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初中物理替代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替代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替代法

第1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科学方法反映了科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桥梁,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认真做好物理知识的探究外还应利用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方法性的探究。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为了确定这个物理量与某个因素的关系,就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这个因素,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这三个变量,怎样才能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呢?这就需要用控制变量法。如下一练习题:两个同学在做探究影响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实验时他准备在电路中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恒定,待用电阻丝规格如下表:

1、要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序号___和___的两组电阻丝

2、选择2和3两组电阻丝能研究电阻和___的关系

3、将2和4号电阻丝接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电路发现接有4号电阻丝的电路中的电流表示数大于接有2号的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4、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以下实验中与此方法不同的是()

A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B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C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D电流时用水流类比

在初中物理中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除了上题中提到的A、B、C三个选项的实验外,还有如下实验: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曼、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等等。

二、转换法

有某些物质或现象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研究该物质或现象所产生的可见效果,对物质和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一节课中,音叉的振动我们看不清楚,把正在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可来认识它。电流看不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它表现出来年的热效应和磁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到可以通过放入其中的小磁针转动方向发生偏转来认识。

例如下面的一个习题:磁场是一种看不见的特殊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小磁针的作用效果来认识他。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选项中不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比较温度高低,通过液体受热后的体积变化

B学习了电压,通过水压来认识它

C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以观察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

D电路是否有电流可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在下列问题的研究中还可以用到转化法:通过扩散现象来研究分子的运动;研究物理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时通过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动能的大小等等。

三、等效替代法

当两个物理量或两个物理过程产生的效果相同时就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另一个物理量,或利用一个物理过程来代替另一个物理过程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等效法是物理方法中应用广泛的重要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效果等同的前提下,把实际的、复杂的物理过程变成理想的简单的等效过程来处理,可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例如用等效替代法测电阻:实验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S是单刀双掷开关、R'是电阻箱、R0是已知阻值的电阻、Rx是待测电阻。

实验步骤:

①将开关S拨到a,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

②再将开关S拨到b,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读出电阻箱的阻值为R,则被测电阻Rx的阻值为R。另外,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也用到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还可以在如下实验探究中:排水法测小块固体的体积;求多个电阻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等。

四、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干扰,从而简明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包括理想化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第2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以下试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个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2.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研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9.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0.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11.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12.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14.研究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5.研究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6.研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7.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8.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9.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学生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串、并联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2.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3.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4.“曹冲称象”;

5.通过导体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

6.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

7.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三、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四、类比与归纳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类比;

2.用水波类比声波;

3.类比磁极间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定理和规律的提出都应用了归纳法,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我们要反复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五、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固体的熔化和液体的凝固图像;

2.研究欧姆定律的电压与电流图像;

3.研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图像;

4.液体的沸腾实验图像;

5.探究物质的密度的图像。

六、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用细线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直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

2.用小磁针研究磁场方向;

3.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磁性的强弱;

4.根据电灯的亮暗程度比较电流的功率;

5.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6.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

7.通过观察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浅来比较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8.通过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特点;

9.通过物体形变量的大小来说明物体受力的大小。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另外,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并不是仅仅用到一种方法,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分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一、适应学生特点,做好过渡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正在逐步形成。而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如果一味地枯燥讲解会使学生乏味,理解不全面、不到位,和实际应用更难以联系。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感知模型和实验基础上找出规律,弄清因果关系,建立逻辑思维依据。如讲光反射规律时,让学生手拿镜子把光反射到另一位置,若在入射点向镜子做一条垂线,通过改变镜子与光的夹角,发现反射光与镜子夹角与其变化很相像,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初步得出光反射的规律,再与前人总结的规律作比较,结果竟惊人的一致!学生的小脸激动得通红,原来自己也能有如此重大发现,很有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二、重视学法指导,做好引路人

