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心理状况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第1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 精神卫生;文献计量学;对比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09-03

Meta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WANG Ping*, ZHANG Yue-ping, HUO Yong-quan.* Counseling Center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es of improving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 meta analysi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ir mental health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Methods A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network database, and 26 literatures were obtained. Finally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differed with norm of China significantly. Female teac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actor. The elder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most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younger teacher.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better th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nclusion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ositively regarded by their family, their university and our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Bibliometric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公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有4点: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

目前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但是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研究问题单一,重复研究的问题很多,研究领域没有扩大和深入;第二是目前多数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层面,实证研究仍然有限;第三是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一般主要使用某几种问卷,常见的是SCL-90,而对其他研究工具的应用研究不足[2]。由于以往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大多使用SCL-90问卷,因此本研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工具,通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尝试通过文献的历史回顾,从以往的轨迹中得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综合结果。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使用网络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高校教师、SCL-90。

1.2 文献纳入标准 (1)文献的研究类型是实证研究;(2)文献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师或包括高校教师的群体;(3)文献的研究量表必须包括SCL-90;(4)文献的数据必须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3 数据提取 经过文献检索后笔者得到26篇符合条件的文献,从符合条件的文献里提取出数据。SCL-90量表共包括9个因子,提取后数据太大,所以只列出数据简表,见表1。

1.4 方法 进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协作组织的Review Manage 4.2完成。Meta分析是利用统计技术,综合多个独立的同类研究结果,对结果或某特定方法/措施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3]。

2 结果

2.1 与全国常模组比较 表2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不同性别教师比较 表3表明,不同性别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个别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教师。

2.3 不同年龄教师的比较 表4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的多数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不同类型教师比较

2.4.1 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比较 从表5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学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学教师(P值均

2.4.2 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比较 从表6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因子、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小学教师(P值均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有显著差异,表明除个别因子之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来说情况不佳。以往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和全国常模只在偏执因子存在显著差异[4]。分析中发现这篇不一致的文献在纳入文献中所占权重并不高。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教师、医生、农民、律师、家庭主妇等几类人中,教师患神经官能症的可能性相对更高[5];有研究认为,今天的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更多和更严重的压力[6];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比工人还大,并认为国家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7]。对于国内高校教师,社会有必要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关注,高校应该开展针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活动。

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男教师,表明女教师可能比男教师具有更多的情绪困扰。这可能与高校女教师的多种社会角色压力有关。相对男教师,她们必须是优秀的教师、称职的母亲、体贴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如果担任领导的话,还必须是个杰出的领导,这样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现象,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感。

高校中老年教师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青年组,表明高校中老年教师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明显差于青年教师。一般认为,年青教师的压力高于中老年教师,因为他们要结婚、要买房、要建立事业、要搞好人际关系,但是结果可能并非如此,实际生活中中老年教师可能会比人们想象的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在学校里中老年教师多数为学科带头人或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家庭里,必须面对老人赡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问题;目前社会对高校中老年教师支持也往往不够。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小学教师,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可能面临更多压力。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压力是学生升学带来的压力,第二个压力是经济利益和教师水平及其任职班级成绩挂钩带来的压力,第三个压力是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压力。而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教学和科研,不必承担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升学率的压力。

4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65.

[3] 汤旦林,李晓强.Meta-分析:一种量化的信息综合方法(上).数量统计与管理,1997,16(4):59.

[4] 钞雪林,万爱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49-151.

[5] 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101-128.

[6] EVERS WJG, BROUWERS A,TOMIC W.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 Educat Psychol, 2002,72(2):227-243.

