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1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上消化道溃疡;诊断;超声充盈检查法

一直以来,因为胃肠道中诸多因素如气体等的干扰,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很大局限[1],因此很长时间以来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于胃镜检查与X线检查。在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不断改进下,超声检查在胃肠道疾病临床诊断中逐渐得到重视[2]。上消化道溃疡是指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中的慢性溃疡,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3]。为探讨上消化道溃疡诊断中应用超声充盈检查法的应用价值,笔者选取于我院接受超声充盈检查法诊断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94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0月诊治上消化道溃疡患者94例,其中男53例,41例,年龄22~53岁,平均(27.5±2.6)岁;十二指肠溃疡59例,胃溃疡3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75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8例有黑便症状,4例在空腹状态下腹部有痛感,7例饭后出现典型胀痛。所有患者均展开超声造影首诊检查,之后展开胃镜检查。

1.2方法 利用百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94例患者展开超声充盈检查,将探头频率为3.5~5.0MHz。患者经8~12h空腹后展开检查,先将1包速溶胃肠助显剂加到消毒杯内,将500~600ml 温度为90℃~100℃的开水加入其中,快速搅拌直至成为均匀的稀糊状,等冷却到30℃~50℃时由患者饮服并及时展开检查。患者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以坐位与左侧卧位为辅助接受检查,具体操作方法为:自胃部体表展开投影,按照贲门部、胃底部、胃体大小弯、胃前后壁、胃角切迹、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这一次序展开完整、连续的切面扫描并观察,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94例患者在完成超声充盈检查后展开胃镜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

2 结果

2.1诊断结果分析 超声充盈检查法和胃镜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以胃镜检查结果为标准,超声充盈检查法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3.62%(88/94)。

2.2上消化道溃疡患者超声表现分析 经超声造影诊断的8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超声充盈检查,其中55例确诊,所有患者肠壁黏膜表面均可见凹陷,其中2例患者凹陷直径大于1.0mm,29例直径为1.0mm~5.0mm,24例直径在5.0mm以上。有4例患者漏诊,经胃镜检查发现球大弯侧壁溃疡1例,球小弯侧壁溃疡3例;②胃溃疡:33例胃溃疡患者的溃疡部位分别为:胃窦部12例,胃角部15例,胃体部6例,患者病变处胃壁蠕动均明显减弱,经超声检查,胃溃疡处凹陷直径为6~28mm,溃疡病灶壁厚度为8~19mm。经超声充盈检查,2例患者漏诊,经胃镜进一步检查发现漏诊患者为胃体溃疡1例,胃窦部浅表溃疡1例。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在诸多致病因子侵袭下,黏膜出现坏死性病变或炎症,病变深度直至黏膜基层之中的症状,常在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中发病。目前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主要和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因素-自身分泌防御-修复因素间失衡密切相关,其中NSAID的普遍应用、H.pylori感染及胃酸分泌异常等均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常见原因。

上消化道溃疡是成年人常见胃肠道病症,可在任何年龄人群中发病,其发病率为5%~10%,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两种类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胃溃疡更为多见[4]。在本次研究中,94例患者十二指肠肠溃疡为59例,占比为62.77%,胃溃疡患者35例,占比为37.23%,十二指肠肠溃疡发病率高于胃溃疡,这与上述观点一致。虽然目前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下,上消化道溃疡疾病发病率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最近10年来,上消化道溃疡临床症状逐渐发展为不典型性表现,初期多为胃部不规律痛,常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患者都是在发生黑便或呕血时才去医院就诊,导致最佳治疗时机延误,因此,上消化道溃疡仍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在临床中对其进行尽早诊断,及时展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上消化道溃疡主要发患者群为青壮年,农村中发病率比城市高。在本次研究中所选病例为22~53岁,其中25~45岁患者共75例,占比为79.79%。目前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溃疡临床诊断的"金标准",该方法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可达100%,可确保上消化道溃疡的及时确诊,在对溃疡愈合过程进行监测时具有有效、直观的特点。然而同时,胃镜检查和X线检查均属于有创操作,通常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与创伤,因此在上消化道溃疡患者中接受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十分有限。因此,在上消化道溃疡诊断中选取一种无痛苦、安全、无创、简单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超声诊断仪器分辨率不断提高和胃肠造影剂不断改进,上消化道溃疡中超声诊断的符合率逐渐提高,已有临床实践证实其符合率大89.2%。我院在为该类患者展开检查时,患者服用速溶肠胃助显剂后,对十二指肠和胃部展开超声充盈检查,可促使胃中构成回声均匀、相等的透声窗,而胃腔前后无明显声衰减或增强表现,可将黏液及其他的回声排除在外,对胃壁层和腔内结构予以清楚显示,并实现对胃、十二指肠运动状况的动态观察。利用超声对上消化道溃疡症状展开检查,不仅可实现对溃疡部位、形态及深度的准确测量,确保临床医师可对溃疡大小、胃壁范围及厚度等内容有准确把握,同时超声充盈检查在胃底部溃疡、高位胃体后壁溃疡及贲门下溃疡诊断中,具有比胃镜与X线钡餐造影这两种检查方法更高的敏感性,可对比胃镜与X线钡餐造影在上消化道溃疡检查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故而可作为临床常用筛选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94例上消化道性溃疡患者展开超声充盈检查与胃镜检查,发现超声充盈检查法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3.62%。上消化道溃疡的超声表现如下: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侧壁和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中,临床表现主要为:病灶处肠壁有低回声局限性隆起与增厚,中央黏膜中有破溃、中断,表现出大小不均的凹陷,且表面附着有强回声斑;十二指肠球部面积明显缩小且有明显变形,造影剂未充分、均匀充盈,存在激惹表现;②胃溃疡: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胃角和胃小弯处,超声表现主要是病变位置胃壁有低回声局限性隆起与增厚,中央胃黏膜存在破溃、中断现象,有大小不均匀的凹陷,黏膜表面附着有强回声斑点,四周胃壁具有清楚的层次,病变位置胃壁蠕动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弱。