在初中物理学习方面,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应当放在首位,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新观念。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逆向思维法、比较法、科学推理法、归纳法、运用现有知识内容推理后面内容等。这些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要特意加强方法指导。

处理教材时,要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弄明白本节要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探究,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猜想,接着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从中发现物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并阐明其发生原因,归纳结论。在学习密度、压强、功率时,学生只是注意其比值的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我就引用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中对速度概念的理解,进行类比学习,加深理解。在学习合力概念时,数只蚂蚁才能挪动的一片树叶仅一只甲壳虫就可以挪动它,那么一只甲壳虫对树叶的作用力等效于数只蚂蚁作用力的合力,这样用等效替代法可以正确理解合力的概念。

三、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习兴趣

第4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关键词】中考 物理 审题 程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149-01

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每年的中考、高考,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考试不只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每次考试不只考学生,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因此,对学生考试技巧的训练是关键。

一 恐慌蔓延

小学生经考试进入初中,所谓一帆风顺。由于所学内容和年龄的原因,知识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受九年义务教育影响,不管怎样都可以读初中。考试竞争无非就是选校的竞争,对考试、分数、排名没有概念。进入初中后,由于习惯和考试心态、技巧未调整好,学生一时不适应,考试屡战屡败,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学习遇到很大困惑,时间一久,经家长、教师的训诫,对学习产生厌恶感,甚至与老师、父母发生顶撞,逃学逐渐沦为差生。

二 咬文嚼字

物理题很多条件隐藏在题目中,读题时,注重关键字、词、句,并把这些关键勾画出来,“盘根错节、辨利器”找到关键的解题条件,排除干扰项。对必须画图思考解题的,必须要求画图,把抽象的物理思维变成形象的图示。降低审题的难度。如果一道题读不懂,就多读几遍,反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

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直接、简单,一心想用一个公式直接得出答案,如果一道题稍微转一点弯,学生就会感到头痛,对于抽象思维较差又不愿意画图的学生来讲,是个致命的问题,所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求学生会咬文嚼字,还会画图解题。

三 速战速决

读懂题目后,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找出解题思路以及对应公式。这也是由听讲到做题的过渡,有学生总抱怨,老师,你所讲的知识我都懂,但一做题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是典型的光听不想、光想不做的懒惰习惯造成的。一旦解题找到了方法,必须要速战速决,加快计算过程,这是对咬文嚼字所耽搁时间的有效补充,可以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解题时,平时对数量级、带分数、通分计算必须熟练,平时,我对学生这方面要求非常严格,这是抢时间的最好方法,注意到了这些细节,解题绝对又快又准。

四 滴水不漏

物理A卷基础知识较多,90%的学生都没有问题,100分考90分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做A卷要胆大心细,题目基础,一般情况下运算要求不高,运算过程简单,因此,在求解运算过程中,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另外“快”中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对于想拿高分的同学没有任何优势。有的就是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为B卷多项选择和综合题赢得更多的时间。

物理B卷20分是优生的机会,B卷综合知识较多,一般优生可以得到16分以上,较优秀的可以得到18分以上,中等学生可以得12分左右,成绩中下的学生得8分左右还是有把握的。

五 兵不厌诈

大多数难题思路较灵活,方法看似多样,很多学生自以为解出来了,可考试过后,几乎全错,刚好掉入出题人的陷阱,对此我认为应认真审题,把解题的有用条件用笔勾画出来,把其他无用条件去掉,并在草稿纸上写出基本的解题思路,再仔细揣摩,以避免掉入出题人的陷阱,一旦找到了解题思路,做起来就容易了。任何难题都是由几个基本知识点构成的,关键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捷、有效地找出解题方法。比如说每一年的中考题都是以一道大题带一道小题的形式出现,小题的解决不仅为你赢得一部分分数,而且还为大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很多大题的解题思路隐藏在小题里面。只要做到细心、耐心、静心。我认为,一般都没有问题。再次,适当采取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特值法等方法解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骄兵必败

