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课文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问题设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来,从而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趣味的东西或者问题往往兴趣会比较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加的良好。比如说,老师在进行抛物线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篮球投篮加入进去,并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兴趣盎然,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2.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其启发性,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会有一定的疑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争论,这样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多,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得到开发,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会愿意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探究性思维。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设置一些灵活性比较强的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灵活,很容易学会一类题的解法。
3.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度性。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进行,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度性。适度性指的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教材,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不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和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还能够确保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度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太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其针对性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有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好的突破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4.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论文教师的评价比较积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很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的对待学生回答的答案,并进行合理的评价,绝对不能在学生回答完之后不进行任何评价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的全面,若是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该马上批评,而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鼓励其学习和改正。
二、避免提问的误区
1.忽略学生思维过程
有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会大量的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内容,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锥体柱体的体积公式等。诚然,这样的提问是必要的,但不应为成为课堂主要的提问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的比较踊跃、班级回答问题的气氛比较热闹,但太多这样的提问,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效率的提问并无实际意义。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怎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及时的鼓励与提示,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友好和睦的思维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追问你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支持你的答案?如发现不足,就可问如何修正?这样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修正、归纳、总结,就会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是否清楚、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确。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理答未能深化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但有部分教师在理答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学生做一个很简短的评价如“你回答的很好”或是只简单的关心结果的正确与不正确如“同学们,你看他回答的对不对?”“对,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样做”,“不对,那正确的是什么?”。以上这些言语,表面上看,这个教师理答的非常好,但实际上,作为教师的理答,理应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对与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通过对问题的拓展、延深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得到升华与深化,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提问对象考虑不周
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遵循“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教学成果的学校的先进经验,以充实自己;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收集国内外资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有目的地社会调查,或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不会在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傻眼了。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必须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问题。,“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还沿用着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关部门曾指示,政治教师可以阅读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给予政治教师订阅二份以上政治刊物,这在基层学校,特别在农村初中学校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每年教育部门都要组织多次时事形势讲座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充电机会。但农村初中的政治教师是很难也很少能参加到的,因为大多数通知在基层学校没有得到落实。还因为由于交通的原因部分教师无法参加活动,而失去学习的机会。网络学习是给政治教师的一个很好的机会,网络研修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想方设法增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提供他们的信息量,是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状态的紧急而有效的措施。
第四,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要解决一个师资问题。因为,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特别在边远的农村初中已经到了严重脱节的程度,一所学校仅存一名至多二名的专职政治教师。他们无法在学校内进行本学科的正常教研活动;无法抽出时间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们只能每年被学校领导安排到初三毕业班去“把关”。由于初一、初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基础没打好,所以这一、二位专职教师即使使出混身解数,要在一年内补上前两年的知识缺口又要完成初三的教学任务确实非常困难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57
语文是我国课程设置中的最基础学科之一,而初中语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初中语文不但是对小学语文的继承,更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课本上的文言文选篇更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体现,学习文言文是我国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学是必须引起教师与学生重视的重要学习版块。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采用的词汇、语法等都是古代的形式,与现在的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因此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些许困难。文言文的讲解通常存在枯燥无味的情况,学生没有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不到位。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文体,希冀对相关任课教师有些许借鉴作用。根据自身的授课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授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授课。
