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

第1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在规划时,工程的规模必须是在对工程所处环境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之后指定的,水利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规模差别而各异,如果工程规模与环境相悖,产生的不利影响会更严重。然后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占用土地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占地面积就很大,加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也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不仅会影响环境,还会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2、污染水和空气。施工工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使用过后是大量被污染的水,处理不当会污染周围的生活用水,甚至污染河流;同样,施工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包括建筑粉尘、施工机器的尾气及燃料燃烧的废气,这些会严重影响到空气质量。3、机器噪声污染和施工过程中爆破产生的噪声污染对在该环境中繁衍生息的生物影响是极其严重的。4、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空气、水、噪声等对施工人员是有很大影响的。

最后是建成后,在管理运行中影响生态环境。这一阶段产生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一是水电站建成之后需要储水,储水时,蒸发导致水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储水,使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会诱发地质灾害;由于上流水位的提高,河流宽度增大,水流的速度会极大地减缓,其携带沙子的能力会大大地下降,泥沙多的河流会导致河流淤积,泥沙被堵。同时水库由于有大量的泥沙,防洪能力会被大大地削减。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藻类的生长受到影响,水的自净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水库蓄水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对河中的生物繁衍生息产生影响,而且,水库会占据陆上生物的生活土地,严重时会导致物种灭绝;同时,生态环境的气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三是开闸时水流对建筑会产生影响,持续的重力冲刷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必须要按时检查建筑的情况并及时修补;四是工程占地迫使居民搬迁,动物迁移,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水库建成后,库区蓄满水时,周围的建筑包括珍贵文物会被破坏,这代价是惨重的。以上是关于水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结,看得出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有许多因素是无法预测的。

二、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办法

水电水利工程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1、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从制度上开始,制度法律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的依据,为国家相关保护部门的评估工作提供标准。现在,我国的环境评审是以建设的内容还有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但是这个评定方法还没有与工程目标达成一致,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环境评定的范围,使其扩大到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评定,进而提出整体上的生态保护方法。

2、将开发的目标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促进协调发展。通常情况下,在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过程中,施工方总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综合水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开发目标,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国家设立相关奖项鼓励施工方保护生态环境。设立相关奖项,如施工科技进步奖,奖项设立后,每五年或十年进行一次评选颁奖,选出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工程并给予相应的荣誉,一方面给该行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使该行业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4、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监测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而建设完整的监视体系得花费很大一笔钱,所以建议在已有的体系上,选择中小流域进行试点工作,逐步改进,逐步完善。而我国将应建设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今后发展奋斗的目标。以上是从法律法规、规划目标、评定标准、监测技术四方面提出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利水电不利影响的一些建议。

三、总结

第2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生态 信用体系 资本市场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涵义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全新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

2004年首次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将“自然生态”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对金融理论的一次创新,是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高度概括。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业神棍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度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就是要塑造金融体系动态平衡的内外环境,强化金融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生态功能,防止金融结构的扭曲失衡,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供资金融通、要素组合、信息引导等方面的有效支持。

二、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业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从全局和宏观高度出发,认真分析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性,科学地推进金融生态的建设。近年来,我省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几年来,贵州经济金融出现了良性互动局面,贵州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贵州财政收入416.46亿元,同比增长19.7%。

二是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中介服务体系处在发展之中。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充分运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完善企业信用,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防范风险提供依据。

三是政、银、企合作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政企共建、银政合作、银企协作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虽然我省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提高贵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金融法制环境不完善,阻碍了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法律环境因素,直接影响金融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也决定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空间。目前贵州省针对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法规缺位或约束力弱,导致一些信用活动无章可循。

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金逐渐向优势行业、垄断行业集中,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影响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贵州省省商业银行在针对企业融资时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在控制贷款总量时,首先把中小企业作为控制重点,信贷向国有企业、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趋势明显,严重制约了贵州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是社会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企业逃债、赖债时有发生,造成银行贷款大量流失,降低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部分地区、部分市场主体对现代经济中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银行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信贷资金损失率高、流动性差,“惧贷”、“恐贷”心理造成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信贷资金失去信心,必然减少对企业的信贷供给,降低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我省企业融资结构单一, 贵州省省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全国水平,间接融资比重过大,95%以上的融资依赖于银行,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三、改善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 要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金融法制建设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着金融生态环境将来的发展空间。贵州省地方性法律法规在金融立法方面也应该为贵州金融机构服务,保证其健康、稳定地运营。近年我省地方立法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出台了《贵州省外来投资者权益保障条例》等法规,首创了国内投资环境考核评估体系,取得良好效果,但需进一步加强。提高金融执法效率,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省金融法治环境建设的最艰巨的工作。

