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流行语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

第1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极数递增而形成的在网络世界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方式。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书面语的规范性、严肃性特点,通过原创、谐音、简化、拼接、改编等方式,形成具有创新性、时效性、内涵性、多元性、延展性的“口语化”语言表达形式。尽管网络流行语没有传统书面语言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却“简约时尚接地气”,一经出现便在BBS、QQ空间、网络聊天中迅速“串红”,被网民广泛传播。不仅如此,近些年网络流行语还蔓延到电视媒体、报刊媒体等传统媒体领域,“正能量”、“给力”等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和报道中,通过各种社会媒体接力传递,渐渐由网络流行语演变为社会流行语。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互联网,应该说网络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并驾齐驱”成为他们语言学习和应用的火车头。网络语言早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在网络时代“诠释自我、张扬个性”的特殊表达方式。可以说,对于“新生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流行语早已不仅仅是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热衷的“降龙十八掌”,更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喜爱的“乾坤大挪移”。从这个意义说,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单单是网络文化的再现,而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

2 网络流行语“五味俱全”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因其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简约时尚的语言风格、隽永深刻的文化内涵、大胆前卫的自我表达被青年大学生群体广泛接纳,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网络流行语可以是通过简单精练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话语主体的动作姿态、语气语调,进而投射出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第一时间传递情感;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是某种网络行为和事件的诙谐比拟,从而为信息交流的双方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加深彼此的第一印象;网络流行语还可以是网络主体为了尽快融入某个网络群体,借助群体内部传播广泛的网络流行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已经超越了网络世界的交流,摇身一变成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传播载体。

要说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我想一句话足以概括:有品位、有气味、有韵味、有趣味、有回味,可谓“五味俱全”。

2.1 “品位”代表的是创新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风度

网络流行语区别于传统语言形式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创新性。它摒弃了传统媒体语言一成不变的规范性,无论你是社会精英还是一介草根,只要你发明的词语够独特、有个性,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被广大网民熟知和运用。创新性是网络流行语的魅力所在,是其“不走寻常路”气质的自然流露,是其独有的个性化标志。

2.2 “气味”代表的是时效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速度

在所有已知的味道中,“气味”是散布范围最广、感知速度最快的。毫无疑问,时效性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气味”,代表的是它与最新网络事件接轨的快慢。既然是网络流行语,它必然是在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接受、喜爱、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它来的快去的也快,从出现、流传到消失,全过程无不体现出“速度”二字。每年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也是其时效性的具体体现。

2.3 “趣味”代表的是多元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厚度

网络流行语通过对人们常用词句富有趣味性的改编、谐音、重组等形式,展现出颇高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加之其来源的生活化,表达的口语化,对于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那么,是什么让网络流行语听者有趣,说者好玩。通过对历年网络热词的收集归纳,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的“有意思”流行语,更深层次上说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西语言的碰撞,奇特形式的互通,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老词彰显出厚积薄发,焕发出勃勃生机。

2.4 “韵味”代表的是内涵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深度

如果你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仅仅体现在趣味性上,那么你就错了。看似颠覆现代汉语的用语规范,孵化出五花八门的另类新宠,创造性地赋予陈旧古老的语言文字符号以崭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具有含蓄意味,它需要你超越字面意思去慢慢体味背后所传递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羡慕嫉妒恨”并非“羡慕”+“嫉妒”+“恨”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绝妙的修辞手法,再现出人因为不满情绪的递增而发展到不能自持的心理状态。

2.5 “回味”代表的是延展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宽度

很多网络流行语绝非一笑了之的“包袱”,事后仔细想想会让你觉得越来越有回味。无论是形式搞笑也好,内容雷人也罢,都是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某类人或是某种心态。正因如此,网络流行语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刊、新闻等主流媒体中,“出其不意”地现身于寻常百姓的聊天交谈里。从网络媒体延伸到主流传统媒体,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世界,网络流行语宽阔的覆盖,正说明了其超强的延展性。

3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3.1 中西合壁式

所谓中西合璧,就是指中文加上英文单词共同组成的一个词组或是一句话。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拼接出别具一格的用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和语言冲击。例如:你OUT了,HOLD不住、中国STYLE等流行语都是典型代表。

3.2 浑然一体式

所谓浑然一体,就是指网络上盛行的各种用语方式的集合。这些方式都有固定的连接词和关键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表达情感需求保留连接词,替换部分词语。例如:以“亲,亲们”为代表的淘宝体;以“本宫,真是极好的”为代表的甄?痔澹灰浴鞍?网络、爱生活、爱自由”为代表的凡客体;以“有木有、伤不起”为代表的咆哮体等等。曾几何时,“亲”早已跨越淘宝网,取代“哈喽”成为全民拉近彼此距离的不二选择。

3.3 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就是指现代汉语中原本已有的词组,由于在某次特定的网络事件中使用后,被赋予“新鲜”的涵义后被网民广泛流传使用。例如:打酱油、山寨、土豪、元芳,你怎么看?等等。以前酱油是需要拿一个瓶子去商店买,买多少就打多少。然而,2008年广州街头的一次采访却改变了“打酱油”的命运,当路人被问到对“艳照门”事件的看法时,用“打酱油”的回答说明其不了解或是不想回答,相当于只是路过而已。从此,“打酱油”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网民们借此表示“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明哲保身”的态度。

3.4 异曲同工式

所谓异曲同工,是指利用普通话谐音、方言字词谐音、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写、外来词组谐音等方式,将要表达的词组用谐音的另外词组替代。例如:围脖、大虾、斑竹、酱紫、鸭梨山大、神马都是浮云、5201314、PLMM、爱老虎油等等。谐音的表达方式读音没有改变,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而趣味性更强,往往是网络潮人们的首选。

3.5 斗转星移式

所谓斗转星移式,是指利用一个字代替整个词组的意思,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一句话的表达方式。这种高度的概括性让网络流行语变得更加难以读懂、难以理解、难以猜透,很多词组是无法光凭字面意思准确理解的。例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等。如果初次遇见,大概谁也不会想到“喜大普奔”居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的缩略形式,更不会领会它所表达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讽刺心态吧。

4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为了更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的第一手资料,该研究者于2013年12月随机对三峡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三峡大学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812份。在对问卷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4.1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的使用频率较高

被调查大学生中网龄超五年的有61.8%,98.7%的受访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过网络流行语。数据显示:网络流行语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成为90后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习惯用法并被广泛传播。

4.2 网络流行语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调查中,有79.9%的人仅仅在网络聊天时使用流行语,而且有57%的人对其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诙谐幽默”层面,46.3%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是“追求新奇、崇尚创新”的猎奇心理。这说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多半是出于“好玩”,当做玩具。如何利用好这种流行语言,挖掘其深层次的教育内涵,把它变成做学生工作的“利器”,值得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好好思考