在超声充盈检查中,有4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漏诊,经胃镜检查确认为球大弯侧壁溃疡1例,球小弯侧壁溃疡3例,这一漏诊现象和检查者手法有关;同时有2例胃溃疡患者漏诊,经胃镜进一步检查发现漏诊患者为胃体溃疡1例,胃窦部浅表溃疡1例,其凹陷直径为3mm左右,由此可见超声诊断在凹陷深度不足5mm糜烂性胃炎、浅表性胃溃疡中鉴别难度较大,相较于胃镜检查而言,超声造影检查有一定局限性。通过对漏诊患者进行分析,可知在为上消化道溃疡患者行超声充盈检查时,超声造影检查对技术有较高要求,在对是否存在出血及活动性出血的检查上存在困难。然而,超声造影检查较强的重复性与无创性可为上消化道溃疡患者的随访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易于被患者接受。同时,超声检查可对各层结构、胃蠕动、胃壁厚度进行观察,还可对病灶大小、位置及其和周围脏器间的关系予以观察,尤其是在外压性疾病鉴别中应用价值更高。因此,在上消化道溃疡诊断中可先选用超声造影检查,当遇到巨大溃疡或关于检查结果有疑问时,再展开胃镜检查。本次研究在为上消化道溃疡患者行超声充盈检查时,除部分患者由于过于肥胖导致超声检查结果不理想外,其他受检者在超声扫查时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这证实超声充盈检查法在上消化道溃疡诊断中应用时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上消化道溃疡诊断中,超声充盈检查法是在胃镜检查与钡餐试验之后客观、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弥补胃镜与X线检查中的一部分不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林,陈永霞,赵长艳,等.超声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8):826-827.

[2]徐柏兴.无痛性上消化道溃疡并出血124例诊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3C):93-94.

第2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超声医学;胎儿发育异常;超声诊断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具有3%的发病率,其中还有2%的新生儿由于畸形严重而夭折。所以对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是促进新生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以及人口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1]。在对具有明显解剖形态学改变的畸形进行诊断的时候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对于那些仅有生物径线测值改变,而没有明显生态学改变的异常发育却会非常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所以说在对胎儿发育异常进行筛查和诊断的时候,超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对畸形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超声医学在胎儿发育异常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了12周以上的住院产妇共计有6021例,年龄在19―42岁之间,孕周在13―42周之间,共计有72例在院分娩畸形胎儿,在产妇产前采取超声检查的方式针对胎儿系统进行检查,经过超声检查发现有58例胎儿畸形,在足月产或者引产之后得以证实,此外还有14例漏诊,在分娩之后才发现畸形。

1.2方法

采用彩色三维超声成像仪,采用探头的频率5―9MHz,经过阴道三维容积探头。在检查者将膀胱排空之后,取膀胱截石位,在阴道后穹窿进行探头的置放,对子宫以及双附件进行二维常规扫查,采用三维成像的方式针对可疑子宫发育异常的患者。在表面模式成像之后,检查人员进行分析和观察,采用存盘的方式对所有的三维超声数据进行处理[3]。

2 结果

分娩的72例畸形胎儿当中,有22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其中包括12例脑积水、2例无脑儿、8例脊柱裂;18例消化道畸形,其中有8例内脏外翻、2例先天巨肠结以及8例直肠闭锁;14例唇裂;2例脑积水;4例尿道下裂;10例肢体异常,2例胸前壁血管瘤和胎儿后腹膜畸胎瘤,其中还有14例畸形胎儿属于两种以上复合畸形。在经过超声检查之后,14例漏诊的包括4例唇裂、4例尿道下裂以及6例直肠闭锁,达到了83%的畸形检出率。

3 讨论

所谓的出生缺陷就是指的胎儿发育异常,其中包括功能异常以及形态结构异常,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孕期规范的产前检查以及在临床上超声的广泛应用,能够对胎儿的发育异常实现及时的发现,从而将妊娠及时终止。超声是促进新生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以及人口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4]。

脊柱裂、脑膜脑膨出、脑膜膨出、脑积水以及无脑畸形,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无脑儿。在超声检查中主要表现为颅骨光环的缺少,瘤结样团块会在胎儿头颅出现,蛙眼症是其典型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最早可以在第十二周查出来。异常增多的脑脊液积聚在颅腔内就是所谓的脑积水,最多可以达到1000毫升的贮积量,增加的脑脊液以及受压的脑实质,非常容易造成梗阻性难产在引产过程中的发生。侧脑室在临床20周前会出现暂时性的失调,所以不要轻易对脑积水下诊断结论。脑膜脑膨出以及脑膜膨出属于颅骨先天性缺损,最为常见的是枕部。脊柱裂在腰骶部出现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先天椎管闭合不全而引起。典型的超声影像会在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有所体现,经常会共存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畸形,超声在对这种畸形进行检查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达到100%的诊断率。

