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学管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一、地方师范院校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的标准。地方师范院校依托地方,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教师的综合化趋势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出现了生源危机、办学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等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采取一定对策,努力提高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师范院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引领学校办学质量走向卓越。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地方师范院校传统课堂教学中基本上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学生对教师的这些要求比较反感,缺乏必要的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相对封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固定的模式,知识体系较为陈旧。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的需求,不能满足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二是设置课程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变化,实用性不强,所以造成培养的人才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而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全面,尤其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学风、教风有待提高
学风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思想状况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影响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各种思潮及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严重;二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考试,作弊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学风;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课余活动的关系问题,影响学习成绩。
教风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内容,是影响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学风的形成。目前,师范院校教师的教风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目前对师范院校教师的考评还主要以为主,造成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论文的撰写上,而减少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不够。很多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散,使学生迟到、早退、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履禁不止。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教师不思进取,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如一部分教师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4.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教学管理重视不够,在教学方面往往注重机械而忽略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基本沿用传统方法和手段,即“行政化”上传下达,管理理念僵化,方法机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教学管理过程的控制、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缺乏规范管理。另外,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管理知识,专业素质不高,导致管理效率不理想。
三、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地方师范院校课程体系
顺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需要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自成体系。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般由基础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在课程建设中,要将师范专业所具有的特点与要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审视基础教育理论和规律,以及新课程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合理取舍和有机整合,使其更好地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和风貌;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方式。另外,应适当增加选修课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宽的文化知识背景外,还应具有协调、组织、沟通等能力,有较广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各科考试成绩,找出具体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式等,制订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校内质量认可制度
树立教育质量观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在此指导下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切合教师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实施常态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学校是由教师团队组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个体行为,更依赖于教师团队的群体行为。因此,学校要构建一种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富有建设性的、开放的经验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合作,能使教师个人体验到被他人接纳与肯定的团队归属感、社会支持感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畅,从而为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动力,达到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4.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
在教学质量管理举措中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发展性评价不同于奖惩性的教育评价,它强调过程性评价及教师主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罚为最终目的,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则由于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并且评价的意义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而得到被评价者认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在学校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5.创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业的基本条件和立身资本,它形成于职前教育,积累于整个职业生涯。这些知识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终身学习、积累和建构。另外,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厚,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而深入的知识。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对教学法的研究与创新,学识渊博者未必就能成良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只要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学习必将伴其一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创设一种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组织讨论、总结提高”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让教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通过学习实现组织及个人的目标。
6.合理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满足教师的成长需要
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成就需要,比较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职业生涯成功是他们的共同追求。因此,合理规划和发展他们的事业,这是最具长期效应的激励措施。学校应该满足不同时期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合理设计教师成长目标链,建立多职业发展通道,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7.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
