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化学的重要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的重要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的重要作用

第1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化学实验;现代教育技术;评价工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化学实验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一、通过化学实验引领学生步入探究的天地

增强化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及反应原理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给学生留下的感受是“繁琐、杂乱、难记、易忘”。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机械地罗列化学反应事实,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独立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得不到培养。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通过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兴趣,增强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实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等进行一系列分析与探究。对那些反应现象较为明显、学生易于完成且操作起来比较安全的实验,如铝与NaOH溶液反应、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等,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尝试完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来探究有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需要强调的是,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手脚。面对某个具体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组织生生交流,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最后再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并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

二、重视实验探究,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力工具和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化学实验对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亲自动手操作;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或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尽可能多地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再次,要善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素材,利用身边的物质开发、设计各种化学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验设计,并开展各种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化学,学到“真正的化学”、“有用的化学”。譬如,在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中新增了不少科学知识内容,其中“有机化学基础”的探究学习主要依靠的教学手段就是实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蕴含探究要素的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如“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苯酚与溴水的反应”、“含酚废水的处理”、“蛋白质的检验”等。

三、将化学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整合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化学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跨时空的生动的学习环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快捷的获得资料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获取解决问题的诸多信息。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提高了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做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借此创设相应的学习情景,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原电池原理教学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教学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实验探究交流研讨归纳拓展迁移运用。在这五个教学环节中要依次完成如下的学习任务:①展示燃料电池、各种化学电池及心脏起搏器的图片;②学生从电极材料、电极连接方式、电解质溶液三个方面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③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自由发言;④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⑤设计实验证明干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这五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利用视频和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亲身感受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同时利用Flas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电子流形成的过程。

四、注重做好对化学实验活动的评价工作

为增强化学实验活动的实效性,教师还要注重做好对化学实验活动的评价工作。使用“活动记录表”进行评价是落实三维目标的一个体现,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评价功能:一是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二是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方向的转变。例如,在“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活动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份活动记录表,该记录表中需要学生填写的栏目依次是:想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案设计(你想做的实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方程式)与你(你们)最初设想的差异、小组讨论后对钠的化学反应达成的共识、在本小组实验中,你们的分工情况如何?你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何评价?哪位同学的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通过让学生在活动记录表中填写研究方法、方案设计及实验现象,体现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格外重视;填写实验结论及形成的共识,体现了对实验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这两方面的内容的填写,表明了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注;而对最后三个问题的回答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实践证明,关注过程的评价能够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功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2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1.化学实验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知识零碎、繁杂,需要记住的东西很多而且容易遗忘。通过实验,借助实验现象的鲜明、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勒沙特列原理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果借助Na2S2O3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如下)

Na2S2O3+2HCI=2NaCI+H2O+SO2+S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Na2S2O3溶液的浓度越大,则析出硫的速率越快。若不做实验只凭一味地讲解,学生不能信服,更不好掌握。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很多。

2.化学实验能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1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首要途径,操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教师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有机化学的苯的硝化实验中,反应条件是利用水浴加热,学生可能不在意加热的方法,对此如果教师提醒学生留神:在我们所做的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实验需要用水浴加热?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由学生目前只知道的这个实验到以后逐步接触到的苯的磺化实验、乙醛的银镜实验等等。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化学概念。了解化学原理,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

观察的方法,可以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现象,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2.2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操作这个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严格操作,细心观察的科学素养。某些实验之所以出现事故,多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在社会生活中,诸如油库的着火等,多因人们操作不规范而引发责任事故。

一些生活常识也与正确的化学操作密切相关,如家用煤气灶的使用过程中,煤气火焰的调整与熄灭,正是利用了化学实验原理中的控制气流大小而调整火焰大小、切断气流而熄灭火焰的方法,它与化学实验中可燃气体的燃烧火焰的控制与熄灭同出一辙;再如食用油着火时的扑灭方法以及杯盖、壶盖的正确放置等等生活常识,皆与化学实验操作有密切关系。

2.3 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源于疑,积极的思维活动源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比如:钢铁生绣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知,雨伞伞把处铁的生锈,是因为处于潮湿环境中造成的。是不是放在水中就能生绣?或是放在空气中就能生绣?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做个实验便可得知原因。转贴于

