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能力怎么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

第1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教学一体化;研究型教学

一、引言

创新是动力,人才是资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义不容辞地扛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旗,尤其应在“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下,应积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研究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并且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重视课程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生导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及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学生学习内容与研究脱节,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与研究脱节,不能教研相长。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引发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2]。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教师的教研成果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参考。有的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了内容前沿性,让授课内容实现了与时俱进;有的尝试案例教学,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实际,让知识找到了依托;有的尝试问题教学,让教学更有启发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有的采用了实践教学,让课本的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些有益的做法将知识传授、创新培养、素质提升等方面或有机融合、或重点突出。这些教学成果在不同的层次及方向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供了启发,为研究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驱动下,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及新挑战[4]。为此,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也要顺应时展,要有新举措、新办法和新思维。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挑战性、使命性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开拓创新、特色突出、精益求精。本论文在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依据课程的特点、培养目标、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等方面来展开。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课程内容承载了科研教学一体化及研究型教学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即“教什么”;教师是课程教学实施中重要的执行者,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遴选教师,并进行合理、有效的队伍建设,即“谁来教”。

(一)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应促进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及研究型人才应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进行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找经典、跟前沿、勤指导,在保障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调和了教学科研之间的矛盾,确保了“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研究型课程应教会研究生科学地面对新问题、理性的思考新问题和创新的解决新问题,让其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确保学习内容能够和自己的科研相联系,能够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杜绝学与用的脱节,确保学习成为科研的一部分。在经过实践检验之后,科研教学一体化对研究型教学有一定的应用指导意义,可被相关课程借鉴实施,并进一步优化改进,从而促进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设计

依据课程的特点,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课程内容能够包括所有的知识点;(2)课程内容能够体现课程的最新研究进展;(3)课程内容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课程内容能够和教师的课题相关;(5)课程内容能够和学生的科研工作相关;(6)课程内容包括实践实训内容;(7)课程内容要包含课程思政。为确保课程内容建设的质量,针对上面提到的课程内容建设,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1)遴选出一定数量的与课程相关的经典文献,这部分文献要涵盖课程的知识点,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讲解来学习相关内容;(2)遴选出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的讲解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教师结合课程相关的课题,将知识点深度讲解;(4)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及自己的课题,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度研读,并由学生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5)教师结合行业特点,引导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基地等开展实践实训,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6)采用问题教学法,将内容提炼成问题,课上教师和同学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7)将课程中的关键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8)将课程中涉及的重要事件、人物等扩展为课程思政的内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爱国意识。

(三)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特点,师资队伍的组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师资队伍在人数、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衡;(2)师资队伍对课程既能整体把握,又能重点突出,从而在教师之间实现互补;(3)教师能够指导学生的课程研究论文;(4)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研究型课程的建设;(5)教师能够有行业的经验及经历。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部分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1)依据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等方面的标准,遴选出一定数量的教师,确保各项指标均衡、合理;(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集体研读,确保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3)教师根据个人专长及学生特点,选定课程论文,并进行有效指导;(4)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5)任课教师应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及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打下基础;(6)聘请有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兼职授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7)借助学校的政策,全面引进既符合学校标准,又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高水平人才。

三、教学实施

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引领,在明确了“教什么”及“谁来教”的基础之上,接下来就是教学实施的环节,核心内容就是“怎么教”和“怎么高质量教”。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怎么教”和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展的制度保障“怎么高质量教”。

(一)教学模式

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师的特点,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考虑如下因素:(1)在研究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融入经典文献之中;(2)在教学中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3)将教师的科研融入教学中;(4)将学生的学习融入科研工作中;(5)将重要内容凝练成问题;(6)将关键内容融入案例教学中;(7)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8)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讲授;(9)优化课堂结构及教学过程。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转移,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包括:(1)以经典文献、研究课题为依托,将知识点融入其中,让教师以最为熟悉的方式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确保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依据学生特点,分配学生讲授内容,让学生查找相关内容的前沿文献,并由学生认真研读和讲授,教师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教师学生共同拟定课程作业的方向,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认真研究,并形成论文上交,教师进行有效、及时的反馈;(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讲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实例式教学、实验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5)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优化课堂结构及教学过程,让每节课都能生动活泼。

(二)建章立制

为了保障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度保障必不可少,对建章立制的研究主要包括:(1)课堂教学管理制度;(2)课程内容管理制度;(3)教师教学提升管理制度;(4)兼职教师管理制度;(5)课程考核管理制度;(6)学生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自查、互查、督导、学生评价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形成教学管理制度,制度中要体现出对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的保障;(2)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座谈会、专家辅导会等方式,确保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实效性和研究性,形成课程内容管理制度,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也能确保研究型教学的特色;(3)通过教学会议、培训、访学、挂职等方式,确保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教师教学提升的管理制度;(4)通过选聘相关专业及行业的专家,壮大教师队伍,提升教学内容深度、广度,形成兼职教师管理制度;(5)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考核,如平时课堂参与度、课堂出勤率、学术前沿论文研读、课程研究论文、课程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课程考核的管理制度,尤其要突出研究型内容的考核;(6)通过课堂点名、课堂提问、课程教学参与度等方式,确保学生的出勤、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果,形成学生管理的制度。

