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第1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升,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G633.3

我国的古诗文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古诗词教学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就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民族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且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优秀的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1]。

二、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政治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仁义道德”,即儒家文化的场同时向。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这些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例如《曹刿论战》反映的是纳谏的内容;《岳阳楼记》中反映的是为官之道;《出师表》中描写的是治理之道等。

(二)民俗文化

例如《核舟记》中所描写的是古代的艺术;《扁鹊见蔡桓公》描写的是医药文化等,这些都是实用性非常突出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流传之后出现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2]。

(三) 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处世态度,或是情怀等。而这些文章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爱莲说》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过故人庄》表达的是一种隐士的生活态度等。

(四)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指的是古代的观赏性质的文化,包含古代的文学、诗歌、民间艺术等。例如《木兰诗》具有显著的民歌气息;《口技》描写的是一种民间艺术;《三峡》描写的是自然美景等。

而教材中的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不限于此,作为教师要以一种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到文化中的内涵,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教育给学生。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 从历史中了解文化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但是这些文化都产生于封建时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有失偏颇,或是存在着局限性。因而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进行分析。例如隐士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被很多不得志的人才所崇尚,原因也在于奸臣当政,社会风气腐败等。而历史中所能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的痕迹。因而作为现代的教育者们,要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文化能最大化地被学生所利用[3]。例如在学习到三国时期的文章时,可以引申到“桃园三结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刘关张三人的义气和情怀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但是这种文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放在现代并不一定适用。例如现代交际中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不能意气用事等。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文化,并掌握如何接纳文化,从而将文化的优势加以利用,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二)从基础中了解文化

基础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点在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4]。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是非常必要的。而字词学习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往往一个字中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例如“仁”字,意为仁x,由一个单人旁和二字组成,表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家关系。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不仅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更能对文字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比如《口技》这篇文章,除了一些字词以外,描写的就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间接说明了口技表演者的技术水平高超,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三)从生活中了解文化

文化是离不开生活的,而前文也提到过,有很多古诗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而教师也应该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和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时,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化教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条件都相对良好,在父母的疼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文章中突出的思想是“忧患意识”,也就是要时刻对生活具备警惕意识。通过将文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

四、 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也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樊怡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2):16-17.

[2]马丽丽.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 学周刊,2016,10(23):138-139.

第2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自信及民族本土文化认同的途径,呈现开放和自由的特征,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增加储备,重视积累

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中对我国本土文化的自觉认同。在教授过程中,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要深入,要拓宽,不能仅仅流于形式。使用教材进行课文解读时,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因素进行解剖式讲解,选择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进行恰当的讲解,以陈述性为主的知识类型可以通过导入的方式进行认知,以情感类为主的内容要结合课文进行深入讲解,以培养价值观为主的内容要正向引导,通过理解其真实含义促进行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各有千秋,情感类和价值观类不是短时的效果,是需要持久的渗透才能有所体现,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大,教师可以触类旁通,连续发力,形成一个连续的氛围。在此基础上,要适时的进行阅读量的扩展,课堂内与课外读物相结合,增长见识,提升兴趣。

(二)掌握节奏,感受韵味

形音义组成了汉字,象形文字蕴藏着中国的千年的文化底蕴,是生活信息的传递和记录,是人们交往实现沟通的方式,感彩浓烈。它承载着特殊的韵味,音体美融于一身。朗读中,抑扬顿挫的呈现文字,感受文章的内涵,正是对传统文化美的诠释,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是语文的特殊性所在。诵读是融合朗读和朗诵之间的适中的阅读方式,强调阅读时需要抒发的情感,又不注重形式化的手势和表情,是情感的自然流淌,与文字情景交融的体会。提升诵读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开拓。初中语文教材选择的文章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四时不同景色描写,特点各异,气势磅礴,景色开阔,第二段的诵读需要感情上扬,激情四溢。第三段的描述则对应阴雨天色,景色寓意心情悲伤,诵读的语气就要缓慢低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体会文章的韵味,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精巧。