2. 要努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贵州信用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已提出要打造“诚信贵州”,以“诚信贵州”树立贵州新形象,吸引投资,加快发展。“诚信贵州”必须由诚信的社会、诚信的企业和诚信的个人体现出来的。整合工商、税务、质监、海关、法院等各系统的企业和个人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封锁和信息垄断的状况。建议贵州省政府加强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依托贵州省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信息整合,将信用体系建设需要的信息与数据集中到政府数据中心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必须加快贵州省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票据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支持贵州省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大力发展债券融资,针对西部大开发的巨大资金需求,可以考虑发行市政建设债券进行筹资。

第3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1前言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仅严重影响到了其应用积极效用的发挥,同时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业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尤为关键。

2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目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2.1理念的缺失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依然着眼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尚且没有完全树立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次就是法律监督的力度不同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虽然也相继出台颁布了关于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立法还是相对有限的,再加上在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重开采轻保护和乱采滥罚等现象依然严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很容易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

2.2森林资源的骤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北方森林的覆盖率日趋降低,尤其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林木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加上保护的立足不够,导致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事实上,森林资源的骤减是会产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快以及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态质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严重

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土壤的沙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的肥力持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种植以及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3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提升认识水平,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快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然后加大宣传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员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来。

3.2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关系到能否加快实现森林面积扩大的关键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资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证林业绿色屏障积极效用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明确林业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短期利益不显著,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和管理。

3.3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级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不仅仅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而社会其它部门也要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良性的循环机制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应该创建良性循环机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林业补偿工作,对于认真贯彻与落实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来说,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还应让人们养成遵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习惯,同时,将林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创建科学、统一的整体循环保护机制,以此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5创建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从长远的角度,创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创建新的国有林区专门管理部门,重点管理国有林区,在管理林业资源的同时,承担出资人的职责,同时享有所有者的相应权益。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根据利用目的的不同对森林业进行分类,即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分别创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应实施企业化管理,公益林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4结语

认清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头等要事,绝非政府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北方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凌艳 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谢国华.赣州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江西化工,2009,(3):144-146.

第4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按照省、市、区建议提案办理有关规定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资料汇编》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认真开展办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指派专人负责,落实三级责任制,确保办理进度和质量。

在办理过程中,我局十分注重与政协委员的沟通、交流,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化办理。一是科学部署,及时掌握办理进度。凡是我局负责主办的建议和提案均在收到后一周内与代表、委员取得联系,进行初步沟通和交流,充分理解代表、委员的意图;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力求客观实效。采取邀请代表、委员现场座谈的方式,加强与代表、委员的互动,共商办理方案;三是双管齐下,严格办理制度。在面访代表、委员以及进行书面答复、征求意见的同时,运用“成华区人民政府建议提案管理系统”开展网上办理,签收并答复交办建议、提案,严格实行双轨办理工作制度;四是及时反馈意见,注重交流沟通。在办理完毕后,书面答复代表、委员,征询代表、委员意见,并填写《成华区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五是强化督办,保证优质办理。所有办结件均按要求及时报区政府目督办和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审查备案。

根据办理的政协提案发现群众对环保问题关注度日益增强,大气及油烟治理问题需长期治理,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加强此方面的工作,继续大力开展大气专项治理工作。生态环境工作是本年度我局工作重点,但要全面提升生态环境需一定时间,因此我局将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问题。

第5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一、全州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目前,全州共发现各类矿种47种,探明资源储量35种。发现能源矿产2种(煤、石油);黑色金属矿产2种(铁、锰);有色金属矿产9种(铜、铅、锌、镍、钨、锡、锑、铝、汞);贵金属矿产4种(金、银、铂、钯);稀有金属矿产9种(铌、钽、铍、铷、镉、锗、镓、硒、锂);非金属矿产15种(砷、硫铁矿、磷矿、石英脉、膨润土、萤石、白云母、泥炭、钾长石、石灰岩、蛇纹岩、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花岗岩、砂石、粘土);放射性矿产2种(铀、钍);水气地热矿产4种(矿泉水、地下热水、干热岩、地下水)。累计发现的各类矿床、矿点和矿化点约270处。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11处,小型矿床18处,矿化点141处。优势矿产为铜、铅、锌、地下热水、干热岩、饰面石材等,潜在优势矿产为金、银、锡、钨、锑、汞等。

