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的差量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概述
地球化学测量是近几十年随着信息技术、化学技术和勘察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项新的技术体系,在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发现土质中的异常,并解决和评价其中存在的异常状态来进行找矿工作的。这种异常状态对于地球化学背景而言又存在着特殊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在工作中研究地球化学异常是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在找矿工作中,在矿区或者未曾受到矿产元素的影响,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和天然元素未曾发生明显的地球化学变化,则这一区域被称之为地球化学背景。
二、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应用意义
矿产资源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类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过多年的矿产开采和勘察,使得在目前的矿产勘察中新的矿产产地的寻找越来越困难,大型矿床的勘察更是存在着巨大的隐伏性和机遇性。根据多年的矿产勘察实例进行分析,采用化学测量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察与开采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勘察中,其效果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金、银、铂等珍贵金属矿产的勘察历程中,这种方法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见效快、成本低的技术手段,同时在地质样品分析技术不断完善与改进的新时期,地球化测量方法中对于微弱矿化的直接接受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对于辨认矿产种类、发现矿产储量提出了更加丰富的技术依据和理论基础。
三、地球化学测量法勘察金矿的主要方法
随着勘察程度的提高,在出露区找到新矿床的可能性变小,加强隐伏区找矿法的研究与应用是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定点及编号
将采样点的位置准确地标定在相应的图件上称为定点。测区用规则测网采样时,将测量结果换算成坐标落在图件上。采样点的误差最好不超过点线距的1/20-1/10。若用不规则测网采样时,定点的误差要大些,一般要求定点的误差在相应图中不超过1mm。编号应按所采样品顺序、工种、不同方法分别进行连续编号。
2、采样
2.1采样对象为基岩
地表岩石测量采样有三种方式:采新鲜基岩、采半风化基岩和风化基岩的残积碎块。采集时一般在直径1m范围内,敲取3-5块组成一个样品,分别包装不得混淆。要注意避免样品的人为富集和贫化。对钻孔岩石采样时,应对岩芯自上而下按一定间距采样,每个样品在点距1/10范围内采3-5块组成。点距一般为0.5-5m,近矿加密,远矿放稀。浅井、探槽、坑道内的采样基本与钻孔岩芯采样相同。进行岩石背景测量采样(即正常区的岩石采样)时,应在采样点1m2的范围内,均匀采取无矿化现象的新鲜基岩3-5块组成一个样品。为了有代表性,同种岩性样品数一般不得少于30件。所有岩石测量的样品重量一般为100-200g。
2.2对象为正常发育的残坡积层
样品应当采自最富含指示元素的层位,一般采自残积层。腐植殖层因含大量植物根系等有机质对分析工作不利,故不予采集。混入的岩石碎块、植物根系应予除掉。每个样品的原始重量为100-150g。
2.3金矿岩石测量
原始样(100-200g)干燥粗碎过20目筛孔研磨全部过30目筛孔缩分至40g研磨过80目筛孔取20g送分析剩余部分留作副样。
采样层位的确定原则应为有利于金属活动态富集的稳定的层位,样品为长期滞留本地,基本未经运移。在首先考虑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和有效性,保证地质效果的前提下,要注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经济成本。
3、加工
样品加工的目的是使样品的物质组成和粉碎程度符合分析测试要求。土壤样品采集后,均严格按样品加工的操作程序标准执行,采用风干、日晒的方法,随时擦搓或用木棒轻敲碎样品,过40目筛,装入纸袋。为防止各种污染,加工完一个样品后,将所用工具刷扫干净,再用于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并对当日加工的样品进行查对,查对无误后每10个样品用线绳扎紧,按顺序装箱。样品加工程序是:晒干搓碎过筛充分摇荡对角线缩分装袋装箱。样品加工满足化探工作要求。土壤样品过40日后,交中心实验室加工处理,磨碎至200目进行5个相态的提取测金分析。
4、数据处理
勘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是应用数学方法从地球化学原始数据中提取指示元素的信息,揭示指示元素含量(变量)与各种地质现象的内在联系。其结果和图示信息为异常圈定、异常评价和靶区筛选找矿提供有效的研究和服务。只有确认测区内元素含量是属于或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或正态分布时,才能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背景值和背景上限值。如果符合,可以用正常的程序进行处理,如果不符合须对原始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剔除后才能用正常的程序进行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偏度、峰度检验法。
四、地球化学测量法金矿勘察的作用与效果
勘察地球化学自20世纪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从矿产勘察的一种经验或技术,发展成为一门行之有效理论体系的地学分枝科学。目前除了传统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地球化学测量等方法外,还发展了如构造叠加晕法、热释汞法、电地球化学法、酶提取法、地气法以及金属活动态测量等新方法。
矿产勘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种单纯或单一的化探方法都很难对发现的化探异常做出圆满的解释。因此在实际勘察工作中,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化探方法与地质、物探、遥感等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和优势,最大限度的克服异常的多解性。此外,任何一种找矿标志和指示元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矿床类型和成矿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利用上述方法时还必须结合具体矿区的地质背景,在地质研究的指引下有针对性的进行。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及时掌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社会信息,科学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十分重要,为此,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其必要。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有效提高在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工作其他领域中收集、分析、整理各种资料的科学性和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往课程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重理论、重讲述、轻实践的现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因此,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及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极其重要。
一、《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许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笔者所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们通过实地发放和网上发放的方式对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以及承担过该课程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随机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四川、云南等省高校,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6份。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基本概念与方法,选题、研究设计、撰写调查报告等理论知识和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认为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0%的学生认为“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大的收获”;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参与研究,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实际社会调研打下了基础, 但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该课程所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二)教学形式方面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先进行理论讲授,后进行实践,实践往往限定在校内,或者网上调查及收集资料。长期以来,以教师主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只顾听和忙着记笔记,缺乏课上的吸收理解及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这种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不便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的结合。问卷调查中,在你曾经学习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讲授、案例学习、讨论;但是讨论中,学生主动发言的少,气氛不踊跃,师生互动少;有在课程讲授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仅仅有9%;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课外实践、案例学习、讨论;学生们更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希望教师与同学之间进行较多的互动,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知识趣味性。