4.3 网络流行语有融入现实生活的发展趋势

在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时,有61.9%的学生认为会融入日常生活,42.2%的学生觉得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75%的人认可网络流行具有拉近人际交往距离,活跃气氛的积极作用。79.1%的大学生期待通过网络流行语与老师进行交流的良好体验。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与现实对话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既然教育对象喜欢这种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我们教育主体就应该主动创新有效利用网络流行语为高校“育人”中心工作服务的方式方法,在做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时,巧妙地运用时尚流行语,用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精神,拉近师生交流距离,提升心理引导效果。

5 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大学生心理管理

5.1 人生价值观引导

“?潘俊庇搿案吒凰А薄鞍赘幻馈薄?―论人生目标规划很重要。

“?潘俊弊畛跏侵付酝庑尉哂邪?、胖、锉等特征且表现出雷人行为和想法的一类人的轻视和嘲讽。后来多用于自嘲,隐喻因为自身客观原因和家境背景而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与抱怨,不甘于平庸又只能用自嘲来自我宽慰。大学校园很多大学生习惯以“?潘俊弊跃樱?他们既渴望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同,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心中的梦想,既没有目标又缺乏激情,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与之对应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原本是指身材高大、长相帅气、有钱的男生和皮肤白皙、面容秀美、富有的女生。“高富帅”和“白富美”日趋成为高校无数学子的心中偶像,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重外在、轻内在,功利浮躁的不良心态。

其实,“?潘俊蔽幕?说到底无非就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缺位、理想信念缺失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那么你最终哪里也去不了。大学阶段没有目标不行,目标太多不行,有了目标不去付诸实践同样也不行。学生工作者应该从现象中探寻本质,从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学会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生,坚持在脚踏实地的态度上认真践行目标。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赋予“高富帅”“白富美”全新的内涵,告诉大学生真正的“高富帅”应该是高在学识、富在思想、帅在实践;真正的“白富美”应该是白在品格、富在内涵、美在创新。

5.2 学习心理引导

“土豪”与“学霸”――显魅力修养内涵很重要。

“土豪”在现代汉语中原本是指地方乡村中有钱有势的人或是为富一方的恶霸,在网络语言中代表没文化、爱炫富的乡下有钱人。“土豪”通常无理想、无知识、无品位,它是“?潘俊北涑闪吮⒒В?虽然有钱,却时常因为内涵粗俗被人们鄙视。“学霸”可谓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的显著特征不外乎两点:肯学习、会学习。肯学习是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程度刻苦;会学习是指学习方法得当,学习效果显著。读死书、死读书是书呆子的做法,活学活用、锐意创新才是学霸的真谛。相信在大学生眼中“土豪”只是他们相互调侃的用语,没有谁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因为一个人的魅力来源于内涵和修养,外在的阔绰或许能短时间夺人眼球,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的空洞与贫乏。

当“土豪”还是做“学霸”,绝不是简单的两种身份的选择,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是“财富有用论”与“知识有用论”两种价值观的PK。如果我们在学生工作中,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土豪”与“学霸”大讨论,在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两种价值观的内涵,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因势利导的将“学习动力”这一枯燥的话题交流的更具趣味性。我们要告诉学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气质魅力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只有多学习多积累,重效率讲方法,才能丰富内涵,提升魅力。

5.3 自我认识心理引导

“有型”与“Style”――学做人坚持个性很重要。

“个性化”是90后大学生的最显著特征,他们个性张扬、爱表现自我、不走寻常路。我们经常听到辅导员老师抱怨“90后孩子不听话、不好管”,而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主动思考两个问题:说什么学生才肯听?怎么说学生才愿意听?90后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更强、自我表达更加迫切,这是时代的进步。我们要鼓励他们在制度允许的框架下充分挖掘自我潜力,在成熟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拥有独一无二的“Style”,成为一个“有型”的人。

5.4 人际交往心理引导

“羡慕嫉妒恨”与“神马都是浮云”――交朋友做好自己很重要。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面临的所有心理问题中,由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最为常见。从云大本科生马加爵杀人到复旦硕士林森浩投毒,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危机为我们一次次敲醒了警钟,良好地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尤其重要。以“羡慕嫉妒恨”为代表的自负心理和以“神马都是浮云”为代表的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不良心理倾向。高校教师要学会挖掘两种心态的积极意义,由攀比导致的嫉妒心理太常见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类似体验,关键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为别人的成功找方法,只为自己的平庸找理由。如果在羡慕之余学会找找差距,想想不足,定能成为“羡慕努力强”;由自卑导致的目空一切的态度,是凡事不主动争取的放任,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种“豁达超脱”是成就梦想的拦路虎,要知道“梦想不是浮云”,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为了迎头赶超,成就最好的自己。

5.5 情绪管理引导

“正能量”与“亚历山大”――想幸福摆正心态很重要。

小学,幸福是一根棒棒糖,得到了就会幸福;中学,幸福是一次年级第一,实现了就会幸福;大学,幸福是一种心态,领悟了就能幸福。大学生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心理尚未成熟,正确的情绪管理和压力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老师要善于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教会学生如何管理个人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释放压力,变“鸭梨”为“冻梨”,在挫折中磨砺一颗平常心。“心态”就是让心变得“大一点”,幸福就变得容易许多。

5.6 恋爱心理引导

第2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皮尔斯;符号学;网络流行语

【Abstract】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s are the products of network era. They shar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languages, meanwhile, they have som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ir 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irce's semiotic theory, all signs are made of sign, object and interpretant. The three factors are interrelated and inseparab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gn.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making a deep explanation of the 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s from Peirce's semiotic theory in order to help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better.

【Keywords】Peirce, semiotics, 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

1、符号学

现代符号学有两个起源: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另一个是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和他的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他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二者不可分割。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任意性是其根本特点之一,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符号意义的产生是由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被认为是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认为任何符号都由符号、指称对象和解释项三者组成。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奠定了现代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但二者的理论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皮尔斯认为,所谓符号,其作用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向某人代表某样东西,传递某种意义。这一定义涉及到符号、符号所指代的客体对象以及人对符号所作的感知或解释(解释项)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符号可以在某个人头脑里激起另一个相应的符号,或者一个更加发达的符号。他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符号的三个要素如同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一个要素的存在都依附于另外两个要素,并且人们对每一个要素的理解也要依赖于另外两个要素。也就是说,符号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皮尔斯认为,符号意义的实现是从符号到指称对象再到解释项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是符号、指称对象和解释项三者之间动态反应的结果。比如“狗”作为一个语言符号,指称对象是某种动物,对某些人来说他是忠诚的象征,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可能代表着卑鄙或背叛。由此看出,皮尔斯把解释项看作是一个符号所产生的另一个符号,是人们对原符号作的感知或解释。

