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第1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 沼气 村域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87-01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加速,农村资源日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集中。目前各地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集约化养殖禽畜粪便无序排放,大量秸秆遗弃在田间、堆放在路边,甚至直接焚烧,危害农业生态系统,加剧水体与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病虫害加重,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村域经济的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逐渐成为村域生态保护模式。

1 “三沼”在村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环保作用

1.1 废弃物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消灭绝大部分的病原微生物,基本达到无害化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畜、禽病原菌的交叉传染过程,保护了居民身体健康。

1.2 沼气让农户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免受烟熏火燎,解决了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减轻了CO2、SO2 、烟灰等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

1.3 沼气保鲜水果或储存粮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贮存、保鲜、运输与销售等环节滞后带来的损失。

1.4 沼渣和沼液是绿色有机沼肥。养分含量全面,除含有N、P、K 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水解酶、氨基酸、有机酸、腐植酸、生长素、赤霉素、B 族维生素、细胞分裂素及某些抗菌素类等生物活性物质,能促进水分迅速进入植物体,催芽、促进根系发育、保温、刺激作物根系多吸收养分、增强作物抗病防虫能力;沼渣施入土壤后,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调节土壤pH 值,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

1.5 沼液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作为农药施用,可防治病虫害;用以浸种、根施,可增强作物抗旱、抗冻和抗病虫害的能力,促进水稻增穗,提高种子千粒质量;用以喷施,可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分化,花期喷施沼液,提高座果率,果实长期喷施沼液,促进果实的膨大。

1.6 通过沼气微生物发酵,把动物、植物有机结合起来,把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延长了食物链条,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 沼气推广在村域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 户用沼气建设进入瓶颈时期,出现结构性过剩。对于规模化养殖厂来说,养殖户与种植业往往不相结合,养殖户无种植,种植户无养殖,或者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不配套。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原有“单兵作战式” 户用沼气生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需要。

2.2 沼气池管理不到位,使用率较低。不规范的使用沼气系统,加上维护跟不上,导致“病池”与“废池”现象多见。

2.3 缺乏既懂沼气也懂种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村级服务网汽数量少,缺少先进的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等,故障解决难,对业主技术培训达不到要求。

2.4 沼肥商品化程度低,与产业化发展不协调,综合利用率不高。户用沼气池面临产业化发展的挑战,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浪费人力资源,没有规模效益,沼液、沼渣的开发利用仅仅处于初级水平,距商品化有机肥料或动植物有机营养液的目标甚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挥不充分。

2.5 新技术研发与推广迟缓,技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商品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建池新材料的研发、沼气装置标准化、规范化和商品化问题有待推进。

2.6 国家财政节能补贴切入点不精准,致使补贴只注重形式,忽略沼气实际产能情况,缺乏对补贴单位的后监督。

3 沼气在我国村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发展差异,已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和“一池三改” (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的“庭院模式”等多种模式;在集中供气沼气工程中发展了联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中小型集中供气模式”。

4 以沼气为纽带村域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4.1 科学规划与规范畜禽养殖规模与农田种植配套规模,解决原料及“三沼”供需问题,配套抽肥设备和运输车辆,定期收集沼气户的沼渣、沼液,有偿向果农、菜农提供优质肥料。

4.2 要加大加强宣传培训,编印和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提高群众认识,培养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指导人员和一线操作工。

4.3 探索三沼综合利用社会化。国家扶持一批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单位和运营专业户,引领综合利用,不局限于沼气村、沼气户自己用,以实现“三沼”综合利用产业化和社会化。

4.4 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利用沼气发酵副产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不断延长生物链条。

4.5 建立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多元化、公司式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4.6 政府对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信贷支持、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明确相应的政策支持,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沼气的研发、设备制造、综合利用、技术服务、建造乃至直接投资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之中。

5 未来展望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格局,须全面提高村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村域沼气建设模式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从单一模式向多模式转变,从户用沼气向大中型集中供气转变,大力发展户用秸秆沼气、大中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统一配送沼气原料和“三沼产品”,推进沼气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达到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未来的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天更蓝、云更白、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更和谐。

参考文献

[1]黎兆阳,梁慧,等.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1) : 317 -318.