消化系统畸形包括内脏外翻、内脏膨出以及消化道闭锁。最容易漏诊的就是消化道闭锁影像,常常会在喂奶呕吐或者产后无胎粪时发现。在妊娠12周之后临床上与超声影像相结合就可以较快的作出诊断。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可以在超声显像中被发现的包括肾发育不全、尿路梗阻或闭锁、肾积水、多囊肾等。一般情况下在妊娠20周之后进行诊断。

肢体异常主要包括手足畸形、断肢畸形、无肢畸形以及缺肢等。以超声像图为根据可对之进行诊断,然而却需要仔细寻找小的畸形。其中较为少见的就是胎儿肿瘤,其具有多样的发病形式,在发病的时候同时还会伴有羊水过多以及多种胎儿畸形。具有较大肿瘤时会出现分娩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优生优育的问题。作为一种方便的、无创的检测手段,超声可以为临床上的治疗和诊断提供非常可靠地依据,从而成为对胎儿畸形进行筛选的临床上的非常关键的诊断方法。此外,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并且给予早期治疗以及早期诊断可以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节省下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国放,闻辉,季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19(1): 82-83.

[2] 严英榴,杨秀雄,沈理,等. 全莲花.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3,4(5):395.

[3] 杨太珠.胎儿骨骼系统畸形的超声诊断[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1(9): 528-529.

第3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颈部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 检查; 检出率; 脑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颈部动脉狭窄同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早期评估患者的颈部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位置,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都有重要价值[1]。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是临床上颈部血管狭窄诊断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析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 月 -2015 年 11 月我院收治的 CT检查确诊的颈部动脉狭窄患者 30 例,其中男 15 例,女 15 例,年龄 42 -76 岁,平均年龄 61. 2 1. 1 岁,脑梗死发作患者 10 例,糖尿病患者 10 例,脑血管痉挛患者 10 例。病例的入选标准方面,所有患者均满足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存在耳鸣、头昏、嗜睡、眩晕以及偏盲等症状,存在高血压史或者吸烟史,体检过程中发现血管杂音。

1. 2、方法

所有患者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面,患者取平卧位,颈肩部充分放松从而暴露颈部,设定频率为 10 - 15MHz,头部偏向对侧,将探头置于患者的锁骨上窝,自上而下进行观察,沿患者额度颈动脉扫查,观察患者的血管走行以及血流充盈状况,检测动脉的内径[3]。

1. 3、判断标准

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将 CT 检查结果作为标准: 患者动脉管腔的直径狭窄 < 常规直径 50% 属于轻度狭窄; 患者管腔直径狭窄是常规直径的 50% -70% 属于中度狭窄; 患者狭窄管腔直径是常规直径的 70% -99%属于重度狭窄; 患者管腔直径狭窄为常规直径的 100%属于完全闭塞[4]。

1. 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 SPSS18. 0 进行分析,P >0. 05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检出结果与 CT 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

3、结论

颈部动脉狭窄会直接影响人体脑部的供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动脉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炎等诱发,病理变化时间比较漫长。发病之初患者的病理变化仅仅是动脉内壁出现斑点,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斑块并持续变大,影响血液的运行以及脑部供血[5]。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脑缺血症状,比如嗜睡、头昏、耳鸣、眩晕、失眠、视物模糊以及多梦等,临床症状往往是一过性的,因此无法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症状的突发性导致疾病发展的预测难度较高,因此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当前情况下,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主要使用 CT 检查、彩色多普勒彩色超声、核磁检查以及 CT 检查等方式,CT 检查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该病的诊断有着权威性[6]。不过 CT检查的操作比较复杂,并且检查费用也较高,,同时合并有心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用禁忌症,所以不适用于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普查。

第4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超声诊断;小儿阑尾炎;回声区

阑尾炎在小儿中也是最常见的腹部疾病。在5~10岁是小儿阑尾炎高发的年龄段,特征性的表现为腹部出现疼痛[1]。本文是笔者对多年来治愈小儿阑尾炎的临床经验进行回顾性的总结,着重介绍超声在小儿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小儿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

在阑尾区会出现异常的管状低回声区(腊肠样回声)或是出现低回声包块。在急性阑尾炎中超声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在患者的右下腹阑尾区出现异常低回声区或是低回声包块,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型及特征。

1.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在单纯性阑尾炎中,声像图显示患者的阑尾变粗,壁也出现增厚,其纵切面出现"双边"的特征,阑尾有规则的形态,比较分明的层次,光滑的边缘,粗细也相对的均匀,厚度也较均匀,同时有较好的连续性,横断面呈现出"同心圆"的形象。存在盲端的管状结构,位于黏膜下层的回声较低不明显,在阑尾腔内表现为清晰无回声,透出物也表现的不明显。

1.2阑尾脓肿时阑尾消失 在出现阑尾脓肿时阑尾消失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阑尾区出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包块改变,边界不清楚,表现得很毛糙。

1.3坏疽性阑尾炎 对于坏疽性阑尾炎的声像图,其回声的强弱不等,位于黏膜的下层出现增厚,同时还会出现部分黏膜下层消失,从声像图中还可以看见阑尾的形态表现饱满,但是很明显的出现增厚。

1.4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声像图可以明显的看见阑尾增粗明显,层次不清楚,显得比较模糊,在阑尾的表面还会见到渗出物,超声显示透声很差,回声在多处黏膜发生中断,外形还是比较规则,表现光滑,连续性也表现较好,但粗细显得不均匀。

