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诗经》;植物;爱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6-01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全面而浪漫地展现了从远古到春秋漫长历史进程中华夏文明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一扎根于农耕生产背景下的文学瑰宝,在它最早最本色的演绎中,充满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感怀与歌唱,缤纷多样的植物则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留下了不可缺少的篇章。“清人顾栋高《毛诗类释》对《诗经》中记载的植物加以注释的有:谷类24种、蔬菜38种、药物17种、草37种、花果15种、木43种。”这些数据足见植物内容在《诗经》的重要地位。同时在这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中,爱情作为自古以来人类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热门主题,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比重。王宗石在《诗经分类诠释》中提到,《国风》中的爱情诗共有52首。这类诗多以植物为比兴,用或婉约或直白的语言,抒发男女内心最纯真自然的情感,本色流露,毫不虚浮做作。
一、草木花朵之纯真
《诗经》中常见的植物意象有飞蓬、木槿、桃花、、木瓜、芦苇等。下面将结合具体篇目对草木花朵进行浅析。
《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飞蓬”即蓬子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野,茜草科,入秋根枯拨落,随风卷飞,故名“飞蓬”。在这里用“首如飞蓬”比喻妇人因丈夫不在,不常梳洗而蓬头散发的样子,《毛传》曰:“妇人夫不在,无容饰。”“飞蓬”一用,将女为悦己者容表现得自然贴切,思妇形象具体生动。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舜”即木槿,落叶灌木,花五瓣,有红、白、淡紫等颜色。在这里,用仲夏夜的梦之花――木槿花来形容同车姑娘的美丽容颜,那白里透红的漂亮脸庞跃然眼前,梦幻而又美好。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以想象,在那葱葱郁郁的桃花林中,出嫁公主的红润脸颊与盛放的花儿交相映衬,新婚的喜庆全然展现在一片红艳的花海之中。
《周南•》:“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即车前子,多年生草本植物,乡间田野很常见。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全诗只是反复吟咏“”,就已经韵之悠扬。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美人送我以木瓜,我投之以佩玉。在那个时代,爱情是这样的朴素而真挚,定情信物不是俗气的钻戒房车,只一个来自田间的香木瓜,就能给人以浓浓的温暖和快意,自然并幸福着。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蒹葭”即芦苇,想象那岸边青绿的芦苇在轻轻摇曳,似在向流水诉说着不尽的思念。一幅静谧却又灵动的画卷怎能不教人沉醉。
《诗经》中以大量植物为比兴载体,将自然之物拟人化,将人之情感自然化,使草木花朵等意象在表达爱情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咏或简单直叙中变得纯真且富有生命力。
二、男女爱情之自然
作为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之一的爱情,在《诗经》中也被表达得自然悠扬,混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迹。那时候的爱情,既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的暧昧朦胧,又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的豪迈热烈。那时候的爱情,与金钱、地位都无关,不需要金银首饰房子车子,田间的“木瓜”、道旁的“彤管”、岸上的“蒹葭”,采摘下来就是有心人的定情信物,幸福就是这样简单自然。
且《诗经》爱情诗题材丰富,细腻入微,有《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追求过程中思慕之情;有《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热恋中的欢爱之情;有《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暂别后的相思之苦;有《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情感破裂后的悔恨之苦。
爱情的圣洁、美好、纠结、苦痛,都在《诗经》中以原生态手法得以阐释,那些花木映衬下的情感,或热烈或深沉,或直白或婉约,不变的是那份朴实率真与清新自然。
三、花木爱情之碰撞
《诗经》中草木花朵等植物意象,多寓意美好、圣洁、如意、幸福。《诗经》中如痴如醉的恋爱男女和相思相守等爱情状态,也都与快乐、纯真、自然、清新有关。二者的碰撞不是简单的“美丽邂逅”,而是共同审美体验下的“命中注定”。
《召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有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的一语中的:“桃花色最艳丽,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则有郑玄《毛诗郑笺》所解:“华以喻女之颜色。”《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亦有王夫之《诗经稗疏》引萧炳曰:“其花虽不雅,而亦鲜媚。以比美女之颜,所谓朱太赤、施粉太白,在红白之间也。”可见以草木花朵喻恋人爱情之妙,古人皆明察也。爱情是人类最自然纯真的情感流露,植物亦是大自然最缤纷的生命形态之一,《诗经》爱情诗中对草木花朵的描写与吟咏,既是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热爱,更是将这种直观的审美体验与对恋人对爱情主观的情感诉求融于一体,物我合一,情于景醉,使得花木的美丽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恋人的容颜变得自然而又圣洁,爱情的滋味变得具体而有情调。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道:“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草木之物、繁花之景等外在的情境都与人的心灵相通,和人的情感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在本真的审美共性下将爱情这一主题演绎得自然纯真,《诗经》中花木与爱情的碰撞,就是主观与客观的激荡,人心与自然的合唱。
参考文:
[1]布莉华、刘传.中的植物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3).
[2]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毛苌、毛亨.毛诗故训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方玉润.诗经原始[M].中华书局,1986.
