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德育实施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实施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实施途径

第1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作者简介:郎立文(真实姓名)北京市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研员,曾多篇论文获市、县奖项。思想意识超前,结合实际写出属实的文章。本文是为了实施“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组织我县职业学校教师进行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本次具有学科代表性、专业代表性的研讨会的成果有一定的推广性.

第2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了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主要作用。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以交通协勤、敬老助残、爱心募捐,志愿者服务等为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未成年人理想道德教育,要实行“阳光心理教育”引导,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疏通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社会。另外,要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始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学校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突破传统,向权威挑战,还要给学生创造一次次实践机会,使他们都有新体验、新感悟、新收获。

学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要注重经验总结与交流。选拔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学科特色,提供研讨机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每一个细节,比如校牌中的警世名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开辟“德育长廊”让学生得到心灵洗礼。提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一件好事,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理解、思考、领悟“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内涵。增设讨论课,设立一些道德细节问题:如路上遇见事,你会围观吗?老师批评人,你看热闹吗?乱扔雪糕棍,你不自责吗?推门进出时,轻开轻关吗?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明显,但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

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改革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感悟、内化和升华。“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多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感染和教育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教会学生做人。历史、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数学课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物理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识品格教育,审美教育。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再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感情;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贺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须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当好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参与者、评价者。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实践证明: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3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德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21-01

德育是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的培养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通过各种形式将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青少年德育工作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校内或课堂之中来进行,社区的差异、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德育品质、行为规范的塑造和巩固。

一、社区德育的现状

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组织共同努力,形成社区和学校一体的联动。然而,事实上,目前青少年的德育任务基本上由学校来背负,社区里的德育工作与学校的关联度并不密切,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德育工作很难有效保持质量和效果。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大多数社区并没有认识到社区德育的重要性,没有配备社区德育教师,也很少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行财力投资,专门向青少年开放的娱乐、文体活动场所少之又少,未能使得少年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德育活动缺乏了针对性和丰富性。

即便有的社区开展了一些青少年德育工作,也往往只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硬件设施上,德育工作成了面子工程,仅仅在社区里设置一些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橱窗和展板,而且社区里的德育工作随意性较强,缺少工作规划,没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规范的道德教育。

二、社区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巩固学校德育的效果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然而,学校里的德育工作往往以纯粹的说教为主,单纯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而且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与学校德育相比, 社区的德育工作所采用的方式是更加开放的,可以利用广泛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教育设施来开展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德性修养。社区里的德育工作常常是在氛围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情景下进行的,采用了大量非灌输式德育方法,采取直接与间接的、行政的与民间的多种手段结合,可以发扬和运用社区的德育资源,营造团结和睦、健康向上的社区环境。社区通过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的环境,可以构建一个容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为一体的整体合力,形成学校德育为主体,家庭德育为基础,社区德育为依托的德育教育网络。

(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的。而社区里的环境卫生、建筑风格、以及公益广告、文明公约、法制宣传活动等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特定的德育影响,比学校的德育更加的简明直观。社区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道德宣传的过程中,通过简捷、直观的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德性养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青少年进行品德、纪律、法制、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社区所开展的德育活动不仅具有发展个体品德的功能,而且具有社会性的功能,增强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同时结合自身成长的实际提高道德素质,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社区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社区与学校的联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校和社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将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德育。学校要对社区的德育工作担负起指导责任,学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居委会,担任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社区的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社区与学校的协调关系,合理调配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和治安环境,把整个社区变成一个大课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比如针对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情况,学校可以连同社区共同组织健康上网的讲座、辩论和演讲等活动, 普及健康的网络知识,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总之,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区的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互动合作观念,形成共识,创设学校与社区、家长间的通报制度,开设家长开放日、接待日、咨询日,充分发挥家长在社区德育中的作用,形成大教育系统网络,共同对青少年施加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影响。

(二)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青少年行为习惯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在社区的德育工作中应该狠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青少年在家庭和社区的生活为内容,以青少年情感体验和情感性认同为基本教育方式。在社区的德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内容应贴近学生个体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感受,贴近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现实生活世界,教育青少年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的知行统一,让助人活动成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而且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社区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带领青少年去养老院、孤儿院送温暖,或者去周围的社区进行大众环保意识普查等。社区还可以组织青少年定期为社区绿地苗圃除草、施肥,保护树木,让青少年学会关心、爱护、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增进青少年对社区的情感。