一套看似简单的考题,有些粗心学生做起来,半个小时就可交卷,可成绩一出来,却一塌糊涂。做题要多疑,走一步,瞧一步。若发现不对,立即改变做题思路,以免越陷越深,难题最好做,解题思路较死,不易出错,最难解的就是貌似简单的题,稍有不慎,错误百出,防不胜防。每次考试总有些学生考不好。因此,题做完后,一定要静下心,仔细检查,简单的程序,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他们平时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源于验证,高于验证,不要轻易忽视甚至放弃验证的过程,要在验证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长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第5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液体压强的大小的因素;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功、电热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磁场对通电导体力的大小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学习中,在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要进行方法的总结,在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用水波类比声波;用水路来类比电路;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这样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六、比值定义法

第6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知识;方法;比较法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要认识一件事物的本质,只是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考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件事情和其分相关联的事情诉在一起比较。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确定其异同。只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鉴别,才能有认识。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使用比较法,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较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在异类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进行,比较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可以是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的表示,也可以是物体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等各个方面。

一、概念的比较

1.比较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物理概念作为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的体系。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教学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好概念,学生学好概念,对于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有:经验中形成的不正确、不科学概念的干扰。感性认识不足或已在物理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物理意义却不相同,这就要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非凡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如果将两个力加对比进行理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另外,初中学生对质量和重量,压力与压强,热量与热能等等也常常分辨不清。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

2.比较法可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从相似概念的比同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形成概念的某些方法。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是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3.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加强知识联系,使之系统化

在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以深化概念。如复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可通过对两种电路中电流的路径、电流特点、电压特点和电阻特点等加以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经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解决相关问题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知识内容的比较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如:晶体与非晶体;蒸发与沸腾;凸透镜与凹透镜;汽油机与柴油机;浮力与压强;功率与机械效率;定滑轮与动滑轮;电流表与电压表;电动机与发电机;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与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等。

三、物理研究方法的比较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且要重视有关物理学研究和处理问题方法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

初中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如:

1.等效(替代法)

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等

2.建立理想模型法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等。

3.控制变量法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大小的因素等

4.实验推理法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人们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等。

5.转换法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即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等。

6.类比法

电流、电压类比水路、水圧等。

四、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

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将会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用不同方法测量固体密度。规则外形的固体密度的测量(天平和刻度尺法,弹簧称和刻度尺法),不规则外形固体密度的测量:天平、量筒法:无天平(弹簧秤)、有量筒方法;有天平(弹簧秤)、无量筒法。又如:不同方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等。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密切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重点的突出,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师之友

[2]教育科研研究

第7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关键词:实验探究;科学方法;创新能力;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关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物理实验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往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对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更加迫切,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本质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本身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体会到探究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高效化。实验中不仅要求对知识要熟记于心,还要求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下面就是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总结的一些探究方法。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帮助,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图像法

物理学习的基础是数学,因此在物理试验中离不开用数学图像来处理数据。不仅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而且处理的数据误差小、精确度高,还可以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在探究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欧姆定律)的试验中,运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特点,既直观又简明。

2、模拟法

在研究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情况时,磁场和磁感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如何让学生观察到磁场的存在呢?这就要用到模拟法这种实验探究方法:把玻璃放在磁体的上面,把铁粉均匀的洒在玻璃板表面,由于磁场的存在,铁粉呈磁感线状分布,证明了磁场的存在。

3、控制变量法

影响物理研究对象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性,弄清事物之间变化的规律,必须在多个变量中,人为地控制一些量不变,而研究其它量之间相互关系。控制变量法是初中阶段物理实验中很重要的一种探究方法。例如:液体内部某一点的压强大小与那些影响因素有关?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猜想:可能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和液体内部某一点的深度有关。首先,可以控制深度不变,探究液体密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其次,可以控制液体密度不变,探究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