2超声在小儿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上对于典型的阑尾炎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在临床上同时存在非典型的阑尾炎,而且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再加之患者在个体上的差异,检查手段上的缺陷,这些原因会造成临床上阑尾炎的误治率较高[2]。对于少儿阑尾炎的诊断,超声诊断准确率高,且其相对容易为小儿所接受,是现代医学上简便、无创及直接的诊断手段[3]。超声对于阑尾炎诊断的主要优势有:①其简便、无创伤、重复性较好。可以作为常规的手段用于医学诊断,对于所有疑似阑尾炎的患者均是适用的,但是也会出现由于发炎的阑尾引起周围肠管发生扩张、积气,造成阑尾被掩盖。不能及时被观察到;也会出现由于患病的程度较轻,不能及时观察到病变而造成漏诊;②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超声的检出率较高,其还可以对发生病变的阑尾的形态、大小及有无粪石等参数进行直接观察,也可以对急性阑尾炎的病理性质及疾病发展的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判断,同时还可以提示盆腔是否存在积液。这些为临床上诊断非典型的阑尾炎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③超声还可以指导临床上为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其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医生提供患者阑尾炎发展的严重程度、有无穿孔、脓肿的形成等其他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④超声对于早期的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较低,但是这可以通过进行全腹的超声检查、实验室血象改变进行弥补,可以作为阑尾炎诊断的重要的辅助工具。

3讨论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阑尾浆肌层比较薄,同时由于大网膜较短,不能形成保护,因而极易造成少儿的阑尾发生穿孔,这样脓液就会被包裹或是向盆腔流动[4]。此外,有极其丰富的淋巴滤泡及淋巴网存在于阑尾壁上,如果出现较严重的阑尾壁早期充血渗出会引起患者的阑尾发生明显的增粗,这些病理特征保障了超声能准确的对小儿阑尾炎进行诊断[5]。

作为诊断阑尾炎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及工具的超声,其能够对阑尾的形态、大小等相关方面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是检查者的素质、仪器的分辨率及病变发生的部位直接影响到其对疾病的显示程度,特别是对于像病程比较短的单纯性阑尾炎等这一类的非典型阑尾炎时,其对于病变的显示就比较的局限,只能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参考及为医师确定手术时机提供依据[6]。

小儿阑尾炎超声图像易与以下疾病相混淆:①美克尔憩室:美克尔憩室如开口邻近回盲部,穿孔时声像与阑尾炎表现相似,鉴别困难,当疑是美克尔憩室时,同时另外发现正常阑尾时,鉴别不困难。②输尿管:小儿腹壁薄,正常输尿管常可显示,输尿管第二段狭窄处近端贴近回盲部,远端越过髂血管向盆腔走行,严格确认阑尾起始处,远端显示阑尾盲端可鉴别。③肠重复畸形:管状型肠重复畸形伴肠管周围炎时声像图于阑尾表现相似,鉴别困难,当疑是肠重复畸形时,同时另外发现正常阑尾时,鉴别不困难。囊肿型重复畸形与阑尾炎穿孔后阑尾周围脓肿鉴别不难,探查囊的壁,壁偏厚,厚度≥2 mm,为肠重复畸形。

在对小儿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超声探头频率的选择。高频超声探头对阑尾炎的诊断优势为分辨细节的能力较强,近场效果好,能够较好分辨阑尾腔内及阑尾壁其结构。低频超声穿透力好,对阑尾炎的诊断优势为观察范围大,能够观察患者病灶的整体情况,而且能够周围组织与分辨病灶的关系,低频超声的应用可以作为高频超声诊断的一个补充。小儿患者腹壁比较薄,通常需要采用高频超声才能清晰的观察到患者阑尾的形态、大小、周围系膜的状况以及有无脓肿存在于腹腔内。高频超声可以观察到的病变阑尾最小直径为4 mm,而低频超声则无法分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阑尾炎中具有重要价值,对急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检出率高,使用高频超声探头进行诊断能够简单、快速的判断小儿阑尾炎的存在与否。而且高频超声检测无损伤,费用低。能够多次反复进行检查。高频超声诊断能够准确的显示患者阑尾炎的具置,而且可以准确确定患者阑尾炎的程度,有利于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超声的使用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其不仅能提高对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减少了因误诊而引起的误治率。还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很大的帮助,其是目前用于对小儿阑尾炎诊断的主要的辅助工具与手段。但是对于阑尾炎的最后确诊,不能仅仅依赖其结果,要将其与患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的结果等其他依据相结合,作为医师,我们不能因为在超声声像图中没有观察到典型的阑尾炎的征象而草率将阑尾炎排出在外,而是还要对超声的间接征象、患者的病史及其他的检查进行综合与合理的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李永珍.超声载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云南医药,2015,36(4):471-472.

[2]刘珍.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8):3959-3960.

[3]温立俊,单芝梅,于海艳,等.急性阑尾炎诊断中超声的应用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58-59.

[4]魏苇.急性阑尾炎超声检查方法及诊断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0(11):80-81.