四、关键问题

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涉及了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学生指导、课业选题、教法研究、学术研究等多方面,这些内容既有从0到1的创新,也有从1到N的创新,要想实现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需要参与人付出巨大的劳动,既有付诸课程内容的劳动,也有付诸教学模式的劳动,需要任课教师、学生及政策上的帮助与扶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教师由课堂讲授者变成组织者,教学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变成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陌生的角色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处理遇到的知识难题、人际关系难题、政策难题等,这些难题的解决既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也有助于研究生教学的课程建设,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及科研水平,这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知识点凝练成科学问题、形成教学案例,并能和科研相结合,在知识日新月异,且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对任课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这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实时跟踪前沿、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这对于任课教师,尤其是对科研任务较重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需要教师在科研及教学之余,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培训及教学研讨等,不断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同时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爱其师,信其道。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中间有良好的亲和力和威信,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仅靠在课堂上的时间是不能保证的,为此,教师需要在课下积极和学生交流,包括学习、科研、生活、个人经历等,这些都有助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良好形象。这对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管理时间,做到多方兼顾。

五、结语

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的教学内容以文献为引领,将课程的知识点融入文献,既能发挥教师的专长,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科研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科研又能反哺教学,这使得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得以提升,调和了教学科研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学术引导、学生的文献研读、课后的研究论文能够让学生对科研工作有正确理解,并为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帮助。以研究型教学团队为基础,以与研究型教学同步的教学内容为抓手,采用积极有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辅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可以将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文章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让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中有所启发,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景颜.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增光添彩[J].山东教育(高教刊),2019(10):16-18.

[2]杨东晓.课程主体激励视角下的研究生课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43-47.

[3]李力,方子帆,周海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9(3):121-123.

第2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育;科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31-2.5

一、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

科研教学是个大概念。科研是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在科研中完善自己,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可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物理知识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更应该随时关注科技的进步和现在的研究结果。学生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制疑问,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评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更早地为将来做准备。社会受益于科研教学,只有科技发展了,国家才会发展。高校教师只有在不断地研究中,才能找到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学生只有再科研中增强兴趣、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科技人才,我们的社会才会勇往直前,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检验和有力的驱动力,是指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的过程,是师生一种双向互动的共同行为活动。教学永远是科研的源泉,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就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当然也就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来。所以高校应贯彻“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二、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有利关系和不利关系

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高校发展的主旋律,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大学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话题。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及科研与教学两者的关系。

(一)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有利关系

1.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中国高级科技人才中90%分布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以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学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如今科技的急剧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面对更广阔、更困难的探索领域。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并有所进步和发展的话,就必须做科学研究、更新知识,那么高校物理教师应怎样做。

(1)科研工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够发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并且主动跟踪它们,通过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的结合能够发现或者了解哪些知识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和有时效的,从而能不断地自觉更新教学内容。第一,科研促进物理教师革新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授课质量。物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要不断从事科研,把最新科研带到课堂。如德国大众公司研制出一款概念悬浮车,日本研发出世界第一支透明触控手机,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无需针头就能注射药物的新方法,最大太阳能飞机首次跨国飞行成功,科学家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长达一千秒。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可以把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课堂,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科研促进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向教学转化。因为很多物理教师通过科研可能发现或者领悟到某种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或不合时宜的,那么他们就会根据科研的逻辑思维方式,提出一些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接受观点、接受理论的一种简捷明了的教学方式。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的实验中,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用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入实验,使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科研促进教师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现在国内的教学基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讲课,许多知识是教师直接给学生灌输到头脑中去的,而不是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物理教材上所提供的问题是有限的,当学完一些内容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思想,学会创新知识。教师只有从事科研,才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第四,科研促进教师教学突破课堂的限制,指向社会服务,指向知识经济。现在有不少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大学四年间所学的知识到现场根本用不上,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传授有效的知识呢?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甚至从事科研,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智能型人才。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用刺鱼实验来界定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之间的差别,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这样引入“光的折射”现象,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五,促进教师提高学术品位,美化自我形象,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声望效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科研在情感教育、实践教学、毕业环节中的应用

第一,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就如物理学上很多发现都是靠直觉。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该是电流,从而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德布罗意根据作为波动的光具有位移性的事实,在逆向思维的基础上和审美直觉的驱动下,大胆地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应当具有波动性的科学假说,从而建立了物质波的重要概念等等。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第二,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必须加强科研与实验的融合。例如,“平抛运动”、“单摆简谐振动图像”等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第三,强化毕业环节对科研的依托,增强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工程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向工作岗位过度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是教师从事科研的驱动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这个职业也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一个教师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一,教师要更新知识,现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一些先进理论的不断出现,学科的高度交叉和高度分化以及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使每位教师都要讲授新的课程,都要学习新的知识。第二,教师竞争机制的深入,促使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广大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重要性,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馈作用