 

二、全州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各地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盲目无序、一哄而上、违背自然规律等问题,不仅破坏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农牧民意见多,潜在的风险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威胁,河道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一是黄河干支流域砂石料场遍地开花,无证开采、超量开采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河道自然景观遭到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三是过度开采给河道行洪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四是河道采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2.生态环境和草原自然景观遭受重创。一是矿产开发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二是公路建设采砂场取点设置不合理,采挖区草场植被破坏严重。

 

3.区域水源、大气、土壤污染隐患加大,面源污染严重。一是矿山开发引发水、气、土壤环境问题。二是厂(矿)区内脏乱差现象严重,大气污染防治不力。

 

4.矿山开发中未能严格执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生态、安全隐患较多。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偏低。二是部分企业生产行为不符合安全规范。三是普通建筑用砂开采行为混乱无序。

 

5.“重开发,轻监管”,“重发展,轻环保”问题突出。一是各县普遍存在矿产资源开发“重开发,轻监管”现象。二是矿山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6.矿山企业整体而言,对地区经济贡献总量不大。由于没有按照标准交纳管理费用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有的甚至不交费,致使大量国有税源流失。

 

三、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现就我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我州是畜牧业大州,也是青海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缓慢且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2.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对矿产资源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实施。

 

建议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清理整治现有的矿山企业:

 

一是调整贵德黄河段航道客运规划,取消阿什贡至尼那段流域航道客运建设,使黄河贵德段得到自然恢复。

 

二是彻底停止黄河贵德县尼那电站至阿什贡流域段面的所有采砂活动,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在此段进行采砂活动。对其它无证或证照不全的违法开采砂石料企业坚决取缔并采取综合强制措施恢复原貌。对证照齐全的督促其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全面整改落实,就地整平回填恢复河道原貌。

 

三是各地对砂石料开采要因地制宜,调整布局,优化整合,做到依法、合理、规范、有序。

 

四是建立完善责任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职责是首要任务。县乡村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相应的责任问责,尤其是村级以建设“美丽家园”、“美化家园”为目标,切实担负起管护家园生态环境促进本地生态安全的要责。对未经规划许可但村委、村民私自违法签订采砂合同的行为,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追缴非法收入,并依照《中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五是对因公路建设需要,在国道214线共和、兴海段草原上采挖砂料形成的50万方以上十余处大坑的恢复治理,建议州相关部门致函省交通厅,由专家论证确定恢复治理方案,进行全面恢复,待初验通过后,方可派员参与该公路建设的环保专项验收,否则,州县环保部门不得出具验收意见。

 

六是优化整合现有的砖瓦粘土矿,规范审批程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加快烟气、粉尘、固废治理进程,做到选址合理,证照齐全,技术先进、生产规范、厂区清洁。

 

七是对金属矿山开发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全面清理“旧账”,确保不欠“新账”。严格按照州委十届十次全会上“下决心叫停破坏生态环境的矿产开发,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要求。

 

八是切实加强对矿产勘探工作的管理。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有关规定,对各县探矿权进行全面清理,除确因国家战略储备需要对稀有金属等优势矿种非勘探不可外,禁止以任何名义开展矿产勘查活动。

 

3.加强对矿产开发企业的监管和指导服务工作,提高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监管体系建设。二要推行“定责、履责、问责”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三要严格监控和防治污染,加大对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监察力度,坚持以预防为主,生产与治理同步的原则,督促企业开展生态恢复及环境综合治理,不恢复、不治理、治理不达标的,要依法停产整顿或关停。四要严格保护和管理水资源,依法严肃查处黄河干支流域、青海湖流域水污染事件,加强水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加大尾矿库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等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的污染监测和整治力度。五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积极培育环保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建立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

第6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补偿收费环境经济

1引言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者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利益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果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成本和损失不能通过以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收回,就必须以补偿的形式收回。否则,就会使这些有益于社会及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日益萎缩式微,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将长期难以改变。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真正避免破坏行为的发生。

2生态补偿的内涵

生态环境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 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1]。

生态补偿最初源于自然生态补偿,指自然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后来逐渐演变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和机制[2-3]。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生态补偿至少具有4 个层面上的含义:

