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地域文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域文化的内涵

第1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天水旋鼓;民间艺术;伏羲文化;民俗文化

天水籍诗人何俊秋先生观看天水旋鼓的表演后,有感于那磅礴的气势和艺术感染力,挥毫写下这样的诗句;

中华名鼓多,秦州旋鼓殊。羊皮蒙面俏,铁骨鸣环辅。

旗开划天式,阵列八卦图。平擂山川震,侧击云飘浮。

低垂成壁垒,高托把天补。猬集声渐渐,迸发谁能阻。

方瞻伏羲祭,忽见秦俑舞。龙城飞将至,充国又胜胡。

佛哉人文地,惜乎此明珠。一朝击潼关,当惊世界殊。

诗人在诗中精彩的解读了天水旋鼓的文化内涵,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对主要动作和队形中蕴含的伏羲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作了恰当的比喻和形容,引导观众一同来领略旋鼓独具魅力的艺术风采,理解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夏先祖在这里以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龙文化、赢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在这里大汇聚。相传,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以伏羲时代为标志,中华民族摆脱了洪荒时代的昧,探索发明了新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根基,天水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天水风物秀美,人文荟萃,文物遗存丰富,民俗风情独具风韵。她以其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蜚声中外,更以其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民俗文艺享誉陇上;蜡花舞、高摇伞、鞭杆舞、秦州夹板等民间艺术,就象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美丽的天水大地上,熠熠生辉,相映成趣。“天水旋鼓”就是根植于这块民间文艺沃土之上的奇葩,它与其它民间、民俗文艺形式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得以使陇原大地文化艺苑姹紫嫣红,分外妖娆。

一、旋鼓的起源与传说

“旋鼓”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辖区武山县的滩歌、山丹、百泉、龙泉、龙台、马力、新观寺、南峪等乡镇。旋鼓从其质地看,鼓面用羊皮蒙制,故也称“羊皮鼓”。从其形状看,形似一个大蒲扇,也叫“扇鼓”。由于最初是在山顶上点着堆积如山的柴火,大家围着火堆敲起旋鼓而翩翩起舞,因而民间又称其为“点高山”或“迎高山”。再从其队形变化和动作特点看,旋转多变,犹如旋风一般起舞,又因在民间表演时各路鼓队相互挤推碰撞、相互裹挟盘旋,取其旋转与盘旋之意,故而称之为“旋鼓”。

据旋鼓诞生地相传,旋鼓是由羌族人发明的,曾经在武山、甘谷一带生活着勤劳智慧的羌民族,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而且是最早进入农牧兼营,早期羌人的生产方式也经历了以畜牧业为主的阶段,并且特别钟爱对羊的饲养。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我们今天称之为“羌族”的“羌”是属他称,“羌”字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它是以养羊著称于世的民族,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羌族聚居地,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羊神”的习俗,羌人称羊神为“卡掐”,是村民家中供奉的十二家神中的一个,他们认为羊神负责管理六畜,六畜的平安兴旺均由其管辖。由于羌人与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对羊有极强的崇拜心理,那么,羌族人发明“羊皮鼓”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武山当地一直流传着牧羊人发明旋鼓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牧童,常年在外放羊,出没于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岭之中。由于恶狼常常把羊叼走,饱受恶狼之害的牧童,机智勇敢地与狼展开了周旋和搏斗。他观察到每年四月前后是狼产仔的季节,聪明伶俐的牧童便在高山顶上点燃火堆,打起自制的羊皮鼓,围着火堆旋转起舞,火光照亮山川,鼓声响彻云霄,以此恐吓恶狼,震死狼仔。从此,只要一听到鼓声和见到火光,狼就不敢再来侵扰,“点高山”、“迎高山”也就由此而得名。

有学者考证认为,旋鼓的出现可远推上古,近至夏代,“旋”,古人称天为旋或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鼓面上常绘有太极图。

二、天水旋鼓独具丰富的伏羲文化内涵

从天水旋鼓的动作和步法移动来看,鼓手多以单S形、螺旋形或双S形前行,队形也有“蛇搜道”、“一字长蛇阵”、“旋蜗牛”等,这种行走路线应该是模仿蛇行之“禹”步,队行变化如游蛇蜿蜒,湖南巫师称其为“踩八卦”,据说“踩八卦”之“禹”步是夏禹祭祀祖先的舞步。在表演中还加入了“师公”甩“蟒头”的内容,就是让表演者在发套上带上长发辫不停甩动,当地人称之为甩“马头”。笔者认为称之为“蟒头”更为确切,因为蟒与蛇形体相似,传说中伏羲是人面蛇身,因而在旋鼓表演中甩“蟒头”的彩色发辫是人面蛇身的扮相,队形变化也暗含对伏羲的祭祀与敬重。此外,在表演中还不时听到鼓手发出“噢噢”、“嗨嗨”的喊叫声。闻一多先生曾在《伏羲考》中描述了祖先的图腾祭祀场面;鼓手脑后束辫正是人面蛇身的扮相,舞步、队行、呼啸是对蛇的举动的模仿,以期获得祖宗的认同和庇护。在伏羲文化的精神里,最本质的内容是崇尚自然,它包含了人们揭示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哲学思想,因而,旋鼓的表演要从内容到形式相统一,在动作形态上自然随意,不留匠斧痕迹。在表演气质上充分体现伏羲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追求自不息、百折不挠、努力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导人生,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表演风格既“鼓风”上,力求体现出自然雄浑的气势、沉稳豪迈的步履、坚韧执著的神态和粗犷豪放的品质。