(三)考试形式方面
收到的调查问卷中,本课程是必修课的专业,90%以上要求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的学校虽然在人才方案上注明由老师确定考试形式,但是90%以上采取了闭卷考试的方式;本课程是选修课的专业,95%的学校不限制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和课程论文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95%的老师采取要求写调查报告、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形式;但是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大多数是文献查询的资料整理完成,极少是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真实反映;教师反映这些考核方式基本能反映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收获,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准确性。
总体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完全实现理论性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主体―客体”为主的师生关系
当前,教学活动中还没有摆脱“教育者中心”、“受教育者中心论”和“互为主客体论”,局限于用“主体―客体”范畴来界定师生关系,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角色自居,自认为是传播知识的主题,学生仅仅受接受知识信息的受体,“讲与听”的教学模式,自然导致,“演员”与“观众”的师生关系;尽管教师在教学的“舞台”上,非常认真的讲课,努力扮演称职的“教师角色”;但是,无法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与和谐,不利于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了等待被灌输的、能力缺失的客体,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体现。
(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否
随着社会快速变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变化,高校教与学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影响下,日益游离在课堂、网络与社会之间,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受到前所没有的冲击。
(三)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知识和具体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学校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与课程很少能达到一致的,加之考虑到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人身安全等问题,许多学校在人才方案上设置了课程同步的实践环节,但是,却不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时量和调研目标。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就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部份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教学观念落后 ,不精通网络媒体技术;理论功底薄弱和教学经验的欠缺,这就使得教学中,在教学深度、难度、广度等方面受到限制;有的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设置调查课题方面,不能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者不能设置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社会资源能够获取丰富信息的课题,从而导致调查的实践环节不容易有序、有效地展开。
三、构建“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及实施途径
在社会调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强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双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进行知识的吸收、应用的主体;“一强化”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两翼”分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在左翼的引导下,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查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推广到右翼的实践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左翼与右翼的共同推动下,才能畅游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知识汲取和社会实践调查的领域中。“一结合”就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一)确立师生的“双主体”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坚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个性的发展,接纳学生、教师由“主宰”向“主导”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观众、转变为参与课堂讨论、发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观点,成为积极进行课堂互动的参与者;转变为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主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价值感和实践意义。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性质以及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育部精神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各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根据课程的内容,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等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有针对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缜密的安排、调查前的联系工作、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必要时购买学生安全保险、检查学生的社会调查进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调查方法和技巧、解决临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师生交流和调查总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课堂学习的调查方法和具体实务技巧、并运用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沟通、倾听、观察等技巧,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中还要注意社会调查的伦理准则等等。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三)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认真讲授社会调查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本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问题研讨、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教学活动及实验室模拟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课程进度,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学习体会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开展研讨活动;根据设计的课题开展个案调查、集体访谈、实验法应用等模拟训练活动;尝试网络教学与研讨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就是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一方面根据当前社会现象选择和确定调查题目;一方面可以与自己及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以社会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的应用性课题的论证和立项,确定调查内容,制定社会调查方案,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拟调研题目。学生根据确定的调研题目、组织调查小组,设计调研方案、设计问卷等;学生带着科研任务,做好调查前的一切准备,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收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多样化
对于课堂研讨、社会实践的过程进行实时评估。对于参与课堂互动、实验室模拟训练活动的情况进行讲评,将讲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进行社会调查之后,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对调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选,记入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中;或者直接以研究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报告作为课程结业考试成绩。