一、端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要想高效地进行文言文授课,首先需要教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只有端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授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初中是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文言文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时期学好文言文,不但可以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接受高中文言文教学,更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不仅对以后接受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帮助,对理解古文、掌握古代知识、阅读古代文学等也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任务,而其中文言文学习就是一个重要的版块。教师可以将本学期的几篇文言梳理,同时对“文言文”做整体介绍,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不至于学习的时候一头雾水。同时,强调文言文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同时,要对课堂纪律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制定纪律就需要认真执行。
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如《论语》中所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第一导师,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若是在开始阶段就使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都会很容易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首先,多让学生阅读文言文。因为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文中的精品,其语言与思想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阅读这些篇章,不但可以了解过去的语言系统,也可以理解古人的思想,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文言文,虽然其语句会比较拗口,可是读熟了,读懂了,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其魅力。
其次,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是当今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具,它的便利性不但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更可以拓展充实课堂内容。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可以适当地活跃课堂氛围。一方面,古文的词汇语法与当今语言系统有很大区别,需要学生对其进行辨别。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标准音频,让学生借音频对课文中的字进行读音纠正,对句子正确断句。另一方面,因为文言文授课容易枯燥无味,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低沉,这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理念发生改变,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授课理念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存在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步步推理,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给学生提供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虽然文言文极其重要,但是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指导文言文学习,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时重视每篇文言文,对每篇文章都进行认真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对于普通初中学校而言,中考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授课时候就会出现“中考考什么,课堂讲什么”的情况。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意中考考点,更要注意对文章的全面讲解,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一般而言,文言文的授课,首先需要学生对重要的文章进行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每句话具体到每个字词都能掌握其具体意思,对文章整体的翻译能够做到“信达雅”。当然,这些仅是新课堂三维目标之一,即“知识与技能”目标,除此之外,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即“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而理解文章的情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建立专门的文言文笔记本
关键词:词汇;高中教学;重要作用;现状;教学步骤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语用、语篇、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而语言构成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词法的地位日趋衰落。然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对学习好外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词汇的不足,给学生的听、说、读、写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因此,近年来,词汇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离开高频率的词汇学习,语言知识的掌握便无从谈起,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鱼之水。
二、词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词汇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词汇就是语言的生命。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是最关键的因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词汇的要求是很明确的。虽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几年的英语,但无论是词汇的数量还是质量要达到课标的要求,许多高中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因此,词汇对于高中生的听说读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1、资源的匮乏
在大多数高中学校中,课本是唯一的教与学的资源。教师补充的材料就很少被利用起来,更不要说杂志报纸影视等各种材料。此外,再加上很多学校都没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英语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因此,大多数的高中学生都没有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依赖于老师来获取信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然而,因为课程的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时间,教学范围有限,因此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也是有限的。
2、过多的注重课本的作用
课本作为高中生获取词汇的唯一途径,其实就作为了语言教学的一个载体。高中英语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多的注重语言教学上的。老师总是提取一些他们认为的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然后注意讲解。对于单词的讲解,他们通常是解释它们的用法,然后列举大量的句子来加以运用。之后就让学生认为语言点要比课文本身的重要得多。当他们复习的时候,他们只会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死记硬背的记住老师所划的重点和单词,语句的结构的用法。慢慢的,学生就会把记住的东西都给遗忘了,然而剩下的也所剩无几了,更别说再加以去应用,去实践了。
3、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处理不当
在英语阅读课堂中,老师通常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事实上,学生是不同的水平的,不同的学生水平是不一样的,然而,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都是单一的,甚至是一样的,这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力好的学生认为简单了,而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能力差的学生会觉得难了而难以继续下去,这就成了教育学中出现的问题了。
四、高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步骤
1、课前学生教师要预习单词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带学生预习新课的单词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我们熟悉单词的第一步,也会为文章的阅读教学打好基础。因为高中课文总会有二三十个新单词,如果教师在课文中带大家认识新单词,学生一下记不住,学习课文就如同听天书一样,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文的整篇的理解也是很困难的。
