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德育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的重要意义

第1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融合 高校德育 美育 全面发展 意义

德育目标是培养个体健全的道德人格,涵养道德心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当今德育功利性、唯理性特征,使得德育实效低下,在德育目标实现上受阻。而美育具有超功利性,追求自由和超越,注重人文关怀,可以弥补德育现状的不足,在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首先,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信、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中也指出这一点,并且我们所一贯强调的法律约束在此过程中,只能起到最初的推动作用,帮助人们克服最初的惰性,但是到信念的确立和践行时,法律则是一种威慑作用。我们当今的德育也正是在这两个环节上不能很好的衔接。但是人的审美需要则恰可以成为激励自我走向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道德教育诉诸人们的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做,美育通过其关注个人情感,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主动的接受,心甘情愿去做。席勒也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①因此,促进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借鉴美育精神,可以完善道德形成的环节,使个人道德品质发展过程更加顺利和扎实。而个人也因为审美的观照,美的浸润,方可怡养心性,面对人生变得更加从容。

其次,二者的有效融合也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国当代社会,金钱、物质越来越荼毒人心,扭曲了人们内心真、善、美的那一面,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低俗。但是德育仅仅通过课堂或实践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美育恰因为其超功利的特性使得人们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过度偏向物质的价值观念。因为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是以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或同情或赞赏或鄙夷审美对象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它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活动,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在无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审视美的形象所传递的思想,或是一种价值理念,进而选择性的接受。

二、提升个人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等。促进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中采用更多富含美感的教学案例辅以道德说教,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地摆脱枯燥应用而使其富有美感,那么则会在个人道德品质发展和审美能力提高、甚至智育上都会有一箭双雕的功效。而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个体的欣赏水平、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又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审美感受力是主体审美、创美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指主体的感觉器官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把握。只有首先感受到美,才可建立审美关系,进而展开审美活动。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即“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一方面要能“神与物游”,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审美对象中去,完全进入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能保持静观的态度,即采取非实用、非功利的欣赏态度,也就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能保持一种审美距离”②而这也恰是在美育和德育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德育所借鉴和吸收的地方,德育通过与美育的融合行动,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判断力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审美对象所作出的符合自身价值观的欣赏和判断。在促进美育与德育的融合过程中,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亦或是师生关系上都尽量要具有美的内涵,例如在德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正反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并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做出正确的判断。

审美创造力则是审美能力的超越部分,是指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创造,可以是思想、新的形象等。这种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③。德育中融合美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感受到德育过程中的美,更加主动地接受理性的道德规范,也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在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两方面。物质的创造体现在在生产实践中以美的规律为指导创造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性的有价值的劳动产品,而精神创造则体现在以非功利性为指导,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蕴含深刻韵味的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作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欣赏者的心理境界,进而又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结构。

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则直接指向生命的丰盈,它为生命增添色彩,欣赏大千世界中的美,并在美的环境下思接千载,通视万里,满足赏心悦目的精神需要;无拘无束,神之所至兴之所至,任精神在远离尘世尘嚣的氛围中驰骋迸发,让生命更加富有意义。

三、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

依据马斯洛等人的理论,道德需要是一种超越性需要,但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人们面临的机遇、选择、困难相比于以前的时代都大为增加,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枯竭的情况下,这种超越性需要往往与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时人们处于一种夹缝中,心理压力增大,便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然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有着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强健的体魄,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早在古代,审美具有疏导情感、保持心理平衡的功能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君子之士、窈窕淑女皆通过琴棋书画来怡心养性,以达到自我完善、超凡脱俗的境界;“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文人吟诗绘画以颂之,以松比德,以竹喻人,以梅修身,寄托了对高尚情操的赞美,激励自己坚强地面对挫折和困难,这些都体现了审美与培养品德的结合。美育的疏导作用具有三个层次。首先,它会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和刺激,获得满足,符合现代人的感性需求。在感官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达到第二个层次,它可以引导人们超越感官需要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成为精神生活的调节剂,避免人们在遭遇重大挫折时而导致心理失衡。第三个层次即是由于美育所具有的超功利性,它指引人们走出功利主义的怪圈,让人们在审美中获得精神上的终极依托,给人们带来憧憬和希望,让人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因此美育让人的心理承受空间增大,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成为引导人们走出道德危机、道德迷失的一条重要途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2页