第2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健康;交通事故;分析

1.前言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道路车行,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在影响交通安全事故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着主导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机动车驾驶员违章的行为现象分析出发,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控制驾驶员违章行为,及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保护心理健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为减少交通事故做出贡献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驾驶员心健康状况对交通事故安全的影响

2.1危险知觉

要做好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随时充分的获得有关信息,在危险发生之前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危险信息能有准确的感知能力,可是在行车过程中,各种信息,无论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是安全的、还是危险地,这些信息总是混杂的,还要靠驾驶人直接利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做出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危险知觉应该是驾驶重要技能之一,是对外来环境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主观认知、及判断和评价,以及应该具有的准备行为,危险知觉能力高低与驾驶员的年龄、以及实际经验有关,还和驾驶员身体状况有关。对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可通过培养和实际的训练来完成,尤其是瞬间筛选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假如感知外界的信息发生了失误,比如驾驶员在患病,疲劳,酒后,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极易发生感知错误,就会造成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思维、以及对信息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等一系列都发生错误,严重的会造成事故。所以,加强驾驶员的危险知觉能力测试及训练是尤其重要的。

2.2 驾驶风格因素

驾驶风格实质上就是指驾驶员长期行车过程中养成的驾驶习惯,其包括是否好超速,是否好超车以及是否好违章等,驾驶员危险的驾驶风格甚至能掩盖了高超驾驶技能,不安全的驾驶风格主要有两个来源。首先,来源于不正确的驾驶态度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够重视。其次,来源于驾驶员对其驾驶技能过高评价,太过自信,以及对安全水平不能正当的评估,因而有可能增加他们发生事故的危险性。

2.3感知运动能力因素

是指驾驶员的在行车时的反应速度、知觉能力、注意力、判断力等基本能力。驾驶员对复杂情况反映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完成驾驶动作的准确、及时、协调以及可预见性方面。尤其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动作是否失误取决于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表现对注意的分配上。驾驶员要安全可靠地进行驾驶,既要正确地完成操作动作;同时又要观察好道路交通情况,及时发现和判断有关的危险信息。这就要求对驾驶员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分配。要完成这种分配,这就要求驾驶员具有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以保证各种驾驶动作能“自动化”地完成。

2.4人格因素

在人心理特征个性化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驾驶能力的核心部分,所以驾驶员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大大提高安全行驶的可靠性。据有关交通心理学研究,具有冷静、沉稳、温和开朗热情、情绪不易冲动、为人谦虚等性格特征的驾驶员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离不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情操可使驾驶员在行车中正确处理好各种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理智处理行车中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接受交通法规的约束,以确保行车的安全。

3.加强驾驶员考核、安全培训及心理健康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3.1加强对驾驶员的选拔、安全培训与考核

对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条件要有硬性标准规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和测试。对于专门从事运输的专职的驾驶员,还要增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对驾驶员的培训要以驾驶知识、驾驶技能训练及安全驾驶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其中驾驶知识包括交通法规相关知识、车辆保养、性能及操作,安全行车和道路常识等。驾驶技能训练主要是掌握和反复训练动作要领,保证动作熟练协调,形成一个的动作整体;以保证驾驶动作“自动化”地完成。培养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针对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方面,重点是解决工作的态度问题及解决交通活动的社会关系,并且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3.2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对新驾驶员考执照前要对交通法规进行系统地学习,特别对第五条第六条的主要条款,不仅要理解还要熟记;还要学好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交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行车安全意识;强化交通管理以及违章处罚力度;特别对故意违章行车的驾驶员,对其学习班进行安全教育,调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保证其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违章,同时也利用广播电视做好交通法规的宣传,用来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形成大众交通安全文化。

3.3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按着交通心理学研究成果要求,对新驾驶员要进行适应性心理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驾驶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做好针对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各项安全措施,从而控制交通事故的源头。

4.结束语

本文对交通事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先从驾驶不安全行车行为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得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因素是产生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结论,进而提出加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及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积极保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5.参考文献

[1]李辉,张涛,崔军等《宁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预防志,2007,19(9):4540,4587.

[2]陈爽.驾驶员《心理应激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山东交通学报,2005,13(4):77-81

[3]陈晓明《交通安全指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

第3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32-02

心理干预已成为21世纪现代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促进及心理障碍人性化干预模式[1]正在探索中形成并逐步完善。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人性化,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障碍类别,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关注个体人格偏差的倾向和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阻碍其潜能开发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学业的成功,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障碍或人格偏离的原因,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心理健康促进和个体人格完善,提出人性化心理干预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医学生和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测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640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同年级学生616名。剔除无效试卷后,医学生有效被试611名(男生311名,女生300名),有效率为95.47%;师范生有效被试585名(男生229名,女生356名),有效测试率为94.97%。