2、上课时教师要强调巩固教学单词教学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的把词汇与句子、语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交流。这样有目的的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无形巩固了学生所学单词的学习印象。
3、课后教师和学生的巩固学习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的复习,以便及时的消化,以便及时强化,加强理解,巩固所学的单词。教师可以采取学生所学的单词复述背诵课文或者采取相关的写作练习来掌握所学的单词,来加深所学单词的学习印象。
五、结语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词汇教学的效果常常不明显。它是整个词汇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词汇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而词汇的积累不但要考记忆法,也要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要有目的,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听、说、读、写排除困难,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之,教师要深入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精神的设计课堂的词汇教学,在科学的教学指导下,给学生创造更好更丰富的语言学习氛围,把词汇的学习逐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英语的词汇教学范围,这样不但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运用词汇的能力,更好的运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学习词汇记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 马广惠.中国理工科学生的大学英语词汇水平研究.山东外语教学[J].1999(3)
[3]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41-01
自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以来,高中英语教学在加大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逐步突出了语言输出的功能。高考中英语要求写的内容、检查写的项目以及写在整个高考试卷中的赋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当然,因各地有城乡差别,各校亦有生源差异,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就笔者多年来指导学生学写英语书面表达的几点做法,加以论述。
一、听说读写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用结合
(1)语言的“输入假说”与“输出假说”。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语言输入说”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在Krashen语言输入研究的基础上,Swain提出了“可理解的输出假设”,即“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二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
(2)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同时进行的,也是并举的。听力训练和阅读训练属于语言输入,说英语和英语写作属于语言输出。输入的目的在于输出,在于运用,在于交际。听和读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源泉,而写作又能促进语言的准确性,促进思维的严密性。输入是语言学习的手段,是基础。输出是目的,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我们这类严重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农村中学,语言输入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没有输入就不可能有输出。但是,如果没有输出,学生就不会去关注语言形式,不会使输入内化和吸收。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输入――内化――输出”这个学习规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输入是静态的,必须通过学习者主动运用语言的实践,即语言交际,输入的语言才能内化,最后形成学习者自主的生成语言系统。
(3)输入与输出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既然语言技能处于相互关系之中,听、说、读、写每一种技能的掌握,都有利于其他技能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尊重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质量,但又不能忽视输出练习。虽然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听、说和写的操练。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输出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切实重视输出的作用,强化口头及书面表达的练习。
二、熟读背诵,厚积薄发
正如李冠仪所说,语言学习不能说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养成习惯才能自由地使用语言。所以,如果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那么我们就得通过背诵记忆这一途径。众所周知,熟读背诵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背诵能丰富语言学习者的词汇,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积累,并加深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品赏析能力,进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背诵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吟诵、朗读甚至背诵是训练语感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语感是人们直觉地感知和领悟语言的一种能力,语感的产生来自大量语言实践。语感获得后,人们就能够对语言规则进行迁移,从而在以后的言语活动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语感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等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为它们符合内隐学习的规律。既然背诵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指导学生背单词、背句型、背课文及一些优美的短文甚至习作。
三、循序渐进,集腋成裘,水到渠成
根据上文提及的语言学理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尽管互有联系,但却各有特点,不经过专门训练是不可能掌握的。诚然,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他们对所读过的文章的欣赏、感悟和模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文章要想写得规矩,下笔成文,非多练习不可。另外,我们如果要学生会写甚至善写,我们必须教他们如何写作。
(1)教好词汇,写好句子。对于出现频率高的词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它的音、形、义、词性,还要教会或引导学生掌握它的搭配等用法。设计适量的英汉或汉英翻译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其用法。
(2)通过句子练习促进篇章写作。我们知道,高考书面表达无非就是要求考生写好十二至十三个句子而已,而我们的学生却偏偏写不好这十几个句子。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句子写作教学。写好句子是写好段落的基础。实践中,要求不宜过高,布置学生写三到五个句子即可。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句子呢?笔者以为,注意以下两点,长期以往定有收获。首先,掌握句子成分,写好谓语动词是关键。因为,就是不少高三的学生都写不好完整的句子,抓住了谓语就抓住了关键。其次,按照英语基本句型和句式写句子。英语的句型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有五种。要想写出好文章来,这五种基本句型必须能熟练使用才行。五种基本句型中,关键是要掌握及物动词的用法,因为其中三种句型都跟及物动词有直接联系。可见,在词汇教学中,怎么强调动词尤其是及物动词的用法都不为过。
(3)写作与阅读、听力教学紧密结合。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对于语言材料要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反复进行实践,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还要注意利用阅读、听力材料中典型的范文,从语篇的角度开展教学,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要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教会学生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或文笔优美的句子摘录在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长期坚持下去,效果显著。
当然,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的事情。决定写作教学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重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重视抓学生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多练多写,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勤书,许文龙.英语高考“书面表达”训练[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8.
