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等级划分规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界定清晰的考试评价目的
考试本身有多种目的,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命题要求。期中、期末考试指向于学习诊断和学习改进,评价目的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其一,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连贯性。其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标志在于转化性,在新情景的评价试题中,学生可将新的价格情景材料转化为熟悉的知识,从而易于解决实际问题。考试评价起始于目的,这些目的可以是知识的、技能的,也可以是价值观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学习。
二、选择有效且恰当的评价题型
政治学科题型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在选择题型时,我们面临的挑战往往是如何将题型与特定目标匹配,如果要测验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程度,则是非题、选择题在这方面更有效率,而且对知识的取样更精确。但这些题型的弱点在于把知识划分得太细,不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主观题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考查更大范围的知识单元或逻辑关系,还利用论述试题考查学习者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和更深层的思维水平。如考查“做理性消费观”这个知识点时,运用情景材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解决热点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如(经济生活期中评价试卷):在一片“涨”声中,不少人想赶在“涨价”之前囤积生活必需品,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囤族”,甚至还有人自称“海豚(囤)”,即海量囤储。
请你以理智的消费者身份,给“囤族”一些建议。
三、建立考试评价的基本框架
只有评价标准规定的内容具体、清晰时,评价目标才会明确,评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试评价框架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它要求命题人根据课程标准的知识模块,填写各考点的认知要求,明确各认知要求的表现,把握各知识点的认知要求和权重。考试评价框架可从六个维度考察:考查内容、考查目标、难度、题型、价值取向、评分规则。高质量的试题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仅感受试题的知识和能力价值,还起到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
四、编制评价试题并制订评分规则
编制评价试题并制订用以确定学生在相应试题上的表现水平的评分规则,是整个考试评价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编制试题应符合这样的标准:根据考试评价框架恰当地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使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清晰表述要完成的任务;避免设置会导致消极价值观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习。以经济生活试题为例:
刘阿姨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儿子媳妇均是外企白领。加上刘阿姨每月的退休金,全家3口人的月收入总计1万元。每月儿子给刘阿姨1500元伙食费,每月还能节余6000元,进入10份月刘阿姨的饮食支出同比多花了200块钱。
问题:刘阿姨家生活水平有什么变化?
从上述试题中可以看出考试评价必须做到:清楚答题者在答案中表述哪些内容;明确要求学生具备的推理或问题解决能力。这里主要是计算能力与转换能力。学生计算出恩格尔系数,并转化为生活水平等级,由富裕水平下降到小康水平;情景切合考查要求,又能引发合适的回答,却不会泄露答案信息;指向清晰、表达准确且角度巧妙地设问。
评分规则的质量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生表现的把握程度,它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信度。清晰有效的评分规则有助于学生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从中测量出自己的学习水平。我们可以用等级量表评价上题中学生的掌握水平:
五、基于标准的评价结果运用
基于标准的考试结果的反馈不能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指出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助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结果的运用应采取这样的做法:建设性教师的评语、评定的等级,这对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促进作用。基于标准的评价结果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评价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和成就,用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标准的考试还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评价自己,学生可以用列清单的方式描述在考试中稳定表现出的学习优势,成为评价结果的享用者。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09).
[2]文开艳.探析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6(06).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成绩;管理;Excel
作者简介:杨广武(197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城建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石飞飞(1981-),女,辽宁盘锦人,天津城建大学理学院,讲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编号:C04-0832)、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13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64-02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校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实践课程,一般为独立设课,成绩由多个实验成绩及考试成绩等按比例合成,但是由于实验项目、指导教师、授课班级较多,往往一届授课学生达数千人,所以成绩的合成与统计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目前各院校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中很少有用于实验成绩管理的功能模块,理论课的模式不适合实验成绩的汇总,所以大学物理实验的成绩一般是由实验中心或实验室汇总出总评成绩后再次录入学校的教务系统中。有些高校购置了网络化的选课系统,实行网络选课和网上汇总成绩,但这需要增加软件、硬件以及相关维护人员的投入。我们对成绩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手工方法,采用当前普及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运用其强大的自动计算功能,编制了实验成绩汇总表格,并且在多年的应用中不断改进和提升,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能够准确、高效、灵活地实现成绩的汇总、管理和统计。[1]
一、工作簿整体设计
使用Excel进行实验成绩汇总,需要将一个工作簿中的几个工作表互相引用才能完成。工作簿包括三个工作表:一是成绩汇总表,是工作簿的主体,用于录入和显示学生成绩;二是设置与统计表,用于设置百分制到五级分制的转换标准,同时统计五级分制成绩分布情况;三是填写说明,向各位教师说明成绩录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工作簿中的“成绩汇总表”和“设置与统计”两个工作表相互关联。“成绩汇总表”根据“设置与统计”划定五级分制的等级,“设置与统计”对“成绩汇总表”各等级成绩的人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供管理人员核查科级划分是否合理。
二、成绩汇总表
1.评分规则与管理分工
以我校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第一学期课程为例,学生要上一次绪论课,做10个实验。绪论课上进行考试,满分10分,每个实验100分,则每名同学的百分制平均分为:
平均分=绪论分+(十个实验平均分×0.9)
百分制平均分按统一标准换算成五级分制,为学生的总评成绩。另外,有违纪或旷课者,总评成绩不及格。