①对生态环境本身的补偿,对重要生态用地要求“占一补一”;

②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概念――利用经济手段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控制,将经济活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3];

③对个人与区域保护生态环境或放弃发展机会的行为予以补偿,相当于绩效奖励或赔偿;

④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等,包括重要类型(如森林)和重要区域(如西部)的生态补偿等。

中国生态补偿的类型与方式林林总总,但总体而言还没有建立类似环境污染收费的系统政策,目前存在着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体制不顺、融资渠道单一和缺乏必要的法规政策支持等问题。为此,万军等对中国生态补偿政策和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估,并提出建立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框架,如图1所示[4]。

图1中国生态补偿系统框架图

3我国生态补偿收费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对生态效益进行补偿收费的政策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上世纪90年代出现高峰,21世纪初期仍然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生态服务和效益的计量评价和计量模型,生态效益的交互作用及叠加效应、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范围与补偿办法以及基金管理方法等方面。

就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洪尚群等在《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和保障》一文中提出了生态补偿开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并就补偿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分析,开拓了生态补偿的思路;同时,洪尚群等在《生态补偿的融资――生态融资》中,对生态补偿融资三要素:用什么资本融资,以何种方式融资和如何融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生态融资在生态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还是缺乏基础的。林幼斌在《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补偿机制》中,探讨了西部筹集资金的一些方式,并提出要建立西部生态保护银行及开征环境税。毛显强在《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探讨了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基础,把生态补偿类型(主要从资源产权相关的成本)分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产权主体的机会成本两种,并指出生态补偿强度的标准。杨娟在《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化设计》中,提出将生态补偿机制确立为一项环境法律制度。王金南等在《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中,总结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在法律法规体系、财政制度、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税费制度和市场交易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设计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的初步框架,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研究体系奠定了基础。

4我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重视运用经济手段。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就是一项有效的经济手段。目前,我国已开始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如在全国范围实施了排污收费制度、一部分地区已开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等等。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应包括以下内容[5-6]:(1)积极开展环境外交,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援助;(2)完善污染补偿制度,我国的污染补偿政策包括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建立区域间污染补偿机制两方面的内容;(3)建立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支付的补偿和受益者补偿两方面的内容;(4)综合补偿机制,综合补偿机制可以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ODA)的做法,即从东部地区的GDP 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援助。

5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补偿收费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全国还远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当前对生态补偿有涉及的部门主要是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各部门在进行生态补偿时标准不一,缺乏协调配合,甚至会出现重复征收补偿费、变相征收补偿费的现象。

第二,生态补偿收费标准的制定也缺乏科学的依据,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发展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高低不等,再加上补偿对象的差异性,生态补偿的标准难以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生态补偿渠道单一化。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财政转移补偿机制,补偿资金来源基本是排污收费、征收的生态补偿费以及财政专项拨款,财政转移补偿主要集中在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补助等方面。

第四,补偿机制的市场化还远没有形成,甚至小范围的示范区也没有出现。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各部门对相应的生态要素进行管理,征收相应的费用,却没有用于相应的生态保护和补偿,今后可以在建立示范区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同时,建立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产权和生态价值的确定方面也面临着制度、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困难,适合我国国情的补偿机制理论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7]。

6相关建议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有效管理措施。目前正值建立市场经济和税制改革的关键实施阶段,政府有关部门应抓住机遇适时研究和制定全国性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政策。首先确定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生态环境税费结构要素,然后对实施的机制和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目前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实施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条件还未完全成熟,甚至还有一些障碍,其中之一就是没有相应的法律和宏观的政策给予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加快市场机制下环境资源立法、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创新重构,应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加以明确规定,同时尽快培育市场机制,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把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同时建立生态补偿保险制度,为实施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奠定宏观和微观基础。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一项崭新的、科学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但目前仍有许多尚未被认识的问题,如生态环境补偿费对各地经济和物价的影响问题、增加企业负担问题、作为经济杠杆的调解力度问题及增加环保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益问题等等, 都需要(下转第107页)

组织力量认真研究[8]。

参考文献:

[1] 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

[2] 王钦敏. 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J] .求是,2004,(13):55 -56.

[3] 庄国泰,高鹏,王学军.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6):413 - 418.

[4] 万军,张惠远,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 2005,18(2):1-8.