[2]曾本友.论发展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J].清江论坛,2009(1):52-54.

[3] 姚义怀,王峰,孟庆德. 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北京农业,2008,21:77- 79.

第2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但人均资源又十分贫乏的大国,我国的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模式,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与资源的渐趋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为其基础,将经济活动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这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 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常见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最为本质的特点是产业链的延伸与资源的节约。我国农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化链条是在种养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其所延伸出来的农产品间,运用废弃物的相互交换与循环利用等彼此依存与发挥协同作用的闭合性产业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相对较慢,各地能够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沼气开发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沼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注重于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以及生态环境。该模式完全以沼气池为其联系纽带,把种养、加工和沼气池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循环链。可将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转变为沼气,而沼气液还可再还田进行施肥,从而生产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当前,围绕着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探索猪+沼+果、牛+沼+菜、猪+沼+厕+燃料等诸多产业链。该模式通过实践已经证明是农民群众值得信赖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备投入产出比和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容易加以推广等优势。

(2)秸秆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秸秆为中心实施的综合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净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因为秸秆的用途相当广,对其实施综合利用可以说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点。要积极发展秸秆类饲料、秸秆能源,而农作物秸秆可用以发电,可用于制备沼气,可用于发展秸秆类肥料,可进行粉碎还田从而实施保护性耕作,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同时还可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所以说,对秸秆实施综合利用,不仅能够降低浪费与污染,而且还能对农民实施多种经营提供大量资源。

(3)绿色生产型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无污染和无公害生态农业,这是我国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应当积极遵循生态学管理与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并且积极运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建设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的循环。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农村稀缺资源、切实防止农业源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往深度与广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推广与应用。

(4)立体种养型循环经济。通过种养相结合的林间种草与养禽,能够为种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饲料,禽类吃害虫与粪便,既能肥田又能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从而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且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可谓是一举而多得。这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各地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例子,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2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1)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应当辩证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关系,切实转变将增长简单地等同为发展之观念。在发展的思路上应当全面而彻底地改变单一追求GDP增长却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的不良倾向。应当更加深入地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对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资源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真正全面地普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农民居民切实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健全政策法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一定要有政策上的引导与法律上的支撑,并且增加资金的投入。首先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国家在政策上应当高度重视资源利用效率之提升以及环境保护,从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要综合应用投资、信贷以及价格等政策性措施性质以调节与影响农业投资主体在经营上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其次是要加强法律上的支撑。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成功实践来看,一定要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从2003年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开端,但是还是很不够的,还需有更加多、更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应当在目前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抓紧制定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法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完善一系列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比如,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绿色补贴制度,从而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最后是要增加财政上的投入。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之重点,对于一部分重大项目实施直接投资或者资金上的补助,从而引导社会投资尤其是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给予贷款上的支持。鉴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总体上偏低,投资的能力相当有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可实现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的相互结合,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渠道来积极筹措资金,从而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之投入。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给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大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得到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撑,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的资源成本过高,农业循环经济缺乏经济层面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在技术支持上主要有遗传工程知识、农业生态管理知识、生态管理技术、有机农产品技术、病害防治术、沼气利用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等。科研人员不仅要持续进行实验研究以及探索创新,而且还应深入到山村,把循环经济技术带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们掌握专业化知识以及技术,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农技人员等。要全面运用各类媒体来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以及技术普及工作,并且积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4)积极推广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

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所谓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立足于运用废弃物净化装置以实现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所谓废物利用技术,主要是运用再生技术以实现对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处理。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运用对目前现有生产技术以及工艺改造或者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生产中的零排放以及产品制造的绿色化。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当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形式。

(5)促进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进程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无法自然降解的被废弃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排放至环境当中产生的污染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焚烧、填埋或者堆肥等方法无法根除垃圾对于农村环境所产生的破坏,且一旦处理不妥,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一定要采取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方式。要应用高新技术来对白色污染物实施循环利用。为了真正做到这点,在农村垃圾的处理上就一定要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之道。要运用独资、合资以及股份合作制、BOT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实现农村垃圾的搜集、分类、整理、运输以及加工的专业化与企业化运营。可运用工、农业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进行生产,该模式是农业为各工业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原料,而工业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则直接或者经过多级化利用与处理,作为投入物料重新返回到农业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彼此促进以及能量循环。