教师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强烈成就欲望的群体,他们把个人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当作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能使教师从成就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因此,高校应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成就激励,使教师获得成功的满足。
四、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教学质量管理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到社会的整体环境,小到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学校内部进行的和教学相关的所有管理。但与教学最直接相关的莫过于每天都在进行的教师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也成为决定教学状态、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因此,如何激发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将“全员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实践,摒弃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中师范院校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做法,努力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监控、教学检查、教学评价等明显表现为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的思维束缚,努力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师范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6):50.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四(x)班的语文、英语教学和班主任。这一学期来,本人对工作热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按时作息,从无故请假,旷课。尊敬领导,友爱同事,关爱学生,尽心尽力做好一名令人尊敬的教师。本班是新组合的班级,成绩不理想,但经过努力,一学期下来有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现从管理和教学两方面说说本人在这个学的表现情况。
一、管理
本学期教务处为了均衡各班的成绩进行了分班重新组合,我所担任的班级1/3是我三年级的学生2/3是另班的学生。开学初,学生们有许多不良的习惯,纪律差,大量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按时按量完成,这样的班级怎么能够把学习搞上去呢。我决定头两个星期抓纪律,改习惯,再把重心放到教学上去。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了,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品质好,能说会道,有真才实学。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课上多拓展,深延伸,由课堂走向社会,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树立信心。有一句话说得好:“做题长大的孩子没用处,读书长大的孩子才有出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都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三、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认真落实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专业信息、课程结构、培养目标、学制、学时等都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计划管理是否科学规范。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体现高职特色,保证实践教学学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应当适应专业建设与改革需要,合理、灵活开展教学计划的调整,学校应当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年度教学计划落到实处。
(二)深入研究教育形势
当前,生源竞争进一步加剧,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分数较低,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偏低;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输的加速,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诸多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开始联合举办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如何将本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高职的实训教学有机结合成为现实问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突破思维定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强化创新驱动,解决突出问题,突破发展瓶颈,以改革创新推进校风、教风、学风转变。
(三)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之一。因此,必须把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制定实施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提高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管理
(一)强化学生管理工作
从大环境看,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不容忽视;从教育对象看,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学生群体管理工作不断出现新问题;从高校自身工作看,还存在工作方式、体制机制等问题。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确定管理模式和手段、服务范围和形式,积极探索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生活指导的方式,使其成为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要求的有效措施。
(二)细化学生管理方法
要充分发挥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管理队伍作用,建立学生管理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学生管理约束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执教,加强对课堂秩序及其他学习环节的管理。严格考试制度,加大查处考试违纪、作弊的力度,树立良好考风学风。合理安排学校文体活动场所的开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要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特点,把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为繁荣校园文化搭建平台,创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要大力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举办“人文道德大讲堂”、学术报告等活动,邀请校外专家作专题讲座,提高学生人文道德水准。
(三)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始终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按照引领学生成长、服务学生学业、丰富学生生活、方便学生办事的工作理念,改进工作规程,创新工作平台,整合学工、教务、后勤资源,努力实现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智能化、便捷化、规范化。进一步落实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事项的听证制度和学生处分申诉制度,完善招生录取、学生评奖评优和助学帮困机制。要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重点排查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学生,加强与其家长的沟通;增强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疏导,提升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紧急干预的能力。
(四)提升管理干预能力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要掌握处置工作的原则与政策规定。要加强对信教学生的教育引导与管理,要求他们严格按法律规定从事活动。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避免因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而引发的校园伤害案件。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教育,进一步增强心理异常学生的排查、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三、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服务教育教学
(一)强化服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须保障教学的中心地位,保证管理工作为教学工作服务。切实解决个别管理服务部门存在的敷衍塞责、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各管理服务部门要密切配合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关心支持教学工作,都要为教学工作出力、助力,从而形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合力。
(二)改进管理方法
