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第1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人文理念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67-01

高中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高中音乐教师在欣赏课中,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音乐知识,介绍部分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每部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出现都有其特定背景或故事,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入人文理念,使音乐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气息,强调品味人生,突出音乐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1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融入人文理念的必要分析

首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人文理念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人文理念与高中教育活动紧密相连,主要指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与道德标准。在21世纪的今天,高中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音乐欣赏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创新精神。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融入人文理念是时代的需求,同时也是音乐教师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教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人文理念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新课改理念不断改革下,高中教育阶段比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道德情操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了对学生人文性的重点关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面向整体教学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采用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优秀的西方音乐作品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让学生领略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魅力,通过音乐欣赏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

2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融入人文理念的具体策略

2.1处理好高中音乐欣赏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音乐属于文化的一种,更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在音乐艺术中包括了人类发展中的经济、历史、人文、地理与政治等多种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的特征的综合使音乐文化具备一定的人文特征。所以,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把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完全分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音乐教师就应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接受其他文化的渲染,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观念。例如,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彩云追月》欣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彩云追月》的相关知识,这首乐曲是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而成的,通过竖笛与二胡轮番演奏出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形象的描绘出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在《彩云追月》欣赏过程中,教师以语文写作技巧为基础,让学生在简单质朴、线条流畅的旋律中感受到彩云追月美景,并且体会作者优美的抒情技巧,分段完成,自由发展,浑然天成,乐器的轮番演奏仿佛就是云月的嬉戏,忽快忽慢,忽上忽下,情境逼真,意趣盎然。

2.2把握好高中音乐欣赏与人文理念的关系

高中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其实就是人文理念的培养过程,对于音乐欣赏课程来说,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融入人文理念,能够将音乐欣赏与人文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但是,高中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音乐欣赏只是教学形式,人文理念的融入才是高中音乐教学的核心。音乐欣赏与人文理念的培养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师需要将人文理念的融入建立在音乐的欣赏之上,当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时,并且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了解,然后通过交流或讨论的方式研究作品中的人文理念。同时,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效率来说,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辽阔的草原》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接受该首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在欣赏《辽阔的草原》这部作品时,融入内蒙古具体的人文理念,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MV,或者是浏览内蒙古草原的风景图片,使音乐欣赏与人文里面相融合,从而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

2.3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理念思想

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时科学的融入人文理念,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熏陶与示范。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做好自己,在提升自己音乐专业水平的同时,自身也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理念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学习音乐知识和加强对人文理念的运用与掌握。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授、技巧的掌握以及训练等,往往忽视对文化的熏陶与人文理念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只是学习和掌握了音乐知识的表层,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例如,高中音乐教师在《松花江上》欣 赏教学时,教师需要自身对这部音乐作品有较深的认识和人文理念。《松花江上》作为一首抗日歌曲,唱出了“九一八”后,东北民众乃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高中音乐教师应该把这些创作背景、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以及作用价值告诉学生,让学生把音乐欣赏与人文理念相融合,真正的学习和理解音乐作品。

3 结语

总之,高中音乐欣赏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塑造行为、陶冶情操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理念,不仅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加能够提升高中音乐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亚.音乐课堂如何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J].文教资料,

2015,02:62-63.

[2]陈香玲.欣赏教学在高中音乐中的实践[J].新课程(中),

第2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研究

一、前言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促进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还需要促进审美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在促进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音乐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优势,音乐教材本身具备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为一体。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德国美育家席勒提出想让一个感性的人变得理性就需要促进其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学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美学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主张美学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美学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

2.音乐审美教育是实现美育的关键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是实现美学教育的关键途径,鉴赏音乐感知音乐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也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在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对音乐本身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能够满足自身的审美要求,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努力同新课标保持一致

相比较其他学科,音乐学科在审美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在促进学生审美教育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音乐学科的特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促进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初中音乐课程的特点,不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丰富,从这个培养目标出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音乐的美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美,这样能够促进音乐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美好,在教学中将审美意识逐渐地渗透给学生。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

兴趣是推动学习行为开展的动力,对于初中音乐学习也不例外,所以想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的内容,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兴趣的推动下促进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本身这首歌曲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贴近,无论是歌曲的曲调还是歌词都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切,在这首歌曲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获得很好的审美体验。