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两个重要的职能。科研与教学结合:一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质量,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在于加强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二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这要求教师必须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只有教师自己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三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仅仅讲授有限的课本知识,学生思路难免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主要手段,科研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如在科研课题中当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手,承担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五是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主要基础,教师经常参加科研活动,视野开阔,熟悉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研究,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并将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编写出能充分反映本学科优势和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教材。教师可以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如人教版高一物理课本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改为学生实验。对比前几年对该实验的教学,新教材课本以学生操作和思维活动为主的内容设计,增大了教师课堂容量,加强了实验的探索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科研与教学两者的不利关系

19世纪上半期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观点,该观点一直被视为大学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但是我们发现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的大学科研出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科学研究向研究型大学集中,二是科学研究向研究生教育层次移动,大学本科教学与科研呈分离态势,即所谓“科研漂移”与“教学漂移”。主要是由于科学研究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还有就是高校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即教学机构与科研机构分设,政府推动科研与教学分离,使教学与科研逐渐分离。那么我国的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和谐的因素有哪些?下面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的精力分配不当。如科研把教师教学义务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过于关注自己的研究,而扭曲了课程,教学任务会减少教师的科研时间;教师很少能从教学中产生新的研究领域,等等。导致教师精力分配不当的原因:一是政府投资的政策导向,二是高校评价导向,三是高校自身的急功近利。第二,符合高校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尚未形成,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相当多的大学里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教学明显处于下风。多数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科研取向,教学教育经费被挤占,教师教学精力被挤占。第三,目前的状况是,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日趋减小,即使为本科生授课,有些也是应付了事,高校中的教授、副教授,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可以将科研中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授、副教授更具有选择优秀教材的能力,他们更有资格编写新的反映最新科技前沿水平的教材。

三、科研与教学之间因怎样共同发展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教学与科研整合的管理思想,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创造者。其次,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循环机制,消除教学与科研对立的障碍,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两个方面,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再次,把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列为今后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要把教学研究列为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支持和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各类教改、教研项目。最后,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不断学习创新知识,总结创新经验,大力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丰富管理人员的知识范围,为科研更好地服务提供扎实的基础与保证。

【参考文献】

[1]吕国诚,戚洪彬.对工科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2(1).

第3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 培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23-01

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实施跨越式大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便吸纳了大批的青年教师加入到了教师队伍当中。新补充的青年教师,一般来说学历较高,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也不可忽视地存在一些问题。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好,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普遍课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弱点和不足

(一)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够、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

青年教师在学历上、在知识储备上没有问题,但是教学经验上是没有的,教学能力不强。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把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强加于学生,这样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要求偏高,传授知识缺乏进程上的过渡。另外,青年教师上课同时存在着大而化之的问题,讲解内容过于笼统,不能够细化,让学生“吃不消”。

(二)青年教师存在科研态度不端、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青年教师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做学问,急功近利,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张旗鼓地拼凑、抄袭论文,一味地追求的数量,而不注重学术文章的质量。更有甚者,干脆根本就不搞科研,到校外做兼职。这种现象虽不具备普遍性,但是也不在少数,如果长此以往,必定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进步,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

(三)青年教师存在师德修养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

目前,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和教书育人责任意识方面有所欠缺,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刚出大学校门,性情比较浮躁,他们比学生大不了多少,不知道如何与学生沟通,不了解学生心理,不知道学生想什么要什么。长此以往,青年教师的激情就很容易会消极颓废,这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为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培养青年教师,切实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应建立导师制

青年教师一进校,应为他们安排一名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担任教学、科研导师,进行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熟悉备课、编写教案、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青年教师制定学术生涯规划,为他们研究方向确定、科研项目申报以及开展学术研究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应坚持听评课制

为了使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进入教学角色,尽快站得住讲台,青年教师上课前必须进行试讲,试讲合格后,方能上讲台上课。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随机进行听评课,对于讲课中的缺点、不足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帮助其解决。要经常性地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讲课比赛等活动,相互比较,使青年教师看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讲授水平不断提高。

(三)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应进行全方位培训

为了使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尽快掌握教学规律,明确教师职责,履行师德规范,应对全体青年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要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凡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后,才能正式上岗。要经常性地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能力培训、基础课程培训,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四)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应注重团队意识的养成

要积极推行“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和培养模式,将青年教师纳入学科建设团队、学术团队或学术梯队,参与实质性的科研和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五)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着力增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通过挂职、兼职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到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拓宽视野和模式,丰富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

