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地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__(__)沿海产业基地消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__市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是全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东北第二大港口,也是东北内陆最近的出海口。依托国家级主枢纽港__港的优越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腹地良好的产业基础,__成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呼应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沿海强省的前沿阵地,是__乃至东北地区最具战略价值的区域之一。经过开发,__(__)沿海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给消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__(__)沿海产业基地的开发,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加上招商引资的不确定性和渐进性,少数主管单位急于上项目、早投产,于是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在__(__)沿海产业基地开发建设中,有的单位和集体没有制定科学的消防建设规划,又没有对__(__)沿海产业基地的产业项目准确定位,导致自家消防规划不尽合理;
二是个别单位消防安全设施与生产设施不配套,规划建设不同步。许多个私企业在规划建造厂房、库房和办公用房时,没有依法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出现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水源缺少等火灾隐患。有的建设未将消防基础设施纳入整体规划,消火栓总数不足;有的虽然接通了水源,但管网的直径小,不符合消防供水要求;还有的企业已经投产,但整个厂区内无任何消防设施,有的虽配有灭火器材,但数量少,工作人员也不会使用;
三是有的经营业主消防法律意识淡薄,违章生产、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个私企业经营业主对消防安全缺乏认识,摆不正企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贪图眼前小利,忽视安全成本投入,对职工缺少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相当部分园区职工对防火知识一无所知,存在严重的违章行为和安全隐患。有的单位出现用铜线代替保险丝的严重违章现象。多数个私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无人抓、无人管,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工作措施不到位,安全工作处于游离状态。
二、做好沿海工业园区消防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面对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和即将到来的高速发展期,市政府和公安消防部门必须从__(__)沿海基地消防安全现状出发,积极转变观念,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消防工作跟上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大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加快__(__)沿海基地消防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树立“消防安全工作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确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消防安全服务和保障。各级消防部门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__省消防条例》《__省政府关于加强消防工作实施意见》《港口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坚持高起点规划,编制出既符合实际又适度超前的沿海地区消防专业规划,使__(__)沿海基地功能布局、消防基础设施、消防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对已经建成的园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本着“适度整改、全面完善、重点防范”的基本原则,开展一次消防隐患“陈帐”“老帐”的清理工作,对消防安全隐患逐一落实责任人,实行跟踪督办,同时加大消防监督力度,确保不发生新的“欠帐”。对新建园区坚持源头把关,严格依照消防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确保消防站、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消防通信等基础设施与其他市政设施同步,坚决防止新生消防安全隐患。
二是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全面加大消防安全监督整改力度,不断提高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要督促企业制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划分消防安全责任区,明确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明晰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切实抓好企业经营者的消防安全培训,制定严格规范的培训制度。对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坚持“先培训,后考试,领证上岗”原则。要督促企业经营者经常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和灭火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自防自救知识。要针对消防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采取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沿海工业园区的消防安全管理,保证公安部“第61号令”的有效落实,确保整个__(__)沿海基地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健康有序发展。
一、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和优势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面临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制造、劳动力等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区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推出了一个恰当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情况
我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列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于20*年启动以来,总部经济基地在宣传、建设、招商上环环相扣、滚动进行,到目前为止,总部基地A座总部楼招商全部完毕,入驻企业已经正常办公。B座预期9月份主体全部竣工,内部装修有望在年底完工,整体竣工后将实现80%入驻率。
不仅如此,为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提供高档商务社交及餐饮场所的总部会所的设计图纸已全部设计完成,预计到20*年年底,一个功能齐备的高级总部商务区将打造完毕。
如果说总部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总部楼还只是搭建骨架的话,那么进驻的不同企业无异于一个个细胞,总部基地也由此爆发出无穷的活力。事实上,总部基地持久的生命力也仰仗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总部基地A座2楼的“主人”是中美合资的美索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延年是“入驻总部基地第一人”。刘总说,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契机和平台。*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内共引进企业、集团总部5家,这5家的具体情况是:
(1)*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设*8外廊;以证券交易等为主导产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20*年实现税收760万元,预计20*年末可实现纳税200万元左右。
(2)(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总部设在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9月份办完,预计10月—12月底纳税70万元。
(3)*贸易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街道赤峰街3号。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艺美术品制作、出口。注册资金10万元。预计年末销售实现100多万元;预计年末纳税30万元。
(4)*集团公司总部。已经在我区买下两块地盘盖总部大楼,公司旗下有五家子公司,预计入驻我区后年纳税2000万元左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5)大华航空。总部设在丰满区创业孵化基地;经营航空售票、铁路售票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
从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上是总部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我区。