第2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 关爱教育; 意义

一、关爱教育的内涵

关爱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爱”这一教育的情感因素为办学理念的人本教育。“关爱”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关”的内涵和“爱”的内涵。“关”的内涵有关怀、关心、关注、关照、关切,即关怀学生身心和谐,关心学生学业发展,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关照学生人生困惑,关切开展“五生”德育(生本德育、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爱”的内涵有:慈爱、博爱、抚爱、护爱、怜爱,即指教师对每个学生倾注父母般而自然的慈爱,对全体学生公正而无偏私的博爱,对学生学习、生活体贴而悉心的抚爱,对学生成长中不足包容而尊严的护爱,对学生身心发育真挚而尊重的怜爱。简言之,关爱就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对客体的关照和喜爱或关心和爱护,即主体对客体的存在和价值的认可、尊重、欣赏、赞美以及主体为维护客体的价值和存在而作的种种努力。

二、加强小学生关爱教育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身体力行,真正体验到关爱之乐

在关爱教育中,学校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以德践行,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照学生的人生困惑,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懂得互相帮助和合作,共同愉快地学习。老师还通过自己的行动,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同时,学校开展关爱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真正体验关爱之乐。

2.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励、表扬和鼓舞,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思维激活,敢于想象、联想、幻想,敢于表达自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和他同学重视,感受到自己思想火花的喷发,有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开始对知识进行思考,并且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知识,无形中体验到收获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同样能体验到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支持、关注和期待,一种美好的情愫注入学生的心灵,交流和沟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活跃起来,知识也灵动起来,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此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是平等交流关系,老师尊重学生主体,不再以灌输的方式被迫学生接受知识,而将知识作为交流的话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3.关爱教育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校风

领导关爱教师,视教师为教育之本,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尤其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支持和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走向共同的目标――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教师能够始终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以大爱、博爱来关心爱护学生,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和塑造孩子们灵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消除了隔膜和代沟,建立了互信和友谊,学生爱戴老师,老师喜欢学生,师生之间在学习、生活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学生逐渐形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风尚;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互相友爱、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懂得合作,懂得彼此分享快乐和幸福,在老师的教导下,他们学会关爱别人,在和谐的伙伴关系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4.关爱教育使小学生懂得热爱社会、热爱自然

在学校里,小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己是校园中主人的快乐和幸福,他们逐渐养成了小主人的责任感和意识,学会了怎样关爱别人,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在被关爱中体验关爱的乐趣。校园里他们尊敬老师、关心老师,理解老师的辛勤劳动。他们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他们爱护班级、爱护学校,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勇于表现自己,喜欢和同学团结合作,为班级争取荣誉,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在家庭里,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家务。他们开始理解父母,和父母交流,跟父母说自己心里话,他们开始学会与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有了家庭中主人的意识。能够向亲戚中的长辈表示礼貌,为他们端茶递水等。无论在学校还是社区,孩子们懂得讲文明、讲礼貌、讲公德、讲秩序,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开始有意识地关爱身边的一切。

第3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义利观;路径

用科学的义利观对当代青年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课题。国内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义利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践,已取得不少成果。医学院校的义利观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将来的医风医德建设和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源头教育”的重要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具体的教育途径,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让医学生将优秀的义利价值内化为人格、修养,外化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自觉行为。

一、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课程。任何内容的教育都不可能仅靠某一门甚至某一类课程实现预期的目的。教育体系的形成需要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完善。要通过教学的途径进行义利教育必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不断强化并实现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融入课程