(六)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应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4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经济;办学定位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0.04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的政策支持下,高职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高职在校生人数占据了全国大学生在校生人数的“半壁江山”。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及要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各行各业并改变着这些行业的运营方式,高职院校除了通过培养合格人才为地方产业经济服务,还应该深入探索怎样让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得到持续性发展。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该如何顺应潮流,积极探索更优质高效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满足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既体现了教育要符合时展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能持续地方产业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如下四方面。

1办学定位是关键

对所有的高职院校来说,办学定位是关键所在。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各行各业、大数据技术催生各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在定位上更要坚定不移,坚持立足地方,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学校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做到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步调一致、目标相同。

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定调,为制定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把办学定位具体落实到每个专业的细化过程。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更符合并促进地方产业经济水平。高职院校更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这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经济相辅相成的体现。在未来的高职教育里程中,强化校院企合作,让科研攻关、科研助力地方经济成为持续性态势将是必然趋势。

2专业结构是重点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具有灵活性。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较少,所依托办学的地方经济体量规模不大,并且企业转型会带动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侧重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地方为主线,突出实用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因此,学校会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调整专业结构,广泛听取毕业生、各行业专家、企业人士、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和论证,作出前瞻性预测,及时对专业结构作出调整,使其能在一定时限内持续性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专业折射出社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每一个专业都对应着社会上的一个大行业。这些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的人才能力要求是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是在专业建设中要实地调研、考察,从而做出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只有经过调研、分析后设置的专业,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科学的专业结构设置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重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有的产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又有许多新兴的产业在不断崛起。作为最贴近社会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有极强的敏锐性和自我革新意识,凭借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以及适当的调研分析,对专业结构的调整要迅速精准。坚决不做闭门造车的无用功,也不培养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高职毕业生。要以知识分子的理性去决策,以一线工人的专业去设计每一个专业构成,最终留下的永远是顺应时展的重要专业。只有以变化的专业设置来适应不断进步的时代,高职院校才能担当重任,持续性的服務地方产业经济。

3配套机制是源泉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配套机制是最能有效支撑持续性的核心举措。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让更多教师主动跨越“教书育人”这个层面,努力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学院领导层面与科研管理部门扮演好“媒人”的角色,多方联系校外企业或政府部门,搞好协作攻关,帮助教师参与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承包企业的科研项目等。同时,学校每年在下达科研课题研究时,侧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地方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克服科研课题片面强调学术性、理论性,轻应用的现状,让高职院校的服务性能在科研上有用武之地。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对社会进行多种科技培训,将服务地方经济做到分层次、分阶段、重效果。

政府各级部门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让高职院校科研能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上来说属于专科学历的院校。这一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术、科研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非研究性大学,更有优势直接为社会服务,能对社会的“即时需要”作出直接的有效反映。同时,这一优势还潜在地培养了一部分优秀的科研型教师。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学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且研究出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普遍情况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在学术和科研项目参与上,因为“出身”问题而受到一定的制约。绝大部分的核心学术期刊拒收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论文。一部分科研项目也将高职院校教师拒之门外。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发挥作用,特别是地方科研管理部门,更应该对每年的科研课题精准划分,让高职院校教师能更多一些主持科研课题的机会,能参与更多高新科研技术攻关。从制度上开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大门,让高职院校从科研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再上新台阶。

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不仅是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举措,还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优势转化为实际行动后,高职院校教师获得的将是更加一流的科研能力与专业技能。科研創新主导模式下的经济更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地方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提升,会为地方经济带来不可低估的推动力。让这种推力持续放大需要政府、学院各级部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与平台。所以,一旦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得到重视与激励,地方产业经济就会逐渐发生质变,向良性转变。

4良性循环促发展

一旦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作用得到重视,具备了政府及学院各级制度的支撑,同时学院办学定位的基本方针也明确指明了科研服务的必要性,在专业结构的组成配套上提供了科研服务可行性,可见,这所学校基本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专业细化,环环相扣,这是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不断地循环运作中,不但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强,地方经济也会发展越来越向好。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提升、转型就会更多。这种影响反过来作用于地方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上不断转变,进一步提升其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能力。

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攻关时,还需要考虑更多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影响。假如发生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不可控自然灾害、战争等,当很多无法预料的事件发生之后,科研要怎么为地方产业经济保驾护航?有没有第二方案、第三方案可以推行?科研队伍,要怎么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待到合适的时机再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高职院校是高校中文凭最低的,但却最接近地方产业经济、最能感受到地方产业经济脉动的科研队伍。虽然,无法抵抗自然灾害,也无法迅速制衡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可以未雨绸缪,提前做出一系列防御措施。当意外来临,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启第二、第三预案,将意外带来的破坏降低等级。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为基本要求。那么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就要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为建设祖国尽绵薄之力。

5结论

第5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科研思维;工科学校;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1-03