在皮尔士看来,符号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是三元的,即一切符号学的研究问题都不能回避符号、对象客体、解释项三个方面。只有在此基础上,符号才能使我们超越感官的限制,表征抽象的事物,同时帮助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另外,符号还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传达特定意义,实现人际交流的目的。因此,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在解释符号现象时,具有更强的分析和解释能力。本文拟用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探讨,解释其生成和流行原因。

2、网络流行语

近几年,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每年都会评出该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主要包括两类词汇。一类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有意无意创造的,进而被广为接受,广为流传的词汇,比如“给力”,“赞”,“压力山大”等。另一类词汇通常伴随着现实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在网络上产生并且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广泛流行的一些热门词语,比如百度网站2012年评选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XX style”,“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等。这些语言往往伴随着社会上反映强烈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同步产生,构造形象,指称简易,表述方便,满足了网络流行语迅速流行、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些词往往包含网民某种深层次的心理诉求。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的传播力和聚合力主要得益于其综合使用了多种符号形式。网络的多媒体特性使得符号的传播更加简洁,形象,更富创造力,更加大众化。

2.1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的特点

在网络传播中,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争时间、抢速度成为网络交际的重要特征,简洁生动、容易上口往往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共同特征之一。另外,许多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社会热点现象或新闻产生的,网民往往利用这些语言表达某种心里诉求或社会态度。在现实社会中,网络就为这样一种诉求或态度提供了表达的渠道。在网络交流中,语言环境相对自由,交流群体通常是比较有创造力的年轻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网民的诉求往往会通过一种另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可能是夸大了的、戏谑的或是更加形象简洁的。这类网络语言既是对语言符号本身的改造与创造,更是网民社会心理诉求和社会态度的符号表达。这些语言有对社会现象的赞扬和对人的激励,更多的是社会负面现象的揭发和鞭打,以及网民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揶揄。由于以上原因,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和多样性。网络交流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对象被无限扩大,造成了符号意义(即解释项)的多样性。比如“正能量”这个词,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现在网民们为所有积极向上的的、健康的、给正面人力量的人和事都贴上“正能量”的标签,以此来激励自己和鼓励他人。在非正式人际传播中,交际双方更看重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网络语言中大量缩写语的使用,更是说明了它遵循着快与简的原则。比如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语言“高富帅”和“白富美”,用三个单字形容词来指称社会上的特定人群,其虽不符合汉语的语法构成,但是简洁而又内涵丰富,因此被广泛使用。

第二,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和随意性。网络语言符号的产生有两个重要途径,即形式上的重组或内容上的创新。网络语言符号在现有语言符号的基础上,打乱原符号的使用范畴,改变原符号的使用环境,以此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语言内容和个人情感。同时,在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充满激情和创造力,追求新奇和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创新性通常和随意性联系在一起。网民在新符号的创造中,往往会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将各种语言符号随意组合,标新立异,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以前十分流行的“hold住”一词,把英汉两种语言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很大的创新性和随意性。

第三,网络语言的即时性和模糊性。网络流行语大都具有很高的流行度,却很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网络上每年都会评选当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当时被广泛使用,但是持续时间都不长。比如前几年流行的“给力”一词,当时几乎人人都用,以至于《人民日报》上也用到了该词。但是现在这个词已经很少被提起,类似的词语还有“杯具”,“雷人”等。还有更多的词是伴随当时的热点新闻产生的,随着新闻事件的平息,流行语也会慢慢失去光彩,比如前几年的“躲猫猫”,“我爸是李刚”等。另外,网络流行语的模糊性,往往也是其语言符号的指称对象的无限扩大造成的。例如“XX style”是由一首流行歌曲带来的语言符号,但是它的意义却十分模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2.2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的原因

网络语言符号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网络交流的环境。网络交流相对自由的环境和网络交际的即时性和简洁性使得网络语言有一定的随意性。网络交流的特点改变着网络语言的文体,也创造了机巧横生的新语言。如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汉字“”,原本是古汉语里面的一个生僻字。该字的符号古今相同,但它的指称对象则截然不同,至于它的解释项,则更加因人而异了。在网络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视觉上看,“”酷似人脸的轮廓,表示悲痛、无奈、忧伤、尴尬等含义。无论该词的哪种原义都与现在被网民广为接受的含义相去甚远。“”,作为生僻汉字的复活和流行要哀伤归因于网民的再创造,因其形似一个人苦闷时的表情而得到了网民的“重用”和喜欢,将其本义曲解后进行大量而广泛地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化,是其由传统语言向网络语言的转变。最初,语言符号指语言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指称对象是其指代的事件或实物,之后指称对象作为符号,又衍生出另外的指称对象。如新闻中的“中国式离婚”中的“中国式”被抽离出来,这是“中国式”的第一个表意系统。“中国式”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负面现象的代表。此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被提升,其指称对象完成第二步的符号化,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等词。在这个层次的符号化中,网络流行语会脱离原有的语境而存在。网民采取调侃的态度,用另类的方式来对社会的负面形象进行了讽刺。相同的词语构成还有由“江南style”发展成的“航母style”等。

第二,公众的心理诉求。许多网络流行语最初是一个言语事实,它反映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诉求或社会态度。不断涌现的网络流行语成为社会时政符号的另类标志。网民要么不满自身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要么质疑政府行为,便解构原有话语符号,经过符号的重新组合或是再符号化,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或是给旧的语言符号赋予新的解释,表达其无奈,戏谑,调侃的心态。同纯粹的网络语言相比,这类语言承载了更多的内涵意义,貌似娱乐的网络语言背后蕴含着现实社会中话语权博弈。可见这类时政网络语言不但具备网络流行语的生动形象、短小简洁等特征,而且往往从字面上难解其意,内涵和外延同时被扩大了。比如2012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你幸福吗”,出自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后来这句话迅速流行。面对高房价,高物价,这句话变成了网民对现实的一种调侃。网民通过使用这种流行性的符号,形成独特的“下层舆论”与政府引导的上层舆论互动。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话语权力,是公众监督权力、构建公共言论空间的文化形式。比如2012年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网民借用热播电视剧里的一句话,表达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同样,几年前流行的词“躲猫猫”,也是网民的“下层舆论”,表达了对政府官方声明的质疑。

第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风格,它以一种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缩小了“高雅”和“大众”之间的差距,模糊了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讲究一种零散的、自由的形式和结构,用一种调侃的、游戏的态度去颠覆传统。网民使用流行语,使自己带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寻找到新的社会定位。“丝”一词高票入选2012年百度十大流行语,但是却没有被《说文解字》在评选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说文解字》给出的理由是该词不够高雅。网民正是在这种“高雅”与“低俗”之间寻找自身的定位。

3、综述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有众多的生成和流行原因。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阐释,有助于丰富符号学的研究领域,也有助于我们对社会语言的变化进行考察。网络语言的符号化,其实质是符号的指称对象的扩张和解释项的不断丰富和变化,其主要原因有网络交流的环境特点、公众的心理诉求、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等等。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丰富了社会语言符号,同时,它在塑造、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网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网络环境的自由宽松使其带有粗俗化、随意性等特点,我们在肯定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时对其应加强管理和引导,使其服务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umes 1-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6).