(三)充分挖掘社区中的教育资源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具有着丰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各个社区应该充分利用并且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然条件、人力资源、地域优势和社会环境,做好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使社区的道德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比如在一些大型社区通常都配备有较好的硬件资源,如青少年教育活动室、青少年宫、社区图书馆、体育场馆、校外德育基地等等,这些社区里的物质设施可以丰富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宽青少年社区教育领域。社区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有效的通过现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做好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而且社区里往往具有一批素质较高、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党员、干部等等,这些人力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社区可以发动这些人员作为社区志愿者,担负起青少年德育活动的辅导员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活动,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比如设立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由退休教师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服务等等。

四、结语

在社区环境全程、全方位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会受到影响,并且产生积极的变化。因此,社区中的各级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应该有效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德育效果达到最大化,从而引导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德性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蔡佳辰,秦臻.我国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37-40.

[2]凌美凤.谈谈网络时代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2,06:15-16.

第4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新教材;教师;教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性,打牢做合格人才的基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德育课新教材内容体系

本轮课程改革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具体专业教学情况,也可开设社会实践、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化,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素质,通过《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成为健康的人,通过《哲学与人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拥有阳光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从而成就成功的人生。

新教材栏目设置有特色,重点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心理,将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学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点之一, 是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按照“示范―教化―实践体验―养成”的方法路径,来设计总体框架。特点之二, 是每一单元具体板块的选材上, 尽量讲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己的故事,并力求真实新颖、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让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可信, 在愉悦的交流对话中学习,领会教材内容、生发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态,激发思想感悟, 提高品德素质,从而成为自己精神生命成长和思想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

二、德育课新教材,要求德育课教师更应注重充电

德育课程新教材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编写的,内容十分丰富,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要不断重视充电。在上岗前,应进行系统的新教材培训,从而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新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在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基础上,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并有独到地体验和发现。同时也应努力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使教学更加贴近专业实际。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师要有较强的选择和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在不同阶段选择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活动。

三、德育课新教材,要求教学方法的更具创新性

用教材的模式变化带动教学方式的改变,没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三贴近”原则就不能落到实处,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仪式庆典、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多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德育课新教材,要求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有着充足的根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深刻领会,内化教学内容,需要借助于实践经验。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体验,感悟中境界得到升华。强化实践环节,还包括将课程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岗位实习等。

新教材的设计更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设计了“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知识链接”“连线职场”“互动空间”等栏目,每一单元设计了“实践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参与实践和深入思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内容图文并茂,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思维。“互动空间”和“实践探究”模块更是注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开展“户外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在社会生活中感悟道德,践履道德,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出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的人才。

五、德育课新教材,强调过程评价,实施多种评价方式

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促进教师教。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突出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通过多元化的考查评估指标,以达到激励学生发展的目的。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要求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其中,尤其重视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德育课在改革考试评估制度时,可对考试方式做一些改革,如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学生出题相互考核等方法,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出好题互考的方式,可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欲的效果。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德育课教师要完成由传授者、操练者向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转换,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用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去启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现个性魅力的平台。

第5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 促进作用 实施措施

现在党和政府非常认识学生的素质教育,并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繁荣,各类教育都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高中美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不应放弃,从而应该加强。[1]

一、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初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以后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一种时代潮流的教育新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其广博内涵包含有审美修养的提高。

审美修养,是个人审美心理结构的自我逆造,自我改善,即指个人多种心理功能自由协调的活动和发展。人们通过审美修养,自觉进行审美心理的自我锻炼、陶冶、培养和提高等行为活动,有利于实现内心世界的完善和人的谐调发展。所以审美修养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塑造完美的人格的重要元素,具有特殊的任务和多方面的功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修养的获取是通过美术教育导其他美育基础课程或艺术教育的实现。通过开展美育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拥有良好的审美习惯,进而可以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增进其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因此,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缺少,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直观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二、实施美术教育的作用

1.美术教育能陶冶高中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术教育主要是靠直观可辨的形象美去感染人,让人受到艺术的熏陶。美术能唤起人对善的觉悟,其作用远远超出简单的耳提面命的道德说教。美术依靠形象的力量向学生提示真善美和假丑恶本质区别,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生动地导引出德育所需要的效果;激励学生产生对善人善事的同往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激发对人类崇高行为竞相仿效的愿望,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任务。这种潜移默化形成把思想觉悟和提高情操寓于美育之中,达到寓教于乐目的。[2]