比较下述三个实验

(1) 将洁净铁钉置于干燥试管中,并密封。

(2) 将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铁钉密封。

(3) 将洁净铁钉半露于盛水的试管中。

可观察到(1)和(2)中铁钉都不生锈,只有第(3)个实验铁钉能生绣。由此得出结论:铁钉生绣是空气和水共同对铁钉作用的结果。因而学生也就清楚了湿雨伞易生绣的原因了。

2.4 记忆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结构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所构成,其中记忆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俗语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动手是加强记忆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动手操作,利用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就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开拓”很多通路,留下很多“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如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直观记忆就比死记硬背快得多、记得牢。关于铁的实验。①往FeCI3溶液(棕黄色)中加入铁粉,溶液变为浅绿色(FeCI2的颜色),②在新制FeSO4溶液的液面下用滴管挤入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的颜色变化等(如下),对于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有重要作用。

FeSO4+2NaOH=Na2SO4+Fe(OH)2

4Fe(OH)2+O2+2H2O= 4Fe(OH)3

2.5 自学能力的培养;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所学知识有少部分来自学校,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3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短、任务重,要求在短时间内必须入门,所以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实验的过程中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如,通过魔术实验引课,一言未发,魔术先行。这种导入法最具魅力。“水中生火”导入燃烧的条件;“神奇的画”引入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有一定悬念的实验导入,例如:向放有高低不同的俩只燃着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学生会发现俩支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于是他们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会一前一后熄灭?教师正好趁热打铁,带他们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例如: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有水垢的水壶和醋,让学生亲手除水垢,学以致用,激起学生兴趣,使他们觉得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于是有了往下学习的欲望及动力,师生一块儿探究“碳酸盐的性质”。

二、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微观的概念宏观化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几个称重实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变得容易了。在学习分子的性质时,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和氨水的扩散实验很容易理解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的性质。若没有这些实验,学生就会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性质。再如:课本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没有设计实验,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发生下列反应:2NaOH + CO2 ==Na2CO3 + H2O,并且在课后的作业中出现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教师若对该知识点不做任何处理,学生是很难理解的。除此之外,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很难说明确实发生了反应,让学生归纳总结其性质是很困难的。我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对比实验:通过两个饮料瓶变瘪程度的明显不同,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对比强烈、明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奇妙,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看到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确实发生反应,学生便于接受。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实验仪器并不是在试验室才有,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就可以进行有趣的实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该实验中,学生还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学会了如何控制变量。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实验前,让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所用仪器种类、连接方法,实验时让他们观察现象,对比反应前后颜色、状态、是否有气味等,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找出由明显到细微的变化,实事求是的做好记录,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捕捉瞬间变化的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观察,还要让他们摸,感受化学变化中伴随的能量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其全面的观察能力。如铁和稀硫酸反应之后溶液的颜色变化很小,若观察不仔细就无法发现该变化,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

四、实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更注重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作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起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学生做得非常认真,还开心的讨论设计新的方案。

五、利用趣味实验,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要使该过程呈现一种和谐的、积极的状态,把握教学节奏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适当的环节中设计合适的趣味实验,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辛劳的的学习中忘记疲劳,产生视辛劳为快乐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及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时,做个喷泉实验,让学生在新奇的感觉中掌握知识,体会化学知识的魅力,若干年后仍记忆犹新。

六、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4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氢能;新能源 必然性 氢能源的优劣势

一、氢能源

(一)氢能源简介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随着石化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正是这样一种在常规能源危机的出现和开发新的二次能源的同时,人们期待的新的二次能源。氢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超低温高压下为液态。作为一种理想的新的合能体能源,它具有以下特点:

l、重量最轻的元素。标准状态下,密度为 0.8999g/l,-252.7℃时可成为液体,若将压力增大到数百个大气压,液氢可变为金属氢。

2、导热性最好的气体,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

3、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 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00倍。

4、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5、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6、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滁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产物水无腐蚀性,对设备无损。

7、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

8、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

9、氢可以减轻燃料自重,可以增加运载工具有效载荷,这样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从全程效益考虑社会总效益优于其他能源。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氢是一种理想的新的能源。目前液氢已广泛用作航天动力的燃料,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氢的存储与运输,以及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取氢,一直是制约氢能发展的问题。