[2]陈勇.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李冠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林颖.内隐学习:人类适应与发展的高效之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5]谭卫国.英语背诵范文精华[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一、改变传统授受型教学模式
旧高中英语教材施行期间,英语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生词及词组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讲解,课文理解讲解,课文练习讲解,课文复习巩固讲解。要求学生背单词、词组,背课文笔记、背课文并做大量的配套练习。
然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苦”。然而苦没有带来甜头,学了六年英语,即使是高考中笔头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也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更不能用英语同外宾交谈,所谓高分低能,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这完全违背了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这条最基本的原则。
二、创设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师生尊重、互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努力去创设。我认为,教师只在课堂上“面带微笑”,关注“师生关系”是打动不了学生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愿意参与教学的需要,注意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在适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但保持动而有节的原则。既不太放任又不过于严肃。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集中和归纳。一个规矩过多、约束过严的课堂,只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从成功中获得乐趣。同时也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尝试失败,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对学生的作品或意见不要轻易下“对”或“不对”、“好”或“不好”的结论,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共同评估,培养学生接纳意见、勤于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急切呼唤新型教学关系。活跃的课堂、和谐的教学关系不但需要教师有热爱学生的情感和责任心,还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去接近学生、研究学生,创造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方法。
三、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鼓励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正确的认识转变成教学行为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没有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创造”,就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模式。
目前,能够做到“用”教材的教师不多。“用”教材的教师往往对统领教材的课程标准更感兴趣,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分析,重视研究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理清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重视依据学生情况和教材两个方面进行备课。在教学中,他们往往把一些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学生上,主动地对教材“范例”进行重组、修正或置换,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必要条件。完成新课程的任务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拿着新教材上课的教师,不一定都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开发能力、对教材再创造水平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能得到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会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从而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是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传统评价最主要为总结性评价,即只注重考试成绩。而新课标所倡导的,在评价机制上,应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宗旨,体现激励改进功能。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都设有总结即“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肯定进步与成绩,找出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师生共同参与、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过程评价,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关键词:提高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质量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诸多意义,它不但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进而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教学充满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和探究,因此教师务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便是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情境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比如在学习契科夫的文章《变色龙》时,如果学生对变色龙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随环境不断变色的特点不太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奥楚蔑洛夫本质上的性格特征,而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这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观看一段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情境;二是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出现不和谐因素时,教师要注意处理的方式及方法,尽量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心智发展的和谐;三是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创设好导语学习的情境,尤其是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艺术享受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能量。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可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及时摘抄和记录对自己有启发或较为优美的语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标记和圈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必会积累一定读书的心得和经验;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针对不同的文章和资料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有的材料需要学生大声朗诵出来,有的需要学生反复进行研读和分析,有的只需要大致粗读以下即可,总之要教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合理选择阅读方式。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