3.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带来的优势,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才能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背景下所强调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凸显,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悟体验音乐。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中,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些情感方面的引导,所以利用创设情境法开展初中音乐教学,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充分感知音乐带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满怀深情地将这首歌曲演唱出来,强化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歌曲比赛的现场,自己当评委和选手,这样在学生相对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能够对音乐畅所欲言,充分感悟到这首歌曲的情感,真正体验音乐的美感。

4.在音乐教学中促进音乐美学教育的升华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仅仅是简单地强调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很少重视审美的内涵。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美,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有限,生活常识有限,所以对于音乐的欣赏往往比较局限,在进行音乐审美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需要教师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由于初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很难将一系列的音乐作品有机地整合起来,发现其中的联系,进而促进音乐美的升华,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将具备相同元素的音乐作品放在一起,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内涵,拓宽对音乐审美的视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对这些歌曲进行对比,对比歌曲表现的内容,从而对于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不断的对比、总结过程中找到审美的落脚点,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学艺术,初中阶段作为小学阶段同高中阶段的衔接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需要侧重对于学生音乐意识和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教育方面教师需要重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综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音乐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秀清.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5,(21):179.

[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05).

[3]王丽萍.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2007,(11).

第3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调研活动概述

调研内容与领域主要有:1.课程方案执行情况,包括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2.课堂教学情况,包括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3.教学管理情况,包括模块学分的认定、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工作量计算;4.校本教研情况,包括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情况,组内集体备课、研讨活动的开展情况;5.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情况,包括教材、教参、教辅使用情况及网络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

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市作为样本地市,每个地市选择三所全日制高中作为样本校,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城镇普通高中和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在调研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现场听课、交流访谈、听取汇报等形式。调研的基本程序是:第一步,调研小组与当地教育局领导、校长代表、地市教研员进行座谈,听取课改情况汇报;第二步,深入到样本校现场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并与教师、学生随机访谈,实地考查课改实施情况;第三步,分学科召开座谈会,与各样本校的教师座谈,了解课改信息。

二、音乐课改概况

(一)音乐课程开设

音乐学科应修满3学分,其中“音乐鉴赏”作为必修模块一般是在高一年级全年开设,每周一节,学时为36课时,修满可获得2学分;选修模块包括“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可选择其中任一模块学习18课时,可获得1学分。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0%的学校能按要求开足音乐课,这20%的学校集中在省级示范高中这一层。开课的基本方式如上所述,个别学校高二下学期继续开设选修模块课程。另有20%的学校只在高一年级开设音乐课,每周一节,共36课时。开课的方式有:高一年级两学期都开设“音乐鉴赏”模块;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音乐鉴赏”模块,下学期开设选修模块。再有半数学校是高一年级同时开没“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音乐和美术分单双周轮换上课,高一学年共开设音乐课18课时。还有极个别学校只在音乐高考班开设音乐专业课程,如视唱、练耳、乐理等,在普通班级根本就不开设音乐课,或以“上大课”(几个班集中上课)方式开课。

另据“音乐学科模块开设情况”调查显示,仅有3%的学校开设了三个以上模块,36%的学校开设了两个模块,46%的学校只开设了一个模块,还有13%的学校没有按模块开设。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两个模块,选用了一本必修模块教材和一本选修模块教材,但是由于多数学校只在高一开课,于是占有2学分需要36学时予以保证的“音乐鉴赏”只安排了一半的课时量,另18学时上选修模块。

总的看来,能够基本上按课标要求开足开齐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只有少数省级示范高中。一般高中普遍没有按要求开设音乐课程,尤其是选修模块往往被束之高阁。

(二)音乐教材选用

调查发现,各校在音乐教材的选用上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其一,不管学校是否开设了选修模块的课程,学生一般都有两本音乐教材,即一本《音乐鉴赏》教材和一本选修模块教材。选修模块教材的选择少有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甚至个别学校为每个学生订有三本或更多的音乐教材。其二,学校在没有征求音乐教师意见、不了解学生选课情况、不考虑学校教学条件,甚至不明了音乐学分结构的情况下,笼统地选订音乐教材。其三,按照常理,学校一般按开课的顺序逐步订购和发放教材。然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的音乐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模块)都是在高一上学期一次性到位,由于暂时不开课或保管不善等诸多原因,多数学生的教材还没到开课时就弄丢了。

教材的选订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专业特长,而是由学校相关负责人做主选订,最终结果只能是学校订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表现为学校课程管理的独断与随意。

