“音乐人”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是相符的。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能力、个性特点、兴趣以及职业理想都不完全相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认知,通过分析、评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确定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和计划,将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身体潜力与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气质,他们富于幻想、容易感动、非常敏感,多数学生性格活泼外向、热情健谈、适应力强,但同时许多学生也存在着容易冲动、缺乏耐心与恒心的缺点。尊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关爱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社会人”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个人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接受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从事社区、群众性或企业艺术教育与实践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定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发展趋势,逐步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明确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主动做好职业准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实现个体能力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唤醒学生职业意识并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一课,是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的音乐教育者”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并不是以学生的就业为终结,而是促使每一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能够得到与自身特质相符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价值的最大化。

(一)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急需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型音乐教育工作者。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重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否胜任学校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否真的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等不仅是对其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也将直接关系到基础音乐教育是否能更好的发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发现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理想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意识,增进职业道德,发展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做各种准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个性较强、情感丰富,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充满期待。但由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均处于发展阶段,其社会经验、认识水平还未能达到独立、正确的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情绪与感情具有不稳定因素,常处于波动、迷惘、起伏和抉择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个性化能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面对学习与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随着对自身、职业、社会认识的加深,自信心也会随之建立。而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培养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适应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

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周期缩短的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除了要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外,还应当为学生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过程中相继发生需要、动机、主动性活动、自我建设、自我控制、自我发展。”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种“自我组织学习体系”,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分解的自我提升计划,可以增强学习的有序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技能,激发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一) 职业自我意识

职业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二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是自己与未来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三是自信心,即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职业相匹配的是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备较强的音乐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学习与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虽然每位学生的性格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适合音乐教育职业,但是却可以根据音乐教育工作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和发展相关的性格。

(二) 职业生涯认知

“职业生涯认知包括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念。”③

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认为花很多时间学好音乐专业技能后,如果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发展空间有限,难有成就,因此优先考虑其他的职业,如从事大专院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工作或者其它行业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工作,而把中小学音乐教师当作最后的选择。还有的学生认为反正都要到中小学当老师,不需要学这么多。这些想法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结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认真厘清与音乐教师职业发展相关的诸多问题,在深层次认识职业发展与个人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职业生涯产生认同的态度。

(三)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指导者的帮助下,在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大学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④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性较强,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对比较明确。从笔者了解的多所高校历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居多。因此,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参考职业指导师、家长、专业课导师以及往届毕业生意见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措施,并采取逐层分解的办法,将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一落实,逐步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习生活的理想蓝图,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会不断发现在最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和开始执行后又出现的新的困难和障碍。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规划内容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是相当必要的。学生可以结合职业生涯相关课程的教学考核、教育实践考评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多角度地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反馈与修正。

四、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全程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且以针对毕业班学生为主,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从入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专家讲座、专业测试软件、专业机构指导、专业课导师指导、建立相关网站等方式,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中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并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够得到所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所扮演角色的转变。

(二) 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以各门课程教学为基础

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其它专业。作为将来的音乐教师,应掌握大量的音乐知识与基本的音乐教学技能,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组建与指导小型乐队、舞蹈编排、音乐基础理论和其它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教师职业所需的课堂教学能力及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与素质是需要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与形成的,是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音乐类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把各门课程教学与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所需要的实际能力互相结合起来,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

2.专业课导师参与

音乐类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组织有一定的特殊性,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如钢琴、声乐都是以小班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而且这种教学关系相对较稳定,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因此,专业课导师对学生的个性与专业能力有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专业课导师一般也比较依赖。充分发挥专业课导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让专业课导师参与所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者成为学生的职业指导师,将学生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与将来的职业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可能比苍白的说教更具有针对性以及说服力。

(三)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

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功就业的途径之一。据笔者了解,用人单位在考核招聘时,他们所希望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歌、善舞、能奏、善讲,还必须能胜任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因此,即将成为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多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培养与社会需求想适应的专业技能。

音乐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公共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根据个人的特长及兴趣选择适合的形式内容,通过个别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第三,音乐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学生将书本与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除了训练掌握、选择及运用音乐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讲课、评课”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板书的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制作音乐课件的能力、制作音乐教具的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之外,还要训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第二课堂)或文艺汇演的能力。通过教学实习,使音乐教育学生充分掌握音乐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现状,同时也对自身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五、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理论的认识与掌握仍处于较低水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如何加深自我认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关注自身潜能的开发,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提出一些对策及观点,以期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让学生通过规划认识自己,努力学习从而丰满自己的羽翼,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做好全面准备,在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自由翱翔。