绪论考试和每个实验的成绩由相应任课教师录入,然后经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汇总转换为五级分制。
2.汇总表格式
大学物理实验A(1)的成绩汇总表格式如图1所示,每一行为同一名学生的成绩,共包括从A到Q的17列。其中A、B、C三列分别为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等基本信息;D列为五级分制成绩,由E列平均分转换得来;F列至P列为成绩录入区,由教师输入绪论课和每个实验的成绩;Q列对特殊情况造成的不及格成绩进行备注说明。
3.原始成绩的录入
每个实验和绪论的成绩由相应的任课教师录入完成,然后形成汇总表。录入规则:有分数者正常录入;对于特殊情况,旷课录入“-1”,违纪录入“-2”,不得录入其他数值或文字。
为了突出显示特殊情况,避免出现成绩录入错误,对G列至P列十列录入实验成绩的单元格进行了条件格式设置,如图2所示,图中由上至下的3个背景颜色依次为:黄色、绿色、红色。[2]这样设置的效果是:如果未输入成绩或成绩为0,则单元格背景为绿色;如果旷课或违纪,即输入“-1”或“-2”的情况,单元格背景为黄色;如果成绩不及格,单元格背景为红色。F列绪论成绩的单元格条件格式也做类似设置,不同之处是低于6分为红色。总评成绩不及格为红色。在图1中,I4和F6单元格均为不及格成绩,所以背景为红色;K4和5行F至P列均为“-1”,表示旷课,背景为黄色;N6单元格“-2”表示违纪,背景也为黄色;第7行空白,F至P列单元格均为绿色。这样的设置利用了醒目的颜色提示,更有效地避免教师的录入错误,方便查找有问题的学生成绩。
4.百分制成绩的生成
根据评分规则,在甲同学的“平均分”单元(E3)格中输入公式:[3]
“=F3+((AVERAGE(G3:P3))*0.9)”
然后用下拉的方式将公式应用到该列所有单元格就实现了百分制平均分的自动计算。对平均分和总评成绩所在的单元格,通过条件格式设置将“不及格”的单元格背景显示为红色。
5.特殊情况的备注说明
对于因缺课、违纪等特殊情况导致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备注中要进行必要的说明,在“成绩汇总表”中这一功能是通过公式自动实现的,在“备注”一列的单元格Q3中输入公式:
“=IF(COUNTIF(F3:P3,-2)>0,"违纪",IF(COUNTIF(F3:P3,-1)=11,"全未做",IF(AND(COUNTIF(F3:P3,-1)0),"未做全","")))”
然后下拉应用到该列所有单元格,功能如下:如果录入成绩中出现“-2”,则备注中显示为“违纪”;如果录入成绩中有但不全是“-1”,则备注显示“未做全”;如果录入成绩全部为“-1”,则备注显示“全未做”。
三、设置与统计
1.五级分制成绩的转换
百分制平均分最终要转换成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表示的五级分制,然后录入综合教务系统。尽管学校对每个实验以及每个老师的打分进行了限制,如平均分应在80~85分之间,整体成绩应在65~95分之间正态分布等,但是评分的随机性然不可避免。如果按一般的等级成绩划分方法,即优、良、中、及格分别对应90、80、70、60分,将使大部分学生成绩为良,平均分的分布并不是正态的,如图3所示,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重新设置。
“设置与统计”工作表格式如表1所示,在相应五级分对应的“百分制”一列中输入各等级的划分界限,与“成绩汇总表”数据的相互引用计算,在“人数”和“百分比”两列分别显示出每一等级的总人数和所占百分比。表1等级划分标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至69分为及格;70分以上按2∶4∶3比例划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适当调整分数界限可以使课程的成绩分布趋于合理。
表1 “设置与统计”工作表格式及内容
A B C D E
1 五级分 条件 百分制 人数 百分比
2 优 大于 85.5 525 21.70%
3 良 大于 82 1041 43.03%
4 中 大于 69 785 32.45%
5 及格 大于 59 4 0.17%
6 不及格 小于等于 59 64 2.65%
7 合计 2419 100.00%
实现“设置与统计”对“成绩汇总表”中等级成绩的控制,是在“成绩汇总表”中“总评”单元格(如D3单元格),输入公式:
“=IF(COUNTIF(F3:P3,-2)>0,"不及格",IF(COUNTIF(F3:P3,-1)=11,"不及格",IF(AND(COUNTIF(F3:P3,-1)0),"不及格",IF(E3>设置与统计!$C$2,"优",IF(E3>设置与统计!$C$3,"良",IF(E3>设置与统计!$C$4,"中",IF(E3>设置与统计!$C$5,"及格","不及格")))))))”
用下拉的方法将此公式应用到“总评”列所有单元格,把“平均分”按统一标准轮换为五级分,并在“总评”栏中显示出来。另外,上述公式对特殊情况也进行了处理,即只要学生十一列录入成绩中出现一次“-1”或“-2”总评成绩就不及格。
2.总评成绩的统计
实现“设置与统计”对“成绩汇总表”中等级成绩的统计,是在“设置与统计”中“人数”单元格(如D 2单元格)输入公式:
“=COUNTIF(成绩汇总表!$D$3:$D$2421,A2)”
式中“2421”是成绩汇总表最后一行的行号。应用下拉或下拉功能,把公式应用于所有成绩等级就实现了对成绩的宏观统计,如表1所示。表中C列用于设置“成绩汇总表”中五级分制的转换标准,D列统计出五级分制各等级成绩对应的人数,E列统计出各等级成绩所占的百分比。重新划定等级分数标准后,成绩分布如图4所示,这一分布符合实验教学的正常规律。
四、实施效果
天津城建大学用Excel管理大学物理实验成绩已经实行了多年,经过不断地改进,其功能也日趋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首先,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通过统一的表格各自在计算机上录入成绩,不受网速限制,也不会出现使用在线登录系统同时在线人多而拥堵的现象。成绩录入后可能通过邮箱或其他在线通讯工具传递文件,由管理员直接汇总,通过自动计算直接转换为五级分制,在期末工作较繁忙的情况下用时少、效率高。
其次,操作简单。所有教师对Excel软件都能够熟练运用,不用专门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筛选功能,从几千行数据表格中直接找到自己的任课班级进行录入。对于管理员,也只是根据总评成绩分布进行合理的五级分制转换标准设置,再进行适当检查即可。
再次,便于检查,不易出错。老师录入成绩时要自行检查核对;五级分制转换以后,管理员要对整个成绩汇总表统一审核。这一工作通过检查单元格颜色即可,主要检查特殊成绩,如不及格、旷课、违纪等情况与教师的原始记录是否一致,有无漏报的成绩。面对几千人的教学规模,多年来成绩汇总一直准确无误。
最后,在不改变学生百分制成绩以及名次的前提下,通过手动设置五级分制转换标准可以适当调节各等级成绩的人数,从而使总评成绩分布更加合理,避免了以往“优秀”等级几乎无人、大部分同学集中于“良好”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云.基于Excel平台的成绩录入及统计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现代房屋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原因是基于钢筋混凝土结
构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结构、地下结构、桥梁、隧道、铁路等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
应用。本文结合实例进行设计。
1工程简介
某建筑工程为商场办公为一体的高层建筑,地下两层为停车库及设备房,局部为人防地下室,地上建筑由A、B、C 三栋多层塔楼及两层的商业裙楼组成,一、二层为商业用房,三层至顶层为办公用房。其中C 塔楼为19 层,总多度58.6m,与一栋两层的裙楼相连;A、B 塔楼为18 层,两栋塔楼在地上两层处相连,总多度64.4m,A、B 塔楼与两层裙房间通过钢结构连廊相连,连廊与塔楼间设置伸缩缝。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本工程A、B 塔楼采用框架- 剪力墙连体结构,底部局部大空间转换采用剪力墙结构,转换层在第3层顶面。由于同时采用了两种复杂结构,且结构体形较复杂,故本工程按超限多层结构进行了送审。该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拟建场地为Ⅳ类场地土。结构抗震等级:剪力墙Ⅲ级,框支柱Ⅱ级,框架为Ⅲ级。基础采用桩基础。
2结构整体设计及计算结果
2.1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本工程采用桩基础,桩型采用抗拔性能较好的钻孔灌注桩,桩径根据上部荷载情况选用φ700 和φ800 两种,主楼部分采用φ800的桩,其它部分为φ700的。桩基持力层为8~2层圆砾层,桩进入持力层2.5~6.4m,有效桩长为48.1~56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结合
设计试桩结果和地质报告情况分别确定为3500KN和4100kN。两层地下室平面呈“厂”字形,局部为两层人防地下室,人防等级为6 级。地下室东西向最长150m,南北向最长120m,中间不设伸缩缝,超过规范建议的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设计采用纵横向设置多道后浇带
