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含春的成语范文

含春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含春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含春的成语

第1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含日的成语有:

日薄桑榆、日薄西山、日薄虞渊、日不我与、日不暇给、日不移晷、日不移影、日长似岁、日长一线、日程月课、日出不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三竿、日东月西、日短心长、日锻月炼、日复一日、日旰不食、日旰忘餐。

含草的成语有:

草色青青、绿草如毯、草木欣荣、百草丰茂、百草凋零、芳草凄凄、寸草春晖、欣欣向荣、晖春草寸、春草碧野、奇花异草、芳草萋萋、碧草如茵、草木苍翠、草木茂盛、杂草从生、草长莺飞、白草丰茂、草绿花红、十步芳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随便走走关于马的成语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ǒu mǎ guān huā,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出于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释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1] 奔跑的马上看花,不会看得很清楚。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比喻观察事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指走过场。[2]

【近义词】: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反义词】: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结构】:连动式

【谜语】:骅、千里坐骑看木兰、宝玉乘骑探袭人

【歇后语】:骑兵逛公园

成语典故

走马观花

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没有考中,直到46岁时才考取进士,他用写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3-4]

成语示例

第3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左传》 成语 类型 结构

“成语”指旧有的、现成的词语,是意义上有一定完整性、结构上已经定型的固定词组。关于其源流与演变,学者认为“最早被称为‘成言’,在东汉已经出现。六朝时,它又被称为‘陈言’‘成辞’。到了宋代,又称‘全语’‘成语’。明清沿用。”[1]主编《中华成语大辞典》的向光忠先生在他的《成语概说》一书中讲到,成语是既成的短语,是历史的产物,是认识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2](P1-11)

《左传》是中华文化典籍中的语言宝库。后代因《左传》一书的语言使用而形成的精美成语数量很多,研究、讨论《左传》成语的类型及其主要格式――四字格成语的结构情况,对认识《左传》的语言成就,揭橥汉语成语来源及其发展演变,都是很有意义的。笔者所讨论的《左传》成语,是指出自《左传》一书,而不包括源于书中所引用的前代典籍的成语。

一、《左传》成语的类型

《左传》语言无比丰富、精粹,源自该著的成语层出不穷。论它们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四字格为主,至今仍一字未动的成语。如:众叛亲离、大义灭亲、一鼓作气、从善如流、以水济水、救灾恤邻、以乐忧等。这些成语在后代沿用的过程中,它们的字面文字形式,与《左传》原文完全保持一致。

如《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3](P838)这句话中出现的“从善如流”一词,古今没有变化;又如《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P183)“一鼓作气”这个词,它的文字形式古今也没有变化。

2.流传于后代而文字形式稍有出入的成语。如“避君三舍”,现在变成“退避三舍”;“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现在的形式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变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数典而忘其祖”,后代变为“数典忘祖”;“众怒不可犯”,现在是“众怒难犯”;“量力而行之”,变为“量力而行”;“观衅而动”,演变为“观衅伺隙”;“降心以相从”,变为“降心相从”;“整军而经武”,变为“整军经武”;“政多门”,变为“政出多门”;“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变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的变化是由文字使用方式变化造成的。如“罢于奔命”,现在常用“疲于奔命”,这是由通假字造成的。

3.本来属于作品中表意精粹的名句,后代凝练成一个成语。如“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凝练成“善始善终”;“敬,相待如宾”,变为“相敬如宾”;“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变为“恶贯满盈”;“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变为“问鼎中原”;“结草,以亢杜回”,变为“结草衔环”;“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变为“鞭长莫及”;“甚嚣,且尘上矣”,变为“甚嚣尘上”;“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上之所为,民之归也”,变为“上行下效”;“得主而为之死,犹不死也”,变为“虽死犹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变为“楚材晋用”;“效尤,其亦将有咎”,变为“以儆效尤”。此类句子,与后代因之形成的成语相比,大致意思没有变化。

4.在《左传》词句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成语,其语意与《左传》原文相同、相类,有的甚至有较大差异。如“举趾高,心不固”,现在演变为“趾高气扬”;“馈不食,寝不寐”,现在演变为“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句话比较长,现在也演变出“一问三不知”这样一个成语。“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后代演变为“凄风苦雨”,只是“凄风”“苦雨”在《左传》原文中分属两个语言单元,原句语意侧重于强调春秋季节的气侯美好,演变为成语“凄风苦雨”后,语意则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以上成语,都是在使用《左传》原文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固定搭配。