(五)教师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的授课对象是90后群体,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其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且大都都有一技之长,形成授课对象本身知识的超前不规则集聚状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分析、结合90后自身特点和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寻求最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最佳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主题富于时代性,扑捉课程所在学科最新理论、方法和技巧,掌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权。
四、小结
二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到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的环节,进行了“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的尝试,主要利用开课学期所在的双休日、“端午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时间开展具有明确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对我校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踪分析,收到了实效,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标。今后,学校可以与驻区、所在城市的人大、社区、政协等部门联系、就当地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涉及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注释:
①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一、衔接的必要性
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则要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教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教师应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教师的教学风格,适应教师的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教学工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我国有关环境的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2.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能力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3.实施渗透性衔接教学
渗透性衔接教学是指按高一的教学顺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改善。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化合价的定义、化合价的确定方法、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在此之前,还需要训练学生熟记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这样,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数理化各学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都降低了要求,而高一各种教辅资料中的计算题型出现的前后顺序没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高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三年的规划,要将各种计算题型及计算方法如关系式法、代数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守恒法等,进行有计划的渗透讲解,在某一教学时段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4.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教师加以及时引导,可使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要从本质上去理解,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及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元用信息的识别;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查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盲区”,故我们在复习初中内容时绝不能匆匆而过。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关键词:高中化学 解题 方法
高中学生在做化学习题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部分高中生把化学概念记混了,有些高中生感觉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思考化学问题,有些高中生在做题的时候把公式用错了。高中生在做化学习题的时候会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宏观地看待化学问题的思路,以致于做题的时候只会死记硬背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却不会自己找到解题的策略。高中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从引导学生找到做化学解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切入点开始,让学生宏观地理解化学问题,然后逐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解题水平。
一、用抽象归纳的方法把握化学概念
部分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思路依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思维层面上,他们认为只要把化学课本中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就能解决化学问题。可是在实践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化学知识涉及的层面非常广,习题的内容千遍万化,学生觉得这些化学习题超过了课本中说的范围,就不知道该如何解题了。
化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生学习化学的目标不是为了背熟概念,也不是为了背熟公式,而是要能够自己去看到、分析、验证化学的规律。以教师引导学生做习题1为例:
下列例子中,不属于化学例子的是哪一个?
A.使用甘油加水的方法保护肌肤。
B.将明矾放在水里净化水质。
C.烧鱼的时候,加入料酒去腥。
D.一把菜刀生锈了。
有些学生认为,以上的例子,有些化学课本涉及过,有些化学课本没有涉及过,我怎么知道哪个例子一定不是化学例子?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的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就会发现化学变化是指两件物质在一起会产生新的物质;而物理现象则是讨论物质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学生理解到这个规律后,就能看出只有A是物理变化。这是因为甘油加水是利用甘油吸收了水份产生膨胀的现象,然而它本身依然是甘油,没有变成别的物质。高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抽象看到化学问题,用寻找化学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寻找正确答案
有些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会因为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所以认为自己一定不能正确地做出习题,于是就随便乱做。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即使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只要自己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时也能正确地解出习题。比如说应用数形结合法、逻辑判断法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学好化学知识,单靠死记硬背化学课本中的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是不行的,因为学生有可能不能牢牢地记住化学课本中的每一条知识,而且化学知识应用的范围千变万化。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只有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用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适合解题的思维方式,才能提高做化学习题的水平。
三、用提炼公式的方法计算数学问题
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有时会抱怨,他们认为化学的置换公式那么多,自己似乎不能牢记每一条化学知识。如果自己连化学置换式都记不牢,又怎么能够做好化学习题?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如果化学置换公式是从具象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规律,那么化学置换本身也存在规律,学生如果能够发掘出化学置换公式的规律,他们就会觉得记忆化学公式并不困难,从而他们就会提高做化学习题的效率。以习题3为例:
现有一个容积为1L的干燥烧瓶,使用向下排空气法充入MH3,目前已知烧瓶中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9.7,以该气体为对象,对它进行喷泉实验,如果喷泉停止以后进入烧瓶的体积为 L,那么求溶解的物质量的浓度。
所谓的十字交叉法,即将未知的参数设为x,以解方程的思路来作化学置换。即: 。如果将十字交叉法描述为图1,那么可将该题的已知条件描述为图2,该题的解析过程为:M=2×9.7=19.4,十字交叉结果为图2。
关键词:化学实验;激发兴趣;学习方法;主体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创新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巧妙地应用我创新的化学实验。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讲,对某一学科的重视,往往是感性的认识,而非理性的。教师在授课时,创设一些有趣的实验,刺激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上第一节化学绪言课时,我增补了几个有趣的实验:炉具清洁剂变鲜花、紫葡萄酒变红葡萄酒、清水变牛奶等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炉具清洁剂变鲜花