1.2 方法 测量工具采用由宋维真等[2]修订的“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该量表共168题,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实际和兴奋状态7个临床分量表,以及无法回答的题目数(Q)、说谎分数(L)和诈病或装坏分数(F)3个效度量表。以T分60分作为区分健全人格与偏离人格的临界点,如果某个临床分量表的得分在60分以上,则认定受试者在此方面存在心理异常,如果得分在70分以上,则认定受试者在此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分值越高,问题越严重。测查以班级为单位,由专业人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标准化集体测试。个人笔答,30 min内完成。实发问卷1 256份,剔除Q量表原始分>10的被测试卷,获得有效测试答卷1 196份,有效测试率为95.22%。将原始分转换为相应的T分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受检对象心理异常(T分>60)检出率为43.39%(519/1 196),心理问题(T分>70)检出率为12.21%(146/1 196)。医学生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师范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比较 医学男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是54.34%(169/311),高于女生的39.67%(119/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1);师范男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48.03%(110/229),高于女生的33.99%(12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1)。医学男、女生心理异常率高于师范男、女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PHI分量表得分异常率比较 医学生前5位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抑郁、脱离现实、病态人格和过度兴奋状态,师范生前5位心理问题依次为过度兴奋状态、抑郁、病态人格、躯体化和焦虑。医学生的疑心、躯体化和脱离现实明显高于师范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师范生的过度兴奋状态率高于医学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心理异常大学生的PHI分量表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同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男生的躯体化、脱离现实和疑心高于师范生;医学女生脱离现实、师范女生兴奋状态水平较高(P值均<0.05)。相同专业不同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生的躯体化、病态人格和疑心平均分男生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61,3.51和5.66,P值均<0.01);师范专业心理异常学生的躯体化水平男生高于女生(t=3.47,P<0.01),病态人格女生高于男生(t=2.02,P<0.05)。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医学生和师范生有心理问题或人格偏差倾向的比例为43.39%,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为12.21%。与以往同类研究[3-4]结果基本一致。在2类专业的群体比较中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师范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示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3.1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共同点 不同专业群体的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生和师范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提示高校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人格不完善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受社会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进入高校后男性比女性对自己今后的成就有较高的期望,因而学业、事业、职业的社会化角色压力感普遍较女性大有关;另外,也与男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人际交流相对不足,因而获得心理支持相对较少等有关。

3.2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异同点

3.2.1 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不同 在PHI检出的心理异常(T分>60)的群体中,心理问题比较严重(T分>70)的人群比例各专业不同,医科生约为1/3,而师范生不到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生,说明医学生需要心理辅导的人群更多。

3.2.2 心理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医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是躯体化,有近50%的心理异常学生会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有身体的不适感,即心理问题常以躯体症状反应表现出来。按其出现频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抑郁、脱离现实和病态人格、过度兴奋状态。师范生的前5位心理问题首推过度兴奋状态,有超过50%的心理异常学生精力过度充沛,表现为乐观、外露、轻松、无拘无束、无压力感,其余依次为抑郁、病态人格、焦虑和躯体化。这可能与男生比例较高的为5年制医学生[5],专业课程的难度和学习考试的紧张度以及就业的压力均高于师范生有关,未受过系统心理学教育的医学生容易倾向于从医学和病理角度解释心理冲突或压力;而女生比例较高的为4年制师范生[6],因学业相对轻松和包括心理学等在内的文科知识涉猎较多,故心理、情绪和人格特点轻松活泼的成分较多,有较多时间和精力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心理支持系统比较完善,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较少,躯体化较轻。

3.2.3 心理问题在各性别组突出表现不同 PHI分量表之一的脱离现实显示异常心理的医学女生平均分高于师范女生(P<0.01)。项目分析表明,医学女生除有医学专业躯体化、疑心较高的特点之外,还有紧张,退缩、企图逃避现实和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鼓励医学女生勇于与人沟通交流,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患者交流的技能;而过度兴奋则以师范女生为高(P<0.01),表现为精力过度充沛,也不乏轻浮和不扎实的学习、生活姿态,提示在女生较多的师范专业应培养学生稳重和扎实的工作学习风格,减少夸张的、冲动的行为。医学男生躯体化、脱离现实和疑心平均分高于师范男生,显示他们既有男性的心理期望值高,心理调适、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低的特点,又有医学专业学生特有的职业敏感――疑病倾向,容易将心理冲突或心理压力以躯体不适形式表现出来。提示应针对躯体化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减压辅导帮助。

总之,应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适合学生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健康发展[7]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帮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缺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以有效应对今后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4 参考文献

[1] 雎密太,张建新.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3):639-642.