[5]姚际恒.诗经通论[M].广文书局,1977.
[6]郑玄.毛诗郑笺[M].学海出版社,2005.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4、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9、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有趣的是,戏里戏外的人生反差,和以往角色的风格跳跃,并没有被她们演成一场“不知剩女愁滋味”的集体秀,而是戏剧性地被这些聪明、美丽的女人营造成一个起承转合的空间:既提醒你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别,又告诉你爱情和婚姻二者的距离。爱情,则始终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三个女人搭起一台爱情大戏,她们在镜头前神游太虚,于现实中接上地气。
蒋雯丽 我是“被改造”的好妈妈
从何时起,“剩女”成了不衰的话题?多年前的一部《好想好想谈恋爱》,让蒋雯丽、那英和梁静三个女人成为让大家新奇不已的“荧屏剩女”。如今当“剩女”熬成了“圣女”,升级版的《女人帮》也应运而生。蒋雯丽和梁静再次联手,上次因故错过《好想好想谈恋爱》的邬君梅终于进组,几个女人的好戏由此展开。剧中,几个超龄剩女的感情纠葛各不相同,蒋雯丽一改往日的知性形象,出演一个贪慕虚荣的时尚拜金女茱莉,她的爱情信条是非有钱人不嫁,但绝不做小三;邬君梅扮演的青霞是极有气场的大姐大,开跑车、开会所,但却一直生活在上一段感情的伤痛中;梁静扮演的凯西是高级白领中的“必剩客”,因为自己的强势而对男人具有极度的控制欲。
采访当天,蒋雯丽和邬君梅先后来到摄影棚,看到如同小鸟般“飞”进来的邬君梅,蒋雯丽起身热情的拥抱,嘴里还称呼着邬君梅在片场的“小名”。之后,梁静也从片场匆匆赶来,和邬君梅同屋化妆,两个女人事无巨细地开聊,完全没把身边一群工作人员当外人。蒋雯丽笑说:“她们就是这样,都是片场的开心果,叽叽喳喳的。”但那两位却一直表示,一部剧将三人凑到一起,完成了对蒋雯丽的大改造。
我被她们“改造”了
拍摄时,蒋雯丽身着白色罗衫,双眼微闭,随着阿戴尔的歌曲在房间里翩翩起舞,似乎重温着茱莉这个角色,也露出几分骨子里固有的冷静。摄影师娟子老师敏锐地寻找着蒋雯丽身上的多样性,一连串拍下来,对她说:“我觉得,已经有了。”蒋雯丽舒心地走出影棚,拖着长裙驻足看了一会儿大厅电视中播放的戛纳电影节明星红地毯,顺便等待和其他两位女星的合拍。
“是的,我其实是一个挺拘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太会冒险,往往会有很多顾虑,有的时候我很羡慕那种心血来潮的人,说做就去做了,什么都不管。所以当导演开始想让我出演青霞这个角色时,我觉得那太像我了,反而觉得没意思。”直到扮演了有点放浪形骸的茱莉,蒋雯丽才意识到,出演这样的角色,好像完成了对自己性格上的一次转型。
片场数十天的合作,让原本的朋友变成闺蜜,“三个女人一台戏”也被印证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便拍戏再累,几个女人凑在一起依旧有讲不完的话题。蒋雯丽说:“我们天南海北地聊,好吃的好玩的、穿衣服、带孩子,都是那些属于女人的很琐碎的事。其实我性格中有男孩子气的一面,但一直被谨慎地压制着,是梁静和邬君梅的外放让我慢慢觉得,像她们那样真不错。加上我扮演的茱莉,打扮得花枝招展,整天致力于追求高帅富,确实逐渐变得肆无忌惮起来。一句话,生活中不敢做的事情,在剧里都实现了。”梁静说:“我觉得经过这回,打开了雯丽姐内心深处的另一扇门,她终于放开了自己以前压抑的一面,我说她的性格其实是闷骚型的。那天录节目她刚好从苦情戏《娘要嫁人》片场过来,完全不‘茱莉’了,我和邬君梅就一起呼唤,雯丽,快回来……”
在出演了丈夫顾长卫执导的电影《立春》后,蒋雯丽给观众的印象是隐忍而独立,但她一直在其他作品中突破这种固有的风格,周围的人评价她在工作上是一个执拗的人,这种固执可能源于她个性中不妥协的一面。造型师一边为蒋雯丽化妆,一边爆料她在片场的“义举”:“拍戏的时候是冬天,但因为剧组的原因,普通工作人员的饭总是冷的,有一次雯丽姐知道了,就给剧组下‘最后通牒’,说再这样我就不演了,结果之后果然有改善。她还总是将各种吃的拿到片场犒劳大家。”
蒋雯丽坦言,自己对钱看得不重,“大家一起高兴就好,我之前还请邬君梅和梁静去海南旅游,玩得特别High。其实我和顾导(顾长卫)那时候结婚,家里什么都没有,算是真正的裸婚,也不图钱,所以现在也不会算计这些。”
褪下明星的光环,换上家中的柴米油盐,她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有憧憬也有忧虑。蒋雯丽说自己和很多家长一样,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和钢琴课,“有时也挺心疼的,看他弹琴弹得都快睡着了,就会质疑自己干嘛给孩子这么多事情做。但我的目的其实是要他能摸下琴键就行,将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不期待他能学得神乎其技,而是要磨练他的意志,按照他自己的个性成长。”儿子上学后,蒋雯丽还特地把工作时间调成了“学期制”,“以前我都是走哪儿拍戏都带着孩子,现在时间就跟他一致。去年拍完《女人帮》,正好是寒假能陪孩子,今年的戏完了后又是暑假,又能陪两个月。我也和孩子说:你看我们一起啦,你上学我拍戏,假期完了你得上学,我也要开始工作了。”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审美特征 文化蕴涵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之苦,对婚恋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的刻画,均十分真挚动人,显示了古代人民单纯的性格和质朴的心灵。而在这些婚恋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水”的意象在《诗经》情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周南》中的汉水、汝水,《卫风》中的淇水,《郑风》中的溱水、洧水等等。《诗经·国风》中写到“水”的诗章共四十二篇,其中有关婚恋者就有二十篇。本文就此切入,试图在对这些水边情歌的解读中梳理《诗经》婚恋诗的审美特征,并进而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蕴。
一
《诗经》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至于婚恋诗,自然可以说是情者歌其思了。因此,《诗经》爱情诗的第一个审美特征就是主题明确单一,呈现出一种简洁之美。
《诗经》的开篇《周南·关睢》即笼罩着浓浓的水边情思: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抄》中说此诗写“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1]。全诗五节,反复抒发的全是对采荇女子的爱慕之情,细致地展示了追求爱情的过程,主题绝不旁逸斜出。《汉广》也是一首惆怅的恋歌,诗中反复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起兴,表达一位男子爱慕“汉之游女”而又不能如愿以偿的心情。在重复的咏唱中表现出爱情的执著和专一。《秦风·蒹葭》与《汉广》之意颇为相似,诗人自道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无论是溯洄还是溯游,都无法与在水中央的情人会面。男子只好站在茫茫秋水旁,遥望着水的一方,无限惆怅。诗作除了表现诗人的追求和惆怅,丝毫不涉及社会生活的其它内容。
《诗经》爱情诗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情感直率质朴,具有一种纯净之美。