2.美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美术也对智育具有促进作用。人们借助美术作品的欣赏扩充自然和社会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美的因素能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和幻想等直接形式和感性形式,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美术还是发展青少年思维与情感的有效路径。它以独特的方式对青少年智慧开发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需要无限想象,而美术形式的直观性毫不犹豫给予启迪。通过欣赏名人名画、写生、设计等美术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导高中学生辨别事物的异同,养成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促进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驾驭客观事物变化的能力。

3.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与美术活动是调整心智的良好方式,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从事美术活动可以转换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大脑从逻辑思维的活动中得到休息,调剂精神,使心情得以舒畅,换来充沛的精力。美术教育这种特有的对心灵松驰作用与自由感,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扩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和学习和效率。人们从事艺术活动,可以促进人体内分泌和血液循环,使生理功能得到增强,促进身心健康。[3]

三、实施美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目的地选修美术教育课程

根据学生兴趣,有目的地选修一些美术课程,让高中学生接受较系统的美术教育。

(1)美术欣赏。主要培养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区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不同点,了解作品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体积、色彩、明暗、构图、肌理等,掌握中西美术风格,通过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鉴赏、比较式鉴赏等形式,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绘画写生。掌握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面对生活物象,通过透视、色彩、明暗、比例等方法,表现事物三维空间,获得立体逼真的效果。

(3)手工制作。学生选择泥塑、剪纸、草编、服装等相关媒材,发挥艺术想象,依据材质特点,动手制作,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工业品,以此培养学校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书法篆刻。汉字艺术依靠汉字的点线空间布局,体现也线条美,形态美,章法美,墨色美,笔画的流畅急缓表现出书者的主观情感及独特意境,让学生们感受到抽象中强烈的生命感。

还有现代的建筑园林艺术、卡通漫画、广告装潢、网页设计、摄影拍照、影视艺术欣赏等美术训练易被学生接受。高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各种美术的基本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美术技能。

2.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学生选择与美术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要积极参加此类活动,选择健康向上,思想性强的文化艺术活动,多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波青.对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的再认识.东方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6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摘 要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高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以大学生的人性修养为基础进行的有关该方面的教育,是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观的重要基石。高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关键词 高校体育 道德教育 途径

道德教育环境从广义上讲,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和学校环境,一般意义上讲,指的是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学校内部环境[1]。道德教育可以落实到每一个科目里,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道德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师传授体育技术动作里,还体现在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这一过程中。体育本身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体育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惑与挑战。

一、高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关于道德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小学的问题, 认为大学期间是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阶段。事实上,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阶段,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多家长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道德教育和培养。随着我国应试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教学成绩、升学率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发展,道德教育也逐渐被放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边缘。由于我国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中小学道德教育始终存在形式单一、陈旧、僵化、乏味的八股文式的政治说教和简单灌输;笼统、含糊、超现实的要求,将道德定位于近乎完人的高度;与学生的道德实践结合不紧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实效性,等等[2]。

道德的培养与选择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人生的高度,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把集体理性提倡的规则推及到个体的认同,促成集体的共同认知,形成集体意识理念,具有社会契约性质。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意识,并将其成为大多数人得道德意识,把它与社会整体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发展,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高校体育课体育教师的道德教育现状与分析

高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其任务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目标系统,它除了指导大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逐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外,其中还包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和优良的作风。概括地说,就是健身与育人。

高校体育课一直以来是被忽视的课程,也是众多大学生认为非专业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体育教师也存在着相同的观点,学生多数是应付教学安排问题而必修体育课程。高校体育教师都形成了一定的自身教学模式,多数是为完成教学内容而制定的,而忽视了体育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再者,体育教师多数在教学中仅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为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仅教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忽略了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然而,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往往是只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溶入到文化教育中去,而不是将两者完全脱离。

三、高校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教师自身的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对学生进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

(二)从体育课的点滴注重道德教育。课堂常规是进行正常体育课堂教学所必须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与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有重要意义。

(三)道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形成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

(四)道德教育要结合教学方法进行实施。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体力与智力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十分重要。