(二)我区发展总部经济主要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我区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用地15335公顷、林业用地58*9公顷、未利用土地5811公顷、水域1333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14.4%、54.4%、12.5%。二是生物资源优势: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99科590种,野生动物40余种,鸟类126种,鱼类47种。境内森林资源丰满,林业用地58*9公顷,森林覆被率57.7%,森林多集中分布于*湖和*江汇水区及*江支流源头两岸,以天然多代萌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业主。栽培作物有各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薯类,养殖动物有各种家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三是水利资源优势。*湖设计库容1*亿立方米,可满足3万公顷农田用水需要。地表水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降水中直接有效雨120毫米,年径流量238毫米,总水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江干流沿岸的河谷盆地为地下水丰富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1000吨至5000吨,最大涌水量可达9000吨。四是旅游资源优势。等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魅力万千,享誉中外。五是区位优势。以形成我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总格局。完成经济开发区23.4km2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第二形成水山相映、碧水环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六是魅力的城区优势:具有代表性建筑等都在我区。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我区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
20*年,虽然我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城区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市内看,*区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已逐步引入众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区看,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20*年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15.8%和66%的速度增长,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我区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二是,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出现外迁现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区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五是没有把我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电力、给水、供热、通关、物流,这都是我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宝贵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宣传。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总部经济对我区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既无捷径可走,也有无经验可循,只有致力打造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通过发挥总部经济的辅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叩门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积极引进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进驻我区。
(二)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资源优势,依托我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使我区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总部产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通信、网络、传媒、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商贸、商务办公、住宅、金融、娱乐相结合的商务区,以完善的服务业服务于企业总部发展。特别是重点吸引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服务业巨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四)转变政府职能、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
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区集聚。
(五)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我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我区的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2003年以来,县委、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县政府高度重视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将其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强县产业专题推进。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获得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现将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做调研报告如下。
一、过去四年来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生产指标情况。预计2006年底,肉牛存栏达到29万头,年出栏达到11万头,与200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20.8%、34.16%。生猪饲养量达到60万头,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8.8%。禽类饲养量达到950万只,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5.85%。禽蛋达到2.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7万吨,与200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1.5%、52%。四年来,从总的生产形势来看,受宾西牛业及我县产业政策拉动,我县肉牛业发展形势乐观,牛行较高维持在3.8—3.85元(毛斤)左右。生猪生产情况受全国形势影响,波动较大。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空栏率增加,生产能力削减。禽类生产也呈现波动态势,禽蛋价格偏低。
(二)规模经营情况。预计到2006年底,全县各类畜禽专业场(户)发展到10400个,与2003年底相比增加1500个。畜禽专业场(户)占全县总农户的比例达到10%,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个百分点。规模养牛专业户发展到4000个,年出栏百头牛育肥场发展到350处。养猪专业户发展到3300个,千头猪场25处,养禽专业户发展到1900个,万只鸡场达到25个,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200个。
总的来说,我县的畜牧业在四年来的时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已基本实现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变。主要表现是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多年来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基本实现了“半壁江山”。预计2006年底,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4.6亿元,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28.1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与2003年底相比增加2.5个百分点。农民畜牧业人均收入1200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33%。畜牧业对于加速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及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肉牛产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准化肉牛小区推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肉牛产业的重视程度,把肉牛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推进、专题扶持等多项措施,肉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肉牛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为我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预计到2006年肉牛产值达到8.65亿元,农民肉牛业人均收入450元,分别较2003年底增长14.2%,33%。