[5] 胡涛,王华东.中国的环境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6] 世界银行环境局.里约后五年――环境政策的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第7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太行山东麓北上,经河南、河北,自流输水到严重缺水的京津华北地区,以解决干渠沿线北京、天津等20座大城市,100多个县市的用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调水95亿m3,远景调水130亿m3,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势必会改变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和生态环境条件,加剧该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了既有利于实现向北调水的任务,又无损失水源区的根本利益,必须采取相关补偿工程措施,消除调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引江济汉工程(也称“两沙运河”)作为汉江中下游水源配套工程措施之一,是从长江荆江河段沙市附近取水补充汉江干流兴隆梯级以下地区的灌溉、航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水需求,以及东荆河地区的灌溉、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如图1所示)。引江济汉工程的供水对象包括:

(1)东荆河灌区、谢湾灌区、泽口灌区、沉湖灌区、汉川二站提水灌区和江尾提水灌区等六个灌区,现有耕地面积39.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79万hm2,人口555.24万人;

(2)武汉市城区、仙桃、潜江、汉川、孝感、东西湖、蔡甸等7个城市(区),供水人口333.7万人,工业总产值达534.75亿元;

(3)汉江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江沙洋以下约300km的河段发生过5次“水华”事件,使汉江中下游河道维持一定的流量保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

(4)河道内航运用水:为保证航道条件需保持一定流量,以维持必要的航深和航宽。

对图1所示的水资源系统,各供水子区的各部门用水,首先由该供水子区内的各种当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等)供给,如出现供水不足,则由引江济汉工程补充供水,所以,各供水子区的缺水量大小,是确定工程渠道规模的重要依据。但是,供水区当地水资源不同的配置方式,其产生的缺水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是不同的,从而也影响着分干渠和总干渠的规模。渠道规模的优选实质上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工程侧面的体现,总的原则是在充分合理使用当地水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的输水能力,尽量减少各种水源的弃水和渠道的闲置,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2渠道规模优选的数学模型

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度量识别,本次研究认为最优的渠道规模应该体现供水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优[1,4],数学模型如下。

2.1目标函数

(1)总供水量最大,即

式中,WG——总供水量;WGy(k,t)、WGh(k,t)、WGl(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的引江济汉工程供水量、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M——长系列资料时段总数;N——供水片总数。

(2)总生态环境缺水量,即

式中,WQe——总生态环境缺水量;Ue(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供水区生态环境需水量;WGe(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总供水量中可以提供的生态环境供水量;其它符号意义如前所述,下同从略。

(3)引江济汉工程渠道利用率最大,即

式中,R——引江济汉工程利用率;Q(k,t)——第k渠段第t时段的流量;QSUP(k)——第k渠道的最大输水控制流量。

2.2约束条件

(1)汉江水量平衡方程约束:

W(k+1,t)=W(k,t)+P(k,t)-P(k,t)-E(k,t)+G(k,t)+I(k,t)-WGh(k,t)+F(k,t)(4)

式中,W(k,t)、W(k,t+1)——第t时段上游第k供水片的入、出境水量;P(k,t)、E(k,t)——第t时段第k河段的降水量、水面蒸发量;G(k,t)、I(k,t)——第t时段第k河段的地下水汇入量、河道区间水量;WGh(k,t)、F(k,t)——第t时段第k供水片的供水量、回归水量。

(2)供水区水量平衡方程约束:

U(k,t)-WQ(k,t)-WGy(k,t)-WGh(k,t)-WGl(k,t)=0(5)

式中U(k,t)、WQ(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的需水量、缺水量。

(3)引江济汉工程渠道输水能力上限约束:

Q(k,t)<w(k)Qsup(6)

Q(k+1,t)≤Q(k-1,t)(7)

式中,w(k)——第k支渠从总干渠的设计分流比例。

(4)水源弃水量最小约束:

式中,WL——水源的弃水总量目标值;Wl(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的地表水源可供水量;T*——系列时候刻度单位,一般为旬、日、月等;公式中大括号内的三项分别为地表水源弃水量、地下水源弃水量和引江济汉工程虚拟弃水量。

(5)边界条件约束、变量非负约束等。

3多目标边际优选法

渠道规模的多目标边际优选法包括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控制六俩优选、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优选、灵敏度分析四步,其中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控制流量优选是相互耦合并需要多次反复。

3.1水资源优化配置

各供水片对当地水源采取的配置方式会影响到分水口的亏水过程。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必须对各分水口所含供水片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样得到的各分水口亏水过程,才是确定引水渠道最优规模的直接依据。