要把管理和服务作为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的重要手段,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管理服务部门要少检查多指导,少考核多服务,避免考核工作的重复和交叉,以减轻教学部门的工作压力,将精力主要用在教学环节中。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应从自身工作职责出发,尽职尽责,切实减轻教学部门的负担。要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加强日常管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对教学一线反映的问题,要快速反应、妥善处置、及时解决,全力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发挥监督作用
管理服务部门的人员要有担当,敢做敢为。特别是各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大胆管理,严格要求,要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职,要强化领导在具体工作中的监督作用,敢抓敢管、动真碰硬,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落到实处。
(四)注重团结协作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学分制形式。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便于实施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扩宽基础知识、增强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分制对高校考试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学分制的基本特征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它处于一种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阶段,还不是完全学分制。其基本特征是将学年制与学分制有机结合,既保留了学年制规定的修业年限,有利于保证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又采用学分制弹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正以学分制为焦点广泛开展。考试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点工作之一,集中体现了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效果,考试制度改革更是处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地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善人才结构,随着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考试制度的改革必须进行适时调整,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高校考试存在问题的分析
高校的考试模式和考试管理近年来不断规范化,并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化管理,但由于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考试管理也缺乏配套性政策指引,因此高校考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形式过于陈旧,不利于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实行的考试主要形式采用纸质化试卷考试,书面式答卷。这种考试题型太多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客观性题型,这些题型大部分是记忆性内容,理解、应用性较少,学生们只需记下要点就可以应付考试了。而主观的创造性和应用性题型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较难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另外,随着人才需求模式的调整,社会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综合性地测试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学分制自由选课的前提下,仍然采用简单的书面应答式考试,无疑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高校的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属于一卷定性的模式,不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如何,只要考试及格了,这门课程就修完了,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这种教学成果明显不符合学分制教学管理下人才的培养宗旨。
(二)教考结合,考试内容片面化
高校的课程期末考试,长期以来一直是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命题、阅卷和终结性评定,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授课,经年累月难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定区,这样试卷的考试覆盖范围也相对较窄。另外,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经常接触,使得学生容易了解教师的思维方式,会刻意地跟随教师的思维,猜测教师命题的意向重点复习。况且在考试复习阶段,任课教师或多或少会给学生提供复习地范围和重点,这样学生就更有针对性复习。种种因素相互影响,使得考试内容过于偏重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这与学分制的学习效应背道而驰。
(三)考试目标失衡,两极分化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加强巩固,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仅以考试及格作为自己的目标,考试结束也意味着课程结束,只要成绩及格就不用补考或者重修,就可以顺利毕业。另一部分学生则是过于追求高分数,因为高校往往把考试分数与学生评优秀、争名次、申请奖学金等挂钩,这样导致了学生过度重视考试分数,只盲目地掌握学习要点,却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两极分化使得考试原本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了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教育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四)考试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
制度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虽然每个高校都有各自的管理制度与工作守则,但却缺乏有效地实施,或者说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漠视制度。如各高校屡禁不止的学生考试违规现象,这既有学生方面的考试不自觉,抱有侥幸心理,也有监考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行为不规范而给学生有了可乘之机,也有考试管理人员对考前组织不到位、考后对违纪的学生、违规的监考人员欠缺处罚而助长了这种风气。还有某些考试管理人员因为思想认识不足而对考务管理松散,只重视国家级、省级的考试,但却对校内期末考试、补考、重修考试和毕业前清考的考试过程管理疏松,缺乏有效的组织实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考核评定。这种情况下虽然学生最终还是获得了学分,但显然不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下的理想效果。
三、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考试不是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学习再深入的过程。考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是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考试应该朝着有利于改革教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针对上述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改革高校考试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考试形式,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在学分制的教学改革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避免学生形成知识定区。考试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结合不同的考核方式,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各阶段、各环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题型上减少传统的书面式应答式模式,多采用知识面较宽的综合题型,以考验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灵活运用程度;也可以多采用实践过程考核、学生作业成果考核等多种方式,还可以聘请企业知名专家参与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评价,并给出可行性整改方案,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
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可以采取教学与考试分离的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检验,这不但有效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方式下,既能扩大考试的知识面,使得题型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生从考试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学习研究,更能促使教师对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和教师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深化考试教育,提高学生认识
