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范文

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

第1篇: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酒泉市博物馆;文物保护;藏品受损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08-02

酒泉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1月,目前馆藏藏品3463件,其中一级文物39件,二级文物133件,三级文物247件,一般和未定级文物3044件,包括古生物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金银器、铜器、画像砖、石刻、汉简、经卷、书画及历代货币、明清瓷器、服饰等;这些藏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酒泉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馆藏文物保存状况

酒泉市博物馆藏品大多为出土文物,其中有许多文物从出土至收藏至今,由于没有设置专业实验设施和条件,并未对器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一般都是直接进入库房。加之库房内没有配置温湿度调节、消除霉菌等设施设备,文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此外,酒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健康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馆藏文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文物约占56.5%,这与该地区恶劣的自然保存环境有重要关系。另外,受当地经济水品发展制约,酒泉市财政投入文物事业的经费严重不足,现有文博经费除维持本馆的日常管理外,无力对受损馆藏文物进行修复保护,部分出土文物濒临毁灭。

二、藏品保存环境状况

(一)藏品库房

酒泉市博物馆文物库房共有藏品橱柜35个,其中铁皮柜6个,主要存放一级文物和部分二级文物;木质柜29个,主要存放二级文物和部分未定级文物;木架17个,主要存放陶器和部分画像砖;木匣120个,其中100个存放画像砖,其余存放铜器、石器等文物。无囊匣,致使300余件珍贵文物达不到安全保存要求。

(二)陈列环境

酒泉市博物馆自2008年搬入新馆后,文物陈列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陈列室环境条件和文物库房相似,没有任何环境监测和控制设备,藏品基本处于开放式的自然保存状态。

(三)馆藏文物中因自然环境腐蚀导致文物注销或严重受损的典型事例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酒泉每年春季都会刮沙尘暴,空气中弥漫着大量浮沉和工业废尘,成为真菌、微生物传播的媒介。由于库房、展厅密封性能差,缺乏除尘设施,大量沙尘进入馆内,粘附于文物之上,造成难以清除的污染,尤其是馆藏画像砖文物,造成画面彩绘剥落,漫漶不清。

三、藏品受损综合分析

(一)自然环境

酒泉市博物馆所在酒泉地区年平均温度7.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1.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6%,相对湿度在7%~100%之间变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都远大于所要求的标准。另外,春季,大量沙尘对文物造成难以清除的污染。

(二)馆藏环境及条件

馆藏文物基本处于开放式的自然保存状态。从博物馆区域的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结果看,温度日较差值大于5℃的天数约为36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8.6%;大于10℃的天数约为150天,约占全年总天数的50%;全年湿度日较差值天数均大于5%,全年几乎均大于20%,大于30%天数约占全年总天数的40%。综合统计结果看,该区域馆藏丝织类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恶劣,不适宜于文物保存。

(三)文物保护状况

酒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基本处于“三无”保存状态:无科学保护的专业人才、无相应的技术设备、无藏品的保护经费。一方面,出土文物入库前,没有设施和条件进行消毒、清洗、去污处理,而是直接进入库房;另一方面,受损文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致使文物藏品的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四)保护专项经费

酒泉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匮乏,尽管酒泉市各级政府为博物馆建设和文物保护倾尽全力,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由于受区域经济条件的制约,文物保护工作的财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没能得到全面、科学、有效的保护。

四、对策

(一)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第一,改善文物藏品库房与陈列存放空间和面积,减少藏品橱柜存放密集度。藏品库区应由藏品库、暂存库、周转库、保管设备贮藏室、藏品鉴赏室和保管员业务工作室、风淋更衣间等部分组成。陈列建筑功能应符合民用公共建筑物的设计规范。

第二,改善文物藏品库房和陈列室设施。应配置囊匣、移动密集藏品柜、风淋除尘消毒设备、具有防尘防震及防火和易拆卸功能的陈列柜、温湿度检测和预警设备、温湿度控制设备、防紫外线灯具和窗户玻璃、空气净化过滤系统、光照度计和微振动测试仪等。