注释:

①邹放鸣,赵跃民主编.《大学生涯导论》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第123页

②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教育现代

化,2006年第八期

③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④邹放鸣,赵跃民主编.《大学生涯导论》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第145页

参考文献:

[1]王海山,王续琨著.《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当代社会

的大教育观》,河南出版社,1991年

[2]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3]刘燕华,钟福祖,马莉.《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研

究――以西北民族大学职业指导调查为例》《西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4]张立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教育研究》,2006年第八期

[5]李军,费剑南,董承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

读》,《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

23卷第2期

[6]盛宾.《论师范教育转型与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7期

[7]赵慧娟.《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高教论坛》,2006年4月第2期

[8]赵金秀,王晓莹,吴弘萍.《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模式的构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年第5期

[9]于立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第5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战略选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以及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大学生在充分熟悉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自己从事的职业领域,从而真正拥有自己特色的、合理的职业定位。

(二)有利于明确大学生自我的职业奋斗目标。在对自身的职业素质有一个清醒熟悉的基础上,职业生涯规划的下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开始越好,每个大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应该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目标,并制定好大学每学年的短期目标。

(三)有利于确保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可以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好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标和理想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努力。制定好了规划,还要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按照既定的目标,付诸于行动,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

(四)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熟悉社会。任何计划的制定都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尚属新鲜事物。由于观念上的差距,专业人员的缺乏,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实践,也制约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淡漠,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及今后在职业中的发展缺少系统的思考和准备。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在职业选择与追求目标上凸显经济价值最大化,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及投机心理,最为关注收入水平、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因素,盲目就业,频繁跳槽。自我评估是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由于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和必要指导,学生的自我分析内容不够全面、途径单一,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不能客观评估自己的特质,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劣势,对自我认识仅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未涉及情商、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的适应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清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目标模糊。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从不掌握工作信息,临近毕业更是盲目投寄简历,期望广撒网来提高命中率。职业准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素质、娴熟的职业实践能力、求职的技巧和礼仪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大学生就业教育准备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由于缺少职业实践经验和求职方法和技巧,造成缺乏自信,就业机会来临时机会不能及时把握,加重了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

(三)实践环节薄弱,对职业环境认识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缺少实践环节,对职业环境了解不够深入。职业环境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用人单位的情况、工作岗位要求等。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尤其缺少高质量、有效的社会实践,没有深入到社会中,导致不少大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对外部职业环境、职业需求的充分了解,在职业选择、自我定位上普遍具有盲目性。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只是被动的了解,忽略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对于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不少同学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公司文化以及岗位要求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够,这也将影响到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导致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不甚满意。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很多大学生盲目获取工作经历,将假期和课余时间用在打短工做家教、担任业务员或促销员上,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不协调,社会实践缺少方向性,学生只注意到了社会经历的多少而忽略了对将来职业的意义,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求,最终陷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应该共同努力,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保证。高校要不断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通过人才引进、定向培养、聘用兼职人员等方法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并实现工作的常态化与个别化相结合,开展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应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抗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等。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功能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对职业人生等问题的高层次思考。引入职业测评手段、做好职业咨询工作,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性格、兴趣、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咨询,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职业困惑。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灌输,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可通过主题班会、大型讲座、职业规划主题活动潜意识地为学生灌输有关职业规划知识,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规划的有关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上,要着重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产生对职业规划活动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职业规划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具体情况,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年级特点,分阶段、分侧重点的为大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求职面试技巧等多方面的指导。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成才、自我管理的职业观念,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帮助自己了解职业,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职业规划咨询与测评工作,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针对目前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不能够正确的认知评价自己等问题,必须加强职业测评体系建设,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就是要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等,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等。只有在全面准确的把握自己之后,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才有效。要加强测评建设,高校要积极选择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测评产品,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测评队伍,给测评对象以公正、科学的测评指导,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正确认知自己。由于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不是唯一依据,还需要凭借业咨询活动中心的咨询活动,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判断,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四)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同时在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要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根据当前的职业环境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环境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规划。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交流与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一些见习岗位,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得到检验。学校还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服务。大学生自己也要勇于走出校门,主动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使自己成熟。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吴薇,刘继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

第6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职业规划 高职学生 课程设置 就业导向

根据调查,我国不少高等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大约40%的高职学校根本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鉴于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高职学生的重大作用,切实安排,使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帮助高职学生细心规划,走稳就业的第一步。