第5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超声;刮宫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052-02

药物流产、引产、计划生育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计划生育手术主要包括人工流产、放置节育环等,人工流产术主要是采取负压吸刮方式,药物流产常会发生不全流产的现象,需再行刮宫术。大月份妊娠需行引产,由于较多女性往往在引产前有人工流产病史,子宫内膜炎症等流产后会出现胎盘残留,需刮宫。以上刮宫都较困难。稽留流产的患者在口服传统操作为非直视下,单纯依靠医师的经验与手感进行,因此很容易导致子宫穿孔、刮宫不全以及漏吸、内膜损伤等不良后果。近年来超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曾有学者指出,在超声引导下行刮宫术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一次刮宫成功率[1]。本次研究主要对超声在刮宫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对本院收治的行刮宫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患者展开了分组手术,并对比分析了手术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行刮宫术育龄女性,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在21~42岁,平均(27.8±13.5)岁,停经42~98 d,平均(68.6±21.4) d,引产后胎盘残留24例,稽留流产19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在22~43岁,平均(28.7±12.6)岁,停经43~97 d,平均(69.7±20.4) d,引产后胎盘残留23例,稽留流产20例。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以及清宫原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刮宫术,观察组患者则是在超声指导下行刮宫术,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非超声引导刮宫术。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行刮宫术。在术前对患者的膀胱进行适度充盈,并嘱咐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对其外阴进行常规消毒,并铺无菌巾。在超声引导下术者将探针缓慢送至宫颈管直到宫腔[2]。在子宫位置发生极度前屈或者是后屈时,将探针弯曲,保证其插入时能够与子宫方向保持一致。如果为双子宫则引导探针需到达妊娠一侧子宫。并且在探针触及到妊娠囊或到达所需刮宫的位置后,则视为超声引导成功。而后在超声监视的条件下,将吸刮匙、引器吸头、卵圆钳等刮宫器具送至宫颈管直至宫腔,依据患者妊娠囊或残留物部位,展开重点吸刮,切忌用力过猛,避免发生穿孔现象。清宫时,探头应始终保持在下腹部,并能够对清宫过程进行清晰的显示,避免漏吸现象的发生。术后对清宫术是否彻底进行评估。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患者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妇产科中清宫术为一种应用率较高的诊疗方法,在处理不完全流产、终止计划外妊娠、处理病理性妊娠包括胚胎停育以及葡萄胎等过程中均会采取清宫术[3]。对于传统的人工流产或清宫术而言,大多数情况下仅依靠医师的经验与手感,在非直视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盲目性较大,在吸刮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子宫穿孔、脏器损伤、出血、漏吸、空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手术效果,同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4]。并因手术时存在广泛盲吸现象,会对子宫内膜造成广泛的损伤,并且会产生反复刺激,最终导致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尤其是对子宫位置不清或者是存在子宫畸形者,很容易出现一次或者是数次刮宫清除不净现象,需再次行刮宫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5]。近年来超声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能够对子宫形态以及大小、残留组织多少以及位置、孕囊位置等信息进行全面了解,超声医师与医师均能够对子宫以及整个器械操作过程进行直观动态观察,并及时对吸刮物干净与否以及术后子宫收缩展开仔细检查,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清除胚胎组织得到了保证,并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操作,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并降低出血的风险,有效的避免了漏吸、空吸、子宫穿孔等并发症[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超声指导下行清宫术,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一次手术成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对以上结论予以了充分证实。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行清宫术过程中,利用腹部超声引导,可以对子宫位置、形态、孕囊大小、宫腔深度、着床部位、残留物大小以及位置等相关信息予以确定[7-8],为术者操作提供可靠的参考,因此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对诸多不良损伤予以了避免,大大降低了感染机会,增加了一次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为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对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慧芳,毕崇萍,陈悦,等. 超声引导在药流不全清宫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上海医学影像,2008,13(3):414-415.

[2] 马国香,司启萍. 彩色多普勒和多普勒能量图检查产后胎盘残留的临床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26):325-327.

[3] 黄少英,李保坚. 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流血清宫时机的选择与结果比较[J]. 医学信息,2008,25(7):436-437.

[4] 李艳华,周娅丽,李美珍. 剖宫产术后6月内意外妊娠的临床处理(附17例报告)[J]. 淮海医药,2010,24(4):473-475.

[5] 田爱红. 经阴道超声引导下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研究[J]. 吉林医学,2011,32(13):665-666.

[6] 白新华,熊华花,杨雪冰,等. 超声引导下人工流产及清宫术的应用体会及推广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2009,24(22):372-374.

[7] 朱桃花,王芬,康莉. 全程超声可视仪在1831例宫腔操作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2,6(30):116-118.

第6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肠扭转。超声波诊断价值。

-先天性肠旋转的不良临床症状更常见,发病率更高,疾病进展更快。研究表明,新生儿高发人群约占所有患者的75%[1]。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肠系膜不完全粘连和肠位置变异,会导致肠系膜动脉轴旋转障碍,表现为先天性肠畸形,极易引起肠梗阻[2]。疾病发作后,儿童会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多数患者会出现肠扭转,消化道也会变形。如果不及时治疗,儿童将死亡,严重威胁家庭和社会的稳定[3]。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是临床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疾病诊断中使用超声波可以尽快发现疾病,并尽快为儿童制定有效的计划[4]。在本研究中,96名儿童分别通过超声和X射线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临床诊断方案。分析如下。

。出生时间为10~30d,平均(19.14.6)d。根据症状分类,61名儿童出现黄疸和呕吐,12名儿童出现闭便,14名儿童出现腹胀,4名儿童出现腹泻,5名儿童出现便血。

入选标准:所有入选的受试者均为肠道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疾病的儿童,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严重感染。父母被告知该研究并签署了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肺组织功能不发达、数据不完整和无法配合完成治疗的儿童。

diagnosis:选择GEVoluson、E6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设置为5~8MHz,取10%水合氯醛为小儿Witt,剂量为0.5ml/kg。选择常规扫描方法对儿童腹部进行扫描,特别是对儿童的肠道形态、肠蠕动和肠运动进行扫描,注意儿童胃、胰腺的形态,观察是否有梗阻。通过肠系膜血管根观察十二指肠上动脉和上静脉的分布和走行。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后,观察疾病的旋转圈和方向。如果有漩涡征,观察孩子上腹部的动力学。确定航向和位置后,根据矢状面情况分析是否有漩涡迹象。同时观察腹腔、肠道及肠间隙有无积液。