基地建设取得实效。2005年宾西牛业公司落户宾西经济开发区后,标准化肉牛小区建设全面启动。预计存栏1000头以上肉牛专业小区达到15个。目前部分乡镇的小区已入户投入使用。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采用购买、利用政府机动地等形式,解决了土地使用的难题。二是放宽信贷额度,活化担保形式,对入户小区的养殖户优先给予贷款和贴息,在牛舍建设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全县肉牛专项贷款1亿元,目前投放7300万,其中50%以上用于小区及养殖大户。三是制订《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技术方案》,规范肉牛小区牛舍建设和设施配套。全县各乡镇总计投入30多万元,为小区建设解决了机井、电力线路、道路改造等实际问题。四是落实哈尔滨市地方标准,加速发展生态、环保型肉牛产业。预计到年底,我县可新增优质肉牛生产能力3万头。以标准化小区为主要载体的优质肉牛产业基地,将在我县肉牛产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小区,小区带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将有效推进我县传统肉牛产业向现代化转变。
(三)畜禽品种不断得到优化,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通过繁育改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我县良种覆盖率不断增大。猪、黄牛、禽的改良面分别达到98%、90%和98%以上。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繁改体系建设不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断加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繁育站点143处,实现了繁改不出村的目标。连续多年冻配改良黄牛都名列全省第一。大力开展三元杂交技术,培育适合宾县情况最佳肉牛杂交组合和三元轮回终端杂交最佳父本,为培育我县品牌的肉牛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开展良种猪的人工繁育及良种猪的人工育种及禽类、良种肉羊、良种肉犬等品种的冻精配种工作,使我县所有畜禽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四)科技兴牧作用不断强化,畜产品效益水平稳步提升。四年来认真落实丰收计划,大力推广十项新技术,使我县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扩充和总结出“选良种、标准舍、冬防寒、夏防暑、高精料、加酒糟、添秸秆、饮足水、快育肥、适时出栏”肉牛育肥综合配套技术,现已成为我县农民饲养育肥牛的主要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肉牛的日增重、出栏量,缩短了育肥期,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增加了养牛的经济效益。据测定,肉牛采用快速育肥综合技术育肥,经80—90天育肥,日增重达到1.53kg,500kg左右出栏,每头赢利330元左右,比本地黄牛(153元)提高115%。秸杆综合利用比例加大,种草养鹅、种草养畜也出现了良好势头。
(五)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整治工作有序推进。齐抓共管,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落实“两强化、五强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四年来,按上级要求,全面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禽类免疫率达到95.5%,口蹄疫免疫率达到91.8%。猪瘟、丹毒免疫率达到了96.7%,肺疫达到了95.3%,鸡新城疫免疫密度达到97.61%,禽霍乱免疫密度达到94.2%。认真贯彻畜牧行业法规,动物防疫、草原、饲料、兽医、兽药等执法环境和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六)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主要畜产品外销量连年增加。几年来,我县主要畜产品外销率逐年增加,外销率都分别达到60—90%。2002年我县建成宾安肉牛交易市场,集市上市日肉牛达到1500头,日交易量400多头,年交易额达到1.4亿元。2006年,全县牲畜交易市场达到10处,畜牧业经纪人达到1000人以上。宾县已经成为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以宾西牛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上海驻东北办事处协调,按照协议向上海等地的供应肉牛,打响了宾县品牌,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年来,我县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形式,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新框架的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信用社等部门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县信用合作社逐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今年已下放7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肉牛生产的发展。二是得益于各乡镇和各部门对畜牧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得益于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对畜牧业发展投入很高热情。近年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种植业,常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使农民认识到单纯发展种植业的生产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发展畜牧业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自觉的行动,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生产之中。畜牧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我县畜牧业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及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落实,必须尽快予以解决。
(一)肉牛产业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农民人均收入低。40%以上的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农户自筹资金的能力不高,肉牛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政府财力紧张,对肉牛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标准化小区建设需要新建牛舍,每平方米的投资都在300元以上,前期投入大。标准化生产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产品监测、检验等公益性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短缺问题,都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影响我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二)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畜牧业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繁育改良工作也面临新挑战。夏黄f1代在生产性能上明显好于其他改良牛一代,但由于长期利用夏洛来冻精级进杂交,肉牛生产性能、牛肉质量提高不快。农户在饲养配方、环境卫生、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存在认识误区,对科学生产、动物防疫等认识不够。
(三)企业和养殖户对接存在一定距离。宾西牛业公司落户我县宾西经济开发区后,养殖户对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还不托底。能不能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养殖户有怀疑思想。同时,养殖户认为公司制定的政策还不够明显。农民想看到的是实惠的政策。另外,农户普遍存在养牛不愁卖的心理,与宾西牛业公司的合作积极性还有待于通过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
(四)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作亟待加速。我县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建设速度还是相对缓慢。原有的小区布局不尽合理,人畜混居,农民习惯成自然,对小区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小区建设的标准化规程实施工作尚未完全启动。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还没有列入日程。虽然有了集中饲养,但如果不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小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难以实现。部分乡镇基地建设工作力度不大。