[3]丁尔苏.超越本体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4]丁尔苏.论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3).

[5]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第3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伴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最好的反映。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流行语,这么集中、大量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现如今,每一个经过改革开放岁月的中国人,都能随口说出几句改革开放的流行语。细心地体味一下改革开放后的流行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种种进步。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语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元素,比如当下流行“马上”:马上结婚、马上有房、马上升值,还有不久前流行的“那些年……”“点赞”“正能量”“致青春”“小伙伴们”“甄体”“白富美”“私人订制”“土豪”……套用电影《大腕》里面的一句台词:“嘿,要是不说两句流行语,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最时髦的语言。流行语最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是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报纸上和人们口中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流转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哪里的社会生活活跃,哪里就有流行语出现。在21世纪初,9・11、本・拉登、申奥成功、入世、WTO、翠花上酸菜、出线、QQ、反恐、Flash是当时最流行的词语。可是,如果时间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时最流行的词汇则是:下岗、抗洪、再就业、泰坦尼克、哇噻、帅呆了、美女作家、黑哨、知识经济、打假、邮购、网购、竞拍等词语。90年代股市兴起之初,群众广为关注,于是就有一批与股市有关的流行语产生并流行开来,如“牛市”“套牢”“吊篮头”“接盘”“割肉”“跌停板”等。到90年代市场放开以后,“黑市”“议价”则被“跳蚤市场”“大卖场”“广场”“跳楼价”“起板价”等取代。

词语作为一种符号,是客观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反映,社会及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促成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词汇对社会发展的依附性和共变性告诉我们,无论历史上的哪一个社会阶段,都会产生反映该社会特点和文化状态、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流行语。这些词汇,就像一颗颗遗失的琥珀,一块块鲜活的化石,忠实地记录着历史。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语言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多元化了,我们的时代语汇也变得五光十色,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姿态。特别是网络的发达,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批网络相关用语也流行开来,“晒客”“换客”“威客”“博客”都是基于网络产生的,而房价的提升、信用卡的流行也相应诞生了“房奴”“卡奴”一族……

2008年新年伊始,网络流行语便开始在各大搜索引擎排名直线上升,网友的语言中也出现了众多的新鲜词汇,像“很好很强大”“很黄很暴力”等。“香车、豪宅”是不少人追求财富的一个标准。在汽车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今天,购置“香车”后的烦恼与“心痛”也与日俱增。于是,“买车时有点心动,开车时有点心痛”也就挤进流行语当中。

葛大爷的搞笑本事还真不是吹的。在《命运呼叫转移》中,葛大爷扮演一个山区农民,村里不孕的丈夫怯生生地问“那我晚上再试试”时,葛优一本正经缓缓地说出仨字――“我看行”,瞬间全场观众笑喷。而葛优随后为中国移动神州行打的那句广告词“神州行,我看行”又再次轻松地让所有观众喷饭。

“今晚别喝酒了,我请你们去打羽毛球,场地已经预订好了!”晚上7点半,在某机关单位上班的林先生与十几个朋友走进了市区的一家羽毛球馆。馆内场地爆满,众人挥汗如雨。如今正是中国全民健身运动最红火的时候,于是“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成为时下人们的流行语。

房价指数、股价指数、推荐指数、人气指数、天气舒适度指数、安全指数……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数据,却成了很多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顾问”。“指数”以前只是在报告文件中出现的生硬数字,如今已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它们就像一个个风向标,显示着生活中的种种动态信息。由于指数能转化成经济效益,因此许多人在指数上动起心思来。“今天,你看指数了吗”也流行开来。

汉语的“组词”能力实在可观,同样的意思,在不同时代,中国人会有不同的与时俱进的表达方法。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歌迷不叫歌迷,叫粉丝;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尴尬不叫尴尬,叫汗;不喜欢不叫不喜欢,叫吐……再比如:失业,在上世纪80年代,那叫“待业”;90年代国企大调整阶段,那叫“下岗”;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又叫“待岗”。原来叫“扒分”,当下叫“拉米”;原来叫“放血”,现在叫“割肉”;原来有“大兴”,现在称“大卡”;原来叫“纯情少男”,现在叫“原始股”。

马年春节期间,“马上有钱”“马上有福”“马上有对象”等“马上”语充满手机简讯,简洁明快的“马上有一切”更是备受青睐。这类祝福语的确寄托着大家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但仔细一想,不免有些好笑――“马上”就能有一切吗?“马上体”盛行,实际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浮躁心态。多年来,急功近利的“马上”观念渗入人类的灵魂,一些人做事急于求成,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坚守的恒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GDP上去了,但雾霾来了,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食品丰富了,但地沟油、三聚氰胺、毒大米等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到处旅游,但无心欣赏人文风景,仅仅满足于旋风般到此一游和疯狂购物。

有的人使用流行用语是因为觉得好玩,有的人是觉得这么说话酷,有的人是出于讽刺。最不可取的态度是他觉得这么说能显示他有文化,能显示他“知道”现在流行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年代。就像是第一个把美女比喻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么说的是庸才,如果第三个人还这么说那就是蠢才了,连上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学别人说话是可耻的,流行语套用一下还行,如果用多了,就没意思了。

当然,著名的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对流行用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绝对的。这是人类一种永恒变化更新的创造,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全部信息,应该提倡敏锐、准确、深刻、时尚、超前的语言文化风尚。不过,由于网络语言未经编辑过滤,比纸面语言有更多的自由度,因此常新常杂也是常有的现象。

第4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流行语 学生 价值观 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00-02

1 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特点及使用流行语情况分析

1.1 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特点

现在,我国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在主流上体现为健康的、积极的。但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面对价值观、审美观的判断和选择时很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说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多种观念的涌入,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1]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家庭应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做出积极的引导。

“语言中积淀了世界观、价值观,体现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语言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2]流行语作为高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反应出高校学生的价值、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它的传播和使用也影响着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调查和分析高校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有利于对其因势利导,发挥具有表现力的流行语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积极影响,避免粗俗、消极流行语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高校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高校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我们结合相关资料,设计了调查问卷,以部分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以下是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1)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见表1)

(2)通常,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流行语?(见表2)