光诊断:96例患儿均行X线检查。使用西门子R200。选择硫酸钡作为对比剂。在实施对比之前,应指导家长禁食适用于新生儿超过4小时。孩子们的腹部接受X光扫描,以确定腹部的情况以及是否发生了梗阻。将孩子安置在右侧卧位。服用钡剂后,旋转孩子的,确保钡剂能完全充满消化道。观察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情况,确定是否有梗阻。然后将钡剂注入患儿,改变患儿,以确保肛肠壁内钡剂能保持均匀分布,然后对患儿回盲部和阑尾进行观察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指标[5]:可在儿童上腹部观察到回声团块,探头靠近腹壁,移动探头有明显的旋转感。当观察到血供减少时,出现了缺血性变化。一些新生儿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异常。

射线摄影诊断指标:通过X线造影,可以观察到上消化道高位有梗阻征象,十二指肠球明显扩张,与十二指肠和空肠相连的区域将发生巨大变化[6]。

。测量数据用s表示,t检验用P

。X光诊断显示该儿童表现出高发症状。十二指肠和空肠交界处观察到异常,回盲部和阑尾处观察到异常。

超声组诊断符合率为97.92%,X线组诊断符合率为71.88%。如表1所示,两组超声检查的符合率较高(P

表1比较了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n(%)]

先天性肠旋转中肠扭转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儿童会出现胆汁呕吐,一些儿童还会出现腹泻和血便。中肠也称为主肠。胚胎学认为它源自内胚层消化道。它的前部通过前肠进入口腔,后部通过后肠进入。研究发现[7]胚胎6~8周时,胎儿中肠生长迅速,主要以SMA的旋转为轴。当旋转受阻或停止时,会导致肠道异常。根据对肠道旋转不良的分析,主要是由于病理性畸形,包括索带压迫十二指肠胚胎引起的肠梗阻畸形,或中肠扭转引起的病理性畸形。当盲肠和回盲部较高或位于左下腹时,也可导致病理性畸形。大多数临床表现为肠旋转不良。胚胎将肠缩回到幽门下或SMA前,根据SMA扭转小肠肠系膜,折叠腹膜,压缩十二指肠,并导致十二指部分或全部阻塞。由于肠旋转不良在所有年龄段都会发生,因此高发病率人群是新生儿。40%~74%的肠道旋转不良儿童会合并肠梗阻,临床儿童会出现胆汁性呕吐。一旦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和中肠扭转疾病合并,将导致肠系膜血液循环阻塞,导致儿童小肠坏死。有时肠扭转时间太长,也会导致孩子血便。当血便过多时,表明会发生肠绞窄,严重影响儿童的预后,严重时还会导致儿童死亡。

的研究发现[8]超声可以观察到肠扭转不良儿童上腹部的肠系膜。当畸变发生时,可以观察到中等回声质量,显示漩涡标志。超声观察后,可发现儿童水肿和增厚,并可评估是否存在肠积液。上述症状表明,该儿童与肠壁境内的血运障碍有关。超声诊断和X线诊断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X线诊断应用局限性大,缺乏直接诊断依据,检测特异性低,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在灌肠钡剂可以观察到回盲部和阑尾的情况。然而,如果合并中肠扭转,则难以直接观察。显示率并不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与X线诊断有很大不同。可有效弥补X线诊断的不足。检出率更高,尤其是当先天性肠旋转的不良儿童疾病合并中肠扭转时,它可以更好地与先天性肥大、幽门狭窄或环状胰腺相区分。

的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检查发现儿童中上腹部存在明显的回声簇。肠系膜上动静脉异常,呈漩涡征。X光诊断显示该儿童表现出高体征。十二指肠和空肠交界处观察到异常,回盲部和阑尾处观察到异常。超声组诊断符合率为97.92%,X线组诊断符合率为71.88%。两组超声检查符合率较高,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近年来,超声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先天性肠旋转,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患有肠扭转疾病的儿童已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筛查和诊断方法。由于其符合率高,操作安全可靠,不会对儿童造成创伤,具有可重复性,是早期疾病筛查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当漩涡征以疾病为特征并结合其他腹部症状时,也有必要分析它是否导致扭转。当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疾病合并中肠扭转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用于临床。[1]华群,周昕,刘得卫。彩色多普勒儿童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杂志(自然科学版),2018,38(4):550-561R

[2]贾向涛,武海燕,耿素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事件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9):129-130

[3]秦川川,张巍,鲁涛,多普勒。超声与胃肠造影在不同年龄儿童不良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7):572-574。

,刘爽,[4],吴青青。超声诊断胎儿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13(11):840-844.

[5]左汴京,朱黎伟,张明,等.超声在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中肠扭转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中文期刊,201513(1):82-84.

[6]申文凤。超声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和中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1):35-37.

[7]包维. 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深圳,2016,26(1):66-67.

[8]楼,叶琳,周一波,胡洋等。超声对中肠扭转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J]。小儿急救医学,中国,2016,23(4):256-258.