(后浇带间距40m左右)等措施减小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2.2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内,除了极特殊的设计需求外,在高层建筑内每一个独立结构单元都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划的平置布置设计,也就是说,应该追求形状简单、规则,尽可能做到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例如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1、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首先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偶然偏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估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具体规定是,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其位移值不应大干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干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以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2、抗震设计时的高层结构平面布置。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结构不规则,不设防震缝。然而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我们又无法通过简单的办法将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调整,从而形成较规则的结构时,这时我们就应该设置防震缝,以便将其划分为几个较简单的结构单元。设置防震缝时,对于框架结构房屋来说,高度不超过15米的部分,一般取70毫米。超过15米的部分,还要加宽2O毫米。另外,剪力墙结构的房屋可按上述规定数值的一半采用。而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原规定的70%采用,但无论如论,防震缝的设计不应少于70毫米。同时,防震缝的宽度的确定应按最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具体规定是,如果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那么说防震缝的宽度应房按照较低的房屋确定。如果出现相邻结构有较大的沉降差时,还要增大防震缝的高度。连体结构因振型丰富,且平动与扭转振型多耦合在一起,因此采用平扭耦联方法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且考虑双向地震的影响;连体部位复杂,对连体部分采用弹性楼盖进行计算。考虑到连体结构的两塔楼体型相似且间距较近,因此风荷载取值时考虑建筑物相互间的影响,将体形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并对连接体最下一层的楼板考虑了向下的风吸力影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见表1,计算结果表明自振周期在合理范围内,结构扭转为主的第1 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1自振周期之比为0.85,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1/1791(Y+5%偶然偏心)和顶点位移1/2048均小于1/800,亦满足规范要求。
3钢筋混凝土结构布置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体型不是十分规则,承重结构的布置也是不
合理的问题。关于规则的问题里,包括了建筑综合因素的要求:承载力分布、抗侧力构
件布置质量分布、平立面外形尺寸。在抗震概念设计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
是合理布置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但是,太多的因素会造成结构不规则的问题,尤其是
复杂的建筑体型,用相对比较简单的的指标来定量的规定限制范围并划分不规则程度是
十分困难的。例如,柱箍筋没有采用焊接封闭的方式,这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配筋的
构造设计没有按照相的设计规定,没有按抗震规范的要求,对框支柱和框架柱、箍筋进
行全面的高度的加密的处理。另外,在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
缺少了不规则与规则结构的准则,失去了划分定量的准则,也没有针对不规则结构进行
相应的规定,仅仅对规则结构的准则进行了规。这样的情况,有些设计人员有时听任建
筑师和业主的要求,往往容易造成结构规则性非常的难以把握,所以,在钢筋混凝土结
构设计实际工程中规则性错误大量的出现。
4、抗震加强措施
4.1加强连接体结构的抗震措施
在抗震构造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1)连接体及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提多一级;
2)楼板厚度增大到150mm,加强连接部分的周边板配筋,双层双向贯通布置,并加强边梁的配筋及构造;
3)加强连接体最底层构件的配筋;
4)加强连接体下面两层的设计,指定其为薄弱层,放大地震力。
4.2抗震等级的设计
高层结构的抗震等级的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震发生状况,按照百年一遇、两百年一遇的标准来设计,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提高抗震等级。当本区域的抗震防烈度为6~IJ8度时,抗震等级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一度。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其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所采用的搞震等级,主要考虑到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因这三个因素不多而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一般来说,高层建筑都是有地下室的,当高层建筑把地下室顶层作为其嵌固端时,这时地下室的搞震强度就应该与整体结构完全相同,否则仍然会对整体建筑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地下室的搞震等级可以稍微降低一下需求,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总而言之,高层建筑钢混结构设计要从竖向和平面的结构设计、抗震等级多方面的角度来分析,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如果仅从混凝土的构造要求来说,例如钢混立柱,对房屋高度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同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者钢管混凝土柱,也就是说要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高层建筑结构中,其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1倍采用。另外,对于高层建筑物混凝土的质量也要有较高的要求,我们要增加一定的添加剂到水泥和石灰中,用来增强混凝土的配筋率。同时还要高湿度的养护,以保障混凝土部件的不变形。概言之,只有科学的结构设计、严格的操作规范和高质量的标准要求,才能有合格的高层建筑。
结束语
总而言之,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设计工作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真正确保设计质量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丽巍.施工管理的有效实施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2007,
一、普高会考的实施特点
1“.标准参照”的测试性质。教育测试一般分为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标准参照考试是以能力标准水平对测试结果(分数或等级等)进行解释,侧重于能力标准与测试结果对应性,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既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试,无论何时何地420分及以上才能定位合格等级。福建省普高会考具有明显的“标准参照”的测试性质:一是《方案》规定测试标准依据新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二是试卷命制依据每年颁布的以能力为取向各学科考试大纲,2014年普高会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就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六项能力对应为A、B、C、D、E、F六个能力层级,且考试大纲内容的各部分分别规定了学生要达到的能力等级要求,并制定了相对明确的各等级要求对应的学习结果,如: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为C级,其学习结果表述为“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便于试卷命制人员根据标准命制试题。