5.在《左传》故事基础上提炼、凝固而来的成语。如“死不瞑目”一词,在《左传・襄公十九年》中,是对一个故事的叙述,其原文并没有现在这样的四个字形式的语言表述:

荀偃瘅疽,生疡于头。济河,及著雍,病,目出。大夫先归者皆反。士请见,弗内。请后,曰:“郑甥可。”二月甲寅,卒,而视,不可含。宣子盥而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犹视。栾怀子曰:“其为未卒事于齐故也乎?”乃复抚之曰:“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者,有如河!”乃暝,受含。[3](P1046)

这段话意思是说,晋国的荀偃作为主帅,率领军队讨伐齐国,归途中得了重病。他的身上长了恶疮,疽生在头部。病危时,眼珠都鼓出来了。大夫先回去的又都返回来看他。他死去以后,却睁着眼睛,嘴唇紧闭,放不进珠玉。士盥洗后抚摸着尸体说,我们侍奉你推荐的执政官荀吴,一定会像侍奉您那样尽力的!但是,尸体还是睁着眼睛。栾怀子说,是不是因为征伐齐国的事情没有结束的缘故呢,于是他就抚摸着尸体说:您死去以后,我们如果不继续从事于齐国的事,有河神为证!说过这番话,荀偃的尸体这才闭上眼睛,接受了含玉。

由这个故事,后代就形成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

又如现代成语“爱鹤失众”一词,能够变为成语,也是由《左传》故事演变而来。《左传・闵公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3](P265)

卫懿公养鹤为宠物,让鹤坐着大夫才能坐的高级车子。要打仗了,当他发放武器给参战的人时,他们都说:让鹤去打仗吧,鹤享有那么高的待遇!我们这些人怎么能作战?后来,卫国果然战败而被狄人所灭。

又如成语“短兵相接”,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也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

公欲出,厨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而不能送亡,君请待之。”乃徇曰:“杨徽者,公徒也。”众从之。公自杨门见之,下而巡之,曰:“国亡君死,二三子之耻也,岂专孤之罪也?”齐乌枝鸣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彼多兵矣,请皆用剑。”从之。华氏北。[3](P1427-1428)

这段话讲的是宋国发生内乱,宋华氏大战齐、宋军队失败的事。面对华氏从吴国借兵,宋、齐之师一时难以取胜的状况,宋元公想要出逃,厨大夫濮说,我出身卑微,可为君而死但不能保护君主逃亡,所以逃亡的事暂且等等。他于是巡视军队,重新鼓舞士气。宋元公就放弃了逃亡的打算,也巡视军队说:国灭君死,也是大家的耻辱,不只是我的罪孽。来自齐国的将领乌枝鸣于是提出:用少量兵力作战,不如一齐拼命;一齐拼命,不如撤去长兵器,使用短剑。宋元公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就打败了华氏。这个“短兵相接”的故事,最早见载于《左传》。

又如“病入膏肓”一词,在《左传・成公十年》中,原本是一个治病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3](P849)

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一个叫缓的医生来给他治病。医生还未到达,景公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一个说,缓是一个名医,怕他伤害我们,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秦国医生到达以后,看了景公的病说,病已无法治好了。它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砭石攻它不行,用针疗治疗又达不到,用药也不起作用,没法治了。景公于是就赏给他很多礼物,让他回国。

以上这些成语,都是据《左传》之文中的经典故事演变而来。而这些故事,也就成了它们的原始出处。

二、《左传》四字成语的结构关系

《左传》成语以四字格为主,兼及多字格。为什么多为四字格?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形》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4]四字格最大特点是:作为语言单位,它们的音节形式节奏感鲜明,音乐性强,非常容易辨别;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容易搭配,结构稳定性强,一旦成型,就不易改变;另外,这种语素组织格式,也符合汉民族看重偶数的审美习惯。