第三,控制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温、湿度环境。安装中央空调系统,保证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稳定在标准所限定范围之内,特殊陈列柜内应独立安装柜内温湿度控制系统。

第四,控制改善藏品保存环境的空气质量。在藏品库和陈列室安装空气过滤净化系统,特殊陈列柜内安装柜内空气净化设备。在陈列室观众入口处,安装清除观众鞋上尘土的设备。藏品库房入口处要有风淋设备。库房、陈列室门窗要严密,防止尘埃及有害气体从缝隙透入。特殊藏品柜和陈列柜内可用密封脱氧充氮的办法,营造良好的保存环境。

第五,控制博物馆藏品保存的光照环境。库房建筑均应避光,设密闭式无窗库房或地下库房,库房窗户也不宜过多过大。门窗和橱柜玻璃选择具有良好减弱紫外线辐射性能并含氧化铈和氧化钴的玻璃,必要时涂刷紫外线吸收剂。照明灯应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光,或采用具有紫外线过滤措施的荧光灯。库房和陈列室应有照度计和紫外线监测仪等光辐射监测仪表。

第六,加强藏品保存环境中微生物和害虫的预防。藏品保存环境中微生物和害虫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主要通过环境预防、物理预防和化学预防等手段实施。防止霉菌首先要严格控制有机质地藏品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指标,保持库房、陈列室空气清洁,不滞留灰尘和空气污染物,以阻止霉菌的滋生、繁殖。

(二)建立、健全文物科技保护研究机构

解放以来,甘肃省政府和酒泉市政府为博物馆建设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本地区财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藏品的保存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加之西部地区环境条件恶劣,空气降尘和污染物破坏,致使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书画类文物存在脆裂,并伴有字迹褪色和较为严重的虫蛀现象;漆木器出现开裂、起皮、收缩变形和糟朽等情况;丝织品存在霉变,残朽情况十分严重;青铜器有害锈不断出现,并进一步蔓延等。

为了对酒泉市博物馆及辖区内的所有馆藏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和对一般受损文物进行简单的修复,在馆内需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其主要功能是:承担辖区内馆藏文物的日常养护,包括入库前的清洗去污、消毒灭菌、杀虫等预防性保护和一般文物的简单修复。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加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使全市文物得到较好保存,也可促进全市文物养护修复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力资源的困乏是长期制约酒泉市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改善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除引进文物保管和保护专业人员外,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为酒泉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建立长效监测机制

由于以前人们的认识水平、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对馆藏文物的监测做得不够,大多数博物馆只能保证文物不被盗,没有对馆藏文物腐蚀状况进行实施监测,对文物的腐蚀损坏状况更是无从得知,馆藏文物的保护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定期对馆藏文物进行腐蚀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查,对馆藏文物及其保存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保存环境加以控制,实现对藏品更好的保护。

(五)增加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经费投入

经统计,酒泉市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不包括钱币)中腐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文物总数多达1958件,占调查总量的56.54%。其中中度腐蚀1302件,占调查总量的37.60%;重度腐蚀531件,占调查总量(不包括钱币)的15.33%;濒危125件,占调查总量(不包括钱币)的3.61%。因此,急需增加投入,对腐蚀程度在重度和濒危状态的文物实施抢救性保护修复。

[参考文献]

[1]韩博文,卢燕玲,陈庚龄,黄晓宏,赵亚军,徐睿.甘肃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腐蚀损失重点调查报告[A].文物科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9~138.

[2]高文佳.酒泉博物馆馆藏文物健康评估报告[J].丝绸之路,2011,(16):100~103.