(五)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截止目前肉牛养殖贷款发放已达到7300多万,为缓解我县肉牛产业发展资金紧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农户还是认为贷款利息偏高,手续还应当进一步简化。县政府扶持政策出台后,在我县农户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但是,也有一些政策涉及到的部门,部门利益为重,在农户办理贷款担保、评估等工作中,不作为或不积极主动承担义务,引起群众不满。
三、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
“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牧业必须紧密围绕标准化生产,努力突出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绿色畜牧业,加速构建畜牧强县步伐。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突出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必须坚持以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工作格局,把龙头企业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做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产业化对畜牧业的调控作用。三是在发展上,要继续坚持以牛为主,大力发展“牛经济”,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创建绿色、特色品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畜产品基地化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当前随着卖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市场对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在实行畜产品基地生产时,必须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什么的问题,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定位于国内、国际大市场,去考虑和研究发展什么畜种和畜产品,建设什么基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适宜本地区条件的优势畜产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特色畜产品,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开拓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养殖户间利益问题。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龙头是企业,规模大、起点高、有市场的产品必须由龙头企业来消化和拉动发展,同时也是农民实现收益的关键。要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养殖户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在基地建设时期,要确定正确的共建模式,采用多种可行的方式,扶持广大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养殖小区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四是养殖小区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畜牧业基地建设的最终去向是工业经济,因此,在管理上要实行企业化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饲养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建设合作社,落实生产、销售等各项制度,适应基地和市场的发展要求。
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用5年时间,把畜牧业建成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畜产品实现绿色、特色、品牌化,畜产品加工实现系列化,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20年畜牧业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准。预计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肉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8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300万只,羊饲养量达到8.5万只。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8万吨、5万吨。鲜奶产量7.5万吨。
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一是加强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宾西牛业公司为重点,扶强扶壮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向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原料供应以及出资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反哺养殖业。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契约机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合作关系。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作社管理、部门服务、农民受益、各方满意”的目标,鼓励肉牛小区业主、养殖大户、经纪人参与合作社建设。十一五期末畜产品加工预期目标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二是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绿色畜产品生产,全面推广标准化饲养规程。坚决推进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每个乡镇至少发展3处存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小区,规模养殖出栏的肉牛占全县出栏总量的70%,肉牛生产实现绿色、特色、品牌化。规模养殖出栏的生猪占全县出栏总量的80%,肉料比达到1∶3;绿色畜产品达到50%。建成规范化的肉牛产业合作社17个。
三是加强畜禽良种工程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化繁育改良站点制度,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科技含量高、遍布全县的黄牛改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黄牛改良三元终端轮回杂交,严禁杂交乱配。到2010年,黄牛冻配改良达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生猪、家禽良种率达到100%。
四是加强饲草饲料工程体系建设。加快草地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草原载畜能力。对胜利、新甸、满井的草场进行人工种草、围栏封畜、松土补播。按《宾县退耕还草实施方案》要求,加快退耕还草的进度,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增加饲草饲料产量。积极推行舍饲圈养方式,大力开展“三贮”、“三化”,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10年全县秸秆利用率达到55%。
一、我区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现状
1、总体支持力度较大,但仍有挖潜空间
区内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图一所示,年以来,区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维持在250亿元左右的较高水平,比年初增加值也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同时,图一也表明了,年宏观调控后金融信贷有收紧趋势,特别是5月开始,比年初增加值的增速放慢了,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明显。
与年全年我区金融信贷逐月递增相比,年的回落效应十分明显。年1、2月和年的月末贷款新增比例比较如图二。
从存贷款比例上来看,我区金融机构基本上保持60%到63%之间的存贷比,如图三。而年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比例为69%;我国《商业银行法》也规定,各商业银行以法人主体计算的人民币存贷比为不大于75%;加之考虑到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目前我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仍有上升的空间,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可加大。
2、较多依赖地方政策取向,偏重“锦上添花”类贷款
我区金融机构目前大多紧跟政府政策走向,对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公司和政府强力支持建设的贷款主体,积极提供贷款支持。如针对我区年下半年建立起来的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主要对三大政府性投融资公司:城司、土地储备中心、建司开展放贷业务,提供其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等融资支持。对我区各类工业园区,着重考虑各级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园区发展的成熟度、园区内企业的集聚度与规模档次等因素,如康桥市级工业园区由于其是市属工业区,发展较早、较成熟,园区内企业经营和资产状况也较好,赢得金融企业的普遍青睐。针对今年全区“决战临港”的政府工作目标,金融机构适当加大了对临港新城有关贷款主体(海港新城投融资公司、临港新城土地储备中心等、临港新城经济集团公司)的资金支持力度。