1.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还包括与该专业有关的伦理精神、文化传统。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力军,医学专业技术和医德修养都是学校进行专业培养的目标,缺一不可。教师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拓展德育空间,将医疗腐败、医患纠纷等社会热点作为教育内容和素材,引领学生价值目标的走向。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会遇到哪些困难面对什么样的冲突和选择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锻炼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这既体现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又从长远上呼应了医疗卫生行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需求。

2.医学人文类课程。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是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的。人文课程中的“两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义利观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内涵与实质上是高度契合的。因此,要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作用,将义利教育有机融合在“两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效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文学、历史、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教会人如何处理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启迪学生在人格、人眭、人的价值、尊严、人生的意义方面的思考:是实施义利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3.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也是培育正确的义利观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明确择业取向,坚定医学信念,树立起为大众健康服务的职业自豪感。同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性质、工作要求、职业知识、道德素质、福利待遇等都有一个先期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避免将来因就业期待与现实情况的落差而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做出、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教学原则

1.寻找结合点,注重自然性、有效性。在各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渗透义利观教育首先要立足教材实际,紧扣教材内容。不能脱离教材,生搬硬套、强行介入。要找到所讲授内容与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相联系之处或结合点,自然地切入并交融于本门课知识的传授中。既体现本门课程内容的主体地位又使义利教育的渗透有序、有效进行。其次,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不对教育的内容过分解读,过分强调,每一句话都非常明显的标记上“义利观”字眼,将整堂课上成义利观专题教育。适时切入,引导到位,点到即止,给学生思考和领悟的空间。

2.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可操作性。教育内容要尽可能丰富、生动、有新意,教学形式不能单一,照本宣科。要营造自由、开放、“热闹”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写作、情景演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社会和医疗行业的现象和热点问题,引发思考,加深理解。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进行强迫式教育,以老师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强制性灌输,迫使学生硬性接受,这样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逆反心理,难有教育、说服、引导的效果。要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然后才是在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完善认识,提高对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并形成内心的稳定认识,将受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思想教育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枯燥乏味,流于说教。教师要注重将教育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着眼于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在有生活情景和联系的实例中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荣辱,产生与科学的义利观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切实感知义利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二、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功能和价值认同功能

榜样身上凝聚着道德力量,具有传承、传递优秀的价值观的功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学校培育正确的义利观的重要举措。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老师是最为直接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当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言语行事引导和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自觉地提高师德修养,以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情感、作风、原则在义利教育中做表率。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还是长期奋战在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勤奋工作,为解除病患痛苦无私忘我;坚定医学信仰,为服务大众健康敬业奉献;追求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情操的职业精神都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染、感召。学校和当地的名老中医也是医学生践行科学的义利观的精神榜样,他们治学严谨,廉洁行医的典型事例,一生奉行仁心仁德的人格魅力都契合了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义利教育的要求。学校重视榜样的作用,教学中注重引用身边人物的先进事例,长期坚持必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榜样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涵育优秀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引导、影响、培养学生行为与品格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院校要以体现医药文化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推动、促M义利观教育的深入开展。首先要将正确的义利观念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内,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义利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其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熏陶。学校楼群、走廊、教室墙壁的装饰既要体现中医药特色又能彰显人文教育特色。比如,悬挂附有事迹简介的名老中医画像:张贴体现医德修养的名句:制作与义利内容相关的黑板报;宣传栏开辟义利教育专栏,宣传古今在道德建设方面的楷模与其故事。通过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将“以义取利”、“见义忘利”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格和修养。再次,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医学生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点,有侧重点、有针对性、方式多样化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做到在活动中渗透教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听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观看反腐倡廉影片,举办义利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义利主题的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在各种富有时代特色,结合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认同。另外,还要创建宣传平台,利用校园网传播主流价值观,宣传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广播站播送优秀的文学作品,以理喻人,以情动人,涵养学生的心灵。

第4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我们把学校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智育重在对人的智力开发,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才智机构的主要方面,而智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诸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总是把“教学”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崇拜”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使学生才智因素的培养有观念和行动上的保障。在此情况下,对学生非才智因素培养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德育是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诸育当中去,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共同育人。