一、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个人选择方向

我国高职教育走过课改的风雨,迎来体制的可喜进步,但仍受固定思维的影响。部分学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尝试,但大多只是印在纸上,没有刻在心中,更多学校在这门课程设置上还是空白。学校在意识、行为上都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骨干教师基本被列为《职业生涯规划》科目计划之外。导致不少学生虽然经过几年高职知识的学习,但在被问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70%以上的仍处于茫然状态。他们只知道学习知识,然后领取毕业证,但缺少应对社会的风向标,处于“走到哪里算哪里”、“到时候再说”的消极状态。

建议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引导高职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现实,思考并勾勒未来人生理想的蓝图,选择热爱的专业,为面对社会选择、职业定位等打下基础。“缺少目标的学习,注定是残缺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教导下,才能明确自己爱好什么、学习什么、未来的职业大概是哪些?心中有目标,脚下才会有方向,高职学生才能学得专心、练得用心,才能为我国培养多层次的技术类人才。

二、添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练就现代职业素质

1.听从时代呼唤,认知职业素质。

著名经济学家罗斯韦尔认为:所谓职业素质指劳动者作为个体,在学习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知识等综合能力。他提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完善自我、提升内在品质,而且能促进社会职业标准提升。职业素质问题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价值,从对先进地区和各大洲发达国家的调查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对此的认识和研究很早。特别是西德,最先在世界上倡导:重视国民的职业素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职业人才。特别是他们提出的“双元制”模式,更引发各国的仿效热潮,锐意改革的中国也在学习和借鉴之列。

2.传统教学意识影响,形成职业素质缺失。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偏爱尖端人才,对于中级、初级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高,于是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不满意、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岗位素质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不但高学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而且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相当欠缺。据调查:我国市场经济近年来呼唤高素质的技术类人才,要求学生通过高职学习后,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应当具有相应的心理等多元素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建议高等学校主动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预案制定、具体操作、考察评价、学校氛围等方面敦促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备就业技巧

1.学会反思得失,做好自我认识。

古人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高职学生应当有客观看自己、冷静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来源大多是各高校应当开设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中设置的重点教学内容。因为这一学科的出发点是从客观角度反观自我的本心,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的学习,使学生从真实层面确定自己的优劣。只有用冷静的心态进行自我审视与界定,才能直面残酷的岗位竞争,充分释放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规避自己的不足,尽可能臻于完善。试想一个拥有自信、自立、自省品格的人才,在跨出学校大门、迎接职场挑战时,又岂会做得不好?

2.理论实践融合,确保学生就业。

专家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但对学生的人生定位有引领作用,而且对就业有实际价值。主要体现在:

(1)可以帮助学生人在高校、心系市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高职学生尽早开始关注、分析社会的就业方向与信息,提高未来就业的成功率。老师们可以教会学生体会国家相关政策、明确用人单位的需求、各种专业大概的工资水准等,避免毕业后胡乱应聘,随意投放应聘书,为自己和招生单位带来应对与沟通的烦恼。

(2)站在专业角度,传授学生就业技能。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学会整理和编写自己就业资料,便于用人单位了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应有深层次的教学要求,除开浅显的学生就业推荐表、学生求职信、个人履历填写之外,还应当教会学生准备其他规范资料。如自己平时获得的荣誉证、考级通过的专业等级证,同时教会学生在面试和笔试当中的着装办法、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等注意事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做到临阵不乱。

四、结语

建议我国高职院校不但要开设《职场生涯规划》课程,而且教学工作要扎扎实实,不辜负家长和社会的殷切期盼,从而针对高职学生的个人特点、就业困惑排忧解难,为教导高职的莘莘学子不断苦学专业、苦练技能,坦然走向市场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里.试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5,06.

第7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育 职业生涯 影响力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5-01

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难,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突出。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不论是对国家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源头来看,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就业指导教育。这就是本文对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影响力进行分析阐述的根由。

1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总体向好。一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不断创新,许多职业院校采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三是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完善,已由过去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并得到不断完善,不少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KAB创业教育。同时,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就业指导教育乏力

各职业院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就业知识、竞争技巧。这不仅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职业导向,也是为了给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一种支持。但是,根据笔者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1.2 就业指导教育导向模糊

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更好地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符合实际规划和设计,不至于盲目地定位和定向。然而,目前我们就业指导教育在这方面尚未完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1.3 就业指导教育地位不突出