不考虑引江济汉水源,采用渠道规模优选的数学模型(1)~(8)进行供水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忽略目标(3)并使Qsup=0,即没有引江济汉工程)。实际操作中使用了多目标模拟技术和大系统分解协调相结合的方法[2],得到各供水片的缺水过程。

3.2控制流量优选

接着需要优选确定最大限度满足各供水片用水需求的渠道控制输水流量即最优控制流量。最优控制流量是反映系统总优化程度的一个指标[3]。

由上述所得各分水口的需分水流量,自干渠末端由下而上逐渠段累加(如图2所示),并考虑各渠段的输水损失,即可推得渠首输水流量过程。将此过程按大小进行排序,并计算相应的频率,选取时段频率分别为50%、60%、65%、70%、75%、80%、85%、90%、95%和98%时对应的渠首输水控制流量,在此流量系列为基础进行优选。

分别将上述控制流量作为渠道规模约束,对涉及到的水资源系统进行第二次优化配置计算。这里要完整地使用渠道规模优选的数学模型(1)~(8),可得到相应水平年下各目标函数值与控制流量的关系,由于供水区的供需水状况随时间分布差异较大,为了保证各旬的控制流量优选不受其它时段的影响,故以旬为单位分别进行控制流量的优选。各旬的三条输入~输出响应曲线分别为(参见图3):a.多年平均旬供水量~控制流量关系WGX=f(Q);b.供水区生态环境缺水量~控制流量关系PX=g(Q);c.工程旬利用率~控制流量R=h(Q)。

利用经济学方法对上述三种曲线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引入了边际旬供水量WGXB、边际旬生态环境缺水量PXB和边际旬利用率RB三个量值,并以边际旬供水量WGXB为例作详细说明。边际旬供水量是指增加单位流量而获得的供水量增加值,在Q0处的边际旬供水量定义为:

边际旬供水量表征了在Q0的基础上增加单位流量对增加旬供水量的贡献程度。

经济学中的经济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零、边际收益的导数小于零。由于受物理指标的限制,在具体论证工程规模时不可能完全照搬边际收益等于零的法则,与此相似,提出了以下分析确定方法:

(1)将P=g(Q)和E=h(Q)两个关系曲线描绘在同一坐标系中(坐标刻度可能不同),以便于观察曲线某些相似的变化趋势;

(2)对不能精确找到驻点(边际保证率等于零)的曲线,用曲线明显由陡变缓的坐标点代替,本文称为近似驻点。实际操作证明这种简化是必须的,而且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对近似驻点不满足供水保证率要求的实例,可考虑适当将其右移,即增加最优控制流量。按照上述原则,选取合适的控制点作为各旬的最优控制流量,结果如表1所列。

3.3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优选

设计流量则是供水系统设计供水保证率要求的一个渠道设计指标。加大流量是考虑到渠道建成后在管理运行中可能出现规划设计中未预料到的变化和短时加大输水等要求,为留有余地而拟定的一种流量。本次采用类似于灌水率修正的方法优选渠道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

将各旬最优控制流量绘成直方图,如图4,若以其中最大流量Qmax作为渠道的设计流量,势必偏大,是不经济的。根据文献[5],渠道的设计流量,应从中选取延续时间较长(达到30天或以上)的最大平均流量,而不是短暂的高峰值,对短暂的大流量,可由渠道的加大流量去满足,而对大于加大流量的极短时间流量可以通过渠道的调度满足。对于以远距离、多目标为显著特点的大型引水渠道,其输水流量较单纯灌溉渠道要均匀,且应考虑历年停水1至2个月的维修期,因此,可选取延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最大平均流量,即图4中的Qd,作为渠道设计流量。

加大流量是设计渠道高程的依据。现有规范关于渠道加大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Qa=(1+α)Qd(10)

式中,Qa、Qd——渠道的加大、设计流量;α——加大系数,由文献[5]可查。需要指出,这一加大流量并非最后采用的结果,在确定加大流量时,还须考虑通过各种优化配置方案计算得到的最优控制输水流量约束。因此,建议从式(10)算出的加大流量和最优控制流量中选择较大的数值,并适当取整,以此作为渠道加大流量值。