(三)音乐教学实施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省高中音乐教学的实施有如下几方面值得肯定:其一,教学中能凸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聆听,观照音乐教学的文化性,在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美的同时积累相关文化,提高音乐审美水平。其二,教学中体现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与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唱、一起奏、一起演,进行互动交流与探讨,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式、朋友式的关系。其三,教学中注重音乐实践,或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赏析音乐;或设计参与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其四,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多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们的音乐教学中也表现出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多数音乐教师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能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思维的特点,组织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没有很好地把握高中音乐教学的特点,流露出效仿小学和初中音乐教学方式的痕迹。二是不能很好地运用音乐教材施教。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0%的教师能基本按教材内容实施教学,80%的教师只选用了教材中部分内容,其他内容为教师自组,反映出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一些非省级示范高中,教学基本不按教材实施,而以教师自组内容为主:或根据学生兴趣组织专题欣赏,或欣赏流行音乐,或选择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进行赏析,或偶尔学习演唱一些流行歌曲。三是选修模块的开课仍然以原有班级为组织形式,并只能选取教材中部分欣赏内容或自组内容实施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由选择权。如有的学校虽订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材,但基本是在普通的教室里上成舞蹈欣赏课和戏剧欣赏课。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如何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做得很不够。

(四)音乐学分认定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实行学分制,《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也对高中音乐学科实施与评价做出了明确规定。本

次调研活动所抽样的学校,基本没有严格按照学分认定要求实施。个别实施情况稍好的学校,必修模块将卷面测试、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考勤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分;选修模块的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修满18课时,就能获得1学分。部分学校因选修模块的教学没有按课标要求实施,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参加学校活动的情况,如参加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校内艺术团体或参加校园歌手赛表演活动等,只要学生参与了上述活动就获得1学分。教师调查问卷显示,有40%的学校音乐学科的学业成绩没有实施学分认定,教师普遍反映:“学校没有制定学分认定相关细则”、“对各模块学分认定模糊不清”等。

音乐学科学生学业成绩的学分认定很不规范,多数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没有采用学分制,即使实行了学分认定也流于形式。学校对课程实施及评价疏于管理,尤其对音乐学科各模块学分认定缺乏必要的监控。

(五)音乐学科师资

调查表明,高中学校拥有一支数量足够、专业良好且相对稳定的专职音乐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方面的薄弱环节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结构单一,课堂教学艺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师资配备。本次调研所到学校大多配有三至五名专职音乐教师,少的也有两名。从专职音乐教师的数量上来说,完全能够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不少学校还存在专职音乐教师富余的现象。按一般标准,高中音乐教师正常周课时量在14节左右。据调查显示,80%的高中音乐教师周课时量在10节以下,周课时在6节左右的现象还很普遍,只有15%的音乐教师能达到满工作量。

2.专业素养。参与本次调研的专职音乐教师中,90%以上毕业于正规音乐院校,80%92上达到本科学历,甚至绝大多数称得上是“科班出身”。音乐教师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声乐、器乐和舞蹈三个领域,而专门修习过“戏剧表演”和“理论作曲”的基本没有,可谓专业高度的趋同。面对课改后高中音乐课程的六大模块,这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必然导致“不缺教师缺专业”的问题。 3.师资培训。调查显示,实施新课程以来,所有的高中音乐教师都参加了至少一次以上的学科教学培训,其中16%的教师参加过两次,20%的教师参加三次以上。但是,由于每次培训时间较短,且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改理念认识和音乐教材介绍等方面,接受课堂教学的具体指导相对较少。大多数教师认为师资培训力度还要加大,且应多倾向课堂教学研讨方面,多给教师们提供一些示范课例的观摩,在交流与探讨中提高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可喜的是,各校的校本教研开展得比较好,近90%的学校成立了音乐教研组或艺术教研组,50%的学校做到1至2周开展一次常规教研活动。

(六)音乐教学设施

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学硬件的支持,音乐教学要有基本的教学设施,如钢琴、音响设备以及丰富的音像资料等。此次问卷调查的反馈情况是,95%的学校设有一间音乐教室,多数有两间专业音乐教室,部分省级示范学校有四间专业音乐教室。