(3)你为什么使用流行语?(见表3)

(4)你对流行语的态度?(见表4)

(5)你怎样看流行语的发展?(见表5)

(6)你认为流行语的规范对大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培养有着怎样的影响?(见表6)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流行语的流行与网络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新生事物接受的比较快。他们追求新潮、时尚、个性,乐于学习和使用流行语,以获得归属感。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流行语的规范对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2 流行语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

随着媒体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流行词语,集中了社会的热点事件,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影响并干预大学生对事物的评价以及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

2.1 流行语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积极影响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当社会出现了新概念、新事物的时候,必定会出现相应的新词语予以指称。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发展速度的加快,每年都会产生许多反映或折射社会热点事件的流行语,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地沟油,秒杀”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喜欢新奇、刺激,他们在把玩这些流行语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这对他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语言不仅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它还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审美、游戏的功能。如“杯具(悲剧)、神马(什么)”借助谐音的修辞手段,给人们带来新鲜、幽默的感觉,让人们体会到语言带来的快乐。而“鸭梨、零帕”这些含有调侃、戏谑味道的流行语,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轻松应对,这对于他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为已有研究表明“在认知方面,乐观者倾向于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并善于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以愉悦的心态积极接受现实,坚信不如意的事只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在情感方面,乐观者通常豁达开朗,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行为方面,乐观者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接受挑战。”[2]

2.2 流行语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就高校学生的角度来说,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步强化,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和将来大体要从事的工作,基本上能够对客观事物和自己有一个判断,但因为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不足,又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审美判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比较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

就流行语的角度来说,流行语虽然有其新奇、独到的表现力,但在内容上也有很多不健康的成分。“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仅校园流行语中就有50%以上的词语含有讽刺、挖苦的味道。”[3]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对他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高富帅、白富美、丝”容易让一些没有背景、自身形象一般的高校学生丧失自信,丧失积极进取的决心;“傍傍族”对权势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会扭曲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兽兽门、艳照门”折射出的低俗文化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打酱油”的流行,则会使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意识,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其次,流行语中的一部分,尤其是网络流行语普遍体现出简单、直接、通俗的文化倾向,凸显了反艺术、反美学的特征,出现了语言表达的趋同性,缺少对个性化体验的个性化表达。这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观的建立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再次,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内涵及其丰富的表意文字,凝聚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而部分流行语中充斥的外来语、键盘符号等则是对汉字表意的破坏,也是对汉语文化凝聚力的破坏。高校学生在使用这样一些流行语时会因为追求实用、简洁、新奇,而忽视传统的观念及规范。

最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监管及社会公信力的缺失,一些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使得他们处于一种烦躁、焦虑的状态。所以,有些人就借助网络宣泄对社会的不满,夸大社会的阴暗面。这些带有负面心态的信息,借助媒体的力量,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如“我爸是李刚”事件。而“我爸是李刚”这类流行语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会强化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权利、地位的欲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

流行语的滥用、误用也会使部分高校学生形成价值观、审美观念的从众性,对价值观、审美观缺少思考、分析、辨认的能力。如格调比较低、内容比较粗俗的“我靠”等,经常挂在学生的嘴边,甚至有些女同学用得也是“游刃有余”,似乎不这样表达,就不足以被所在的群体认可和接纳。这与高校学生应有的道德品味、审美情趣相差甚远。而且高校学生不加区别、不分场合的使用流行语,也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堂或作业中使用流行语,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授课秩序和作业的严谨性。过多的追求流行语的使用,也会影响高校学生对规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审美观随着他们的产品输入到中国,在物质、思想、心理、信仰等方面对我们进行渗透和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得以立足、传承和发扬,需要借助语言文字。高校的大学生是将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他们自身应该主动肩负起这种重任。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在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完成作业、论文的过程中,都已离不开网络,部分同学甚至离开电脑就不能进行写作,也就是说不能用文字进行思维。更有甚者,个别同学由于痴迷网络而不能自拔,连学业都完不成,更不要说树立更高的价值观、审美观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行语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双重影响。为了发挥流行语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我们需要对流行语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 曹德和.语言应用和语言规范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7-248.

第5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以及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探求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早已被大家知晓甚至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京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源头和原因。回顾2010年的网络新词“给力”,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是网络语言的显着特点。我们就“给力”等网络流行语现象来讨论网络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给人力量”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由此略知,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娱乐新闻传播,如“闹台套”;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纵观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往往以一个团体出现的,拉波夫曾对纽约市百货公司不同社会分层的人做了(r)音的调查明确显示了社会方言的特点。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huashion(fashion)”“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同时也是省时省力省钱的利益催生的。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有三种:1、图片式。人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考虑到经济原则或者是娱乐心理,往往不会输入许多的字来表现情感,而是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来代替长长的一串字符。想要表达我现在很高兴的心情就用“:-D”,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很传神地表达情感,诙谐有趣。这些表情符号“使原本冰冷的网络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情,这种幽默的调侃,夸张的表情打消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时的某些顾虑”。2、数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网络聊天中出现的“886”“9494”分别是“拜拜了”和“就是就是”的简写形式。用数字直接代替,避免了打字过程中频繁地在中英文状态下的切换,可操作的效率就提高了不少,而且增添了谈话过程中的一些趣味性。3、拼音字母式。如早期出现的“3Q(thank you)”以及后来出现的一些发泄之语,不便明说就用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来指称,“TMD”“SJB”等等。这些简写形式能够缓解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恼怒,而又不至于显得很粗俗。

(三)谐音形式

网络语言中很多的词语都是以谐音的形式呈现的,如最近比较流行的“斑竹(版主)”“神马(什么)”“围脖(微博)”“鸭梨(压力)”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有意无意当中“创造”出来的网络词汇。“鸭梨”是百度贴吧中某一网友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随之引来无数网民的效仿。“神马”是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的讲述者所“创造”的,网友们在用搜狗输入法打“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sm”代替,因为打字速度过快,常在打“什么”时打错,打出一个“神马”来。其实,这要是在与个人的聊天中打出“鸭梨”或“神马”倒不足为奇,还很有可能认为是打了错字,仅此而已。但是,有一个事件的推波助澜,那么由此而出现的新的网络词汇很快就被大家传用,并且流行开来。