现阶段学生对于考试存在的错误认识,必须要深化教育,提高认识,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和意义。考试意在学生对其所学的内容进行自我判定,以考促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认知。分数的高低并不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只是作为考后评价分析的一种方式,其主要作用是让教师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内容,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考试管理
加强考试管理制度,保证高校考试管理有制度为依据,力求考试管理规范有序。从考前教育、考试监管、考后总结建立一套有效的章程,做到有章可循。从考务人员自身做起,加强教师和监考人员职责教育,规范其行为。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凡有违纪现象的,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或考务工作人员,都严肃处理,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估系统,做好考后管理和试卷的评价分析,以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之,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难度,做好考试管理工作有助于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新颖的管理手段,以规范考试管理,提高考试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促使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师管理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7
Incentive Mechanism on College Teachers Management
YANG Yang
(Personnel Department,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Abstract In moder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s, teacher incentives is the main content, it is in our educational system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has alway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it is undeniable, which itself remain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our teac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have incentives to conduct in-depth study, in a clear sense of its implem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centive for some defects exist in the current system,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1 激励与激励机制的内涵
所谓激励,是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组织的需要,在满足人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定的奖惩制度、创造必要的文化环境,鼓励和诱导组织所希望的行为,与此同时抑制并规范不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而激励机制,则是某一组织为满足激励目的所建立和实施的体制。高校教师管理中,激励机制是主要的和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学校为鼓励教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教学工作效率而采取的管理体系。高校激励机制通过引导教师,使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能够满足教育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激发在岗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
2 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的意义
2.1 激励机制丰富了高校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
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包含了多项内容,由多个模块有机组成。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另一主体,对教师的管理是否到位,深刻影响着高校的管理整体水平。激励机制是当前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模块,它大大丰富了高校的管理内容,而激励机制在促进教师成长、激励教师与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就使当前高校的管理效力进一步增强。
2.2 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励教师,促进教师成长
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激励教师、引导教师,使教师地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激励机制作为一种规章制度,总能够发挥其规范行为、激励个体的本质作用,使作为社会个体的教师,能够在其制度规范下,既实现自身言行和行为习惯的规范性,也能够在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中有机调节与社会其他个体间的关系。
激励机制的效力,就在于它能够作为力量之源,使教师产生和增强工作和进步的需要、动机以及坚定的信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地专业技能、道德素养都得到全面提升,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寄托于学校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之中。
3 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3.1 薪酬设置有待完善
作为物质激励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教师的薪酬是激励机制中的主体。合理的薪酬设置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从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教师对其收入的满意度并不高,超过一半的被调查教师称对自己的收入不太满意。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虽然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而抑制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设置主要采取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结合的方式,基本薪酬是基于国家规定的职务工资、各种津贴进行分配,而绩效薪酬则是由教师对学校的学术、科研和教学等贡献所决定的。总体来说,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将薪酬设置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才能够有效发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
3.2 重物质,轻精神
物质激励在激励机制中占据了主要部分,这种模式使得广大教师在工作时往往专注于收入和津贴等物质奖励,却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和传统文化在教师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一些教师将薪酬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全身心投入,且会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教师激励机制中,缺乏对教师职业使命的重视和研究,教师的职业使命感逐渐被削弱,教师缺乏职业使命,就会分散精力,无法全身心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而相应地,激励机制的效应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文化是影响人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从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的层面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而作为高校教师,其言行更要具有表率性,能够经得起时代和学生的检验,所以我们强调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重视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根基来制定一系列制度。而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刻渗透其中,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中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盛行,激励机制也在向着这一方面倾斜,这就大大削弱了教师内在激励的作用,也使得激励机制无法实现长效的运行。
3.3 教师考核评估缺乏合理性
对教师的考核是激励机制实行的前提,虽然我国高校的教师考核体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缺失,影响着教师激励机制的效应。从考核内容来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不够全面和立体,对教师的考核仍然从工作态度和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以此确定对教师的评定,这种考核内容稍显单一,不能够全面了解教师。从考核的手段来看,教师评估手段仍有科学化和进步的空间。
