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经验交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次暑假校长培训,我有幸聆听了各位校长的课改经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太谷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
他们的课堂预习,做得很扎实,为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平实,没有大盖帽似的导入,没有华丽的形式,没有激情的演讲。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是学生在二人合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学生的汇报语言流利,声音响亮,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从从容容,没有一句废话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上的过程,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中。 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以前,也听说过“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还有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句子,但背会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并不是有来说的,是用来做的。
这次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学案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给我们的管理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更加理解了张四保主任提出的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我的理解是:教师功夫在课外,轻松在课堂。学生轻松在课外,收获在课堂。
关键词: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3-02
随着新时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纲要出台,提高教学质量等重要措施的落实;以及我校机械工程通过教育部特色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落实单位。质量建设与工程专业认证在我校全面展开。尽管如此,我校的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发展的极为缓慢,与其作为机械类基础课的拓扑地位极不相符。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缺乏实验教学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本文正是在对这一些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在分析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流体传动与控制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理论基础、数字实验、工程应用”相互融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为本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下坚实基础,完善我校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
传统教育教学要求,综合基础性院校培养、培育学生的知识体系,注重通过课堂教授和知识的传递;而工程应用型院校则强调学生是实际工程能力即将实验实践能力。这样高等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体系存在着相互背离的现象。因此,新时代的本科院校如何依据培养目标建立一套与之相符的教育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现行我国对于教育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和发展纲要要求,培养一批创造能力强能够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工程人才。为此,要求学校的教育要面向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工业界深入到学校培养环节中,同时需要学校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二、国内各学校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建设特点
从课程设置角度讲,国内各高校的机械学院侧重点均不相同包括液压与气动、流体传动与控制、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等,内容涵盖了流体基础理论、液压传动技术、气压传动技术、伺服控制系统等。
从教学内容上看,大多数的教学内容均围绕的流体传动与控制基本理论,重点解决流体传动与控制中的数学问题,如液压桥路、小孔节流、层流紊流等。而在实验环节上,由于成套液压设备价格过于高昂,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开展实践环节。
从考核结果上看,往往是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这一形式。尽管相对公平,但由于学科重视工程实际的性质而言,学生仅仅依靠多做题、多背书不能够深刻的掌握知识,也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实际工程能力。
因此,需要重新理顺教学内容、实验环节和教学总体目标,建立一套创新的能够符合新世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节下的课程体系,满足学校以及本学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和学校标准。
三、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
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设建立方面和学生培养。同时走访了相关兄弟院校,收集相关负责和一线的任课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的选择意见和建议。总结得到目前我校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及时吸收学科前沿内容;课堂教学以基础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性不强;教学以板书和PPT为主,缺乏时下流行的多媒体与互动软件;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手段单一且不能反映学生全面能力。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研究,本文结合我校机械大类本科教学拓扑图网,建立起一套“理论研究、数字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如下图所示。
通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辅以清晰完整液压元件动画模型,结合工程实际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流体传动与控制。不定期的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介绍前沿理论,使得学生在掌握经典的流体传动与控制知识基础上,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通过将整个课程拆分为一小段知识单元,碎片化知识结构。每个知识单元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考察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通过若干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流体传动与控制知识,按照基本、提高、突破三个层次设置考察目标,设置创新实验。实验按照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合、自拟方案“三自”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授课教师的指导又规划整个实验的研究进度。
在此基础上,吸引学生参与授课教师实际课题或者参与到企业界组织的创新大赛中。学生通过实际项目,了解到流体传动与控制工业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评审、实施、结题、维护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快融入到企业中。
通过基础理论的支持、数字实验的关联保障和工程应用的核心凝聚使得本专业学生获得专业所需知识体系、工程能力、创新意识。
四、研究结论
本文在我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调研、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求。在对比国外和国内相关高校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出我校流体传动与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起一套“理论研究、数字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为本学科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5).