二、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在其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构造和使用”,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这种语言的传播不仅仅是特定信息的载体,也不再是娱乐大众的恶搞行为,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社会热点事件。比如很早流行的“偶(我)、MM(美眉或妹妹)、GG(哥哥)”等是在追求便捷书写的同时显现个性的表达方式。然而回顾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我们会发现很多是描绘社会现实的,之所以出现表达嘲讽、讥讽之意的流行语,是因为在某些事件中存在荒谬和令人不满的东西,并且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或者平台可以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只好躲在汉字的背后把自己的不满发泄一下。正如说“网络犹如一个管轨,可以为网民们提供一个自由宣泄情绪的通路”,如“宅男、宅女”中的“宅”是从日语引进来的汉字,这里体现一种不愿面对现实,还原自我的生活态度。某些流行语的出现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或社会事件,如“我爸是李刚”源于河北大学醉酒驾车撞人事件,“蒜你狠”源于大蒜价格疯涨,甚至超过肉、鸡蛋的价格后人们的无奈,随后相继出现了“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等大批三字经词语,形象地展示出食品价格疯狂上涨后人们的无奈和愤怒。网络流行语能够很形象地反映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并且传达了人们不能说出来的心声,引发公众对社会 问题的理性思考。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该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超越了网络这个特定的范围,其势力就很微弱,其生命力就会衰退。我们仍然就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给力”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商业价值。自从“给力”一词的出现,各种网站、报纸都纷纷使用。在百度中搜索“给力”一词,与此相关的各种视频、新闻成千上万,以下为笔者随手摘抄:

1、美国小伙求婚“给力” 电视广告全程直播

2、鲁能兵发韩国航空公司给力 历届客场首战表现强

3、2010年中国最“给力”的通缉令

而由此出现的“给力网”“给力团”“给力吧”更是目不暇接。我们知道网络新时代广告的投放是根据网站的点击率来进行的,当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必然要引发般的点击率,这就给网站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我们看到了相关的电视节目“给力星期天”,相关的电影剪辑视频“给力时代”进入人们的视线,“给力”一词来势汹汹。一向严肃的党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用了“给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短短八个字,一下子就成为网上、办公室、课堂、街巷话题的焦点。可见,即使超越了网络的范围,网络流行语的势力也丝毫不减,它的生命力曾一度坚不可摧。于是,人们开始担忧网络语言会侵入传统的书面语言,开始呼喊语言规范化。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站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健康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存在多个言语社区,网络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很正常。”网络语言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影响超出了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甚至渗透到了电视、报纸等媒体。现实的语言秩序令人堪忧,但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网络语言的“侵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网络语言中确实存在众多不合理之处,生造词现象和语法的乱用现象比比皆是,语言的规范亟待实施。王希杰认为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混乱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一定量的混乱是语言正常发展的伴随物。倘若它超过了语言系统的承受力,超过了语言自我的调节功能,那么,整个语言系统将会面临崩溃。“网络语言因此有自己的权限,只要网民的言语活动没有超越网络的范围,就应该看作是正常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流行于现实人际交往中是可以被接受的。语言的规范是一个全民性的任务,规范的主体是民众,语言学家起到指引的作用。规范不是符合语言的内部模式规则,而是要求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是脱离语境的。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语言的便捷性、诙谐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四、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的势力很强,覆盖面很广。网络语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其生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网络、电视网络、手机网络全面地覆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愈显强盛,并且在语言规范的推动下,会对我们的日常交际影响深远。

注释:

[1]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页、第9页.

柏拉德:《社会语言学》论文集,1972年,第7页.

第6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一)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对于这种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有人将之视为不规范语言,觉得是对汉语的不尊重,担心会误导大众,一些中小学校还明令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你用,或者不用,网络流行语就在那里,只增不减”。存在即合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代变了,人们的词汇也会随之适当更新。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流行语在很多大学校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大学生不仅自己喜欢使用这些语言,也希望老师们与时俱进。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就证实了这点儿。据成都晚报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咆哮体和淘宝体给学生布置作业,出现了诸如“列出标题和主要观点哦亲!!!!”“每个教新闻评论的老师都是折翼的天使!!!严格而脆弱的王老师你们伤不起!!!伤不起!!!”之类的语句,令学生耳目一新。有网友强烈呼吁:“21世纪的潮人老师再多也不嫌多,一个也不能少啊!”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潮的网络流行语,会增加他们的亲和力,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之余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无独有偶,在上述那则新闻出来之前,笔者就曾尝试着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介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时,说堂吉诃德是个骑士小说控。提及堂吉诃德身穿破盔甲、头戴破头盔的装束,笔者用到了“雷人”这个词,还说他犯了时代错误,“OUT”了。讲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弗罗洛在窗外看到艾丝美拉达和法比约会的情景,顺口冒出了“他对法比是羡慕嫉妒恨”这样的句子。此外,笔者还说道“最后,卡西莫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将副主教从巴黎圣母院塔楼上推下去了,真是太给力了。”近年来,诸多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流行语网站liuxingyu.info/,这里可谓是网络流行语大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程度由此可窥一斑。网络流行语体现出普通民众的智慧,不少词语都闪耀着灵性的火花,简单的一个词就能表达无尽的含义。在讲授外国文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远古的文学经典便被赋予了些许现代文化内涵。

(二)引用热门影片中的台词。看电影是当下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网上有不少网站免费提供片源,同学们不必花钱去电影院,在网上便可欣赏到最新最流行的片子,看完之后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津津乐道。老师们在讲授外国文学时,如果能吐出热门影片中的几句台词,同学们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的。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新片《让子弹飞》在2010年表现不俗,片中的一些台词甚为出彩,也别具一番韵味,比如“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笔者在介绍荷马的《奥德修纪》时就有意借用了这句台词,说“住在奥德修斯宫殿里的那些求婚者,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奥德修斯射死了。”同学们立时捧腹。荷马当然不会在书里描写求婚者吃火锅,那个时代希腊人想必是不吃火锅的,但老师这样幽默一下,既介绍了作品,又发挥了现代娱乐精神,无伤大雅,有何不可?《非诚勿扰》也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冯小刚导演还拍摄了《非诚勿扰2》,两部片子中的台词也是深得人心。比如,笑笑(舒淇饰)愿意做秦奋(葛优饰)的女友,条件是秦奋要容忍她心里有别人。秦奋沉吟之后说:“那你能允许我心在你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小差吗?”笔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时,这句话被派上了用场。彼特拉克爱慕美丽的劳拉———一名骑士的妻子,用诗抒发他对劳拉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

