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科研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

第1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实验课程体系 创新与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010-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实验体制创新研究的背景

1.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

21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态势,最明显的就是大众化趋势。国际教育界依据特罗(理论Martin Trow)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作为标准,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分为精英(Elite)、大众化(Mass)和普及化(Universal)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阶段,确立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49%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的快速发展,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要转型。大众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等教育观上,由过去的将高等教育视为少数人的特权转变为“有资格者权利”;在高等教育功能观上,由培养学术精英统治阶层转变为既培养广泛的精英,又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在入学选择原则上,由选拔性转变为准选择性(成绩标准加非学术标准);在高校与社会的界限上,由以往的界限分明、封闭的大学转变为“界限淡薄、开放的大学”;在组织结构上,高等学校与社会、与国家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并逐渐成为国家构成的重要成分和满足国民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的社会化设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从宏观体制层面转向高等学校层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从学科本位转向市场本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依据从“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高等教育的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高等教育结构将进行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技术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诸多变革和变化,必然给高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上,出现了很多地方举办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的大量出现,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以贵州省为例,1999年以前,贵州省的本科院校只有省属的九所本科院校。从本世纪开始,贵州省的九个地区全部都举办了一所本科院校,一到两所高职院校,再加上贵州省直属新举办的本科和高职院校,贵州省在短短的10 多年的时间里,本省增加了多所本科院校,从构成和发展的情况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过程的产物。

2.地方本科高校实验管理体制改革简要回顾

地方高等院校,担负着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一般而言,地方高校其办学宗旨和发展思路,应该是以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更应该注重人才的实用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培育,这是地方高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目前情况看,地方高校大部分都是地方原来所属的师范专科学校和一些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的,因此,在实验管理体制上,很多都还在延续原来的由原来的系、部或者二级学院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说,实验室或者实验中心都设置在原来的系、部或者是二级学院。

随着高校的发展,一些地方高校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始将原来属于二级单位的实验室逐步合并建立直属学校的实验中心。

二、地方高校实验体制的创新

1.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实验管理体制必须立足于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设置的初衷就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一般而言,地方高校在重大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上应该是处于相对弱势的,也就是不太可能或者很少有可能去参与这样的研究,办学定位上就应该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主,因此,其实验室的管理就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实验工作的开展,而不应该以教师的研究工作的便利为中心。

2.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1)体系与机构精简完整

管理机构要少,管理干部要精,管理效率要高,实验效益要高。地方高校的实验管理体制不应该盲目的模仿一些名牌大学的管理模式,应当从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要求出发,瞄准专业设置和基本的发展方向设置实验体系,在设备设施的建设上,应该以够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

(2)专兼结合,职责明确

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于专兼结合,实验队伍建设更应该如此,因为对方本科院校在本质上就应该是应用型的院校,学生的动手的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建立专职的实验队伍的同时,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加大合作的力度,在这些单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担任实验教师。

(3)互相协调

要与对方企事业单位、与本校的教学部门加强协调,认真将实验室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地方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

1.地方高校实验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实验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精简调整管理机构,改革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理用。具体说来就是应该改变原来的以二级单位为中心的实验管理和建设模式,建设以整个学校为中心,全面整合学校的实验队伍和设备设施,围绕专业学习的需要,建设整体的实验中心。

2.管理机构的设置

地方高校比较起其他高校来,办学条件更差一些,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实验体系,那是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的。整合全校的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实验体系,就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3.以学校为中心的实验体系运行模式的构想

实现全面的实验体系的整合,围绕专业构成建设实验中心,全面承担学校的所有实验工作任务。

在实验室建设上,学校实验中心应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中,对学校的专业心中有数,围绕专业中的实验实践课程建设好实验中心,使之能够承担全校的相关实验实践课程,这样就避免了原来的由二级单位建设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

在工作运行中,由教务部门根据各专业实验任务,直接下发实验中心执行。

建立稳定的实验队伍。长期以来,高校的实验队伍建设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边缘化的境地,实验、实习和实践课程往往在教学部门中处于辅助课程的地位,实验教师的待遇、职称评聘、实验人员编制的落实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资金、编制等的制约,二级教学部门也不可能将实验人才的建设放在首位。

建立学校的实验中心,由实验中心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就比放在二级教学部门显然要好解决得多,实验中心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和引进实验队伍的机制,可以围绕专业为中心,以实验课程为依托全面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在实验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中心,就应当不拘泥于过去一味的强调职称、学历为重心的方式,而改革为能够承担实用型的实验技术培养模式的人才为引进的重心。应当从企业和社会上引进一些具有实践经验、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才作为实验队伍。

在工作要求上,改变原来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的思路,改变为以学生掌握要求的实用技术为评价标准,真正做到为培养实用性人才服务。

地方高校的实验系统,进行改革设置为学校直属下的实验中心之后,并不能就由此而改变。改为校直属的实验系统后,就应该是重心下移,简捷高效,能够很直接的服务于学生的实验系统。也就是,实验工作要能够很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在这样的要求下,对教学管理体制也应当进行如下改革:

教学管理职能的改革: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调控为原则,使学校成为决策重心,教学管理部门成为教学管理实体,实验系统成为与教学部门同样重要的保证教学质量基本单位。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将实验课程的要求纳入教学环节中去,最大程度的为实验实践课程的开设,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做好实验课程服务。

创新制度的改革:核心的部分就是要使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制度的创新有机结合,将整个实验课程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人才。

制度创新以管理思维的转变为前提。现在很多地方高校有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即很喜欢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追求国家级、省部级的一些研究项目和课题上,也喜欢追求在什么级别上的发表多少文章为非常重要的评价和考核标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自己的学校办成永远在其他学校后面走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目标为:构建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宽松的学习机制和学习体系;建立以学生在实验环节中能够自我约束为特征的教师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建立富有效率和较强服务功能的实验工作管理体制。

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实用技术的学习重点,允许学生在学校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实用技术的学习方向,允许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实验课程的开设能力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促使学生和教师在实验环节中发挥各自的潜能,在竞争中增强生存压力和危机意识。在实验课程中也以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为主线,建构其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的学习机制和体系。由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菜单”,各个专业又有多个实验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专业的实验方向,实现比较自由的选择实验课程、选择时间、选择实验老师教师,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实验实践课程的授课时数、开设课程、实验教学成果等方面为教师设定目标。设立实验课程的计划时和标准学时,实行实验教师教学工作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实验课程开设不合格教师停教转岗制度。以目标管理促使教师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应用型学科中,对不能开设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师要培养,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下岗培训直至解聘。通过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的运行,使大批教学能力强、实验水平和能力高、同行认可度高、学生评价好的老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带动着教师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它承担着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发展定位下,地方高校更应该重视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环节的体系建设工作,应当努力建设全校层面上的实验体系,从实验课程的体系建设、工作制度的创新、考核方法、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好工作,使之能够为更好的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引擎。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核心。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先后《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旨在强调科技、创新、创业的紧迫性和必然性,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共享平台优势,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同时,由于不同行业在不同发展周期需求创业资源有所不同,《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为满足创新企业差异化需求,要努力向全链条孵化体系(即“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转变。近几年,温州市政府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先后出台许多创业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平台发展,全力打造浙南科技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使温州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平台热情高涨,温州正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创业激情涌动的“双创”高地。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宗旨,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前提下,打造三个平台,提供线上及线下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服务。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建设众创服务机构库、众创人才库,打造移动互联网、技术众创综合信息共享、技术众创信息交互等优质平台,构建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和辐射网络,解决好创新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足、协同互动不通畅,创新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匹配,创新合作不对位,创新成本高等问题。不断建设成以政府引导为主,兼有综合化、专业化孵化特色的发展格局,使其分布更加合理、服务更加完善、主题类型更加多元化[1]。但是由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低端化、创业团队紧缺等问题,结合温州市创业孵化整体情况,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便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2]。