[2]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8-20.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5]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6]孙承辉.更新先进设备 加快液压教学改革[J].中国培训,2006,(6):031.
[7]刘学斌,刘苹,马苏常,等.面向工程应用的液压教学[J].科技资讯,2010,(10):163-163.
以科研为先导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过去的几十年间,我校在市区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持,不断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我们立足校情,开阔思路,务本求实,团结协作,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每年都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学校有核心项目,各个教研组围绕核心项目开展1-2项校级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同时还提出课题研究不要急功近利,要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都要有计划、有实践、出成果,这个成果必须是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拿起来就能操作、操作之后就能有所收效的成果。学校从组织上、业务工作上、经费保障上等统筹协调,使科研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仅“十一五”期间,我校就有独立立项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四项,市级课题三项,区级课题四项,校级课题两项。
为广泛开展信息传播和经验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及学科发展的前沿,学校教科室创办了校刊——《教科研之窗》,坚持每季一期,在促进教科研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之所以花大力气去抓教科研工作,就是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我们的教师队伍从“经验型”、“辛苦型”向“科研型”、“高效型”转化。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达到了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的目的。中青年教师迅速岗位成才,“十一五”初期我校各类骨干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13%,到“十一五”末期,这一比例增加到33%。
如今,我们对教科研工作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只有搞好教科研才能正确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增强我们按教育教学规律办学的自觉性;只有搞好教科研,才能正确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主体精神的自觉性;只有搞好教科研,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我们的质量意识,保证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分散实习;流程管理
一、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各高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分散实习形式已经成为我国经管类大学生专业实习的主要形式。专业实习是大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通过实习达到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它是高等教育育人环节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分散实习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经管类大学生分散实习的效果。为加强专业实习管理,提高专业实践在高等教育育人环节的重要作用,现就经管类大学生在分散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和交流。
二、分散实习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分散实习的主要流程为:召开实习动员会;实习指导教师向实习的学生讲清楚实习的目的、要求,然后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前,学生上交实习材料,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和自己联系的多少和实习材料的完整性进行成绩评定。
在分散实习的组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大学生实习容易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
大学生在分散实习过程中容易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学生分散实习时,实习指导教师继续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只是通过电话、网络进行联系。学生是否真正找到实习单位、是否在实习单位实习、实习岗位是否合适等问题,指导教师由于经费、时间等原因一般无法具体核实。二是学生在分散实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变更自己的手机号码,或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无法及时上网。这样,如果学生不及时、主动和教师联系,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分散实习时就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学生实习思想不端正,会利用实习时间出去游山玩水、复习考研等,在实习期快结束时,找一些单位盖章证明实习了事。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分散实习过程中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2.实习岗位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单位,由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不同,也可能把学生安排在非专业的岗位上实习,导致学生专业实习效果难以保证。如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本市家乐福超市实习时,男生被安排做保安或在后仓收货,女生被安排在收银岗位上,整个实习过程中没有轮换,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同时,很难保证厂方能派出专门人员来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即使厂方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实习,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从而按学校的要求进行指导,这也是导致实习效果无法保证的原因之一。
3.学生实习成绩评定主观性强
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学生实习成绩评定时,主要依据学生平时和自己联系的次数多少、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否深刻、实习报告材料是否完整等来评定。没有很好地把实习成绩与学生的实习岗位是否合适、实习表现、实习收获、遵守实习现场纪律等情况结合起来,缺少与实习单位指导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因此考核比较主观,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不够科学、全面。
4.缺少实习经验交流环节
许多高校在经管类大学生分散实习上交实习材料,老师按材料和日常联系记录给学生打完实习成绩后,实习就算彻底结束了。这种状况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缺少实习答辩环节,师生缺少交流,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成果、实习目的是否达到缺少了解,实习成绩评定主观。二是学生之间缺少实习经验交流环节。学生在分散实习时,一般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进行,他们对专业知识在现实工作岗位上的体会是不同的。如果学校能够组织一个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将有助于学生把实习中的体会进行分享,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相关信息,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得到增强。