劳拉染病逝世后,诗人极度哀伤,又在诗中追忆往事,表达伤逝情怀。但在劳拉去世之前,彼特拉克就和另一个情人生有两个私生子。听到这里,同学们对彼特拉克是嗤之以鼻。笔者笑道:“你们怎么不允许诗人心在劳拉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开小差呢?”同学们一片莞尔。课堂气氛登时便活跃起来了。除了网络流行语和流行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教师在外国文学课上还可以融入武侠元素和歌曲元素,这也是广大学子所喜欢的流行文化。比如,笔者在讲《堂吉诃德》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堂吉诃德》可以换成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你们能想出来是哪一部吗?”大家立马兴奋起来,纷纷抢着发言,有人说是《笑傲江湖》,也有人提到了别的,但等笔者一将《侠客行》亮出来,他们大都觉得这个更为贴切。流行歌曲的歌词要是应用得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笔者在介绍拜伦生平时,提到了他跟众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及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戏谑似的将一首歌的歌词用到了诗人身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那麽憔悴?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我的哥哥你心头爱的是谁?”讲《巴黎圣母院》时送给了副主教弗罗洛一首《有一种爱叫放手》,送给艾丝美拉达的则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外国文学讲授的都是世界经典之作,将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会打通雅和俗的界限,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似乎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使大家感觉亲切,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也许就不再有疏离感和拒斥感。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等,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对老师提出了一些额外要求,能够跟上潮流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虽然能否将流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适当地使用一些新潮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经笔者实践验证,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运用多媒体创建立体化教案

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视觉传播时代,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图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正在改变着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校园以前,老师们上外国文学课都是靠一张嘴去说,一支粉笔去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教学取而代之。从信息论角度来讲,多媒体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及记忆的效率。“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感知记忆的规律是具体形象感知的东西较抽象感知的东西更容易被识记,且保持长久,综合性刺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将文本和图像、声音等视觉、听觉要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捕捉、理解、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已准备好了电子教案,等于提前就设计好了板书内容,上课时无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只需轻轻一点课件,一切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

第7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该书共分为七个章节,作者首先对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和生产机制进行了探析,阐述了新媒体对中国文学所造成的影响;其次,作者分别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以及写作等科目教学角度出发,具体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之路,提出了诸多教学改进建议以及创新方法。该书理论框架清晰,兼顾原理阐述与方法论指导,充分厘清了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推动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改革创新。书中指出,增强汉语言文学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新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语言环境等都发生了重要转变,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既是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从积极角度来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升级与革新。例如,通过新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可视化、可听化等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实现更为直观有效的课堂教学;此外,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还可实现跨时空教学、交流等诸多高效教学举措。从消极角度来看,新媒体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网络新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创新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流行元素,但从本质上看,网络语言规范性严重不足,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规范化语言应用产生了冲突。此外,网络文学也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对经典文学阅读的积极性,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新媒体虽然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更多高效率的渠道,但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阻碍。上述种种影响都使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形势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结合书中观点,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应当认清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互动联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改革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言与网络文学,强化规范化语言学习以及推广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在“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中,教师需要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言。例如,教师在讲解某汉语知识时可以将网络流行语和规范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从语言结构、读音等专业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之处,明确要求学生要规范用语,慎用网络语言。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文学史”等文学课程中,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重燃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选一本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并定期轮流进行课前分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否认网络文学的重要地位,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分辨网络文学中的精华与糟粕,使其自觉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第8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校园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校园亚文化的概念

文化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它复杂多变,精彩纷呈。大学生亚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与概括。它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面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同时它也具有自己本身独立的完整的形态,它可以是大学生校园和小部分社会生活的缩影,也可以是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的独有理解。它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和辐射,又不完全遵循于主流文化,但是也不与社会主流文化形成对抗,但它却有可能影响主流文化,甚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大学生校园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本文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辅之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调查地点选在了江苏大学,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84份。回收率94.7%,基本符合研究的要求。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部分的文献资料,从现状及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引导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一)涂鸦文化

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人在校园中见到过各种各样的涂鸦,主要集中在教室的课桌、墙壁,厕所墙壁、地面和课本上。经过分析调查,可以将涂鸦内容分为以下几类:随感而发、教师点评、人生顿悟、新闻热评、爱情寻觅交友、作弊内容。“涂鸦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洁,文化含量不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校园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

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您有没有在校园中进行过涂鸦这一问题,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学生承认自己也进行过类似的涂鸦活动,这说明大学校园的涂鸦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设置的对于涂鸦原因的问题,选打发时间和看见别人也这样做的占了大多数,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也承认自己进行过类似的涂鸦活动。部分学生进行涂鸦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看到曾有人已写过,所以觉得就跟着写,认为再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另一个是觉得上课很无聊,或者感觉压抑,通过这个方式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打发时间。

而同学们随意留下的这些涂鸦给其他同学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一是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二是上届学生不良行为对后来新生起了负面的教化作用,以至 “涂鸦文化”届届相传,成为难以根除的陋习。三是“涂鸦文化” 的制作占用了大量的上课时间,大大影响了听课效果。四是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育的深度。

(二)群体文化

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向他人吐露,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调查问卷中问到当你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找同学倾诉时,有32%的人选择了想,但是没有去找,有45.7%的人选择了想,但是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有17.2%的人选择了会,仅仅只有5.1%的人选择了不会,由此说明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之中与群体的联系并不紧密,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相对封闭性,然而这种封闭究竟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方式还是一种被动的人际疏离带来的无奈,抑或是信任的缺失,还有待于更深入地分析。但是,无论如何,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大学生群体个体化趋势比较明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强化,然而同时伴随着的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信任危机也在逐步加深,大学校园之中也存在着此类现象。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每个人的个性都有所不同,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价值观,欣赏独特性,用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做到基本的宽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不愿意与群体进行交流,但又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内心的逐渐扭曲,直至最后的犯罪。同时,大学校园也没有做到积极发现和引导这些同学加强与他人的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这是学校没有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群体文化,更多的体现的是大学校园的生活和日常交往,现代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与观念并不是那么的深刻,当群体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如果自身的利益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必然选择的是群体利益。很多当代大学生对于群体文化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他们的群体观念已经逐渐淡漠,有时候群体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责任,已不再具有群体意义和道德评判,转而呈现出一种个体性――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大学生群体自觉将责任与前途等同起来,将义务与道德私有化。从一种潜意识里的责任承担到一种潜意识里的理性选择,此时的群体已经被他们所忽略,他们选择了对于自己最有利的一方面。

(三)信息文化

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文化参差不齐,良莠共存。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藏,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接触信息的来源不外乎以下几个途径:短信、影视、网络。在调查中通过数据分析对比,我们还发现当上网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时,同学们大部分不管真伪会进行转发或者发表言论,全然不顾消息的真假。有些同学虽然没有对消息进行转发,但是私底下会与同学分享或交流,却也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了虚假信息,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在进行一系列操作之前分析和查询消息的真假。然而,对于这些的真伪我们不可能逐一辨别,我们能做只是尽量做好自己,不去传播这些信息,只是浏览就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播只是一部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导致的网络上的信息稂莠不齐也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就算我们不去传播,网络媒体也会传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师生应共同面对来自网络的低俗文化的挑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网络文化和信息的检查。

