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扶贫资产监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资产监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扶贫资产监管

第1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在此情况下,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2016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堡垒的最后阶段”,为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发出了动员令。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模式下,仅仅依靠救济式扶贫不能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处境,要处理好经济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扶贫的关系,明确最低生活保障是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而扶贫开发则要侧重帮助有“造血”功能的贫困人口提高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一刀切”的扶贫政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政策需求,需要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因地制宜扶贫,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发挥各地扶贫的“十八般武艺”。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下面的扶贫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互联网+扶贫”。 互联网的应用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为精准识别提供了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扶贫工作的动态监管是一个难题,现在可以依据互联网和大数据实施有效的监管,通过建立扶贫信息大数据库,实现扶贫信息的全程信息化管理。这个扶贫信息大数据库不仅仅是对贫困人口的录入和建档,还可以进一步对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及时掌握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也为进一步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扶贫研究奠定了基础。

“电商扶贫”。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依托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汇聚扶贫资金,动员公益组织参与扶贫,为贫困地区农户打开的一条致富之门。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发展电商可以让农民通过在网上销售产品来提高收入,带动诸如农业、手工业、物流、网店服务等相关行业以及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特别是为偏远闭塞的贫困村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电商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近年的发展来看,电商扶贫不仅能够扶贫,更有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真正落实。

“绿色生态扶贫”。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紧张或是人口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存在人地关系紧张问题。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用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从开发式扶贫转向保障式扶贫。这些贫困地区在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同时,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保育制度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通过区域特色的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还有些地方雇用农民做森林养护员,由地方财政按月给农民发工资,使农民成为森林的守护者。

“特色产业扶贫”。贫困地区人口外流、进城务工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产业缺乏,而小规模的农产品收入微薄,以至于一些贫困地区空心化,陷入贫困的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链。因而,鼓励贫困地区引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好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加工、畜禽养殖等a业,通过加大实施种养补贴力度,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

第2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环林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115142.2亩,按每亩14.75元,总投资169.83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

2.序时进度。1-12为常规管护,12月底完成资金兑现工作。10月前完成农户考核;11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9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的方式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二)草原生态保护(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农牧科技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其中享受禁牧补助2.5799万亩,按每亩7.5元,总投资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9.5265万亩,按每亩2.5元,总投资23.81万元。

2.序时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退牧还草工程。1-3月,收集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4-6月,完成年度草补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7-9月,开展草原巡查、生态监测,启动牧户考核;10-12月,完成牧户考核,将2017年度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奖资金兑现到户,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牵头单位: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

1.目标任务。

2.序时进度。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超前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上下对接到位。为确保2017生态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尽早实施,个各相关单位理清扶贫工作发展思路,认真梳理扶贫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地与州级主管部门就2017年度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衔接,与县发改、县扶贫、县财政等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和沟通,并组织工作人员就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与各乡镇逐一、逐项对接,确认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核实生态扶贫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任务,梳理出工作计划和资金投入情况,明确了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主体。

(二)制定方案,层层细化落实到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态建设扶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成立了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时序进度,落实专人专班负责工作推进,并重强调了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工作进度作了详细安排,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三)积极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到位。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资金7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2.9万亩,(其中涉及2017年“摘帽”贫困村16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3426.53万亩,9月底通过“一折通”兑现资金53.11万元);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资金2120.2万元,继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其涉及16个“摘帽”贫困村4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集体公益44212.70亩。9月底将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21万元);落实11个贫困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3.81万元,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落实梭坡乡共布村1处排位除险工程资金46.13万元,并于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根据我县自然资源差异、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确保全县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加大生态治理投入。根据我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政的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县生态治理,积极落实各级财政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确保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

3.增加农牧民生态收入。以《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管护暂行办法》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县支持农牧民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地方性政策,鼓励农牧民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农牧民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农牧民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

4.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禁牧休牧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农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或联户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5.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生态扶贫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按工作需求配备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强优良林(草)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加强林业、草原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草原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升我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

6.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扶贫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扶贫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三、下一步工作

第3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乡精准扶贫全覆盖的精神,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项目惠及每个贫困户,让国家产业扶贫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帮助贫困户年年增加收入,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经支村委会研究,报乡政府批准,决定实施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及合作社带动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乔村有4个居民组,301户1300人,拥有耕地2450亩,机井5眼,党员32人,低保户16户26人,五保户3户。主导产业为苹果、玉米、小麦,另有少量、柿子树、桃等,苹果树面积约700亩,近两年新增核桃近100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苹果种植收入和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根据我村产业实际和贫困户脱贫需求,进一步发展果树种植,提高果树管理水平。今年,县政府拨付我村产业发展资金34万元,用于建设42KW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增加贫困户收入,帮助贫困户如期实现稳定脱贫。

二、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为切实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的管理,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组长由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第一书记和村委主任担任,成员有支村委成员和贫困户代表组成,确实加强对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使产业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每个贫困户最大程度的增加收入,得到实惠。

三、管理办法和措施

(一)光伏产业方面

1、村民委员会每年负责核对提供贫困户名单,并监管财政拨付的贫困户发展产业补助资金。每年负责制定光伏电站收益的具体分配方案。同时将村集体场所房顶用于光伏发电场地的建设,并以场地租赁的形式用以入股。

2、整合扶贫资金34万元,在村委会提供的场地上建设光伏电站(42W)。

3、光伏电站效益分配:光伏电站发电度数*0.85元-税费-电站维护费(每年1000元)。在此基础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

6乔村民委员会要将扶贫产业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经营情况定期公示,接受监督。

7、贫困户的股金按照上级精神中途不能退出。贫困户脱贫三年后要转股给其他贫困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后,贫困户所占股金退回村集体进行重新分配。