第7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超声;诊断;临床应用

妇产科急症当中较为常见的有异位妊娠、流产、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盆腔炎以及黄体破裂等,主要特点为发病急、速度快以及有着较为复杂的诱因,患者会伴随着呕吐、恶心、急性严重腹痛、阴道出血以及排液等表现,较少的妊娠者还可能会出现胎动异常[1]。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准确诊断以及治疗措施,对于生命安全会产生威胁[2]。超声诊断快捷、准确以及无创,在妇产科临床急诊中被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12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比对妇产科急腹症中超声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查以及手术、病理结果,发现超声检查,特别是经腹壁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准确、快速且无创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10月进行治疗的12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及腹痛等临床表现,且所有患者都是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超声检查。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LOGIQ E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下腹部超声检查时,患者仰卧位,膀胱保持适度的充盈,避免肠道气体干扰。采用横切、纵切及扇形相结合扫查法,对子宫、双侧附件区仔细观察,查看是否存在液性暗区、包块等情况。对于有性生活的患者,需排空膀胱,进一步经阴道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宫腔有没有妊娠囊、胎芽、胎头及胎心,注意妊娠囊位置,探查双侧附件区及盆腔是否出现积液及异常团块等情况。最后以病理检查结果确诊,对经腹壁及腹壁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同时对经腹壁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情况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比较单纯经腹壁与联合超声诊断结果 在120例患者中,经腹壁超声诊断的符合率达到85.00%。经腹壁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高达93.00%,见表1。单纯经腹壁超声诊断符合率低于联合超声诊断符合率,且误诊率明显高于联合超声诊断(P

2.2联合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分析 在联合超声诊断中,流产诊断符合率为100.00%,是最高的。胎盘早剥诊断符合率为75%,是最低的。在所有患者中,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及各类流产是最多的三种,分别占总数的30.80%(37/120)、27.50%(33/120)、15.80%(19/120),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90%、93.30%、100.00%。由此可见,联合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诊常见病中有着较高的符合率,见表2。

3 讨论

妇产科急诊中,主要疾病为急腹症,常见病因较多,包括感染、生殖器组织缺血(多由血管梗塞、器官扭转所致)、阴道出血、子宫内容物溢出及附件区包块破裂等,发病急进展迅速,患者大部分会出现异常阴道流血及腹痛等症状,短时间内难将病因明确好。而准确、及时的诊断是有效救治的前提,单纯依靠观察体征、临床症状以及查询病史,临床诊断难度大,而利用影像学检查,能够探查到患者的卵巢、子宫等生殖器的内部特征,按照获取的影像,能够做好鉴别诊断[3]。超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病症也经常借助超声来进行检查,如异位妊娠,其超声图像为宫内无确切胚囊、附件区混合性包块、盆腔积液等,据此可诊断提示。因为急腹症临床表现比较接近,对缺乏典型性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如异位妊娠,检查时宫内没有出现胚囊,附件区发现明显包块,需进一步全面仔细探查,在腹部超声基础上要考虑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简而言之,在妇产科急诊中使用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形态、双侧附件区及胚盘情况等,能够动态监测患者病情,保证有序的开展临床诊疗[4]。

分析认为,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主要因为检查者缺乏对妇产科急诊相关疾病方面的认识以及临床经验不足所致。如黄体破裂及异位妊娠的诊断,因为患者临床表现没有显著的差别,超声声像图表现也十分接近,在缺少相关辅助检查下,误诊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大。本文中12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37例异位妊娠,超声诊断符合率91.9%;33例急性盆腔炎,符合率93.3%;19例流产,符合率100%;12例卵巢囊肿蒂扭转,符合率91.7%;10例黄体破裂,符合率90%;5例卵巢囊肿破裂,符合率80%;4例胎盘早剥,符合率75%;平均符合率达到92.5%,误诊率为7.5%。单纯经腹壁的诊断符合率为85%,联合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3%,比较两种检查,发现差异比较明显。在妇产科急诊中应用超声检查,能够正确的诊断急性盆腔炎、各类流产及异位妊娠等常见急腹症,尤其是经腹联合阴道超声检查,有着更高的诊断准确性[5]。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超声检查是一项较为常用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同时也是妇产科急诊中常规的诊断手段,其有着较高的诊断正确率,通过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推断出患者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提供可靠、有效的诊疗依据。因为妇产科急诊病症有着较为相似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为能够更加详尽地鉴别诊断,对有着较为复杂的病情的患者,建议采用经腹壁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高晶晶.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诊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309-313.

[2]聂芳.经腹部及阴道超声联合应用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20(5):39-41.

[3]王一舒,范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急症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6(7):262-263.

第8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超声诊断;头孢曲松钠;儿童胆囊假性结石;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034

儿童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 主要通过超声诊断, 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经超声诊断的60例胆囊假性结石患儿,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究其结石类型、结石消失时间, 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胆囊假性结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男女比例为33∶27, 年龄4~15岁, 平均年龄(9.11±1.05)岁, 注射头孢曲松钠时间为1~13 d, 其用药剂量2~4 g/d。

1. 2 超声诊断方法 对患儿实施超声诊断, 主要采用西门子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 频率为3.5 MHz, 所有患儿在检查前需要禁水、禁食8~12 h后进行多切面扫查患儿的胆囊、胆管, 观察患儿胆囊内的结石大小、形态等, 对其进行观察以及统计。

1. 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患儿结石大小、形态, 之后对患儿进行停药处理, 并对其实施随访观察至结石消失, 统计结石消失时间。

2 结果

患儿在注射头孢曲松钠的3 d内有4例出现结石, 4~7 d内有11例出现结石, >7 d有45例出现结石。停药后, 消失时间为1~2周有33例患儿, 3~4周有27例患儿。经B超诊断, 其图像显示为泥沙型(形态比较松散, 随着的移动形态发生改变)、碎片型(不规则的强回声, 后方伴有弱声影)、团块型(强回声团块, 后方有明显声影)以及混合型(呈现出混合回声)。