《诗经》中的爱情诗产生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这时礼教虽已产生,但由于“礼不下庶人”,礼教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扭曲初民们直率质朴的天性。而且由于去古未远,因而他们的情愫仍然十分单纯,心理较少曲折,而表示爱情的行为也比较简单,一般都只限于纯情的表达,而没有坠入欲的泛滥。一如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有如《郑风·溱洧》,这是一首描述郑俗阳春佳日,男女相悦,相约郊游之作: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在三月上巳这个欢乐的节日里,男女杂沓,相聚水滨,相互嬉欢笑谑,且互赠芍药以示定情,情感如阳光般明朗,如水一样纯净,不涉一丝滥,只使人觉得质朴自然。
至于《郑风·褰裳》,人物心理似乎稍显曲折。女主人公同自己的情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告诉他。“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也是水边的笑谑之语,使诗歌增添了一种摇曳的风致,然而,其中的恋情仍然是一片纯净,一样的单纯。
《诗经》爱情诗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意境优美生动,表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作为民歌,《诗经》的形式是自然天成的,这是以后的时代所不可能有的。《诗经》产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度过了群婚制的蒙昧,混沌的荒古时期,进入了文明期。然而,还未到礼教和家族钳制和压抑人性十分严酷的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因此,《诗经》中的爱情诗人仍然能够在一块清新而浑朴的自然天地里自由地呼吸,一任天性的挥洒。这种人类童年期特有的自然和古朴的风貌,却使后世读者感到那是一种不可再得的至美的境界。
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河水清清,芦苇起伏。彼岸的佳人,隔水相望,似乎在白露中展开着笑靥。令人遐思无限,企慕不尽。在情景交融中,诗歌体现的是一种朦胧之美,有一种自然而工的意味。
《卫风·竹竿》是一位失恋男子之作,诗曰:“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首诗大概是这位失恋男子重游淇水时所作,他当初和一位女子在淇水边相亲相爱,言笑晏晏。不久这位女子出嫁了。这次他又来到淇水,只觉物是人非,不禁愁肠百转。诗的意境极其优美。
《陈风·东门之地》描写一个男子爱上了在河边劳动的姑娘,从对歌开始,发展为倾诉衷肠。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美。
二
《诗经》爱情诗之所以具有简洁美、纯净美和自然美的审美特征,除了与先秦时期礼教初设,人性较为质朴的原因之外,还与婚恋诗中反复出现的“水”的意象不无并系。先民们在歌咏情思之时之所以会普遍地提到和涉及到“水”,这里面无疑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笔者以为,这一现象的产生,至少与下面三点密切相关:
其一,与《诗经》时代人们尚且原始的艺术心理密切相关。原始思维的显著特征一是万物有灵观;二是具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在《诗经》时代,初民们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狭窄的知识视野和直线型的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就事论事,而不能或很少地把婚恋生活中的种种思想和情感与社会生活的其它内容联系起来,这就造就了诗歌内容的简洁之美。同时,对初民们而言,他们没有“艺术”的概念,不存在为文造情的问题,这又使他们的诗歌显得纯净和自然。由于他们都是“杭育杭育”派,因此他们最自然、最本能的艺术反应便是(或者说只能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道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意。于是,“水”的意象在《诗》中的反复出现就极其自然了,因为从远古畜牧业到原始农业,“缘水而居”的华夏民族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的情感几乎超越了陆地上任何自然物。从《诗经》中几十首情诗的整体来看,人物的活动场所,多是山阳水畔,森莽湖滨。“遵彼汝坟”、“泛彼柏舟”、“送我乎淇之上”,便是典型的句子。
其二,与《诗经》时代的地域民俗密切相关。据《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观察家。”[3]再看《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内传》中写道:“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两水(即溱、洧)上,招魂续魂,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4]而《艺文类聚》卷四引《韩诗》之言与此相似:“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由此可见,古人三月上巳临水祓禊是仲春之月的一项重要活动,可算是全民的节日。男男女女,齐聚水滨,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一边涤除一冬的尘垢,一边对歌欢笑。因此,水边的爱情故事自然就很多了。孙作云先生的《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5]一书对此点论述颇详,此不赘述。
其三,与“水”的原始神秘内涵也有一定的关系。《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曰:“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离骚》曰:‘水周于堂下也。’”[6]这里“水”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列女传》卷一载有娀氏之女简狄,浴于河中,吞鸟卵而怀孕,生契。事亦见于《天问》、《吕氏春秋》、《史记》等。这里,“水”又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两则神话都与生殖有关。有学者认为:“水是一种最原始的图腾之一,是男性的象征。正因为这样,女性浴水后怀了孕,就不难理解了。”[7]依照这种解释,那么,在《诗经》婚恋诗中,“水”与男女想思、相爱、相怨和相亲的普遍联系,则可视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了。
综之,《诗经》爱情诗中许多篇目都是以水为起兴,常常将男女恋情置于水的背景上,既是生活现实的真实再现,也与先民们对水意象的民俗理解密切相关。《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的爱情诗为我们展示了先民们水滨泽畔的欢乐与悲哀,也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的婚恋风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蕴涵。
注释:
[1]闻一多:《风诗类抄》,转引自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页。
[2]《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1页。
[3]《周礼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2-733页。
[4]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381页。