二、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可简化地比作“筑巢、引凤、助凤腾飞”,其低成本性、便利性、全要素性、开放性等服务特点,为各种类型的企业、项目、理念、想法的孕育和快速成长提供优质生长的阳光和水源,对创客和创业团队成长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集聚创新,发现并认可创业者、企业的价值。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各行各业精英、创新人才、创业团队的集聚提供交流平台,利于新思维碰撞、创意交流和行业协同互助。第二,提供共享平台和创业氛围。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同创客和创业团队可共享相同办公环境,更好地促进彼此间交流,互帮互助的同时也会激发许多新想法和新观点。另外,通过定期创意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业热情。第三,链接外部资源,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入驻门槛低,创业者在这里可以享受低成本办公、互联网、交流等空间服务,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者的风险。第四,在市场、信息、资金、运营、服务等方面给以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向创业者提供辅导培训、投融资对接、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多功能创业服务,个别创客空间还自身设立基金,对初创企业进行补贴,提供便利化融资渠道,等等。

三、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情况

(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驱动下,近几年温州市众创平台发展呈现燎原之势。众创空间顾名思义,众指大众参与;创指创新、创业;空间就是提供的场地和硬件设施。众创空间功能多样性更强,包含办公、社交、娱乐,将人与资源合二为一,是社区和孵化的集合体。到2016年底,温州市已有87家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主要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两种类型为主)兴办完成并启用[3],包括市级以上孵化平台共有61家,省级孵化平台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一半),国家级孵化平台有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6家)。入驻创业团队已至少有2400家,与2015年仅有24家孵化平台相比,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全市孵化平台以平均每个月5.7家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全市域化发展演进

由于本土资源禀赋,初创型企业往往喜欢中心城区,因此中心城区率先试点。而随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的不断增多,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空间分布正不断从中心城区向全市发展演进。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乐清、经开等四区两市,平台数量占到全市的87.5%,平均每个孵化平台集聚创客团队29个以上,年开展各类创业辅导活动约500场次,已经成为温州市发展众创经济、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创新创业孵化链中的关键环节。

(三)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孵化平台的热情高涨

目前,温州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主体单位主要有政府创办、高校创办、民企创办。“以点带面、以政府带动民间”,随着孵化器的宣传推广及示范效应的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建设,正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浪潮[4]。数据显示,在温州参与众创建设单位中,以民企创办为主(占比71.25%),政府(占比18.75%)、高校次之(占比10%)。特别是近一年来,新增的63家孵化平台中有81.8%为民资兴办,如温州永宏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文成山哥哥科技创业孵化园等等。

(四)众创社区(特色小镇)蓄势待发

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是具备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平台,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切合的特定区域,不同于行政区划单位,也不同于物流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等产业园区[5]。发展集中式众创社区(特色小镇),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温州市有1家众创社区,即文昌众创社区,同时规划建设一批众创社区和特色小镇,实现小面积大资源、小平台大项目、小介质大创新[6]。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提供项目平台有助于温州市汇聚各类优质资源,促进产业创新与升级,为温州市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现新的增长点。

(五)众创空间主要建设模式

温州市旨在加快推进低成本、便利性、全要素及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由此各种众创空间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温州市创客空间主要有五种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此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一段时间内,企业孵化器可免费享用场所和服务。由政府主导,可以为许多创业者提供一定程度无压力、全要素扶持平台。2.民非组织模式。该模式是一种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经费众筹、志愿服务等方式举办创业活动。例如浙江省第一家社区重创空间主要扶持那些没有资金、土地、办公场所,但有能力、创新、上进的创业者。3.运营商模式。运营服务商对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创业指导,从而对其进行孵化并提供增值服务。4.企业平台模式。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对内部员工提供“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服务。5.院校模式。充分借助高等院校优质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温州大学创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企业孵化存活率至少80%[7]。

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作为温州市一个“朝阳产业”,发展速度飞快,数量也呈迅猛之势,然而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目前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整体存在服务不完善、低端化、创客团队紧缺等不足,怎样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提高平台质量迫在眉睫。

(一)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温州市已投入使用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总体来看其运营程度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8]。一是维持运营压力大。温州市多数孵化平台主要通过场地租金(至少占收入80%)及部分管理费用来运转,本身并没有对应的投资基金,所以整体运营成本较高[9]。多样化的创客空间形成了一个资本集聚区,但实际上能获益的并不多,创客活跃地已进入高成本时期,随着创业热潮逼近,仅仅依靠政府直接投资远远不足。二是持续盈利能力差。因为短期内,创业计划项目效益无法预测,同时存在地区间转移风险,导致创业孵化平台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如何提高平台盈利能力,使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稳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配套功能不到位。众创空间相比于传统孵化器,其配套服务更加多元,但在温州市大部分尚未形成一个全孵化产业链,因此不能保障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比如为创业团队提供齐全的办公设备、科技信息服务支持,另外,创客知识培训、老师辅导、资金融通等服务也相当缺乏[10]。四是专业服务水平低。温州市大部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团队,尤其平台由中心城区不断向全城市域化扩展,其管理服务能力和方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11]。

(二)产业对接有待进一步紧密

从总体产业发展趋势来说,已建设的孵化平台中,国家支持的(尤其以温州市产业发展需求为主的)重点产业板块,通过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完成的很少;在“互联网+”“文化创新”的背景下,很多创业团队(以个体创业者为主)的项目以这两大方向为主题,缺少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和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分支领域开拓创新,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性项目,同质化、低端化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温州市市域内尚没有建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12]。其次,从全链条孵化视角来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间协调度欠佳,创业苗圃内育成的“苗”存在转移风险,并不必然进入创业苗圃所在的孵化器进行创业孵化,孵化器缺乏激励机制去引导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加速器,甚至存在孵化器与加速器为争夺高成长性企业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创业团队针对性减弱、成长期加长、成功率降低、带动性变差,对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不利,对提高实体经济水平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