二、我国发展氢能源的优劣势分析

中国对氢能的研究与发展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为发展本国的航天事业,对作为火箭燃料的液氢的生产,H2/O2。燃料电池的研制与开发进行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将氢作为能源载体和新的能源系统进行开发,是70年代的事。多年来,我国氢能领域的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在国家经费支持不多的困难条件下,在制氢、储氢和氢能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和成绩。氢作为能源利用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利用氢和氧化剂发生反应放出的热能,利用氢和氧化剂在催化剂作用下的电化学反应直接获取电能及利用氢的热核反应释放出的核能。 我国早已试验成功的氢弹就是利用了氢的热核反应释放出的核能,是氢能的一种特殊应用。我国航天领域使用的以液氢为燃料的液体火箭,是氢作为燃料能源的典型例子。

目前,获得大量单质氢的唯一途径是依靠人工从天然气、石油、煤炭、生物质能及其它富氢有机物等中制取。氢的最大来源是水,特别是海水,根据计算9吨水可以生产出1吨氢(及8吨氧),氢气燃烧热是28900千卡/公斤,而且氢与氧的燃烧产物就是水,因而,水可以再生。由此可见,以水为原料制氢,可使氢的制取和利用实现良性循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估计,我国水能源理论稳定蕴藏量为7亿KW,而开发量为4亿KW,开发成功后,每年可节约大量煤炭,减排大量二氧化硫。工业副产氢也是向燃料电池提供燃料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我国在合成氨工业中氢的年回收量可达标14'108m;在氯碱工业中有87'106 m的氢可供回收利用。此外,在冶金工业、发酵制酒厂及丁醇溶剂厂等生产过程中都有大量氢可回收。上述各类工业副产氢的可回收总量,估计可达15亿立方米以上。

可见,我国氢的来源极为丰富,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水电解制氢、生物质气化制氢等制氢方法,现已形成规模。其中低价电电解水制氢方法在今后仍将是氢能规模制备的主要方法。另外,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这可以降低氢能应用成本。由此,我国发展氢能源优势可见一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所面临的困难。大量廉价氢的生产是实现氢能利用的根本。目前,廉价的制氢技术和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是两大核心问题。获取氢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将氢和氧进行分离(制备1升液氢约需消耗电能3kwh);而直接从天然气中获取氢,需耗汽油,每公里要排放约16克二氧化碳(普通汽油车每公里排放260克二氧化碳),能耗过高。就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而言,洁净和成本是二个关键参数,光有洁净而成本过高就没有市场,很难推广。因此,要实施这一战略,就必须有目的地降低成本。每百公里所加注氢的价格与汽油价格要尽可能接近,否则该技术只能永远停留在实验室或样车阶段。当然,氢能的使用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作为基础设施的氢加注站。

结语: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究如何能大量而廉价的生产氢。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是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光的作用下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合适的催化剂。近日,世界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在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竣工下线,正式投用于山东首条有轨电车示范线――城阳有轨电车示范线上。据悉,该车的下线面市,填补了氢能源在全球有轨电车领域应用的空白,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氢能源有轨电车技术的国家。发展氢能源,将为建立一个美好、无污染的新世界迈出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氢能源研究现状――《化学时刊》22卷10期(2008、10)。

2、王艳辉、吴迪镛、迟键:氢能及制氢的应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5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妇科肿瘤化疗患者100例分两组各为50例,对照组乳腺癌23例,宫颈癌14例,输卵管癌10例,其他3例。年龄23~77岁,平均56.58±2.13岁。观察组乳腺癌22例,宫颈癌15例,输卵管癌10例,其他3例。年龄23~76岁,平均56.13±2.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有可比性,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药学指导;观察组实施药学服务干预。(1)化疗前护理。化疗前评估患者病情、化疗适应证和禁忌症,确定最佳化疗方案和药物。(2)化疗中药物副作用处理。医师强化给药顺序和时间的指导,如升白药物需在化疗后24~72小时用药;氯化钾补液和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不能同时应用、用药前后静滴地塞米松保护血管等。(3)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态配合治疗可确保效果最佳,并说明化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鼓励,告知化疗副作用和处理方法,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在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后需强化饮食干预;出现骨髓抑制者需给予保暖护理,预防感染发生;铂类药物使用时需多饮水等[2-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化疗依从性(完全依从性、基本依从、不依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化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化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化疗对妇科肿瘤患者意义重大,可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和转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但化疗药物副作用多,需加强用药指导。药学服务干预在妇科肿瘤化疗中应用,可通过治疗前充分评估制定合理化疗方案、化疗过程注意用药顺序、时间、配伍指导,并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和心理疏导,有效减少或规避化疗毒副作用的出现[4-5]。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药学指导;观察组实施药学服务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化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药学服务干预在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中的防治作用确切,可有效提高化疗依从性,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李继红 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肿瘤医院药学部