[5]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6]袁柯校注:《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265页。
一、运用动作模仿创建教学情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玩、好动,为了能够生动巧妙地将体育动作教会他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动作模拟的方式进行动作指导,给学生创造一种模仿学习的氛围。这种教学方式不受技术设备的影响,可以根据模拟的动作形态确定学习程度,进而更好地实施教学。这种动作模拟的情境,对于被模仿的动作的标准特别高,在进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模拟相关的动作。比如在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可能小学生对动作语言的表达并不理解,但是只要教师能够进行肢体动作展示,同时让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那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模拟广播体操的动作,在教学生体操动作的时候,需要一个掌握情况比较好的领操学生,对体操动作分步慢动作,同时让学生跟着模仿和学习,那样才可以确保动作的标准化。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日益明显。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情景,比如在国家开展体育比赛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比赛现场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对体育课程更加熟悉和热爱,又或者是通过体育课程的视频教学,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学习动作技巧。
小学生的理解力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动爱乐情境教学法”运用不同的故事场景、场地设备和现场氛围,用语言描述、提问、音乐、场地等方面进行情境创设。在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的意义,能够自己寻找学习的方法,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别人讲,而是需要靠自己去理解和吸收来获得知识。在学习《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教材时,我先用媒体让学生观看小猴摘桃的故事片断,然后提出问题小猴是怎样跳起摘桃的,又是怎样落地的,通过探究,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方法。
三、运用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景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稳定他们的学习状态,可以适当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播放与运动相关的歌曲,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背景音乐在课堂出现,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感受运动的状态,那样会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选择音乐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小学教材主要有:田径、球类、体操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背景音乐,比如在开展田径项目的时候,常常会让人产生疲惫感,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气势磅礴的音乐,让人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比如:《闪闪的红星》《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革命歌曲,激发学生战胜自我、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品质。又或者在武术教学时需要选用《真心英雄》《男儿当自强》《中国功夫》《中华武魂》《天地武魂》等一些的歌曲,不仅让学生充满斗志,也容易使他们掌握武术技巧。
四、运用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就是教育,好的生活环境能够给学生创造一种天然的学习氛围,而且很多体育动作也是来自生活的启发,精心安排一种生活场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体育动作的一些技巧,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以下就是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实践。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先让学生想象青蛙,小白兔等小动物是怎样跳的,让学生观察玩具青蛙的跳跃方法,通过观察模仿,然后,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池塘的荷花上练习,很快便理解和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在《前滚翻》教学中,我先用球和方块做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比较是球还是方块滚得快,滚得圆。通过情境向学生提问的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他们对动作要领掌握更好,也有助于体育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胸腔镜;腹腔镜;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术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c)-0069-03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of Jiey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Jieyang 52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value of thoracoscopy and laparoscopy esophagectomy combined with two field lymphadenectomy after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for middle esophageal carcinoma.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middle esophageal carcinom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rity of ID number.