(二)合作社带动方面

第4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村整片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智力开发扶贫、对口扶贫等措施和办法的推进,全市直辖之初366万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温饱“两不愁”问题已彻底解决,贫困发生率由直辖之初的17.1%降低到5.7%,全市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目前,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到2017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庆还要解决1919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165.9万贫困群众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扶贫开发工作将面临扶贫对象数量大、时间紧的重大挑战。1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有12个位于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两个片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0%左右,其中,高山贫困人口达60%以上,由于高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易地搬迁扶贫成本不断上升,就地扶贫或易地扶贫难度都大大增加。此外,大多数贫困家庭成员因知识技能缺乏、劳动能力弱,导致转移就业难、就业层次低、增收能力不足,且普遍面临因病、因灾、因学、因失业等返贫风险威胁。

“十三五”时期重庆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有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投入机制

其一建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贫困区县财政从“保运转”向“保民生、促发展”转变。其二生产力宏观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发展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产业平台、城镇体系全方位夯实发展基础,最终提升贫困区县高端要素集聚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增强贫困区县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其三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扶贫格局。

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其一按照增加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拓宽农民财产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资源要素量化确权,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其二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的股权化改造,引导农户及企业以转包、租赁、入股、抵押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三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相关改革。尽快建立农村土地实物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政策,为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群进入产业园区、各级城镇创造条件。其四规范发展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创新经营模式,推进农旅、农商结合,不断增加贫困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

第5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国务院扶贫办:提高脱贫质量,健全

脱贫长效机制,强化监管和考评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2017年,将瞄准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区域、群体和环节,加大攻坚力度,提高脱贫质量;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要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严格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

2017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预算将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加,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相应增加。要提高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开发集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其他涉贫保险等的“一揽子”保险产品;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求,提高用地审批效率,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力度;加大贫困地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建立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强化组织动员和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

2017年,要完成约34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努力做到精准对接、稳定就业。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举措,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到高校的各阶段教育,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技能脱贫千校行动;降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医疗支出负担;对已经核准的553万因病致贫返贫户、734万贫困患者,按照大病、慢性病等分类施策;扩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工作,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的80%安排到贫困县,优先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探索在荒漠化、石漠化等地区开展生态农业扶贫试点。

开展核查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人口纳入建档立卡,推进政策衔接、对象衔接、管理衔接。同时,继续推进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构树扶贫等精准扶贫十大行动和十项工程等。

云南:建设生态文明脱贫示范,渎职者

就地免职

2017年脱贫目标:确保100万贫困人口脱贫,1100个贫困村出列,29个贫困县摘帽。

云南将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深入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在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上取得新突破,在少数民族团结进步脱贫、生态文明脱贫、固边睦边脱贫方面做出示范,总结脱贫攻坚的“云南经验”。

云南将严格督查考核问责,对脱贫攻坚计划脱离实际、扶贫措施不精准、行业扶贫责任不落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等问题展开巡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监管力度,紧盯资金直接扶持到贫困户、统筹整合情况、年度项目资金结转结余率等三个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县级资金监控制度,对两年以上还未使用完的资金,由省级收回调整安排到资金使用绩效好的县。对挪用及呆账、坏账等造成的资金浪费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一方面收回资金,一方面严查追责。

云南将对扶贫实绩突出的县委书记、县长优先提拔使用,继续兼任现职务,直到完成脱贫任务;对不称职不胜任的,坚决撤换“下课”;对完不成任务、影响全省考核结果,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虚假摘帽”,渎职失职和不作为的县委书记、县长,就地免职。

贵州: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提质创新,建设美丽乡村

2017年脱贫目标: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实现20个贫困县摘帽,2300个贫困村退出,90个贫困乡(镇)按省定标准摘帽,66个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2017年,贵州省计划实施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0万整村同步搬迁人口共7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的任务全部完成,要全部实行城镇化搬迁,以搬迁到县城为主,到重点集镇为辅,不能从农村搬到农村。

为确保2017年产业扶贫实现重大突破,贵州将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提质创新,用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通过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实施“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并新增省级扶贫产业园区10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个以上,带动60万贫困群众脱贫;深入实施职业教育脱贫富民计划,对4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规范化技能培训,向对口帮扶城市有组织地输出护工、家政等紧缺劳务人员1万名。

继续加大通村通组道路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力争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加快实施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计划,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幼儿园、学校、医院及厕所,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42.98万套,“1+7”民生工程完成投资11亿元,“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214亿元。

用好3000亿元脱贫攻坚基金,积极争取农发行1000亿元专项贷款支持,并新增扶贫小额贷款100亿元,力争累计投放额达到280亿元。同时,以“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创建为契机,因地制宜地创新保险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领域精准发力,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县全覆盖。

大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启动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54个东部经济强县与66个贫困县的结对帮扶工作,推动帮扶层次向乡村延伸;深入开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干部挂职、人才交流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和农特产品营销基地,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劳动密集型、农文旅一体型企业。

内蒙古:加大产业扶贫,2017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2017年脱贫目标: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6个重点贫困旗(县)产业扶贫对象脱贫任务全部完成。

产业扶贫一定要抓住关键环节,补齐短板。按照“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思路,确定肉羊、生猪、肉牛、家禽、饲料饲草、蔬菜、马铃薯等七大扶贫产业;采取“首席专家+骨干农技人员+贫困村科技示范户+贫困户”的方式,开展农牧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农牧配套、粮经复合、资源循环、农旅结合等发展模式研究,为当地特色产业提供有效益、能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培育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牧民、农牧业产业领军人。

2017年,产业扶贫需要25.06亿元,其中到村到户资金12.75亿元,金融扶贫资金12.20亿元,电商扶贫资金0.11亿元。为此,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准入门槛,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五万元以下、三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合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旗县风险补偿”的小额信贷等,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本到贫困地区参与产业扶贫。