塑造人类的精神和铸造人的灵魂,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不少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思想误区,即把学生道德的有无,片面地定义在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上,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这种通过强硬的纪律约束,严密的管理程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无情的惩戒措施,严格控制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成长,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本应温情脉脉的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毋庸置疑,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道德的社会作用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道德教育的紧迫也是前所未有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德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不可能少了德育。

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是就其内容和实施途径来说和。就内容说,学校德育应该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就实施途径而言,是以专门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为主,各学科渗透,充分利用校内团队、各种群体组织和集会、节日庆典、升降旗仪式、晨会和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落实的。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由此看来,人的一生,“习”性教化可谓是最重要的了。从出生到入学应属童年时期,是启蒙阶段,主要受教于家庭环境和父母;从入学到毕业(不管何级)属青少年时期,是成长阶段,主要受教于学校环境和教师;从学校毕业以后是成年时期,是工作阶段,主要受教于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童年虽短,却是人生之基石。古人所云“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早已道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此时期的关键应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和父母亲属的素质。而跨入社会后的成人期,其工作、生活、为人处事的“德性”、方法,主要来自前两段时期的“教化”所得。那么,学校教育在整个人生长河中,起到什么具体作用呢?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应起补救、输送、升华的作用。因此,作为人生中间阶段的学校教育来说,就要针对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时采取补救、输送、升华的措施,这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思想。

首先对那些家教失误的孩子,学校是医院,教师是医生。我们应发扬医护人员那种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不歧视,更不能辱骂学生及其家长。而应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家教制度的建立,政府行为(社区活动)的支持,使其逐步转化到“健康”人群中来,共同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第5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显著,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学习及性格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引导个体人格的完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手段,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以宣传和传播,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培育大学生正确、科学、统一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1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人愿意与人交往,而且能用尊重、宽容、理解和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具备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使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心理健康的人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建立新的友谊和新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情况是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最直接的反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保证学生在知、情、义、行等方面处于一种心理健康状态,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正常的智力,培养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日益纷繁复杂,我们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多多少少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将近 2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基于这种现状,高校有必要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健全其个性和品格,同时防患于未然,使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90后,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倾注了太多的爱与太多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从理论上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来疏导、教育学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采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更能从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并针对问题症结,有效疏通学生打开心结,引导其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清除障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使教育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疏导也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落到实处,起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思想症结、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运用心理疏导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方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找出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良好的人格是正确世界观、健康心理素质及个人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的根本,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育人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完善人格,提升德育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这要求学校要提高思政辅导教师素质,扩大具备心理学知识教师的队伍。造就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熟悉心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注重对心理疏导师资的培养和补充,要逐渐建立以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为主,其它学科教师疏导为辅,专兼互补、相对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心理疏导教师队伍。

注释:

第6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礼仪教育德育教育重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从注重技能的培养到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职业道德的培养,措施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门的合格人才。近年来,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对学生的社会认知技能要求超过了其专业技能,用人标准从以往的“实用型”逐步转化为“综合素养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基本素质格外看重。其中,如“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有诚实守信的精神”、“有服从意识”等等。

古语云“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是人的道德行为的一种外化形式,属于道德的范畴。礼仪教育能提高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德与礼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礼仪使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有礼、待人和气、谈吐文雅、与人为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1]。中职学校要注重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氛围入手,紧密围绕着“至诚、至信、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以“以礼育人”为突破口,让中职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

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尤其是礼仪教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因为现在的中职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往往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2]。中职学校,近年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熏陶和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影响下,通过训练、熏陶,达到了道德的内化,形成了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了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总结中职学校的经验,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礼仪设为中职生的必修课

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一种理解、宽容、谦虚、诚恳的待人态度;一种是非分明、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做人品行,一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谈吐文雅、风度翩翩的行为举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礼仪方面的知识有迫切需求,因此,礼仪应该成为每个中职生的必修课,而且应该是学生在校前期完成的教学任务,因为良好的个人形象形成是需要一个养成过程。