(三)创新创业团队有待进一步集聚

通过“创客”的集聚效应,形成了温州市许多氛围独特的创客空间,然而温州市目前由于众创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不但没有很好地汇聚外来优秀团队来温创业,本地有能力、有想法的创客和团队也不断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变成了创业人才“空巢”。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年,在外地高等学府读书的温州学生,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工作的比例大约为63%,而且温州某些IT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不留温工作,致使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创客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本地高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占70%[13]。另外,创业项目质量水平普遍不高,高质量项目少之又少,许多平台出现“有店无客”的现象,永嘉科技企业孵化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平台的孵化地域有36883.94方,但创业团队才10支,平均每支团队孵化面积达3688多方。

(四)创客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诚然,温州是创业者的集聚地,但是在创业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问题。一是尖子多,但根基不稳。创客教育讲究课程、空间、活动三位一体,但很多县区学校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非常缺乏。二是学科范围狭窄。虽然教师数量很多,但是教师的专业面比较狭窄,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占绝大部分,而中小学文艺类、科技类相关专业的老师参与很少。三是除教育部门参与外,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局)等的加入。当前情况下,温州市除了教育局以外,有关创客的教育培训没有其他部门参与。目前最让人忧虑的问题是,除了由市电教管引导市教育局外,像科协等部门参与意愿不大。四是高校的创客空间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创业上,对教育很少,但从根本看,教育是创业的基础,因此温州市的高等学府应在培养专业化的创客教育工作上做好准备不断完善。

五、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抓好“政策落实”

针对温州市推进企业孵化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低端化、运转不良等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一是借助传统型孵化器像创业园、创业中心等,将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孵化器(如创新工场、宇泰思科等)紧密结合,在配套设备及专业化服务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促进两者的深层合作,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中心的产业链,为新的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项目的成功转化率和新企业存活率。二是积极探索众创社区建设,在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资源较为集聚的区域,建立创客小镇等社区型众创空间,引进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等学府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借助知名院校优质的专业、智力、成果等优势,使得外地有才之人、有创新的项目来温州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国内外创客来温创新创业。三是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主营业务为方向建设高端化、专业性强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二)储备人才,汇集高端创客,培养“创客群体”

一是以举办各类大型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为温州地区汇集更多创客人才,特别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此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二是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创客人才跟踪、扶持机制,增强各类创客大赛项目在温落地的成功率,提升创客人才创业的成功率,确保创客人才的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创客人才统计的开发体系,强化创客人才可以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时掌握各类创客人才的开发动态。四是要充分发挥本土创新人才资源的优势,特别是回归本土的创客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将创新人才转变成创业人才。五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培养的创客人才,对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项目和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技术带头人创业人才,政府给予创业启动经费资助等,同时,也要对从国内其他城市引进的高层次创客人才,享受海外人才引进的同等待遇。

(三)提升效能营造浓厚氛围,优化“众创生态”

打造温州市各众创空间联盟体系,以不同行业间自我规范的机制形式,实现各众创空间资源共享,为创客平台主体创建一个集全要素、多方位服务、优质氛围的良好创业生态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对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行整体宣传推介,通过“温州众创空间地图”、“温州创客指数”,鼓励创业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创业讲堂、训练营等等,为“温州系”众创空间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吸引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加入到创新创业大潮,同时集聚国内及海外优秀的创客和创业团队。二是出台持续性、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鼓励竞赛优胜者留温州创业,扩大温州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创业创新影响力。三是加强政策解读,邀请省级乃至国家级专家来温做好政策解读和宣讲工作。进一步引导温州市平台从业人员走出去,通过培训、实地访问、交谈等途径,在市域内各大孵化平台中普及众创空间(孵化器)相关专业知识。

(四)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切实“保驾护航”

第3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学生团队;服务;体验;一体店

0 引言

2013年中国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PC市场,台式电脑及笔记本各占市场份额50%,全球台式电脑占出货量36%,中国笔记本市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王冠宁,2008)。近年戴尔笔记本国内关注度呈稳步增长,13年实现1.2个增长点,戴尔笔记本越来越受国内消费者喜爱接受;PC出货量同季度相较13年增长5个百分点,PC市场仍处于上升趋势,行业前景可观(刘新光,2013)。O2O模式将线上价格优势及线下服务优势集于一体,是消费者的福音并逐渐被消费者接受。“黑客”模式实现产品零库存积压,实现运营资金的有效释放,避免库存堆积造成的资金运行不畅以及产品附加值下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校生共计16000余人,经市场调研笔记本拥有率保守90%以上。以戴尔校园品牌接受度15%(国际数据公司分析)计算,四年一周期的市场容量为2160台左右,分解到一年的市场容量为540台,以笔记本最低平均利润200计算,年度利润为10.8万元。从微观层面来看,15%笔记本会在第一年出现故障,四年内提高到22%。以笔记本拥有率90%计算,本校共产生2160-3168台需要维修的电脑,电脑维修费用标准为30-100,年度利润至少6.48万元(高峻峻,吴海宁,刘悦,2012)。另外,本校距离绍兴文理学院较近,可以产生一定辐射,通过相当力度的线上宣传、线下促销、市场活动、创意营销来覆盖至其他学校。杭州平台供货,顺丰合作商,确保库存型号俱全、产品数量足够、物流运行快速稳定,下单两个工作日内到货并送货上门。门店将邀请杭州神州数码工程师每周驻店两个工作日,在工作日内解决本校区该周产生的硬件故障机器(登记在册需要更换硬件的售后问题,将由工程师携带该硬件驻店,实现在校解决任何售后问题)。此外,因成本有效降低,可让利给消费者,提供消费者舒适的售前体验、完美的售后体验及价格低廉质量保证的产品(产品符合国家三包政策,7天包退15天包换两年保修)。

1 项目方案

1.1 前期准备

首先要做好人员准备,挖掘适合不同岗位人才(营销、前台、售后技术等),加以专业培训,并合理制定工作排期及薪酬体系。其次调整个人心态、加强专业知识,搭建合理的门店运营框架(于丹,2006)。第三做好物资准备:门店装修、店员服装、二维码扫描板(不同型号外观的笔记本及配件)、台式机一台(用于消费者登记笔记本故障及在线解答――软件问题上门服务,硬件问题解决方案指定工作日工程师驻店)、不同系列样机、售后问题登记软件(编程员编辑解决方案软件)、线上支付平台搭建(微店)。第四做好程序准备,制定合理有效的流程,售前解决方案(O2O)―下单―物流―验机―完成支付―售后解决方案(致力于)。最后可以设计一个开业测试,运用不同方式进行现场测试,发现隐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意外情况规避措施准备(张少萱,2000)。