(五)教师自身要进行道德修养。体育教师要在课余时间进行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同时要大量阅读有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书籍或文献,用理论知识将自己武装起来。

(六)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体育美育的观点来讲,体育中的美育主要是指,协调发达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娴熟、敏捷、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

四、小结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是学生接受知识多少以及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获得与内化的关键教育因素之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成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道德教育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教育,使学生在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学习体育技能。注重发展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能力,教师自身要把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建立一个发展培养体系,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素质道德的培养。高校道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对社会极大的影响,体育教师从自身做起,发展道德教育将是必然的途径及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品德;教育;途径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在长期反复的道德行为中形成的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做大的努力,就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任何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与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方面,在二者之间既没“空白区”,也没“中间地带”。品德教育的关键是要遵循道德情感的基本特征,即“两极性、感染性、情境性”,尽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找准品德教育的切入点。经过几年对班主任工作的摸索,我认为教师自身的崇高人格、精心营造的良好班风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品德教育的三个有效途径。

一、用崇高的人格铸就品德教育的榜样

任何教育艺术都是教育者创造性的劳动,都是教育者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都是教师心灵美的流露。没有了这种美,任何教育技巧都失去了感染力。而教师的人格是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教师人格完美、品德高尚,对学生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真善美、假恶丑,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也得到提高和升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在教育中不断完善人格,主动把一切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高尚人格在学生心目中塑造一座永不消失的丰碑,从而真正做到“以素养培养素质,以人格培养人格。”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有责任守住这一片道德的净土,以确保莘莘学子不被世俗污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班主任更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因此,我们要自觉抵御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守住心灵的宁静,慎言慎行,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在大事小节上都成为学生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楷模。

1.班主任在爱岗敬业上做学生的表率,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地工作,在遵纪守法上做学生的榜样,言必信,不欺哄学生,不夸夸其谈,不朝令夕改;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越是恶劣的天气,越是特殊的日子,越要做到表率。因为你的言行就是他们的榜样。如,我与学生一起组织并参加拔河比赛,一起练习广播体操,与学生同甘共苦,遵章守纪,惜时守信。在广播操比赛的准备阶段,我和学生们一起锻炼,不怕风刮天寒,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节动作,结果使参与的所有项目都取得了好成绩。试想想,一个班主任,上课迟到,班会迟到,又怎么去批评教育迟到的学生呢?我们要求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守纪、友爱进步,而我们却语言粗俗、马虎随便,不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呢?

2.班主任要终身学习,积累渊博的知识。一个谈吐高雅、幽默风趣的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偶像,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作为教师,如果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争取做学生心目中的“百事通”和“万能教”,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崇敬。全国优秀班主任金熙寅的专著《班主任书简》,成为年轻班主任的指路明灯。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高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不断学习专家的先进经验,总结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可以使我们更专业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学生生活,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二、用良好的班风营造品德教育的土壤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而班风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优良的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是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土壤。而学生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必须服从于社会舆论,服从于学校和班级的整体规范。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班风会引导学生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自觉遵守纪律,真诚友爱,勤奋踏实,积极向上,即使个别品德有瑕疵的学生,也会羞于消沉,耻于懒惰,从而会形成正向的“随波逐流”,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比如,我班的顾正中同学,来自于单亲家庭,从小缺少父爱和家庭的温暖,对别人心存敌意,看待问题偏激。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班级的熔炉中感化,我采取了以下做法:(1)改变简单粗暴的强制方式,对他多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之处,并懂得换位思考,知道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自己。并告诉他改变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而树立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2)在其改变的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要给予鼓励与表扬。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对全班进行教育时,要特别照顾这类学生的感受,不要过分强调他们的特殊,在全班营造一种平等的行为准则,鼓励大家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奋进,在这样的氛围中,像顾正中这样的同学也会自觉地加入其中,从而改变自己“另类”的形象。

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品德教育的效果

品德教育不仅要有深刻的、生动感人的说服、劝导、谈话等形式,而且有必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可以进行品德教育,比如讲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能激发起学生的同情心,可以安排一次郊游活动,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能激发起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各种模范人物的成功事迹。如斯蒂芬・霍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坚持工作、艰苦探索,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聋哑演员邰丽华在无声的世界里顽强进取,成就了《千手观音》,被称为最美的舞者;盲人演员杨光身残志坚,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被誉为光明的使者。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苦难和逆境往往是一笔财富,“不经风雨,焉见彩虹。”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比任何形式的说教效果都要好得多。这就是说,班主任要善于从实际出发,选择多种开端为“突破口”,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在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复合维生素”,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

当然,品德教育还受到学生天赋、才能、性格的制约,使教育艺术呈现个性化的特征,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通力协作。因此,任何时候教育艺术都不能机械地搬用,只有深深扎根在自己的现实土地上,从自己的教育实际出发,进行艰苦的创造和辛勤的耕耘,才能培育出独具风姿的德育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学苑出版社,1998.