各学校的音乐教室主要是适于“音乐鉴赏”模块教学,如要开设选修模块课程,则还需舞蹈排练室、器乐排练室和合唱教室。据调查,除个别省级示范高中建有艺术大楼,设有以上专业教学场地外,绝大部分学校暂时缺乏。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所听的三节选修模块的音乐课――“音乐与舞蹈”、“演奏”和“歌唱”,都是在音乐教室或本班教室完成的。一般高别是农村高中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音乐教学设施相当缺乏,根本不能满足音乐课程教学需要,亟待改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省高中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各地市教育局基教(普教)科、教科院(所)的领导和专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条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和教育基础的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认识存有差异,各地各校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上表现出不均衡,多数学校离我省高中课程实验的预期还存在很大差距。音乐学科与其他高考学科相比较,仍然是弱势学科,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呈现出诸多不足。

(一)学校没有按标准开足开齐音乐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实施高中课程改革,音乐学科的课时量比课改前增加了三分之一,由原来的36课时增加到最低开课标准为54课时,音乐课程的内容也由原来的一个模块增加到必修和选修的六个模块。而调查了解到的情形却是,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时量反而减少了,可以说音乐学科在课改后成了“重灾区”,连原有的基本课时都被挤掉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考文化课程内容增加,而课时没有相应地增加,学校为了追求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成绩,则优先保证高考科目的课时量,压缩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另外,有些学校为了通过艺术特长生(或专业生)考试提升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音乐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音乐特长生培训,尽量压缩普通班音乐课时,甚至不在普通班开设音乐课程。

(二)教师不能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施教

在高中音乐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不依据课标教材内容教学的情况,特别是非省、市示范高中,音乐教学基本由教师根据学情自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现行的课标音乐教材内容过于深奥和专业,且音乐教材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而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如严格按教材内容实施教学,有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成课标要求。于是许多音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舍弃课标教材的内容,仅根据学生们的喜好组织内容实施教学,或听唱通俗歌曲,或观看音乐电影等。其二,选修模块基本上是以班级形式开设,受到教学场地、学生人数、学生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按课标要求实施教材内容,只能选取教材中部分适合大班额集体上课的欣赏内容实施教学。其三,由于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音响资料)不能及时到位,致使不能正常施教教材内容,音乐教师只能根据自己拥有的音像资料进行教学。

(三)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流于形式

造成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流于形式的原因:一是不重视,学校对于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不重视,没有明确的要求;音乐教师为了省时省力,不愿按要求实施学分认定。二是不适合,大部分学校没有按课程标准开设音乐课程,即使开设了也没有完全按课标教材内容施教,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不好实施学分认定。三是不相关,音乐学科为非高考学科,学生音乐学科的学业成绩与其升学没有直接关系,加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校非高考科目的

学分认定缺少必要的监督,学分认定便不能有效实施。四是不得法,由于教育主管和业务指导部门对音乐学科等非高考学科的学分认定缺乏有效的指导,音乐教师根本不清楚如何按要求认定学分。

(四)音乐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示范学校和一般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存在巨大差别,在音乐教学设施方面尤为突出,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需求,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除了教育经费的紧缺之外,重视不够、认识不深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有的学校每间普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且与互联网相连,唯独音乐教室没有配备多媒体和音响设备;有的学校在征订学生教材方面舍得花钱,音乐选修模块的学生用书人手一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以及配套的音像资料却相对滞后或不征订。

四、推进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行政领导

艺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省、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须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确立艺术课程的应有地位,通过教育行政的手段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率。就高中音乐学科而言,必须对开课时数、教材选定作出明确要求,并加强督察与监管。将开齐开足音乐(艺术类)课程纳入示范性高中、合格高中评估验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凡不按照省颁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或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二)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目前,我省高中阶段要求开设的课程共有15个学科,其中,音乐、美术等六个学科(实际11个科目)作为考查科目,考查方式根据学科特点确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考查科目指导纲要。这虽然充分考虑了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但是也为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考查科目给考试科目让路提供了便利。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考查科目水平测试的监管,否则,考查科目的开设和评价都必然会流于形式。

(三)开展研究培训活动

研究培训活动应该从三个层面得到加强:一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要形成制度,要求人人参与,并将其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评的范畴。二是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以示范性高中为龙头,带动本地域高中课改教研,要把在课改领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纳入示范高中评估范畴。三是要加强省、市级教育科研院所的业务指导职能,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和学科专家的资源优势,提升研究培训活动的水平和层次。

(四)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做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均衡,特别要加大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议县(市、区)教育局对职权管辖范围内所有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做一次普查,根据艺术教育规程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争取专项资金,配齐最基本的音乐教学设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