参考文献

[1]蒲兵,张敏,谢法东,等.临床药师参加肿瘤化疗科查房工作初探[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7):1514-1515

[2]王雅杰.重视肿瘤化疗中存在的问题[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4):245-248.

[3]周于禄,李兵,张毕奎,等.我院抗肿瘤药物集中配置对其合理使用的影响[C].//第五届华人药师临床药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0:210-212.

第6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文化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各种文化交流增多。英语的广泛使用,使英美文化也在向全球各个角落渗透。

本文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对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有很好的了解,只有更好地了解该语言的特点及文化背景,才能在以后的交流中避免尴尬、误解,实现学习语言、进行交流的最终目的。

二、文化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教育辅助功能

1.了解西方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阅读资料的理解。我们以课文A Brush with the Law (《大学英语》第三册) 为例:由于文中主人公的装束及神态特别像“a part of the sixties ‘youth counterculture’”,所以遇到了一些麻烦。什么是“youth counterculture”? “Youth counterculture”是在二战后美国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代,战后的繁荣加上美国士兵从军队复员成家立业,促使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生育高峰,但繁荣并不是整个美国的繁荣。1962年,四分之一的美国人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加上种族歧视,政治上的的麦卡锡主义使美国失去了言论和行动的自由。同时,战后繁荣带来的对物质享受的贪婪追求令青年人特别是中产阶级出身的青年感到厌倦。美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鲜明差距令他们震惊,正是思想的压抑,追求思想一致的保守思潮是他们感到窒息。他们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思想最敏感的大学生,开始从战后的美国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与传统文化和习俗逆流而动的反主流文化(youth counterculture),而这一时代的青年又可称之为“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反主流文化在60年代达到,其基本内容除了寻求表达自我、个性解放外还包括了爱、性解放、反种族主义、反战、吸毒等内容。了解了“youth counterculture”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我们才真正理解A Brush with the Law的主人公为什么遇到麻烦从而成为被怀疑的对象。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出版频率最高、出版量最大的书籍是什么吗? 不是世界百科全书,也不是某一本世界名著,而是《圣经》。如果我们想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须对西方的这本经典著作有所了解。比如:Why I teach (《大学英语》第三册)其中有一句: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好多人都不明白这句话。如果我们读过《圣经》,我们就会知道,这句话来源于《圣经》里的“人类是上帝用泥土创造出来的。当上帝把呼吸赋予这些泥土的时候,它有了生命,人类的创造工程也就因此而完成了。”这句话把教师的工作看成了像上帝造人一样神圣。

2.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和交际水平。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听。只有听懂了,我们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但是听力却一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到头疼的事,我们除了课下自己多听多练之外,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也是提高听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比如:有一年的四级听力测试中有这样一段:A:请给我拿些阿莫西林,并把我这张药方填上。B:好的。这是您的药,如果您愿意等的话我十分钟之内会把这张药方给您填好的。

Q:这段对话最有可能发生在什么地方?A:医院;B:医生办公室;C:药店;D:牙医办公室。

以上这段对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但却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来分析一下:对话中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阿莫西林”,只要有点医药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种药,但令好多学生感到迷惑的是:为什么还需要填药方?这就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我们中国,药店是药店,医院是医院,两者没太大的直接联系;而在美国或英国,药店在病人没有拿医院处方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卖给病人药的,否则病人出事了,药店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所以依据上面的分析,答案很明显是C。再比如:情景对话有关“饮食”对话中常会出现“go Dutch”“go AA”这样的词组是我们非英语国家的人所不熟悉的东西。“Go Dutch”是当代西方社会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现象。指的是在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在付账的时候通常采用各自付账的形式。由于深受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独立,把男性的帮助或是吃饭时男性为她们付帐看成是一种耻辱。所以采用各自付账的形式越来越流行。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

