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安全教育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

第1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事故原因

一、背景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2、田毅,潘洪江,张福喜.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第2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 教学安全 体育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urity Issues Analysi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U Kewei

(PE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ecurity issues, reduce the risk of accidental injury occur, aiming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ecurity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irstly,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start level, the level of teachers, sports equipment level,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other levels of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teaching college sports, then targeted accordingly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Several security measures.

Key words teaching secur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高校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机体会直接参与到其中。再加上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对抗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安全事故。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降低意外伤害事故出现的几率,本文就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

1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学生层面的因素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层面的因素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层面的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可能在体育活动时受伤,反而增加了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二是,部分学生先天身体素质较差,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的量或是运动的负荷却超出了自身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从而容易引发安全问题;三是,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教授安全知识时,学生没有认真学习,以至于在面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时,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安全问题。实际上,以上几点追根究底都可以归结到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这一点上。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问题。

1.2 教师层面的因素

体育任课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自身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体育任课教师自身安全意识的强弱更是会对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例如:任课教师违反体育教学的规律,略过准备活动就直接开展大运动量的教学;在课前没有做好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检查等准备工作,轻视场地器材的安全问题;或者是组织教学不科学,安排的运动负荷远远超出了学生所能够承受的生理极限等等,均极易引发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1.3 器材层面的因素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由于体育场地或是器材等外界的因素引发的。例如:体育器材的布局不够合理、跳远的沙坑过硬、运动器材陈旧老化或是安装不够牢固等等,均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导致意外伤害事故。

1.4 环境层面的因素

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室外或者是体育场馆里进行的,这些场地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于在户外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季节和气候性的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加注意就很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例如:在高温暑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容易引发中暑的情况。

1.5 管理层面的因素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管理层面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管理不当。课堂教学管理不当,主要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堂纪律过于散漫,缺少必要的安全措施等等,均是引发安全事故的常见因素;二是,学校体育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体育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管理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单位都没有准备基本的医药急救用品,部分高校也没有制定过专门的体育教学安全制度或是文件,使得学校在体育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学校的体育教学安全管理工作过于盲目,成为了引发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问题的一个潜在的隐患。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安全保障的策略

2.1 重视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

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是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通过增加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开展安全基础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促进其对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安全意识,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2.2 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运用,能够有效减少高校体育教学中固有的危险因素,切实降低因教学活动而引发的安全伤害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实施。因此,要预防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一定要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具体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学校体育安全体系时,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安全方针的制定。只有制定了科学、明确的安全管理方针,才能够明确安全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安全管理目标,为安全工作的切实落实提供保障;二是,要注意找出安全隐患。也就是说,要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来注意辨认和识别危险源。具体可通过现场观察、教学活动场所考察、以往的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分析以及在以往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所积累的安全经验和教训等多个层面来进行考虑。三是,在找出危险源的基础上,要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以确保对危险源有一个正确认识,并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和一旦发生事故时能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实现对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构建。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注意学校体育安全体系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予以修订和完善,才能够确保所构建的学校体育安全体系的科学性。

2.3 注意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

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是预防和避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事故出现的一个有效措施。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入手强化和规范组织教学,不但要确保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问题,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认真开展课前的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整理活动,根据季节和气候因素,及时对教学时间、地点以及内容作出调整,以此来确保教学活动的安全实施。

2.4 注意体育场地器材中安全隐患的排除

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一项外部因素。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第2章第9条中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见,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排除体育场地器材中的安全隐患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来说,体育场地器材中安全隐患的排除,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对定期对所有已经投入使用的或者是将要投入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和检验。并注意在安全检查和检验的过程中做到认真负责,尽量排除所有的安全隐患;二是,要注意从细节做起,在开展每次教学活动之前,体育任课教师都要对课堂上所要应用的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以消除其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5 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安全保障的强化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等客观的细化环境之外,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同样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全。因此,在考虑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时,同样也应将这些与教学环境相关的因素囊括进来。例如:在遇到特殊的气候时,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的地点、时间以及教学内容和训练量,以降低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出现的几率。