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esophagectom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oracoscopy and laparoscopy esophagectomy combined with two field lymphadenectomy after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surgery,the operation time [(132.21±18.42) min vs. (160.54±21.35) min],the amount of bleeding [(201.32±52.16) ml vs. (241.35±77.68) ml],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26.89±8.95) vs. (21.65±10.84) d],the hospital stay [(8.36±1.24) d vs. (10.92±3.24) 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Thoracoscope;Laparoscope;Esophageal cancer;Lymphadenectomy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手术切除治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案[1]。开放式切除手术为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术式之一,而随着腔镜技术发展,多个食管癌中心研究表明,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在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早期食管癌病例中[2-3]。但临床医师对于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应用于中期食管癌尚有争议,部分患者对其治疗疗效持怀疑态度[4-5]。同时,近来对于两种手术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对比的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明确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中期食管癌患者76例,以开放式食管癌切除手术为对照,研究分析胸、腹腔镜结合食管癌切除以及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中期食管癌患者76例,按照就诊ID号奇、偶数区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食管癌;②无严重心肝脑肺肾等重症器官系统疾病以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③所有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②药物过敏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③手术耐受度差,无法坚持完成试验者。
观察组患者39例,男女分别27例、12例,平均年龄(42.32±5.63)岁;癌症分型:鳞癌33例,腺癌6例。对照组组患者37例,男女分别28例、9例,平均年龄(43.62±5.53)岁;癌症分型:鳞癌29例,腺癌8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式食管癌切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按如下方法进行操作。①取左侧前倾卧位,于右胸第5肋后外侧作16 cm左右的手术切口,分离组织、游离肿瘤,进行胸野淋巴结清扫。②改平卧位,上腹正中作15 cm左右的手术切口,分离胃周血管,离断胃网膜右动脉以外其他血管,游离胃并制成管状,胃颈部作5 cm左右的切口进行机械吻合并进行淋巴结清扫。观察组采用胸、腹腔镜结合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全身麻醉后,按如下方法进行操作。①胸腔镜:取左侧前倾卧位,右侧第7肋间腋中线、腋前线第4肋间、腋后线第4、7肋间分别做切口,分别作为胸腔镜孔以及主副操作孔。进行肿瘤探查,明确肿瘤大小、周围组织情况,打开纵膈胸膜,分离下肺韧带、奇静脉弓,食管套袋后离断,清扫纵膈淋巴结区。②腹腔镜:分腿平卧位,脐下 1 cm、左腋前线肋弓下2 cm、平脐腹直肌外缘分别作为胸腔镜孔以及主副操作孔。腹腔镜下分离胃周血管,离断胃网膜右动脉以外其他血管。暴露肝胃韧带后离断,清扫周围淋巴结,胃左血管暴露后“骨骼化”并双重夹闭离断。打开膈肌裂孔进一步完善淋巴结清扫,上腹正中作约5 cm的切口游离胃并制成管状胃,胃颈部作5 cm左右的切口进行机械吻合。
术后常规镇痛、抗感染处理,禁食以及胃肠减压1周。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主治以上级别医师操作,详细记录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天数以及出血、肺部感染、声音嘶哑、乳糜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手术疗效的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声音嘶哑、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自1992年首次实现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手术后,胸、腹腔镜结合切除手术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食管癌分期与腔镜下切除手术选择的研究尚有争论[6-7]。孙宁波等[8]报道113例腔镜手术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腔镜手术在Ⅰ、Ⅱ期病例中存在明显的手术优势,但病例研究量较少。而部分研究者认为T3N1M0分期以下的食管癌病例应采用腔镜切除手术[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
淋巴结清扫数目一直以来被认为影响癌症预后的重要因素,多个中心研究认为淋巴结清扫数≥24枚才能使患者生存受益[13-1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个,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胸、腹腔镜结合手术在淋巴结清扫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这可能与腔镜放大作用有助于游离组织,便于深部淋巴结清扫有关;同时,特殊位置如喉返淋巴结,开放式切除手术清扫由于手术视野较差、为避免伤及神经故趋于保守,而胸、腹腔镜结合手术在腔镜引导下有助于进行筋膜间隙以及血管鞘淋巴结清扫[16]。
综上所述,胸、腹腔镜结合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中期食管癌安全可行,淋巴结清扫较开放手术效果更优。但由于本研究病例研究样本量有限,手术开展时间较短,对于胸、腹腔镜结合食管癌切除远期疗效尚不明确,随着更多传统开放手术与腔镜食管癌切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完成,胸、腹腔镜结合食管癌切除手术在食管癌外科中的优势和地位将得以明确。
[参考文献]
[1]陈鹭,黄晓俊,孙洋,等.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1):51-58.