(6)健全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机制

一是要积极实施多个层面的宣教活动,从而全面发挥出农民所具有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循环经济价值观,从而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变得更加地深入人心,切实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积极性,让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树立起责任感,将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视为促进农业、农民增收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7)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减量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当努力做到节水、节肥与节种,并致力于推广各类先进的节电、节油等技术,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以节约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用电,充分保证降低农业生产对于资源所产生的消耗。与此同时,农业企业还应坚持灵活应用再利用之原则,对各种农产品、土特产、水产品等实施成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新产品,从而持续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其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不仅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而且还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全力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环境来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或者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唯一选择。为此,要以循环经济为发展路途,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各项农村环境保护策略,努力建设更加富饶、更加文明、更加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陶爱祥.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4).

[2]郑彩云.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3]王娅丽. 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改善农村环境之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

[4]李富田.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2011(8).

第3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 绩效审计

一、引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存在日益紧密的联系。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支持系统。是向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排污,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也影响了我们自身及后代的生存安全。因此,要珍视环境,提高对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环境与发展以及各种环境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看地球,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进行观察和研究,它的健康有赖于其各组成要素的健康。我们有能力依据自然法则来协调人类事务和活动,在人类进程中使我们居住的地球繁荣昌盛。”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说,环境信息已日益成为他们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更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塑造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结果,必然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的披露需要通过具有鉴证能力的、独立的第三人进行审核,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实现企业循环经济披露信息审计监督是正确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需要。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未将环境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核算,企业只考虑其实际生产耗费,对“资源价值”则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的占用和污染,客观上鼓励了企业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有利于强化企业对资源有效利用的责任,使资源利用效果的信息得到恰当反映。

二、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一)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要进行可持续生产就必然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是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竞争。循环经济的实质是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必须对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做出整合。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的差异形成了各国间不同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环境是一种资源,应是有价值的。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关注,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将增加企业成本支出,影响产品取向,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的情况,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绿色品牌的设计,如可回收的、无磷酸酶的、pH值平衡的、不损害臭氧层的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绿色标志制度”,我国称为“环境标志”,就是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公民环境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进入21世纪,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是经营企业的最有效办法。因为21世纪的牟利机会是以制造和销售“无害环境”的产品为前提,像发展能源的循环利用、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推出绿色产品、提倡绿色营销与消费等项目,正快速变成优先的投资领域。

(二)循环经济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的日益关注,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日益要求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绩效信息和有关的财务信息。从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要求看,企业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对于企业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也同样需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审计,企业循环经济的信息鉴证是循环经济信息审计产生的外在动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为了考察其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经营效果,必须考核其投入与产出的结果,同时企业经营者也有必要核算其发展循环经济为其带来的效益,以证明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考核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是循环经济信息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1)循环经济绩效。绩效审计必须围绕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要素进行。循环经济绩效是指在企业在改变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在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取得的微观和社会宏观效益的总和。一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性。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强调根据资源的再生能力来使用资源,把资源的消耗严格限制在阈值内,追求在既定自然资源存量下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强调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经济,倡导“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低消耗、最少废弃”。以物质循环、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以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载体,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和产业生态链建设等,使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得以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努力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率性。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使得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循环经济在企业微观层次上,通过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从生产产品一直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三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性。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实施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节省了企业为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花费的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又节省了由于荇染超标而向社会缴纳的罚款、排污费等;而且当废物的再生利用使废物排放被减少或消除时,节约的原材料、能源还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避免污染的结果提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维护了人们的环境权益,保护了人体健康,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的使用者。主要有:一是环保部门。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或民间环保组织,通过企业提供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依据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二是政府其他部门。就政府其他部门而言,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促使微观和宏观的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不虚增国家财富。三是投资者。外部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了解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负债在内的较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四是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规划、