天水旋鼓在服装、道具设计上既尊重旋鼓起源的各种传说,又尽可能体现出了天水的文化背景,融入伏羲文化的内容,在鼓面图案上特别突出了“太极八卦”图形,这与伏羲文化紧密相联,在甘肃境内乃至全国流传的各种鼓几乎都绘有太极八卦图这一古老的哲学符号。表演阵形多涉及“八卦阵”,表演人数也往往要凑足64位,以合“六十四”卦之意,因为始作八卦的人类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羲皇故里”的人们特别钟情于“八卦”的思维意识充分说明,擂起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充分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鼓舞起始的“心象”特征。

三、天水旋鼓彰显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

天水旋鼓的服装设计为黄色,寓意来自广袤的黄土地,服装图案整体展现了“龙”形,队形变化有“龙摆尾”、“二龙戏珠”等,这也蕴涵了图腾舞蹈的特点。相传天水是“龙”的故乡,素有“龙城”之称谓,龙,代表了力量、活力、热情、无惧以及专注。对于龙文化的展示,不只是在天水旋鼓中展示,在甘肃境内流传的众多鼓舞中随处可见,在鼓身常绘有“二龙戏珠”的图案,在队形变化中有“龙摆尾”,仪仗中有“龙旗”。天水旋鼓在服装设计上抽象地体现了“龙鳞”、“龙爪”、“龙首”的元素。中华龙形象神奇,是先民们集合许多动物及某些天象的形貌特征,经过漫长岁月创造出来的灵物,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而在旋鼓中之所以特别突出龙的形象,意在融合团结、创新、奋进这一龙文化的显著特征,从而使鼓舞达到形神兼备之目的。

天水旋鼓源于“武山旋鼓”,武山在历史上也是战略要地,素有“秦陇噤喉,巴蜀锁钥,屯戎要塞”之称谓,距今约38000年前的“武山人”头盖骨化石就出自这里。武山人崇武尚武之风盛行,从旋鼓表演的风格中也突显了他们勇猛与强悍的个性品质。历史悠久的天水旋鼓反映出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发挥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说鼓是黄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气质的载体和外化介质,这种精神载体,不仅传递着祖先遗留的文化信息、包含了引人入胜的神秘色彩与历史沉淀,它更体现了人类文明与历史演进中那些最为光彩美好的东西。在民间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景观、人文特质的差异,催生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农耕生活,并从中生长出来,其最基本的特质就是农耕生活的基本欲求和人天关系中什华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农耕信仰。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都不是随意或孤立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文化现象也隐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天水旋鼓所传递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极具内聚力。中国鼓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其流传区域的不同,鼓舞的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在我国一般北方地区鼓风威武朴实,雄壮有力,南方地区鼓舞抒情优美,充满田园风光,而地处西南边陲,身处崇山峻岭之中的少数民族鼓舞充满着古老而神秘的色彩,独具民族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艺术方面真正的象征,是尚存在广大民间一笔极可贵的艺术遗产,是我国一份极有价值的、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富有元气精神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在当今更应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承录.武山史话.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2]曹昌光等编著 羲皇故里天水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第2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成都地名 社会文化内涵 结构形式

一、引言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成都同时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时代的变迁,今人已无法复现历史原貌,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得知以前的概况,通过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对历史窥视一二。其中最有特点的非“地名”莫属。

本文以成都市区三环线以内的地名为对象,结合《成都大词典》和“成都市地图”,拟通过对成都地名的得名之由、地名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成都这一历史文化古城的概貌。

二、成都地名的社会文化内涵

1.地名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况。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人民聚居之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集市贸易、商业作坊不断壮大。“浆洗街、锣锅巷、染房街、骡马市、草市街、东打铜街、南打金街”仿佛一幅幅描绘着成都工艺发展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2.地名记录了历史和有关传说。

“升仙湖、天仙桥路、二仙桥街、迎仙桥、送仙桥、望仙桥街、金仙桥路、神仙树公园、龙潭寺、文殊院、花牌坊”等地名的由来带有传说色彩。

3.地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识。

“陕西衔、燕鲁公所街、江南(会)馆、金玉街、江汉路、洛阳路、西安南路、西安中路”是外来移民对祖籍怀念之情的表达。

三、成都地名的语言类型

1.语音特点。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通过对成都地名的语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成都话声韵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声母特点

成都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共计20个:p、ph、m、f、t、th、n、ts、?h、s、?、?、?h、?、?、k、kh、?、x、?。

同普通话比较,成都话声母有下列特点:

1)成都话无卷舌音声母t?、t?h、?、?,普通话念卷舌音声母的字,成都话分别归入龈音声母?、?h、s、z。例如,“石室巷”中的“石室“普通话为[?? ??],成都话读作[s? s?];“正通顺街”中的“正”和“顺”普通话为[t???]、[?un],成都话读作[???]、[sun]等。

2)成都话n、i不分,古泥母三四等字读? ,其余泥来母读n。如:“万年场”的“年”成都话读作[?ian];“双林路”的“林”成都话读作[nin]等。

3)成都话有?声母。普通话除? r外的开口呼零声母音节,成都话都加? 。如“西安南路”中的“安”成都话读作[?an]。

4)成都话古晓组字u韵前读为f,如“升仙湖”的“湖”成都话读作[fu],“互助路”的“互”成都话读作[fu]等。

(2)韵母特点

成都话的韵母共计36个:?、? r、i、u、y 、a、ia、ua、o、yo、e、ie、ue、ye、ai、iai、uai、ei、uei、au、iau、? u、i?u、an、ian、uan、yan、?n、in、u?n、yn、a?、ia?、ua?、o?、yo?。