宁夏:完成8.2万移民住房,实施

教育和生态脱贫

2017年脱贫目标:脱贫销号4个县、300个村,19.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继续实施“四到”扶贫工程。在产业扶贫方面,探索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新路径;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计划完成4万人住房建设和4万人搬迁安置任务,力争2017年底基本完成8.2万移民住房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教育扶贫方面,将新建、改建或增设幼儿园220所,新增学位2.3万个,确保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超过1500人的贫困村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对全区幼儿园在园建档立卡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免除保教费并补助伙食费;免除全区高等职业教育在宁夏就读的宁夏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农林、师范专业学生学费。

在生态脱贫方面,宁夏将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完成新造林17.3万亩。同时,将开展农村低保人口、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核查对比,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脱贫户实施政策性保障兜底。

重庆:破除发展瓶颈,强化巩固扶贫成果

2017年脱贫目标:确保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区(县)摘帽,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脱贫。

2017年,将狠抓产业就业扶贫、分类政策保障、破除发展瓶颈“三大重点”,打牢建档立卡、资金监管、队伍建设、督查考核“四个基础”,实现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群众参与、长效机制“五大突破”。

重庆计划投入421亿元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村建卡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和困难家庭医保救助等民生工程。对今年即将脱贫的,进一步加大资源统筹调度力度,精准落实“1+1+13”政策措施,因村因户深化实施“六个一批”;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实现社保兜底、临时救助、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深化资产收益扶贫,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扎实推动“七大特色产业链”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延伸覆盖。

着力在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深化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课题研究,坚持城乡联动扶贫、制度保障与开发造血“两轮”驱动、区域发展与精准到人到户相结合、“三位一体”(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社会参与)等统筹城乡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深化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广西:完成脱贫大数据平台,深化

特色产业富民行动

2017年脱贫目标:110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10个贫困县、1300个贫困村如期摘帽。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完成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年度建设任务。落实扶贫考核、督查巡查、成效评估和摘帽激励等四项机制。

深入开展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推进旅游扶贫、构树扶贫、光伏扶贫;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创业,吸收就业,推进48所技工院校结Π锓鼋ǖ盗⒖ㄆ独Ъ彝ァ傲胶笊”中期就业技能培训;做好年度易地搬迁工作;实施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协助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在园幼儿免除保教费、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高中生免除学杂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等教育资助政策,配合实施普通高考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实施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医疗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加大医疗救助、大病保险力度,建立健全贫困户健康档案,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实好低保兜底政策、边贸政策。做好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社会扶贫、雨露扶贫培训等36项具体工作。

安徽:基本建立农村贫困人口

医疗保障体系

2017年健康脱贫目标:基本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医保体系。

第6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一、基本情况

XXX隶属XXX茶源街道办,距街道办3公里,距县城23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寨;全村户籍人口1101户4961人,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6%;国土面积28.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00亩,林地面积24600亩;现种植茶叶面积达12898.6亩,实现人均2.6亩茶。2020年全村种植林下食用菌(红托竹荪)260亩,种植菌种14.8万棒,用工2098人次,其中贫困人数681人次。覆盖贫困户入股XXX金农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林下菌药项目35户467人;现有村集体经济累计11.87万元。农户收入主要以种值茶叶、入股分红、外出务工、养殖猪、牛、家禽等为主。XXX属2017年全县脱贫攻坚出列村之一,现有贫困人口433户2015人,截止目前,已脱贫415户1941人,尚有未脱贫户18户74人(一般贫困户1户6人,低保贫困户17户68人),今年拟通过促进就业,增加帮扶项目,促进贫困农户增收,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二、主要做法(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筑牢脱贫成效根基采取“产业优化”的方式,筑牢巩固提升基础。2020年共调减低效农作物944亩,其中蔬菜120亩,茶叶165亩、水果15亩、薏仁米47亩、饲草12亩、花生407亩、小米64亩、水稻114亩,完成率100%。为解决群众替代作物种子采购困难问题,政府统一发放花生种10000斤,解决群众560户2520人,其中涉及贫困户111户462人。小米需求农户122户458人,其中涉及贫困户21户102人。全村16000亩茶叶种植覆盖10800亩,其中投产12140亩;覆盖农户1588户7260人,其中涉及贫困户234户978人。2020年以来,XXX发展林下食用菌(竹荪)种植,目前已整治地块260亩,种植220亩,整地待种40亩,菌种到位13.6万棒,用工1557人次,其中贫困人数665人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巩固提升瓶颈。一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项目,因地制宜推行“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二是健全利益联结方式。通过资金量化入股获取保底分红+利润二次分红收益、土地资产流转获取流转收益、参与生产经营获取贡献分配收益、参与扶贫产业发展,获取政策奖补收益。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强化资金项目监管,规范公示公开制度,加强扶贫资产和利益分配监管。目前全村共有合作社15 家,合作社成员总数1101户4961人(贫困农户成员433户2015人),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82.4658万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达11.87万元。其中,2014年至2019年带动农户增收132.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为9.69万元。

通过“产业入股”的途径,强化巩固提升成效。全村共投入资金1401万元发展产业5个(其中,种植产业1个、养殖产业1个,加工业3个)。一是入股欣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XXX173户贫困户入股种植白芨,第一批10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7146元;第二批73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2000元。二是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49户精准贫困户带资入股XXX江西坡镇兴农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代养,每户年均可实现增收1600元。三是16户入股XXX福娘茶有限公司,每年户均可增加收入6000元。四是利用省领导集团帮扶资金入股贵州正山堂普安红茶业有限公司,户均2万元资金带帽入股,XXX共236户精准贫困户参与入股,公司按每年入股分红模式进行分红,并且在茶青收购中充分让利贫困户,按照市场价格上浮5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茶青,上浮10%的价格收购非精准贫困户茶青,按目前市场估价,贫困户每年可增加收入每亩6000元以上。五是利用省集团帮扶资金入股才华手袋有限责任公司,7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分红2000元。