二、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及养成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其他社会成员无法相比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做学生的榜样,以优雅的举止、规范的礼仪的和标准行事,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定位在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上,利用榜样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礼仪对行为的规范作用,需要自律,同时也需要“他律”,即靠社会舆论来监督。所以,仅靠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来做保障,如制定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职校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将礼仪表现作为学校各类评优的一个内容等。逐步规范职校生自身行为,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

四、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塑造学生性格的环境。把校园营造成一个充满礼仪的精神家园,注重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积极健康、具有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内容教育广大学生。把包容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诚信守约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礼仪树立学校形象,以礼仪展示学校风貌。经常开展各种礼仪活动和竞赛,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礼仪气氛。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从而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学校发展。

五、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相辅相成,起到整体化教育效应。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小抓起。为此,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

六、改变职业教育形式

中职学校的教育与普通的高中教育不同,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德育教育理论,教师通过概念性的让学生接收德育教育的知识,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如改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德育工作机制,从中让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建立一个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德育教育体系[3]。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以理论教育为主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为铺助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各种方面的逐渐渗透来改善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七、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

在中职学校中,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先将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升起来。其实一个学生的教学质量,与这个学校教师的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这个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那么就一定能够提升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只有教师的道德素质够高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该要不断的去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并且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该要结合课程中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

总之,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只有具备良好的礼仪素质以及道德素养,才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高素质的人才,但这也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周轶佳.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四川师范大学.2007.

第7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近年来,随着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每个医院都为本着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而努力奋斗着。在如何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医疗环境、降低医疗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等方面下功夫,因此,合理用药对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临床药师是实施临床合理用药的主体。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临床药师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1 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努力提高医疗质量

1) 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通常都把目光放在药物的适应症上,要求对病人的疗效快,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烧的患者,加上患者家属的急切心情,要求立竿见影。而临床药师对药物的作用、药理、用药方法、给药方式、联合用药、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不良反应等有着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往往从药代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方面来选择,并且兼顾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药物治疗方案。

2) 保证合理的给药方式

随着药学事业的发展,要求对药物的使用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有些药物需要肌注,有些药物需要静滴,有些药物需要口服,有些药物需要外用。给药途径不同,主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治疗疾病中,即使药物的选择合理恰当,若缺乏合理有效地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药物的疗效也会大大降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临床中有些病情相同的病人,虽所选的药物相同,但用药的途径、时间、顺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归属。所以,给药方式、给药途径应根据病人的病情来选择,针对这一情况,临床药师可以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根据每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转化等来指导临床用药。

3) 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每一种药品都有两重性,既有它治疗的一面,又有它危害的一面,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就是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发挥特长,可以通过查阅药理学文献资料,通过药物学计算软件,根据患者病情推荐某种药物的最佳剂量等,为临床医师和护士提供药物信息、药物咨询等工作,必要时对某些药物做血药浓度监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确保用药安全。临床医师对患者使用抗菌素药效果不理想时,可以听取临床药师的建议,考虑换药或做药敏试验,以减少耐药菌的出现,提高治疗效果。一些药物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如抗结核病药利福平、异烟肼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建议做生化指标检验。临床医师还可以通过查询患者的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结合药物的特点及病情的发展,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如有疑问,可以及时与临床医师交流,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正确使用,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使他们在治疗中及时的防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2 降低费用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当前,由于药品流通环节上的不正之风和虚高的要价,使药品的滥用和不合理用药增多,含同一种成分的药品,生产厂家由于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更换了它的剂型、包装,其身价就提高了一倍甚至几倍,而临床医师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造成不合理的用药情况严重,再同一张处方上出现相同类的几种抗生素,再大治疗方面下大包围,患者住院费用提高,无形中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而临床药师可以充分发挥在临床中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从经济学角度来确定药物的治疗方案,在考虑治疗效果的同时,兼顾成本消耗,在成本和疗效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点,可选择单位成本低产生效果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对于一些治疗指数低、药代动力学过程个体差异大、毒副作用大的或合并临床用药时,临床药师可指导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免产生中毒现象而重新治疗,为病人增加经济负担。