2.6 重视风险转移和回避措施的合理应用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合理应用风险转移和风险回避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首先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实际上指的就是通过借用合同或是协议,在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第三方身上的一种方式。例如:保险就是组织和个人转移安全事故风险损失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学校可以为学生团体合理选择意外保险,如,意外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等等。这种保险,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中所出现的安全事故得到赔偿,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既降低了学校的经济损失,又能够让学生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从而降低因安全事故引发各种纠纷的可能性。

其次是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指的是如果某项体育运动潜在的安全隐患比较大,所产生的后果也比较严重,那么学校和任课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就应该主动放弃该项体育运动。风险回避是控制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最为彻底的一种方法,其适用于发生率高、伤害严重的情况,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的体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叶龙,李森.安全行为学[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社会化日益明显,各种商业性质的商店、饭店、网吧等遍布校园及周边地区,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园区。大学生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但安全教育又有其自身特色和特定内容。从安全防范角度讲,大学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是指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尊严依法不受侵害、不临危险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法侵害、自然灾害、自伤自残等事件都会伤害身体甚至剥夺生命。在任何情况下,大学生都要把人身安全作为安全的最高原则。

(二)财产安全

近年来,侵财案件的发生不仅使学生遭受物质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带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侵财案的发生。要求学习反盗窃、反诈骗、反敲诈勒索等方面的内容。

(三)消防安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校园内人员密度相应增大,消防重点部位不断增多,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要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自觉遵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

(四)食品安全

在大学的周边以及校园内,由于许多大学生缺乏食品安全的知识,一旦食用了一些有问题的食品,便可能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习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交通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大量增加,大学生遭遇的交通安全事故呈增长趋势。要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交通意识。

(六)心理安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就可能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行为。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七)社交安全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及大学生与其他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心理发展阶段,有迫切的社交要求。但是,由于一些同学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比较单纯,轻易地相信别人;所以,大学生要学习交友聚会、社团活动和公共活动等有关社交安全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八)网络安全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网络有强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之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很多大学生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容易被不良信息侵蚀思想精神或遭受人身财产的损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是当今高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九)求职安全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许多刚走出校门或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陷阱诱使大学生求职上当,导致求职受骗现象屡屡发生,严重的还危及生命安全。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求职安全教育,增强求职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十)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十一)预防犯罪

随着近年来学校规模扩大、人员增多、校园开放,大学生违法违规现象呈上升态势,大学校园的安全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地遏制犯罪,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和自觉性。

第4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版筑中心小学、仕头小学、王厝小学、地处双内公路旁,大部分学生上学、放学必须横穿公路。而公路上无任何交通警示标志,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部分学校虽然位于社区内,但学校的出口处也没设置交通安全警示牌。建议学校先设立临时交通警示牌,交警大队帮忙尽快设立交通安全警示牌。

    车厝小学建于是1995年,目前对教学楼各教室进行粉刷维修时发现,外墙砖老化脱落,部分教室天花板、走廊水泥脱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尽快进行装修维护及整改。

    王厝小学地势较高,学校教学楼后的挡土墙与墙后的农田落差大,挡土墙有倾斜倾向,可能出现倒塌,危及师生人身安全,已建议用隔离带先隔离,并设立标志,严禁人员入内或靠近。

    仕头小学部分村民在校门口水泥路两边晒金纸,造成道路变窄,又由于12路公交车从校门口水泥路经过,学生避让车辆的空间变小,存在明显安全隐患。建议不能在道路两边晒金纸,公交车线路应从赖厝、仕头交界的路口转去霞浯,不要经过学校,避免发生事故。

    砌田小学校内的民房和旧教学楼已属危房,建议跟相关人员协调立即拆除,不能立即拆除的应采取相关隔离措施,并设立标志,严禁人员入内或靠近。

    霞浯小学应对学校内的旧教学楼请相关部门进行鉴定是否属危房,在鉴定之前应采取隔离相关措施,严禁人员入内或靠近。

部分学校教学楼电源线路老化,防盗措施不到位,专用教室没有设置消防栓或消防栓过期,建议及时维护与添置。

第5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负责人和处理人,在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高校辅导员该如何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 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3 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4 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2]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第6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1、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热情奔放,性格率真,但处事没有经验,没有防范意识、没有安全知识,更不具备自救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向着更为开放的大学生迈进,这样给高校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在校发生盗窃、网络诈骗、人身伤害等,给学生带来财产以及人身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微杜渐,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下高校治理的需要