科研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在科研中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普遍性的现象中找出问题,结合科学理论,形成具体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及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间断性的现象中发现其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同一性、普遍性;能够通过一个现象,逐层地推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实践体系[1]。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及岗位的要求,就必须提高个体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本科生培养体系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科研思维的养成。立足事实,观察分析事实,依据事实进行科学缜密的逻辑推理分析,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科研思维框架及思维体系[2]。科研思维的载体是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因此,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就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科学研究。当今社会,为数众多的大学本科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知识面狭窄、实践技能差、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弱等问题。

笔者曾经在任教的142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中发放了调查问卷,研究显示:73.9%的同学认为自己跟“科学研究”或许毫无关系;92.3%的学生认为“科学研究”高不可攀,无法企及;94.4%学生不明白“科学研究”的具体含义;95.1%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研究;96.5%的学生从未设计过研究性实验方案;此外高达97.9%的学生表示从未曾参与过老师或同学主持的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课题。

多年来我国的教学与生产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或者说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工作实习和教学单位的实习实验两种方式。这种方式培养的缺点和局限性,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习实验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一部分是旁观者。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其得到全面提升,在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反过来对书本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科研实践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在找出问题后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现象并进行合理的推理,解决问题,反过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更深入地寻找问题。因此,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本科学生科研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升科研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3,4]。总之,科学研究实践的培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实验技能的强化,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素质。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素质教育,促进知识掌握向个体能力转化的捷径[5]。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本科生最主要的接受知识的途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课程设置的改进必不可少,要尽力摆脱故有的“填鸭式”教育,寻找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课程设置。由此,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程的改进,使得学生更容易对科研活动产生兴趣,即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平台建设。

在教材改革方面,应注重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方法性,即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科研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每门学科,先要构建好知识的框架及结构,避免先将杂碎的细枝末节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本末倒置。其次,内容的人性化,本科生知识储备量有限,教材的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并且使其有一定的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可以较好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教学方法改革是围绕培养科研思维教学改革的核心,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将过去的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转变为以教师围绕教学目的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摆脱老式的“有距离”的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善于思考的重要的学习习惯。为给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平台,首先课程设置内必须包括一定量的实验环节,实验是提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并且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纳入实践过程中来思考和消化,围绕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实验内容,开展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建设综合实验为主题的实验平台。

二、培养学生运用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又叫非显性知识,指不能被清晰表达和阐释的知识。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通过研究认为,我们知道的知识要远远多于我们能表述的知识,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的人类文明,都得益于默会知识的积蓄,人类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

默会知识的存在犹如人类涵养水源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贯穿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科学问题的解决的每个环节,而且比显性知识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思想的默会能力可以来表达科学发现,仅此而已。

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重视默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笔者的调查问卷研究显示:多于65%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会注意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显性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些和学生交流学习中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即“train of thought”,思维的路线,这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方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样既可让学生养成高效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的思维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思维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就是能否发现和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新颖的科研问题,而科学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掌握足够多的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问题没有现成的资料及显而易见的呈现方式供我们参考,有时候科研人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异常现象会触发我们的灵感,然后仔细琢磨,广泛查阅资料,反复开展实验等科研基本方法进行验证。所以,默会知识在个人的主观印象到产生灵感发现一个新颖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这就与上文所述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怎么样培养学生在看到一种现象的时候去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实验条件及理论方法来尽可能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或验证自己的猜想及推断。但由于所提出问题的具有新颖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前从没遇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并且很难通过现有的能力预测结果,所以仅靠前人的现有的信息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波兰尼提出,研究者如果想要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一种缄默的过程。即由于科研工作大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没有很多经验可循,研究者必须运用以往科研中形成的直觉、洞察力等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找出真正的解决之道。[6]所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旁观的引导者,应该在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适量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个性地、实践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四、培养利用文献的能力及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能力

如前言所述,现有的显性资料在科研活动中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不管是了解所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还是现有的研究方法,都需要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来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这个过程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去探索,培养学生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去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消除“填鸭式”教学的桎酷,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沟通、自主创新性思维和活动是科研创新培养的目标[7]。所以,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便是解决此问题极佳的方式。由作者多年的大学教学工作经历发现,当今信息时代的大学本科生对于文献的检索能力依旧很差,平时我们布置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主要使用类似于百度这样比较低级的信息检索方式,很少有本科生会使用CNKI、维普等检索工具[3],要想作好科学研究,要想了解高手在做什么,要想取得领域里面的最高成就,只有接触EI、SCI这种国内外权威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完成预定目标。因此科研思维的培养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文献检索和筛选,就必须使用多种检索工具来了解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因此,我们的学生在第一次实验之前,便可以专门进行一次检索工具的使用培训。然后给学生定领域、定方向,定学生要做的内容,安排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在文献检索的进程中来培养学生探索和提出问题的能力[7]。把握思考的方向是老师的责任,本科生往往很盲目,由于专业知识缺乏,需要老师来帮助他,无论是实验过程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还是学生思考的方向和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把握的问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8]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从老师的课题项目的方案制定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学校实验设备的配置