(三)激发兴趣,多样教学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优秀文化的灵魂,是一N精神所在,这种熏陶是以启发性为主,让学生通过认知到认同,理解到践行,被动到主动,自觉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多元的教学模式,课上课下,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竞赛演讲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感知,把握灵魂

整体感知是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感情基调,通常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通读全文,对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复述。先读再找,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印象更为深刻,更能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表达。《端午的鸡蛋》就是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家乡民俗传递作者汪曾祺对家乡的怀念。地方特色的描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其进行梳理,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谈感受,谈见识,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种方式是介绍背景。背景的介绍是与作家创作动机分不开的,了解了写作背景这一关键,就容易把握文章的感情主线。特定的背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映射和反映,教师对背景进行整理,对历史进行阐述,能够强化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效果。

(二)知晓古今,以词传情

字词的学习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读一读,写一写”环节对文章中生字词,成语,易错字词整理。教师通常采用默写方式进行强化记忆,这种方式虽然在字词记忆上确实有效果,但是属于死记硬背,学生没有理解中华文字的精髓所在。可以进行三步走:

第一步走,了解教学汉字的起源。教师讲述每个汉字词的起源,为什么出现,表达了什么,初始形态及演变过程。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汉字范畴,对于课文中生僻难字的数量并不多,教师要根据字形字义进行阐释。以《背影》中的狼藉为例,“狼藉”错写成“籍”。“籍”是书简上记录文字,把人口出生的官方记录做成册,竹简用“竹字头”。“藉”是拜祭时用的草垫,草垫用“草字头”。借助中国的文化话汉字的起源,学生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

第二步走,通达古今音。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普通话的教学,语音是普通话的重点。在古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古音古韵,必须按照音韵的规律进行学习,感悟作者情感的跌宕。对于古音特殊的表意,教师要特殊注意。杜牧的“远山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a”而不读“xie”,符合古诗韵角的要求,是音律美的体现。

第三步走,繁简对照。要在掌握简笔字的基础上,了解繁体字。繁字体尤其能够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同音、近音等字的辨识,更多的了解汉字的构造,迅速把握文章中的生字字形,触类旁通,能读、会写,知内涵。

参考文献:

第3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小说 有效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4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直到宋代出现“话本”――白话小说,再加上当时民间艺人的“说书”职业的流行,白话小说才在民间流行起来。早期的小说不被主流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俗文化,直到五四时期,小说才被重视。解放后,小说文化在我国繁荣发展,但仍有一部人认为小说文化难登大雅之堂,至此小说在文学中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现代教育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说成了初中语文课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中招考试大纲》中,关于对古传统小说内容的考查要求比较简单,导致部分教师对传统小说教学不重视,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没有对学生学习传统小说作出适当正确的引导,导致传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

一、学生学习情况

(一)语言障碍

小说一般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比较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带感官上的阅读愉悦感。但是,相对性的我国传统小说多是半白话文,其语言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形态,学生对这种小说在语言阅读流畅度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作者的比喻、解释等也存在理解度不高的情况。虽然传统小说教学相比较文言文、古典诗歌教学有语言上的优势,但是对于知识背景并不深厚的初中生,在语言理解上还存在障碍。

(二)应试压力

学生刚升入初中,从小学轻松的两三门课突然增多到七八门科,压力骤升,很长时间适应不了,小学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基本上都变成了写作业、预习、复习的应付学习,因此,阅读传统小说的时间被压缩。

(三)喜“看”不喜“学”

学生之所以喜欢看小说,是因为小说的无压力阅读能给学生身体、心理、精神上带来感官愉悦性,而选入课本的传统小说,需要学生有目的、有压力、边读边想式的阅读,愉悦的阅读在学生心中就“变味”了,容易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四)同种不同类小说

学生喜欢的小说,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小说,武侠、言情、修仙、修真、恐怖、悬疑类等,喜欢的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很少关注小说自身语言的魅力和人物艺术的描写。因此,学生很少愿意关注、体会传统小说中经典的语言、人物的塑造。学生爱看的小说,虽同为小说,但是是“路同道不同”的小说。