根据以往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分析,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伤害案件中有的成为受害者,有的确是伤害案件的实施者。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既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一时的错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比比皆是,“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管理手段如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然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偶尔搞点消防演练,开开安全讲座上,学生真正了解的安全知识并不是很多。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校园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了解校园安全知识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否”。因此,各高校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开设安全教育系类课程,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教育等知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学校的保卫老师和辅导员负责,保卫部门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为退伍军人,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处于“救火”状态。加之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安全教育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生活、感情、学习、人际关系等,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加之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4、大学生缺少相关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各高校安全教育偏重于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从以往高校发生安全事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可能是安全事件中的施害者,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对这类问题依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又是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如被盗、被骗、被抢、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5、网络安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击

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媒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上的极大的便利。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种种弊端,如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伤害。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作为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从各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时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的制度,将学生在校的种种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社会要为积极为创造大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因素,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积极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和实际案例,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2、多途径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各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内容要涉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自我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以营造学习氛围。在学生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引导

第7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研究对象: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300人和体育教师24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应急安全课程设置的书籍、网站、期刊和报纸文章等大量资料,为写作过程的开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专家访谈法询问6名相关的专家,一是对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把关、检验;二是对普通高校设置应急安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实效性进行分析。

2.3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根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设计调查问卷2套,第一套调查问卷,设置50道选择题,发放6所高校大学生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93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收回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调查大学生对应急安全教育的了解程度和对高校开展应急安全教育教学的认可程度。发放对象为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300人。第二套调查问卷发放6所高校教师24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4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收回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8%,调查教师对普通高校开展应急安全教育课程的影响因素。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接受生存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学校教育占45.6%,家庭教育占18.0%,18.8%是来自网络。可见学校是学生获得生存知识的主要场所,从家庭教育和网络媒体途径获得的生存知识也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当中度过的,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可以教授学生如何生存各方面的知识。虽然某些学生也通过网络、电视、阅读书籍等途径获得应急安全知识,但在学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和真实性。因此,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应急安全教育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3.2大多数学生都接受过水电煤气安全使用常识、自我防卫能力和火灾的防范知识教育,部分学生了解一些地震的逃避、简单的医疗救护常识和基本的伤口的处理与包扎。而对于掌握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伤、游泳时对溺水者的施救和心肺复苏术的学生相对比较少。可见,学生接受到多是生存知识、安全常识、灾难逃生的基本知识等理论性的方面,对于实践经验、基本技能的运用比较缺乏,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应急安全教育不能只是理论性的教育,更多的应该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增加学生求生能力、紧急避险能力的教育。

3.3普通高校对学生进行应急安全教育的方式和频率比较少,特别是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应急教育还不够很重视,大部分高校进行应急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为宣传讲座、校园广播和发放学习材料,很少部分学生接受模拟生存演练。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应急安全相关的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对应急安全教育理论知识讲不到的地方,运用实践教学特别给学生亲身的体验,积累动作经验,从而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顺利求生。

3.4学生对学校进行应急安全教育的态度表示积极的占35%,表示一般的占30.3%,比较消极的占19.4%,感觉无所谓的占15.3%。学生普遍认为意外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不太可能或不可能,认为很有可能的只有少数。导致学生误以为自己生活的很安全,生存威胁不大,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生存知识的消极态度,从思想上放松警惕,因此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纠正,让多数学生认识到应急安全教育带给他们的益处,通过应急安全的学习使他们掌握躲避危险的技能,面临生存威胁的时候能恰当保护自己与他人。

3.5通过调查问卷,影响大学生对应急安全教育学习的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太重,平时上课作业已经很多,晚上还要继续上课或晚自习,他们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学习应急安全教育。也有认为学了没有用的学生占11.2%,在与他们交谈过程中感觉到他们对应急安全教育不够理解和重视;有些学校开设应急安全教育的课程,但是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应急安全教育应该是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另外缺乏专业教师是目前高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困难。

4.结论与建议

4.1在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中设置应急安全教育课程,在教学中应与其他部门如校医院、校保卫处、校团委、体育部等紧密联系和紧密配合,科学地构建学校应急安全教育一体化体系。