相比以上“锦上添花”类贷款,金融机构对“雪中送炭”类贷款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我区其余投融资公司大多采取的是贷款持平或逐渐收缩的信贷政策;对除康桥工业园区以外的工业区,由于园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的规模、档次普遍不高,因此对这些工业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仅限于少部分优良企业。对大部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的问题仍严重存在。
3、对调控涉及类行业支持力度有所减小
年中央对金融机构采取了系列调控政策,包括: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做严格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以及利率方面的调整措施来全面收紧银根等。
由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及房地产行业贷款控制政策的施行,区内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采取较为保守的信贷态度,个别金融机构的上级行曾一度停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的审批。目前,仅对“四证”齐全、自有资本比例在35%及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但由于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中满足此条件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区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原因分析
1、我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趋于严格
出于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考虑,大多金融机构对基层机构的贷款权限作了严格限制,贷款更多地向大区域、大企业、大项目倾斜。我区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即对公业务的信贷权限一般较小,大多数银行只在一定额度的范围内拥有贷款审批权,个别银行对公业务只有调查权,无决定权。此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审批程序比较严格,手续比较繁琐,与中小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存在着矛盾。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加大以及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审批将愈加严格。
2、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我区中小企业较多采取间接融资方式来筹措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的难度较大,且即使是在间接融资渠道中,融资供应范围也相对有限,仅限于中资金融机构。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发展规模有限,资产总量不大,较难提供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物,较难满足融资的条件。我区虽然有为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而成立的统一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但由于运作处于起始阶段,许多功能有待完善,运作制度也有待规范,故目前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贷款帮手。
3、我区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我区为后发展地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尚未进入正常轨道,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处在攻坚阶段,由于多方面因素,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无力偿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支持的信心。另外,部分企业信用观念缺失,还款意识淡薄,借助各种理由逃废银行债务,挫伤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
1、利用“决战临港”和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的契机,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两港一城”尤其是临港新城的系列建设作为我区的“特大型项目”,一直受到区内金融机构的关注。我们要充分把握好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机会,利用为临港服务的各个重大项目引进,提高以临港建设为主的区域经济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同时,结合我区新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将未来我区着重建设的“一核六区”作为融资主体的龙头,突出建设较早、发展较好的园区,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强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水平和档次,争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配合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大对建设财力项目的甄别和监督力度,努力优化三家政府性投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改善和提高经营质量,增强金融机构对政府性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
2、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努力拓宽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完善金融工作例会制度,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注重对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各项措施的宣传力度,选择恰当时机把全区的优质信贷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争取信贷资金。大力引进民营、外资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外资银行融资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瓶颈。不断研究、完善我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的制度建设和运作程序,切实发挥担保中心帮助中小企业贷款的助手功能。积极借鉴先行地区成功经验,探索其他解决全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各种模式,考虑引进保险公司,通过“银保”合作,构建企业、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四方合作的担保方式。
一、房地产开发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制度缺乏完整性
(1)房地产业统计的范围单一。房地产业是从事土地和房屋的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它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目前房地产业统计的范围仅限房地产开发企业,而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在制度上还是个空白。
(2)统计指标设计重投资轻经营。在日常房地产统计工作中,计划总投资、本年完成投资,商品房建设投资、土地开发投资等投资指标涉及较多,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如收入、利润、税收等经营指标涉及的较少。另外目前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已经形成,而房地产业的统计制度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日趋复杂、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实际不符合。
(二)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房地产开发统计采用的是全面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多,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操作性难度加大。具体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表收集难。一是人难找。目前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固定的统计人员,一遇到统计局要报表,老总总是临时指定人员来做,往往是这个月报表做了,下个月又不做了,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培训又不及时,经常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漏统,或者填报的基层表质量不过关。二是按时上报难。按照制度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基层表一般均在月底前上报统计局,方不影响统计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在现实中,总有些企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无法按时上报。从客观上讲,房地产开发企业月底才能结账,如果不给企业一定的时间,企业就无法完成统计工作,如果碰到星期六或星期天,上报报表会更加困难。