二、教师教学情况

(一)重视度低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由于中招这面旗帜的存在,相对而言,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在学生成绩方面有压力。又因中招考试对传统小说的考查要求不高,不少教师认为过细的讲解传统小说是浪费时间,且对传统小说教学理念、方法重视度不高。

(二)自身素质不够

由于应付压力,一些教师只专注于对如何能提高学生成绩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对考查要求不高的传统小说教学探索与研究度不高;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传统小说投入不多,购买传统小说书籍少,对传统小说原著研究不够,跟不上时代对传统小说的解读,只对照语文参考书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把握不到传统小说的全面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欣赏不出传统小说的真正美的。也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不到位、对小说人物塑造鉴赏不够全面,做不到吸引学生去学习欣赏传统小说,更谈不上提高学生文学素质。

(三)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课堂应用广泛、合作式探究教学方法模式已较成熟,但部分教师在传统小说教学中,不愿创新传统小说教学设计,仍采用“教师对口一人讲、学生对耳听”的教学手段和“三段论”教学方法,即教师一人分析小说的段落,归纳段落含义,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样教学效率低,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对传统小说学习的兴趣,进而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阅读环境

(一)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全球互联网化,人与人交H沟通数字化。同样,阅读也向数字化发展多。学生获得小说的途径非常多,甚至能完全摆脱传统的书本阅读形态。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等数字化阅读接近了阅读与学生的距离,但同时给予学生对小说的选择也多了起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通俗化大众化小说阅读度高,对传统小说兴趣不大,再加上阅读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学生不愿将课外时间放到阅读时间长、收效低的传统小说中,宁愿多做几道题基础性的习题来提高考试成绩。另外,电视、电影的流行,给予了传统小说更好的展示平台,但是又让学生失去了阅读欣赏传统小说语言魅力的机会。

(二)学校环境

目前,能够支撑纸质传统小说阅读的阵地,主要来自学校图书馆,但一些学校对图书馆建设投入不够,馆藏书籍破旧,跟不上时展,甚至有些学校的图书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从不对学生开放。还有一部分学校与校外公司机构联合建办图书馆,校外人员的参与使图书馆建设带有盈利性质,为了吸引学生办卡借阅,图书馆内多放一些通俗的、大众化的杂志、期刊和小说,而对传统小说的评注、解读类的书籍根本进不了图书馆的大门。

(三)家庭环境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有些家长自身亦无阅读习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大,家长对传统小说的态度也影响了学生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态度。特别是升入初中,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家庭书籍购买投入方面,给学生投资购买传统小说的很少,多会投入购买应对考试的参考书、练习题等。还有一部分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阅读课外书、小说会影响学习,禁止学生阅读一切课外杂志、小说,把小说阅读一棒子打死,顺便把传统小说也扼杀在阅读的摇篮中。

第4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人格的塑造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教育完成。其中,语文教学对人格教育的意义尤为显著。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增加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分量,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论语》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人人心德也。心中有爱,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相处,不能离群而独存,互亲互爱,整个社会才能更温暖更和谐地发展下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从小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关爱他人,对于物质生活优越的独生子女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财富上的分享。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义者,应因地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的就不要去做。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义是一种形式,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做。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方法也不同。比如说,我们教育学生要诚信不要说谎,但是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医生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或者让对方有比较好的生活状态而对绝症病人说谎,这就是义。身为学生,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好年华,这是义;为人子女,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是义;作为社会一份子,尊敬他人,爱护生活环境,这也是义。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就能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不但要教授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更要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同样,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多时候是以模仿大人的言行和处事方式来促进自己成长的。

智者,知也。明是非,懂曲直,有判断力,不人云亦云,有进取之心,晓谋略,知计算。学生对于现在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要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不要小瞧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要多去了解学生最新的动向,了解他们关注的焦点,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去学习更多有益的新技能和知识。