第4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音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歌唱、演奏、指挥、音乐相关理论等之外,还必须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博学多才,这样教师个人魅力才能得以提升,才会获得学生的“崇拜”,课堂教学则显得自如而流畅,更富有张力,赢得学生的欢迎。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结合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体会歌曲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时,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如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以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学生要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三、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理念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对话,增进了解,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鲜明主题。在这种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是人类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基础。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新的课程理念无疑会对我国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就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因此,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作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宽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5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培养学习兴趣

《论语》中说:“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经典名言充分表达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也是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但是,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培养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促进作用。学习英语之初,如果先让孩子学习《字母歌》,一定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诗歌鉴赏中,配乐朗诵诗比单纯的诗歌更能让人感兴趣;五线谱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革命题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文化。可见,音乐对于开启智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作用巨大。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让学生真切感受,调动学生兴趣;把传统与流行结合起来,在讲京剧单元时,流行歌曲《说唱脸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文字转化成音乐,在讲“和声”时,播放“水木年华”“黑鸭子”组合的合唱部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再次,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组织音乐兴趣小组、举办音乐晚会、组织观看欣赏经典音乐电影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给学生音乐学习插上快乐的翅膀。

二、注重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音乐是时间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结合体,情感蕴含在音乐的流淌中,在时光流淌中情感慢慢地释放。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要仔细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欣赏音乐时与作品中的情感发生碰撞,实现心与心的交汇,情与情的交融,让音乐在每个听众的脑海中奔腾涌动,让乐曲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感受、思考、积累,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每节音乐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是教师多年执教经验的浓缩和审美心理的积淀。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简短提示,迅速把学生带入音乐所展现的情感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对学生娓娓道来,学生也可以互相交流审美体验或对教师倾诉。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过程,而音乐赏析,可以成为学生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作为教师,要灵活组织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对各类音乐知识的要求。在选取音乐作品时,在兼顾教材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生活化,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接受程度较高的传统音乐、流行音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

三、扩展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向外拓展的天地十分广阔,既包括舞蹈、歌唱、创作、戏剧表演等学科的扩展,也包括向其他学科扩展。实践表明,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工作、生活时,播放美妙动听的音乐,可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音乐,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大脑兴奋程度,带来正面积极的刺激,为学习和生活提供正能量。此外,音乐也可调节身体和大脑状态,这对部分学习压力大、生活单一的学生意义重大。在学习前后或学习中听一听音乐,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头脑清醒,全身放松,有利于恢复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凡是学生喜欢的音乐知识,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能符合音乐教材的基本要求,学生都是可以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学习,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扩展教学内容,收获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

四、提供适宜环境

现代高中生,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比较灵活,探索欲和好奇心强烈,特别喜欢流行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如很多学生喜爱周杰伦、李宇春、陈奕迅等歌手的音乐,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在学生探讨后,教师要趁机跟学生讲一讲流行音乐产生、发展的历程,点明精华与糟粕,给学生正确的指引。教师还可以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对比来讲,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对心灵的震撼,引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那些特别爱好音乐、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发挥其音乐潜能并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课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开发潜在智力,启迪美好人生,让他们获得全面健康发展,并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6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1 在现代信息技术氛围中进行音乐教学

1.1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来实现视频图像、图形、音响和文本的有机结合,其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感官机能。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确保图像、声音和语言同时作用在学生的各种器官上,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左右脑的使用程度,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看、听、唱等综合能力。

1.2 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

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网站、学校网站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丰富特性是网络最主要的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查阅和搜索的作业,让他们自主地利用网络进行查阅。例如,在讲解《梨园百花》一课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前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如戏曲的唱腔、剧种分类、伴奏乐器、名家名段等。

2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中学音乐教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学科,高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的能力。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向学生教授乐理知识的时候,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还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融入进去。例如,进行唱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2.2 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课程的结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获取、加工以及利用相关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信息素养。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对自己学习过程中进行设计和评价的能力。通过探索和实践,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领悟其知识的奥妙。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获取音乐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深入到更深更广的学习中去,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2.3 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熟练掌握