三是全面统计难,目前房地产开发统计采用的是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方式,统计范围包括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单位。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逐渐增多,县市级统计人员缺少,一个人往往要从事许多工作,再加上房地产统计报表上报的时间紧,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2)房地产统计报表填报难。据填报房地产开况的统计人员反映,如果要填好统计局的一套报表,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一是报表指标太多太细。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资金和土地情况共有40个指标,40个空格;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和空置情况29个指标,168个空格,在年报中在加上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报表,又要增加44个指标,44个空格。二是逻辑关系很复杂。一套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指标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房地产按用途分组的投资额与房地产施工面积是有对应关系的,房地产竣工面积、房地产竣工套数和房地产竣工价值是相对应的,所以在填报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时,刚开始接触统计报表的人员往往感觉到很头痛。三是填报的指标搜集难。据填报房地产统计报表的人员反应,填报房地产开发报表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部、财务部、销售部三部门配合。如果房地产统计人员不与工程部销售部去联系,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如本年完成投资额指标来源于施工企业填报的“工程进度报告单”或“工程价款结算帐单”,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或施工单位不能够按时提供,统计人员又怕麻烦,很容易造成投资额数据不准确。
(三)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设计缺乏实用性。
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设计不够实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指标设计过于专业。过于专业的指标只宜用作专业研究,如果的统计信息老百姓连看都看不懂,他们又如何能使用呢?二是统计指标设计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统计部门无法用数字去回答。而领导和群众不关心的问题,报表中涉及的很多,这是因为统计指标的设计还比较传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统计工作主要是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重点在于为如何管理好国家、企业、百姓提供依据,而可能为广大百姓所用的统计指标则很少。三是统计的结果缺乏真实性。只有真实、及时的数据方能为社会所用。如果基层统计报表填报的不准确,填不全或干脆不填,造成了汇总数据不准确,无法为社会所用。
(四)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间缺乏协调性。
一是数据较乱,数出多门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从网站上曾看到多篇反映政府部门的数据不一致,甚至打架,给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二是同一指标,由于部门之间的统计标准、统计口径、统计方式不一致,导致数据不一致;在向外信息时,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给人们造成了数据不一致的误解。比如房价,因为商品房有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之分,也有期房和现房之分,又有一级、二级地段之分,如果笼统地某个城市的房价是多少,这样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很大。
二、解决当前房地产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统计制度。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而与此对应的房地产业的相关统计信息已经不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求,物业管理、房地产业中介服务的统计制度还没有建立,房地产业交易的多级市场已经形成。所以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统计制度已是摆在统计部门的议事日程了。笔者对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统计制度有两条粗浅建议,一是增加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业的统计。二是改房地产开发统计月报为季报,增加房地产业人员劳动报酬、利润、税收等经营统计指标,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2、简化统计报表,增强实用性。一是统计指标设计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加上差异巨大的区域经济,往往使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是互异的。如果国家统计指标设得太细,会使得有些城市、地区难以完整填报。所以,国家级的指标设计得简要些,既能满足管理部门的需要,又能减轻填报单位的负担,提高统计质量。二是统计指标的设计尽量做到实用、便于搜集。在如今的市场体制下,企业经营活动和个人投资行为日前活跃,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统计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活动。故此,统计体系应能针对他们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指标,提供相应的信息。另外在设计统计指标中,应充分考虑数据的来源与出处,便于企业操作。如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资金和土地情况报表中本年完成投资按工程用途划分的商品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的分组,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很难掌握这方面的数据,不如删去。
从当前基层税务系统的教育培训现状分析,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音像技术,积极发展适合税务系统情况的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一、基层现有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基层教育培训模式看,仍是以传统的集中培训、面对面授课为主,通过逐级的培训,来带动相关人员学习。由于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现阶段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率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无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集中培训与强制培训无法充分考虑干部知识水平的差异,干部也无法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培训成效不佳。
(二)无法灵活调整培训进度,每个干部学习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无法重复使用,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干部不能满足反复学习的要求。
(三)无法全面掌握培训人员的情况,对干部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学习状况、学习绩效的管理与评估较难。
(四)无法有效节约经费,培训成本昂贵,传统培训要求参训人员脱岗集中一起学习,需要培训人员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出差费等大量经费成本。
(五)无法提高培训效果,由于受众面窄,时间、经费、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传统培训的规模较小。无法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当前基层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看,以我省为例,目前已实现全系统计算机网络三级联网,人手一机的配置,视频会议系统也已开通。并且通过几年的培训应用,广大干部职工的计算操作应用水平也大幅提高。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应用也就有了基础和前提。然而在实际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却相对不足或未运用,导致了现有的教育成本高、培训效率低的问题。
从其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未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都是采取集中、面对面的形式,而且我省地税系统基本上是从2000年因征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还未完全形成。二是相关教育培训软件的投入不够。通过几年信息化建设,我们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已经比较先进,相关税收业务应用软件也较完备,但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不足,比如:网上教育系统、网上考试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
二、信息技术在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方式