信者,诚也。“信”字拆开,即为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实守信,这点对于基础教育很重要。曾子杀猪,已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孔子的学生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一开始是很守信的,尤其是同学之间彼此的承诺。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变得不够诚信呢?这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有关系,很多成年人不能以身作则,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温,谓颜色和也。意思是说脸色和善,待人态度温和。在成语中有诸多体现,如温文尔雅、温尔敦厚等。有些学生成绩异常优异,但是在与同学亲友相处的过程中却性格急躁,脾气有点冲。这种性格未来会对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教育学生真诚待人,教师不但要督促学生全面发展,也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良者,善也。即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没有爱和奉献的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学生多做好事,多关注身边的人。

恭,常常和“敬”出现在一起。“在貌为恭,在心为敬”,除对他人的态度要端正之外,更要对他人尤其是长辈尊敬。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这不是流于形式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人们才会去珍惜身边已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左传》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也不应该摈弃节俭这一美德。从“光盘行动”等一系列宣扬节俭美德的公益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你会发现,不是人们品德不够高尚,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从小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意义重大。

让,厚人自薄谓之让。让字里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等丰富内容。从尧舜禅让到孔融让梨,蕴含了千古的美德。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独一份的关爱,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多指导学生学习“让”,并从学习“分享”开始。如在教室成立一个小的读书角,每个学生自愿带一本课外书,存放在读书角,每人每次可以借阅一本书,而且让学生自己制定图书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诸如此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中来,对培养学生的“让”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见,优良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更好的结合到一起呢?从学习优秀传统文学开始。根据儿童心理学,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因此,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大家学到很多优秀的国学精品,引发了一系列学习国学的热潮。同理,一味的说服式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必须将教学形式多元化、多媒体化、多层次化,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可与多媒体教育结合,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视频,通过故事叙述的形式,从视觉听觉上双管齐下,让学生通过视频材料去学习。

国学讲座,学校可联系优秀的国学导师和学者,或者与当地图书馆合作,邀请国学大师来给学生开讲座,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更多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图书馆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前往参展和学习。

第5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关键词:语文 学科性质 滥觞

一、语文学科性质观发展轨迹

我国语文教育自20世纪初独立设科之始,语文学科性质归属问题,百余年来,就一直争论不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其学科性质观发展轨迹。[1]

1904年-1911年。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初小设立“中国文字”学科,主讲识字、作文;高小、中学设立“中国文学”学科,主讲阅读、作文。初小、高小、中学设“读经讲经”科,读经之外兼讲其浅近之义。《学务纲要》明确提出:“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把“读经讲经”科与国文科一并列出,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彰显国文科的工具性质;二是有学者把“读经讲经”科与国文科一并列入语文教育。)

主要观点:沈颐认为,“国文”教学应重实用,轻修辞;重文字的学习,轻要义的研读。 [2]

实际发展:“国文”科(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的工具性质,从《章程》到学者观点,都得到确认。

1912年-1919年。1912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校令》《中学校令》,规定小学和中学均设立“国文”学科。小学学段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及健全人格。中学学段则需要掌握较为高深的语言文字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和兴趣。

主要观点:刘半农认为,“国文”的教学目标在于短时期内使学生能读并会写作为社会人应读写的书和文,及其职业上必须要读写的书和文。[3]姚铭恩认为,“国文作法教科之性质,发表的教科也,而要之则能动的教科也。”[4]

实际发展:“国文”是一门技能学科,从《校令》到学者观点,“国文”科的工具性质得到确认。“读经讲经”科被取消,言语作品所含的思想道德教化内容因为失去了独立的宣讲平台,从此便紧附“国文”,并植入体内,与“国文”的工具性开始了无休止的纷争。先前,因为“读经讲经”科的存在,语文学科属性我们还分得清楚,自此直至现当代,语文学科性质因纷争不断而变得模糊不清了。

1920年-1927年。1920年1月,教育部令小学一二年级更名“国文”为“国语”。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要求撤销中小学的“国文科”,改作“国语科”,旨在提倡白话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表达。