首先要培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其对常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将光盘、资料等加以运用;其次要求教师能够自己制作课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包括Macromedia Flash、FrontPage、Microsoft PowerPoint等),使课程更加生动且清晰;再次要培训使用音乐软件的技术。对Music Mentor(音乐教师,开发商为美国的Midisoft公司)、练耳教学软件EarMaster Professiona1(练耳大师,开发商为美国的MidiTec Denmark公司)、和声教学软件Tonica(开发商为英国的Software Partners公司)、制谱软件Encore(开发商为美国的Passport Designs公司)等常用音乐软件教师要学会如何使用,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这些软件进行合理设计。比如,谱例之中出现一些要向学生进行讲解的曲谱时,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软件将其进行拆分和展示;对音乐作品进行控制时也可以使用音乐软件,它能够将其中的任意一种乐器或者声部剥离出来,再进行单独的倾听和探究,了解它是如何进行配器和作曲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音乐教学之中,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而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以及信息素养。

2.4 教师多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质量提高

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教学的手段是培训,目的就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途径是流畅、自然、主动、自觉地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在进行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多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培养。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音乐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一些心理学专家进行大量实验,得出结论为:人类进行信息的获取时,来自味觉的占1%,来自触觉的占1.5%,来自嗅觉的占3.5%,来自听觉的占11%,来自视觉的占83%。这些数据可以体现出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就是将听觉和视觉的信息量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学生不仅能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动手、动口能力,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7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分析问题,把握音乐教学方向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在知识技能方面体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现有水平和需要,将知识技能讲得过深、过专,甚至讲得多余,超出了学生的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由于教的方法不当,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存在着无意识的被动或听而不闻的状况。诸如这样的音乐教学,学生所得的情感体验,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而不是能够持之以恒并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所以,要使音乐教学适应时展要求,教师必须融入爱心,注入精力,巧塑人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以人为本,突出音乐学习主体地位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评价,注重构建情感化的师生关系等,是“以人为本”教学观的体现。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第一,鼓励学生表达出欣赏作品的感想。让音乐欣赏的形象性、情感性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各种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第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在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了整体策划后,留出空间,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心准备进行的摸拟教学。

(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强调个性化的评价。高中音乐教学应根据一定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教学中,教师在设问时针对学生情况,使问题回答具有简单、灵活、个性等特点,学生的每次发言及参与都指定专门的学生进行记录,通过积累的方式,对学生的行动积极、学习行为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肯定的评价,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能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又能促使教师发现问题,改进今后的音乐教学。

(三)在音乐教学中构建情感化的师生关系。第一,教学中教师所表现的对音乐专业知识领域较强的驾驭力和良好的师风、师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认同,是教师具备这些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教师对音乐知识的传授所表现的对“生本”的自我认识和关怀,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从心理上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第三,依照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给予关注和重视,教师对个体的关注会在个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或感觉能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第四,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自我的知识修养、人格修养。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人格健康的现实状况,针对学生的人格心理,引导学生从心理上主动产生情感。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生本”教学观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探索研究,开启音乐教学通道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做,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将学习过程变为融学习者个人经历,感受、见解、体验、自我解谈、自作的过程”。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象,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是指教师不将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与探索问题等并获得结论的过程。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在新课程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独立的持续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能力,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实践发展、灵活实施音乐教学策略

第8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1.课程内容体现了时代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随着现代化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具有正确人生观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备的音乐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新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让学生在聆听、思考、感受、想象和联想中,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这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2.教学内容体现了基础性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考虑到了与初中音乐新课程的衔接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感受、欣赏、表现、创造、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其中以欣赏为主;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内容有六大模块:高中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是基础模块。

从欣赏到鉴赏是一大跨越。欣赏是聆听音乐,获得心理愉快;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等,对作品进行知识性理解赏析。欣赏多为以感官出发的感性、直观的赏析;鉴赏则兼顾感性和理论,多为一种含主观成分的审判态度。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音乐的学习应该遵循从欣赏到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3.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渐进性

音乐的价值是由感受、表现、创造等途径来实现的。只有聆听、感受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的表现和创造力。而高中音乐新课程让学生通过鉴赏音乐来判断音乐的美与丑,理解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认识各种器乐在不同题材作品中的风格,同时,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在音乐感悟中找准音乐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形成音乐情感活动的定势。这是一个递进式的教学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高中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实施。

二、目前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现状

(1)应试教育挤压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由于高考科目中没有音乐学科,整个社会层面或多或少的把音乐课放在可有可无或较次要的位置。这种负面影响带给学生的表现是:把音乐课当做娱乐课、休闲课。在音乐课上,有学生做主科作业,有的学生闭目养神,有的学生被动欣赏且不往心里去,更谈不上创造思维。