同普通话比较,成都韵母有以下特点:

1)二等见系开口字成都话读作洪音。如“东胜街、商业街、提督街”等的“街”成都话读作[kai];“多子巷、桂花巷、宽窄巷子”等的“巷”成都话读作[xa?];“解放路”的“解”读作[kai]等。

2)臻摄一三等端泥精组合口字失去-u-介音。如“九如村、竹林村”的“村”成都话读作[?h?n];“孙家湾、孙家院子、孙家碑”的“孙”成都话读作[s?n]等。

3)深臻曾梗入声三四等开口帮端见系读ie。如“七道堰”中的“七”成都话读作[?hie];“航天立交桥”中的“立”成都话读作[lie];“力宝大厦”中的“力”成都话读作[lie]等。

(3)声调特点

成都话和北京话一样,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入声归为阳平调。在今天成都话的3929个常用字(据《方言调查字表》的收字)中,来自古入声的540字,其中今读阳平的达500字,占93%。

2.词汇特点。

地名一般有通名和专名构成,就现代汉语的标淮地名来说,有“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说法。通名是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如江、乡、街、城;专名是区别共性地理实体的特定名称。

成都市地名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

(1)传说/历史事件(+专名)+通名

浣花溪、濯锦江、龙潭寺、猛追湾、养兵

、洗面桥、金仙桥、送仙桥、神仙树、五丁桥等。

(2)政府机构/驻地(+专名)+通名

督院街、提督街、藩署街、藩库街、布后街、厅署街、都司街、盐道街、学道街、南府街、总府路等。

(3)姓氏/人名(+专名)+通名

张家巷、赵家村、沈家院子、焦家坟坝、花牌坊、苏坡桥、子龙塘、武侯祠、张仪楼、子云亭、方正街、君平街、将军衙门等。

(4)物产名称(+专名)+通名

红牌楼、骡马市、金牛坝、华西坝、槽营坝等。

(5)身份名(+专名)+通名

喇嘛寺、坛神庙、状元街等。

(6)意愿+通名

通惠门、九如村、华美村、万福桥等。

(7)建筑名+通名

文殊院街、马王庙街、张爷庙街、玉皇观街、小关庙街、皇城坝、营门口、宋公桥街、祠堂街等。

(8)数量词+通名

五块石、一心桥、二仙桥、三圣街、四马桥、五块石、七道堰、九里堤、万里桥。

第3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1.1现代文化馆地域化特性

现代文化馆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交通生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教育结构、人口规模、生活水平等因素是不同的。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得城市区域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南北方的文化存在差异,其城市建设、文化馆室内设计风格也不同。

1.2现代文化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文化馆室内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缺乏地域文化的创新理念

由于对相关的地域历史文脉理解不够,对文化风俗习惯理解不透彻,没有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在整体对文化馆室内设计过程中,创作理念不明确,随意添加设计元素符号,风格混搭,地域性文化符号不突出。使得文化观设计缺乏地区风格特色,风格趋于雷同。

1.2.2地域性文化符号表现形式单一

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在文化馆设计过程中常常出现符号滥用、元素单一、图案风格雷同的现象,导致展馆设计风格大众化。不能发掘地域文化中精髓文化加以有效利用,造成部分文化馆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肤浅;缺乏对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及细部处理。

1.2.3展览形式不能再现地域文化

部分文化馆的展览陈列设计上仍然采取实物陈列的摆放方式,没有具体的展览体系和方法,展品拥挤不堪,分类混乱,使得展览效果大打折扣。实物陈列需要按照一定的主题、层次感和艺术性来展现,合理的陈列设计才能使文化馆的文化艺术价值得以完美体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文化馆室内设计的建设与发展,大大降低了文化馆的地域文化艺术承载力,不能使参观者得到视觉和精神上的合理调剂。

2地域性在文化馆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2.1文化馆室内设计原则

2.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是地域设计的一大原则。地域文化在文化馆室内设计中占有主导地位。南方展馆建筑轻而薄透,北方展馆建筑浑厚凝重,地域文化是无法脱离自然环境的制约的。文化馆的设计需要自然与人文环境完美结合,这有利于展现不同地域的文化价值。

2.1.2以人为本,和谐共融

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的文化哲学思想,反映在设计上就是倡导人、建筑(室内)、自然三者和谐。根据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的构成、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理性分析寻找出地域性特征,融合风俗,达到以人为本,和谐共融。人性化设计最能突出地域文化的设计特点。

2.1.3文化继承与革新

如今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本土文化需要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加以吸收。用现代手法诠释地域文化,打破封闭的地区概念,提倡将地域传统文化与文明技术的最新成果相结合,通过地域文脉与时代新材料、新工艺的结合,创造即"陈"又"新"的设计作品。

2.2文化馆室内设计方法

文化馆室内设计要想抓住地域文化的根本,必须注重地域性设计语言。在设计构思过程中要尊重历史文化,设计手法要古今结合,创造新时代下的展览文化价值。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手法来寻求设计切入点,都是为了高度展现文化馆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具体可以采用以下设计方法。

2.2.1主题表现明确

文化馆室内设计必须有其明确的主题来突出地域性。设计主题不是随意产生的,设计师要统筹兼顾,把握全局,对该城市地域文化要深刻理解。主题表现手法,要求设计者灵活借助于表现地域文化内涵的装饰、陈设、材料、色彩、造型等来表达一定的主题特色。设计师通过将对该地域的生活感受、文化感悟与该地域的历史价值等相融合,得到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形象、有代表性的文化馆室内设计主题。