第2篇: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范文

2.摹仿拼接到融合创新——中国西南地域建筑创作历程与途径罗德启,LuoDeqi

3.从时尚唯美走向地域理性——演进中的新世纪哈尔滨建筑创作启示刘大平,李国友,LiuDaping,LiGuoyou

4.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解读及启示章明,陈亦文,黄楠,ZhangMing,ChenYiwen,HuangNan

5.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俞孔坚,YuKongjian

6.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东场地公共空间设计林选泉,刘月琴,LinXuanquan,LiuYueqin

7.平衡之道——基于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工业建筑改造实践章明,张姿,ZhangMing,ZhangZi

8.神秘的魔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任明,王大宇,RenMing,WangDayu

9.走进·走在·走出——象山丹城基督教堂设计过程回顾及感悟莫洲瑾,杨易栋,MoZhoujin,YangYidong

10.探寻——金地·湖城大境情境展示区的实践王戈,WangGe

11.地域文化的窗口建筑——长白山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傅绍辉,赵海鹏,李辰琳,FuShaohui,ZhaoHaipeng,LiChenlin

12.传统水乡意象与现代商业功能的链接——"绍兴咸亨新天地"设计思考陈坚,ChenJian

13.湖畔筑台——论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的建筑创意向欣然,XiangXinran

14.地铁站上的漂浮城岛——香港九龙站发展案例研究薛求理,翟海林,陈贝盈,CharlieQ.L.Xue,HailinZhai,GloriaPuiYingChan

15.上海卢湾区第47、48街坊改造保护项目程之春,锋,ChengZhichun,YeTingfeng

16.上海世博会场地公共空间降温设计研究刘月琴,林选泉,LiuYueqin,LinXuanquan

17.文化观演建筑设计初探景泉,徐元卿,JingQuan,XuYuanqing

18.哥本哈根丹麦皇家剧场Lundgard&TranbergArchitects,李华东

19.华盛顿新建剧院程翌,汤姆·卡姆,ChengYi,TomKamm1."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辨刘亦师,LiuYishi

2.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邓庆坦,DengQingtan

3.文化景观——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史之现代书写李泽,张天洁,LiZe,ZhangTianjie

4.面向理论建构的风景园林研究徐振,XuZhen

5.略评中国当代园林设计中的"失语"现象邱冰,张帆,QiuBing,ZhangFan

6.GIS技术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以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张剑葳,陈薇,胡明星,ZhangJianwei,ChenWei,HuMingxing

7.当代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袁媛,朱竑,王玉,YuanYuan,ZhuHong,WangYu

8.历史环境保护更新规划的另一种策略——广州黄埔村(港)规划设计事件样板研究沈康,冯江,ShenKang,FengJiang

9.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吴美萍,朱光亚,WuMeiping,ZhuGuangya

10.城市交响曲——新加坡馆王兴田,许志钦,WangXingtian,XuZhiqin

11.和谐城市,多彩生活——韩国馆王兴田,许志钦,WangXingtian,XuZhiqin

12.儿童梦想中的未来之城——俄罗斯馆郑岿颖,王健,ZhengKuiying,WangJian

13.生态多样性城市——印度尼西亚馆付睿,姚鸣东,FuRui,YaoMingdong

14.通感·意象·建构——浙江美术馆建筑创作后记程泰宁,王大鹏,ChengTaining,WangDapeng

15.写意与几何——对比浙江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王晖,陈帆,WangHui,ChenFan

16.叠石释义——山东广电设计构思谈任祖华,崔愷,RenZuhua,CuiKai

17.物质性消隐与地域性呈现——四川国际网球中心李麟学,吴杰,LiLinxue,WuJie

18.中小型火车站"系列化"设计策略探讨——以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客站设计方案为例夏兵,郭苏明,XiaBing,GuoSuming

19.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筑消防设计宋延斌,宋岭,张少伟,SongYanbin,SongLing,ZhangShaowei

20.高层写字楼电梯系统优化配置要点——以北京新保利大厦为例刘杰,陈珊,王乐文,LiuJie,ChenShan,WangLewen

21.建筑结构体系之演化特征初探苏朝浩,郑少鹏,SuChaohao,ZhengShaopeng

22.数字化:面向未来的建筑初始状态石永良,ShiYongliang1.始于世博归于社会宋春华,SongChunhua

2.绿色的宜居城市——世博会的启示郑时龄,ZhangShiling

3.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解读沈迪,ShenDi

23.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陈飞,ChenFei

24.当代多元生态观下的景观实践刘海龙,LiuHailong

25.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张玉坤,孙艺冰,ZhangYukun,SunYibing