从图4可以看出,5、6、7月连续91天的最优控制流量在400m3/s为作为渠首设计流量值。在根据式(10),选择加大流量系数5%进行计算,可得到渠首加大流量为420m3/s;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5月中上旬、6月中上旬、7月中上旬等六个关键供水旬的最优控制流量均达到450m3/s,因此为保证春、夏季用水临界期的水资源需求,建议取渠首加大流量为450m3/s。

3.4灵敏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论证渠道规模的经济合理性,尚须针对加大流量下的渠道规模,进行微幅变化(如增加5%到10%与减少5%到10%)条件下供水区的多方案优化配置计算,以便分析渠道规模微幅变化时对供水量或缺水量与渠首输水量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说明建议渠道规模的经济合理性。灵敏度分析成果如表2所列。

说明:百分数为增加(减少)值相对于固定值的比例

由表2可以看出,如果渠道规模在建议加大流量的基础上增加5%,各优化配置方案供水量仅增加2.91%到4.00%;如果渠道规模加大10%,供水量也仅增加6.02%到9.19%,生态环境缺水量的减少也有限(最大9.77%),由此可以认为:在建议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渠道规模是不经济的。同理可知,在建议规模基础上减少10%或5%,虽然供水量较小不大,但生态环境缺水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最大56.96%),这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所建议的渠道规模是经济、合理的。

4结语

本文将大型复杂水资源系统的水量优化配置与大型引水渠道的不同频率组合控制流量边际优选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供水量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缺水最小和工程规模利用率最大为目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大型渠道工程规模多目标优选方法,这是对现有渠道设计方法的一种发展,为今后以供水、灌溉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引水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并将本方法应用于引江济汉工程渠道规模的优选研究,得到了满意的计算结果,为引江济汉工程下一步的优化决策和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M.C.Thoms,F.Sheldon.AnEcosystemApproachforDeterminingEnvironmentalWaterAllocationsinAustralianDrylandRiverSystems[J].Geomorphology,2002,(47):153-168.

[2]邵东国,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调度决策理论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2-88.

[3]AimeeBella,LucienDuckstein,FerencSzidarovszky,AMulticriterionAnalysisoftheWaterAllocationConflictintheUpperRioGradeBasin[J].AppliedMathematics&Computation,1996,(77):245-265.

[4]D.Tillman,T.A.Larsen,C.Pahl,ModelingtheActorsinWaterSupplySystems[J].WaterScience&Technology,1999,39(4):203-211.

[5]GB/P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

TheOptimalCanalWaterCompensationintheWaterheadoftheMiddleRoute

oftheWaterTransfersProject

YANGShumin1,SHAODongguo1,LIUBingjun1,XUMingxiang2,LINDecai2

(1.CollegeofWaterResources&Hydropower,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

2.HubeiSurvey&Design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Hydropower,Wuhan430070,China)

第8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从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来看,我国矿山现有大中型尾矿库、煤矸石山综合利用率为53%;金属矿山综合利用率仅为8.2%。最后,我国非金属资源加工技术水平与设备落后,普遍存在着初级产品出口、深加工制品进口的“深进初出”现象。造成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导致环境的恶化与生态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侵占土地、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固废、粉尘、水体污染严重等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乡镇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者的不断涌现,无证开采、破坏性开采及选矿过程中不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等现象屡见不鲜,对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与浪费。

具体表现为: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严重污染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损害生态环境,甚至造成重金属、砷、氟等有害成分的积累及外泄,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许多矿山废石场、尾矿库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模式,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匮乏、能源短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我国当前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我国上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和建议:

加快资源开发法制建设进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的建立和完善时期,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尚未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使得某些矿产开发行为难以有法可依,比如黑钨矿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严重破坏,就难以从法律角度进行治理。所以必须加快资源开发法制建设进程,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矿、依法治矿和依法兴矿,切实转变我国矿业秩序混乱的局面,使矿产资源开发走上有序化、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把资源开发纳入国家计划,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还很强,所以矿产资源开发的进程还需进一步有秩序的加快,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将严重影响以矿业为基础经济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切实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思路,拓宽视野,从全局出发,不盲目上规模和加大产量。国家应每年详细分析各类矿产资源的社会总需求和消耗量,把资源开发纳入国家计划,在满足国内主要资源开发企业正常生产需求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排产、定产分配,进行资源开发总量控制。对新建和新开发的资源项目要加大论证审查与审批力度,进行科学规划,从根本上消除掠夺式开发,从而达到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几乎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有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基本生存和社会发展。矿业开发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所以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笔者建议对废弃矿山和老矿山,由国家设立专项基金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对生产矿山,建立以矿山企业为主的环境治理投资机制,做到谁开发谁治理;对新建开发项目应当详细论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所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方案,对于不符合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兴建。