2.2.2符号表现

地域文化经过多次提炼、整合、变形后得到的符号可以作为室内装饰元素,这些元素能营造出和谐美观的传统地域文化氛围。不同的地域文化符号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其具体表现手段如下。简约抽象的手法: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进一步抽象简化形象。在不失传统韵味条件下,结合新时代下的装饰技术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符号拼贴:对人们所了解熟悉的地域文化进行简化、抽象或变形,将图形简化为具有某些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在装饰设计中利用元素进行拼贴。如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阅览室中,设计者运用现代装饰材料雕刻提炼出多种抽象的甲骨文符号,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不失现代感。文化嫁接:对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进行移植与嫁接,或借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元素与本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嫁接融合,使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并将其运用于设计中。

3结语

第4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地域性城市特征就是要发挥各地区建设、文化、艺术的独创性,融合创新,通古今之变,建设富有文化氛围浓厚、富有健康、积极、浓厚的文化内涵的居住地域,反映地方的传统特色,同时也要成为符合时代生活功能的场所。

【关键词】:环境,地域性特征,文化,传承,创新

1、地域性城市特征的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

“地域性”是自然和社会的特征属性,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环境势必会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两大因素又影响着栖居于此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因而产生不同的传统文化,即生成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

随着经度、纬度、地形、海拔、日照强度、植被以及水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各地区的地域性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情,城市和地区的精神风貌也相应有着不同的变化,例如山地城市与滨水城市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完全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且居住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与程度也都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特征的地域性文化,人文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融合使得这里的居民有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特征。

1.2人文环境

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城市文化和地方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个地域所蕴含的独特的民俗传统与文化脉络都是长时间以来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下积淀的产物。世界上不同的地域和民俗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使不同地域的居民对于形式、色彩、风格的喜好也不尽相同。

1.2.1历史背景

对地方历史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域人文特征的历史渊源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借助历史遗留的痕迹,能够全面把握设计某一区域环境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并从中提取设计元素运用至设计方案之中,保留了地域的历史记忆。

1.2.2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是通过语言、色彩、纹样、建筑、服饰等多种类型表现的地域特征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对符号的辨别和识读来界定和区分区域。人文符号的辨识,可以快速的寻找符合某一地区的文化环境并且辨别出区域人群。

1.2.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在自然环境、宗教、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较相对稳定的生活地方习俗,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生产模式,穿着打扮和语言交流等各方面都与其他地区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

2.1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地域性特征的限制

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设计师在设计环境景观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就是要在某一地区的文化脉络之上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设计师只有通过地域文化的整合才能设定出更好地设计方案,从而满足地域发展的需求。

梅山文化园地处湘中,地势险峻,烟雾弥漫并且潮湿多雨,但基地环境优美,因而人们常用“八山一水一分田”来形容此地的自然环境。由于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存着很大的制约,所以建设此处景观环境时,设计师便灵巧的运用了它依山傍水的自然属性,打造了一个具有山野理念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了具有古朴、自然、神秘的文化园区。

2.2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是由漫长的过程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和完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说这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将地域文化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符合当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并进行设计才能真正的符合地域发展的核心需求。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地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糟粕与精华,科学的认识传统文化,尊重和弘扬其中精华,通过加工和改造,赋予其时代内涵,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始终保持创新继承,并推动其发展。但是文化是非常抽象的存在,将其抽象应用于实践,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现代化设计与地域性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今时代下的人居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必不可少,反之, 环境艺术设计也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二者息息相P。通常条件下,每个地区的地域条件都是难以被改变的,把握当地的地域性特征,沿用当地特有的材料与结构形式,例如眉山文化园的建筑就地取材,大多运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土材等建筑材料,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达到一个“深山藏古寺”景观效果。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水平的展现,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作为设计的首要前提,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也迎合了当地人的心理,让设计充满亲和力和人情化。

通过多层面、多空间、多角度、多形式的元素提炼,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将地域特征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加深当地人群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力,打造出适合人居的优美生活环境。营造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乡土人情,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总结

城市环境的建设反映地方传统特色的同时,还要成为符合时代生活功能的场所,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是一段历史过程的见证,反映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形象具有很普遍的意义,而城市特色就是个性化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则有更特殊的意义。通过地域特征的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这种内涵不但包括物质的内涵还包括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内涵,引入到设计之中,不但影响设计的形态、含义,还影响设计的框架结构,因此,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景观效果,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必不可少,而且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林┿. 梅山文化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 长沙:湖南大学,2013

[4]李喜彬.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分析[J]. 艺术时尚,2014,J022,132-1

[5]张绮曼. 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第5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文化也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一旦将地域性文化特色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它就会变成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延续,城市中最著名的景观和建筑场所,成为其文化内涵最直接的呈现载体。

当一名外国人到一座城市后,最想看的往往是那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如去埃及会想看金字塔,去巴黎想看卢浮宫,去威尼斯要看圣马可广场。这些是因为这些城市景观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和风土民情,浓缩着城市的历史和祖辈们的记忆,是这座城市最骄傲的精神象征,因此景观设计一定要重视地域文化。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存在着过度追求形式美,忽略了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性的现象。从北方平原到江南水乡,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不管地区的气候或自然条件差异,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及建筑物,导致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趋势,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缺失。

目前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各种相仿的景观设计作品,一些城市建筑也出现了崇拜、模仿欧美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倾向,把这些工业化复制的景观设计当作时尚的标志。文化特色的消失使这些城市失掉了自己的灵魂,也消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是一个地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俗习惯及自然地理特征,这为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性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发展却非常迅猛,当前盲目的模仿使城市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我们应把城市景观当成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呈现的载体,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文化象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城市景观设计领域。