第8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0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9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创新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全员的一致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支持。笔者在民族地区高校三十多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感触颇深。在深刻认识到育人重担的同时,倍感安全教育的责任深重。

     近年来,全国高校中相继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意外事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安全问题。《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1996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也相继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的法定义务,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依法治校的法律基础。

一、大学生安全状况分析

     安全教育是指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形势,确保校园乃至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现阶段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求职安全教育等。

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类自身的需要和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所表述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安全需要位居“缺乏型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之一,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因此,安全教育是顺应大学生安全需要和发展的科学之举。

 

图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大学生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的缺失?:在校大学生成长经历中缺少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从知识结构看,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安全知识;从能力结构看,缺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开展社会交往、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适应形势和环境、生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但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严重不符,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堪忧。目前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折射出了大学新生在成长时期基本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高校校园的开放式管理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客观原因,造成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校内临时用工增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校园周边经商人员增多。

(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高校校园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相应的规范管理尚未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地;面对来自社会和网络的不良诱惑,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灯红酒绿”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加大,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利益动因突出,人际关系的功利性增强,集体意识、纪律意识淡化……这些都要求高校的安全教育要提前出手、及时防范。

(五)民族地区高校多民族的大学生相聚校园,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要逐渐磨合、相融和理解;高校校园大学生饮酒后打架现象偶有发生,并易发生伤害和意外:2009年上海高校出现两起大学生因饮酒过量在校外意外死亡事件, 2007年-2010年5月高校学生发生打架(含酒后争斗和意外)造成死亡的事件5起。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三、以学生为本,有效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创新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新形势下的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高校必须以大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输送骨干力量。

(一)切实提高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尚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影响到民族团结。因此,我们要把做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二)要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搞好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1.抓重点人群的安全教育。对新生这一群体(新生既是重点人群,新生报到又是重点时期),安全教育要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侧重教育,既要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更要注重对违纪事件处理的后续教育工作;对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时疏导;对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采取措施积极帮助。

     2.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学生公寓,要注重用电安全;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服从指挥,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有能力及时脱险等;对跨校区上课的学生,要做好交通安全教育等。

     3.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 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会有积极的帮助。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预防各类事故发生。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择业期的安全教育。呼伦贝尔学院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依托法学院专业优势,由法律咨询中心常年坚持面向全校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咨询的系列活动,收效明显。

     (三)编写教材,开设课程;组织评比、落实学分。目前,全区高校还没有开设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安全教育课程,也没有出版适合于安全教育的相应教材。首先,要尽快组织编写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法制教育为依据,典型案例为衬托,防火、防盗、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教材,以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其次,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授课时间。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时间不可局限于新生进校时间,要逐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基础必修课,并落实相应学分,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再次,要组织评选和推广安全教育课程优秀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促动安全教育课程快速发展。在规范和推广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层次。

     (四)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精通民族语言的安全教育教师,保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民族地区高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和案例分析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辅导和帮助作用: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个人发展轨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发展预案,在大学生遇到困惑时,能够有求助和倾诉的对象,使大学生能够在科学建议下安全成长。

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积极预防,将恶性事件扼杀在摇篮中。                                               

     (五)重视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重要性;要坚持抓好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心理教育、疏导和服务工作机制。这是与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紧密连接的重要工作。

     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指导,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宿舍(宿舍长、心理委员)”五级大学生心理问题跟踪、服务机制,并在学联设立心理健康工作部,配备心理学专业顾问,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管理协调、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和活动,持续开展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定期举办的安全教育讲座,结合身边实例讲解剖析,对大学生教育效果明显。

     (六)坚持“严、细、实、恒”地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并认真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要坚持形势分析制度: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和不稳定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要坚持情况汇报制度:要发挥各级学生干部队伍的积极作用,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学初或敏感时期调查学生思想动态,并研究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要坚持谈心互助制度:广泛形成互助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各高校常年坚持的“一帮一”活动,不仅立足于帮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更着力于帮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兴德,贾水库,王叶波,康 玲. 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J].求实2004年第11期.

[2]余宏明.高等学校安全教育浅议.[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贾咏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报.2006年第4期?.

[4] 陈耀辉,游金辉.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J].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1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