[2]潘华光,胡旭,张仁泉,等.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160例[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8):56-59.
[3]王晓骏,张铸,孙清超.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375-382.
[4]朱宗海,吴昌荣,薛恒川,等.食管癌切除现代二野与传统二野淋巴结清扫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6):28-30.
[5]刘一胜,李小平,陈柚君,等.胸腹腔镜和开胸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中远期预后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340-1342.
[6]傅雪颜,王浩,吴佩卿.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根治术36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3):296-298.
[7]周子浩,谢亮,贲晓松.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在根治食管癌中的应用观察[J].微创医学,2016,11(4):588-589.
[8]孙宁波,季怀军,任昆仑,等.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 22(12):30-31.
[9]金虎日,车成日.电视胸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4):1727-1728.
[10]徐文鑫,徐广全.微创外科技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1):74.
[11]王蕊.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6):130-131.
[12]肖文光,马可,彭林,等.胸腔镜与开放食管癌根治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情况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 17(9):911-914.
[13]臧豹,赵建强,侯予龙,等.食管癌微创与开放根治术在淋巴结清扫和g后早期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3):205-208.
[14]吴汉然,解明然,柳常青,等.完全胸腹腔镜联合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近期结果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0):1301-1306.
[15]刘波,刘鹏飞,康明强,等.胸腹腔镜与开放手术食管癌切除术二野淋巴结清扫治疗中期食管癌的对比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4):1577-1581.
关键词 诗经 民族精神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U Yingying
(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The book of songs"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ut its heritage of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our nation, we become the cultural wealth of valuabl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sm
《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汉语文学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代表着我国先秦文明的集大成的成果。《诗经》的主要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记录、收集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全面,为我国古典文学与传统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此外,《诗经》集中展示了先秦时期中国人民的朴素情感与真挚精神,为我们民族特质的延续和进步提供了范例。
1 《诗经》展现了浪漫开明、大度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是先秦民间文化的发端之作,在古代乃至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独特而崇高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盛行一时,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以爱情诗为代表的《诗经》诗歌为人民集中展现了我国先民对自然、生活与未来的热爱,这是一种浪漫开明的精神和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此外,《诗经》的很多诗篇大气磅礴,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先河,为构筑汉民族大度包容、气象万千的民族气魄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从这点来说,《诗经》为我们民族的气息找到了发源点,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诗经》中的名篇《国风・秦风・蒹葭》一诗,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浪漫爱情、淳朴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从一个侧面投射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2 《诗经》集中表现了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民族主义情怀
《诗经》之所以伟大绝不仅仅先于那些浪漫主义的爱情诗歌,更重要的是因为《诗经》具备一种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可以激励更多的仁人志士为振兴民族和国家为竭力奋斗。在《诗经》305篇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运用讽刺手法对封建主义制度、腐朽官员、不良现象的影射,也可以看到对穷苦百姓、下层民众的同情与怜悯。所以,《诗经》中包含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夹杂其中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怀令人动容。在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进程中,《诗经》应运而生,到了春秋时期《诗经》基本成书,所以《诗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显示出浓烈的时代特征,也彰显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诗经》中蕴含的朴素的卫国情绪与宗国情感,是那个时期的人们精神特质的依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熔炉。一方面,《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可以表现为对本国、本地的保护,对别国的抵御和战争;另一方面,《诗经》中以保家卫国、忧国忧民为题材的诗歌屡见不鲜,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发展早期民间爱国精神的变迁。所以,《诗经》的诗歌是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创造,是民间文学的变化的产物,根植于那个时代、那种文化。
例如,《国风・邶风・击鼓》就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们为了保家卫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其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等诗句,就表现了男人为了参加保卫国家的战争为放弃家庭、妻子的场景,场面感人至深、让人潸然泪下。所以,《诗经》中类似的内容集中体现的爱国情怀是时至今日都值得发扬和传颂的。
3 《诗经》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情感与精神
《诗经》是先秦时期民间文明的展示,其中着力渲染了具备神话传说色彩的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人类的发展状况等。《诗经》为人们的展示的则是一种自然属性下人的主导地位,引申开来可以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我们强调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时候,《诗经》中的人性化色彩仍然放射着光芒。很明显,《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都已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感变化、日常劳作、爱情婚姻等为主要线索,其贯穿始终的就是“人性化”要素。也就是说,将人的生命、生活与成长作为诗歌创造的主要方向,是《诗经》的集中贡献,也折射出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对于其他对于的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古罗马的宗教文化等,我国的《诗经》始终以人的事务为创造主线,显示出了我们民族的人本主义气质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提倡以人为本,着重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与精神动力,这与几千年前的《诗经》精神似曾相识,体现了伟大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延续。
比如,《国风・卫风・氓》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集中鞭挞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毒害和侵蚀,展示了弃妇爱情婚姻的悲剧场景,至今读来都让人思绪波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其中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体现了女主人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痛苦轮回;“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借桑叶的陨落碍事女主人的心情低沉与情绪的失落,其中的真挚情绪让人感动。类似的诗句比比皆是,集中体现了《诗经》始终关注人的情感与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与写真主义的诗歌作品,为中华民族人性化精神的延续提供了可参照的蓝本。在今天,我们宣扬《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依据。
4 《诗经》体现了积德行善、弘扬正义的民族精神
《诗经》具备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充满“正能量”,这一点恐怕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诗经》对那些带领族人迁移定居、开发事业、抵御自然灾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祖先、民族首领等给予了热烈的歌颂。如《大雅》中的《生民》歌颂了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邵地、开创祭礼的丰功伟绩,《公刘》记述了公刘带领周人自邵迁幽、开始定居并发展农业的事迹。这些诗篇都把弘扬社会正义、展示民间劳动人民的能力作为主要对象,是民族伟大精神的发源点。
其次,《诗经》对现实生活中本领超群的能人及种种社会美德大加赞扬,如《卫风・淇奥》赞扬卫武公年过九十仍严于自律、善纳人谏;《豳风・狼跋》赞扬公孙的宽厚与仁爱;《风・定之方中》赞美卫文公大兴农业、克勤克俭的美德……
综上所述,《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也继承和延续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殷达兰.《诗经》中的乡土情韵[J].文学教育(下),2009(1).