(二)促进稳岗就业,巩固带贫减贫成果全村共有劳动力1040户206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15户1063人、易地搬迁劳动力164户410人,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家,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2人。采取一系列就业方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一是通过就业培训,累计组织或推荐贫困劳动力培训388次146人;二是通过网格员、结对帮扶责任人等带着岗位信息反复入户共商动员、推荐岗位等形式,推荐就业614人,其中省外就业372人,省内就业242人;未就业劳动力7人,其中1人为贫困劳动力,由村前沿攻坚队组织网格员及帮扶责任人继续引导推荐就业。三是大力开发护路员、保洁员、护林员、治安协管员和护水员等“十大员”公益性岗位65个,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56人。四是通过政府主导、引进社会力量等方式,由村创办和致富带头人领办就业扶贫车间,组织贫困劳动力从事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工艺等生产生活或来料加工业务,为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加大小额信贷宣传,确保扶贫资金精准用于巩固提升。

自2016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开展以来,XXX狠抓“特惠贷”办理,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确保扶贫资金放水到田。通过小额信贷政策的宣传,切实解决贫困户在发展生产加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全村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153.9万元,覆盖贫困户233户,助力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生猪、黄牛养殖产业。

(四)加大财政投入,助推“两业”托起巩固提升重任。

2018年以来,XXX共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132.3万元,主要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种植茶叶和入股合作社等,覆盖贫困户97户416人。其中2019年用财政扶贫资金5.3万元发展生猪养殖,覆盖贫困户4户15人,用财政扶贫资金14万元发展黄牛养殖,覆盖贫困户8户30人;2019年用财政扶贫资金56万元发展长毛兔养殖项目,覆盖28户贫困户116人;2020年用财政扶贫资金22万元,按户均1万元入股民安公司茶产业扶贫合作项目,覆盖22户88人;2020年5月用财政扶贫资金35万元,入股XXX金农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林下菌药项目,共覆盖贫困户35户167人。实现持续、稳定增收。2020年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投入20万万解决贫困户、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2089人次。

(五)动态监测预警,织牢防贫返贫网底。

一是严格对照识别标准。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外的农户中,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标准,组织村级指挥所等相关人员开展摸底工作并提出名单,由网格员、村级、镇即层层审核把关、综合平衡后,扶贫站负责录入边缘户相关信息。二是规范识别进入程序。严格按照“村级指挥所提名、核实、村级指会议研判、镇人民政府核准、录入系统”等程序规范操作,确保识别精准、进入规范。三是动态核查,精准跟踪。目前,XXX对摸排查出的边缘户共计12户84人,脱贫监测户17户75人,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户建立工作台账,研判制定解决措施,补齐短板,并明确干部结对帮扶,对其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等原因导致困难的,综合用好低保兜底、就业扶贫措施、产业扶贫措施和“四险一金”(农调扶贫险、新市民安居险、新市民就业险、防贫扶助险和农民扶助金)等保障政策,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防止返贫、致贫,解决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存在的短板问题,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六)其他巩固脱贫成效措施

一是坚持茶产业作为XXX主导产业发展,加大对劳动力技能培训。抢抓脱贫攻坚机遇、乘势而上,立足XXX在茶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茶叶基地建设机制,茶叶龙头企业培育机制,茶叶品牌打造机制,茶产品市场开拓机制,形成合力,推进XXX茶产业发展。大力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茶叶种植专业户,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茶农收入,巩固脱贫成效。二是组建XXX劳务队,加大劳务输出力度。XXX将贫困户剩余劳动力进行统计,已组建一支128人的劳务队,主要集中从事茶叶管理和林下食用菌种植用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村民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卫生意识有待提高,村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需盘活村集体资产,引进人才,培育新型发展产业,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存在困难。三是群众的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四是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口多,在家的基本上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未成年人,产业发展难度大;五是各村民小组没有污水处理管网,人居环境整治难度大。

第7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拓展;规模;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46

1 研究背景

在今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到了关于“中国要不要拓展金融机构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如果拓展金融机构,就会增加监管的难度,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混乱;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也正是由于金融机构种类少规模小、业务不够健全,才造成了各种金融诈骗活动的盛行。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如果不积极拓展金融机构,则很难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无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2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种类和规模

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金融机构有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主要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从最新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截至2105年底,我国共有42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有1311家,农村商业银行859家,城市商业银行133家,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却远远少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只有一百家左右,截至2015年底我国拥有券商119家,基金公司98家。而且,这些金融机构分布呈区域化,中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要多余西部和东北部。

3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范围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银行的主要业务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资产业务主要包括放款、投资和票据贴现,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资金筹措资本,中间业务则是指银行作为一个中间人替客户办理业务并收取手续费。其他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证券经纪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证券承销与自营业务等。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则是委托与,主要有资金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等。基金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则可以概括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运用专业的投资优势,将募集的资金投资于市场。

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很多产品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来说还不够成熟,或者很多从国外直接引进的金融产品在进入中国后会出现“水土不服”,所以以上提到的是我国目前最主要最核心的金融业务。

4 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4.1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成熟

金融机构的运行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金融风险,但是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在金融机构各部门之间分别独立制定,会造成相互矛盾和目标冲突;内部控制制度更侧重于对中下层员工的管理,管下不管上,很容易使金融机构滋生腐败。另外,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及时设计更新,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部分内部控制盲区容易造成金融风险。