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高校科研的拓展和创新,除了要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专业化教师队伍外,还必须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设备硬件设施和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实验平台。专业而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室老师指导相应环节的实验既可以减少因仪器故障而导致的实验中断,提高实验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课堂之余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有益而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如果没有基本的实验条件的话,要想培养创新性人才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不但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备条件,而且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强大实践能力的有效而直接的途径之一。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锻炼科研思维,科研项目的设计往往驱使学生去探索、迫使学生去弄清楚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创新的源动力,促进学生更广泛地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习源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本科生科研思维的培养[9]。

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能力

科研思维的养成,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讨论、实验、讲座、课堂都是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其中最主要的培养科研思维的方式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中,因为课堂是最主要的让学生最直接接触知识的圣地,课堂上培养本科生基础理论,传授基本知识,培养本科生科研思维及创造性潜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得当,善于培养、善于引导,只要注意本科生的科研思维的培养,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学术嗅觉,强化探索和捕捉科学问题的能力。此外,实习也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培养创新的场所,指导老师既可注重强化基本操作和工作技能训练,还可侧重启发科研思维,培养科研能力,在实习实践中营造浓厚而轻松的科研氛围,结合实际启发学生的科研选题意识,引导学生加强科研能力。然而扎根实验室则可培养本科生忠于原始记录、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论证或分析科学问题并用论文形式与他人交流的自己看法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消除浮而不实的作风,而且可以促使其以严谨的态度处理科学问题,从而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实验过程及分析过程也是培养我们科研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讲座也是我们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此外还有文献阅读,广泛的阅读往往可以学习到人家严谨的思维和科研作风。

实践告诉我们,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并加强指导,激发主动探索的科研精神,培养大学生获得基本科研思维能力、提升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件有意义的伟大事业。

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改革和教学实践,“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行定会具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金贵善,刘福生.培养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增刊):302-303.

[2]潘久武.谈科研思维及其类型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9,(2):78-79.

[3]李玉贤,张佳乐.大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144-145.

[4]郑焱.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初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增刊):427-428.

[5]郭英,刘洁,伍百奇.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9-50.

[6]高耀丽.从默会知识的维度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6-29.

[7]周泉城,陈善峰,王相友,等.科研思维在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60-61.

第6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医学寄生虫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立足于防治工作实践的独立学科。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寄生虫病依然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医学院校对寄生虫学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基础理论,而在实验教学方面不够重视,加之医学寄生虫学在医学基础专业中是一门考查课,实验课时数较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可以采取启蒙式的开导性讲解,在授课过程中能引人生动、有趣和具体的故事或者典型的I床问题,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寄生虫的危害性及具体虫种致病的时候,可以调用典型病人照片、病理标本及视频片段,如蛔虫性肠穿孔、胆道蛔虫症、包虫病手术等视频片段,以及晚期丝虫病橡皮肿病人照片、晚期血吸虫病人照片、晚期黑热病人照片等,通过影像说明寄生虫病的危害性及其严重后果⋯。又如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发病人数的增加,使得某些寄生虫的机会感染导致疾病的恶化,甚至成为患者致死的原因之一;其他如肺孢子虫引起的肺孢子虫肺炎,弓形虫引起的新生儿畸形等,也带来新的威胁。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而自然而然进入角色,积极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详细、深入地钻研教材,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尽量收集有趣而贴切的资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2.1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局限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但课时并未随之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的主要是微观结构,教师很难对照实物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反映显微镜下所见的与挂图常有不符的情况,或是把其他某一组织结构当成了所要观察的组织结构,而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仅如此,传统实验课通常用手绘挂图进行示教,挂图虽然层次清晰,但毕竟是模式图,与真实结构差距较大,影响实验课的效果j。青年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的特点,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水平。

2.2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以其表现形式的生动性及知识传输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可以针对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插入大量的图片、录像、动画,制作成实验多媒体课件。例如实验室的授课教师结合实验内容开始讲解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与操作方法。将收集到的大量寄生虫实体标本、镜下标本、病理切片、典型病人照片以及模式图,甚至手绘图,显示在大屏幕上,对标本的平面与立体、结构与功能、静态与动态等关系能较好地显示,边讲理论边观察形态变化,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官刺激,轻松掌握形态特征。并与示教标本相对比,找出自己制作标本中的不足之处,分析成败原因。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因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实验教学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如果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过于花哨,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因为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因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多媒体中储存大量图像,在讲课中应用既可利用其典型性、鲜明性好的特点,又可弥补不可能将大量标本搬到课堂的不足。然而,无论多好的图像都不能完全替代实体标本观察。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最真实、最具体的形态观念,决不能忽视甚至放弃实物标本示教。