(四)流行语文化

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 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流行语现象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更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一些流行语,而知道这些流行语的途径也主要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网络知道和了解一些流行语的比例占到了93.7%,这一比例相比2008年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有了一个明显的较大幅度的增长。72%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流行语,27%的学生会使用流行语但并不经常使用,在使用流行语的学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流行语的使用和风行抱有积极正面的看法。校园流行语文化形成的原因我们在这里可以稍做一些探究,根据调查研究我分析出这样一些原因,首先,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文化冲突不断,文化之间相互碰撞,思想相互渗透,这些都为流行语文化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其次,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再次,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亚文化的健康发展,相对容易导致不良校园亚文化的滋生。最后,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他们极力追求自我,张扬个性。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盛行一方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新风气,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流行语兼收并蓄的同时却缺乏鉴别能力,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盛行的现象,我们认为应当理性地看待,既不能武断压制,又不能放任不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应该把校园流行语当作语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在不超出控制的范围内要尊重这一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尽量避免低级和粗俗。

三、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信息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赋予了校园亚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问。大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受用群体,享受着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但在某些方面,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大学亚文化本质上是与校园文化的偏离,这种偏离又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受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正面来讲,大学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冲突,为大学生增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总是从自身的亚文化背景出发对主文化进行体认和领悟,因而极易产生错误的解读进而妨碍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影响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同时大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大学生难以辨别真伪及良莠,自觉和不自觉地、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健康或者不健康的内容,使得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形成带来了困难,极易被不良亚文化所改变。所以大学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一)导致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文化冲突与矛盾会使他们思想易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最后导致对主流文化的怀疑和反对,对西方的价值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而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渐趋淡薄。

(二)易造成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亚文化的冲击下与主流文化充满着失调和对立,而大学生文化意识层面上更多的是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依附,由此造成价值观念上依附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纷争。社会价值观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重标准并存的局面,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

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导致其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冲动性,并通过反叛来寄托对未来的强烈期望,因此大学生的反叛行为总被认为是对现存社会规范的背叛,于是,亚文化群体就成为大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寻求支持和认同的避难所。

四、建议

面对校园亚文化发展的迅猛态势,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充分认识到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规范和引导校园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所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期待学校有所作为的和认为大学生自身应有所提高的占据80%,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努力弘扬主流文化

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通过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来实现对校园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发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既能引导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形态逐渐向主流文化转化,也能使不良亚文化或亚文化的消极方面得到引导或消除。

(二)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正向引导,努力创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谐的外部环境

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时代的产物。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校园亚文化,对其一味的压制或漠视,而应该积极的加以应对和引导,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一方面,对于那些适合社会和时展要求的,同时又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亚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亚文化主流方向的引导,将校园主流文化贯穿到亚文化中去,使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内容。如对网络亚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或者建立班级QQ群、开通个人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与主流文化产生共鸣,进而实现对网络亚文化的转化。总之,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校园亚文化的存在,使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创造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必然影响校园亚文化的建设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主体性”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还可以开展一些爱国主题的时事政治活动、各类鉴赏活动等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文化选择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设立自我教育管理的一些组织,通过定期举办论坛或沙龙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水平。

(四)社会各方面努力净化大众传媒环境

在市场经济社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许多的大众传媒抛弃了社会责任,大量传播不良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成为一些大学生创造校园不良亚文化的来源。因此我们要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净化大众传媒环境,给高校乃至全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比如将加强媒体自身的约束机制和社会大众对其监管作用相结合,及时发现并清理不健康的内容,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曹殿朕.大学生“亚文化”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4).

[2] 华洁芸.大学校园亚文化剖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6, 19(3).

[3] 张帆,沈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4] 马秀春.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现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9(2).

[5] 张志连.校园流行语与文化[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6] 袁文伟.大学亚文化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14).

第9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10―01

通俗、易懂、富有时尚性的流行文化素材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利用流行文化素材创设和谐的认知情景,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鲜活,驱动了教学进程,展现了课堂生命活力。

一、以流行歌曲创设情景

探究《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的实验》时,老师在流行歌曲《两只蝴蝶》优美的旋律中,把四只浸过紫色石蕊的紫蝴蝶以“化学小品”的形式,演艺它们为躲雨分别飞入四只集气瓶的实验情形,其中有两只成了“落汤蝶”,雨停了,一只紫蝴蝶变为红蝴蝶。“歌曲情景化”使学生由趣味性转为设疑、质疑、解疑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将流行歌曲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来辅助教学,真正起到“寓教于歌”的作用。除利用歌曲内涵进行情景创设,还可进行歌词的学科知识改编,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改编成《元素化合价》,林俊杰的《江南》改编成《试管》等。化学版流行歌曲以其朴实生活化的歌词便于记忆为最大卖点,折射出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期待和认可。

二、以影视作品创设情景

讲授《金属材料》时,播放影片《黄金大劫案》中用牙咬方式鉴定金银硬度的片段,突出金银硬度不大的特点。播放影片《飞鹰计划》中金库片段,展示有色金属金为黄色、铜为紫红色的色彩特征。播放影片《终结者2》中用枪打不死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在高温下银光闪闪,后钻进直升飞机被液氮低温冻住,炸得像玻璃一样支离破碎的情节,再现金属的各种物理性质。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时,播放影片《后天》中温室效应带来全球变暖,引发一切文明被摧毁的空前灾难经典场景,激发学生关注温室效应的危害,提出合理的减缓措施,正确评价《京都议定书》的主旨。影视作品强烈的视觉震撼不仅有效传递了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更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网络流行语创设情景

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时,以“‘蒜’你狠”比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300倍,突出一氧化碳的剧毒性。在验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中,用“‘豆’你玩”比拟酚酞的裁判作用。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自制用化学知识配音的《狄仁杰的疑惑》视频,以“元芳体”的经典对白突出守恒定律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幽默的网络语言能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其思维,使其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卷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经常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如“小苹果体”、“甄痔濉薄“琼瑶体”等网络流行语组织课堂教学,必然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以卡通、动漫创设情景

学完《酸和碱》内容后,为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设计“动漫活动式”课堂检测习题。如在盐酸系列性质中,羊有五条回家通道,其中只有一条是安全通道,其他四条通道上都有一个伪装的灰太狼,请你帮他找出灰太狼和安全通道。也可将《机械猫》《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等动漫故事开发成系列“动漫卡片式”的创意教学,开创特色化的“动漫课堂”。将初中化学中枯燥的、抽象的化学用语及化学反应,运用风趣的动画片、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等流行动漫素材展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神奇的魔术创设情景

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节时,老师先展示一张洁净白纸(提前用无色酚酞绘画小猫,后晾干的白纸),后向纸上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结果纸上出现一只可爱的红色小猫,再向纸上喷洒稀盐酸,小猫神奇消失了。类似的魔术还有“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果汁”等。将教材典型实验内容融入有趣魔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