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若能够将生活、历史、文化等象征性元素更多地融入景观形象及设计布局之中,就能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使一个人能深刻地记住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途径

设计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景观,需多方撷取各类地域性文化元素,提取后再以现代设计原则及手法分解、抽取意象并重构,生成一个新的景观作品,具体获取途径如下。

1.撷取当地最辉煌的历史中的象征性元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地域性色彩。城市景观设计要从这些丰富、海量的地域文化元素中,搜寻设计的灵感和素材。如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就是成功传承了地域审美性的示范,此广场所有景观小品及建筑都是仿唐设计的,如仿唐朝祥龙造型的路灯,有中国戏曲文化经典脸谱造型的灯柱等,让人对西安唐朝盛世文化印象深刻。

2.撷取当地传统建筑或工艺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每个地区传统的建筑及工艺品,也是其宝贵的城市景观设计元素宝库。我们的建筑流派按地域性就可分为徽派、闽派、粤派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古民居更是文化内涵丰富。城市景观设计时从这些传统建筑或传统工艺品中,借鉴其造型元素用于现代景观设施的设计,如公交车站牌、路灯、街道围栏等景观,这些标志性文化元素最能唤起人的情感共鸣。

3.撷取当地传统纹样、图案、色彩中的象征元素

我国每个地区往往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图案、纹样和民族色彩,它们是最能体现当地的民族地域性特征。如一些传统图案、纹样、色彩除了自身极具美感之外,往往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它们背后蕴含的“意”也是被当地人喜欢的关键性因素,如莲花纹样寓意宝贵吉祥等。因此,这些文化意蕴浓厚的象征性元素,也非常适于城市的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时,需要将地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能够使景观既具备地域文化特性,又具备现代城市景观的美感,因此应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撷取的地域文化元素不能简单照搬,要深入解析其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城市景观能够在和谐性、协调性、适宜性上都实现统一。其次,撷取的地域性文化元素,需是文明的、发展的、开放的,并不会与新兴的、现代的景观设计的精神内涵相冲突。再次,传承着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也需要融入城市的整体规划,能够整体的、立体的呈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市的景观同样与是一个综合体,需要综合、立体、全面的设计规划。

总之,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文脉和灵魂的重要载体,合理继承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并营造出时代气息浓郁的城市景观风貌很重要。设计者能让城市景观设计融入更多的地域文化特色,激起更多观赏者的共鸣,寻回该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历史重任。

第6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挖掘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需要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的主体是地方系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的结果,同时兼收并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东北地域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东北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系,并涵盖了诸如长白文化、辽海文化、龙江文化、边外文化等分支,呈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化和地域性特征。盛京三陵、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等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一些民间文学、民俗、传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技艺等珍贵丰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掘出来,如民间故事和传说、大秧歌、满族说部、朝鲜族跳板和秋千、蒙古族汗廷音乐、前郭尔罗斯的博舞、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举不胜举,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动画作为文化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利用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弘扬东北传统地域文化,展现东北地区的风光地貌、民风民俗,通过动画作品及形象实现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推进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推动艺术民族化和创新的需要

地域文化特征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气质和风貌。所谓民族化问题,说到底就是艺术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问题。艺术创作大都是就地取材的,即使异地取材,也无不忠于和归依题材的地域文化。不论怎样对环境和背景进行淡化,地域文化都对艺术创作的风格、审美价值、创作思维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提炼典型东北地域文化元素运用于动画创作中,是动画作品更具民族特色的关键所在和创新的必要手段。纵观中国动画在辉煌时期的创作,都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早期的《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都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风格,借鉴了多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为中国赢得了广大声誉的动画作品,开创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光辉历史。由此可见,传统地域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能成为原创动画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近几年围绕民族化创作的动画片做了很多尝试,但有影响力的作品凤毛麟角,和中国动画辉煌时期取得的成就还相去甚远,大多动画作品暴露出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表面不重内涵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动画缺乏对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转化运用,作品原创性不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借鉴,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兔侠传奇》的大投入与《功夫熊猫》的成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运用传统地域文化创作动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从文化的更深层面进行分析,并从表现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所以植根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是动画艺术创作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国产动画应从传统文化中创造性地汲取养分,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寻找与动画艺术创作的契合点,才能为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同时利用动画品牌效应,发展具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动画作品将是动画创作的全新尝试。

(三)文化核心价值传播的需要

民族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向外推广自身文化的一种有力“武器”,相关产业都以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特点为出发点来打造文化品牌。虽然当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但是地域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全面的,不但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还制约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因此地域特色文化元素题材的创作越来越被重视。地域文化要素可以增加作品内涵,并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实践证明,那些单纯模仿甚至照搬美、日动漫风格创作的动画作品,与我们的文化特征实不相宜,很难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动画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地域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效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从这个层面上看,动画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动画作品中宣扬的文化立场与精神内涵突出主旋律,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动画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托,融会了地域传统文化精神的动画作品,必将有力地推动新时期的文化传播。

二、东北地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转化路径

我们面临的“当代”是在传统被切割,人们要求从外部吸收新鲜养分的环境下生成的。面对“养分”从何处而来的反应是困惑与迷茫,我们最擅长的是“拿来”西方的观念,以至于西方社会艺术价值成为评判当下各类艺术的中心。“自身发掘”是对中国当下艺术创作很好的补充,体现出地域民族化是一切艺术的本源。我们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各区域、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融会民族文化修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史,并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动画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发掘。丰富且韵味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为动画提供丰富的源泉,动画的创作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对地域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进行转化创新运用,创造出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因此在创作中如何整合东北地域文化与动画的关系,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应用在动画创作中的转化路径是关键 所在。