2“.科学合理”的等级认定。福建省普高会考较为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测试分数(段)判别普高会考各科目的等级,如,85分以上对应A等级、70-80分对应B等级,相对比与安徽省等省按照按照学生普高学测结果在参测学生中的排名比例划分学生普高学测的等级,更加能够体现标准参照测试的性质。二是学生多次参加普高会考,其会考等级按照最高分数对应认定相应的等级,对比河南省学生参加普高学测科目会考等级最高认定为“合格”,就显得更为科学。三是将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考试或竞赛获奖纳入普高会考等级认定,如:《方案》规定“普通高中学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一定级别证书,可以认定其通过对应相关学科的学业基础会考,成绩记载为A等级。在高中学习期间,凡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含与其他部门联合)组织或同意组织的学科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的学生,获奖学科可以免于参加全省学业基础会考,成绩记载为A等级。”
3“.多次可选”的考试安排。与广东、安徽、河南等省每年举行1次普高学测不同,福建省普高会考分别在每年的1月初和6月中旬举办两次,学生在修习完成某科目所有必修模块,并进行该科目学分认定的基础上,可自主选择参加普高会考的时间。学生可有多次机会参加普高会考,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不会显得压力过大。同时,学生每次可自主选择参加普高会考的科目,也不会面临每次参加普高会考过多科目的压力,显得合理,较为人性化。
二、普高会考的实施建议
1.研制普高会考的学业标准。从构成要素上来说,课程标准一般分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标准一般规定了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表现标准详细说明“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所处的掌握水平”,相对内容标准更加具体和可测量。“内容标准起着统领作用,它规定了学习的范围,而表现标准描述了课程内容标准的深度(如难度和复杂度),当内容标准规定的领域是清晰的,而且表现对内容标准的描述也是具体时,评分规则也就明确了评价的内容和难度。”[1]我国普高各科目课程标准也同样包括了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两部分内容,但总体来说,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的内容标准表述较为清晰明确的,而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所处的掌握水平”的表现标准缺乏清晰可测的界定。国家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明确性,表现标准的阐释性,既规定了各省实施课程的刚性,又为各省实施课程预留了空间。当前,福建省乃至全国其它各省,实施普高学测缺乏明确、可测量的参照标准,其每年的实施只能依靠命题专家的经验,难以体现普高学测的标准参照性,也难以为预测监控和改进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只有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细化内容标准,准确描述表现标准,制定符合本省普高学业标准,才能真正有效实施普高学测。
2.提高试卷命制的信度效度。信度即稳定性,试卷的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程度,简单地说即是使用同一组测试题对同一组测试对象进行数次测试,测试对象分数的稳定性越高,表明测试题信度越高,反之如测试对象分数呈现忽高忽低的现象,则表明信度越低,体现的是试题难度、测试对象和测试分数之间的关系。效度即有效性,试卷的效度是指测试的目标达成度,即试题是否测量了预设的测量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主要体现了测试内容与测试目的之间的关系。测试信度是测试效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力信度也未必能够实现效度。因此,普高会考对试卷的效度和信度都有较高的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普高会考信度和效度的达成:一是缺乏明确可测量的学业标准,测试目的和测试内容难以对应,限制了测试效度的达成;二是尚未建立基于学业标准能力要求的试题库,学业标准能力等级和测试分数难以匹配,影响了测试效果的实现;三是依靠命题专家的经验命制试题和组卷,测试分数和测试试题缺乏稳定性,测试的信度难以保障。因此,加强学科专家试卷命制培训,提升其命制基于标准测试试题的水平,按照“内容领域或主题的一致性原则、知识深度与水平的适应性原则、内容主题知识范围的对应性原则、内容主题或知识的平衡性原则”命制试题,建立基于学业标准的试题库,根据现代教育测量原理科学组卷,才能有效提升普高学测的效度和信度,真正发挥其监测、评价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主提功能。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文件;技术说明;竞赛规则;评测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7-0075-05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将于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开赛。2013年以来,世界技能组织在德国莱比锡、中国香港和瑞士卢塞恩召开了系列技术工作组会议(Technical Working Group Meeting),并在卢塞恩召开了世界技能组织成员2014年度全体大会(General Assembly),就第43届世赛项目的有关技术说明、技术标准规范、评测策略和竞赛细则等进行了调整,并正式宣布将有18个竞赛项目于第43届世赛中进行综合评分试点。
研究我国即将参赛的29个项目的最新技术文件发现,第43届世赛对相关技术文件进行了较大调整。此外,相关技术文件的调整、新增技能标准规范、部分竞赛项目的综合评分试点、技术翻译随机抽签试点等改革内容,将在今后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竞赛领域及项目。经过评估修订之后,预计在第44届世赛扩大试点范围,并在45届世赛中全面推行。
本文的分析结果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相关竞赛规则等技术文件更新情况,及更新后的文件内容简介;28个项目技术说明更新对比及简要分析;新增内容技术标准规范和评测策略的相关背景及内容介绍;其他评分规则及竞赛相关调整情况分析。
一、世赛技术文件体系
按照对竞赛技术信息的描述层面分类,第43届世赛的主要竞赛相关技术文件体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所有项目必须遵守的整体规则;二是各项目的具体技术文件,如表1所示。
相关文件内容解释如下:
1.竞赛规则(Competition Rules)
对世界技能大赛的基本原则、组织、竞赛项目的数量及项目引入与淘汰机制、可持续发展、健康与安全、专家选手领队裁判等参与者、大赛管理方式、技术说明、测试项目(赛题)、评分方式、奖牌与奖励规则、质量保证、争议及突发事件解决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是组织、实施世界技能大赛最重要的技术规范文件。目前为2014年11月14日的6.0版,竞赛现赛分为两个规则:世赛的组织(For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Skills Competitions)、世赛管理与实施的规则与流程(Ru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duct of the Skill Competitions)。
2.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
道德规范内容相对较为宏观,对如何确保竞赛公平透明、问责机制、回避制度、环境与可持续性进行了规定。目前,官方对外公布的为2014年2月21日公布的1.3版。
3.技术说明(Technical Description)
技术说明为针对具体竞赛项目的核心技术文件。规定了竞赛项目的工作角色和职业范围、赛题开发形式、以及评分方法等重要技术信息。
4.基础设施列表(Infrastructure List)及相关文档(Supporting IL Docs)
基础设施列表包括了竞赛主办方提供设备的清单、型号、乃至制造商名称、设备规格型号等信息,在赛前通过首席专家向世界技能组织提交的资料逐步更新,对于针对性训练、集训设备、工具采购熟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规定了世界技能组织、大赛主办国的职业安全相关法律、规定及认证要求,并对参赛所需穿戴的个人安全防护设备认证标准级别乃至竞赛中的安全操作、检查方式进行了规定。对于竞赛项目所采购携带的设备、工具的使用集训,竞赛中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采购及认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技术说明更新情况
相对于41届、42届的技术说明而言,第43届世赛的技术说明进行了全新改版,其版面、图、文字、表格等均进行了较大改进,各方面变动较大,相关变动情况主要如下:
(一)技术说明新增章节及内容
所有竞赛项目新版技术说明均新增两章,分别为第二章“技能标准规范(WorldSkills Standards Specification,WSSS)”;第三章“评测策略与规范(The Assessment Strategy and Specification)”。
1.技能标准规范
在第43届世赛的技术说明中,将技能标准规范(WSSS)单独作为一章,取代了原有技术说明中第二章的“工作范围与相关能力(Competency and Scope of Work)”。该规范从职业技能培训的角度出发,对构成特定的竞赛项目(职业)的“国际范围内的最佳技术、职业实践方法与惯例”等要素进行了定义,包括理论知识、概念的理解、专门的技能等。此规范将用于指导竞赛项目(赛题)的设计开发以及评测策略的制定。对该职业的国际性的工作角色、职业表现进行定义,包括对选手专业方面的自律(Self-regulation)、认知能力(Recognition)等关键素质、最佳实践方法等。