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仅仅依靠课内阅读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切忌出现一看到学生看所谓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就好像遇到洪水猛兽,对学生采取禁止、批评的策略,这会严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之外,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比如针对国内优秀文学作品,可向学生推荐《平凡的世界》、《寻找未知的自己》、《穆斯林的葬礼》等,针对国外优秀作品,可鼓励学生阅读《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嘉莉妹妹》、《百年孤独》等,相信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会收获大量历史、地理、人文知识,还会提高自身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它是阅读的较高境界,在进行一般性阅读的过程中,中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阅读方向,只是深深被故事情节吸引,而不会从中汲取营养,阅读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感知语言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进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发,获得一定的阅读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要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动地位,改变学生习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敏锐观察及丰富想象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发挥自身想象的深度、广度,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与文章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及交流,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及生活见解对文章进行分析,提高自身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让阅读教学更贴近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首先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做好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适时的把注意力投放在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的链接点,鼓励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申到阅读中来,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要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引导其用敏捷、灵活的思维进行阅读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进行分析和讲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随者,所以一定要主张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心。
结语: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作出长期艰苦努力,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争取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
[2]张爱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分析[J].语文学刊
[3]姜灵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
有一次,王蒙先生也问起为什么能用文言写作,我老老实实回答说:“‘照猫画虎’罢了。”王蒙听后说:“照猫画虎,也得看过很多猫才成。”我想,他说对了,我无非就是喜欢读读古文,渐渐地对那特别的声口也比较熟悉了。
读古文,对幼童实在是很不相宜的。你想,连口语白话尚且说不好的时候,一定要他“之乎也者”,怎么得了?我所知道孔夫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不是读《论语》而是看表演得来的。那是在抗战时期的四川,一出儿童歌舞剧的一个场景,是顽固的父亲,穿马褂、戴瓜皮帽,摇头晃脑地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那形象特别滑稽,曲调也很简单,听了一遍也就会哼了,不过究竟是什么意思依旧茫然得很。所以我从不相信什么四五岁的孩子读古文能够过目不忘之类的宣传,也绝不赞成叫几岁的孩子咿咿呀呀读经来承继“国学”。
初中阶段,兴趣在读小说,当然是苏联的多,中国作家中读得最多的是鲁迅,对他非常佩服,虽然理解甚为浅薄。比较有兴趣地读古文诗词,已是高中阶段了。好像是1954年秋季开学时,语文课改用了《文学》《汉语》分开的教材。《文学》教材是张毕来先生主编的,从《诗经》《楚辞》《史记》《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及古文辞赋、小说,都有选目。作品选得好,老师也讲得好,于是便产生了兴趣,除了课文外,又去找了些其他作品。《诗经》读的是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楚辞》读的是沈德鸿(即著名作家茅盾)选注的《楚辞》,唐诗、古文则主要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一本《古文观止》。读,也不是从头到尾读,翻到哪里一看,读不懂就跳过,大致读得懂就看下去。因为喜欢,所以有些诗文读着读着就背下来了。
读得稍稍多一点,觉得无论古文还是古诗,都有一个调调,念起来抑扬顿挫,好听得紧。经过父亲的指点,知道了字有平仄,平仄错杂,才能铿锵有致。辨别平仄,还有四句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之外的三声,统归于仄声。好在我是南方人,除了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还辨得出也读得出现在已经派入平上去三声的入声字。古代诗歌,尤其到了律诗、绝句以至词、曲,平仄相当严格。古文虽然没有格律,但一样要平仄协调,读着才好听。譬如《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吊古战场文》中“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念起来高低抑扬,自有一种美感。而短句的急迫,长句的舒缓,错杂为用,更有一种特别的情味。读一读《阿房宫赋》起始那几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自然体会得出。进入大学之后,阅读的范围更广,眼界也就更为开阔,知道用文言写作的各种不同文体也各有自身的格式与规矩。
读古代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作为研究,需要集中心力于研究的领域,虽可旁涉,不能太泛,好处是专精,缺点是往往专注于思想内容而忽略了对作品形式的欣赏。由于离开大学之后并不专注于学问,我的阅读多半是为了爱好和兴趣,所以那些艰涩难读的东西我并不喜欢,更多的是读那些古代作品中有趣的篇什。孟子的雄辩,庄子的恣肆,司马迁的叙事,《世说新语》的简洁与趣味,都吸引着我。还有那些野史笔记、书信、语录、联语、笑话、文言小说,思想活跃,文字随意,情味盎然,远比坐而论道的东西有趣,也都是我喜欢的。我的照猫画虎,多半是从这些“猫”处得来的底样,若是真要去做八股,就算应童生试,怕也非被黜落不可。我之所以说,我写的是些“聊斋体”的文言,就是向读者坦白渊源所自,以免读者不明底细,以为我真有出经入史、熔铸百家的本事。现在动不动就夸人“学贯中西”或“学贯古今”,其实是很少有人当得起的。