主要观点:叶绍钧认为当时国文教授,教师存在观念上的错误:不明白国文教授的真作用,徒视为形式的学科。[5] 所谓“真作用”即穆济波所言“其关系民族精神,建国基础,一切文化传统所在,何等重大?” [6]朱自清则提出了与其不同的看法,认为“养成表达能力”与“涵育文化素养”两个教学目的中,后者是和其他学科共有的,前者才应是国文科特有的。[7]

实际发展:“讲经读经”科的教育目的开始被植入“国文”科体内。

1928年-1948年。1928年,首次全国教育会议改修“新学制”,中学学段“国语”复名“国文”。

主要观点:宋文瀚对“国文科”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国文科”“是技能的学科”[8]。

实际发展:矫枉并重申“国文科”的工具性。

1949年-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小学“国语”、中学“国文”一律改称语文。从1949年至今,语文教育历经八次课程改革。

①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1952年),形式上仍旧承认“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因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学科特性被掩盖。

②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年-1957年),语文学科成知识学科,语文能力训练被忽视。受政治运动影响,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

③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年-1963年),重新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性质。

④第四次课程改革(1964年-1976年),受“”影响,语文课再次成为政治课的附庸。

⑤第五次课程改革(1977年-1980年)。

⑥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年-1985年)。

1978年,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也开始被重新审视,教育部出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强读写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1980年修订,再次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

⑦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年-1996年)。

⑧第八次课程改革(1997年-现在)。

1987年,陈钟梁发表《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再次引发了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指出,语文既是社会交际的实用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200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语文学科性质之争滥觞之纠结点追溯

通过捋顺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语文学科性质产生论争的纠结点,就是“读经讲经”科的设立和废止。

(一) 独立设科之前的语文教育

语文在独立设科之前,是与其他领域教育融为一体的。我国古代的教育,从六艺到汉代经学,教育内容都涵盖着政治、文学、史学、艺术等综合领域,这些内涵丰富的知识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以语言作品为载体,语言作品也因此成为各领域教育的基础性工具。在对作品进行释读的基础上,领会掌握各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张志公在其著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1962年)中曾对古代语文教育做了系统性研究。他认为,古代语文教育虽未独立设科,与其他领域教育融合在一起,但其教育实践历经几千年,已形成了比较完备且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他认为,古代语文教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步骤和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启蒙阶段、读写基础训练阶段和读写训练提升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和重点并不相同。如启蒙阶段以识字为主,通过集中识字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再开始第二阶段的读写训练。[9]

(二)独立设科之初的语文教育

语文独立设科之初,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也是非常明确的,――“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独立设科始作者的智慧,他们之所以把“读经讲经”和“中国文辞”各自单独来设科,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这两科各自不同的功用,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两科单设正是始作者对其学科性质规划的初衷。“中国文辞”是为“读经讲经”而设,是工具;“读经讲经”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教化,通过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利于定其心性,正其本源。《学务纲要》强调:“古学之最可宝者,无过经书”。反之,“其本既失,则爱国爱类之心亦随之改易矣,安有富强之望乎?”[10]与当时设立的修身科共同承担道德教育的重任,“前者所以严古尊圣,而后者所以达用适时”[11]民国初,废“读经讲经”科,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彻底结束经书教育方式,改修身科为公民科。1928年,改为党义科。1932年又复为公民科。1949年至今,设政治科。[12]

(三)“读经讲经”科废止后的语文教育

“读经讲经”科的废止,思想道德教育学科结束了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教化方式,但是以言语作品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并没有结束,因为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语文学科,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外,还因言语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具有教化作用。于是,从“读经讲经”科的废止开始,其“魂魄”便附上了语文科体,且因为不同时代语文教育执政者不同的教育观――或强调工具性,或强调人文性,或二者辩证统一,语文学科性质观因此就具有了时代性,论争不休。

三、语文学科性质之争滥觞之认识追溯

推究语文学科性质之争的滥觞,更深层次,应归于一种认识,一种对于我国古代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的认识。我国很多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古代教育就是语文教育。如王富仁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实质上就是‘语文教育’。” [13];曹明海指出“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经学、诗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融的综合体。” [14]