技能标准规范旨在“有目的性地将世界技能大赛与各成员国、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联系起来,以帮助技能标准规范成为一个稳健的、被全球认可的最佳实践标准,并反映技能在全球经济发展及社会中的变化和多样性”。该规范从职业技能培训的角度出发,规定了构成特定竞赛项目职业国际性实践方法与惯例的要素,即理论知识、理解力、特定的技能等。此规范将指导竞赛项目(赛题)的设计开发以及评分规则的制定,确保最终的赛题既能反映业界的最高水平,也具备在竞赛中实施的可能性,而且评测策略能够兼顾各竞赛环节配分及权重及总体上的均衡。
2.评测策略与规范
评测策略旨在确保技能标准规范(WSSS)规定的内容在评分环节得到正确实施,以反映更多的专业内容、体现技术新趋势、突出专业性,并使评估流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及连续性。2012年8月以来,世界技能组织对标准和评估、实际效果进行了回顾性测评,自2013年5月以来,世界技能组织对评测策略进行了为期三个阶段的开发。评测策略的主旨在于以职业标准为基准、测量(客观评分)与人工评判(主观判断)相结合、评估方法的稳健性、更加注重质量和差异化、在技术文档中的变化、强调专业领队、开发和实践、对不能反映优秀技能的因素加以消除及制约的措施等。其最终目标旨在“确保表现最优秀的选手胜出”。以下为其建议的评测策略的循环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其中,流程各环节主要内容及相关情况如下:
(1)标准(Standards)。标准将作为每个竞赛项目的评估、评分的唯一依据。标准的开发主要由以下几步构成:一是以技术、专业及职业技能形式,确立技能竞赛的内容范围;二是确定在工作角色中构成高级技能的相关要素;三是以权重(百分率)对每一个能力项目,就其相关性及重要性进行标识。在今后的大赛中,将以标准为引领,相关的变化趋势包括:测试项目(赛题)将成为备赛、训练、能力开发和相关准备的基础;评分方案将做出相应调整,以能体现技能规范中的权重(百分率);将对选手的技能进行更全面的考核,即按职业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增加对选手工作组织管理能力的考核。
(2)选择评估方式(Choice of Assessment Methods)。2013年竞赛项目评估顾问报告指出:“部分裁判的偏好、个人品味和主观感受,在专业的集体评判环节限制了专家们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建议在竞赛中应合理地划分主观与客观评分方式,即合理采用测量与判断等评测方法,如通过观察选手是否能按时完成工件,以判断选手是否具备了良好工作组织能力;通过对选手提问话及根据选手的反应及回答,从而判断选手是否掌握了与客户、主管领导的有效沟通与互动等高层次技能。
(3)选择评测媒介(Choice of Assessment Vehicle)。评测媒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测试项目(Test Project)的设计与开发。通过拟定整体框架、通过赛题样本(模板)、引入外部参照标准、实施质量监控、测试项目协同开发等措施,对测试项目进行改进。二是评分方案(Marking Scheme)的开发。评分方案的开发需要严格按照技能标准规范(WSSS),与测试项目同步进行,采用过程和结果评判相结合、客观测量与主观判断相结合、分段评估或集中评估相结合、合理采用整体评估等方法,以鼓励“最佳的技能和表现”。三是选手赛前不能拿到完整评分方案。
(4)选择评测用的技术及辅助手段(Choice of Assessment Technology and Aids)。赛前6个月左右,按照相关指南及现场支持,各项目专家需确定评测方法的实现方法、方式,并进行相应的计划修订,以确保在竞赛环境下正确实施,避免专家们因竞赛环境的压力而出现错误。同时,也要考虑并避免对评估标准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5)质量保证与控制、回顾(Preparati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QAC] and review)。本环节将着重对世界技能竞赛最终的准备、实施、回顾总结等环节进行重点实施,并为下一轮循环流程做出安排。
鉴于在职业教育及培训中的评测是一项复杂、专业性极强的活动,世界技能组织的报告专门提出了“持续性专业知识发展(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这一概念,要求所有专家,尤其是首席专家(CE)、副首席专家(DCE)、裁判长(Jury Presidents)以及相关的特殊职责的专家(Expert with Special Responsibility,ESR),应积极参与、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以确保上述评估循环的实施。同时,需要成员国(地区)对各项目专家合理选拔,并给予相关的培训,确保他们能有效参与到这一持续性专业知识发展中。此外,质量保证与控制(QAC)在2013世赛中开始实施并在今后将逐步增强,基于以下两个环节进行监控:一是评测之前:框架、指南和建议、批准与签发;二是评测中和评测完成后:入门培训与训练、文档与返回体系、监察、抽样、审计、分析。
(二)章节名称及位置调整
原来的技术文件中1.1.2项,技能描述(Description of Skill)更新为“对相关工作角色或职业的描述(Description of the Associated Work Role(s) or Ocupation(s))”。对竞赛工作内容描述乃至职业相关信息有较大篇幅的增加,对技能(职业)的分支领域、应用范围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及描述。
此外,评分方案与测试项目的位置顺序有所变化。新版强调评分方案与测试项目一同开发,故在技术说明先对评分方案进行了说明规定,然后再介绍测试项目。老版则是测试项目在前,评测在后,顺序相反。
(三)内容的进一步规范及调整
首先,新版技术说明2.2部分“技能标准规范(WorldSkills Standards Specification)”替代了老版2.1“能力规范(Competency Specification)”。
其次,新版技术说明格式进一步规范,统一以表格形式列出,各项目的技能标准规范均新增了“工作组织与管理(Work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最后,在技能标准规范中的各项专业能力规定了权重(百分率),从标准层面上对赛题开发、评分标准开发进行规范。
三、评分规则及竞赛相关变动
(一)评测策略(Assessment Strategy)与综合评分试点
1.双重评分(Dual Marking)
世界技能组织的评测顾问珍妮・夏克顿早在第42届德国莱比锡世界技能大赛的竞赛准备周提案中就提出对客观评分实施双重评分,并在第42届大赛中对数控车、数控铣等5个项目进行试点。从第42届世赛开始的连续5届试点,竞赛评测时可以由两组不同的专家对同一内容进行客观打分并比较结果,如果分差较大,将两组专家再次共同评分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在第43届世赛中,将继续保留客观评分子项目的双重评分试点,是否采用双重评分为可选,由担任评分的专家组决定。
2.综合性评分(Integrated Assessment)
第43届世赛将对18个竞赛项目进行综合性评分试点,并计划于2019年完成并在第45届世赛正式全面实施。其中涉及我国的综合性评分试点项目(Integrated Assessment Pilot Project,IAPP)有12个,如表2所示。
此前的评分较为强调尽量利用客观评分,尽量减少主观评分。本次更新更加强调竞赛作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评判,并鼓励选手掌握“行业通用技能”。本届世赛将进一步提高主观评分比例,使之支持专业判断,并探索联合和互相补充的评分方法。
新的试点综合评分将主观评分原来的1-10分改为评判为四个等级即“0-1-2-3级”,对应关系及得分如表3所示。
试点的综合性评分方式可为如下三种之一:对操作过程的观察;对产品或结果的检验;以及对选手进行提问。其最终目标旨在“确保表现最优秀的选手胜出”,评测方式如表4所示。
另外,为鼓励选手在竞赛中按职业角色工作,避免赛前按照评分方案项目针对性训练以及按照评分方案实施竞赛可能导致整体表现不好但得分较高的情况,从第43届世赛开始,选手在赛前不能拿到完整的评分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评分计划摘要。
(二)测试项目(赛题)和评分方案的开发
根据近期技能标准规范和评测策略的实施建议,为了尽可能地反映国际性的最佳实践方法,建议将来的测试项目和评分方案将同时设计及开发。为了适应评估和打分的新模式,竞赛信息管理系统(CIS)也将进行相应的改进或升级。
(三)技术翻译改革动向及试点
在近两届的大赛中,对技术翻译是否对选手存在直接帮助、对竞赛公平是否构成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此前,在2014年6月在香港举行的技术工作组会议上,世界技能组织的技术主任简・斯托克(Jane Stokie)曾提议进行翻译试点:“在2015年,由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方及巴西提供技术翻译。”
伴随着世界技能组织的品牌重建计划,以及相关技术层面相关计划的进行,在第43届世赛中,无论是技术说明内容及格式,还是竞赛规则均进行了全面、大幅度更新,并引入了全新的技能标准规范、评测策略等全新内容。相关部门、我国参赛项目的专家组长、专家、教练等应对此高度关注,在竞赛前充分研读并了解新版技术说明、新版竞赛规则、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渠道与方式,积极与首席专家及其他国家专家保持密切沟通,参与相关讨论及决议,充分了解竞赛相关技术细节,以做好技术相关准备工作,最终在2015年第43届世赛中创造佳绩。
参考文献:
[1]陈晓曦,袁名伟.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技术文件、竞赛规则评分规则变动及相关分析 [EB/OL].(2014-12-19).[2015-01-02].http:///.