[2] 宋维真,张建平.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9.

[3] 范存欣,马绍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结果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262.

[4]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心理卫生,2003,17(2):124-126.

[5] 王岚,闫勃,王立金.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33-435.

[6] 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26-328.

第4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甘孜州丹巴县泸定县康定县的等十多所小学1000多名藏族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发放调查问卷时已对小学教师的族别进行了筛选,从而确定了所选取的被试都是藏族小学教师。因此,发放问卷1000多份,实际回收700份问卷,回收率87.32%。有效问卷700份,有效率85.48%。

本调查的研究工具选取《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主要测查工具。将调查所得有效问卷700份在SPSS12.0 For Windows上进行统计处理,并做差异分析。

本量表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有全国常模。测查前给予统一的指导语,由被试无记名独立完成。

二、结果

(一)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基本心理健康状况

1.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一般认为,SCL―90所测的九项因子中任一因子分或阳性均分≥3则界定为超出正常均分,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由此,本次调查700人中,检出1人在敌对因子上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0.94%。

2.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表1)

以各因子分表示,被试组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差异极其显著(P

(二)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1.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年龄上的差异比较(表2)

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除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和总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2.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教龄上的差异比较(表4)

不同教龄组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上的差异非常显著,在其余各因子和总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3.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比较(表6)

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组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除在躯体化因子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和在第十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上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4.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比较(表7)

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除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上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在躯体化、强迫、偏执、第十个因子和总分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抑郁、精神病性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焦虑、敌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次测查结果表明,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SCL―90上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且其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正常成人。原因分析何在?笔者结合实际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当地人的性格特征及民族风俗

①这里的人们性格豪爽,大都活泼、质朴、谦逊、大度、心平气和、团结互助;②这里有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他们很容易满足,生活、工作压力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要小得多。因而,这里的人们不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2.当地人的信仰特点

甘孜州藏族大都信奉佛教,相信因果报应。他们在空闲或遇事不顺时,都会掐珠、念经,以此来打发其空余时间或消除其心中的怨愤。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状况。

3.当地人居住环境的特点

这里有美丽的藏房、清新的空气,人们生活井然有序,平静而又快乐。

4.当地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教师这一职业对甘孜州藏族人来说,很受尊重与向往。教师的待遇好;②学校规模较小,学生数量少,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较小;③有两个固定的长假,这里教师的假期相对其他地方同行业更长;这样有利于这个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

5.当地小学的特点

①本次测查所选取的被试对象是小学的小学教师,她们中大多数是属于国家编制教师,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较当地的其他行业好;②小学领导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不高,工作压力小。

(二)不同年龄段藏族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小学教师随年龄的增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提高,另一些研究则与之相反。本调查表明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因子上,不同年龄段被试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年龄越大,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等症状越明显;所以这个群体在SCL―90上的得分相对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的藏族小学教师低很多,这表明这个年龄段的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三)不同教龄段藏族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小学教师随其教龄的增加其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降低,本研究中,不同教龄段的藏族小学教师在SCL―90的总均分:教龄在5年及以下被试组的总均分为28.33;教龄在6―10年被试组的总均分为39.29;教龄在10年以上被试组的总均分为51.27,差异极其显著。表明教龄越长的藏族小学教师其面临的压力越大,心理相对于另外两个群体更容易出问题。长期从事小学这一职业,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小学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与热情,所以其在SCL―90的得分最低,心里状况最好。

(四)不同学历藏族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特点

本研究的小学教师中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大专学历居多,还有中专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由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小学教师只有少数几个,所以在此研究中就把它归为中专一组来分析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专、高中及以下组小学教师仅在躯体化因子和第十个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组的小学教师,而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