3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3.1立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医学寄生虫实验教学的中心是学生通过观察标本及技术操作,强化理论教学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辨别及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实验教学中的标本观察和实际操作仍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在有限的实验课中,不仅让学生认真观察标本,还尽量让他们多动手。如学生将采集的自己的粪便标本,在实验室中分别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等常见粪便检查方法进行显微镜检查,并分析实验结果;还用感染疟原虫的小鼠进行血涂片检查,在光镜下观察疟原虫各期的形态;以及让学生用透明胶纸法自检螨虫感染情况等等,这些自己动手进行的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3.2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并融入教学计划中。即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进行特别支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工作,让其了解所参加科研课题的立题过程、意义及现阶段实验在整个课题中的作用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他们对科研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增加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探索意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J。实践证明,只有把调动科研潜力和调动教学潜力结合起来,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对本专业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水平,而且还需要比较宽厚的相关知识面,这些都将促进青年教师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青年教师从科学研究中总结出的研究心得,会激励学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4通过病例分析。调动学习热情

实验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学生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掌握一些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性思维意识。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努力创造一种能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环境。学生通过自己分析相关病例,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寄生虫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牢固掌握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研究探讨临床现象、分析诊断方法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使临床与基础得以衔接J。如此,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标本带来色彩、生机与活力,使片段的知识有了联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又可作为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之有利途径。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备课,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临床知识。通过病案教学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

5改革实验考核。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第7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科研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科研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近年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已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1]。高职院校能否实现科研创新、具备发展后劲,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及科研潜力的发挥与否。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内涵及基本构成

(一)科研素质的内涵。

科研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素质。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素质、组织科研的素质、信息处理的素质、开拓创新的素质、沟通协作的素质和文字表达的素质。具体来讲,科研素质主要包括项目申报素质、项目实施素质和成果提炼素质等。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基本构成。

1.科研意识:科研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及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求知欲,简单地说就是想不想做研究。培养科研意识是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科研意识的青年教师,才能培养出较强的研究能力。

2.科研方法:科研方法是指在教育教学和学科研究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各种途径、手段和工具,是指掌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进行测量统计,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方面的具体方法。

3.科研精神:科研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主要包括: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密切配合协作;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等。科研精神是创新的动力,是激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支柱。

4.科研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科研技能包括发现、提炼及解决科研问题的技能,即“能不能出研究成果[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技能必须建立在一般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培养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5.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规矩。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术道德基础之上,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必须增强自律意识、恪守学术诚信、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平,这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问题

(一)科研意识不强,功利思想严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青年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中心工作,科研是研究机构和专家的事,不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必须做的工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具备科研行为的比例平均不到40%[3]。一些新进的青年教师对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不懂科研是怎么回事,有的青年教师虽然萌发了一定的科研意识,但是科研激情不高,不能真正潜下心来搞科研。大部分青年教师只是到了评职称、定骨干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及精品课程等需要科研成果作学术支撑时,才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对科研工作抱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想法。

(二)缺乏科研实践,科研能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有博士学位及副高以上职称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低,缺乏科研骨干及科研领军人物。由于缺少高水平的专家指导与引领,青年教师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和可行性项目报告。不少青年教师由于缺少科研实践,连开展科研的基本方法、申报课题的基本程序、科技查新的基本步骤等都模糊不清,更不用说各类科研基金申请。青年教师在研究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有关数据显示高职院校60%以上的教师缺乏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会利用数字化期刊[4]。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主持科研项目的能力,存在课题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等问题。

(三)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明显。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以本科和在职研究生为主,学术素养并不高,缺乏科研应有的方法论要求及科研项目的申报经验。当前有的青年教师虽然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想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由于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缺乏相应的课题申报经验,致使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仓促申报、草率出笼、屡报屡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对科研申报产生畏难情绪。

(四)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过于关注能否主持科研项目,对参与的项目积极性不高,甚至长期游离在团队之外,这种状况不能实现团队的真正合作,合作只是为了申报课题而进行的名义上组合,这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使项目研究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缺乏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科研团队的合力效果得不到体现。另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承担科研项目后,在负责项目时由于科研经验的缺乏,使其在研究过程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等方面能力缺失,容易导致立项的教科研项目难以如期完成,即使如期完成也没有很高的研究质量。

(五)缺乏严谨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不端正。

遵守学术道德、具备严谨的科研精神是科研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基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今一直在倡导学术道德建设,严厉打击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但总体上社会对学术不端的宽容度超出底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学术素养培养上的先天性不足导致了其科研态度的不端正,一些青年教师将写论文当成任务应付了事,甚至为完成科研工作量考核及评职称而出现诸如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科研成果等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行为有悖于科研精神,也不利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真正有效提升。

三、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原中专校升格后组建的,科研工作没有得到像教学工作一样的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的激发需要定期聘请一些治学严谨、科研水平高的专家和学者举办科研知识讲座,传授科研的基本方法,使广大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转变观念,逐步提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科研意识,认识到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激发青年教师个人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要结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和青年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差异性来制定激励政策,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专长,使每个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并乐于从事科研工作。