4.2 不同规模金融机构市场地位不平等

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市场地位不平等,大型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多大型金融机构为国有或者政府主导,这让中小型金融机构想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的竞争更难,这也是中小金融机构很难扩大规模、拓展业务的主要原因。

4.3 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性比例失衡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很难与国有的银行展开竞争;另外,非银行业的规模与银行业规模差距过大,我国保险、基金等行业整体规模偏小,间接融资在我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导致证券行业规模也偏小,与国际成熟的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4.4 政府监管方面不够完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格局主体为“一行三会”,分别指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但是这样的监管格局还存在很多监管盲区,监管界限不明、监管制度滞后是目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像之前的P2P借贷的迅速发展,就是由于监管界限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监管法律法规,使得P2P行业面临重大金融风险,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5 对国内金融机构规模与业务拓展的建议

5.1 对政府的建议

5.1.1 进行适度干预,让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多的依赖市场

我国的金融机构更多接受的是政府的干预和指导,这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政府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干预,应该让金融机构在市场规则下进行平等的竞争,让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多的依赖市觯而不是由政府主导,将政府的意志强加于市场。

5.1.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让市场规范化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金融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关于金融的几部法律,都是针对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定的法律,对于目前金融机构跨业经营、综合经营已经不再适用,而且目前金融创新在加快,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往往会造成金融风险。对于监管方面,要明确责任界限,不能存在无人监管的盲区,尤其是对于新兴的金融机构,监管措施的出台要及时配套,确保我国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5.2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5.2.1 选择合适的客户定位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整体规模不小,但是我国却有70%以上的中小企业和70%以上的居民没有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放贷给没有储蓄能力的人民,如果这部分有金融需求的人选择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会承担高成本,增加自身负担。其他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对这部分需求进行有效的供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与大型金融机构抢夺没有把握的资源,找准自己的客户定位,更有利于开拓市场。

5.2.2 与政府当前“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在“非富裕、非发达”地区开拓市场

我国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匮乏。不少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将自己的发展目标放在发达地区,放在大型企业,但“非富裕、非发达”地区也有很大的待开拓的市场。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金融机构可以在此契机下,积极开拓自己的市场,为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各机构可以进行合作,如银行业与保险业可以合作,在银行提供资金、保险机构提供农业保险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由自然灾害等带来的风险。

5.2.3 在“互联网+”浪潮下,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中国的金融服务受益对象范围太过狭窄,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互联网是推动金融机构拓展市场的重要动力。余额宝曾在一年之内做到5千亿的资产规模,现在很多人也基本都使用支付宝、余额宝,而很少在传统银行办理业务,究其原因,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没有向很多有金融需求的群体提供很好的服务。传统的金融机构可以考虑运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把金融机构和一大批潜在的没有获得很好金融服务的群体连接起来,扩大自己的客户覆盖面。

5.2.4 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创新型业务

在我国金融市场规模最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如提高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这既可以提高银行利润率也可以降低经营风险;进行资产证券化创新,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证券。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在我国还不是很成熟,也是未来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的金融创新产品。另外,金融机构还可以积极创新信托业务,在人们财富积累增加的同时,对信托业务的需求也增加。

5.2.5 积极拓展跨境业务

金融机构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可以与有发展潜力、有效益的外贸企业进行合作,进一步扩大出口融资规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融资规模。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跨境结算业务也是金融机构拓展跨境业务的一个方向。

6 总结

金融机构的发展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该进行业务和规模的拓展。这不仅仅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探索,找到自己合适的市场定位,不盲目引进国外制度和产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使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中国发展服铡

参考文献

[1]黄益平.普惠金融难度加大,互联网金融解决了痛点[J].观点,2016,(09).

[2]葛行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05).

第8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一、我国农村金融已建立起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政策金融并存格局,但现阶段应以合作银行为主导模式。

现在,在县域经济中并不缺乏金融机构种类,但是缺乏真正为一般农户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金融机构。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大量从事涉农金融服务(特别是涉农金融贷款)的主力军是农信社或农商行,其他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都从县域经济里吸收了大量的存款,而只是将其中小部分发放给了所在县的优质企业客户。由于农行刚刚上市,缺乏农村营业网点且其经营还在调整之中,因而虽然其宗旨为“商业运作,服务三农”,因此现阶段其专门针对普通农户的金融服务却不多。此外,新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虽然也是服务三农,但由于其资金规模小且知名度不高,加之其自身仍以营利为目的,其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一般农户发展的力度仍旧不大。从上述现象中可以看出,现行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必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供求结构失调,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具体而言,造成农村经济中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具备一些不利的特征,即农业生产的周期和风险大,农户贷款的金额小和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抵押物。因此,任何一家商业性银行都会理性地避开农村经济中的贷款;这些商业金融机构一般吸收了大量的存款,并只用其中的一部分对县域经济中最优质的企业客户进行贷款,而将其余大部分通过其上级支行转移到城市里,即造成长期以来的“抽血”现象。从支持县域经济的角度看,它们享受到了这些县域经济中低利率吸纳存款所带来的收益,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支持三农发展的责任。然而,虽然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总体上并不利于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支持,但在现行的制度约束和商业银行考核机制下,商业银行的行为是符合其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因此,除非政府立法强制其服务支持三农,或者对其支持三农实行某种激励,他们不会主动停止“抽血”而转向农村经济“输血”金融服务,因此我们也不应将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期望完全寄托于商业银行。