1.2 组织实施

在门店开业前实施为期一周的销售人员培训(包括产品培训、销售培训),对工作人员人员进行一个具体的分工:售前人员2名(轮班制)、在校软件解决方案人员2名(轮班制、上门服务)、主管1名(人员绩效考核及工资核算)、神州数码工程师1名(一周两个工作日驻店,提供硬件解决方案)(潘淮水,2009)。准备一个促销方案形式及落地执行,在节假日至少10天以前形成具体落地实行方案,多方面讨论实际效果及意外情况排查;执行期间利用课戴表官网线上平台进行线上的前期气氛渲染,在校进行单页形式的前期铺垫,活动当天线下市场活动落地执行(义诊)与促销相辅相成(余美U,2011)。进行作业标准化:接待―需求了解―产品介绍―体验―下单―物流―送货上门―验机―完成支付―售后跟进,另外增设意见及投诉箱,及时了解到店体验消费者心理动态。整个过程记录程序试运行数据:记录各种数据(售前、售后),方便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市场走势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冷振兴,2002)

1.3 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分为日常工作部分和绩效考核部分。

1.3.1 日常工作

要求工作期间换好工作服、佩戴工牌、打卡签到,进入工作现场后,各部门分配好工作。清理自己负责区域的卫生,逐一检查样机是否有损坏、划痕等,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主管。确认线上支付平台及二维码是否运行有效(张国元,刘晓勇,2001)。微笑服务,隔三米向顾客问好,同事之间协调工作,轮换工作,做好交接班记录。协助顾客下单、登记售后问题。销售数据统计整理,潜在客户登记。把销售量大的商品、新品、销售呈上升趋势的产品、季节性产品布置成货架头商品(安俨,2008)。

1.3.2 绩效考核

售前人员工资结算方式采用“底薪+销售提成”,售后人员工资结算方式采用“售后解决方案提成(百分比)”。工程师工资结算方式采用“日结+硬件更换利润部分返还”的方式。投诉箱接到投诉采用扣部分薪资的绩效考核方式。月末进行奖金评选(人员二选一),形式良性竞争关系。

1.4 实践环节

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每周一次的工作会议上讨论出解决方案。

1.5 指导老师

实践环节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帮助联络相关技术人员寻求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2 学校提供条件

旨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促进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董微微,2013)。学校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承诺提供相关资料供承担项目的学生查阅、参考,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由承担项目学生使用。安排专业老师给予专业的指导,帮助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提供学生一个相关展示平台,通过创新项目发掘学生的才能。

3 预期成果

第一,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服务平台,让他们进一步熟悉软件知识、硬件知识,例如:电脑装机、电脑维修、硬件行情、配件行情、网络动态等,使大家与科技时代保持同步,让更多学生受益。第二,门店产品年盈利约为10.8万元,售后服务盈利6.48万元。门店正常运营后,也可建立数码产品配件的销售渠道,实现进一步盈利。第三,本项目可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提供相关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提供兼职机会,不仅能够适当缓解他们的经济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一起成长,学到更多科技知识,也能积累宝贵工作经验,提高毕业后的工作竞争能力。第四,形成项目相关的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推进市场推广和用户体验服务。

4 经费预算

1)市场调研、交通、通讯、资料收集:200元;

2)店装(戴尔公司支持)、样机出样(杭州供货平台支持);

3)产品图片KT板、二维码制作、彩页、海报、礼品:800元;

4)项目研究报告或学术:1000元。

5 结语

戴尔校园黑客服务体验一体店是一个成熟的、全面的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成立不仅为店铺本身带来盈利,同时也将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甚至周边兄弟院校带来不少福利。戴尔校园黑客服务体验一体店承诺用严格的管理模式、专业的产品和技术知识、极高的工作热情争取为全校师生带来一个贴心的服务(王静,2003)。

【参考文献】

[1]安俨.试论分销渠道策略成为企业主要竞争策略的原因[J].现代商业,2008,09:212-214.

[2]董微微.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高峻峻,吴海宁,刘悦.电脑行业需求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分析与比较[J].物流技术,2012,01:111-116.

[4]冷振兴.分销生死结(中)――直销经典:戴尔的“黄金三原则”[J].市场观察,2002,09:19-22.

[5]刘新光.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营销渠道建设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王冠宁.DELL营销模式分析及其未来发展方向[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04:51-53.

[7]王静.戴尔模式:让产品直接面对客户[J].经营者,2003,12:73-74.

[8]于丹.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63-65.

[9]余美U.浅析戴尔直销对我国IT产品营销渠道启示[J].价值工程,2011,09:182-183.

[10]潘淮水.基于顾客关系管理的直复营销企业整合营销管理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

第4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学校应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本文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条件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点,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国际社会极度不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高等学校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力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低碳经济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危机、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人类不得不开始反思以往发展模式的弊病,思考能否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1],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英国政府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研究表明,由于人类社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致使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温室气体(CO2)浓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3]“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还要高5—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3]。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仍旧建立在消耗化石燃料基础上,必须建立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见表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资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见表2)。据荷兰环境评估局(PBL)2008年6月17日的报告指出,中国是2007年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2007年CO2排放比美国高约14%,占全球排放增长量的2/3,[4]近几年增幅虽有回落,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必须从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定角度认清其在区域创新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联系及其内在逻辑,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逻辑,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利于发挥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低碳经济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确定其指标体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科学构建。

1.系统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作用在一个大系统中。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为了较为准确的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首先需要考虑系统性原则。在设计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时要以宏观视角入手,站在系统的角度通盘考虑,还要以点带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决定性、典型性的指标作为重点参数。

2.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基于低碳经济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客观基础上,指标体系明确清晰。体系指标的设计必须以低碳经济理论、生态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为依据和背景,采用科学的理论做出客观、可信的评价。科学性原则要求选择的指标能反映目标构成、目标和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客观真实反映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能力。同时,选取的指标易得、易懂、易操作。

3.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技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所构建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旧问题得到解决,新问题又会不断产生,系统的很多特征会随时间而改变,要随机对其进行监测,构建的指标体系也要不断进行调整[5]。指标体系的调整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但要求一些考核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既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进行比较、分析事物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需要。

4.开放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示)。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不断地与区域外部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并自动调适。因此,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实现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连接,而且要实现与国家及其他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连接[6]。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区域间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获得信息、知识和技术等互补性资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体系内的考核指标还必须尽可能相互独立,避免交叉。