《左传》的四字格成语,从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1.并列结构。一个成语中相并列的两个部分(语素),它们之间往往存在一种语意上的对举及强调关系。如:“天经地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经”,指规范和原则;“义”,指准则和正理。“天经”与“地义”并列对举,强调了存在于天地间的常道的不可更改性。又如“币重言甘”(《左传・禧公十年》),通过“币重”“言甘”两个成分的对举,突出强调了为达目的不惜使出一切手段这层意思。类似的又如“众叛亲离”(《左传・隐公四年》),“生死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夙兴夜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宁缺勿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幸灾乐祸”(《左传・僖公十四年》),“生死存亡”(《左传・定公十五年》),“优哉游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并列结构的《左传》成语中,还存在两个语素之间的因果或顺承关系。如成语“济河焚舟”(《左传・文公三年》)中,“济河”与“焚舟”两个动作就存在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其他如“数典忘祖”(《左传・昭公十五年》),“取精用宏”(《左传・昭公七年》)等,都属于这种关系。但是像“爱鹤失众”(《左传・闵公二年》),“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欲盖弥彰”《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三年》)等,构成成语的前后两个语素部分则属于因果关系。

2.主谓结构。这种结构关系是指组成成语的两个语素部分,一个是动作发出者,一个则说明所发出的动作。这种关系即人们常说的主谓语关系。如:“楚才晋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才”是主语,“晋用”即谓语;“政出多门”(《左传・成公十六年》),“政”为主语,“出多门”是谓语,说明“政”的情况。类似的还有“钟仪楚奏”(《左传・成公九年》),“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宾至如归”(《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困兽犹斗”(《左传・定公四年》)等。

3.动宾结构。属于这种结构关系的成语,前一个语素部分往往是一个动词,后面的语素则代表动作所施加的对象,往往由属名词性语素充当。前后两部分语素内部,往往还有其他性质的更复杂结构关系。如“备尝艰苦”(《左传・禧公二十八年》),“备尝”本身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在整个成语中充当动词性语素,而“艰苦”,则作为前述“动作”的承受对象存在;“问鼎轻重”(《左传・宣公三年》),“问”是动作,“鼎轻重”既是前述动作的对象,同时,“鼎”又是“轻重”的修饰成分。其他如“敢布腹心”(《左传・宣公十二年》),“残民以逞”(《左传・宣公二年》),“怀柔天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等,都属这类结构关系。

4.偏正结构。偏正结构关系的《左传》四字格成语,前后两部分语素之间或者是补充说明关系(即,后面的语素补充或说明前面的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的语素,有的语法著作也将这类词组称作动补结构),或者是修饰限定关系。如“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退避”为动词,“三舍”说明退避的距离远近;“死而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不朽”说明“死”的情况;“鼓噪而进”(《左传・哀公十七年》),“鼓噪”说明“进”时所伴随情况;“循墙而走”(《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说明“走”的路线等。类似的还有“城下之盟”(《左传・桓公十二年》),“秦庭之哭”(《左传・定公四年》),“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相敬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等,这些成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都存在或修饰限定或补充说明的关系。

《左传》四字成语虽然内部结构复杂多样,但是因为它们字面齐整、含义丰富,所以就对《左传》的行文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左传》一书名句层出,语言恣肆辩丽、气势恢宏的特点,和这些短小凝练的四字格语言结构有极大关系。这些词句在后代能够凝为人们口头常用常新的成语,也和它们本身的形式整齐之美以及内容含量上的张力分不开。

注释:

[1]陈秀兰:《“成语”探源》,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第78-79页。

[2]向光忠:《成语概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第4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1.有关物理变化的古诗词、成语

(1)有关的物理变化古诗词: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与李白有关的成语故事);⑥白玉为床,金为马(曹雪芹《红楼梦》);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2)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①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②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溶化现象。④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⑤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⑥沙里淘金:从泥沙里淘取黄金的过程。⑦飞沙走石:爆炸或大风中的沙石运动。⑧山崩地裂:地震过程中的山地变化。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古诗词

(1)有关化学变化的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这首描写爆竹中黑火药燃烧,引发爆炸。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①蜡炬成灰:涉及物质的燃烧现象。②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③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④杯水车薪,抱薪救火:灭火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⑤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说明金属冶炼在生产中重要性。⑥水滴石穿:水中溶解的CO2生成了碳酸,碳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发生了化学变化。

3.同时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古诗词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写的是通过蜡烛燃烧和蜡烛熔化来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借鉴钙元素的三种化合物转化,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4.试题链接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的是()