[2]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PETITION RULES - Ru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duct of the skill competitions[DB/OL].(2014-11-04).[2014-11-23].http://.
[3]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PETITION RULES -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Skills Competitions[DB/OL].(2014-11-04).[2014-11-23].http://.
[4]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petition Rules[DB/OL].(2013-02-01).[2014-10-22].http://.
论文摘要:证券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信息安全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资本市场的稳定。介绍了维护好证券行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行业信息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国民经济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关系着亿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大局。证券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而信息安全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资本市场的稳定。
目前.国内外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从资本市场看,近年来,随着市场快速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市场交易模式日趋集巾化,业务处理逻辑日益复杂化,网络安全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水灾冰灾、震灾等自然灾害都对行业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资本市场交易实时性和整体性强,交易时问内一刻也不能中断。加强信息安全应急丁作,积极采取预防、预警措施,快速、稳妥地处置信息安全事件,尽力减少事故损失,全力维护交易正常,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至关重要。
1 证券行业倍息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方面
健全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确保证券行业信息安全的基础。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中国证监会自1998年先后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其中包括2个信息技术管理规范、2个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通知、1个信息安全保障办法、1个信息通报方法和10个行业技术标准。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初步形成,推动了行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
虽然我国涉及信息安全的规范性文件众多,但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立法主体较多,法律法规体系庞杂而缺乏统筹规划。面对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发展需要,行业信息安全工作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缺乏总体规划;二是规范和标准互通性和协调性不强,部分规范和标准的可执行性差;三是部分规范和标准已不适应,无法应对某些新型信息安全的威胁;四是部分信息安全规范和标准在行业内难以得到落实。
1.2组织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模型方面
任何安全管理措施或技术手段都离不开人员的组织和实施,组织体系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核心。目前,证券行业采用“统一组织、分工有序”的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为加强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水平,根据证监会颁布的《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参照iso/iec27001:2005,提出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采用立方体架构.顶面是信息安全保障的7个目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审计性、抗抵赖性、可靠性),正面是行业组织结构.侧面是各个机构为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方式。
1.3 it治理方面
整个证券业处于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下,it治理已直接影响到行业各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良好的it治理有助于增强公司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规避it风险。通过建立it治理机制,可以帮助最高管理层发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帮助管理者处理it问题,自我评估it管理效果.可以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有效管理,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使有限的投入取得更大的绩效。
2003年lt治理理念引入到我国证券行业,当前我国证券业企业的it治理存在的问题:一是it资源在公司的战略资产中的地位受到高层重视,但具体情况不清楚;二是it治理缺乏明确的概念描述和参数指标;是lt治理的责任与职能不清晰。
1.4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上交易系统功能的不断丰富、完善和使用的便利性,网上交易正逐渐成为证券投资者交易的主流模式。据统计,2008年我同证券网上交易量比重已超过总交易量的80%。虽然交易系统与互联网的连接,方便了投资者。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来自互联网上的病毒、小马、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威胁事件,都时刻威胁着行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成为制约行业平稳、安全发展的障碍。此,维护网络和数据安全成为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证券行业各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相对安全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灾舴备份系统,基木保障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但细追究起来,我国证券行业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及灾备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还存存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二是网络访问控制措施有待完善;三是网上交易防护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对数据安全重视不够,数据备份措施有待改进;五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1.5 it人才资源建设方面
近20年的发展历程巾,证券行业对信息系统日益依赖,行业it队伍此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8年初,在整个证券行业中,103家证券公司共有it人员7325人,占证券行业从业总人数73990人的9.90%,总体上达到了行业协会的it治理工作指引中“it工作人员总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公司员工总人数的6%”的最低要求。目前,证券行业的it队伍肩负着信息系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的重任,it队伍建设是行业信息安全it作的根本保障。但是,it人才队伍依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后续教育不足等问题,此行业的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2 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1进一步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
首先,在法规规划上,要统筹兼顾,制定科学的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框架。一是全面做好立法规划;二是建立科学的行业信息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层次。行业信息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初步划分为3层:第一层是管理办法等巾同证监会部门规章;第二层是证监会相关部门制定的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第三层是技术指引等自律规则,一般由交易所、行业协会在证监会总体协调下组织制定。其次,在法规制定上.要兼顾规范和发展,重视法规的可行性。最后,在法规实施上.要坚持规范和指引相结合,重视监督检查和责任落实。
2.2深入开展证券行业it治理工作
2.2.1提高it治理意识
中国证券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it治理理念的教育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会员单位高层领导的it治理培训,将it治理的定义、工具、模型等理论知识纳入到高管任职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中。通过举办论坛、交流会等形式强化证券经营机构的it治理意识,提高他们it治理的积极性。
2.2.2通过设立it治理试点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根据it治理模型的不同特点,建议证券公司在决策层使用cisr模型,通过成立lt治理委员会,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监督制衡的责权体系;在执行层以cobit模型、itfl模型等其他模型为补充,规范信息技术部门的各项控制和管理流程。同时,证监会指定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作为lt试点单位,进行it治理模型选择、剪裁以及组合的实践探索,形成一批成功实施it治理的优秀范例,以点带面地提升全行业的治理水平。
2.3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积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行业监管部门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应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机制,统一部署、组织行业的等级保护丁作,为该项丁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行业各机构应采取自主贯彻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行业要求,对照标准逐条落实。同时,应对各单位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情况进行测评,在测评环节一旦发现信息系统的不足,被测评单位应立即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并实施.且南相芙的监督机构进行督促。
2.4加强网络安全体系规划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2.4.1以等级保护为依据进行统筹规划
等级保护是围绕信息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制度,通过将等级化的方法和安全体系规划有效结合,统筹规划证券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是系统化地解决证券行业网络安全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2.4.2通过加强网络访问控制提高网络防护能力
对向证券行业提供设备、技术和服务的it公司的资质和诚信加强管理,确保其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根据网络隔离要求,要逐步建立业务网与办公网、业务网与互联网、网上交易各子系统间有效的网络隔离。技术上可以对不同的业务安全区域划分vlan或者采用网闸设备进行隔离;对主要的网络边界和各外部进口进行渗透测试,进行系统和设备的安全加固.降低系统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在网上交易方面,采取电子签名或数字认证等高强度认证方式,加强访问控制;针对现存恶意攻击网站的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要采取措施加强网站保护,提高对恶意代码的防护能力,同时采用技术手段,提高网上交易客户端软件使朋的安全性。
2.4.3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
目前在证券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必要时可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意识考核,从行业内部强化网络安全工作。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行业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2.5扎实推进行业灾难备份建设
数据的安全对证券行业是至关重要的,数据一旦丢失对市场各方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美国的“9·11”事件,还是我国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都敲响了灾难备份的警钟。证券业要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自身需要,对重要系统开展灾难备份建设。要继续推进证券、基金公司同城灾难备份建设,以及证券交易所、结算公司等市场核心机构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制定各类相关的灾难应急预案,并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灾难备份系统应急有效.使应急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2.6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证券行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用人制度和机制。积极吸引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到行业巾来,加强lt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注重培养既懂得技术义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促进从业人员提高水平、转变观念,行业各机构应采取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以及内部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考评,提升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技术人才结构的涮整和完善。
关键词:电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调度数据网络安全; 防止恶意破坏和攻击
Abstract: the flood home over power plant power secondary system security protection, is based on the fifth supervisor will order the power secondary system security protection rules, "and" the power secondary system safety protection pla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is system in wujiang river flood company considered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crossing home power plant develo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network safe protection, building an efficient, stable, safe and reliable network. Key is to ensure that the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and power real-time dispatching data network security, the aim is to resist the hackers, viruses, malicious code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the system such as launched malicious damage and attacks, prevent which led to a system accident or massive blackout accidents and secondary system collapse or paralysis.