■
图1 用酚酞浸泡的滤纸花喷清洁剂前
■
图2 用酚酞浸泡的滤纸花喷清洁剂后变红
二、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微观的概念宏观化,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将二氧化碳气体直接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很难说明确实发生了反应,让学生归纳总结其性质,是很困难的。我就此设计了如下的实验:通过U型管两端的液面升高的明显差异(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在一个连通器中进行,对比强烈、明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神奇,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说明NaOH溶液与CO2气体确实发生了反应,这样可信度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该实验中,学生还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如图3和图4所示:在量锥形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分别向两个锥形瓶中用注射器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震荡,然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实验现象:与氢氧化钠溶液相连的U型管一端的液面升高。实验现象说明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中气压变得更小,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排除了溶剂水对实验结论的干扰。
■
图3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前
■
图4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
三、灵活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我提醒学生课本使用的是软质塑料瓶,瓶子变瘪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如果不是软质塑料瓶而是硬质的集气瓶现象会怎样?学生讨论非常热烈,从提出的方案中有选择性地进行实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了化学知识,师生共同完成了在充满二氧化碳集气瓶加水,震荡后集气瓶倒置玻璃片被吸住的实验。
四、开展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课本上在探究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时,往有色溶液中加入活性炭,溶液需要40分钟左右才能变澄清,通过创新之后的实验,在注射器中将有色溶液通过蘸有活性炭粉末的脱脂棉,得到的就是无色溶液,而且复习了过滤的操作,操作时间也大大缩短,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为直观、最为形象,最具说服力的好方法。利用化学实验的创新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了解。
【关键词】化学是什么;预习;学习方法;笔记;化学实验;精炼;课外阅读
一、化学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我们学化学,学什么?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首先是一门实验学科,然后才是一门理论学科。可是在现今的环境下,我们中学化学就是为了考试能有一个好成绩!所以我们学化学很大程度是为了应付考试。虽然我们学化学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如果连考试都应付不了的话,那也未免有点太低档次了。 要学好化学毫无疑问应该要首先注意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书本上的东西永远是书本上的,不经过实践你永远学不到真正的化学,或者说你和化学这东西没有真正的感情。
二、做好预习。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我们要帮助学生通览教材、大纲。教师要熟悉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学习内容及订出学习计划,使得所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化学的学习。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使用。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问题。最后想说的是:“兴趣”和信心是学好化学的最好的老师。这里说的“兴趣”没有将来去研究化学、做化学家的意思,而主要指的是不反感,不要当做负担。“伟大的动力产生于伟大的理想”。只要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重要,他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并逐步对化学感到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随之信心就会增强,也就不会因为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泄气,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学生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兴趣”和信心是你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四、必须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一定要做到课后复习。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 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 多做练习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 重视“错题本”的作用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错题本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五、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一些具有实验能力的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因此,一个学生的实验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所进行的实验成功与否。心理学认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所以,实验能力是指与进行化学实验有关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实验能力是个体的特征,这种特征也不是一般的特征。实验能力专指仅仅符合从事实验活动要求的个体心理特征。进行化学实验活动,要求的不是某一种能力.而是许多相互联系的能力。每年化学实验占考试的分值越来越高,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多做实验。做实验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思考如何做,还可以怎样做。
六、及时反馈,精练习题
学完每一章节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适当选做一些经典习题,但必须克服盲目做题而陷入题海之中。在做题时不要只就题论题,要尽量拓展思维。如在做计算题时,注意精选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好题。在解法上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寻求一解多题规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七、拓展知识,阅读课外读物
一、化学习题教学的意义
1.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是具体认识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要实现两次飞跃,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是建立概念、发现规律、探究原理的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对化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但对抽象的概念、规律、原理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完整的认识,很多易混淆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是从理论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通过化学习题课的教学可以巩固新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正确的理解化学规律和概念的基础上,把化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
习题信息的反馈是同时针对师生的.首先是教师教学的反馈,教师能及时通过学生做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将调整教学计划,分散教学难点,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以优化,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学生通过解题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知识理解的误区和盲点,及时更正,达成知识点的应用和迁移.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放性习题能够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从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高中化学习题教学有效性策
略
1.构建解题模型强化解法指导
(1)元素化合物的解题模型
元素化合物解题模型包含元素及其单质,其化合物的组成、性质、结构、用途、变化、存在以及制取等内容,在习题中主要表现在考查对知识点的记忆、领会与应用.学生在记忆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很多时候会觉得内容太多太散碎,无规律可循,实际上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可概括为:感知、理解、加工、整合及运用.