5.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分散实习要求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和关系找到合适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找不到实习单位,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三、提高分散实习效果的对策
1.教育学生端正实习态度
专业实习是大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一是可以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和解决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二是可以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通过在实习单位与领导和同事的相处,增强与人共处的能力,为将来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三是学会感恩和反思。在实习单位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到工作和生活的艰辛,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四是通过实习单位工作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感。因此,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是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可以为大学生毕业后正式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部分大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将实习时间用于旅游、休息、打工、考研复习、找工作等,逃避专业实习,白白浪费掉专业实习机会,没有收到应有的专业实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学生只有端正实习态度,提高对专业实习的认识,才能为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奠定思想基础,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服务打下基础。
2.加强分散实习的流程管理
笔者认为,要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分散实习的效果,学校应对学生分散实习的流程进行优化,实施流程再造。笔者认为,再造后的经管类大学生分散实习的流程图应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学校应在本学期末告知学生下学期的分散实习计划,让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和家庭社会关系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岗位,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思考和寻找实习单位;新学期开学后,学生可以将实习单位同意接受学生实习的证明交给学校,由学校审核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并建立相关档案;实习时,学校可以直接将学生下派到该实习单位实习;实习结束后,为提高实习的经验共享,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开本小组的实习经验交流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实习单位现场反馈意见、学生实习经验交流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实习分数;为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学校还开座谈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大学生实习流程管理,并不断完善各个环节上的制度,才能有效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分散实习的效果,避免出现学生失控现象。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专业实习
为改善学生分散实习的效果,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科研工作,每个专业方向上都有许多老师在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也是专业实习的一种良好形式。每位教师每个项目可以带3至5名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这样就有效解决了部分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不合适的现象,也有利于避免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失控现象,提高了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
4.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为避免学生在分散实习时失控、实习岗位不对口等问题的出现,各高校应加强与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大型企业的联系,组成共建单位,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广大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调研,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也可以为企业做一些横向科研课题,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因此,笔者认为,高校通过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是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赢的好事情,值得学校管理者深入思考。
每个学校都有部分领导、教师和一些企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利用私人关系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作出贡献,学校和各院(系)对在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中作出贡献的老师要及时予以激励。这样可以使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加快速度,相关人员工作起来更有积极性。
5.学校各级领导重视
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大学生分散实习管理的必要条件。只有学校相关领导意识到分散实习对大学生专业培养的重要性,才能针对分散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对实习经费的有效利用,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沟通工作等具体手段,使大学生的专业实习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实习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深化理论、将所学理论转变为工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只有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发现经管类大学生在分散实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分散实习在提高育人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成安,张宝贵.基于大众化教育和市场经济背景的实践教学研究——以财经类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实习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
[2]董洪光.对市场营销专业分散实习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2).