(一)提取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的精神内涵,塑造动画的人文价值

我们看到迪斯尼、梦工厂和好莱坞的动画不断以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渗透着美国价值观, 提升着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国际范围文化实力竞争的背景下,从保护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出发,开掘和运用东北地域文化资源不仅是动画艺术创作应有之义, 同时也是传播和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动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承担着重任。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转化应用,不能对其进行单纯的复制或简单的挪用,而要在深刻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对其进行延伸和再造,从中寻找出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化路径,从而创造出反映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动画作品。因此,提取出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可以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可能使动画实现产业化与人文特色之间的相融共生。本次课题中创作的动画短片《号子王》正是运用东北地域的人文元素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创作理念。是运用动画更形象、直观地传播东北地域文化作出的有价值的尝试, 也完成了一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艺术作品审美内涵的可贵实践。

(二)寻找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的故事资源,丰富动画创作的源泉

在东北地域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各族人民以其聪慧与才情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艺术形态,很早就流传着神话、寓言等叙事的载体,这种古老的文化资源不仅催生并滋养了古代的各种文学叙事, 而且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叙事也产生着影响。这些多种形式的故事资源蕴涵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 具备一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动画艺术和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摇曳多姿的故事等为动画艺术创作提供了叙事的宝库。早期动画作品的取材就直接来源于民间,多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故事、野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新而成的,如早期制作的动画片《人参娃娃》等,借这些民间故事展示出人性中真善美的境界。

在动画创作中,从传统故事的宝库中获取灵感、发掘原型,对原有故事情节、人物等元素进行整合演绎的基础上,用现代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永恒魅力,引起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心理共鸣,才能使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借鉴与升华后的叙事依旧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使得作品因民族文化的风格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改编采用了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从观赏领域来突破, 从这部作品的可视性、故事性入手, 让其动画形象表达顺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同时充分利用动画视听兼备的技术手段的审美转换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为经典故事增添了优势和光彩。因此,创新运用这些故事资源创作出具有地域风格气质与时代精神的动画作品,也是当今原创动画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运用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的文化符号,塑造动画的审美价值

东北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其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的道德理念、思想哲理上和传奇故事之中, 也体现在那些特有的象征文化符号之中。例如,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富有创造力的历史建筑,神秘的宗教仪式,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乃至服饰与烹饪,等等。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构成要素具有独特的物象造型、意向指称及神话色彩, 成为创作者选用并强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与符号,也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探索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

东北特有的广袤深沉的黑土地、雄浑舒缓的三江并流、奇崛壮美的长白山脉、辽阔无垠的内蒙草原、厚重古朴的关东风俗等一一成为动画艺术家们创作的背景和现代表意实践的特有文化元素符号。在艺术的审美表现中,在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提炼出强烈的地域风貌产生的色彩,粗犷豪迈的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情的音乐等,都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冲击力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东北地域传统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这些丰富多彩和得天独厚的文化符号也自然而然地为动画在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优秀的东北地域文化培育了原创动画的美学风格,形成了意境美和道德美的审美风格,寓教于乐和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以及朴素之美的审美价值,在地域文化与动画创作形式的结合上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第7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文化元素内涵

符号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文化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室内环境设计的符号元素既是特定含义的图形和实物,又是结构、色彩、陈设、文饰、尺度和空间布局等。这些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积累和审美意义,反映出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则是中国文化的含蓄、中庸的美,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具有象征意义、隐喻传统的成熟的审美观和道德追求的完善的符号元素体系。于是,设计师将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比如斗拱雀替、雕梁画栋、明式家具、木雕屏风、大红灯笼、窗花与月洞门、匾额楹联等借鉴运用到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既可以满足设计的要求,又可以传承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又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从而创造出地域化、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符号元素,是东方典型的区域风格之一。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和艺术风格,装饰造型艺术有许多是由古人不断提炼、改进,而后经精简发展为设计符号元素,逐步形成很多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都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并在历史进程中被推广流传,成为众所周知的形象。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元素形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景物,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元素。这些文化符号元素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它们又是文化符号元素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如在外国人的眼里,可以说,西安就是唐文化的符号元素。史学家称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文化是以大气、多元、广博、厚重的气势永远的留在了世界人民的心里。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唐朝的标识,或以造型取胜,或以色彩赢人,或以传神称誉。它体现了唐人勇于革新,富于创造,又仪态端正和奔放热情的时代精神。现在的海外华人都自称为“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西安大唐芙蓉园芳林苑酒店、唐华宾馆、大唐博相府酒店“就是唐文化”的复兴或再现或再造,是室内设计唐文化的主要文化主题。

二、文化元素提炼

对室内设计所在区域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元素有了调查分析之后,对地域性文化素材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从而确定需要的设计元素符号。符号是人们在符号元素系统中达成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信息的工具。它是事物特性的表征,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也是思维的对象。图形建构符号元素,符号元素建构信息,透过其传达与接受的互动从而生成意义。在符号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与被表征、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视觉符号元素被看作某种事物的记号。符号元素与已知的事物相关,具有指涉对象的特性。无论符号是以哪种元素形式出现,它都在有形无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室内设计存在的形式,是设计者情感表达的手段,更是大众情感升华的途径。在设计上要做到既具有地方的、传统的意味又能满足人们现今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将复杂而又庞杂的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时必须经过归纳、分析、提炼成易于表达的、独特性的、具有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并且具有特定的象征、代表、暗示意义。这是设计的一个必须的过程。设计师只有在经历了这个从认识到应用的过程,对提取可用于设计的元素,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人物、事件)、寓意等各个方面加以考察、归纳和提炼出精彩的设计元素,才能够很好地将地域文化应用到室内设计中去。