(二)加强科研学术道德建设,端正科研行为。

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应当从完善学术道德开始。当前青年教师受外界环境影响,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不是很到位,在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将科研活动当差事,随便应付。导致科研论文低水平、重复研究,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高职院校应该给教师提供优质的科研文化土壤,要告诫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绝对不可以抄袭、剽窃和篡改他人成果。对于青年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惩戒。只有青年教师的态度端正,在科研活动中遵循科研道德,才能激发出青年教师的科研自觉,促使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产生正效应。

(三)加强指导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加强指导与培训是快速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第一,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科研理论知识,确立科学的价值观,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对科研问题的洞察力,掌握科研方法与技巧。第二,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充实与提高自己,优化知识结构。第三,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供他们外出交流、学习、培训的机会和平台,拓宽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第四,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参加访问学者的学习与实践,以全面改善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四)树立青年教师科研典型,创建高水平科研团队。

科研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与协作,组建学科研究团队是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有效方法。青年教师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团队研究,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研究,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开阔视野,可以获得更大的进步。通过培养科研团队,在团队中树立青年教师典型及学科带头人来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素质。以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科研典型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给予团队活动经费,实行指导教师制度,借助“传、帮、带”的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带动青年教师一起搞科研,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迅速成长。

(五)开展行动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最终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开展行动研究不仅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获得良好科研成效的方法,而且也是提高其科研能力,加速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青年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时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可以从简单的,小的课题研究入手,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中实现科研素质的提升。通过组织与发动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下达的各类研究课题,增加院级课题立项数目,开展院级预研课题等方式,为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伍玉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1.5.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5.

[3]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第8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曾小勇(1980-),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飞龙(1976-),男,湖南耒阳人,湖南大唐耒阳发电厂设备部,工程师。(湖南 耒阳 4218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8-02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1]。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3,7]。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2007年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2008-2009年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

五、结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当前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创新实验区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最后结合本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5).

[2]黄尔烈.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黄达人.研究型大学要努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

[4]卢铁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5]丁坚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

[6]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第9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字:研究生教学;研究生培养;知识拓展;分析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46-02

当前我国已步入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从199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快速增长,2006年以前增幅均达到10%以上,至2013年招生计划人数已达到53.9万人,比2012年增加2万多人。作为科学研究与学术培养的主要后备力量,其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复杂的学术背景势必会造就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按照学校规定先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然后依照导师的安排进行与课题相关的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但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生在修完课程后往往会发现所学非所用,至后期开展与课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时期,他们发现课本知识无法满足科研或学术研究的需求,大量的科研知识需要重新学习,而且尚未掌握一定的学术分析与科研的具体方法,从而导致课程学习后步入一段迷惘与困惑的过渡时期。事实上,大部分研究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这段时期内学习并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学术钻研方法,从而顺利度过迷惘期,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却始终无法走出困惑的阴影,其中有些怨天尤人,就此放弃,有些甚至做出更加过激的举动。因此,为缩短甚至消除迷惘与困惑期,本文从课程教学阶段出发,提出一种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知识扩展与分析技巧相结合的培养方法,用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水平,拓宽知识面,从学术兴趣出发,学习学术研究中的分析技巧,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提炼科研成果(简称自学―自研―自提)的科研综合能力,从而为后期的课题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减轻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心理负担,提高科研与学术的研究效率,最终为我国提供迫切需要的大量科技人才。

一、知识面拓展

现有的研究生课程教学通常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内容,通过讲解学习要点、考点以及习题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模式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整个课程修完后脑海中只能记住部分考试内容,还会快速遗忘。而对于整个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学生们却认识不足,自学能力培养缺失,进一步导致在后期遇到课题实际问题时因为无法应用所学知识而产生困惑,甚至部分研究生出现精神涣散或高度紧张,学习和科研效率低下。因此,为了引导研究生对所学课程及相应的课题研究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所授知识的宽度与广度,引入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与科研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以《现代驱动技术》的研究生课程为例,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控制与驱动技术的发展、单片机等控制方法、常规驱动器与方法(如电机)和特殊型驱动器(如形状记忆合金与超声电机)。其中前面大部分内容属于经典的驱动技术,而特殊型驱动器是代表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科技前沿领域,例如受热快速变形的形状记忆合金、纳米级定位的压电电机、超声捕捉微纳颗粒的换能器、微颗粒激光捕捉等最前沿的高技术含量的新颖方法。上述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吸引研究生的眼球,开拓他们的视野并提升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学术兴趣。因此,这就要求课程教师不断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利用多媒体技术给研究生展现最生动最前沿的课程知识。在读研究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面拓展,就有可能对某一特定科研领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此时课程教师或导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通过网上数据库阅读相关文献,与知名学者和专家讨论,参与课题进展报告,从而了解某项学术研究的来龙去脉、目前的发展现状,探寻潜在的研究意义。此时,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题研究,研究生往往都能够事半而功倍,相关知识领域的眼界被迅速开拓,自学能力快速增长,学生的自信心也迅速增加,从而为今后课题中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