5.易得性与可比性原则在考虑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相关指标准确性同时,还必须考虑指标的易得性。每项指标应可得、易得,可测、易测,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参考意见。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指标数据应尽可能通过统计、监测、调查等手段获得。还应要求指标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易比、可比,并据此提出改进意见。相关数据测算方法应明确,过程不要过于复杂。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1.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高校的努力,更需要国家和地方教育、科技和产业部门的积极组织与协调,需要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互动,也需要与大学之外的科研单位、产业组织和政府机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创新功能。根据上述原则,我认为目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应包括以下6个基本要素(如图示):(1)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灵魂和旗帜,对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赋予它新的内涵。包含什么是创新、高校科技创新如何实施、评价和推进。创新理念不仅包括以上宏观方面,还贯穿于创新方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微观环节。(2)创新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实际运作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和类别的各种机构、组织等,分为实体机构和虚拟机构两类。既包含院、系、所、室等具有实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研究单位,也包含各种形式的虚拟性和临时性课题组、协作组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等。(3)创新基础设施。这是科技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和物质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化形式的知识的依赖性不断加重,物化知识的表现形式即是各种形态的科学研究设施。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科学研究和办学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物质知识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和研究装备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4)创新人才队伍。人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优秀人才的培养既要强调其自身的因素,也要符合发展的规律,离不开其生长环境。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科技人才队伍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科技前沿,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5)创新运行机制。即各种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激发和保障高等学校创新活动并提升其效应的重要外部条件。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制度设计上要切实鼓励和保障学术自由、倡导原始性创新、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与奖励制度,通过制度将创新体系中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6)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高校科技创新运行的目的和结果,是体系内各要素综合运作的全力指向,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要体现。其存在意义在于检验体系运行效果,揭示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很多有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其构成,本文的论述也仅是一家之言。当然,上述6个组成要素还可进一步细化为二级指标,限于篇幅不再述及。

2.低碳经济条件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特点(1)它是传承与创造的有机结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履行大学的基本功能,即对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但从建立创新体系高度看,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一定要体现时代特点,要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创造和提升。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表明人类对其发展的反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感到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只有转变原先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因而,现阶段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新的坐标,在低碳经济指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2)它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不同研究出发点不同观点各异,是等到理论成熟后再实践推行,还是边摸索边前进?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结合过程中,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担当了重要任务。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对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作用显著。现代意义的高校从诞生起就一直代表一定区域内的人的科技文化修养和文化素养。作为传播文化、培育思想与培养情感的基地,高校是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方式向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传播各种先进理念。这些理念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3)它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学是高校作为育人单位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也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当代教学绝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创新思想,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当代大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加速高新技术的孵化和向生产力转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将研究前研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教学课堂,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4)它是育人与服务的有机结合。高校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即培养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人才。这种培养绝不可能是传统的象牙塔式的自我封闭式教育,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只有将育人和服务相结合,积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家的科技进步、产业开发和服务社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5)它是科技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自然科学与技术具有价值中立性,它既可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文化的破坏因素,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认知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渐认识到,在发展低碳经济总体要求下,当代社会不仅需要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也十分需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技术,两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当代高等教育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确立大科学、大教育理念,才能建构具有全面创新功能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6)它是静态体系与动态互动的有机结合。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低碳经济建设分属两个静态体系。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文化流、人才流、技术流等对低碳经济建设体系产生作用,而低碳经济建设体系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产生反作用,两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静止又循环不止的互动体系。正是由于两个相对静止封闭的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产生互动形成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因而形成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的螺旋上升式发展格局。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低碳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图3示。

四、结论

高校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时,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努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构建创新团队和学习型组织,构造创新平台并加强软件建设,引导高校科技人才自觉参与到无止境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这样才能使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在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同时体现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UKGovernment.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2003.

[2]IPCC.EmissionScenario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3]NicolasStern.The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R].2006.

[4]PBL.ChinacontributingtwothirdstoincreaseinCO2emissions[EB/OL],2008-6-13/2010-04-15.

[5]程晓民,叶正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3(12):14-15

第5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U655.54文献标识码:A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更是深刻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在城乡建设领域的突出作用表现为: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含量、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促进资源和能源节约等等。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逐年增长,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天津市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一、天津市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研发

“十一五”时期,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天津市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省地和绿色环保技术,五年累计建成三步节能住宅56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区县新城新建住宅全部实现三步节能设计,公共建筑实行二步节能设计。通过大力推广应用三步节能、地源热泵、计量供热、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太阳能热水等技术,积极尝试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地下式污水处理站、太阳能照明等新技术、新工艺,使得新建住宅的品质和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建筑节能产品研发上,完成加气混凝土配套产品—砌筑专用砂浆、墙体抹面砂浆、底层粉刷石膏、粘结石膏以及加气产品废料应用于轻集料小型混凝土砌块优化配比研究,均已通过权威检测机构的检验,并投入批量生产。天津住宅集团开展的“节能建筑蒸压砂加气护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由无机单一材料并和墙体同寿命的完整节能建筑蒸压砂加气护体系,其综合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砂加气外保温技术的空白。

此外,2012年天津市开始逐步推行居住建筑四步节能标准,在原居住建筑三步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设备与照明的节能技术标准进行调整,特别强调对太阳能的利用,12层以下住宅要强制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预计到“十二五”末,将使建筑用能负荷降低30%。

(二)复杂结构施工技术的示范应用

西站老主站楼整体迁移工程中采用了同步顶升、传感、位移监测等先进的成套技术,使西站主站楼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安全、平稳、准确平移到位,创造了单体建筑物平移175米、顶升2.9米的全国之最。该项施工工艺被评为天津市工程建设施工工法,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国家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津塔工程采用国际先进的钢管劲性混凝土筒中筒结构、钢框架+钢板墙+钢斜撑体系、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施工采用先进的施工定位测量技术、钢构件精密制作与精确吊装技术、高空低温焊接技术以及远距离钢管混凝土泵送顶升技术和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等专项技术,开创了天津市建筑高度超过300米的施工先河。该工程列为国家级新技术示范工程,并已完成新技术示范工程的验收。

此外,随着“津塔”、环球金融中心以及117大厦、周大福滨海中心等超高层建筑的相继建设,天津市正在开展“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将从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工艺、质量检测、设备安装、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步实施,形成指导天津市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相关工艺、工法和规程,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软土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工程施工

我市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土层交错,地下水层相互连通,致使地下工程施工难度大、风险高。近几年,通过结合工程开展《天津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关键问题及技术研究》、《天津软土地基超高层建筑及超深地下工程桩基础设计关键问题及方法研究》等多项课题,提出了针对我市软土条件下不同基坑支护设计方法、基础设计形式及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地连墙施工达到66米,基坑开挖深度达到32米,最大基坑开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软土地质条件下交通枢纽中最大的基坑,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天津市地下工程降水技术、基坑支护和开挖技术、监测技术等成套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且该工程被列为市长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此外,天津市文化中心地铁换乘站工程、于家堡交通枢纽工程也成功实施了深度超过60米的地连墙,在地连墙成槽工艺、接头处理以及地连墙渗漏检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

富民桥、赤峰桥等一批桥梁工程,通过对钢结构弯主梁在温度变化作用下横桥向变形的研究和施工工艺、施工监控及结构体系转换的研究,解决了钢箱梁的支座选取、支座布局和斜拉弯桥在体系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了桥梁施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泊新桥工程率先采用非对称空间索面、彩针型独斜塔斜拉技术,在桥梁受力体系、复杂构件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针对彩针型独斜塔的特点,成功采用支架架设与背索张拉相结合的斜塔柱悬拼施工工艺和监控方案,保证了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工期,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依托上饶丰溪大桥工程开展的“斜塔斜拉梁拱组合桥施工技术研究”,采取先索后拱、三次体系转换等施工技术,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适用于斜塔斜拉梁拱组合桥的施工工艺。