4 完善高校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4.1 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影响人行为的基础因素,在教师工作中,也不能够忽视这一影响因素。而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中,要首先将教师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教师的晋升、考核、奖励等政策制定控制于教师生理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教师实际出发,不能够一味抬高晋升条件,这会大大挫伤教师的积极性。(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教师积极性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人的性格、兴趣等都深刻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和活动选择。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多会向性格和兴趣靠拢,即选择符合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的工作,并在其中表现出超过其他工作的积极性。这给予高校管理者的启示就在于,在安排教师人事工作时,要对教师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这既保证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保证工作效率。(3)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人的情绪和工作热情都会产生深刻影响。良好的环境,往往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例如和谐的同事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团队合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不良的环境会压抑人的情绪,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懈怠的情绪,特别是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受打击。
4.2 激励机制的实施要坚持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与精神作为相对应的一组关系,同样相辅相成,二者相结合才能够实现效力的最大化。在教师激励机制的设置与实施中,需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既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奠定其发展的基础,也要满足教师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使他们在名誉、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精神式的鼓励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中,其激励作用相对来说会更加显著。(2)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的基本落脚点在于设置合理的奖励时机,从而增强激励效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首先,要强调奖励的时间性,即及时对合意行为进行奖励以强化。其次,要注意奖励的频率,坚持适度原则,从实际出发,设置适度的奖励频率,从而保证激励的效果。
4.3 优化薪酬设置和分配体系
当前高校的薪酬设置需要不断多样化,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工资和津贴分配制度,但需要在其中加入更多的要素来丰富分配体制,引入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参与分配,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薪酬体系中需要实现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全面化与深入化。关注教师显性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隐性教学任务,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实现全面的考核。同时,薪酬设置的标准应该是具体的,甚至是动态的,因人而异,不能将教师薪资固定化,而是因人、因具体考核业绩而相对浮动,不断优化结构以最大化地激励教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4.4 完善考核指标,提升考核体制的科学性
教师考核与薪酬设置、物质激励等是紧密联系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才能够有效促进激励效果的提升。首先,要以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考核的最根本原则,减少人为因素对考核的影响。其次,考核指标要多元化、科学化,不能再单一地将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指标,而要将教师教学态度、职业素养、育人效果等引入考核体系,充实丰富考核指标,甚至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参与教师考核,例如加大学生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使教师考核评估体系能够更加完善。第三,教师考核也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客观评价教师业绩,并将考核程序和结果透明化,并加强与被考核对象的沟通,使教师对考核结果能够实时明确,这也提高了考核效率。
4.5 引进人才,适当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我们知道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在高校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人才贯穿始终,并发挥榜样的力量。高校除了要在校内树立榜样,激励教师之外,同样也需要注重对外来优秀人才的引进,这也是加强校内教师竞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的前提。用人形式需要多样化,并且将人才流动置于良性的循环之中。将社会性的职业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教师管理中,不仅可以改善当前高校教师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工作态度,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广招人才,以外部的人才作为竞争源,增强教师紧迫感,使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
5 结语
由上文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激励机制的本质要求和积极作用。当然,我们必须正视高校当前的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发展现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使激励机制的发展能够与当前的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激励机制的自身发展也必须置于创新之中,以此为发展动力,推进新时期高校激励机制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 高职教育 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应用
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参与为中心,以活跃的课堂氛围为主导,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教程中的积极性,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贯彻教学民主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强化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觉参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1“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学生展现出来的现有水平,二是学生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二者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学》的教学很多方面本身就触及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设计上,要向这个区域逼近,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先行地位,学生通过参与发掘潜能,尽管有的时候,他们的解决方法并不十分完善,但意义和效果截然不同。
1.2“期望理论”――斐洛姆
斐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内在潜力的强度,取决于实现目标后满足个人需要价值的大小。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用心努力参与的情况下,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激励与保护,有成绩时,无论大小细微,都要进行提示和表扬,让两种需求形成一股合力。
2.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包括已学过内容的复习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相互辩论、个人演讲、课堂练习、座谈访谈、分角色扮演等。这些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且每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过程中,从而改变学习方式和态度,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有时可利用多媒体再现案例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收放自如,始终处于有序的可控状态。
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教师是倾听者、引导者和裁判员。注意倾听各种不同的见解,适当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认真与学生沟通,以鼓励为主,尽量不用批评。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激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且发现学生的潜能后及时加以鼓励和认可,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实践案例
3.1第一节课:市场营销