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将矿山环境成本纳入矿业成本本着“谁破坏谁恢复,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将矿山环境成本纳入矿业成本,建立绿色矿业成本核算体系。要从我国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出发,建立起矿山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恢复标准、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成本核算具有科学依据。

第9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获取一定的社会、经济或者环境利益,对土地进行保护和改造并且凭借着土地的一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者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以及结果。但是,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与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好不合理的土地开发,现在,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关系、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等现象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在已经有研究成果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效应表征指标的生态效应打下了好的、积极的基础。

(二)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情况

2014年北京市土地总面积为1641100公顷,其中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草地、水域和其他土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在2009-2014年间,北京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逐年增加。

二、研究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择

1、生态资源消耗水平(ER)。就一个城市来说,该城市的资源消耗的越多,相对的,这个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就越大。一个城市需要正常运转,水资源和电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城市能否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而本研究用地均用电量(ER2,104 kW・h/km2)和地均用水量(ER1,104t/km2)来表征资源消耗水平。

2、污染物排放指标(EP)。显而易见,一个城市的污染排放物越多,表明对该城市的生态环境越大,那该城市的拥有越高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而,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则是工业废弃物的相关排放。本研究选择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废气排放这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城市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V)。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中,形成和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是通过生态系统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某种服务或者产品。反应图表利用辩护以及环境效应的重要梁欢的指标可以用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为:EV=∑Ai×Ri

其中:

EV: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Ai:第i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Ri:第i类土地类型的生态价值系数;即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二)数据来源

由于2009年之前的统计数据不完整,本研究拟探讨北京市2009-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数据来源上,北京市全年供水量、全年供电量、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土地面积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价值系数参照谢高地等人在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研究时为简化数据,采用各个数据的地均水平,即各个数据的数值比上北京市的土地面积。

三、数据处理

(一)生态资源消耗水平(ER)

北京市ER1水平在2009至2014年间,除2010年和2012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成大幅度上升态势。由图3-2可知,北京市ER2水平在2009年至2014年间,呈逐年递增态势。说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市的资源需求水平逐年增加,若资源供给水平不变,势必会造成资源短缺,影响北京市的发展。

(二)污染物排放指标(EP)

1、北京市地均废水排放量整体上有小幅增加;地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呈逐年减少态势;地均烟、粉尘排放量2009年到2012年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有所下降;地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逐年减少态势。单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北京市的环境情况有所改善,但这似乎与人们的直观感受大相径庭。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V)

根据文章土地利用分类的标准,在进行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候,进行了以下的划分:园地和林地对应的是森林,草地对应的就是草地,耕地对应的还是耕地,水利设施用地以及水域对应的则是水体。

2009-2014年间,园林地、耕地以及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正在逐年地递减,并且2010年后,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在逐年的递减;显而易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正在逐年递减,呈线性,回归方程为y=-0.25974x+602.78,由图示看出显著相关。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直接结论。(1)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草地、水域和其他土地所占的比重较小。(2)2009-2014年间,北京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逐年增加。(3)2009-2014年间,北京市资源消耗水平逐年增加。(4)2009-2014年间,北京市污染物排放水平量大体呈减少趋势。(5)2009-2014年间,北京市生态服务系统价值呈线性下降趋势,回归方程为:y=-0.25974x+602.78。

2、间接结论。(1)在北京市总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园地、水域、草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以及林地,建设成为了交通运输用地、工矿用地以及城镇村及。

(2)北京市控制污染物排放为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成效远远小于生态用地的减少为环境改善带来的损失,最终的结果是北京市生态服务系统价值逐年线性减少。

(二)建议

1、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上,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措施优化各地类的规模和空间布局,进而改善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

2、明确功能定位,开展生态功能区划。通过生态功能分区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方向,进而对不同的分区进行生态空间管制,实行差别化管理。

3、调整生态建设政策,明确提升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主攻方向。部分地区由于政策多变,林权不稳,放了收,收了放,几经折腾,失信于民,林木、农田不断遭受破坏,使其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骤减,这点亟须调整。此外,可主攻其山、坡、沟等生态脆弱区以进行生态修复。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并提升土地生态服务价值。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杨存建,赵景峰.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空气环境效应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