26.杭州市京杭运河北段休闲游憩空间发展模式研究徐鑫,黄杉,梁影君,XuXin,HuangShan,LiangYingjun

27.城市景观的生态演进——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吴正旺,WuZhengwang

28.区域整体开发:"重庆金融街"城市设计解析黄瓴,许剑峰,吴宏,HuangLing,XuJianfeng,WuHong

29.重庆合川区城市特色塑造的探讨扈万泰,付帅,HuWantai,FuShuai

30.从建国60周年庆典看天安门广场的空间王丽方,WangLifang

31.一个建筑艺徒的中国现代建筑史心结邹德侬,ZouDenong

4.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曹嘉明,郭建祥,郭炜,方健

5.世博会——作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媒介冷嘉伟,LengJiawei

6.从"观其大略"到"全面虚拟"——传播学视野中的世界博览会建筑赵劲松,胡天舒,李刚,ZhaoJinsong,HuTianshu,LiGang

7.事件建筑——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的思考与对话章明,张姿,ZhangMing,ZhangZi

8.沙丘建筑生活——阿联酋馆李瑶,陈渝,LiYao,ChenYu

9.建筑秀场上的文化容器——沙特馆王振军,张会明,董召英,孙成伟

10.打造"梦想城市"——丹麦馆BjarkeIngels,郭家耀,李煦,BjarkeIngels,GuoJiayao,LiXu

11.创新之光——瑞典馆朱荷蒂,陈帅飞,张通,ZhuHedi,ChanShuaifei,ZhangTong

12."篮子展馆"——西班牙馆司徒娅,郭颖莹,SiTuya,GuoYingying

13.跨界演绎的创意设计——英国馆顾英,GuYing

14.未来之城——意大利馆孙荣凯,罗韶坚,陈志亮,SunRongkai,LuoShaojian,ChenZhiliang

15.和谐的都市创意的空间——德国馆杨慧南,林文蓉,YangHuinan,LinWenrong

16.从理性假设到感性回归——法国馆汪启颖,WangQiying

17.流动的空间——奥地利馆黄颖,彭华,HuangYing,PengHua

18.生生不息的城市生活——加拿大馆陈剑秋,孙倩,ChenJianqiu,SunQian

19."魔方"——上海企业联合馆张永和,ZhangYonghe

20."麦垛"——万科馆北京多相建筑设计工作室,BeijingDuoxiangStudio

21.炫动的魅力——上汽-通用汽车馆戎武杰,刘缨,RongWujie,LiuYing

22.剖面的视野——宁波滕头案例馆王澍,WangShu

23.城市中的实践,展示中的建筑——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展馆顾英,GuYing

24.借助自然之力的"原生态"改造——宝钢大舞台杨明,YangMing1.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陆邵明,LuShaoming

2."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朱渊,王建国,ZhuYuan,WangJianguo

3.当代建筑中的结构性表皮现象陈强,ChenQiang

4.秩序的审美价值与当代建筑的美学追求石孟良,彭建国,汤放华,ShiMengliang,PengJianguo,TangFanghua

5.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董春方,DongChunfang

6.建筑策划中的空间预测与空间评价研究意义苏实,庄惟敏,SuShi,ZhuangWeimin

7.天津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沈磊,李津莉,侯勇军,崔磊

8.构筑"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设计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郑少鹏

9.天津美术馆设计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KSPJuergenEngelArchitekten

10.天津图书馆设计山本理显,土岐晃司,牛征

11.天津大剧院设计德国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vonGerkan,MargandPartnersArchitects

12.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天津阳光乐园设计周恺,蔡勇,ZhouKai,CaiYong

13.天津银河购物中心设计W.MarkCarter,Jeffery.Fan,朱铁麟,凌海,姚琳

14.天津文化中心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黄昊,HuangHao

15.文化中心场所的创造——天津文化中心景观规划与设计迪特尔·格劳,李京平

16.历史的凝思——洛阳博物馆新馆建筑创作李立,LiLi

17.北京临空皇冠假日酒店设计随笔窦志,DouZhi

18.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营造——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何镜堂,王扬,李天世,向科