预算、分析和控制来确定企业对社会的环保责任,努力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五是企业员工。员工处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将直接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当然想知道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治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治理结果,而且,他们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有权利知道。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信息,有助于其评估自身得到的利益,有助于改进环境管理和提高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里,如采取股份合作制的企业、设立员工股的股份公司等,员工就是投资者的一部分。在采取某种形式向员工集资的企业里,员工就是债权人的一部分。那么,员工也自然会有与前述的投资者、债权人相类似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信息需求是双重性的。六是社会公众。对于身处企业周围的社会公众来说,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将直接对受益或受害,也会要求企业披露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

(3)循环经济模式的指标体系。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作为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内容就应该是:减量化的幅度指标、再利用的能力指标、再循环的效益指标等构成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以下主要的具体指标构成:投入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生产的原材料、资源消耗价值的确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代价。主要包括:治理污染的投入、技术改造的投入、生产流程再造、信息生产投入等;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包括产品成本的构成、循环利用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能源的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第一次生产的废弃物。主要构成有:废品损失、材料的边角、生产设备的循环辅助材料的回收等;能源的再循环指标,主要包括第一次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主要有企业可以再利用、自然可接受的、对自然有害的等部分构成;能源的再循环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的总量,产品在消费者使用中需投入的各种辅助材料、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效益,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各种指标,计算与分析,树立企业环境形象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以上不能采用量化指标说明的,但该内容对信息使用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可以采用数量化信息的方式加以披露。

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绩效审计

(一)审计主体 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有了长足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力军,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本单位是否建立起了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工作绩效如何;对本单位就循环经济和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有未执行甚至违反法规现象,应如何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改进。(2)外部审计。一是国家审计。开展、加强、乃至强化企业信息披露的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但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的机构很多(如环保局、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筑部门等),在这些机构中,除环保局的工作较为专一之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如果紧紧抓住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收支事项,由有综合性监督(或者是专门监督)职能的审计机构来担此重任是最为合适的。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和环境法规审计;循环经济和国家环保资金审计。包括循环经济和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具体有排污费征收情况,环境资金拨付到位情况,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截留、挪用等现象。二是社会审计。社会审计的主体是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和环境质量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和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支出成本费用审计,效益审计,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如被审计单位被列入限期治理的,还要就限期治理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二)审计依据 主要包括:(1)审计规则。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中,都没有关于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使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实施缺少法律依据。因此,要通过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使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提高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2)相关法律。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就成了环境审计的行动依据。另外,这些法律法规中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指标体系,明确规定了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指标,是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3)财务与会计规则。循环经济审计不仅是检查评价是否采取了环境保护的措施,还要计算已进行的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其成本和效益,要对循环经济和环境资产进行计量确认,要对循环经济和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排污费征收情况等进行审计,因此又必须依照有关财务与会计准则进行。(4)企业规章、制度。衡量企业是否构建了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只有明确了标准,才能使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检查本单位是否建立起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工作绩效如何。

(三)审计模式 审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披露信息,就是审计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经营者在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对各种利益负责,以获取更大范围的整体乃至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循环经济披露信息的审计必须基于社会公众利益,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依据,客观公正地鉴证、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1)项目审计。监督评价企业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实性。通过审计监督,评价企业在实现社会既定的目标方面作出的贡献和效率及企业对资源利用的组合是否恰当。企业作出的报告只有在提交给独立第三者审计后,才能证明其公证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目前企业建设项目中都重视项目的立项,轻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活动,盲目指挥、行政命令、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在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建设项目的核心控制是对招投标、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及会计核算等环节的控制。这些环节控制的如何直接影响建设项

第4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区域经济要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然而,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的综合规划和设计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的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通过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核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三是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而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是三大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发达的地区,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越多。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遭受的污染越为强烈。西部地区资源的粗放利用不仅没能摆脱贫困,反而带来资源的浪费和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功能互补,提高资源、环境的运行效率,降低发展成本。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追求的是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尽可能小的一种生态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循环经济不仅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体现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循环经济是运用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来整合和提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利用效率。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

用循环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发展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统筹发展。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法律保障为前提、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是承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价值性质,是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纽带,也是突出功能互补,降低发展成本,解决相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长期要求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偿奉献、安于贫困、抑制经济发展,既不公平,也难以奏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卢振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理论前沿,2003,(22)