课堂上笔者没有直接导入理论概念,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A.所有人适合做市场营销吗?B.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人员,那么你如何把五十万把梳子卖给和尚?显然学生都不急于回答第一个问题,而是都被第二个问题吸引住了。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地发表见解,说和尚可以买梳子用来头皮的搔痒活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见老师笑而不答,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出点子:把梳子和门票一起捆绑销售,买门票赠梳子。边上的同学说这样不合法,不可行。还有同学说,把梳子刻上阿弥陀佛的佛号卖出去。最后有学生说,我们让和尚把梳子开光后赠送给虔诚的信徒,同时合理提高门票价格,既合法又受信徒欢迎。我们可以采用产品寄卖的形式,这样不增加寺庙和尚们的经济压力,也能长久保持诚信合作。经过全员参与,教师对同学的热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最后这位同学的营销思路进行特殊的表扬。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出来了,让同学自己思考、认定、找差距,甚至反思。把接下来要学习的理论课程自然引入,同时,推销和营销的区别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方式方法优秀很多,做到事半功倍。
3.2第二节课:经营决策
经营决策是公司经营范围内,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目标,在占有企业和市场信息以后,根据实际,拟订几种准备选择的方案,从中优选出一个经济上最优(或最满意)的方案并实施,实施过程一直可控。
经营决策模拟――合同执行决策:学生七个人一大组。其中三人一小组(董事会),分两组进行经营决策较量,一人作为记录员和公证员。情景:两组分别代表两家公司,他们要经过六次谈判,才能达成一个一揽子交易合同。在实施合同过程中,双方必须遵守以下市场规则(以出红黑牌为例):六笔交易一笔一笔做,做完一笔再做下一笔,每一次交易双方同时出牌,如果双方均出红牌,则双方各得30万,如果双方都出黑牌,则双方各亏损20万,如果一方为红一方出黑,这时红方亏损50万,黑方得50万。交易到第三轮和第六轮时损益加倍。各方每一笔出什么牌,由各方董事会讨论集体决定。
交易开始了,每个董事会成员和裁判员首先都全神贯注地研究交易规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交换意见。首先明确利益最大化这个目标,综合全体董事会的意见,拿出可靠的交易方案。知己知彼,研究对手可能采取的方法是什么,然后在公证员给定的时间内做出最佳决策。交易前,双方商定均出红牌,以期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第一笔交易结束,我方\牌,对方红牌。第二笔交易讨论开始了,双方都进入了激烈的讨论状态。我方虽然取得了第一笔交易的胜利,却失去了公司的诚信,接下来的五笔交易要统筹规划,而不是仅仅针对接下来的第二笔交易。自然而然有人提议,后面的五笔交易都出\牌,无论对方如何出牌决策我们都不输。这时反对意见也出来了,这样的话会二败俱伤,与决策目标相左。因为第三笔交易的损益值加倍,对整个交易结果至关重要,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争取双方达成共赢的结果。由于我方信誉已经破坏,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对方进行谈判,可以采取同时公开亮底牌的方式。结果是提案得到了通过。如果第二笔交易前就与乙方谈判,对方刚刚失败了一笔交易后一定不相信我方,而且第二笔交易如果输了损失金额就不会很大。结果提案受到否决。有人提议,后三笔交易中多出红牌,以此争取对方的信任,但是很可能对手后来居上,风险过大。此方案搁置,第三笔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拆。现在第二笔交易之前,对方肯定不会信任我方了,应当出黑色牌。此方案,董事会一致通过。第二笔交易的结果是双方均出黑牌。
第三笔交易的重要性双方都认识到了,我方按预定计划与对手谈判,同时亮红牌,双方研究后决定达成协议,如果哪方欺诈(亮黑牌)则罚款100万元。此方案降低了风险,赢利也较大,我方仍能胜出,决策得到集体通过。以后的交易中,双方严格遵守协议,均出红牌。游戏结束后,双方交流经验:第一笔交易我方选择出黑色牌,取得了第一场胜利,处于领先的地位,先发制人,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三笔交易是关键的一笔,交易前我方要挽回失去的诚信,与对方谈判,否则就会二败俱伤。我方对各种决策的结果都有详尽分析和预测,对方的每种反应我方都拿出了应对方法,具有长远利益的规划。同时,我方还充分观察了对方讨论的焦点及决策速度,思对手之所想,想对手之所想,提高了交易信息的完整性。我方虽然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取得了胜利,但交易手段有风险,要谨慎操作和使用。
游戏结束后,对手双方总结经验,各大组之间要互相总结学习。对方通过补充协议的方法缩小交易风险,维持或者挽回各方信誉,达到保护自己利益的目的,这在现实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游戏不仅为接下来的营销决策理论教学打下了基础,在经验总结过程中,对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人配合能力、与人分享思维及组织文化相关知识都有了真切的体会。不仅要取得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商场竞争的胜利不是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取得,有时候双赢才是最好的结局。这也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创新理念。
参与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强调综合素质培养的高职学生教育体系中,参与式教学的推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参与式教学方法、问题及案例的精选,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情趣和机会,挖掘了他们的潜能,锻炼了他们的表达及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参与,学生懂得塑造在群体或者社会中的良好公共形象,为走入职场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参与式教学中,学生对社会交往有了真切的认识。他们学会了人际关系的技巧,懂得了与人配合、与人分享的必要性。参与式教学培养了学生掌握领导与协调能力。领导与协调能力是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慢慢培养的。只有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互动的时候才会慢慢显现。
参与式教学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和谐,也时刻激励教师不断寻找素材,拓展思路,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教学 精细化管理 策略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提出,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坚持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原则,使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精细化管理赖以运行的内在特性与企业不同,它既不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简单照搬,又不是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的学校管理效率化。它是在传统的管理基础上,抓住“精”和“细”,应用到实践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职教育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高级人才,学生实践能力成为迫切需要提高的部分,但当前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设施落后
包括校内教学设备条件不足和缺少对口、可操作性的校外实践基地两方面原因。学校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设施,出现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实验、实训开出率低等问题。校外实践基地缺乏相关保障协议,造成学生顶岗实习被动。
(二)实践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据调查,高职院校实践课教师具有两年以上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仅40%-60%,大多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知识结构得不到更新,不了解前沿技术,影响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另外对实践教师的管理和培训没有完善的制度,影响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实践过程缺乏创新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仍采用传统分段式课程设计的做法,没有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没有突出对所学理论的应用,尤其缺少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核过程不严格,从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在此背景下,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成为必要工作。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管理。每位教职员工既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载体、对象和参与者,又是主体和实施者,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让每位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潜力。高职实践教学是由计划、组织、实施、考核等多个环节组成,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位员工在组织过程中都要大胆探索符合本岗位要求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和方法,客观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使精细化管理成为自觉行动。
(二)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