3 讨论

头孢曲松钠是半合成的头孢菌素[1], 其是一种长效的抗生素,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如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等, 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从而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

注射头孢曲松钠后, 其会在患儿体内不断地进行生物转化, 以原形排出体外, 其中1/3是通过患儿的胆道加以排泄[2], 如果患儿注射的剂量较大, 时间过长, 高浓度的头孢曲松钠会与人体中的钙离子相结合, 从而产生泥沙状的沉淀物, 之后经B超诊断, 其会出现胆囊结石。

童庆松等研究表明[3], 之所以形成胆囊假性结石, 主要是因为患儿胆囊内具有较高浓缩胆汁的功能, 其从胆汁中排出的头孢曲松钠在胆囊内的浓度会大大提高, 从而呈现出结石状, 另外, 头孢曲松钠是阴离子[4], 与钙离子的亲和力较高, 会形成不溶性的头孢曲松钙, 从而很容易造成临床B超诊断胆囊假性结石的几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患儿在注射头孢曲松钠的3 d内有4例出现结石, 4~7 d内有11例出现结石, >7 d有45例出现结石。停药后, 消失时间为1~2周有33例患儿, 3~4周有27例患儿。经B超诊断, 其图像显示为泥沙型、碎片型、团块型以及混合型。

头孢曲松钠导致出现胆囊假性结石与自身药物的性状有关系[5], 还与注射药物的时间、剂量密切相关, 其注射时间越长、注射剂量越多, 在人体中与钙离子相结合的时间越长[6], 其发生胆囊假性结石的几率也就越高。临床上在诊断胆囊结石时, 需要询问患儿的用药史、病史等, 排除因为用药情况而导致的胆囊假性结石, 从而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以免发生误诊现象。

综上所述, 临床上采用B超诊断胆囊结石时, 需要询问患儿的病史、用药史, 减少因为患儿前期服用头孢曲松钠所导致胆囊假性结石的出现, 从而有效降低误诊率, 提高诊断准确率, 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均, 熊年.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临床观察与分析. 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5):689.

[2] 董浩, 马向明, 付庆江, 等.儿童胆囊结石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6):470-471.

[3] 童庆松, 章晓兰, 徐英英, 等.头孢曲松钠致小儿胆囊假性结石的超声诊断分析.安徽医药, 2013, 17(7):1236-1237.

[4] 李金英, 刘玉敏, 朱秀玲, 等.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的超声观察.河北医药, 2012, 34(18):2810-2811.

[5] 李金英, 唐靖, 轩爱军, 等.利胆排石汤治疗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超声观察及临床意义.河北中医, 2013, 35(4): 518-519.

第9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超声;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018 

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可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完全、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阻滞等, 有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隙的危险, 行低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时可能刺破胸膜产生气胸等并发症。通过超声引导来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在临床麻醉操作中有很多优点, 如:神经阻滞定位准确, 实时监视引导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和深度, 避免损伤神经及周围组织[1, 2];能及时了解局部麻醉药物在先设定组织区域内的分布及存留情况, 减少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发生。本研究针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取得的麻醉效果较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0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7~76岁, 平均年龄(45.4±10.3)岁;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6~74岁, 平均年龄(45.8±9.9)岁。ASA均在Ⅰ~Ⅱ级,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观察组:将超声探头置于患侧锁骨上约2 cm, 并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局部浸润麻醉后, 用22G穿刺针, 针尖距离探头1 cm距离处进针, 在超声显像直视引导下将针尖平面刺入斜角肌间隙。当确定针尖位于最优处后开始一次性注入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 ml和0.75%罗哌卡因10 ml, 在超声显像实时监视下观察局部麻醉药的扩散和分布情况, 直至被阻滞神经完全被局部麻醉药包裹为止。 

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方法, 用22G穿刺针, 将针尖平面刺入斜角肌间隙, 略向足侧推进, 直至出现异感,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一次性注入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 ml和0.75%罗哌卡因10 ml。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情况以及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 并记录好数据。术中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优:手术过程中患者未感到疼痛, 无需任何辅助用药;中:患者感轻微疼痛, 但尚能忍受, 需少量镇静镇痛药;差:患者疼痛难忍, 需更改麻醉方式进行全身麻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并发症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气胸、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快, 麻醉效果评价较好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外科上肢手术, 经斜角肌肌间沟是临床上最主要的穿刺路径,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是根据体表的解剖标志进行定位, 进针后寻找异感,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局部麻醉药, 不能完全避免对神经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麻醉效果不满意且并发症多[3]。而超声显像可以实时显示人体解剖结构, 能够确切定位神经, 在接近直视下进行神经阻滞[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 超声定位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操作者通过超声图像能清晰的分辨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 控制穿刺针朝着目标神经方向进针, 并观察局部麻醉药的扩散规律, 从而进一步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 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发生, 围术期观察并记录与神经阻滞有关的各种并发症, 包括气胸、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5]。

本研究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效果较为显著。根据表1的结果显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围术期并发气胸、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明显较低。由表2可知,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快, 麻醉效果评价较好,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精确性, 缩短操作时间, 引起的并发症较少, 麻醉效果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 陈雯婷, 周锦辉, 等.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5):38-39. 

[2] 张萱.超声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4(3):338-340. 

[3] 韩传刚, 江云, 王力甚.超声引导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6):428-429. 

[4] 朱莉莉, 蒋秀红.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0, 14(5):104-10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