第5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论文关键词 循环经济 法制建设 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如果说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制约,那么循环经济的发展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强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涉及每一个公民的衣食住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加快,依法治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给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1970年,A.克尼斯等人基于生态系统的危机,即物质代谢结构的崩溃而撰文提出了“物质循环分析论”,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应当包括资源、能源的投入生产加工分配流通最终消费排放废弃物的全过程,这是首次在经济学理论中提出经济循环与物质循环相适应的思想。

以物质循环分析论为基础,物质循环全过程管理理念逐渐形成,即对物质从生产直至废弃各个阶段实施全过程管理的过程,除了回收、再生循环和再商品化外,还必须促进和管理全社会的物质循环,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十余部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资源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首次提到“循环经济”,这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中是一次尝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了国家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的内容,该法中的这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实施减量化的基本理念,为固体废物的处理提出了法律依据。而《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法律构架,但是我国并没有相关的行政法规对循环经济做出规定,只以有《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退耕还林》细则中有所规定。

下面从我国法律体系方面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法律规定不够完善,有许多领域法律没有涉及,而在一些领域又存在规定上的重叠,给执法者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不利于普及法律知识,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循环经济做出明确的规定,一些污染物存在跨行业的特性,对于这些特殊的物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

第二,立法过度集中在工业领域而忽视农业方面的立法,第三产业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工业立法因缺少相应配套措施也变得举步维艰,可反映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在立法上给一、三产业相应的重视。

第三,环境立法存在的效力较低的固有问题,常常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倡和口号比较多,没有规定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建设主体规定的并不明确,法律只规定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义务,对于企业及其他主体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具体执行不畅。

第五,对生产责任延伸方面没有相关的监管保障,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下,建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责任主体上规定了生产者不仅对本企业的产品负责,企业有对产品进行回收和清除的责任,看似完备的制度设计其实缺乏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政府的执行监督文件。

三、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确立循环经济法律原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国家、企业时刻保持正确的方向,明确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同时强调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合理排放的重要性。

1.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是针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环境破坏提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亟待寻求合适途径解决。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及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安全,不利于实现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源头上分析、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落实预防原则的根本,特别要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汽车尾气和燃放烟花爆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也要格外关注,通过制定限制排放量等具体的措施,运用相关的奖惩机制,鼓励公民和企业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同时更是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实现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广泛凝聚群众智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循环经济领域只依靠政府力量力量是单薄的,效果是不显着的,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办法指示,并在企业许可、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公民对参与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欧洲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滞后性,使欧洲各国在上世界中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问题。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各种相似,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各国协同合作,特别注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要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公益广告、志愿者讲解等

宣传模式形成良好的氛围。

3.“3R”原则

3R原则即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简称,是面对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总量急剧减少,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矛盾突出的现状应坚决贯彻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同时资源的利用率相对低下,能耗太高,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由此产生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再利用即面对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为解决资源短缺与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问题而提出的。要实现再利用,首先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开采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先进设备,同时要求不断提高各类社会主体节约资源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再循环,是与资源的再利用一脉相承的原则,通过对剩余资源和废物的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既能克服废物排放的难题,又可以增加经济总量,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措施。减量化,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过企业清洁生产,特别注意生产流程的低碳化和无污染,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

4.分担责任原则

循环经济责任原则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对环境应尽的义务以及破坏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严格区分不同主体的责任,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如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企业要更加注重清洁生产和减少排放;公民培养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的意识,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生活垃圾进行排放,坚持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模式。通过各方努力,使环境保护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推进。循环经济责任原则就是更加明确了各个主体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以及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使国家、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配合,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确立政府、企业和公民在资源综合利用、废料回收再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权利、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资源分配方面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对策