此外,农信社在事实上承担了大部分的为一般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责任。这是由于国家规定农信社必须承担各种涉农补贴的发放,另外农信社是以县为单位的法人机构,在其所属县域之外很少开立网点,因此,其存款资金大多用于当地的贷款。无可否认,由于政府对涉农贷款进行贴息,银行涉农贷款的成本有所降低,但是由于信用社也面临风险控制和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其也无法满足大部分的风险大、额度小以及没有抵押担保的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由此推知,现阶段要想从金融上满足农村经济中各个主体对资金的需求,政府必须对涉农金融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

农村金融需求比较分散,信息难以搜集,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不完全信息问题,同时还可能存在执行问题。对于此,现代银行信贷一般使用资产抵押方式来化解。然而,农村通常比较缺乏信贷所需的可抵押资产,社会担保能力不足,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只能集中投向少数抵押或担保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农村小企业和农户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富裕。

诚然,由于地域性差异比较大,有的地方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比如安徽秦栏镇形成电子为主产业集群,园区里的企业具有清晰的土地产权,以及良好产品市场销售,这些地方的企业拥有可抵押的资产,同时它们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因此它们比较容易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贷款,甚至银行主动找上门来希望给企业贷款。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则不然,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非常突出,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银行所需的抵押资产或贷款担保。当然,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报表不完整现象问题,经常有几本不同的账簿,分别应对税务、银行等部门,主要原因是为了偷漏应缴税款,这里面具有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问题,比如征税结构、税率偏高等方面不合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创新性比较差,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各种较高税收收费使得它们利润比较小,因此往往以偷漏税手段谋求生存与发展。中央政府明知道不可能按所设的税项完全征收得到,口口声声打击偷漏税行为,但为什么对中小企业征收税率不进行调整或差别设定呢?这里面可能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税务部门创造权力空间,为其形成寻租空间。然而,这对企业造成了一个重要的负反馈效应,即企业做假帐,不揭示真实信息,进而导致在信贷等投融资上信息不对称,反过来制约了其资金的获得,也提高了融资成本。这个死结不能解开,则势必长期造成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减税来促使它们建立完整的财务报表,逐渐累积信用记录。

原本上,银行贷款要求使用抵押物是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性、以及通过震慑效应来激励借款人偿还贷款本金与利息,只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以抵押物折价或以抵押物的变卖来回收贷款,而并不是把获取抵押物作为目的。也就是说,使用抵押物是银行贷款过程中作为利率的补充,与利率共同构成二元控制变量。此时,利率几乎完全变成了资金的时间成本。然而,农户与乡镇企业在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等还不能作为抵押物的情况下,通常是缺乏可抵押资产,因此放松利率管制和降低金融中介服务准入门槛作为重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不但不会改善农户获得信贷资金,反而将资金从农村金融市场转移到城市金融市场。如果金融自由化本身不存在改善农村信贷和金融服务的内在机制,那么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政策来保障中小企业和农户家庭对信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一、修正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以适应中小型借款人;二、在建立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使用信贷评估模型,来解决信息问题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三、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合作金融机构;还可采取一些新方法,如互保小组贷款等风险共担机制。

事实上,在信贷过程里抵押并不是必要条件,当借款人或投资项目的信息比较清楚地揭示出来时,同时借助社会关系、信誉、第三方担保等手段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抵押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贷款额度较小的情形。在目前,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状况相一致,合作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就是比较合适的金融机构,因为合作银行股东多为当地法人或自然人,其对当地情况更为了解,相对而言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当合作金融组织由当地农户构成时,乡里乡亲而产生的物理距离比较近,借款人的信息和行为就为容易被合作金融组织所掌握,同时信息也较容易在邻里之间传播。另一方面,农户与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信贷合同是一种多次博弈,甚至是关联博弈。当借款人出现违约时,由于将损害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导致合作组织成员的追缴,甚至制裁。一般在农村地区里,大家具有共同的文化传承,通过彼此之间联系结成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建立包括信用关系在内的各种联系,并通过这种网络获取各种物质资本。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里,由于缺乏市场及流动性,防范风险的市场化手段,这种社会资本的价值是巨大。一旦个人出现破坏信任关系行为,其社会资本巨大降低,甚至社会资本完全丧失。因此,所建立起来的无形的社会资本能够惩罚破坏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促使人们为共同利益而采取合作态度。在农村里,人们往往对破坏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拥有除经济方式外的许多灵活制裁手段,并且一些非经济的制裁手段非常凑效,甚至远超过法律仲裁的效果。比如,大家不参加违约欠款人的红白喜事。

(作为“社会网络”的脚注:社会网络表示交流与合作的已建立形态,它降低交易成本,因而使各种方式的合作行动更加可行和更有利的。在社会网络里参与者收到的报酬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是巨大的,当然获得这些利益需要至少在短期里做出一些牺牲。社会网络无疑比社会资本的其它类型需要在时间、金钱、信息、名声等方面的投资,而这些能产生就业、收入、社交集群、知识、等收益流。)

因此,由于信息优势、处臵灵活快捷的特点,合作金融比较适应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但目前合作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国家应该大力出台一些措施,扶持发展新型的合作金融。另外,鉴于目前我国县域以下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农村金融市场维持实行政策金融、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并存局面,三者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特别是,商业银行与合作金融之间实现分工合作模式等金融创新手段服务“三农”经济,比如商业银行在县域范围里面吸收的存款,应该规定一定的比例通过合作金融组织用于乡村金融需求,包括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甚至美国都有相关规定。

二、资金互助社组织是合作金融的合适模式,应大力提升其发展空间和地位

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虽然已有农信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从事农村金融业务,但是他们基于风险控制和追逐利润的考虑,都只关注农村中的经营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而大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

农信社虽然名义上是实行合作金融制度,但是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合作金融,它已经演变为地方政府的银行,因为人事权归属于省级政府,农民没有发言权,也没有真正的社员。另外,农信社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进行运作,无法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诚然,农信社承担了大部分的为一般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责任,国家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为农村经济服务而给予了许多扶持,并且对其还在不断进行改造完善过程中。