(2)概念和原理的解题思路
化学的基本概念是化学发展的成果,它是化学思维的基础,是在人们头脑中组织化了的化学经验.对于基本概念的习题必须加强实验环节,以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从而将抽象的知识扩展为对基本概念的运用.
(3)实验技能的解题思路
化学实验题的综合性一般较强,知识在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教材之外.针对在校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粗心,经常出现信息漏洞,所以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线索寻找、分析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复杂的信息中将有效信息分析出来,分析原有信息和新信息的关系,帮助自己在认知中找到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习题课的实效性.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化学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需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提高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实现学生自主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成绩优秀的同学听课后会自主整合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整合,而成绩一般的同学就只是听懂即止.因此,如果要想提高化学习题课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整合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第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一般来说,化学概念、知识点较多,但学生常常花很少的时间看完一遍题后就开始分析并解答,这是很不利于准确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要养成认真读完题再解题的良好的审题习惯,以免断章取义,导致最后错误解题.
第二,培养严谨的做题习惯.要求学生将平时的练习题当做考试题来做,不能觉得题简单就马上找答案,学生需要明白,懂了不一定就会了,会了也不一定就对了.听懂只是意味着你认可了别人的解题方法,而并未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经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后就意味着“会”了,但是会的知识在考试中就未必能做对.因此,还要加强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在考试过程中克服各种影响因素,题目才能顺利解答.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实践,就以上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倍功半。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多次复习。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我认为这样做收效较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 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quot;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 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近几年来,高一学生包括不少原来的尖子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不太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有的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显然,初高中化学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高中教学差异剖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启蒙教育。其教学内容大都贴近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能力培养方面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分流打下基础。基于此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学生对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培养方面,高中化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2.教材的跨越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使得初高中教材跨越较大,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就开始出现了较多的概念和应用,如化合价的计算,电子的得失、强酸、强碱、弱酸、弱碱、难溶性物质、挥发性物质、难电离物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而这些概念初中学生接触不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接踵而来的概念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又强,无异于给学生当头棒喝,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而接下来的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率》章节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的分水岭。总体上看,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广度明显增加,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3.教师的教
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低,又处在初三升学的关键时刻,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中考考纲限制,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分析方法、思想就很少讲解,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教师对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关注。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往往未进行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在课堂上没有过多时间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学生的学
基于初中化学的特点,不少初中学生把化学当文科来学习,将化学用语甚至实验操作、现象都死记下来,而理解不够透彻,难以灵活应用。而习惯了初中教学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依然以记忆为主,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另外,高一学生尚未形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往往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课前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总结等,总想考前看一下书就能重现初中的辉煌。而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导致许多学生难以适应。[1]
三、初中教师要主动衔接高中化学
高中教师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力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初中化学教学受限于中考考纲和新课程标准,未能完全达到为高中化学打基础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初中化学教师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也责无旁贷。
1.关注教学的发展,防止将知识“讲死”
这是一个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的真实感受。她写到“首先是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否决。我仍清楚地记得初中老师说过,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不与酸反应。但进入高中后,却发现铜可以和浓硫酸发生反应。初中时所学的内容已在我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了,如今却跑出这么一个“意外”,定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的”。我第一次读完她的这段话,非常震撼,学生信奉已久的由教师传授的“真理”被否定,这在认识上和心理上对他们是多大的冲击啊!而恰恰因为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因此,初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发展,主动接轨高中化学,防止将知识“讲死”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
2.了解教学衔接点,加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① 对于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建议初中化学教学加强其涵义的理解和表述的规范性。
② 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建议补充用电离理论建立酸、碱、盐的概念,了解盐酸、硝酸是一元酸,硫酸是二元酸;归纳酸、碱、盐溶解性的规律;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运用;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的概念等。
③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建议加强对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加强对物质间转化的理解和运用。
④ 对于化学实验,建议加强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称量、仪器的安装、气密性的检验等;补充氢气的制取及实验装置原理的分析,了解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
⑤ 对于化学计算,建议加强计算的规范性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原理的理解,适当了解有关“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的应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