实践基地的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考核等各方面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加强精细化保障体系的建设,制定“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教学过程相关管理制度,设立专任教师、实验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各项精细化考核细则等,让每个人明确工作应当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带动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制度的执行决定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是当前实践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方面应做到平等,不能因人而异,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制度。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可以利用专职督导人员检查,或相互自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加强实践教学操作流程的管理
首先学校要制订实践教学工作计划,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实践课教师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安排表,其中包含实验、实训项目名称、教学周数、学分等;实验、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任务书制订实施计划;实训期间,指导教师应按计划认真组织,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岗位能力要求。做好学生实践的详细记录,有评价考核与及时的反馈。在构思及准备上做到细致入微、精品精良,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不再是粗糙的、千人一面的,而是精细的、个性化的,保证高职专业人才既有熟练的职业岗位能力,能零距离就业,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工具”。
(四)以高校数据采集平台为依据,注重数据化管理
高校数据采集平台涵盖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各方面的信息,不仅为教育部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来源,也对高校进行全面质量监控提供依据。实践教学管理部分包括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情况、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团队及个人详细信息、专业实践课程、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等各方面的数据,使实践教学整体状况数据化。数据化是实现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细节量化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为管理人员的有效监控和反馈提供了有力依据,为执行实践教学任务提供了更为精确、易操作的标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各高校应重视数据采集平台的填报工作,还原一套学院整体情况数据,确保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精细化管理工作是一种创新,不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由粗到细,由细到精,不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效果,使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在精细化管理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德诚. 精细化管理实践手册[M]. 新华出版社.
我国实行高职院校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后,高职院校学生不断增多,教学管理任务日趋繁重。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知识创新和熟练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代码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资源管理、选课排课、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材管理等模块。
1.现状分析:理念落后,建设不足,应用水平低
教学管理软件系统的构建不近合理。目前,不少院校都是委托校外某个公司来完成教学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开发,教学管理部门本身并不参与或很少参与这个过程,这样就导致系统使用者与程序开发人员的意图不完全一致。也有院校仅仅投入资金建设管理软硬件系统,忽视了教学管理系统不单是从市面上买个软件就能解决的事情,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会形成一些自身特点,这就需要对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进行个性化修改。
大部分学校都在快速的扩大办学规模,新建教学园区,硬件投入占整个学校投入的比重很大,但软件建设比较落后或处于停滞状态。在教学管理上,信息化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当前,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使用计算机,还只是简单使用Word、Excel处理文字、表格等信息,对于复杂的数据处理还是要靠人工操作。基础信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变动较快,各系对基础信息的实时变动不够及时,导致后期教学工作量计算,学生成绩录入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
另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需要更新教学管理观念,转变教学管理职能。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现有功能模块的利用不够充分。教学管理信息化重在建设,贵在应用,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学管理者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整合。
2.优势体现:联通共享,存储量大,方便快捷
在高职院校中,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更新教学管理手段,建立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首先,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是能使教学信息实现共享联通。传统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和保管,信息之间互相独立,要获得完整的信息比较困难。教学管理信息化将各种教学信息构成了一个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并且信息之间保持一致性与唯一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通用性和准确性。
其次,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是存储容量大。 传统的教学管理产生的信息以纸质为主,占用了大量的空间,查找不方便,信息利用率不高,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管理服务。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将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信息都存储在管理系统服务器中,服务器的存储容量是可扩容的,需要多大可扩容多大。
第三,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是教学信息传递更实时更准确。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将教学信息存储在同一个服务器里,各教学管理人员操作和浏览是同一个表格。信息实时、准确地呈现给各教学管理人员,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的决策与与教学质量分析更加科学。
3. 解决对策:建设队伍,更新理念;构建系统,优化流程。
教学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管理信息化理念。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确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管理创新理念,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管理创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要推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必须保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教学管理理论。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教学的各个环节,熟悉教学管理各项工作,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还要不断的将新的理念、方法、内容融入到教学管理中,真正做到思想与硬件建设一起进步。
所谓生本理念就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生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与延伸,不仅有助于更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提高管理水平,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思想,提高自制能力。
(一)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质量