对此,张志公先生也曾言及:“教《四书》,原是要用‘圣贤’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的,不像集中识字阶段教《三字经》,首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得书里那些字。”“教孩子们读《四书》,目的不在于进行语文教育(尽管在客观上也会使学生学到一点语文)。”[9]然而,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许多观点用了一个流行时髦的词汇――“大语文”,就把古代语文教育和古代教育的从属关系抹杀了。于是,当代语文教育继承所谓古代语文教育――古代教育的传统,成为包打教育天下的万能学科。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大语文”也是一个被错误解读的概念,真正的“大语文”,其形式无论如何多样,内容无论多么丰富,其教育的核心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为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服务,而不在于其他。

总之,准确解读古代语文教育和古代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如何继承传统教育、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对语文学科属性的认定及学科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语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沈颐.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J].教育杂志,1909(01).

[3]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J].新青年,1918(01).

[4]姚铭恩.小学作文教授法[J].教育杂志,1915.

[5]叶绍钧.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J].教育杂志,1922(01).

[6]穆济波.中学校园国文教学问题[J].中等教育,1923(05).

[7]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育杂志,1925(07).

[8]宋文瀚.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J].中华教育界,1931(04).

[9]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203).

[11]王.严复集(第三册) [M].上海:中华书局,1986(615).

[12]王颖春.从修身到公民再到与党义[D]:[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3]王富仁.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区别[J].语文建设,2002(05).

第6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试卷么,只想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主体,在提高学生文学知识软实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课堂重新展现活力,教学改革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意义

1.塑造健全人性,促进学生成长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指导学生分组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表达,因材施教,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3.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的语文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当学生遇到了比较难的语文知识后,教师应该选择全新的教育模式来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

4.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进程

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能力、扩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会被不断的被提高。同时教师采用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水平,都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老师为其营造的学习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更好的发散思维,开阔创新。高职院校有着属于自身院校的生源计划与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身特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想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就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积极的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面以及教学目标方针的制定上,都要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这才是符合新课标对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高职语文教学上面,强调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面的主人。但是在很多的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还在保留着。一些学校只注重教学成绩,却忽略了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后,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学生的成绩是比较好的,但是实践能力是比较差的。到那时这就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与个性发展。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出现灰心、厌烦,消极学习的现象,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的,没有吸引人学习的亮点。例如在学习一些小说时,由老师给大家讲解后,学生就开始做一些题。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3.学,难以因材施教

语文这门学科强调要有对文学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观察每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但是由于在我国受教育人口是比较多的,所以难以达到因材施教。这就使得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的欣赏与感知能力较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面传授的知识很好的吸收,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知识,难以理解,产生了厌烦与抵触的心理。针对以上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加强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有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大学语文教学。采取多种手段,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养成语文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个性,做到个性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为每位同学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互动式学习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比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已解答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助合作。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交流思想,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关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通过学生对老有的放矢,制定出合理的高效的课程方案。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提高学生大学语文修养,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文学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用文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文学有一个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文学问题。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学语文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文学构架体系。

3.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顺应教育发展方向,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来。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同时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讲解。

4.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针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创新的观念,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有创意,学生们才会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5.改进评价方式,设立奖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要更加专注与学生能力的表现情况,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设立奖励机制。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语文学习材料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中对于评价方式的界定,符合过程性考核的原则。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激励学生们不断的提高自己,勇敢的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为培养素质人才作了贡献。

6.引导学生参与文学活动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重要的。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教学平台。打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就是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创新与思维意识。鼓励学生们加入到创新型文学活动中来,这就是开展高职大学语文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的为学生们创设主动参与文学活动条件,为学生们找到发散创新思维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学生们的行为,让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与知识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的主人。

7.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思维与想象力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多种手段的融合,互动式学习,也需要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了多媒体的使用,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的充满乐趣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活力。例如,在学习一些史诗性的文章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相关的视屏,还有一些音乐,这样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帮助。学生如果有了这样的学习条件,会不断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不断的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新思维。

四、结论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是需要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突破。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我,促其发展则是每一位教育工者们的使命与任务。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下,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语文人才,培养出很多为国家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姚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2]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3]朱云.从“大学语文”到“大语文”——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育研究,2013.