(2)经济地位上来了,学术地位下去了。当今物欲横流,经济价值超过艺术价值。一些红歌星出场费高得惊人,引起学生内心对艺术价值的参照。个别流行歌手肤浅的表演弱化了高雅艺术的尊严,有些孩子羡慕歌星,甚至成为痴迷的粉丝,但他们看中的不是歌星的艺术魅力,而多被歌手的外貌、个性、包装等表面文章所迷惑……

(3)师资和教材设备的欠缺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致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出现学生爱音乐但不爱音乐课的状况。

(4)由于初、高中音乐教学的链接尚存在一定问题,造成学生对音乐语言把握不准,相关音乐知识积累不足和音乐学习经验短缺的情况。

总之,高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不足、认识不足、知识不足,整体呈弱势。

三、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策略

1.培养兴趣

孔子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进行了一些尝试:

[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可分为画廊情境、语言情境、音响录像情境三种。

A.画廊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名人的了解、感悟和敬佩,从而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我在音乐室墙面上悬挂了德国的贝多芬、巴赫,奥地利的施特劳斯、舒伯特,维也纳的海顿、莫扎特,中国的孔子、聂耳等音乐大家的照片并附言,让学生一看到照片画廊,脑海中就浮现出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人生;领略《义勇军进行曲》的高亢,《毕业歌》的激越;想象肖邦那“藏于花丛中的一尊大炮”的钢铁个性和从画面中走出来的波壮节奏……音乐家们伟大形象的蒙太奇效应,时刻唤起学生上好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使凝固的画面变成流动的音乐。

B.语言情境

我在教学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设计了如下提问:①奏鸣曲“引子”部分运用什么乐器?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②呈示部主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乐器,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人物?③铜管乐的特点是什么?铜管乐代表什么形象?④“哭灵”“投坟”采用了什么演奏技巧?⑤再现部分的出现又能给你怎样的感觉?⑥梁祝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历史中梁祝二人是否是真实的?

通过提出问题,创设了语言情境,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亲身进入音乐的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然后又从音乐的意境中走出来,领悟音乐意境的精妙绝伦。

C.音响录像情境

我在教学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发挥了音响录像的作用。我在播放《命运交响曲》视频的同时,还播放了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千手观音》《大地震后的唐山》等录像和电影,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帮助学生体验人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通过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投入情境当中体验,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在多姿多彩的直觉画面和精美绝伦的音响效果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音乐鉴赏的源动力。

2.体验情感

第9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民主和谐,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是教育工作者普遍知晓的道理,换言之,师生的互相沟通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这在新课程中称为师生的“双向式互动”,那么如何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成什么样子,却是大家难以拿捏好的一件事情。这里插入一个花絮来说明上面的内容,什么呢?很简单,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听到这个问题你会觉得,没有标准答案。的确是这样,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受学生欢迎或者喜欢的教师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没有架子。反过来想想,课堂教学不也如此吗,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那么一个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的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生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以师生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用活教材,因材施教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跟紧学生的时代步伐,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能够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由于每个班内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先天素质的差异,造成了他们艺术素质的不同。有的同学从小就在社会上的一些艺术培训中心学习跳舞、唱歌、乐器等,他们的艺术底子较厚实,对一些经典音乐已经有所接触或了解;有的同学从未接触过课堂外音乐方面的熏陶,接触最多的就是流行歌曲。针对学生的客观情况,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这种差异,根据他们的这种差距,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在施教过程中要设定好不同的教学目标。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来,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三、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交响曲。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以平和的心去面对各种挫折,把人生和学习的坎坷当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作音乐的高低音调,当作音乐那快慢、张弛有度的旋律,这是一种精神高度。同时,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感到疲惫那就在所难免了。而音乐正是缓解人紧张情绪,是疏导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音乐这两方面的作用,并抓住这一特点,从人格精神的高度对学生进音乐教育,将音乐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如可以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是命运坎坷,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他毅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的心灵感动,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然后杂志音乐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同时,要求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谈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谈谈音乐对人精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

四、体验情趣,分享快乐

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就应该充分挖掘歌曲或乐曲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用情激情,以情动情,以情生情,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语言、表演去创设歌曲或乐曲的美感。对于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的东西,教师应通过引导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歌曲或乐曲的真情实感,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要诱启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动态,让学生不偏离歌曲或乐曲的情感世界,使学生能在浓情蜜意的音乐声中感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