三、几点建议

感受到英美文化对我们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多留意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在此,笔者有几点建议:

娱乐增值法:娱乐的同时“学习”。比如:我们看外国电影,听英文歌曲的时候,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而且还可以学到一些最新流行的语言。兴趣增值法:平时喜欢看小说的同学可以找一些英文小说,或者简明英汉小说阅读。这样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又增长了知识,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第7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摘?要: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专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知识点琐碎,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学中做,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并理解所学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关键词 :中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药用植物学?生药学

一、研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课。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生药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100多种生药的来源、植物形态、产地、性状、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这两门专业课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知识琐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讲授每一味药材或植物的每一个器官。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多媒体引入课堂虽然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较少,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低,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有些学生的思维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导致教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上课百无聊赖。

传统教学虽然也开设实验课,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上实验课时,为了做好实验,教师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再讲授一遍,造成知识的重复讲授。

为了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笔者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了中职课堂。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交替进行、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并不是新的思想,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使学生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是核心。而这种思想正切中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解决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方法之一。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地点不是唯一的,可根据科目性质、讲授内容和学校教学条件灵活选择。教学可以在教室内、实验室内进行,还可以在实训基地,甚至在户外进行。理想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应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学生听课和书写用的桌凳及实训操作的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为“三转”。“一转”: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采用边做、边观察、边思考、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二转”:将学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应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生用自身的感受与智慧,接受教师的指导,让课堂焕发活力。“三转”: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理解所学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内容:花的结构。

班级:药剂2班。

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展示花的结构(见图1),详细介绍花的每一部分,并用图表总结(见图2)。

感受:当用多媒体展示花的结构时,学生是有学习兴趣的,但当更深入地介绍内部结构时,一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兴趣,且所学知识极易忘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各种类型的花,上课时展示自己的成果(见图3)。

第二步:多媒体展示花的结构(见图1),并由教师详细介绍。

第三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观察自己所采集的花的结构。先观察花萼的类型,判断是离萼还是合萼;再观察花托,花梗上端膨大的部分;观察花冠的类型,判断是离瓣花还是合瓣花,是重瓣花还是单瓣花,属于哪种类型。学生边观察边回答,如有疑问及时解决。

第四步:在教师引导下,由外到内分步解剖花。让学生将花冠去掉,暴露出花蕊部分,辨认雌蕊和雄蕊,并结合多媒体,说出雌蕊的类型和雄蕊的类型;继续将花纵剖(见图4),观察雌蕊的三部分——柱头、花柱和子房,观察子房内的结构、胚珠的数量和排列方式;观察雄蕊的组成,观察花药、花丝和花药内的花粉。

第五步: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介绍自己观察的花的结构。

第六步:教师总结。

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地学习兴趣,积极准备各种类型的花,认真听教师讲课,学生采集的花类型不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深入、更扎实。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生药学课程中的应用

内容:五味子。

班级:药学3班。

传统教学模式:用多媒体展示五味子,对照书中五味子的内容详细介绍。

感受:虽然有图片展示,但是学生摸不到、尝不到,只能凭想象理解五味子,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在这节课中看不到实物,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一步:准备五味子标本,并将五味子标本发给每位学生。

第二步:让学生观察五味子的颜色、形状;将五味子解剖开,将果皮与种子分离,观察种子数量、形状及颜色;分别品尝果皮、种皮、种仁,辨别味道。

第三步:选一名学生描述五味子的性状,包括果实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种子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第四步:教师总结。

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边观察、边解剖、边品尝的方式学习五味子,使学生对五味子的学习更直观、深入,并且掌握了学习生药的方法,学生可以用于其他药材的鉴别。

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在中职药剂专业课堂引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互动,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增强了知识应用能力,教师上课也更投入,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快乐地教,学生轻松地学。

第8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内涵 文化渗透

语言学家拉多曾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学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化的传播、熏陶和感悟。因此,是否把英美文化纳入外语教学范畴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