[4]汤易.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初探.管理学家,2012.

[5]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初探.文学教育,2012.

[6]于敬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探讨.学问,2010

[7]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2012.

[8]荆煜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文教资料,2010.

第7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关键词】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法创新研究

1 引言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依赖于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事物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小学教育的对象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的接班人。小学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能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加班人。所以提高小学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更多地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在这个方面,小学的教学法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小学教学的教学思想,但是需要更多的教学法的创新和教学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体制下义务教育水平的提升,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实际上,小学的语文教育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开放,更加优化和有效。我们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使得小学语文的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可是怎么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我们就具体的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2 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的课题。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光光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点,更加关键的一点,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么自学,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寻求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的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小学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目的。古人也有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授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培养出这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终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自学模式的教育,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先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内容,也就是让他们指导他们要学什么。第二步就是要学生进行自学了,基于老师的知道学生们可以依据课后问题和课文的提纲进行自己独立学习,可以先让学生先进行默读课文,然后依次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大概了解到学生最课文的了解程度,然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返回文章中,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在文中找到问题答案出现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尽量多地去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这个过程完成后,就可以对问题进行继续深化自学,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培养学生在围绕具体的问题大家进行学习交流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行学生和老师,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形式可以多样,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几个环节的自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升华,也就是时候,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课后问题,对每个问题进行引导式的回答和分析,并且对重点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的回答和解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点拨式的学习启发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寻找答案,互相谈论提炼答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中介结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给出自己的结论。

在最后的环节,作为老师要对整篇课文进行总结和解读,给出学生答案,这个阶段老师是主导,通过黑板板书,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作者的思维方式的轨迹,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使得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同时,老师还可以找一些和课文风格相近的文章,给学生进行自学的练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样要求老师也要选择好要学习的课文和内容,并且提出恰当的学习内容。使这样自学的学习模式得到锻炼和巩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自己更加充实,发展也更加全面,为以后更高级别的学习奠定基础。

3 通过情景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情景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课堂教育的手段,老师和学生可以达到共通过对一个事物或者故事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情景教学首先要设计和创造一个学习或者生活的情景然后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情景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进行恰当的课前的兴趣引,展示学习的目标,交代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出问题,点出有趣的地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用情感来感受课文中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思想和其他,让他们逐渐进入情境,进入感情中,对学生动以情,晓以理,和作者的思维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这样也就很快的理解了作者的初衷了。

4 总结

小学教育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的起步。对整个人的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的质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义务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本文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法的一些创新的探索,希望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8-9.

第8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教材的固化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原因出现问题,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本文即从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阐述趣味教学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助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苏教版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效果不明显

基于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仅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统以及文字的大量练习,强调的是“多练多做”,而并非“多想多思”,并为注重提升学生对于认识文字的兴趣以及文字形成的内在原因[1],也无法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文字组成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文字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学习的兴趣下降,积极性不高,自觉学习的习惯与意识难以养成,但偏偏小学教育阶段又是学生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尤其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汉字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影响巨大。因而这种单一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小学语文的教育效率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二)学生智力发展尚不成熟,文字理解能力较低

在小学受教育阶段,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们的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也相比较成年人来说较为低下,而语文识字能力的培养又是一项内容较“硬”的教育,唯有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以及内容才能真正的将该文字牢记于心并成功的运用出来。但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约2500多个汉字,如果每个汉字都要进行大量的注解的话,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这种文字理解能力低下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往往导致学生在小学教育时期形成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影响在更高教育阶段的学习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厌学、退学等情况的发生。