(五)藏族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婚姻状况方面的特点

因离婚和再婚被试只有5人,占总样本的4.7%,故略去不记。未婚被试和已婚被试相比,王杰等的研究表明,已婚农村小学教师仅躯体化因子一项很显著的高于未婚同行,其他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在此研究中,藏族小学教师除了在人际关系和恐怖两个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以及总分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已婚被试组在SCL―90十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与未婚被试组,这表明已婚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未婚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

第5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第6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教师的职业是以关怀他人生命为使命的职业,但教师只有关注了自己的生命质量,才能领悟到生命关怀的真谛。教育理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刻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带着这样的忧虑我们将对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找到应对的措施.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2008年在湖北省黄石市随机抽取16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量表》及其他辅助调查,探讨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研究中发现:①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检出率为28.1%。②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教师;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学教师;③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压力因素依次是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自我发展、职业期望、学生因素和家庭人际。④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较差。

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是那些因素影响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呢?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基于以上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笔者认为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心理困扰和困惑。

2教育体制改革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的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化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在挑战传统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紧跟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所面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

3学校评价体制的不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二)职业因素

1职业竞争、进修和培训的压力

随着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的正式启动,符合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的人都可以申请当教师,使得教师面临的竞争大大增加。加上近年来各学校纷纷启动聘任制、末位淘汰制,使得一部分教师处于焦虑和危机之中。

2.教师的工作负荷过重

各个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着力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使得学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还要忙于充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他们不堪重负。

3.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不仅使教师产生无助感,造成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还会影响到教师的身体健康,引发严重的职业和家庭危机

(三)家庭因素

1.经济因素

中小学教师的经济负担往往较重。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他们还要支付子女高昂的教育费用以及赡养老人的部分费用(有的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或者全部)。

2.子女教育因素

在子女教育方面,与普通人相比,中小学教师往往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可有时候子女却往往很不争气,没有达到身为教师的父母的期望,甚至走上歧途。这样一来,教师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甚至教育能力,进而产生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一系列复杂的成因所致,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多方面综合展开,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全社会共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健全教师心理保障机制

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其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以及心理负荷。要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切实地为教师着想。

(二)学校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努力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学校环境不佳容易使教师心理受挫,出现心理问题。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受到学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在学校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各种辅导机构,确保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保健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积极认知,重视心理的自我保健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认知活动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合理的认知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导致心障碍的各种原因中,错误的认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情绪情感是人对主客体的主观体验,它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作为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情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尤其是在学生面前应控制消极情绪,避免将挫折感带进课堂,甚至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

参考文献:

[1]周燕霞. 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C].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1-2.

[2]张美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剖析与对策[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65-67.

[3]王俊婷.影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矫正措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70-71.

第7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探析。利用陕西某高校"国培"计划培训及暑期函授面授机会,对280余名小学教师集中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其中男教师116名,女教师140名;重点小学教师96名,普通小学教师160名;县城小学教师90名,农牧区小学教师166名。使用SPSS13.0录入、整理和分析数据。

2结果

2.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及除强迫症状外的其他因子均为正常得分(M<2),强迫症状因子显示为症状得分(M=2.21,SD=0.66)。心理问题检出率(总均分≥2)为35.0%,其中轻度心理问题为33.3%,中度心理问题为1.7%,未检出重度心理问题。

2.2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

检验发现小学教师SCL-90量表9项得分及总均分均在统计学意义上高于常模(p=0.000)。

2.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性别、校别及城乡特征

检验发现小学男教师躯体化、抑郁得分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低于小学女教师(p=0.000),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及总均分均显著低于小学女教师(p<0.01,p<0.05,p<0.05,p<0.01)。(县)城市小学教师除强迫、抑郁得分高于农牧区小学教师外,其他各项得分都低于农牧区小学教师,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小学教师SCL-90得分中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得分及总均分低于普通小学教师,其他各项得分均高于普通小学教师,其中强迫症状具有显著差异(p<0.05)。