村镇银行是在中国银监会“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下建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

建立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主体多元化,为众多分散的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信贷金融服务,同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然而,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决定了,为了盈利和生存压力村镇银行改变原有的业务领域,不是主要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普通农户,而是锁定大客户和高端客户,这已偏离了中国银监会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因此,村镇银行在优先生存发展模式下也只是使农村金融体系里多了一个商业银行而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基于此,在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可能是解决一般农户资金需求的有效途径。这也符合以农户、中小企业为中心,结合农村组织化、产业化、城镇化所产生金融需求的思维原则,创造性地设计金融供给制度。

所谓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应该在其具体工作中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良好的合作组织具有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是政策对农民起作用的载体,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政策贯彻到户,最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合作组织中,农村资金互助社是解决农村信贷需求的关键组织形式。在全国农村范围来讲,农村资金互助社种类目前比较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大约有3000多个合作社搞资金互助,有9000多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以及财政部门联合推出的贫困村资金互助,还有农民自己创办的资金互助社,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的农村资金互助,但是在我们金融监管上没有考虑,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这方面还存在一定政策风险,这些问题需要完善。

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不同于以往的农村互助基金会。农村互助合作基金会的资本金是改革之初的集体资产,基金实行“户由村管,村由乡管”的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以往“农村互助基金会”的运行出现大规模风险并且遭到关闭,银监会出于稳定的考虑,一直未能向农村互助合作基金放开门槛。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和以往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存在本质性差别。农村合作基金会是集体资产,并且由乡或村级政府来运营,极其容易收到行政干预。事实上,农村合作基金会出现大规模问题的原因正是行政干预。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则完全是农户自主入股,并且成立完备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其运行所遭到的行政干预非常之弱,由于互助组织的资金全部为自有,因此其贷款也非常谨慎,相应的信贷风险也非常低。从近年来安徽凤阳县创办资金互助组织实践上来看,其不良率为零。

三、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能很好地解决农户的资金需求,但是考虑到农村资金互助社通常地处农村,分布分散、信息化建设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与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不平衡,对于中国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监管资源来讲,如果大量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无疑将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监管困难。因此,出于监管便利的原因,相比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监管部门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指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态度更为保守。银监会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准入的依据,除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和《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外,还应该满足另外的四个标准,即:

一是县政府为互助组织担保,即一旦出了风险,地方政府要为此负责。二是要求资金互助组织要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监管银行,也即要求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要有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者,而这个规定实际上完全改变了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性质,合作组织又会变成一个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三是从事互助资金社经营的个人必须没有违法违纪的记录。四是指标控制。比如,安徽省总共有12个指标,但是现在凤阳县就有56家,这个指标完全不能满足需求。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只批准了一家互助组织筹建,但仍未完全建立。这里主要因素是,银监会只考虑其自身的监管方便,并且害怕承担监管风险。此外,其不放开农户自己办互助组织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不愿意放权。

现在部分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突破性成立银监会认可之外的资金互助组织,现就存在着银行不给资金互助社组织贷款的现象。然而,只依靠互助社成员自有股金和存款肯定是远远不足,因此产生资金来源少,信贷规模小问题。另外,还存在资金使用周期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能否解决是资金互助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中对金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地区,对于小户的纯粹的种植性生产投入而言,普通农户的资金已经足够。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多来自于其大规模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生产,或者商贸流通业,而这部分需求的数额一般较大,远远超过5万元的小额贷款限额。而这种农户在贷款时仍旧无法提供合适的担保物,因此其贷款很困难。对于这类地区,一般的资金互助社已经无法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对于一些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中西部县城,农户的生产种植性贷款需求仍旧占其金融需求的主体,扶贫性资金互助社和农户小额贷款仍为较合适的金融供给。

此时,除了要着力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之外,建议:

一是,在保持其封闭式运行的框架下,应该适当放松入社限制,以及入股上限。比如,浙江温岭玉鳞资金互助社,是建立在西瓜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的,最先由10户发起,然后发展到129户,目前有至少300多户想入股参与,但需要银监局批准,而市银监局又需要上报至省银监局。扩大入股人数是增加运营资金的一种方法,通常需要3000万以上的资金规模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另外,对于最大入股不超过10%的上限,也可以适当提高至20%。

二是,努力克服资金互助社组织存在的缺陷,使商业银行资金向互助社组织输送,两者之间形成有效分工合作关系结构来解决。将资金合作社建立在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的综合合作社模式,甚至是综合农协模式,即融合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涉农银行、政府担保,即1+3模式,成立一个联合会。比如只要互助社从龙头企业获得农产品订单,银行去评估,评估过后政府去做担保,从评估、授信到发款形成一个批发零售业务。另外,资金互助社整合不同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将信贷资金使用期限错开,这样不会出现有时集中需要资金,有时资金闲臵而损失利息收益,可以提高互助资金使用效率和赢利性。

政策建议:第一、对合作金融制度要立法,使得资金互助社组织具有法律地位。第二、要放权,银监会管不了这么多资金互助社,就让地方政府监管,实行问责制,建议实行差别监管。第三、引导农村的地下金融和各种民间组织入股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第四、允许并鼓励将不同专业生产合作社进行资金互通联合,就是把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农民自己金融和银行联手,与龙头企业、政府联手。第五、允许并鼓励城市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批发资金,促使银行机构与资金互助社之间构成一种批发与零售的分工合作结构。第六、创新性使用涉农财政资金建立农贷风险补偿基金,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杠杆拉动作用。