教育培训方式主要包括大型会议式培训、个人独立业务学习及组织考试等,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形态的业务知识、音像形态的知识教育以及软件操作演示等。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重点就是要结合当前教育培训的需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充实教育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一)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好大型培训。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可随时随地召开或参加培训会议,进行交互式的业务培训、业务探讨等工作。同时将培训教师的讲课情况,实时的录制下来,重复利用授课资源,确保培训质量。
(二)充实内部网站在税务教育培训上的内容。内部网站在培训教育中主要起到学习、交流和存储、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把老师的授课进行录像上传,软件的使用方法制作Flash挂在网上,同时开通网上课堂,网上专家讲座等学习交流栏目,建立了涵盖财经税务、时事政治、计算机知识等学习培训资料。
(三)开发完善网上考试系统。从目前基层的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网上考试系统应包括题库维护、组卷、考试、阅卷、试卷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正规考试的整个周期。
教育培训信息化一个巨大优势是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现阶段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税务部门在教育培训观念上、师资上、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都要有新突破,才能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以适应现代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是一次历史性的挑战和革命性的变革。要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局面,切实促使地税的教育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突破传统观念,教育培训工作不能仅限于抽考当前工作的需要,要着眼于税收事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建立复合型人才。因此,要转变以往大集中、大培训、一窝蜂的模式。要坚持长期培训,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
(二)加强部门配合,提高教育培训效率。
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加强课件制作,提高课件信息化程度。
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采用文字资料,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四)建立交流平台,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通过教育培训交流平台来提供知识和方便技术构建,使每一位干部能够以自选的步伐在适当的时机来推进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者能够自行选定所需内容,把这些内容根据自己特定的工作和时间安排的需要进行处理。更进一步,该平台具有灵活性,允许干部自己选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无论是多媒体、在线小组讨论,还是其他方式。
【关键词】洮南市;玉米;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是现代节水灌溉中的一次新的突破,它结合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尤其是洮南市早春冷凉、无霜期短、年积温少、自然灾害较多、伏旱严重,采用该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产量,从而获得高产增收的效果。
洮南市水利局于2013年承担膜下滴灌项目面积20667hm2。目前膜下滴灌已经完成2000hm2,主要应用于玉米种植上。玉米膜下滴灌增产的经济效益显著,经过膜下滴灌和裸种玉米测产对比,结果得出:北片(东升乡、万宝镇、万宝乡、那金镇、野马乡和胡力吐乡)膜下滴灌耕作比露地玉米种植增产25.1%,中片(瓦房镇、蛟流河乡、福顺镇、永茂乡和聚宝乡)增产18.5%,南片(大通乡、黑水镇、安定镇、车力乡、向阳办事处、二龙乡和洮府办事处)增产14.4%。
1 膜下滴灌的主要作用
1.1 保水作用
膜下滴灌灌水适度后,保持了土壤毛细管的上下通畅,使土壤中的水可源源不断上升到地表。覆膜后,土壤与大气隔开,土壤水分不能蒸发散失到空气中,而膜内以“液―气―液”的方式循环往复,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对于自然降水,其中少量水分从苗孔渗入到土壤中,大部分则流入垄沟,以横向形式渗入覆膜区,由地膜保护起来,进而被作物有效利用。
1.2 增温作用
土壤耕作层的热量主要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地膜阻隔土壤热能与大气交换,阳光中的辐射透过地膜使地温升高,土壤自身的传导作用使深层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保存在土壤中,灌溉水通过管道及毛管滴头系统缓慢滴入膜下土壤中,起到水流增温、汽化热损失极少、温度下降缓慢的作用。据农业部门测算,全生育期可提高积温150~200℃。
1.3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衡量土壤耕性和生产能力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地膜覆盖后,地表不会受到降雨冲刷和渗水的压力,滴灌的渗水压力极小,保证了土壤的疏松状态,透气性良好、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地膜覆盖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偏盐碱地种植覆膜玉米可提早15d成熟,而且比露地玉米增产。
1.4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覆盖地膜后可增温保墒,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快了有机物和速效养分的分解,增加了土壤养分的含量。盖膜后能阻止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浸润,保护养分不受损失。但由于植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吸收量强、消耗养分增大,导致土壤养分减少,容易形成早衰和倒伏,进而影响产量,故一定要施足基肥,并分次追肥。滴灌系统配有施肥罐,随时可利用系统进行追肥,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1.5 改善光照条件
由于植株叶片互相遮阴,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的光照条件要差。覆膜后,由于地膜和膜下水珠的反射作用,使漏射的阳光反射到近地的空间,增加了基部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光合强度和光能利用率。据有关部门在玉米播种60d后测定,据地面50cm处光照强度占25%以上,而非盖地膜玉米只有10%左右,这说明覆膜后的玉米基部叶片光照强度优于露地玉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滴灌堵塞
2.1.1 物理堵塞
物理堵塞是引起滴灌堵塞的主要原因。灌溉水质差而过滤系统又不完善时,泥沙等杂物被水泵抽取进入管道及滴灌管后,在通过内镶式滴头锯齿状流道时,杂物将流道堵塞导致滴头无法出水。
2.1.2 生物堵塞
主要是指作物的根系入侵滴灌出水孔或灌溉水中藻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引起的堵塞。作物根系的向水性及不均衡灌溉会导致根系向滴灌出水孔生长,并伸入出水孔而造成堵塞。如果灌溉水中藻类等生物含量丰富,滴灌系统又经常结合施肥灌溉,且肥料池等避光设施又不到位,容易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将滴灌内壁覆盖堵塞。
2.1.3 沉淀物堵塞
主要是化学肥料与水质沉淀造成。滴灌施肥后残留在滴灌管中的有些肥料(如硫酸钙等)会发生沉淀而导致滴头流道堵塞;如果滴灌水属于硬水,则碳酸盐含量偏高,长期使用会在滴灌内管壁生成较多的水垢而堵塞滴头。
2.2 其他问题
农民不及时回收滴灌带,造成经济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民不会选择品种,造成投入增加,产量提高不明显;农民不会合理施肥,在膜下滴灌项目上施肥存在很大误区。滴灌带制造技术不合格,有些滴灌带没有滴水孔,这些都严重了影响了农民使用滴灌设备的热情。
3 解决方法以及使用要求
3.1 滴灌水的预处理
这是防止堵塞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预处理越严格,物理性堵塞发生的现象就越少。根据水质及流量,在水泵取水口处用铁丝网做3道拦污栅,安装的拦污栅目数由小到大,可分别为10~50目不等,拦去悬浮泥沙和杂物;或将河水引入蓄水池中,经沉淀后备用,并加盖避光,以防杂物及藻类繁殖。
3.2 合理安装过滤系统与滴灌管
根据经预处理的水质情况分别安装砂石过滤器、叠片式、筛网式过滤器或组合使用,一般要做过滤处理后的水质才能达到滴灌水的使用标准。如在棚头阀门后再安装一个小流量的筛网式过滤器做二级过滤处理,这样可大大提高滴灌系统防堵塞的安全性能。田间安装滴灌的,使管上的滴孔朝上,这样可使水中的少量杂质沉淀在底部,还能防止根系入侵滴灌孔。
3.3 定期冲洗滴灌管、清洗过滤器
第一次使用新安装的滴灌管时,要打开滴灌管末端的堵头,充分放水冲洗,把管中杂质冲洗干净后才能开始使用,滴灌一般使用5次后要冲洗1次。灌水前要经常检查过滤器,开启过滤器反冲洗装置去污,及时清除过滤器滤网上积聚的杂质,防止过滤器堵塞,发现滤网损坏的要及时更换。
3.4 正确使用滴灌施肥
选用可溶性肥料,且施肥器必须安装在过滤器之前;滴灌系统过滤设备正常时才能进行施肥,施肥结束后要用清水对系统进行彻底冲洗,以防止管道中剩余的肥料沉淀。
3.5 化学防堵
如滴灌发生肥料等化学堵塞,可用酸液清洗,同时还能达到消毒、抑制和消灭水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的效果。常用高氯酸、硝酸、硫酸等酸,使用时将pH值调到5.5~6.0,处理时必须严格控制使用浓度,以避免对作物造成危害。酸液清洗时要注意调低系统灌溉压力,以减缓流速,从而提高酸洗效果,结束后再用清水冲洗。