(五)轨道交通盾构掘进技术更加成熟

地铁二、三号线的盾构施工,成功实现近距离穿越风貌保护建筑、穿越桥梁以及大直径盾构隧道成功穿越海河。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宜我市软厚土层、地下水位高等特点盾构掘进施工技术,取得了掘进过程中土压平衡、纠偏控制、盾尾防漏、土体改良等方面经验,制定并颁布了《天津市地下铁道盾构法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标准》,使盾构技术应用更加成熟,为地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2012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对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防范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首次实现了施工技术层面与规范管理层面的有机结合。

(六)住宅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天津住宅建设集团作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建立了由一院(建筑设计院)、一所(住宅科研所)、三个中心(建筑节能与环境检测中心、房屋鉴定检测中心、新型建材研发中心)和三个实验基地(津南区实验基地、滨海新区实验基地、中新生态城实验基地)组成的科研高地。依靠各相关专业领域的硕博士和知名专家组成的200余人的科研团队,开展多项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自主创新研发了RBS建筑体系,该成果通过国家建设部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两项国家专利;自主研发了新型节能建材砂加气混凝土墙体结构体系及成套技术,并编制施工方法;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计算机二次优化定型设计,实现了整体厨房、卫浴、地板等住宅装修部品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和现场组装的成套技术集成。

二、制约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一)科技创新研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科技创新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和水平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有些企业在年度预算中不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留,科研资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还不足1%;有些企业在搞产学研项目时,过分依赖上级经费投入,没有把科技投入看成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甚至把科技投入与成本管理对立起来。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在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另外,关于建设科研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也非常重要,我市已经出台《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天津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如何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科研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解决研发经费不足、提高建设科技创新水平的途径。

(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速度与规模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涉及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区域的发展过程,即科技成果逐步成熟、完善以适应产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链条还可大致划分为创造和提供科技成果的“供体”(研发机构)、接纳并物化科技成果的“受体”(物质生产企业)两大环节。如果在上述运行过程中的某环节内部或相互之间的链接状态出现问题,便会造成整个推广应用过程的运行不协调甚至断链。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是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平台方面还处于弱势。一方面,不少研发项目停留于解决在建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其理论和实践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而很难对同类工程产生指导作用,制约了科技成果在大范围的推广,而且容易造成不同项目工程的低水平重复研发,浪费科技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较多地关心科技创新成果接近或达到什么水平,而不太重视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对企业生产发展的拉动作用。

(三)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真正确立,既缺乏科技创新动力和意识,而且缺乏创新的实力,各种创新活动往往首先是由政府确定目标并下达任务,然后再交由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去落实。另一方面,产学研用合作还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对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没有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对接,往往造成科研成果的束之高阁,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果比例非常低。此外,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也有待加强。比如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出台、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技术交易平台的完善、科技和教育培训的投入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激励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单一领域、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理论研究型人才多,技术成果应用型人才少。由于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导致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影响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研与创新成果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之间的人才交流不畅,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三、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

为提高天津市建设工程科研水平,进一步整合建设领域科技资源,培养技术领军人才,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施工企业和相关领域分别挑选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权威专家,组建一支建设工程领域的特聘研究员队伍,结合本市城市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和建设工程科技前沿,共同参与国家和天津市重大课题关键技术研究。这种科研模式的建立,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尝试,也是不断完善城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锻炼人才,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完善科研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市财政建立建设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多元投入,多方筹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完善企业提留技术开发经费的做法,促进企业加大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介入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外来力量创办技术开发机构;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资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保障。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社会化多渠道的建设投入体系。同时,加大对科研投入的监督管理,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天津市建设科技奖励办法》,建立建设科技进步奖励激励机制,以及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

(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加大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天津市已经成立了岩土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科技创新基地、道路桥梁科技创新基地、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垃圾(污泥)处理科技创新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在此基础上,还将围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地下工程、住宅产业化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以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为支撑,以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体,依托建设科技专家及建设工程特聘研究员,整合城建领域内的科技资源,为破解城市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提供决策支持。充分发挥“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重要作用,依托建设科技发展推广中心,逐步形成科技成果储备库和推广库,编制年度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加强成果应用效果后评估,提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建设科技工作的成就、问题与对策.中国建设报.2006.8.15.

[2]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35-36.

第6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技开发 管理 创新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生产力。是国家经济保持高速运行的原动力。科技创新就是在原来企业技术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再把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变为推动企业进步,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过程。企业技术发展与创新是新时期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我们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保持企业高速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是企业具有生命活力的外在体现,在将来的行业竞争中,只有能开发出新技术新专利的企业才能够永葆基业长青。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变,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专业知识的属性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从知识协同增长的过程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长的机制和途径,对了解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最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技术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西方国家对我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背景下,我们对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也很不足,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自筹资金不能落实到位。由于自己不能到位,造成企业挪用和挤占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拖欠银行贷款、企业贷款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企业生产与经营。还有就是是银行对企业技术开发信贷投入偏少,力度不够,缺乏政策支持。去年以来,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微妙货币信贷政策,从而限制了对企业技术开发在内的贷款,企业技术开发贷款增量也随之减少。

二、科技人才队伍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限制企业科技创新的原因很多,其最主要就是科技人才储备。科研单位的人才力量主要是强在科技创新的研究、发明、创造阶段,也就是出科技成果以前的过程。这是中国多年的科技体制和政策引导的结果,是非常正常的。科研单位的职责主要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不仅要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难题和重大技术问题,还要超前研究农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作科技储备。然而,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无法完美对接,很多科技成果成为藏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很多科技成果对实体经济的指导作用不大。一方面企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科技服务,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不了,作为原动力的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不高。但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现状是人才匮乏,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尤其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企业要想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就必须对包括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和外贸政策有必要了解。因此,专业方面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可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甚至是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引,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形成人力资源更替的良性循环,才能使企业长期具有战斗力,在逆境中存活。

三、新技术开发与管理应用

十二五期间,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扩散,我国企业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可以定论的是企业管理创新是未来企业发展长期趋势,是企业保持活力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根源。现在我们的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没有创新的新鲜血液就无法生存,更别说发展我们的企业。只有真正适应时代的变化,作出变革与创新,才能在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并发展。企业管理和创新首先以强化内部管理为基础,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是企业富有活力、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石,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源泉。在知识经济下的新时代,企业能否实现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转变,能否成为21世纪赢家,这将取决于传统管理思想的转变,取决于能否在实践中创建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中,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是互补的。通过改革创新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而加强企业管理则是企业改革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科学的管理作基础,即使企业所要求的外部环境条件具备了,它也很难经得住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有一些企业的亏损与破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有着重要因果关系。因此,企业的管理层也就是决策者应该眼睛向内,扎扎实实地抓管理,练好内功,才能适应形势发展。