首先,成立各部门参与的青年教师协作组,制定培训方案,使青年教师在最短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第二,组织青年教师全员参与的板书、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比赛以及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五项”竞赛活动,以赛促练,快速提升教师基本功。第三,聘请教学骨干及有经验的教师做“如何备好课”和“如何进行考试质量分析”的专题讲座。同时,学校根据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及时对新教师进行考前复习、考后质量分析、教学经验交流等相应的指导,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2.以学科课题研究活动为基础,提升教师适应能力
学校采取“听、说、读、写”的方式,全方位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与学的研究,通过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使新教师尽快驾驭课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选择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设定“教学示范岗”“义务辅导岗”等岗位使青年党员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分层管理,从解决身边具体问题入手
具有研究意识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的培养也需要分层实施。我们打破教龄的界限,将青年教师按能力划分三类,即优秀教师、一般教师和薄弱教师。吸收优秀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确定个人的科研专题;一般教师以具体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材使用研究为主,确定自己的课题研究专题;薄弱教师不承担课题,以备课组活动和学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为主,促进基础能力提升。
4.以科研课题为导向,引领课题研究活动
二、工作目标
⒈抓体制改革,促内部活力的增强。
⒉抓队伍建设,促综合素质的提升。
⒊抓成果展示,促办园声誉的提高。
⒋抓设施改造,促教育环境的优化。
⒌抓家园合作,促幼儿和谐的发展。
三、重点工作
⒈根据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要点的总体要求,结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全面启动第二轮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本着按岗、按责、按质、按绩、按贡献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做到优劳优得、奖惩分明,真正调动全园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⒉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竞争能力。
⑴举办白鸽幼儿园首届文化节。
a、活动时间:年6月1日(开幕式)——7月15日(闭幕式)
b、活动宗旨:宣传白鸽教育理念,展示教师、幼儿、家长整体素质,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名园效应,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的作用,推动鞍山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c、活动内容:教职工业务、技能的全面展示;幼儿综合素质展示和表演竞赛,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等。
要求:制定好首届文化节的实施方案,各部门、班级要做好一切筹备工作。
⑵根据幼儿园的工作,有计划定期在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向社会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上半年重点结合“六一”庆祝活动,下半年重点围绕特色活动)
⑶办好、办活家园桥月报,使之具有学习、指导、交流、展示、娱乐等多种作用。
⑷加速信息化进程,丰富网页内容,提高网站质量,特别是全园教师要积极参与,充分利用信息网站为教学服务,使之成为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的学习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⒊搭建与国际、国内、省内一流幼儿园交流互动的平台,聘请专家来园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诊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⒋稳步发展长托班,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标准(增加蒙台梭利教学),规范各岗位工作流程,并通过各项展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家长和社区了解长托班的工作和质量,扩大生源,真正把长托部办成名符其实的寄宿制幼儿园。
⒌改革教师管理模式,促进其积极主动发展。
⑴教师可根据能力、兴趣、愿望自选教科研实验项目,并申报实验理由及初步设想,经幼儿园评审最终确立其实验人,在课题负责人的组织下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定期向全园展示开放,发挥以点带面辐射作用。
⑵教案、随笔的批阅时间采取定期检查、抽查相结合,自送与抽检相结合。
⒍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在参与活动中学会与幼儿沟通,从而尊重、理解幼儿,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⒎规范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和组织方式,特别是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活动质量,并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学前班做好六月份全市举行的体育成果大巡游活动的排练工作。
⒏继续完成国家、省、市的科研课题并注重课题的研究性、反思性、实效性,把承担教科研课题、开展教研活动作为教师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出更多的省、市级骨干教师。
⒐对楼体外墙、正门前、正厅、走廊环境、教室门进行全面规划改造,从造型、风格、色彩等方面,创设具有现代气息、充满童趣的幼儿喜欢的乐园。
⒑开展健康教育,重视对幼儿健康习惯的培养,把幼儿生理、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微机管理。
关键词 “新三角”培训模式 助推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想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仅仅依靠教师的自我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引领教师成长,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需求,形成自主发展与学校推动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格局。另外,还要有高校的专家和教研机构的教研员专业引领。即形成:底边――实验基地校、高边――高校支撑、斜边――教研部门三方协调配合的“新三角”培训框架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古德莱德指出:“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要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成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
为此,构建了实验基地校、高校和教研机构“新三角”培训框架体系,联合培养师范实习生和在职青年教师,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形成了一定的培养模式和宝贵的经验。
1 “新三角”培训模式的内涵