目前,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目的、意义及其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尚未被学校和学生广为认识。笔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一地将就业指导教育看成是职业生涯策划和设计,更不是在学生行将步入社会时的空泛教育。而应将其纳入职业院校的教政、教育和教学管理,以生涯教育为核心,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1.4 就业指导教育的含义被曲解

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接受就业指导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一生命运和前途,这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对学生进行几堂就业指导教育课或是举办几场招聘会就作罢,就完成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情况显然是对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目的、意义及影响力的片面认识和曲解。

1.5 就业指导教育社会参与度不够

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教育上滞后。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资源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改革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实现开放互动的就业指导形式,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强化就业指导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2 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2.1 有助于学生清醒面对就业形势的挑战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业形势教育、现代择业观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形成,还能够帮助学生廓清思路、端正心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2.2 有助于对学生全面了解职场情况

就业指导教育另一重要作用是让学生对职业知识、职场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在心理上、潜意识上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同时,要将就业指导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和择业理念,为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打下基础。

2.3 有助于对学生拓宽思路

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深度融合,减少择业就业中的盲动性。

3 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影响力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考查和摸底,对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四点。

3.1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客观思考

就业指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人生目标、抱负理想、未来职业等进行系统、客观思考;对社会、对自我进行全面审视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铺就职业道路。

3.2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就业指导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规划、选择和定位。目标一旦明确,学生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3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包含职业认识、职业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职业观念也是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思想,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会因为职业观念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职业选择方向和选择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职业成就。

3.4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当前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环境复杂。如果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就很难立足于社、立足于职场。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参与竞争。

4 结语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广为学校和社会关注。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妥善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疏通就业渠道,开设或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引导职业院校的广大学生在更高层次、更高早点认识自我,认识职场,设计自我,设计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第8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通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盲目选择及不满意

我国初高中的教育模式偏重对知识点的掌握、记忆和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相关的课程为了能在高考时考取一个更好的分数,基本上没有受过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很多同学选择高职的原因是高考失利,失利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多听从亲朋好友的意见,缺乏全方位的考虑,考虑的内容很少涉及到自己的兴趣、能力、身体状态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因而对专业的满意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未能做出一个合理的和科学的规划,缺乏主动性。

(二)学生自我认片面性

随着4G网络的普及、对旅游管理专业无兴趣和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时,就会陷入无聊和玩手机看视频的过程中。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样本中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方面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过分的肯定自己,只看到优势忽视了劣势;一种是过分的否定,只看到了不足,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陷入自卑的境地。另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还是像高中时一样等待着老师督促,自觉性不够。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不全面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样本对于毕业后是先就业择业顺序问题比较模糊,对自己的未来就业顺序没有一个规划。并且对于如何找到工作的希望是寄托在亲朋好友帮忙推荐上,没有想过可能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目标,但对职业期望是高收入和高职位的占大部分,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工作愉快。从调查样本可以发现学生对职业生涯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也可能是单一的计划。如果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长远的、动态性的认识,并且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好行业的动态,制定的规划会缺乏主动性和及时性,影响实效性。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不规范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调查样本中课时数仅占总学期的课时比例为2%左右,开设的课时数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但授课的教师是专职教师的比例只有23%,其它的课程多由辅导员兼任,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技能性和专业性,并且授课内容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授课标准考核标准。另外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参与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或者是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较少有求职的经历,所以对求职过程中艰辛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不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家庭和学校整合协调

家庭和学校应该在学生就读初高中的时候就让他们有自主的选择,少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思考自己生活、学习的习惯。并且在高中时段就进行少量的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早些接触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并对此有所了解。在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家庭给予一定的参考意见,参考的内容涉及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最终选择哪个专业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只有真正的喜欢这个专业了,才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有一个目标。避免了学生就业后因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不符而不停的换工作。频繁的换工作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也对社会上人才的培养不利。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家庭的依赖性仍然很强,所以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学校要与家庭协调好,相互协作,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自我认知全面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内容一般包括个人兴趣、优缺点和自学能力,缺乏全面性。自我认知的内容中应该涉及到情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借助科学仪器设备和聘请专业的人士进行必要的、全方位的指导。再通过周围朋友、同学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个人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专业技能、自学能力和实操能力等自身的状况。结合这些因素,预测未来的职业方向,根据自学能力,制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三)构建职业生涯实践平台

学生对未来职业状态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做是一个模糊的或者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所以各高职院校应该为在校的学生构建一个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这里的兼职和实践活动不是指做普通的兼职、做家教、做话务员等。而是让学生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是的时间出去跟团或到旅行社做计调等,让学生提前明白自己未来将要从事什么事的工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加强自我认知。密切的了解行业动态,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效性和主动性。