A.CaCO3=CaO+CO2B.CaO+H2O=Ca(OH)2

C.Ca(OH)2+CO2=CaCO3+H2OD.CaO+2HCl=CaCl2+H2O

(4)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

(5)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炼”之说这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非常________。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第5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文/胡献国

【原文赏析】

宝玉的伴童芳官扒着院门向厨房中柳家媳妇说道:“柳婶子,宝二爷说晚饭的素菜,要一样凉凉的酸酸的东西,只不要搁上香油弄腻了。”柳家的笑着说道:“知道了(《红楼梦》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据考证,这“凉凉的酸酸的东西”便是凉拌黄瓜。

【制作方法】

鲜黄瓜、食醋、生姜、大蒜、调味品各适量。将生姜、大蒜等择洗干净,切细。黄瓜洗净,切块,与生姜、大蒜等同放碗中,加食盐、米醋、白糖、香油等调味品拌匀即可服食。

【中医观点】

黄瓜,又名胡瓜、王瓜、刺瓜,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黄瓜为张骞出使西域引种回来的,故名胡瓜。隋大业四年,为避讳而改名为黄瓜,沿用至今。

黄瓜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适用于热病烦渴,咽喉肿痛,目赤红肿,水火烫伤等证。《日用本草》言其“除胸中热,解烦渴,利水道”。《陆川本草》言其“治热病身热,口渴,烫伤;瓜干陈久者,补脾气,止腹泻”。

【营养分析】

黄瓜富含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丰富的钾盐、钙、磷、铁等矿物质,葫芦素A、B、C、D等。其中葫芦素C在动物实验中有抗肿瘤作用,毒性较低。日本学者研究发现,鲜黄瓜中含丙醇二酸,有抑制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故多吃黄瓜可以减肥。黄瓜中含有细嫩的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腐败物的排泄,故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饮食与成语——【挂羊头卖狗肉】

文/徐大晨

驴肉和马肉也可以食用。驴肉的肉质软硬适中,又有独特的醇香,民间有“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之誉。尽管驴是役用牲畜,长期的劳动使它们的肌肉变得硬而韧,烹煮后醇香却丝毫不减,经过酱、烧、扒、炖的驴肉,是非常可口的食品。《南史·陈后主记》中说,陈后主最爱吃的东西就是驴肉。马肉的纤维粗而松,结缔组织多,而且含有较高的糖原,吃起来有酸味。除了桂林的“马肉米粉”、呼和浩特的“车架刀片马肉”,一般来说,马肉远不如驴肉受欢迎。古代的奸商,有时将马肉冒充牛肉销售,这就叫“挂牛头卖马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记载:春秋时代的齐灵公,喜欢看女子穿男装,宫女们都穿着男人的衣服。这个风气很快传到了宫外,全国的女人都穿起了男装。齐灵公觉得不像样子。就下令禁止:发现民间有女子穿男装,就“裂其衣,断其带”(撕破她的衣裳,扯断她的衣带)。尽管采取了这样严厉的措施,却没有改变这种风气。齐相晏婴对齐灵公说:“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您让宫中的女子穿男装,却禁止外面的女子这样做,好比屠户在门口挂着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于是,齐灵公同时也禁止宫女们穿男装。不到一个月,外面果然就没有穿男装的女人了。

第6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草 一( )雨丝 一( )宝塔 一( )清泉 一( )花 一( )桌子 一( )老师 一( )城市

三、读一读,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宽 穷 善 弱 富 败 强 恶 贵 窄 内 减 胜 贱 加 外

四、我会把下列诗句和对联补充完整。1、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千秋雪,____________万里船。3、赠人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暖万家。

五、我会说,我会写。 ( )的春光 ( )的天空 ( )的阳光 清脆的( ) 清新的( ) 可爱的( )

六、给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 烧( )( ) 密( )( ) 环( )( ) 坡( )( ) 喝( )( ) 沙( )( )

七、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___” 标出来。好 (hǎo hào)学 空(kōnɡ kònɡ)气 乐(lè yuè)趣