“新三角”培训就是实验基地校(中小学)与大学、 教研机构三方合作。合作强调两个方面:① 合作个体要有共同的目标;② 为了目标的实现,各合作体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任务,具有平等的权力和义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一种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相融合的一种互动,以改善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促进师范实习生和在职培训教师全面发展为目的。中小学教师接受大学教师的理论引领,专业素养和能力得以提升。研训员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也参与活动中去,在高校与中小学中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形成“新三角”培训框架体系(图1),最终的目的都是改善教育实践。
2 “新三角”培训的策略
2.1 发挥研训员的引领作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 研训员的专题培训。在每一轮培训中,研训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理论资料、教学素材,并制作了PPT演示文稿。为了让培训活动具体、内容充实,让培训教师能更深入的理解,进行了典型教学设计、录像课课例和课堂教学的现场展示等活动。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示范,结合培训主题的剖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让培训教师对主题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为了促进教师们学习交流,生物学科还建立了实验区在职青年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实习教师微信群和QQ群,在群空间里上传材料,方便教师学习、交流和分享,效果很好。
(2) 研训员深入课堂听课、教研与指导。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为了把每次培训的成果落到实处,每轮培训第二阶段的活动就是研训员深入课堂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轮流听课,指导教师要结合每一轮培训主题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实践落实,听课教研,总结反思,使培训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做到了备课有依据,上课有目的,教研有抓手,任务明确,实效性强。每轮培训活动听课后,教师们开展了教研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培训教师的的教学、教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各校教研组的今后教研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研训员组织召开阶段性成果展示与交流会。每一轮听课、教研过程中,都能涌现出突出的教师,就以他们为典型,召开阶段流会,以课例为载体展示每一轮的培训成果,不断提高了培训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水平和能力。
2.2 利用高校资源,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 集中式理论引领培训,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要靠自身的努力与同伴的帮助,更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为提高实验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多次邀请高校专家,向青年教师和实习生作专题培训讲座,使青年教师能有机会获得与专家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受益匪浅。
(2) 分散式学科专业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学科专业素养。高校专家多次来实验区进行调研和指导。各学科专家们深入课堂,听取相关学科教学汇报课。随后,专家们按学科分组与培训教师展开评课、交流与指导活动,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相互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这样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指导。
2.3 立足校本研修,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既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家园。各实验基地校也通过不同的研修形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如:有的实验校举办“师徒结对”活动;有的实验校举办校际间联动、互助帮扶活动;有的实验校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通过各实验校校本研修的开展,切实转变了青年教师的理念、开拓了视野和提高了的教学技能与综合素养。
2.4 依托科研课题有效载体,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远航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强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让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各实验基地校的各个学科在各个时期均有国家、省规划课题立项或结题。
2.5 开展各种业务技能竞赛和成果展示活动,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各个基地校积极组织实习生和在职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比如,课堂观摩、教学技能竞赛、说―上课比赛、录像课评比、评选典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及“一师一优、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从而为教师们开辟互动交流的通道,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除此上课展示外,还实施“十个一”工程,即要求每位在职青年教师和实习生,撰写一份优秀教学设计等十项活动。通过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升在职青年教师和实习生们专业素质与能力。
2.6 召开经验交流会,为后续的培训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专家一行多人来到实验区实验基地校召开座谈会。高校专家与校长、教研机构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经验交流会的召开,使实验基地校、高校和教研机构合作三方了解更加透彻,彼此分享经验,同时,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共同采取应对措施,为有效合作奠定了基础。
3 “新三角”培训取得的效益
3.1 拓展了教师培养空间,逐步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格局
早期计划经济时代,大学与中小学格格不入,是分离的,各自为战。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验区紧跟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改革实验,实验基地校、大学和教研机构合作培养在职教师和师范实习生,拓展了实验区教师培养空间,逐步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格局。
3.2 探索了一条实践取向的教师发展途径