4、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当测量器材无法直接测量某个物理量时,就要设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取代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但要注意的是直接测量的与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两根等大的蜡烛,把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这个没有点燃的蜡烛代替虚像,就可以把虚像的位置确定下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5、理想化法

在探究有些物理问题时,有些影响因素我们没有办法忽略,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它理想化,从而有利于我们探究物理现象。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小车和水平面的摩擦力不可消除,因此可以假设水平面绝对光滑,这样有利于我们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出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第8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论文摘 要:现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初中科学实验课日常生活用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日常生活用品来源于学生生活,且易取、易得,是对学校实验室资源的补充。日常生活用品开发成为实验课程资源,能把学生的学习视点从书本逐渐引向生活,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时空,使学生对科学现象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

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中学科学实验创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过对原型的观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结构、工艺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发下进行创新的一种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极的顶替和被动的替换,而是主动、积极地创造。利用替代品做实验能打破常规实验的条条框框,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仪器:白色厚薄均匀的瓷汤匙可作代蒸发皿,用于一般固体的加热,少量溶液的加热、蒸干等;口大、口边光整、无色、大小适宜的药瓶、罐头瓶等,都可作集气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笔芯代替导管;用泡沫塑料代试管架;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纽扣、灯泡、表蒙子、罐头盒等,根据上述物体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为凸面镜或凹面镜;老花镜代替凸透镜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药品:废旧干电池外壳剥下洗净替代锌,废旧干电池中剥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铝锅、铝壶、青霉素等瓶口剥取铝片;精装香烟的铝箔代替铝箔;铝质废电线中剥取铝丝;铜质废电线中剥取铜丝;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小苏打可替代碳酸氢钠;厨房用精盐可替代氯化钠;厨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猪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学校实验室应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创意新颖的实验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科学实验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麦克斯韦所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性能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在用的过程中总是出错,却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有些药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边易得的原材料自制。尽管不是很纯净,但用于一般实验还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仪器:利用墨水瓶(代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塑料瓶盖(代灯罩)、废铁皮(代防风罩),可做成很实用的酒精灯;取下废灯泡上的金属套(可在酒精灯上转动着烧一会儿),再小心取出灯泡中的玻璃柱。金属套内外涂一层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导气管,把金属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烧瓶;用眼药水软塑料管或其他类似的软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细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实用的滴管;用大小适宜的圆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蜡把大号废旧注射器的顶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储气袋,储用都很方便;简单的木质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条作横梁,用一段废锯条磨成刀口作支点,在横梁上等臂两端各挂一个塑料盘子作托盘。砝码可用硬币(三个一分硬币作2克砝码,三个五分硬币作5克砝码,误差不大)、空药瓶(盛上相当的沙砾,可当10克、20克、50克的砝码)和砖头(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来代用。如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材料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可以选用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1张(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块,小镜片1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和小木条。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药品:用稻草等烧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树枝自己烧制,研细即为炭粉:取蛋壳数个洗净、晾干、捣碎,可制得碳酸钙:用铜丝在水焰上燃烧,表面可生成氧化铜;一些花草、果实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萝卜、红萝卜、紫罗兰花等均含有育翅酸碱指示剂作用的色素,可以用这些植物来自制酸碱指示剂。

近年科学实验改革正在向着贴近生活的方向进行,从生活性、实用性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探究性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课堂实例;启发引导;分组实验

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关探究教学的理论网上及教学杂志很多,但具体到一节物理课,到底怎么上才能较好的贯彻探究的理论,是不少一线物理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本文以《平面镜成像》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平面镜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但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像”这个概念,存在着不少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亲身经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交流、讨论及实验结论的得出,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体验中感悟探究,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一步步把探究引向深入,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虚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经历探究全过程。(2)感知虚像的含义;(3)学会利用“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实验的设计。如何选择实验器材、怎样把平面镜所成的无形的像“显现”出来(等效替代)。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