本文主要围绕汉乐府爱情诗中女性形象进行归类分析,从女性自身性格及其婚姻爱情状况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勾勒出汉代女性社会群像。
关键词: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类型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汉乐府是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汉乐府)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其中有一批与女性相关的爱情诗,它们体现了汉代女性日趋低微的社会地位,生动地勾画出当时社会女性的典型群像,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中华民族女性身上典型的性格特点。
一、质朴纯美的热恋女子
《上邪》被后世誉为“短章中神品”,清张玉《古诗赏析》评道:“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
作者从反面设誓,连用五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忠诚,用语质朴自然,感情自由奔放,彰显了该女子纯真感情里蓬勃的生命力,也表现了汉代女子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执着。
较之《上邪》的热情真挚,《江南》里的女主人公在表达爱情时,显得更为委婉含蓄。女主人公以“莲”谐“怜”,以“鱼”谐“侣”,描写出她对恋人纯美的爱慕之情。这首乐府体现了她对恬淡静美爱情的追求,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汉代女子对纯美爱情的向往。
二、机敏美丽的适婚女子
汉代,世族门阀势力异军突起,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提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身无立锥之地。”世族豪强们巧取豪夺,连他们的家奴也仗势欺人。缘此,人们创作出了《陌上桑》和《羽林郎》。
《陌上桑》中,秦罗敷是一位美丽的采桑女,在采桑过程中被好色的五马使君见到后欲霸占为妻。面对五马使君的调戏,罗敷义正言辞地怒斥他,“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为了断其非分之想,罗敷还从权势、财产、官职、相貌、气度等方面夸耀自己的丈夫,让五马使君无地自容。
胡姬是辛延年《羽林郎》中的女主人公。在对豪奴冯子都的反抗方面,她更为直接决绝,说出了“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驱。”的豪迈言语。她的拒绝,委婉中透露着坚毅,凛然不可侵犯。
两位女主人公面对豪强的调戏,采取的是忠贞自守的反抗态度,反映了汉代女子忠贞的品性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三、缠绵真挚的温婉思妇
《九歌》中有言:“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两汉期间,由于仕子的游学、游宦,再加上时代的动乱,对外战争频繁,男子经常被迫漂泊在外,造成多少家庭的“生离别”。汉乐府中《饮马长城窟行》和《伤歌行》中的女主人公便是其中代表。
《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据李善《文选注》引郦善长《水经》言:“言征戌之客至长城下窟泉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本诗以思妇的口吻抒情叙事,前面写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后面写丈夫寄来的书信,通篇写“相忆”,现实与梦境结合,突现了其深切真挚、哀婉缠绵的相思之苦,令人动容。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有言:“《伤歌行》,侧调曲也。古辞伤日月代谢,年命遒尽,绝离知友,伤而作歌也。”然《伤歌行》假借思妇的口吻写成,诗中成功塑造了一位柔肠百结的思妇形象。诗女主人公情感围绕思念心上人而一层层延展开来,由思恋、哀伤、彷徨、悲恸,发展至“舒愤诉苍穹”,足见其思念之深切,读罢令人心碎。
不难看出,两首诗的字里行间都萦绕着妻子对丈夫的相思之苦,塑造了翘首远望倚门凝视、辗转难眠的思妇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汉代女子忍受别离凄苦,执着地守望着爱情的艰辛与坚定。
四、柔韧坚强的哀怨弃妇
汉代,随着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等理论的定性与发展,女性的地位日趋低下。于是,在汉语福诗中出现了描写形形的弃妇形象的诗歌。在被抛弃后,她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面对爱人的离弃,一些人激烈反抗、主动相绝,《有所思》和《白头吟》的女主人公均为其代表。
《有所思》中描绘出了一个大胆泼辣、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她对恋人的思念是炽热的,而闻其心变时的行为又是果断刚毅。她这貌似绝情的言语和举动正是深情所致。诚如罗根泽先生所言:“(《有所思》)誓言‘勿复相思’,正见其相思之深,纯将一时迸裂的感情,抒为文章,此种奇作,古今中外,皆不多见,专门诗家,更不能道其只字。”而《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虽为弃妇,但她感情强烈,思想清醒深邃,全然没有自悲与自怨,“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亦表现出其刚烈。
面对爱人的抛弃,也有些女子则选择了逆来顺受。汉乐府爱情诗中,《上山采蘼芜》和《怨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逆来顺受的典型。
《上山采蘼芜》中的妇人美丽、勤劳、能干。但难逃被休弃的命运。她身上亦体现出了古代女性柔顺坚韧、用情专一的特点和宽容大度、忠于爱情、坚贞不移的美德。《怨歌行》中的弃妇,似乎更明白自身遭弃的命运。诗中用合欢扇来喻女子,借“秋扇见捐”展现了汉代女子较低的社会地位。短短十句,写出女子一生的盛衰变化,也表现出其无法自主的命运。无怪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五、死生相随的贞烈女子
生死相随,是爱情的至高境界。汉乐府中《公无渡河》、《艳歌何尝行》和《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正是这样的代表。
《公无渡河》全诗寥寥数语,却见微知著,尤其是妻子死前“将公奈何”的长叹,饱含了妻子对丈夫无限的爱恋。
《艳歌何尝行》前半部分描写男子洒泪告别爱人,后半部分描写女子对重新聚首的期待。诗中拟人化的描写把离别哀情表达得低回曲折,也将这份生死相随的爱情刻画地入木三分。
汉乐府爱情诗中,最著名的生死恋篇目应属《孔雀东南飞》。在面对苦难时,刘兰芝的隐忍和表现出的温婉谦和,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柔韧坚强的精神。同时,她以死殉情的决绝又体现出了其渴求忠贞爱情、敢于与封建礼教和不平等地位相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失为汉代妇女精神的剪影,体现着汉代女子对爱情的态度。
汉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兼具开放与内敛的时代气质,反映在当时主要文学形式――汉乐府上就形成了性格多样的文学形象。故而,汉乐府爱情诗中存在着众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在面对爱情时,有的果敢决绝,有的羞涩含蓄,有的举棋不定,有的逆来顺受,有的至死不悔……这样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是汉代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产物,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景像。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范晔.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东方出版社,1996.