(1) 提升了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职前教师(师范生)教育是“新三角”培训的重点任务。实验区为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3种途径:① 参与教育教学实践;② 实施“双导师制”,大学与实验基地校指导教师共同担任师范实习生的导师;③ 实施“顶岗实习”。师范生不仅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又保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这样,他们通过提供的多种途径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育处于一种“没有实践的理论”,而职后教育却是“没有理论的实践”的状态。“新三角”培训搭建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使实验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思想、教学智慧逐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更加紧密,职业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教师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更愿意承担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校本研究,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更愿意进行课程改革。
“新三角”培训使实验区在职青年教师和师范实习生学科专业素养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构了模式,形成了体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需要不断反思,进一步地完善。
4 “新三角”培训的反思
4.1 “新三角”培训模式尚需进一步地优化与创新
“新三角”这种培训形式现在尚处于探索、初步实践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实验基地校、高校和教研部门之间联系面较小,尚未建立起紧密联系的通道;培训管理制度、评价与奖励机制等均未充分建立起来;如何使三方合作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这些都是下一步培训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需要进一步地优化与创新。
4.2 主题式研修还需加强其针对性与有效性
各基地校在开展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的主题研修活动时,要注意主题选择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或理论研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其梳理、筛选、提炼出共性的需大家共同合作解决的问题,才能将其确立为研修主题。研修过程要注重其有效性,从方案、计划的拟定到实施,都需要经过周密考虑,既要寻求理论支撑,又要探求应对策略。
4.3 在促进教师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教师的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还要抬起头来看路、静下心来反思,不断增强反思、质疑、求证意识,为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各基地校要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新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科研管理;高等院校;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10-02
民办高校要提升自己在教育行业的竞争能力,首先就应当从其科研管理工作入手,确保民办高校的科研质量与科研力度。如何在各个民办高校自身的基础上来对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是当前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力量不集中
我国教育行业的改革导致了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民办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独有的科研队伍,但是目前的民办高校科研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由于科研力量不集中,很难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这对发挥科研团队的潜力有害无益。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有100位教师员工的参与,这些教师有着不同数量的在研纵向科研课题。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民办高校难以保证这些教师的科研经费,很多科研项目已经处在了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当中更是随处可见。在笔者参与的研究当中,发现很多科研人员并没有固定的科研团队,并且也很少开展具有实质性的合作,这种工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
(二)科研资金难以得到保证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原因以及周围科研环境因素,我国当前的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资金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导致科研资金一直难以达到要求。第一,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增长给民办高校也带来了雄厚的资金,虽然我国经济起步较快,仍然处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因此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极大的差距。在2001年到2007年这7年间,民办高校科研经费总体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总量仍然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没有进行完善的后续管理
在一些民办高校的课题申报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课题申报制度。仅仅是接收到消息之后随之下达科研任务,通过一些渠道来对教师下发任务,难以对教师起到作用。并没有关注教师申报课题的创新性,难以有效解决教师团队在课题申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很多科研教师甚至不了解申报课题的重点,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来更好地研究选题,降低了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我们应该认识到,很多民办高校的自身办学质量与教学能力直接体现在其立项课题档次和数量上,因此学校应当充分重视起科研管理工作。在当前环境下,各个民办高校也确实重视起了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没有建立起后期过程的管理体系,科研工作的质量一直难以得到提升。例如在一个课题研究当中,一般在完成科研课题的立项之后,由科研管理部门来承担整个课题组的协议制定工作,这个协议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的走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给管理部门造成了科研工作正在顺利进行的假象,使其管理工作难以找到切入点,课题的质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下降。
二、民办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解决之策
科研管理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提高科研管理根本,优化科技资源,利用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这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服务观念,为科研合作牵线搭桥