第8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能力;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23-02

德育的工作是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履行的重要教育内容,“德”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其能力全方位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德育能力,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合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在学生中树立起的威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建设工作,通过传输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发展。

一、教师德育能力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师的道德能力是指在进行德育工作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有关道德方面的问题的感知以及掌控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具有丰富而广阔的内涵,包括诸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感知能力、监控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教师的德育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德育目标的实现依托教师的德育能力。德育目标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德育学习的环境,教师就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传授者。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德育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才能对德育有充分的领悟,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所需的优秀人才。如果教师的德育能力停滞不前,缺乏把良好的美德外施于人的能力,德育目标将很难在实际中实现。所以,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础。

2.教师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言行举止、处世态度等方面,都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的德育能力的反衬。另外,学生不仅在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受教师德育能力的影响,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总的说来,教师的德育能力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二、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德育能力也是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积累而形成的。虽然经常阅读一些理论的书籍是必要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但是有了理论要用它指导实践,因为通过实践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1.教师要适当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加强育人的观念,不能只注重教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要把育人的观念时刻深入到教学的工作环节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正确教育观,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另外,教师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在育人之前要先对自己进行教育。所以,在校教师应该充分汲取多方面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根据教育经验,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思想政治的观念进行不断的革新,并且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每次工作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能力。长此以往,就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掌握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规律性特点,结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发挥教师自身的自主性,减少目的不明确或者盲目的进行教育工作的程序,提高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样的地位上,跟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拥护与尊敬,并且值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在身心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加强人人平等和包容的意识,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的自觉行为。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意识,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尊重学生,批评要有度,同时,还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分析问题,探究学生的真实内心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有些学生的冒犯、顶撞等行为,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原谅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带来的行为表现。用诚恳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感化学生,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的好教育,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虽然现在的学生确实有这样的特征,就是他们缺少自律自立的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想法强烈,不太注重集体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现代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思维活跃,有勇气创新,还具有浓厚的社会正义感。对于教育对象的改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进行大胆的创新,努力开拓新的德育发展理念。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能力。道德发展能力水平是教师提高德育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加强自己道德能力的培养,才有资格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德育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道德认知角度讲,道德的发展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要有根据道德的发展不断改进知识、更新内容的能力和对道德教育培养起较强的敏感度。德育工作能否有较强的实践效果,往往由充分的知识作为依托。在现代具有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往往会在对道德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上出现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如果教师不具备足够的知识以及较好的人文素养,也不能够对社会发展的局势有足够的认知,就会很难对道德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教师应该培养自己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增强自己对社会变迁的敏感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拒绝社会不良诱惑。从道德行为角度讲,在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发展及引导下,教师要积极投入到现代道德风尚的建设中去。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中,往往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的教师,能够引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教师的一言一行,性格品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被积极地效仿。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规范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

3.教师要擅长对德育方法等工作进行总结。教师能否对德育方法和技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决定着教师德育能力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所以,在这一工作中教师要有在实践德育教育工作中总结经验的能力和进行不断的思考与追问,提高教师德育的能力。①德育工作也要因材施教。教师要掌握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发挥出德育教育应有的效力。德育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谈话法、调查法、榜样示范法以及陶冶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灵活的运用于各类不同的性格学生中去。②给学生确立道德发展的目标。学生只有确立好道德发展的目标,才能够以此为契机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并结合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上提要求,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如果学生有了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指出错误的根源,然后要引导学生改正错误。③善于利用资源进行道德渗透。教师要多方面地采集教育资源,善于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以发现的现象作为指导和教育的分析点。首先可以利用课堂教育中挖掘出来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和道德认知的主导者,传授给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方法方式,在运用讨论的方法或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等实际的模拟中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与感悟,提高自我道德价值评估的能力。