四、科技创新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科技开发管理

企业的管理机制一定要超前,通过完善科技创新部门的人才储备的实力,建立适应时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上应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实行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彻底改变过去自己决策、自己执行、自己裁判、自己监督的角色错位现象。分别建立董事会、监事会,从而使各方的行为规范化、制度化,使企业既具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灵活应变、快速决策能力,又实现比较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制衡。二是企业必须做到制度化管理,特别是人、财、物的管理,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真正达到管理制度化、执行规范化;另外,还需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责任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和实施关于决策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制度,决策中的程序化制度,决策后的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实施文化管理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文化管理以共同构筑的精神理念和行为为准则、为“无声的命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科技开发管理的创新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的步伐加快,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变化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是企业科技发展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的战略性问题:要想解决在科技开发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在管理方面的创新:第一,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不从原来的规则出发,而是从企业现有技术上不等不靠,做到进一步突破自我,敢于实验,敢于创新,就是做别的企业做不到技术革命。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要等到落后了在去创新,而是在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洞悉其危机所在并迅速作出反应。虽然一个企业技术开发的观念的转变需一定的时间,但形势和任务已不容许过程太长,否则,我们将坐失良机。第二,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由于只重视对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整,其管理方式僵化、缺乏弹性,从而丧失了竞争力。现代企业已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企业的核心,不仅知识经济时代是这样,就是在资本积累初期,人也是第一要素,否则,就没有资本数量的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应体现在,全员参与管理,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在实行人本管理的企业中,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不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且还要做管理者该做的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不是由上到下层层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上下双向交流的、共同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职业化水平,职业化是人本管理的基础。提高企业的职业化水平,高素质的企业领导者或企业家是关键。做到“人尽其才”,做到“人尽其才”,主要是给各方面的人才提供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平台,使那些具有潜质的人才享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独立的思维空间。通过管理实践,充分展示个人价值的精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优秀的人才不是培训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优秀人才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第三,管理机制的创新,要按照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原则,把企业经营责任纳入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视为某个人的责任或是某个机构和组织的责任。要按照经营责任体系的要求,根据目前发展的情况和前景预测,科学、合理地设定责任目标。企业集团作为资产的终极所有者和投资中心,应该主要设定企业合理资产结构、重大事项把关、相关政策的制定、经营环境治理等目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设定的目标进行调整,不断地进行专业细化和科学测定,保证设定目标的实际和实效。要严格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有了责任目标,不等于责任的完成,也不等于目标的实现。要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有足够和持续的动力去追求企业发展的更高目标,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相反,如果经营管理者不努力工作,不能完成责任目标,那么,他就会丧失一切。人本管理的创新,过去,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24.

[2]陈萍萍.详解中国西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差距.新浪招商投资.

第7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一、网络集体备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传统的纸质教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教师一般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再上时才拿出来参考。而教师在平时接收的很多相应教学资源和信息,很难及时收藏到原来的教案中。而网络备课系统,可以将资源随时放在电脑中,平时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应资料、课件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去,形成每一个教师的电子备课系统,通过不断更新、完善和积累,就是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研讨的过程,学校领导、教研组长直接参与集体备课,解决教师的教学困惑,备课来源于课堂,又指导课堂教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客观上促使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组。比如:实行网络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要充分群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提升团队的教科研能力。

二、网络集体备课部分解决了如何提高备课效率,增进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对每一位一线教师而言,带给他们的都是传统的备课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价值。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在抄写、教案的格式要求、查找资料等手工操作方面所花时间很多,有时往往为了完成备课而抄“老教本,使备课占用教师太多的宝贵时间,也挤占了教师真正用来准备上课的时间。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教师从上述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上来。

三、网络集体备课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网络备课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主备人在备课过程中取众家之长为他所用,还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呈现给大家的是比较完善的教案。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教师开阔了眼界,拓展了上课的思路,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突破重点难点有了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开展网络备课,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在一次次的备课、说课、研讨、实践、使用、反思的过程中(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融合集体的力量进行再构思,紧紧围绕着预设—生成—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以团体的方式改变教师较为封闭的学习与教学形式,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年轻教师可以在老教师的言谈中获得经验,老教师可以在年轻教师的言语中获得新知,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利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网络环境下进行集体备课要有规范的实施流程及实施保障,使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反思式的校本实践,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为了提高教研效率和实效,一年来我也尝试在教研组内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在平时的网络教研活动中,我发现网络集体备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看似热闹的网络集体备课,还存在着应付差事,网络抄袭现象

我发现每次集体备课,每个参与者都可能会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会在网上找很多与课文相关联的图文资料上传上来,但是,这些资料真有价值吗?在上传时,你有没有认真取舍过?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常常就会有人传来完全相同的资料,从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有的教师对资料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再说,大家都一股脑儿上传这么多资料,这些资料就真的应用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了吗?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网上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指引一个新型备课方向,更重要的是最终要有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完美的教学设计!

(二)网络集体备课可以利用充足的资源备好教材,但是容易忽视备学情

我们常说,备课既要备文本,也要备学生,我们在网上大喊集体备课的时候,关注到了学生的需要了吗?我想我们每次的集体备课不能只看到热闹的一面,也要静下来考虑这样备课后的效果,教师最后形成的教学设计,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所以,网上集体备课,一定要在关注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个性。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不备课。集体备课旨在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相互探讨、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如果一个人一味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撰写的教案,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毕竟教学的对象和具体情况是不相同的。

(三)网络备课不能图热闹,还要做好日常管理和组织

有些网上集体备课非常热闹,但细细读来,思想、条理有些紊乱。实质我们有多少真正的收获呢?网上集体备课发散思维很多,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理念或目标很难,因为毕竟我们是在网上进行,而非在平时的一般情况下集体备课。应该尝试一个办法,由主题发言人抛出几个集体备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目标、手段、设计理念),大家在集体备课时,有的放矢地围绕着这些问题、这些点来展开研讨,就不会那么漫无边际了。也就是说,网络备课同样要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第8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电子商务;研究

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职位现状分析

为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近日我院开始实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着求实的态度,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和行业企业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从2010年7到2011年2月,我们共走访了杭州、南昌、上海三地10家企业。

图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关系结构图

依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结合就业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具体要求。调查显示:企业重视电子商务专业能力的有较强操作实践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专业能力。

2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必要性

教育部[2001]4 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该专业教学的核心工作, 由于该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企业表示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实训教学。首先,大部分院校的实训教学多处于模拟的、与市场脱轨、封闭式的实训教学中,这样培养出来学生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其次,核心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设备不足。再次,实践教学中没有把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从事具体的工作。所以电子商务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的“按方抓药”或“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改革的重点放在实践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手段优化上。