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本身缺乏经验可循,并且面临技术、人员、管理、资金等诸多难题。因此,在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有较大空间可待提高。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发展,法律往往显示出其滞后性和保守性,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将保护环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使百姓和社会享受到循环经济的好处,比如在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入保护环境的具体规定,作为约束竞争主体的一项准则,同时,其它法律中也要更加明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等具体环节缺乏具体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要从法律的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6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水、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审视我国现阶段财税政策,有必要调整和完善财税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合理的税制安排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税收手段既能很好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可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因势利导,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跃升到了新的高度。新法重新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建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加大了对环境保护、新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扶持和鼓励力度,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将有效激励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源消耗由高污染、高消耗向低消耗、循环型转变,生产技术由粗放、滞后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生态环境由高污染、高破坏向低污染、友好型转变。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1、税收政策鼓励资源节约降耗。(1)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2)纳税人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需要定期减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地方税务局审核后,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3)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

2、税收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减计收入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准。

3、税收政策鼓励加强环境保护。(1)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2)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企业从事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了环保企业乃至一般企业从事从事环境保护相关产品与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从而将直接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税收政策借鉴

1、德国的生态税政策。生态税是对那些使用了对环境有害的材料和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品而增加的一个税种。生态税的引入有利于政府从宏观上控制市场导向,促使生产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通过经济措施引导生产者的行为,改进消费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2、日本的退税政策。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产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同时,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 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加14%-20%的特别折旧率。

3、美国的税收优惠。美国亚利桑那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征收新鲜材料税,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征收生态税,除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态税;征收垃圾填埋和焚烧税。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政府开始了农业“绿色补贴”的试点。其特点是,设置了一些强制性的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他们自己的环保行为,定期对自己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进行情况调查。此外,对表现出色的农户,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以资鼓励。

四、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和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的税收制度在调节经济发展、引导循环经济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税制,为此建议采取实施以下税收政策:

1、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把使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原材料、资源消耗量大、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从而限制环境污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3、通过取消出口退税和加征出口关税等限制一些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保护国内资源;同时通过调节进口关税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

4、调整增值税。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目前我们国家除了东北等部分试点地区以外其余的地区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从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发展循环经济设备的积极性。为促进企业购置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环保设备,需要增加企业时这些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

5、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既唤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又能充分发挥税收对环保工作的促进作用。

第7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第8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1 概述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在农村,环境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导致了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要做好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为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2 我国农村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开展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实际要求相比较还远远不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在总量上,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控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远远大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当前存在的农村环境污染有以下问题:

2.1 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在进行农业活动生产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的不恰当使用不仅加速了水体中藻类的快速生长,而且水源不能正常流动,长年累月,水质逐渐遭受破坏。同时农村农业生产过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导致土地硬化,土壤肥力下降,另外在种植稻谷、玉米和甘蔗等农作物时所使用的土地薄膜由于用量不当也造成了较大面积的土壤污染。

2.2 畜禽养殖业的持续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村畜禽养殖业逐渐由个体户向集体产业和规模化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固定畜禽养殖场所,无法统一规划,各式各样在水源旁边圈地散养,缺乏环保观念等原因,导致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2.3 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

随着惠民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以往的农村生活垃圾多数容易被降解或者是可循环利用,而现在的生活垃圾大多是塑料、电子产品等难以降解的固体废弃物,环保设施落后没有统一规定放置垃圾的地方,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是严重影响到了农民赖以生活的生态环境。

3 循环经济下农村农业生产的一般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的农村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以及所相关的副产品,利用废弃物之间的循环关系,共同协作发挥价值,当前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四种:

3.1 利用沼气进行的循环经济模式

以沼气为产业生产的中心链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活可降解垃圾的结合模式,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循环链。将可降解的废弃农作物和家禽类粪便导入沼气池,经过发酵形成沼气用于生活照明和代替柴火的燃烧,另外沼池液可以充当肥料拿去浇灌农作物,从而生产更多更高效的绿色农产品。在农村,可探寻家禽类+沼气液+果林、猪牛+沼气+燃料等循环经济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农村被广泛实践使用,同时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独特优势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

3.2 将农作物秸秆再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

在农村,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再循环综合生产无疑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直接有效措施。秸秆用途较为广泛,可以加工制作成禽类饲料;可以开发秸秆能源发电;可以投放到沼池转变成沼气用于生活燃料、用电;可以进行粉碎充当农作物肥料,提升土壤肥力;可以积极开发附在秸秆生长的可食用菌类,因此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一方面可以降低生活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循环,为农民群众造福。