3分析与讨论

3.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研究显示小学教师总体上不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是一个地理与人文环境和内地存在较大差异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家长尤其是农牧区家长不重视适龄儿童入学教育,长期以来儿童大多是强制入学,厌学现象严重。近年来此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教师依然要下大力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小学教师也有一定的内地班升学压力。从1985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内地20个省、直辖市的中学开设了班和学校。国家每年都会给一些名额,选取成绩优异的小学毕业生到内地读书。内地班学生所有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国家负担。学生在内地读完初中可以继续考内地高中班。为了提高内地班升学率,小学教师需要像中学教师那样竭尽全力地应对升学考试。因此可以说特殊的职业压力是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重要原因。小学教师强迫因子显示为症状得分,其原因主要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年龄小,工作时间长,工作单调重复所致。本研究也显示小学教师SCL-90量表9项得分及总均分均极显著高于常模,康育文对内地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查、李占立等对苏州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测查也有类似结果,其原因可能与常模制定时间较早有关。目前通用的本常模制定于1986年,现在有些因子分值已明显提高。

3.2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具体特征

第8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摘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教师压力的现状分析;到影响因素的多方面探索;最后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从三方面提出改善教师压力的措施。 

 

关键词:工作压力 压力管理 策略措施 

 

一、压力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据调查,有近五成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超过9个半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超出115小时,累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是400多小时。这个时间还不包括教师自学、进修提高、教育科研所花费的时间。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恶化。 

二、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做了一些研究,从总体上来看,不同群体的教师心理健康有差异。饶淑园对珠三角地区中小学教师做了研究,对不同背景教师职业的压力状况及其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初中教师比小学和高中教师承受的压力都要大;(2)班主任在组织管理、工作负荷和学生因素方面比非班主任教师压力大;其他方面差异不明显。(3)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存在显著差异;(4)男教师在地位待遇、家庭因素方面比女教师压力大,而女教师在工作负荷、组织管理、考试因素、学生和家长因素等方面压力比男教师要大;(5)30岁以下31~35岁和45岁以上三个年龄组的教师压力差异明显;(6)语、数、英学科教师在总体压力和各因子压力方面都高于其他学科教师。 

(二)教师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压力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内在因素:个体的一些主观因素是导致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中主要有a型性格、不良认知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除此之外,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生活事件与经济状况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到个体。外在因素:包括工作负荷、教学评价、学校管理、自我实现、人际关系等内容依然是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根源。 

张华、杨阳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认为,工作负担过重一直是教师面临的“老大难”。一些缺乏人性化、弹性化的制度、措施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各种奖惩性、鉴定性的考评体系消解了教师职业生命的动力。51.47%的教师认为,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是形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76.83%的教师都认为高劳动付出与低经济收入的反差较大。54.8%的教师认为学历提高、业务提升和职称评定同样成为心中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教师新旧角色的转换需要一种破釜沉舟的力量和勇气,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带给教师的是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和观念冲击,这都给当前的教师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王大伟、曹聘、曹晖分析了影响教师工作的压力因素,教师的多重角色使教师产生“角色过载”现象,产生焦虑和紧张等症状。工作环境与个体不匹配;与领导、同事、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处理,有时会让教师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期望的学生学习与行为方向往往与学生实际的行动相反,这相应地又增加教师的体力和精神上的负担。婚姻家庭关系的良好程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情绪压力。 

三、教师压力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教师自身角度提出建议 

对学校管理层而言,应该营造“人本化”环境,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师待遇,有效运用激励方式;研究和进行教学工作再设计,不断扩大工作范围和丰富工作内容,以此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个人成就感以及满足其受到尊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和教育培训的机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教师心理保健体系。 

(二)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机制;实施检查评估的调控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只有全社会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职业,给予教师人文关怀,才能让教师敬业、乐业,真正地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李虹.教师工作压力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5. 

[2]孟丽丽,司继伟,徐继红.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编辑整理本文。

第9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Abstract: Adopt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SCL-90 investigated teachers’ mental status.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ed different degree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included body-problem, blues, anxiety and terror. There existed sex and age difference. The study included discussion on the relevant factors impacting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university;gym teacher;mental health;status;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80-02

0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面临着社会的挑战、角色的转换、职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困惑,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艰苦,造成了他们比其他专业教师更为严重的心理挫折。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只有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下,才能充分运用体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达到“强学生之体魄,健学生之心理”的目的。从目前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来看,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的经验描述,强调分析归纳,这类研究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在研究对象上又以中小学教师居多,有关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以及不同群体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的主要措施。对改善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而且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陕西省10个地市20余所高校的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111名,女教师89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18~49之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收集我国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文献20余篇,获取有关的论据材料。