4 下一步工作重点
4.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应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及易被农民接受的滴灌知识和技术。广泛宣传,教育农工改变传统的浇水意识,促使其积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使滴灌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1.调研目的
该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使保山市技工学校开设的汽车与维修、电气造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高级工专业能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课程教学适合岗位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上述专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能根据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能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具体来说,调研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相关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教学建议;明确学生所从事的岗位的技能标准及工作职责;了解毕业生或实习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等。
2.调研对象
该次调研活动包括的对象较多,包括保山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保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保山市人才市场、保山市劳动力转移促进会、保山市工贸园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保山市腾冲工业园区、保山市昌宁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园区、保山市龙陵黄龙玉加工贸易产业园区、保山市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保山金马中运汽车城、云维集团、双友公司等。
二、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该调研从2011年2月开始,直到4月结束。调研中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走访保山市人才规划及管理部门
了解了保山市高技能人才现状及保山市“十二五”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了解保山市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未来需求趋势。
2.参观交流
调研期间,参观了上述工业园区及相关企业,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通过参观交流,了解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对人才的技能水平、个人品质的要求。
3.召开专家座谈会
调研中,分别与相关工业园区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座谈。各位领导与专家就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培养方向,发表了各自意见。大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共识就是:人才首先是全方位的,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其次,才是对技术方面的要求。
三、调研分析
1.保山市人才现状及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末,保山市人才资源总量为9.6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0.7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7.99%。保山市的人才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在2010年96640人的基础上,2015年将达到16.1万人左右,2020年将达到23.5万左右。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将提高到12%以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仍缺乏高技能人才。
(2)人才素质大幅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统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4%;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分布、层次、类型和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3)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在清洁能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生态旅游、化工、建材、矿冶、电力、生物资源开发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区域性人才高地。
(4)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进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本投资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9%左右,人才贡献率逐步提高。
2.工业园区及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
(1)文化知识高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于提升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构成将大幅度高移。高级工文化水平的生产一线工人,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流。
(2)复合技能型人才将占据主导。兼设计和生产于一身的人才,以及一专多能型人才,将是今后技能人才的基本发展趋势,并在技术工人总数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3)管理技能型人才将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结构的变化,企业的大量具体生产管理工作将逐步向一线转移,班组长、工段长这些生产一线的技能骨干将进一步发展为管理技能型人才。
(4)高素质的服务技能型人才需求显著增加。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第三产业的规模将逐渐扩大。同时,由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促使第三产业也向高技能方向转化。以金融服务、现代通讯技术服务、高科技电子产品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将是高素质服务型技能人才就职的主要领域。
3.工业园区和企业对高级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知相关行业的各项法规和条例,遵守相关行业的作业规范和流程,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能较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具有集设计、生产一体的复合型生产能力。
四、对未来三年专业建设的思考
通过保山市人才需求调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组认为,从当前的保山市社会发展形势来看,保山中等专业学校未来的专业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适当增设高级工专业
学校现有四个高级工专业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议在未来三年内新增数控机床、生物资源加工、电力三类高级工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未来三年,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引进机械与自动化、电器与自动化、硅酸盐、生物科技、烹饪专业为主。在教师培养方面,每年安排2~3名高级工专业的教师到发达地区企业培训参观,认真落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现一体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实训替代模拟,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更多地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缩短在岗位上的适应期,尽快地适应岗位,产生效益。
3.改革课程设置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要与企业充分论证,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门类;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所有高级工专业中增设《企业文化》课程;力争2~3个高级工专业完全按订单模式培养学生。
4.更新添置实验实习设备
未来三年内,添置数控机床5台、普通机床20台,增加PLC实训台20台、机电一体化实训台10台、机床电路实训台10台,增设电力一次设备实训室、二次设备实训室,更新发动机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改造2个生物实训室。
5.增加校企合作企业
未来三年内,新增电力、生物科技、烹饪、硅酸盐类专业校企合作企业,数量控制在10个左右。
6.招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