3 基于“专业实践—创新实践—角色化实践”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构建

建立“专业实践—创新实践—角色化实践”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应首先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模型 ,并提出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

在教学计划中,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创新,以形成专业实践—实践创新—模块角色化三级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其结构如表1所示。

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综合应用性实践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标准,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为主线。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贯于课程实验、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是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途径。

3.1 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体系构建

综合应用性实践,包括毕业实习、创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的内容是根据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而定。若要完成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就必须深入到企业或相关公司,在专人指导下对相关流程进行现场操作,分析并提出商务电子化解决方案,为毕业设计做准备。我院该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针对真实企业项目来完成任务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清楚的了解项目实施的整体流程,以及项目实施到不同阶段所涉及的岗位及岗位职责,进而熟练的掌握和锻炼各种专业技能以及提升职业素养。

表1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构建

为了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我院建立南昌华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实战演练。从大二的学生开始就可以从事商务项目策划、网站设计、域名申请等各个环节得到实践锻炼机会。目前,南昌理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团队创办了多个校园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航天购物网(http://) “航天淘旧网”(http://)等。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改造,逐步建立完整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逐渐形成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完善的案例化实践教学体系 案例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教学理念、两个培养阶段、三项保障措施和四门实践课程”加以概括一个教学理念 实践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把案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全面改革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案例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实践案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进而形成了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电子商务工程的需求。

两个培养阶段 案例教学阶段和企业实际网络商务问题的实践阶段,把实践案例素质培养作为学生全培养期中自始至终关注的主线。在案例化教学阶段,一方面独立设置了多门以培养学生实践案例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学分课程;另一方面对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软件技术等十多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化改造,充实案例教学内容,引入实作业。在企业实习阶段,建立跨度为半年的全时制企业实习制度,在众多中小企业中设立实习基地,把企业真实商务问题纳入教学环境,通过真实的企业氛围和开发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4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自实施该践教学体系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围绕“专业实践—创新实践—角色化实践”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在201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竞赛,专科组获得全国一等奖,本科组获得江西赛区特等奖成绩。学生们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江西省二十届电子电脑大赛电脑作品设计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2011年大学生创意电子商务竟赛总分第二的成绩。

总之,我院校根据自己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层次和类型,从实践教学的角度作了有益的尝试大胆、创新地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学生相结合、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多方位、多渠道、多维度地加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努力,探索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完整、新型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实 践 创 新为目的改革传统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本文提出的专业实践—创新实践—角色化实践教学模型已成功运用于我校及其它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艺代春艳:从学生就业反思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07,(03)

[3] 潘旭华,鲁声清,尉斌.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探析[C]//宋玲,李琪. 电子商务理论、应用和教学研究论文集.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20-224.

作者简介

第9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摘 要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职业教育特点,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锻炼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现有问题的分析,试图探索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力争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课程 课程模式 职业特色

高职教育以培养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无疑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可以起到提高学生体能的作用,更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基本上只涉及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视角研究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鲜见,高职院校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则更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课程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

一、高职体育课程现状

(一)体育课程目标单一,学生自由度受限

目前开设了体育选项课的高职院校较少,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只是单纯围绕着期末体育成绩考核项目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往往面临无法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而只能被迫接受枯燥的体能锻炼的局面。

(二)体育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拓展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大多以训练学生的跑、跳、投等一般性基础体能锻炼为主,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其将来可能的就业岗位而开设专门的职业体能内容,致使体育课程实用性大打折扣,并且连学校体育基本的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智能教育等延展都会被埋没。

(三)体育课程忽视理论教学和保健知识的传授

多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严重匾缺。体育理论课应该教会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与处理办法,一些职业病的预防原理和体育康复治疗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质评价办法,能进行简单的自我身体体质评价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都将是受益终生的。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之构思

(一)明确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应当具备三个基本功能:健康、娱乐、知识。娱乐是现代体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化、体育生活方式化和体育终身化的核心推动力。在课程对象基本为成年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想通过培育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习惯,促成其终身参与体育,那么充分发掘体育课程的娱乐功能至关重要。

(二)建立和谐的层次化的学校体育体系

理想的学校体育体系应当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及作为各项体育工作开展背景的学校体育环境(包括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其中,只有体育课程应是教师主导,有相对完整的教学文件、教材、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其他环节应是倡导学生自治的模式,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课外可以考虑引进体育俱乐部制。让课内课外发生互动,让教师学生发生互动。

三、一体化高职体育课程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第三年以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实习为主。在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转变体育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体育锻炼、体育社团运动训练、代表队运动竞赛、社区体育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为学生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设计“课内外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一)指导思想

将高职体育运动队的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基于如下几点:校级体育竞赛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具有招收体育运动特长生的优惠政策,即使高职院校有相关招收体育特长生优惠政策,高职院校对运动队的经费投入有限,导致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代表队是赛前临时组队,平时没有坚持训练或训练不系统,通过将高职体育运动代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参加运动队训练可以获得学分,大大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兴趣,可以按参赛名额两倍以上学生组队参加运动队训练,使得运动队在挑选队员时有较大的选择性,以利于较好运动成绩的取得。通过各种运动队的训练课程,将参加高职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大大提高,通过良好的运动队训练示范,促进和带动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活跃校园文化。

(二)课程目的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周参加了3次以上体育锻炼;掌握发展身体基本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能在该项目活动中体验到运动乐趣。

(三)实施办法

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包括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选项课程)、班级课余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课程,社区体育。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三年有体育活动内容,在活动空间上,有多种不同的体育课程形式(见表1)。体育基础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排课,由体育老师上课,体育课堂考试100分,全校学生必须修体育基础课取得学分,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体育俱乐部由体育教师指导,院系体育俱乐部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课外锻炼由学院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体育俱乐部和班级体育锻炼每周至少参加3次。高职体育代表队,由学校体育部和各院系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组队训练,记录训练考勤和训练情况,根据记录和参加比赛情况给体育成绩。参加代表队运动训练课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班级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俱乐部。自主学习课由学校体育部统一印制的实习学生体育习惯调查表,由各院系每学期到学生实习单位发放到实习指导老师如实填写,各院系按体育习惯调查表给成绩占30%,体育教学部集中组织的1000m和800m成绩占70%。

表1 各学期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形式 学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基础体育课

体育任选课

体育限选课

课余体育锻炼

体育俱乐部

院系运动队

自主锻炼

注:—必修;—各学院组织的必修;—学生自选;—体育部组织选修。

四、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2+1”教育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学生第三年派到校外或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对传统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是必然的要求。我们构建了将高职3年6个学期体育教学或体育自主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的考核体系,从空间上将体育课堂教学、在校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紧密衔接,从内容上将体育基础课、公共选项课、限选课、自主学习课、自主活动课一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的课内外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

基金项目: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项目(201292103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2DB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