Key words: the second system safety protective; Dispatching data network security; Prevent malicious damage and attack
中图分类号:U664.1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概述:
为了防范黑客及恶意代码等对电力二次系统的攻击侵害及由此引发电力系统事故,特建立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5]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建设洪家渡发电厂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确保我厂机组安全、优质、稳定运行。
洪家渡发电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添加防火墙、网络安全隔离装置、认证系统等,是为了防范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加强电厂内部网络的安全性,有效的防止不同部门及非法用户跨权限访问,通过独特的加密体系认证,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劫持及篡改,确保了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合法性、安全性。
一、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策略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框架要求电厂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必须按照国家经贸委[2002]第30号令《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的规定》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5]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进行设计。
1.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①系统性原则(木桶原理);②简单性和可靠性原则;③实时、连续、安全相统一的原则;④需求、风险、代价相平衡的原则;⑤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⑥方便性与安全性相统一的原则;⑦全面防护、突出重点的原则;⑧分层分区、强化边界的原则;⑨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⑩责任到人,分级管理,联合防护的原则。
2.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安全防护体系的核心,是安全工程的中心。安全策略可以分为总体策略、面向每个安全目标的具体策略两个层次。策略定义了安全风险的解决思路、技术路线以及相配合的管理措施。安全策略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的依据。
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为:
⑴安全分区:根据系统中各业务的重要性和对一次系统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二个大区:生产控制大区I、管理信息大区Ⅱ,所有系统都必须置于相应的安全区内。
⑵网络专用:建立专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与电力企业数据网络实现物理隔离,在调度数据网上形成相互逻辑隔离的实时子网和非实时子网,避免安全区纵向交叉连接。
⑶横向隔离:采用不同强度的安全设备隔离各安全区,尤其是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实行有效安全隔离,隔离强度应接近或达到物理隔离。
⑷纵向认证:采用认证、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实现生产控制数据的远程安全传输以及纵向边界的安全防护。
3.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区划分
根据电力二次系统的特点,各相关业务系统的重要程度和数据流程、目前状况和安全要求,将电力二次系统分为二个安全区:生产控制大区I、管理信息大区Ⅱ,不同的安全区确定了不同的安全防护要求,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安全等级和防护水平。其中安全区Ⅰ的安全等级最高,安全区Ⅱ次之。
在各安全区之间,均需选择适当的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隔离装置。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必须采用经国调中心认可的电力专用安全隔离装置。
在安全区中内部局域网与外部边界通信网络之间应采用功能上相当于通信网关或强于通信网关的内外网的隔离装置。
4.业务系统或功能模块置于安全区的规则
根据该系统的实时性、使用者、功能、场所、在各业务系统的相互关系、广域网通信的方式以及受到攻击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将其分置于两个安全区之中。
实时控制系统或未来可能有实时控制功能的系统需置于安全区Ⅰ。如:机组监控系统,实时性很强。用于在线控制,所以置于安全区I。
电力二次系统中不允许把本属于高安全区的业务系统迁移到低安全区。允许把属于低安全区的业务系统的终端设备放置于高安全区,由属于高安全区的人员使用。
某些业务系统的次要功能与根据主要功能所选定的安全区不一致时,可根据业务系统的数据流程将不同的功能模块(或子系统)分置于各安全区中,各功能模块(或子系统)经过安全区之间的通信来构成整个业务系统。
自我封闭的业务系统为孤立业务系统,其划分规则不作要求,但需遵守所在安全区的安全防护规定。
5.安全区之间的横向隔离要求
在各安全区之间均需选择适当安全强度的隔离装置,尤其在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间要选择使用达到或接近物理强度的专用隔离装置。具体隔离装置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网络安全的要求,还需要考虑带宽及实时性的要求。隔离装置必须是国产设备并经过国家或电力系统有关部门认证。
洪家渡发电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结构拓朴图
三、我厂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实施方案
二次安防网络安全设备放置于监控机房专用机柜,电源使用监控系统UPS电源。
1.设备柜上分布情况
2.设备配置命名
设备命名规则按照简单,直观,整体性,逻辑性,并充分预留的原则,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方法,洪家渡电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程的设备命名如下:
3.端口描述
为便于识别和维护,定义VLAN和VLAN端口、物理端口描述的规则如下:
交换机之间互联用VLAN、VLAN接口的描述规则为:description to-设备名称
例如:本设备连接到纵向加密A,VLAN接口的描述为:description TO-ZhongXiangJiaMi_A
交换机连接服务器或者用户的VLAN及VLAN接口的描述为:Description服务器名或用户组名
例如:本VLAN连接远动系统EMS,描述为:DescriptionEMS
4.路由协议部署
路由协议用于学习和维护路由,为网络通讯提供最佳路径,路由协议选择原则如下:①开放性和标准化:必须使用国际标准的路由协议,保证网络的开放性,支持不同厂商设备的路由互连。②可扩展性:使用的路由协议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能够支持网络规模的持续增长。③支持数据分流:路由协议应该支持灵活的路由策略,通过调整路由策略,可以实现数据分流。④安全性及稳定性:必须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必须中,不被非法者劫持或篡改。
基于以上四点选择原则,洪家渡发电厂电网调度二次安全防护改造工程宜采用BGP+OSPF+MPLS-VPN的路由结构体系,结合BGP和OSPF各自的优势,非常容易实现数据分流,通过MPLS-VPN构建出一条虚拟隧道,使得业务间建立安全的通信链路。
⑴省调度网
省调度网使用BGP路由协议。
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调度网的路由器与洪家渡发电厂电网调度二次安全防护的路由器之间建立eBGP邻居关系,相互交换路由,eBGP路由边界在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调度网和洪家渡发电厂电网调度网路由器上。
⑵局域网
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调度网、洪家渡发电厂电网调度网与省调度网路由器相连,使用OSPF协议。局域网的CISCO 2800为局域网与省调度网的路由边界点,负责OSPF与BGP的路由再。将BGP的路由导入OSPF,使局域网学到外部路由,同时也将OSPF 的路由以network的方式导入BGP,使省调度网学到局域网的路由。
为了深入研究表现标准,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发展中心与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合作制订了新标准计划(New Standards Project)。新标准评价系统创立者为劳伦・雷斯尼克(Lauren Resnick)、马克・塔克(Marc Tucker),参与人员包括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国内一线教师。标准制订的依据为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全国英语教师协会、全国研究委员会制订的内容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对美国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在英语、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方面的能力表现标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划分。其过程是对学科领域中的能力进行了能力分级,其次将每一种能力划分不同的亚能力层级,并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详细表述。新标准评价系统由表现标准、随机考试、学生档案系统组成。该标准严格按照各权威机构有关课程标准的标准或原则来制订,目的是使得表现标准严格、达到世界级水平、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程度、为学生达成要求提供公平的机会。同时,该表现标准紧扣教学实际,相对较好地描述了各内容标准应达成的程度,受到了学校、教师欢迎,现已被全美20多个州采用。