19.因为世界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选择塑造世界王芳,董灏,WangFang,DongHao

20.厂房改造中的"简单思维"——西山某除尘器车间改造徐磊,于海为,XuLei,YuHaiwei

第3篇: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唐十八陵;数字化技术;修复;保护;开发

1唐十八陵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古代社会,修建帝王陵墓是国家最大的工程,修建一座帝王陵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一座帝王陵规格的高低,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浓缩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唐陵是大唐帝国的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唐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留给当代乃至后世难得的历史财富。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曾经辉煌的帝陵建筑因战乱、风化、偷盗和人为毁坏等被蚕食殆尽,受损情况严重,现状不容乐观。

1.1损坏严重

1300多年来,露天分布的唐十八陵在受到雨蚀、风化、地质变动、微生物、环境污染等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影响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表层出现裂隙、层状风化、鳞片起翘等,这些损害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这些石刻整体结构失稳,进而变形甚至倒塌。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大面积破坏文物的盗窃事件,唐陵也不例外,五代时期耀州节度温韬的盗掘活动影响极深,对唐陵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唐昭陵内“昭陵六骏”中的两骏—“飒露紫”和“拳毛騧”于20世纪初期被倒卖到美国,现存放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物馆内①。此外,一些历史原因也对唐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早些年国家分配土地后农耕对唐陵产生很大的破坏,陵区面积一般较大,划分土地时很多雕塑散落在耕地中,当时文物保护的普及度不高,为了能够顺利地农耕,大多数农民不会顾忌这些文物的价值,对一些妨碍务农的文物直接推倒或者摧毁,导致大量的雕塑破损。

1.2保护受限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主要运用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两种修复方法。基于物理方法的保护主要是填充加固、封堵裂隙、空鼓注浆等,这样虽然有利于修复文物,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填充物与原材料不相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以化学方法为基础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对文物进行病害调查,然后用材料试验,遵循相容性、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例如,将化学层涂覆于文物表面,虽然这样可以避免石质文物发生表面氧化反应从而导致腐蚀,但是透气性差,容易引起石质的化学反应。②这些修复手段可以暂时起到保护文物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文物终会受损。唐陵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些偏僻,多在山区、农家地和村落附近,而且面积过于广阔,又大多伫立荒野之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且标识也不是很明显。在大量需要保护的文物面前,对应的专职保护人员却远远不够,难以周全地保护这些文物,保护经费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人文保护可行性低,保护工作面临很大考验。

2唐十八陵的数字化保护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珍贵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数字化技术指的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①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虚拟现实性、智能化创新性、低成本复制性等特点。唐陵的数字化保护以复原、模拟、修复、仿真为理念,对唐陵文物进行文物信息数据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进行数字化修复和保护。

2.1采集文物数字化信息,建设文物数据库档案

2.1.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主要是对唐陵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通过拍照对其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记录。然后通过特定的软件和设备来采集数据,主要是通过三维扫描测绘将唐陵石刻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二进制代码,对唐陵资源的数字化进行可视化信息采集。②采集过程主要使用的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激光照射在物体上,照射点与两台发射器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可以将被扫描的物体密集的三维坐标信息以及反射率信息反馈出来,形成点云模型。点云数据可以对文物的实际尺寸和色彩纹理信息进行采集并反映出来,结合GPS设备将点云扫描数据完整地放置在同一坐标空间中,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捕捉和再现文物的形状和基本颜色与纹理。③2.1.2建立模型数据库采集文物信息之后,借助二维数字图像、三维模型形式,整合文物的各类参数数据,建立模型数据库。云计算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将文物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其迅速备份恢复的功能也能够保障唐陵数字信息的安全性,这些永久保存的数据可以用于3D打印、全息投影等。