在对地域性文化有明晰的了解过程后,要消化吸收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在室内设计中灵活应用。其中包括物质的原形和精神的提炼,共同阐述设计理念。物质原形的提炼指的是将某种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变形,使设计给人以新的感受。在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一些具体元素符号的提炼和心理感受的迎合。如将地域文化的代表——冰花窗进行抽象放大,放在中餐厅的顶部,冰纹花格的线形构图打破传统的藻井模式的单调感,代之以抽象构成现代艺术形式,使人感受到了丰富的传统内涵。同时在地面处理上与以呼应,把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通过抽象重构,运用大理石拼花,丰富了地面的图案构成。民族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炼则要求人们在对民族地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吸收精髓,在精神上给人以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重在其神。把收集到的地域性文化素材经过加工整理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形成题材之后,必须将这些题材转换成具体的设计形象,专业术语为“素材符号化”。传统的资料和符号不能直接地套用,而是要重新诠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简化、抽象形成自己的符号语言。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应强调对其文化精华的吸收与提炼,提倡室内设计中浓郁的民族地域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反对抄袭、照搬,否则都将成为室内设计中的败笔。

三、文化元素转换

设计会以更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而符号元素本身则藏在幕后。换而言之,符号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文化立场,通过有形的、有效的载体表现出来,而寻找这种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民族地域文化内涵要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设计师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体现地方特色的符号元素可谓颇具匠心。民族特征、传统特色等文化因素以符号元素的形式出现,传达出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创造设计符号元素室内设计过程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形成的民族地域性文化元素结合工程实际运用符号学的原理将其转换为符号元素。民族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符号元素既要是来自于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同时又是立足于现代化的。斗拱是唐代建筑的典型构件,具有其明确的结构上的职能,同时又因其苍劲的力度感和鲜明的节奏感而使人获得一种美感。“斗拱”作为设计元素,强调它的形式美感,弱化其实用功能,用来分割多功能厅的天花和墙面两个界面,提炼后形成可用的设计元素。可以说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元素,它在室内空间中才会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可见,提炼历史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元素形态及其应用,需要很好地处理好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一直是室内设计关注的焦点。

四、文化元素应用

对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应用并通过设计语言将其转化为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手法表达出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诠释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浓缩其精华,将是文化设计的重中之重,通过它可以展示其精髓。将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设计元素确定转化成设计符号元素之后,紧接着就是运用设计符号元素,体现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就室内设计而言,因为不同的空间属性要求,符号元素的表达与应用方式不尽相同,有时符号的作用明显,有时却似乎很难发现符号元素的存在,但这并不就表示该空间与符号无关联,事实上,符号无处不在,这是因为符号以一种更为隐喻方式存在。文化元素的应用形式和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将其应用为一个墙面浮雕、地面铺装的样式、或者是室内陈设的形式上。对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有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之分,实物所体现的文化感是实际的,它形式是直观、形象的表达,它所附带的意义是间接的,文化提炼和应用是需要一个体会的过程的。在体会的过程中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以蕴含文化的某种符号元素为载体,通过符号的表象、内涵以及实物加以延续,在物质、形式,精神各个层面得以展示和发展。

从某些作品中人们可以直接解读到符号性的元素,也有某些作品中似乎没有或未能发现文化符号元素的存在,这样并不能说明这些设计与符号元素没关系。实际上符号元素随处可见,只是根据设计需要而表达作用方式不同而己。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考察这个问题:一种情况是以符号元素的形式出现的。香山饭店从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和民居中提炼出民族化地域化的色彩语汇,莲花型的窗洞。素雅的色彩展现出清新淡雅的整体意境,创造了崭新的室内空间。设计直接以符号形式呈现个性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以及传统特色的室内空间设计是最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往往将地域性文化中的某一内涵进行提炼后直接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应用于设计中。其符号可以理解为具有既定含义的图形或实物。这种符号的直接应用使室内空间的风格特色更鲜明突出,而且其符号传达的文化含义也十分清晰明确,在室内空间往往起点缀和象征作用。但隐含性的符号并非所有的设计都运用。

第8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第9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39-02

一、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旅游纪念品市场却是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创意和特色、同质化严重、质量粗糙等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文化内涵与个性特征

旅游纪念品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的形象名片,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理应富含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使每一个到达旅游目的地的人都能够对旅游纪念品产生购买的欲望 。并且旅游纪念品还应该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风格,即旅游者在这个景点买到的纪念品必须是别的景点无法复制再造的,这样才能促使旅游者赋予纪念品高涨的热情。

然而,反观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不少纪念品的设计虽然都是以当地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切入点,但在当地文化内涵的表现上缺乏足够的深度,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缺少了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即大多数的旅游纪念品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还只是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面上,如在纪念品上复制一张当地旅游景点的照片、或是单纯的在纪念品上装饰一些陈年的吉祥纹样等等。这就制约了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创新发展,难以体现旅游纪念品的价值,从而导致旅游纪念品市场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现状。

(二)缺乏自主设计与品牌培养

由于前期投入开发成本的原因,国内不少旅游纪念品制造商宁愿在利益的驱使下生产山寨仿冒产品,使得原本制作精良的旅游纪念品在仿冒者的手中变成了粗制滥造的产品,再加上国内知识产权的不完善,没有人愿意再花钱投入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中,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的发展,导致国内旅游纪念品行业抄袭成风,是旅游纪念品出现同质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而缺乏自主设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自然无法树立起强势品牌。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众多景点的旅游纪念品都是无标识无生产商的简陋包装,很难吸引旅游者的兴趣和热情。