民办高校是不仅仅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黄埔军校,还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根据地。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学校科研的发展才能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是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的责任:一是要优化管理科研环境,为给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其中包括这几个方面:营造适合的制度环境、充足的时间环境、有保障的经费环境等;要想打造附有创新意识的学术氛围环境,就要把提升不同单位、专业、领域的创新工作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作为重点改进的部分。二是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力,要对市场加以引导,我国民办高校科研种类很多,但能应用到市场和现实生活中的研究却很少。原因很明显,研究的课题没有结合到实际中来。所以,科研管理部门要提醒科研人员关注市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题一定要结合市场、社会和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也才能体现科研的价值。三是要树立公民知识产权意识,民办高校科研成果不应该只是评价和鉴定,就结束了,知识产权保护加入到科研管理的环节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加强保护民办高校知识产权,要想提升成果管理的质量,则需要在管理形式和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四是要有很强的信息观念,必须加强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这样才能为给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二)深化科研改革,培育“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科研水平,而科研竞争主要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务必要把人才管理摆着首要位置。首先,科研管理部门“以人为本”原则坚决不动摇,深化科研管理措施,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利于创新的平台,结合科研队伍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老中青三代人长处。其次,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人机制。完善的用人机制,最根本的是坚持“任人唯贤”。要结合优秀人才特点,做到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价值,更要重点关注人才环境和软件这两方面建设,在待遇、条件和感情上,构建一个优胜劣汰和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也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科研管理这方面,对青年科研人才的业务培训要有更大的力度。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为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和大量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后勤支持体系。科研管理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在管理工作中,应清醒地认识到是科研人员的科研丁作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如同“鱼与水”的关系,离开了教师和教师的科研工作。科研管理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阁。因此,为科研服务是科研管理部门及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摆正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信息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服务于教育科研,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科研信息情报决定着教育科研的发展。可以通过偏向网络的信息情报工作,建立教育科研信息情报中心和教育科研数据库,分享信息。也可以搭建教育科研活动的交流平台,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讨活动,为广大科研丁作者提供经验交流和与专家对话的机会和场所。科研管理者要广泛收集互联网等媒体的教育科研动态信息,使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最新的高教科研动向,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管理,打造教育科研信息平台,使之服务于教研工作。
(三)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经费管理机制
首先,关于拓宽融资渠道,我国民办高校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致力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经费怎么来、怎么用的供给与需求机制,从而科研人员不必为经费担心,充分满足他们的经费来源需求。那么,第一,科研机构应该做的就是激励从事科研的人员,鼓励他们去拓宽课题的覆盖面,申报不同课题,努力争取政府方面的科研资金来保障自己的科研。第二,这些科研机构应多与外面的企业以及各种事业单位保持联系,因为外部企业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与实践相关的科研课题以及企业的投资经费。第三,不仅要争取政府科研经费,同时应利用好学校的优势,争取学校对科研的支持,可以通过学校这个有利的优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使得学校资源更合理分配。另外,解决经费问题还可以通过对经费的合理分配等管理上,以及资源优化的配置。
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关于经费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若要做好这一点,则需要拥有一套实用性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其中囊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收入的透明化;将科研收入的资金管理统一由财务管理处统一管理,是管理科学化,减少资金流散;明确科研支出条件,严格审批,严禁经费的挪用,做到一款一用;强化管理无形资产,尤其是其评估核算,同时建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民办高校参与科研,推动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另外,要控制科研成本管理。所以民办高校往往忽略管理成本的影响。因此,费用的支出明细则尤为必要,将科研进行过程中的费用明晰化,直接的材料费用,人工直接费用,场地使用费,设备支出费,仪器支出费,以及资料费的细化的费用项列入科研成本,以细化的成本分项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核算,真实地列出科研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建立完善项目责任制。首先应清晰划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科研组应明确自身的职权,务必如实使用科研资金,避免资金的分散,挪用和占用。这首先应了解国外的制度,学习国外经验,以风险共担,利用共享为准则,项目委托方和课题负责人来承担科研经费,清晰两方承担比例,同时,科研成果也应按比例飞配。以上措施,既能让项目委托方不必承担所有风险,同时能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责任,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关于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管机构应该明确市场导向,紧跟市场步伐,强化科研立项与策划事宜,要充分保证对课题的全过程管理,检查和监督,同时认真完成结题验收和成果评价,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成果推广等后续工作。尤其要重视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完善好引导联络宣传推广等工作,引导科研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张思卿,宋亚辉.民办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园月刊,2010(15):92-93.