(三)苏教版教材选字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现实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的选用是参考以往的教学内容与一定的教学标准进行的,但由于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各种生僻字也浩如烟海,因此在生字的编排与安插时出现失误,导致生字的放置位置与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不相符,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对生字的理解产生偏差时,如在苏教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生字表中,“诳、虞、蜻、蜓……”等20多个生字不属于课后生字表的非常用字,这样的情况在二年级语文的教材中也有出现。因此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选字不合理,与实际情形相脱离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及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对所应该掌握的生字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二、提升小学语文苏教版识字教学的策略与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趣味识字教学活动

传统的小学教育方法不仅无法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反感,因此,要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趣味识字教学活动,在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的同时,达成教育的目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教材中选取必须掌握的部分汉字,将其拆解成不同的汉字组成,如将“思”拆解成“田”和“心”,将“好”拆解成“女”和“子”,以此类推,将拆解好的字制成卡片分发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造字大赛,以最终拼出的汉字数量作为裁定胜负的依据。通过这种趣味的识字教学活动,再让学生们巩固已学汉字的同时,又能根据生活经验掌握更多新的汉字,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互动与课后练习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能力

生字又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并加强其对于该生字的练习和运用,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因生字的使用不当产生不良的影响[2]。比如在苏教版的课后生字练习中,造句是基本的练习形式之一,以“崭新”为例,是“全新、极新”的意思,一般用于形容新事物,如果在教学活动不注重对于该生字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崭新的太阳”等错误的运用。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汉字的释义之外之外,课堂互动也是增进学生对于汉字理解的重要方式,如在课堂中以汉字所包含的意思设立情境,让学生们融入其中,以此形成对于该生字的情景模式,帮助学生生动的理解其字形与字义,课后在用作业的形式进行练习,复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突破教材合理开展教学内容,使之与现实运用相匹配

由于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生字编排上与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一方面的改进与完善,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进行内容的设置,而应突破教材联系实际合理开展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匹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运用生字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也有助于顺利实现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中生字部分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阶段识字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所能起到的影响是巨大的,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汉字总体上虽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仍需要不断的改进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本文便通过阐述趣味教学对于识字能力提升与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人员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第9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参与 人文性 新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20-01

1.探索语文新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1.1了解人文性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求人文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性。语文中的人文性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的文化性,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增强自己的能力,文化性也在不断学习中加强;其二则是指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人格、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心理品质等等几个方面。而语文的教学就需要在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探究新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基本学科,也是一种人文学科,在语文教育中需要突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求得最终的答案,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现今阶段的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护士学生真正需求,不顾学生内心学习的真实感受的压迫式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真正将新课堂教学的本质展现出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不断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几种方式

2.1让学生学会去热爱生活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语文的教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展现出人的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内心世界的种种表象。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这些表象的活动发展,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为了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爱的前提下,加深对于这些事物的印象,才会真正的学好语文。

2.2增多学生的观察活动,让其在观察中学会积极的思考

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而来的才能印象深刻,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才是学习的最好方法。这就要求语文在教学之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留心观察,提高自己的发掘意识,在观察中学会积极思考。而语文教育也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自己的联想,学会抓住课堂的关键点,才能在新课堂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与想象力,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不断提高。

2.3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生语文教学要在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在课堂中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于语文,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需要首先让学生树立一种为用而学的意识,而非为学而学,使得语文的学习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语文真正的为生活服务。其次,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自己的创新力。

3.调整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教学活动模式

3.1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建出自主学习的环境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只有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无拘束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的真正平等。要在新的课堂模式中,展现一种民主的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让师生之间成为一种朋友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讲话,敢于提问。

3.2提高学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增多师生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学习,发挥独特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问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交流探索中,多向互动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在多向互动合作教学中,让学生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探讨不明白的问题,共同发现新知,学会自主性的学习。

3.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堂中的语文教学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对于不懂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增强创新的能力。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思想性,让学生对于学习拥有感情,而不是一种不得不学的被迫学习。在教学中还要坚持一种启发性的原则,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充满好奇,不断提问,才能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成为一名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玲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初探[J],哲商小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