2.2安全监控预警围栏,数字技术保障文物安全

2.2.1监测文物保护系统为了尽可能降低自然因素对唐陵石刻的影响,进行预防性保护,可采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数字监测文物保护系统。该系统涵盖大气环境检测、空气质量检测,以数据引擎为接口,借助基于温度、湿度、风速传感器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预警和防护,形成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可实现对景区历史文物的监控管理。这种传感器可以对景区的气象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通过ZigBee技术和硬件系统相结合对气象信息进行管理,对收集到的气象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然后录入数据库当中。④警报信息管理系统对景区的各项气象指标设置门限值,当该景区的气象发生很大改变,传感器监测到的气象信息达到设置的门限值时,就会在该景区范围内进行警报,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2.2.2安防预警分析系统虽说近年来随着保护手段的完善,偷盗的现象大幅减少,但仍有这种情况出现,安装安防预警分析系统,建立保护警报机制可以起到预警作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安防预警分析系统主要包括采集文物的基本信息,保证文物芯片编号和所在位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立文物路径追踪,保护景区环境以及文物安全。此系统可以对唐陵文物的信息进行查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查询,利用文物的信息采集结果查询文物的状态。一旦文物丢失,系统阅读器检测到该历史文物的芯片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就会启动自动报警功能,这样工作人员便可以及时地追踪文物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遗失的路径,节省人力和物力,保障文物的安全。

2.3数字化修复文物,科学探索保护路径

2.3.1缺失部位复原虚拟修复的主要过程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收集到的高精度点云数据进行去噪、配准、取样等操作,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根据处理后的点云数据构建出文物三维网格模型,使用高分辨率相机采集到的纹理进行纹理映射,最终得到文物的高精度模型。⑤在高精度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型预处理,对由于在三维激光扫描过程中的反射强度及文物几何结构复杂而无法被扫描到的死角导致的漏洞进行修补,同时去除该文物模型上包含的文物表层伤害。然后进行模型处理,判断石刻的缺失情况,寻找石刻缺失部位的修复依据,利用曲面融合和曲面重建技术,在充分考虑同时期、同类型造像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论证、史料记载、相似器物参照等对文物缺失部位进行虚拟复原。2.3.2碎片拼合对于破碎的石罐,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碎片的表面、纹理、材质等数据信息,对碎片反复比较,对对比结果进行评估计算,得到每对碎片之间的相似度,得到拼接模块选择方法的输入值,之后再通过场景数据采集、融合、模型网格化以及纹理映射等对原始发掘现场进行重建与展示,然后根据特征匹配完成自动有效的虚拟拼接,实现交互式碎片拼合。①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通常寻找相同的文物作为参照,将完整的数字化数据依附于残破的文物数据之上,再运用软件进行复制,应用这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修复的过程进行反复模拟实践,再从结果中进行比较、筛选并得到最终的优化结果,即修复方案的最优化。

3唐十八陵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

对于唐陵现有资源的开发与传承,可以丰富那些被储存下来的数字化信息数据的展呈方式,将数字化技术与现存的文物保护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去最大限度地使文物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现如今对于文物的传承我们更要注重文化产品在异质化、细分化、创新性方面的发展,从而对其进行传播、传承、活用。

3.1划分等级保护区,唐陵细分化发展

鉴于唐十八陵各陵保护开发现状和实际地理环境,各陵开发的潜在难度与保存完整程度不同,将其规划分为三个侧重点不同的等级保护区。一级包括乾陵、昭陵、献陵、建陵、茂陵五座陵区;二级主要是桥陵、定陵、泰陵、元陵、崇陵五座陵区;三级主要是剩下的几座地理位置偏远、开发难度大的陵区。对不同等级的陵区有针对性地分别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案,基于三维技术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结合人机交互的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展示。

3.2开发文旅+IP,户外沉浸式唐陵体验

文旅IP属性之一是要拥有独特性,拥有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在设计上体现着独特的旅游主题、风格、内容等。②陵墓旅游文化在我国发展尚未繁荣起来,这便是唐陵的独特之处。打造唐陵IP首先要找准定位、创造内容。唐十八陵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我们可以将其与唐陵本身最优的石刻、壁画资源相结合,真正体现其价值。唐陵博物馆可以与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相结合,广泛地和社会优秀的文化机构、创意团队相结合,开发层次丰富、品类多样的唐陵历史文化衍生品,满足各层次受众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

3.3建立电子展馆,手机App激活唐陵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