1.1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科研管理的内容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管理学、信息学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明确科研项目的创新点和可行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但是个科研管理者、临床工作者,同时还是个较好的科研工作者。不但要从管理层面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具备数据分析、判断、信息捕捉、传达的管理能力,还要能够用专业人员的眼光对于课题的创新型和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合理化建议,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之间的科研信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了解科研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和可能存在潜在的合作和转化。
1.2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为医务人员做好服务,体谅同时作为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力,给予更多的激励,尽量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为其争取更多的机会,想方设法增加申报渠道。同时在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在申报项目之前要帮助科研人员仔细分析解读申报指南和要求;在申报过程中要认真审核项目申报书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申报成功后要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完成合同要求并积极帮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在项目完成后还要积极协助科研人员申报成果。工作细致、工作量大、加班加点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常态,而且没有显著的目标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只能从科研人员的成功中分享他们的喜悦,由此可见,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有甘为人梯勇于奉献的精神。
2重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科研管理中容易出现“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主线,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需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1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与辅导
强化科研申报服务制定“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时间一览表”,便于科研骨干提前启动申报工作,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培训和专家辅导、经验交流、政策解读等,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高层次的申报项目,可请院内外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在项目推荐前,组织院内学术委员会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进一步修订申报书,必要时,对拟推荐项目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审阅,进一步提升申报项目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中标率。科研管理部门则着重在申报书的书写规范、附件材料的齐备等形式审查上下功夫,确保申报项目更加缜密完善。
2.2定期进行项目的检查与监督
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除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立项、成果管理以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切实抓好在研项目年度进展和结题的督促工作。严格依据项目任务书,定期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递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同时检查科研项目的原始实验记录,包括实验场所、实验数据、统计资料、实验照片、待发表和已发表的论文等。及时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结题项目进行验收评估,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偏差,改进质量。对于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可能地予以解决,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2.3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动态高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科研工作的高速发展,这时需要建立一个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将过程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实现信息的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和展示。课题负责人、财务部门、科研部门3方联网,将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产出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平台管理等放在同一个信息界面下操作,使分散的不同信息之间建立紧密的动态联系,使科研信息沟通更加简洁和及时。项目负责人对自己项目的研究时间、经费到账情况、进展情况、任务分工、经费使用等关键信息了然于心。财务部门及时了解课题经费的到账、预算和支出情况,消除经费使用审核中的盲点,简化后续经费使用的审批流程,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实现对科研经费使用全程的跟踪与监管。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进行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有利于及时跟踪和把握科研项目进展,及时发现项目研究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补救,同时科研管理者能准确掌握科研成果情况,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促进学科间的沟通交流医疗、科研、教学工作量大,导致临床科研人员间很少有时间或机会能坐在一起沟通或交流,而科研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科研合作,激发科研创作的灵感,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成为当务之急。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以座谈交流会等活动平台,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畅谈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工作心得、经验总结等,推动科研环境的建设,促进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重大项目负责人等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院讲学,利用专家学者来院访问交流的机会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在读研究生等举办学术讲座或座谈,开展博士沙龙,设立医师论坛,鼓励中青年专家走上讲台,以切身经历和工作体会为基础,介绍医、教、研等方面的经验。总之,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与竞争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并且以实际行动和喜人业绩体现自身的价值。
4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4.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科研计划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细化科研立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各方面工作,调动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医学科研水平。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如对于、授权专利、获得奖项、成果转化等给予相应的奖金或科研基金,鼓励科研工作者多拿课题、多出成果,这样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在项目计划期限内不能完成研究任务的,应与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评定、晋升、年终考评、研究经费和课题申报等方面挂钩,给予一定的限制。
4.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