四、资金互助组织的实践探讨

诚然,互助资金是一条很好的农村金融途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工作要很细致,需要稳步推进。互助资金要做好需要一系列条件,包括宣传动员、管理能力提升、融资功能发挥以及监管建设等问题。以扶贫互助资金为例,扶贫互助资金的建立,有效缓解了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和贷款难问题,创建农户融资新平台,健全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户自我积累、互助互济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创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投放方式,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一个问题是要强化动员宣传过程。相关部门要给农村金融辅导,积极引导他们组织自己的金融机构,为自己服务。部分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清,金融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一是没有认识到互助社是自己的互助组织,农户参股入社积极性不高;二是交纳互助金比例低,担心资金被人占用;三是对互助社资金使用性质认识有偏差,农户存在想借不想还的思想。关于由谁及怎样有效宣传动员,应该由地方政府来做,需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促使地方政府主动做好这件事情。我们知道,地方政府是管理性方式做事情,其积极性不会很高,如果不是采用考核监督或者其他激励方式,他可能很容易走过场,不好的开头将使整个运作成本大增。

第二个问题是要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互助社管理人员多为村级负责人兼职,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未从事过金融业务。负责会计、出纳以及信贷管理是需要有一些能力,因此管理能力建设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

第三个问题是监管建设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容易出现理事长、主任或几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有悖于扶贫互助社的宗旨和管理原则,主要是因为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操作流程流于形式。因此,完全靠内部监管是不行的,村民之间不会把问题全部解决,还需要外部监管,主要是设计反映问题渠道和质疑机制,使得农户如有问题时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能够反映,以及能得到帮助解决,同时消除当前银监部门对资金互助组织没法有效监管的担忧。

第9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一、目标任务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5.6%。

——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力争设施农牧业亩均收入达到2.2万元,盛果期特色林果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贫困村全部组建产业合作社,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比例达到100%。

——努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力争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数量,交易额增长20%以上。

——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占贫困户总数的10%以上。

二、推进措施

(一)大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

1.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基地。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发展壮大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加快培育甜高梁新兴产业,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面上台阶、上水平。贫困村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培育1-2个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效益明显的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2个增收产业。

一是持续推进设施农牧业建设。贫困户全面实现户均2亩棚的目标,把有适宜条件、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继续建棚的贫困户作为重点,动员引导贫困户发展设施农牧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户户有棚子的目标,提高贫困户设施农牧业增收比重。二是扎实推进特色林果建设。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在扩规模、推技术、增效益上下功夫,对缺株断带的特色林果地块全面补植补栽,串点连线、补齐成片,实现特色林果基地全覆盖。三是加快培育甜高梁新型产业。鼓励引导贫困村以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饲草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采取统一流转土地方式,集中连片种植甜高梁,加快培育甜高梁新型产业。四是继续推进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依托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大力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脱毒马铃薯、露地蔬菜制种、现代种业、葵花等特色种植作物,配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保护性耕作等关键技术,深入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

2.深入实施提质增效工程。一是继续提升设施农牧业生产效益。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加快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集成推广标准化种养、水肥一体化、立体栽培等先进技术。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辐射带动贫困户设施农牧业效益提高,力争效益提高3%以上。重点打造区丰隆养殖场、森盛源养殖场、五业牧业养殖场、金香养殖场等设施农牧业示范点,辐射带动贫困户设施农业效益提高。力争贫困户设施农牧业亩均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因地制宜、因棚施策,切实解决好日光温室闲置、养殖暧棚投畜不足等问题,确保充分发挥效益,增加贫困户收入。二是深入实施特色林果业提质增资工程。深入开展特色林果业“集中抚育管护”行动,认真落实特色林果业春季间作、夏季拉枝、秋季施肥、冬季修剪等抚育管护措施,集成推广早产丰产技术,实现特色林果盛果期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3.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大贫困户培训力度,指导贫困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操作,全镇建成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2000亩。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整治,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制定农资监管“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二)稳步推进劳务经济。一是加强贫困户劳动力培训,免费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术型”转变。推进劳务输转实名制建设工作。二是加大劳务输转力度,抓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基本实现户均输转1人或就地季节性打工1人的目标。2017年输转贫困劳动力169人,创劳务收入60万元。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依托电子商务网店加快搭建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发展网上交易与配送,扩大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网上销售,实现网上交易额1.3万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挖掘村组自然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依托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等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整合,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展演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四)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扶贫能力。一是加大服务支持力度。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服务贫困村制度,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二是建立示范基地和培育科技示范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2017年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指导每个贫困村建立1个科技示范基地,每个贫困村培育8-10个示范户,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10-20户贫困户,辐射带动所有贫困户。三是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人,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四是加大贫困户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实现贫困户农业科技培训全覆盖。五是以“下山入川”移民点为重点,建立产业扶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盯产业、盯点片、盯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贫困户以土地、机械、农业设施等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为贫困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吸纳贫困户依靠产业发展增牧。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技能水平,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二是积极培育村集体经济。以集体经营性资产为重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项目”,将设施农业、养殖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增加贫困农户财产性收入。2017年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三是建立建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运行规则,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日光温室、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工作,使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金化,把农民的“死资产”变为“活资金”,有效解决贫困户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协调配合。相关站所要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别负责精准扶贫产业培育的指导,镇畜牧站负责设施农牧业畜禽养殖的指导培训工作,镇农技站负责大田高效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日光温室的种植指导培训工作,镇林业站负责特色林果业工作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指导工作,各村委会要按照各自任务,落实好相关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村委会是精准富民产业培育的责任主体,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贫困户设施农牧业、甜高粱、马铃薯、现代种业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生产效益。各村制定好本村2017年富民产业培育年度工作方案,对照方案抓好组织实施,细化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做到任务清、目标明、措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