(四)规范职业生涯课程开设

第9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97-02

近年来,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毕业人数逐年骤增,随着近来我国经济发展较缓慢,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为此,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开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处于初级阶段,结合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际情况,职业生涯教育可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促进个体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所以,注重专业化教育,构建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强调教育实效性,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凸显分层教育,创建全程渐进的教育体系;实行人本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就业安置”、“唯就业率”的简单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致使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盲目参照市场要求、听从家长安排,忽视本身职业兴趣和本身爱好。另外,高校本身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进一步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表现在学习目标、职业兴趣、职业发展的不明确。此外,众多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认知存在认识误区,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商业性择业指导居多,教育性的观念解惑所占比重较小,单方面侧重就业指导,忽视职业生涯教育,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的出口指导。教育过程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导致当前愈演愈烈的出国热、考研热、考证热、外语热等状况。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全员化在知识能力构建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思考和规划,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2.教师专业性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目前,社课老师和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这些教师一般是从事学校党务和政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企业工作背景空缺,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欠缺,理论功底薄弱,不具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专业化程度和本身素质偏低。专业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企业从业背景。但是,当前的高校教师这部分知识普遍欠缺,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成效低。以社会培训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达到5万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临近3000人,而据统计,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生师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3.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系统性比较强,需要学校内外多方参与。但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现状是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形式以信息指导为主,职业训练、心理咨询、教学渗入等方面的培训欠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一定的普及知识的作用,但具有局限性,限制于课堂辅导。内容上主要以求职技巧、信息、政策解说指导为主,缺乏职业分析、自我评估的教育,不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无法达到多元化教育方式的需求。停滞在择业期的择业指导,是“季节性的快餐”,过分强调择业问题,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缺失,其实质是“问题性”指导,而“发展性”指导才是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核心。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没有在所有高校普及,比较多的高校采取讲座和开会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蓝图,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题辅导等方面的教育,另外联系实际的心理咨询教育也相对欠缺。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应根据个体的价值观、能力倾向、个性特点、文化背景及成长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

4.发展层次偏低。了结式就业、和谐性就业和发展性就业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其中所谓第一个层次的了结式就业,主要指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帮助学生毕业之后成功就业,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第二个层次即和谐性就业,指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选择与学生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就业,指对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理念及能力的培养,旨在达到长远的职业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教育目标仍停滞在第一个层次,着重于开展就业指导。指导范围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对毕业生的指导,且时间紧凑具有集中性,教育活动集中于临近毕业一段时间内。而且,这段时间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程序上,只让学生片面了解到毕业时需面临的就业事件的了结,却无法保障学生未来拥有良好的职业状态以及职业发展能力。

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改进策略

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课程介入。首先,高校需根据学生本身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学科理论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采用渗透拓展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开展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职业情感、纪律、道德和观念的提升,有利于职业理想价值观的形成,转变陈旧的以职业经济价值为主的就业观念。其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级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职业适应、职业发展、法律和政策、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的技能与措施,提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2.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职业测评。评估、探测、诊断和预测是多元化教育方式职业测评的四大功能,是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设计未来、反思人生能力的一个过程。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应以心理辅导方面作为着手点,利用测评器材,充分挖掘心理测评能够发挥的作用。另外,创建网络自主平台及职业测评系统,有助于职业规划的开展,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个体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如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性、动机需求和理想道德,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在学生掌握自身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构建职业认知,了解职业环境,并结合自身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职业兴趣和职业知识、所期望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环境,树立准确的就业意向和职业定位,进一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3.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素质拓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尤为重要,职业技能的培训需结合学生专业进行职业能力拓展培训以及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参观企业、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即为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责任感和主动性,从而使职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拓展,为未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职场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职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领悟职业价值和工作意义。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检讨自己,全面思考问题,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鉴于此,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选择专业知识面,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专业知识及相近的职业技术,为就业打好基础,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定而渊博的知识基础。

4.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拓展社会资源范围,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教育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约请各界专家和行业知名人士,结合学生专业,定期开展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对社会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岗位特征及对从业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从而明确职业目标。另外,组织校友交流会,开展朋辈成长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以现身说法方式,引用实践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内驱力得以发挥,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5.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是指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主要探讨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题辅导为学生解疑答难,对其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和新方式的利用,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集中辅导,为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相关职业部门、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及学生家长相互协调配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