八、排列句子顺序。 ( ) 春天,迎春花儿笑得合不拢嘴。 ( )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 ( ) 夏天,一湖的荷花竞相比美。 ( ) 冬天,山山水水变成了朴素的水墨画。 ( ) 秋天,山上的桂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九、读一读,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合适的标点。1、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么美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怎么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读一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人见人爱的大熊猫 在所有的动物中,大熊猫是最招人喜爱的了。它长着两个黑眼圈,好像戴着一副墨镜。走起路来四平八稳,还真有点绅(shēn)士风度呢。 大熊猫是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出现的古老动物,一直存活到现在,所以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现在世界上大熊猫的数量已经很少了, 而且只生活在我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是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1 大熊猫是( )以前就出现的古老动物,被人们称为( )。2 大熊猫什么样?请你用 __________画出来。3 全文共( )段,第二段( )句话。

第7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因“进言”“献策”均含尊敬、客气意,故此成语不用于下对上、幼对长、仆对主等。错例:子女比较容易对父母~。|对戴笠十分重用,戴笠对~。

过江之鲫 典出东晋时,中原沦陷,东晋王朝在南方建立,北方士族名人纷纷南渡。这些来到江南的人被称做“过江名士”“过江人物”。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后用此形容①追求某种时尚,赶时髦的人很多。②多而纷乱:春运期间,旅客如潮,车站上拎大包小包的旅客如~。|北运河是上京下卫的水路,南来北往的客运和货运大船,多得像~。(鲫:鲫鱼,多成群沿江河游动。)

此成语不能用于一个人或几个人;也不能用于只形容众多而不纷乱。错例:他们几人在海河中畅游,如~。|电影院内座无虚席,人满如~。

入室弟子 语本《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指能亲得师传,学问、技艺造诣精深者:他虽受业门徒,非~。

此成语指的一定得是弟子中的出类拔萃者,另外,也不能用于自称。错例:他虽然是著名教授××的~,但并不出类拔萃。|我成为他最后一个~。

不按君臣 语出《水浒传》:“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到酒壶里。”①指违反药理,胡乱用药:此药~。②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君:主体;主药。臣:物的配属;辅药。君臣:中药方剂中的主药和辅药。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

此成语常被误解为不按上下级论事。错例:他打趣说:“今天咱们~,随便坐吧。”

虚应故事 语出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然发下所司施行者,多因不便己私,托以他故,妄奏不行,或有施行,亦虚应故事。”意为照例或按现成的办法加以应付,敷衍了事,并不认真对待或实行:要认真对待,不要~。也说“虚行故事”“应名故事”“虚文故事”。也省作“应故事”。如“奏事者不过袭陈言应故事而已。”(虚:凭空,毫无根据;徒然。应ying:应付;对付。故事gu shi:“事”不应轻读。旧日的行事制度、办法,例行的事。)

此成语常被误读做“虚应gu・shi”,误解为虚构的、悬拟的故事。错例:这故事不过是~而已,切莫当真。

人心不古 语出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争奈何人心不古,诡变百出……”指世人的心思诡诈,心地不像古人那样淳朴厚道。多用于感叹社会风尚浇薄浮夸,风气不正。也说“世道不古”。(人心:人的心地;人的意愿、感情等。古:古道,古代的社会风尚。不古:不淳朴;浇薄。)

此成语常被误解为人的思想观念不古板、古旧或古怪。错例:这里的人们思想解放,意识超前,可谓~。

第8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成语教学 有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成语经历了历史的迁移与变迁,经过了长期的锤炼与使用,是古代文学中语言的精髓,是汉语语言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内容丰富,色彩绚丽,意义简化让人赞叹和瞩目。成语具有表现力强、精辟简短以及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即可根据其对成语运用和掌握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学习成语,学生学习成语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对于成语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让学生反复的抄写成语,以达到记忆的效果,这就大大降低了成语的生动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语承载的故事色彩和文化气息,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1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意义

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仍然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普遍都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抄写,这样虽然达到了记忆的效果,但是却让成语的生动趣味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成语,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本文笔者联系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有效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

2成语教学的方法

2.1朗读成语,把握韵律

当前,在小学语文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认为对于成语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咬准字音即可。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打压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会、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例如学生在读到“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等成语的时候,情感要高昂,声音要洪亮;学生在在读到“波光粼粼”这个成语的时候,要以轻柔的声音朗读;学生在读到“海底捞针、水中捞月”等成语时,要有一种极为无奈的表情,有一种一切都是幻影的感觉。由此可知,带着感情去阅读成语,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记住、认识成语,还能让学生对成语的具体意思和内在含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此外,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成语的时候,对于不同的成语,自身的语气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成语中真实的感情,有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