[5]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8] 张玉谷.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故事情境教学法;古典诗歌;诗经
一、新课程对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歌,应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感受诗的音乐美,进入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古典诗歌的特点及其教学要求
高中古典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隽永,内容深刻含蓄,情感意境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支离破碎地拆分字词句分析,就会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学生也会兴趣全无,无法体味挖掘诗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而故事情境中的教学,可展现大量语言信息、拓宽知识面、生动情节、丰富情感意境,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符合其思维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浓厚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故事情境教学法是古典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故事情境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故事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故事情景为教学载体,把教学目标渗透其中,把教学内容融合其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入景动情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落实各项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四、故事情境教学法在《诗经两首》中的实践运用
《诗经两首》是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词”第14课,包括《静女》和《氓》两首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①把握诗歌的情节和主题,情感交流,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②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认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及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本课的教学设计,扣住“真挚又变幻莫测的爱情过程发展”为主题线索,贯穿《静女》、《氓》两首诗,用“拟小标题”“串联拓展相关诗歌作品”的方法,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呈现画面,再结合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情激趣,以诗动人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学习《诗经》二首,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爱情之伊始:《爱慕“秋水伊人”》
我们学习过《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一方”这种“可望不可即”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的呈现。“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指明,却让人充满想象,河水的阻隔了“伊人”,易联想到“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引起情感共鸣。
(三)爱情之萌动:《执着追求“窈窕淑女”》
我们学习过《诗经・国风・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第一节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诗歌重在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真挚热烈的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四)爱情之苦恋:《“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让学生发挥联想,身临其境的感知诗歌内容,想象体会: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离是极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暂的分别,时光也很漫长,生动展现了想念情人越来越强烈的情感,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让读者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发自心底的呼唤,唤起情感共鸣。
(五)爱情之相见:《约会“静女”解思愁》(教学重点一)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充分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景”,深层理解诗歌情感。与诗歌文本进行情感对话,感受《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揣摩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六)爱情之结合:《“桃夭”之时,执子之手》(过渡,引入新课文)
《诗经・国风・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恋爱―结婚”就一定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有时爱情并不一定完美,我们来学习诗歌《氓》。
(七)爱情之终结:《“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教学重点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2)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3)《氓》讲的是爱情悲剧。请学生探讨: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最后敢于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命运,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要强得多,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