三、发展教师德育专业化

教师德育的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德育工作的重点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水平,满足当今对高质量的教育追求。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由学生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如果没有高素养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的。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有:

1.对师德进行培训。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师德是指导教师教育工作的道德手段,也能够在道德方面指导和教育学生。师德的培训可以推动教师遵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进行德育科研工作。德育科研工作就是教师要把德育教育的重点置于具体的德育教学活动的现实经验研究问题上,同时进行积极的交流,对德育教育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3.进行自我教育。除了一些培训外,教师还要具有自我学习意识,并且对德育工作的实践经常进行反思。敢于自我批判,自省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现在,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教育界也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教育方向。而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传达者,具有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研究既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率,又能够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教师德育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美珑.免费师范生德育课程建设――基于高中阶段教育的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1,(01).

[2]管仪平.略论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第9篇: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属于有目的性的塑造幼儿心灵的教学活动,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加入道德教育能够在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幼儿时期的心灵非常纯洁,不管是好的教育还是不好的教育影响,都会逐渐形成幼儿的思想观点,作为基础教育机构幼儿园,一定要努力探寻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幼儿的道德教育质量。

一、道德教育重要性

很多的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帮忙看孩子,因此对于幼儿们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并不十分的关心,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幼儿教育是幼儿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幼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想到的需要,能够有组织的把系统的道德影响规范人们的生活实践。幼儿园的道德教育能够让幼儿学会做人的道理,一方面对于幼儿个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也跟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起源于孔子,如今我国的于丹教授写出的《论语心得》也能够让我们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学习和传承。现代社会中各种道德失效现象随处可见,都是因为道德教育不到位才发生的,因此加强幼儿教育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二、幼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现状

(1)道德教育变成了强行灌输。人们总是认为道德是可以教会的,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违反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身精神,不是传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给幼儿们传授你们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强调了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要求,那么一旦脱离了教师的管理范围,和诺可能会导致道德要求的崩塌。教的是无法直接的进行教学的,强硬的灌输道德教育会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走出学校就恢复现状,这样的道德教育起不到任何的约束作用。

(2)把道德教育当成改造。对于幼儿来说,童年的快乐是最让吸引他们的,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游戏的主角,但是在教师针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想要改造孩子,把孩子们改造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个体,这种一厢情愿的改造方式是难以让幼儿接受的,违背幼儿游戏的天性,最终也无法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

(3)道德教育是练习。教室作为教育者,习惯性的把各种纪律强加给幼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幼儿能够用教室灌输的道德认识来全面的自觉知道自己的行为,因此幼儿只知道不能乱跑乱跳、不能够乱扔垃圾、不能够跟小朋友吵架,但是却不明白乱跑乱跳、不乱扔垃圾等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把问题制定出了各种“不允许”做的行为,带有和强的管理倾向,失去了幼儿教育的引导作用,忽视了行为规范的训练,让幼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幼儿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时时刻刻进行道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要重视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强硬要求,要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的进行道德教育引导,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说进行晨间活动时,可以让值日生提前来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们整理n桌班等,给花花草草浇水,迎接小朋友入学。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玩耍过程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学会谦让,有好玩的玩具要共同分享。中午进餐过程中,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吃饭之前先洗手,要不留剩菜剩饭、爱惜粮食,吃完饭后自觉把餐具收拾好。下午放学不能够追逐打闹,要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待家长来接自己放学。在放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来接送的时间跟家长及时的沟通,把孩子的表现情况反馈给家长,巩固幼儿园的道德教育质量。

(2)随时随地进行道德教育。幼儿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理论性的知识理解记忆并不深刻,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常规的教育入手,随时随地的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中去。使用生活中的案例来指导孩子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说有一些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时比较自私任性,那么针对这种孩子的情况就需要各个击破,跟孩子们一起来分析寻找解决办法,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孩子们能够互相理解谦让,和睦相处。

(3)快乐教育。幼儿的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使用有趣的游戏来开展道德教育得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说教师跟孩子们玩角色扮演,教师当售票员,孩子们当乘客,教师指导学生热情揭掉乘客,让孩子们学会遵守公共秩序,通过形象的游戏,能够让幼儿接受文明礼貌的教育。有目的性的游戏能够成为幼儿品德教育的独特教学方式。

道德教育是幼教工作人员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从生活中渗透到的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元素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文芳.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0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