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很长时间徘徊在这种状态:教师只教会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对语言文化涉及得还很少,包括英语国家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文化,教师没有专门的讲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差异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认识,在英语学习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并且急需解决。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培养高中生英美文化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在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妒忌,因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 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我就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古时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heart(勇士),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加强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是因为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将

(二)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各民族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千差万别,而语言文化是在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有着很大差别。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不会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二是缺少有关英语交际的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进行英语交际。

(三)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是一定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获取知识的过程。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意义构建提供了条件,使学生成了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用目的语交流看法。这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探索式、合作式的自主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学生是在一定的思维习惯的作用下来进行语言输出的,所以,必须在学生具备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说出或写出地道的、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句子和语篇来。只有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灌输和渗透,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都是如何思考问题,组织语言的来表达自己的,久而久之,学生才能逐渐摆脱中式思维的影响,在口语交际、翻译练习、书面表达等一系列的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出地道、标准、实用的英语来。笔者认为,这一点正是英语教学中,也是各种语言教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当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的阶段性的循序渐进过程。实践证明,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的具体化、形象化。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力提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之,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仍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英语教育同仁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王海皎,孔永红

第9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

中学校园文化在内容属性上包括教育文化、德育文化和素质文化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内容范围上各有侧重,互动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正确把握中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功能外延。

一、教学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基础,用制度建设传承教学文化

中学教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既是基础知识传承的基地,也是素质人才创造的高地。因此,教学文化既包括追求知识、勇于探索、提倡创新的科学精神,也包括追求个性、兼容并包、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制度是学校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和集中体现,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实践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坚持规范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教学文化以制度为载体引导中学建设,必须体现规范性和导向性。我们既要善于把好的教学传统、工作思路等归纳总结,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教学文化的良性发展。我们还要严格遵守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把真正经过师生教学、实践检验、切实可行、长期管用的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制度,用正确的导向、完善的体系来依法办学。

(二)坚持沿继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学教育层次大、内容广、期望高等特点,教学文化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中学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沉淀,必须保持一定的沿继性。因此,要发挥制度建设在中学校园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用具有稳定性、沿继性的制度将师生的教学理念思路内化到学校建设的进程中。

(三)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因此,不论是精神引导,还是制度规范,最终要转化为广大教师、学生的科学行动和实践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把学校制度建设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统一到教学建设上来,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发展,推动学校在教学文化上科学发展。

二、德育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用环境建设融汇德育文化

中学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建设是学校的“形”,德育文化是学校的“神”。环境建设是德育文化的载体和支撑,而德育文化又可以促进和带动环境建设,形成和谐、安全、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在建设规划上,要突出人文性。

优秀的中学都有优美的环境和突出的人文。中学环境建设面临着资金少,周期长的问题,如果脱离历史和实际盲目建设,就会出现乱而无神,杂而不精的现象。因此,在环境建设上,始终贯彻建校园、为师生的导向,注重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在总体布局中体现办学理念,在细节建设中加入精神元素。

(二)在内容设施上,要体现功能性。

培育和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必须构筑起“教育引导、心理启示、环境熏陶、操作实践”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因此,中学环境建设既要发挥教育熏陶、实践创新的功能,又要注意健康身体和心理锤炼的功能。例如,在中学校园网络建设中,不能简单照搬地方网络重娱乐休闲功能、轻教育学习功能的建设模式,突出教学文化内涵,增加富于教育性、专业性的内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上,要大力扶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组织参与上,要注重群众性。

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建设参与者。因此,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群众性,突出师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校园环境建设的通用功能和普遍教育作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和社会的不同需求。

三、素质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伸延,用学科建设引领素质文化

学科建设是中学发展的根本,也是素质文化的龙头。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中学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科建设之中,把不同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载体和基础作用,突出中学素质文化。

(一)正确认识学科建设在素质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学科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素质文化建设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这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科建设作为有效衔接校园文化与素质文化的桥梁,每个学科的学习都是学生必经之路,在共学中找到爱好、在比较中找到强弱。

(二)积极发挥师生教学在素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素质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的师生,领导要积极引导师生树立素质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科教育的延伸和渗透,把握学科教学的阶段、特点、规律,推动中学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