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学生应该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等等,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使得学生对学校管理产生抵触、不配合情绪,不仅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而且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生本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从被动的管理地位变为主动的管理地位,实现了双方地位的平等。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减少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师生之间矛盾的发生,从而有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生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得学生从被管理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空间。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行自我学习;根据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样做既加强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能在兴趣爱好中调节不良情绪,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慢慢地,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自由、独立的人格不断建立、完善,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如何与同学、教师进行相处,建立起良好的、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三)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减轻了管理者的工作压力,使得管理者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解每位同学的需要与困难,开展多样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工作中,真正将生本理念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得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自觉学习、自觉管理自己的行为,在自我管理中不断自我完善。此外,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感染到教师,使得教师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上。最终达到管理者、学生、教师、高职院校四者的共同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开展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说职业类院校是我国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既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过时
高职院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过时主要体现在:一是从管理主体看。一方面,高职院校长期认为学生的教育管理是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与学校的其他部门毫无关系。事实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班主任在学习方面给予指导,有时候还需要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予以帮助。只有学生的物质和心理都得到校方的关注,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对管理人员、教职工人员产生钦佩感,无形中提高了管理水平与效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都聘用本科生作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管理者或是辅导员。虽然年轻化的管理队伍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但是由于年轻,管理人员或是辅导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指导与经验,甚至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造成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尽如人意。二是从管理体制看。高职院校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必须依照规章制度执行,制度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依据。这种制度之上的管理体制,压制了学生的天性与个性,限制学生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制度至上原则的指导下,管理人员是执行者,严格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已经采用让班干部管理学生的办法,看似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的运用,但是这种做法是对生本理念的片面认识。形成这种片面认识的原因,主要是受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与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其次是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在管理的专业性、经验、技巧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交际、交流等能力方面尚处于低层次水平,从而影响了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质量。班干部辅助学校管理人员、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强调了班干部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地位,有可能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对“生本理念”理解时存在有偏差,会将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集中于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或者会走向极端,认为自己就是规章制度,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管理混乱。这也是生本理念难以在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贯彻生本理念的措施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改变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贯彻生本理念、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成为了各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以下是笔者的个人建议:
(一)正确认识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即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生本理念下的学生不再是管理的对象,而是教育的对象,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对象。首先,管理者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意在同学或是教师面前批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不随便驳斥学生的意见等等。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配合学校、教师、管理者工作。其次,管理者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管理者与教师的角色由管理、教学变为指引,学生也不再是被管理者,更像是孩子。管理者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用爱的力量鼓励学生进步,约束学生不恰当的行为,帮助学生解难并做好人生规划。最后,学生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弥补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好自我表扬与自我检讨的工作。
(二)加强管理人员与辅导员素质建设
管理人员与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院校在聘请管理人员与辅导员时,必须建立并按照准入规则进行,做好考核与试用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年轻化、能力高的管理队伍。首先,规范考试机制。严格考试程序,笔试与面试相结合,既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又考察了应聘者的沟通能力与情商水平,按照应聘者的特点安排适当的岗位。其次,建立试用机制。考核合格者应该在正式录用之前有一段试用期,这也是对应聘者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只有真正地进入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管理工作的任务之重、责任之重。最后,建立再学习机制。管理人员之间要定期交流经验、培训,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三)密切关注学生
学生是生本理念的中心。一方面,管理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甚至是心理健康。虽然任务较重,但是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帮助或是心理上的指导,促进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与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另一方面,尤其关注特殊群体,如经济上或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管理者应该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贫困等级发放贫困金,发挥国家资助金的作用。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管理者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深切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给予及时的帮助,促进学生调节心情。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