(三)缺乏时代特色与创新意识

传统手工艺品是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它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精髓,深刻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广彩瓷器、潮州木雕、苏州宋锦、湘西苗绣等等的民间手工艺品,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然而,任何手工艺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制作工艺等因素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手工艺品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过去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必然会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只有揉入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手工艺品才能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二、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符号作为蕴含地域一切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域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凝固了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历史文明成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面貌形态。而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性又使之形成了明显的风格特性,并且最直接的表现在当地建筑、服饰着装、生活习俗、等方面。在历史文化传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风格特性的基本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特征是会保持不变的,因此对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向于千遍一律的状态。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要壮大壮强就必然要凸显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方能吸引源源不绝的游客资源,而地域文化符号便是其个性魅力的重要体现。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上海的黄浦江等一些地方标志性符号,还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客观存在的地域文化符号,是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手段,如能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法对这些地域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和再创作,从而运用在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中,必定会活化地域文化的内容,使旅游纪念品设计焕发无限生机。

三、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造型应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在消费观念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功能,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商品的审美情趣。 一件商品除了简单实用外,其独特的造型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时尚气息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因素。而造型是一件物体外在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静态的二维或是立体的三维结构的视觉形象中,它都在传情达意上起着最直接的沟通作用。在造型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感彩的表达和对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运用,使物体形态在视觉上达到形神兼备的表现形象。因此,造型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抽象概念的形态转换为具体的表现形式。[1]而大自然是鬼斧神工的造物者,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形态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福娃,其造型分别取材于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沙燕风筝的形象,在设计理念上将人与动物、大自然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旅游纪念品的造型设计上,设计师应该优先选择具有深刻涵义的地域符号,如山川河流、传统建筑、动植物资源等元素的形态特征,在深刻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概括分析得出地域元素最主要的特征符号,将地域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创新结合,从而更好地强化旅游纪念品的地域识别性。

(二)材质应用

旅游纪念品的材质表现是直接体现在消费者的触觉和视觉上的,而且不同的材料所呈现出来的肌理、质地和色彩感觉也有一定的差异,如石头的坚硬、木材的古朴、陶瓷的柔美等等。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总会因地制宜的选取当地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再造,生产出符合当地生活使用特性的产品。因此,不同地区的材质具有特殊的地域符号。

在设计过程中,材料是将概念转化为实物的物质载体,同时又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如广东潮州、汕头一带的木雕艺术,是起源于唐朝用于建筑装饰的金漆木雕,流传到南方后结合地方的艺术特色形成我国一种木雕流派。作为建筑装饰艺术,它用质地坚硬且防蛀防虫的樟木雕刻,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成体系的民间工艺美术,被习惯地称为“潮州木雕”或“广东金漆木雕”,在我国众多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

设计材料的运用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于大自然,选取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物质符号,使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人文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传统工艺材料应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旅游纪念品设计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生活的气息。

(三)色彩应用

人类对色彩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它是视觉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人的感性情绪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视觉的诸要素中,色彩是最能迅速唤起人的意识和传达信息的重要因素。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已懂得使用从矿物和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染料来装饰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美丽的色彩总能赋予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联想和向往,因此,在人们对于色彩长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色彩的变化富含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寓意。如明清故宫黄瓦红墙的建筑色调,象征着古代帝王的皇权和阶级等别。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形成的差别,色彩的语意也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地域之间特有的色彩语言,暗示了当地生活居民的色彩偏好和观念,并且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当地建筑和服饰文化等方面。如徽派建筑特有的粉墙黛瓦的色彩风格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一说起徽州,人们便自然而然的想起白色的墙体和灰黑的鱼鳞瓦,在山水湖泊边宁静典雅的与环境融为一体。

在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中,如果能巧妙地结合地域的色彩符号进行设计创作,真实地反映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那么色彩的力量就能在视觉传达上形成一种先声夺人的作用,从而深刻地表达出地域文

化符号的基本内容。

(四)图形应用

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悠久,在深厚的文化沉淀中,传统图形符号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它浓缩了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政治经济因素、风俗人情、道德价值观念等等的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见证了社会变化的进程与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无限智慧。这些图形符号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和刻画在岩壁上的装饰性图形,并且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图形符号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发展历史。如商周青铜时代的兽面纹、饕餮纹,春秋战国时代的蟠螭纹、渔猎纹,秦汉时代的龙凤纹、流云纹,隋唐时代瓷器上的植物纹以及源于佛教的宝相纹,两宋时代糅合波斯、拜占庭织物风格的卷草纹、花卉纹等,以及明清家具上活波多样的吉祥纹样等图形符号,无不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图形符号经过了从写实到抽象再到两者相互结合的创造过程,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其创作手法对现代设计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在探索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时,我们可借助地域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选择与旅游纪念品属性相关的元素符号,如当地的风景地貌、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服饰文化等,通过简化、抽象、重构等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图形视觉化的再创作,力求准确地传达出地域文

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从而使旅游纪念品具有较高的地域识别性。

四、结语

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承载着文化传播和体现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弥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缺陷与不足,解决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无法有效转化和利用的问题,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基金项目:2014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项目编号:yj201411845197)。

参考文献:

[1]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审视[J].学术交流,2007(11).

[2]鲁恒心.论造型艺术中的视觉美[J].嘉兴学院学报,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