以我的经验,文言作品读得多了,对那声口有了感觉,模仿也就不难了。“照猫画虎”之际,只要照那声口落笔成文,然后尽量减省文字,那么虽不中,亦不远了。鲁迅先生谈到作文,有一层许多人都知道的意思,就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又说,“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可惜很多人并不照他说的去做。这两段话看似平易,其实是很有用的。无论做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道理都是相通的。我没有鲁迅的才情,所以写过之后不是看两遍,而是尽可能多看几遍,待到觉得文字已经不好再减省,读起来也不觉得拗口时,这“猫”“虎”就有些儿相近了。当然这主要是指文字,至于思想、情节、结构的思索、组织与提炼,那是另外的功夫。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媒体;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14-02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有很多的优势:大量的生动图片可以展示、材料资源展示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视频播放引入课题、感知历史情境……课堂因多媒体的使用而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有趣,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抽象为直观,化空洞为充实。在历史教学中,常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战"功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1.新理念才是核心,多媒体只是手段
一些人认为采用现代教育这种新手段就能体现现代教育新理念,顾在教学中,片面的追求教育手段的更新,甚至认为只要用多媒体上课就体现新课改了,但教师仍然"一言堂",一人包干到底,教师"自编""自导""自演""自评"承担所有的角色,忙得不亦乐乎,毫无以体现学生为主体之意。我们常说这种现象为"电灌",完全将学生当成观众,教师就是演技高超的艺术家。
新教学理念要求课堂以学生为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课堂就是学生获取学习方法的重要场所,我们的教学设计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必修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如果脱离新理念,再新的手段都是无用的。比如,我在上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书上在"变化中得男女服饰"中就选用了很多图片,但主要集中在民国至期间的服装图片。对于本部分的知识,主要让学生得出服饰变化的趋势,而单独从教材提供的图片还不足以体现该趋势,于是我就选择了两个时期的服装图片补充我的历史教学:一个是清朝的官服和当前人们流行的服饰。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小组讨论归纳出发展趋势,培养了其能力,达到极好的效果。
2.新老教学手段喜结连理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采用多媒体后,就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完全抛弃。通常一个老师上课,只点击鼠标,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或者是写一个干瘪的标题,再或者在课前先写好标题或课中又来补板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随着鼠标的点击完毕,整节课也就"播放"完毕,留在课件上的就是"谢谢""欢迎指导"等。
多媒体教学其实就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手段,尽管功能强大,但不能抛弃以往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如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坚决反对放弃传统板书的方式。传统板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知识体系结构、构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不会因为点击鼠标而消失掉,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仅仅围绕着板书的呈现而展开,尤其是人民版的教材的编排体系比起之前的教材更杂乱一些,一些课文标题具有文学性,不便于学生掌握历史的来龙去脉和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这就更需要传统手段予以展示,再配以多媒体的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机为人用,人机和谐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鼠标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一环扣一环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教师基本不下讲台,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和学生有任何的肢体交流,近距离的眼神交流,甚至对课堂的监控弱,学生在下面各自玩耍开小差。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啊。
笔者主张多媒体的设置不要将所用的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全部设计在多媒体上,教师教学过程不是点击鼠标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是看课件的过程。结合教材、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在一些重要环节运用多媒体。如我在上必修一《伟大的》一节时,我只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来体现本节教学目标——"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注意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在真实画面的冲击下、准确语言解说中、音乐的渲染里,学生群情激奋,纷纷表示要提防日本的新军国主义,达到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为此还用两个班来做对比:一用教师的语句描述、列举罪行;一是将教学流程所有环节全用多媒体,但和第一种尝试的效果相去胜远了!
另外多媒体要设计师生、生生合作、表述、消化知识、反思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组织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述,为答题做好充分的训练和准备。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运用,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升华。留足时间给学生消化知识,做笔记、勾画知识要点。总之不被PPT束缚,而是为我所用,和谐相处。
4.控制PPT数量、质量和速度,高效真实
笔者对使用多媒体的课进行过数量统计,一般而言一节课使用PPT的张数都在20多张,其内容不仅包括书上已有,还有教师补充的各种资料--图片、表格、文字材料(古文、英译、白话文)、音频、视频等。教师都要将所有准备的资料一一展示出来,量大时间又有限,如果遇到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耽误一些时间的话,课件就"展示"不完,势必老师就要拖堂,或者是以更快的速度将课拖起走,走马观花式的将课件点击完毕,其结果就是学生"坐飞机",不知所云。谈何效果呢?
顾在制作多媒体教学中结合课标和本节的重难点突破恰当使用,严格控制数量和保证质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另外在使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时,还要注意一些问题:选择的视频材料要符合历史真实,不能是"戏说历史",注意一些影视作品的利用要给学生交代清楚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切不可一个课件在任何一个层次的班级都使用;字体搭配颜色符合课堂环境要求,避免后排的同学看不清楚。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带来的优势和好处,但切勿过于跨大其功效,合理利用,正确定位,只是若干教学手段的一种而已,而不要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是作者在一线教学中的真实感悟与体会,还很肤浅,提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不正之处请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