2.2生动传授成语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将成语串起来一起阅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成语,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魅力。例如,学生可以将“藏之名山、鸿篇巨制、大笔如掾、忍辱含垢、不白之冤、飞来横祸、犯颜极谏、博闻强记”等成语连起来阅读,就是有关司马迁的一个历史故事。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对司马迁的事迹和故事进行适当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去学习成语。例如,学生在听到司马迁因为代替将军进谏,结果蒙受了不白之冤,导致自己入狱,此时学生就可以联想到“不白之冤、飞来横祸、犯颜极谏”这三个成语,之后的成语理解起来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使教师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大大增加。

2.3联系生活,感受成语

在语文成语教学中,一定要遵循语文成语教学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时候要结合生活实际,这样才会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春暖花开”这个成语时,就会想象到春天阳光灿烂,花儿开的非常鲜艳,从字面意思上即可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例如,学生在学习“山崩地裂”这个成语时,就可以想象到地震之时,地和山都裂开了。学生在学习“飘飘欲仙”这个成语时,学生可以现象到一种飞起来的感觉。学生在学习成语时,让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感受成语的真正含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利用成语。

2.4很好的运用成语

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利用成语,将学习到的成语转变为自己的资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其运用自如。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情境下熟练的应用成语,让学生分辨该成语的应用是否合理。例如学生在学习“不足为训、颐指气使、安步当车、耿耿于怀”时,例如,小王自小就养成了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生病了需要别人照顾,也还是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语基础对上面这个句子进行判断,判断其引用正确与否,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语文教师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实际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让成语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不同成语的不同意义。

3结语

在语文成语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不断的改变和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上述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仅仅是对语文成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引导语文教师转变对于成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智慧,最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对于成语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学习成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W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蓉.对于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有效模式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5(8):51.

第9篇:含春的成语范文

一、 根据字词写成语

例1 (黑龙江牡丹江卷)中国人对龙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华夏语言中处处皆是,你能写出两个带“龙”字的成语吗?

赏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平时对基础知识的积累程度,题目中限定了一个“龙”字,所写成语就必须含有这个字。只要平时注重积累,解答这道题就没有太大难度。

答案示例: 龙马精神 生龙活虎 叶公好龙 龙腾虎跃

二、 根据文本写成语

例2 (山东滨州卷)《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等。请你再各写出一个成语。

赏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积累能力。只要平时对《论语》《孟子》这两个文本理解并掌握,写出其中的成语就很容易。

答案示例: 《论语》中有不耻下问、任重道远、见贤思齐等;《孟子》中有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出类拔萃等

三、 根据对联填成语

例3 (山东济宁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坎坷,他在人生中最不如意的时候,写了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你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还原这副对联。

赏析 对联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文学样式,它语言简练、蕴含深意、对仗押韵。成语与对联,两者都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奇葩,相得益彰。细心推敲这副对联的上下联都运用了成语,都含有战胜困难之意。

答案示例: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四、 根据心理用成语

例4 (云南昆明卷)第四道题阅读理解《让花儿悄悄绽放》第⑦段写到:“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若花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至少使用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方法,80字左右)。

赏析 这道题是在阅读中考查考生运用成语的能力。描写该文主人公刘若花当时的心理活动,应结合文意来展开想象,做到语言顺畅即可。

答案示例: 老师啊,您的关心使我如沐春风,可您这样的鼓励却像一把铁锤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我的不幸无可改变,但我有着和同学们一样的心愿和梦想。您别用特殊的标准和方式关心我,好吗?

五、 根据意思换成语

例5 (浙江义乌卷)根据语境,用成语替换语段中画横线部分。

广袤的天空容纳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才有了绚丽神奇,气象万千;辽阔的大海汇聚了涓涓细流、滚滚江河,才有了碧波荡漾,浩瀚无垠;苍莽的森林共存了高树矮丛、藤蔓杂花,才有了郁郁葱葱,勃勃生机。英明的君王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开创的盛世在历史长河熠熠生辉;包容的城市敞开大门迎接八方宾朋,书写着大市场全世界都知道的神奇篇章。

赏析 这类题可说是2012年中考成语难度较大的题目。在平常训练中,我们通常只大致了解成语的含义,能精准说出成语的意思却不易。解答此类题目,积累重于方法。

答案示例: 举世闻名

六、 根据图形用成语

例6 (山东东营卷)右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