3.3 提倡绿色生态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提倡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积极发展?r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实践,是对无污染、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例如,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舍弃化肥和农药、利用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实地考察积极运用基因工程。这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可以节约农村稀缺资源、保护水体资源;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走向深度和广度。

3.4 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农村生产活动主要体现在种植农作物、果类和养殖禽类,而将种养相结合无疑是极佳的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林间种植与养禽,一方面能为果树草木提供天然的生产环境和土壤肥料;另一方面禽类吃害虫保障果树的正常发芽生长,既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可以发展无公害天然绿色果类,带来经济效益,这对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无疑成功地实现双赢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范。

4 循环经济下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较低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采取强有力的环保手段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第一,可以是村委广播,普遍发放环保宣传册或是台历、台账等,让村民了解当地环境受到的危害,给村民敲响警钟,在潜意识里想要保护环境、保护生存家园;第二,可以采取召集村民开环保会、环保知识讲座、进行环保知识演讲比赛等形式,对村民进行解说教育生态环保知识,通过家庭知识分子(孩子)影响家长,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全村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第三,将绿色环保、有机种植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教授给村民,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提高农村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环保意识。

4.2 完善环保的政策和规划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污染的治理方案要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因此要尽可能地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努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持续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同等的位置,切实抓好水资源源头控制、注重过程管理,重?屠?用废弃物资源,建立起合理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家家户户以身作则,共同改善农村面貌,向环保政策看齐,共同完善环保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3 积极投入环保资金和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必定离不开坚定的资金基础和科学技术。农业科技在运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基因的遗传知识、生态管理知识、有机农产品技术知识以及沼气利用知识、病害防范知识等方面。农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持续实验研究农产品生产创新技术,更应当到实地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头、山间树林,结合实地材料积极探索出新科技、新产品,并帮助农民掌握技术知识,进行层次性、规模性的培育农业技术人员等,以人带人,手把手教授。另外,在资金方面,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才是持续引用正确除污技术的有利支撑力量

因此要扩充环保的财政支持渠道,了解国家农村扶贫政策,积极申请国家在农村和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立的资金支持,积极与上级政府做沟通,申请专项环境污染资金,申请专项养殖技术及污染治理资金等,另外,多呼吁鼓励社会企业、公司单位积极加入环境保护队伍中来,提倡公益基金的投入,从多方面、多形式进行环保的筹资,以保证农村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 提倡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

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作物地膜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因此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必是首选。要正确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积极提倡农民使用测土配方的施肥方法,引导农民使用污染较少、化学药品材料相对较少的农药。在生产技术方面,加强农业技术的支持,建立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将禽类养殖与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工业园,每年进行有机无公害农业产品展示博览会,提高生态农业号召力,在对环境污染影响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引进外来技术支持,发展无公害的产业食品链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4.5 发展农村垃圾处理产业经济链

过多的农村生活垃圾如无法自然降解的废弃物、塑料、电子产品等容易导致白色污染。在传统的燃烧方法上无法根除治理生活垃圾,甚至加剧污染的升级,因此应当提倡农村的垃圾处理产业化。一方面采取垃圾的分类回收;另一方面采用高科技来对白色污染进行循环利用,为了走出一条科学的农村垃圾处理之路,就需要呼吁企业单位合资,以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建设垃圾的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运输以及加工,探讨企业运营方式、利用工业、农业相互借鉴的链接模式,使农业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原材料,而工业经过加工生产新产品以及产生的废弃材料经过深加工、再循环重新用到农业肥料当中,形成农业、工业相互循环和再利用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工业的合作共赢。

4.6 发展农村的节能和再利用资源

发展农村节能主要体现在节水、节电和节油等方面,致力于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运用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农村生活和用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合理的基础上不过分浪费资源,对有效的农产品、土特产和水产品进行具体分析成本,经过对比借鉴研发出新的无公害天然产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立特色品牌产品或者是以此产品为主题的农家旅游资源,在保护环境、资源再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节能比拼,每家每户在月初和月末分别记录家用电表用量,评选在同等条件下家用电量最少的家庭,给予特色产品作为奖励,以此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第9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