1.2.2 问卷调查法采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属于数字评定量表,它首先提供一个定义好的数字序列,由受评者自己对每项症状陈述做出从无至极重的程度选择,其数字序列为一~五个数字序列。该量表是由90个项目所组成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占发放总问卷的90%。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对问卷的信度采用复本测验的方法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计算两次测量的信度系数R=0.81,P<0.01,信度较高。

1.2.3 数理统计法调查的结果利用SPASS10.0软件包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1.2.4 逻辑分析法在对该调研的数据结果整理统计之后,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现实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改善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国内正常人群的得分相比,除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低于正常人群外(其中,人际关系因子差异显著),其他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也就是说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方面,差异性显著。(见表1)

高校体育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群。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所致,第一,可能是常模建立于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多,人们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压力和冲击,这必将导致各项症状因子得分的提高。第二,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而烦琐,但社会地位依然较低,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还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体育学科不被重视,“评先进”、“评职称”轮不到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因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平与失落,久而久之,就产生抑郁、自卑心理。第三,评价机制不合理使教师心理受挫。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深化,在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等等,给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过分地强调从严管理,使得他们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核和检查。高校职务评聘主要是以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作为条件,这些要求忽视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特点,人为地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和恐惧。总之,今日的高校教师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躯体化症状因子上,虽然得分显著性高于常模,应属正常现象,这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工作特点――室外体力活动多,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运动损伤,诸如背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不适等。另外,有些体育教师原先是从事竞技运动的,都有些伤病,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而人际关系症状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高校体育教师经常置身于体育运动之中有关。Brawley等人(1973)的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强。

2.2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从年龄上将体育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结果发现18~2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30~39岁年龄段得分下降,40~49岁年龄段升高。高校体育教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29岁以下年龄段,焦虑因子得分最高,在人际关系方面与30~39岁阶段的人群也有显著性差异;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与其它年龄段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显示出身体机能下降较多。在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整体得分较低,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见表2)对于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教师,从调查的结果看,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这些青年教师虽然各方面素质较高,往往经过大学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但由于年龄特点、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原因,在与学校管理人员、同事、学生的交往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他们比其它年龄段教师面对更多内在的角色冲突。同时,青年教师人数众多,在职称、职务、住房、福利等方面的竞争也更激烈。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在校生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调,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更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人到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体力都会逐渐下降,很多动作示范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轻松地完成,身心疲劳也会产生,且难以恢复。

2.3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将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SCL-90因子分进行比较,表3显示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受试者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中,女性得分普遍高于男性,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五项因子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说明高校体育男老师心理健康状况强于体育女教师。女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科研工作,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外,一些女教师还有来自丈夫和孩子的家庭生活负担,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触发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3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3.1 学校方面对于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教师,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对此,学样应格外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如教学工作量的设置、时间的安排、职称的评定等,要注意结合育年体育教师的实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指导,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的领路人,使青年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另外,40岁以上年龄段的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人到中年,体力、精力都在逐渐下降,但是家庭生活负担却越来越重,职称、科研又竞争激烈,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触发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理解、关爱、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把有效维护与调适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事关高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制定各种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高校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在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师工作的外在条件以及物质待遇的同时,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使其心情舒畅、安心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在管理和评价中要按照体育学科的规律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压力源,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减少甚至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3.2 个人方面4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承认自己的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对身体不利的因素,进而充分利用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取长补短,以保持和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本次调查显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男教师,提示女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和身体健康,定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检查,学会自我接受,理解和宽容别人,依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特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体育教师要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状态的方法,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善于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自我宣泄法等方式释放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护身心和谐。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更高要求。力求使自己懂得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掌握心理辅导的实用技能,了解有关的医学基本常识,拥有社会学的视野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4结论

4.1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处较低,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这一结果应引起重视。

4.2 在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内,年龄在18~29岁年龄段40~4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性低于男教师,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尤其是在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等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隐患。

4.3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促进,应该从学校、个人两方面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雪红.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J].福建体育科技,2005,(6):49.

[2]李柳.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M].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吴晔.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及维护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