3 为患者提供满意的用药咨询

第8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外面的世界那么阴冷,又常常那么多意外。

打开门迎接你,看到你安然无恙再次站在我面前。

我总是会感谢上苍,让我们再次相逢。

轻轻推开窗户,湛蓝湛蓝的天上,一弯新月高高悬挂在天边。一团流云紧紧围绕在月的周围,还有几颗星星在不远处调皮地眨着眼睛。难得有这么一个好的夜晚,风虽然有点冷,但看着眼前的景色,心里自然温暖了许多。悄悄疑望浓浓的夜,思绪纷纷。我的心微微颤动了,不由的低低呼唤着你的名字,你知道吗?很多日子以来我不止一次倚在窗前默默念忆着你的身影。

这些日子以来,细细的月光照在我灵魂最深的庭院,就像那些千年来的情素,早已经埋在了我梦里。当你站在我身边,在孤独飘泊的路上,我从未见过的花,一时间在我的身后绽放,从未见过的树,像牢不可破的爱情在我身边葱郁生长。

当我站在静静的夜里,感受着你给我的温馨,整个人跌进了对你的柔情里。于是,那些无声的旅途,那些失落的往事,都成了一个旧梦,随风飘走。而再次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你可亲的脸庞,是你温暖的胸怀。想着轻轻贴在你胸前的感觉,想着你环着我腰的幸福。我知道,在这瞬间,我全部的爱都淌在了你的眼帘。

我的奢望,是你温暖的大手能再次握着我的手,你宽厚的肩膀能再次让我靠着。我把自己的情感烧得温温热热,寄还给你,我把自己的灵魂覆盖在你的心灵深处,让你的心燃烧。然而,今夜,我把自己藏在了无人的角落,我把自己关进了阴暗的屋子。我仿佛成了一个没有去处的游魂野鬼在若大的森林里游漓。可是,你知不知道我在思念你。轻风徐徐掠过,我的灵魂被吹散,我的呼唤四处流走。我笑了,柔柔地笑,我想,始终,你会听到我的呼唤。

没有什么理由,道不清说不明的一种感觉油然而生。你是我的一见钟情。我每天用心祈祷着,等待着,我们能再次相逢。漫漫黑夜里,常常望着浓浓的黑夜痴痴的想。你是不是也在想我,也在忆念我。我甚至会想到,或许我们会踩着单车去开满黄色油菜花的地方。放下单车,然后十指相扣走在开满油菜花里。天,蓝得透亮,云,流得消遥自在。微风轻抚着满地的花瓣,鸟儿在头顶欢跃地飞过,而我们咬着耳朵悄悄私语。有可能你也会像电视剧里的情节,用小草编一个戒子套在我的手指。那么,我该有多么的幸福,我该有多么的快乐。

第9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启迪;智慧;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56―01

艺术教育主要是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就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得到对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认知、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和替代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用眼、耳或肢体去感受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能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发掘,并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些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及追求,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艺术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能怀着一颗积极、友善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具有艺术修养的人,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艳丽的色彩,能够用爱心对待人和物,这就是艺术的美化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例如中国油画家罗中立的《父亲》,就是表现了一位典型中国农民父亲勤劳、朴实、善良的形象;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表现的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爱国乐章》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催人奋进、使人向善的震撼力量。因此,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作用,它不但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而且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艺术教育通过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而发生作用,它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很多艺术家本人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还有另外一类艺术作品,以描绘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为主要题材,虽然不是重大题材,也没有直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但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艺术教育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感染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舞蹈、戏剧等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的现实图景。这种艺术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创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地渗透到人们的大脑深处,而且会更加深入和持久。因此,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学会用心体会和感受艺术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起到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和发展他们创新思维的作用。

四、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

艺术教育关注的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知识或精湛的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极力追求一种对人类生存有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它追求的是独特的思路、纯真的情感、广阔的胸怀和伸张正义的勇气。任何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看法,要使得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开发,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