一.美国语文阅读能力表现标准的特点
《表现标准:英语、数学、科学、应用学习/新标准》(Performance standards:English language arts,mathematics,science,applied learning/New Standards)作为新标准计划的研究成果分三卷详细呈现了小学、初中、高中表现标准的两个组成部分――表现说明、作业实例及评注。[2]表现说明描述了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及如何显示他们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力表现说明对应于通用评分规则中某个特定等级及描述。作业实例是对学生完成某个相应表现性任务的具体表现,它很好地说明了学生在此知识点上的表现水平;作业实例的评注阐明了能力表现说明是如何在这份作业中得以反映。
(一)对能力结构详细的分解。“能力表现说明”说明了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及应如何显示他们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小学英语能力表现标准部分以国家英语教师理事会和国际阅读协会开发的内容标准为基础进行开发,将英语能力分为:E1阅读;E2写作;E3说、听和观察;E4英语语言的规则、语法及用法;E5文学。以E1阅读为例,“阅读能力表现说明”在以下几个方面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操作依据。
1.阅读能力类别的划分。阅读能力被划分为五种类型:E1a广泛涉猎性的泛读;E1b专题研究与比较的精读;E1c信息理解与处理的专业性阅读;E1d大声流利地阅读。
2.阅读能力亚层级的划分。每一层级的阅读表现标准除了标准说明以外还包含有不同数量的亚层级。例如:E1b学生阅读和领会至少4本关于一个问题或主题的书(或相当的读物),或由一位作家撰写的4本书,或同一风格的4本书。
提出有保证而又负责任的有关文本的看法;
为自己的看法提供精细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将这几篇文本放在一起,就主题、人物、观点加以比较和对照;
对这些书的内容进行有洞察力和合理发展的联想;
评价作者的写作策略和技巧要素。
E1c阅读和理解信息材料以领会和体验写作过程与口头表达,是对信息理解与处理的阅读提出的要求。
复述或概述信息;
联系知识和经验;
拓展思想;
联系相关专题或信息。
以上能力亚层级的划分表现了标准期望学生掌握的全部能力,它更能够反映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能力的内在机制,蕴含了能力习得过程的特点和阶段转化的条件,是标准对能力跨度的充分体现。
(二)对不同能力要素明确的描述。学生阅读了什么、如何表明其阅读成效,在“能力表现标准”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例如:E1a学生可能会根据要求进行阅读25本书,其例子包括:
保留阅读作品的批注列表
生成一个阅读日志或日记
参加正式和非正式的书会谈
E1d学生可能会通过以下方式作为大声流利朗读的证明,例子包括:
为同行或年幼的孩子朗读
参与读者剧场制作
录音带或录像带记录朗读
以上呈现方式对学生“能做”什么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业成就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检验的依据,以促进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业成就。
(三)具体的活动例子。能力表现标准的作品实例部分是以证据为中心的标准呈现方式,是从证据中推导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的依据,即能力习得的推理过程。从本质上说,学生对项目或任务提供的呈现作品可以作为分析标准以及心理测量和其它有效性分析的因素,以此建立具有完整性与科学性的表现标准。以《我的生活就像一匹海马》这一“作业实例及评注”为例作具体说明。“作业实例及评注”包含以下几项:
1.作业要求。在长达一个月时间内收集海洋的各方面知识,要求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报告,在报告中学生可以选择从海洋生物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完成本作业的条件。学生根据如下条件完成该样本:
√独立完成 小组完成
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有教师反馈 有同学反馈
有时间限制 √有修改机会
表1 学生完成作业的条件
3.对照能力表现标准,确定期望达成的标准。本作业实例显示了“能力表现标准”中的下列标准:
E1c阅读:阅读和理解信息材料。
E2a写作:产生一个报告。
E4a语言规则:对英语语言规则 有基本的了解。
表2 期望学生达成的标准
4.展示学生作业作品实例(略)
5.详细说明通过本次作业所期望达到的标准及其相应的作业评注。“作业实例”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综合性。编者在编辑这些实例时并没有对作业加以修改,而是以原生态的方式编选了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作业作为实例。同时,作业实例还可以反映出多种能力的映射。如上例,既反映了阅读能力又反映了写作能力和英语语法规则运用能力。而“评注”作为评价的依据和评价结果,具有指导测量、教学、使标准与测量相一致的特点,进一步引导教师理解标准的实质。
二.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存在的问题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质量的评价可以发挥反馈作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当前的阅读能力评价往往在科学性和客观性上不能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造成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缺乏科学具体的表现标准。从我国语文标准的描述来看,它是一份完整的内容标准,但是缺少表现标准。于是,我国课程标准未能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智能理论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评价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例如,我国学生在国际评价项目PISA阅读试题项目中表现出高分,但是从“积极参与阅读”项目调查问卷中却反映出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过程中过多强调了阅读的应试功能,而忽略了阅读素养的综合考察,例如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和培养出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绪态度、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
其次,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从单纯的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是课程改革一大挑战。我国现阶段很多教师为测量成绩所采用的学业测验大部分是教科书中心主义。虽然教科书比较有效地达成了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家长等方面对于考出好成绩的目标,但是教科书只是课程解读的技术路线。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设计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手册等多种评价方式。
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虽然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价和检测的理论已经相对成熟,而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却没有相对成熟的实践方法,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显得非常模糊,不能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一个完善、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表现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缺乏对阅读能力结构的解析。具体到语文学科中的阅读能力结构体系就显得更为模糊了。在2011年澳大利亚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标准的总体结构划分为语言知识、文学阅读、阅读技能知识;[3]2014年英国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标准的总体结构划分词语阅读和理解性阅读;[4]美国2010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标准的总体结构划分文学文本阅读、信息文本阅读、阅读的基本技能知识。[5]从国际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应该尽早研究制订阅读能力的核心结构,并加以详细解读。为了进一步确定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目标的前提是应该明确阅读能力的核心智力动作是什么,这些核心智力动作是通过什么样的外显行为来体现的,进而通过对不同行为表现的分析确定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另外,阅读活动是一项个体活动,只有寻找到最基本的,不随阅读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能力因素,才有可能进行准确的评价。
三.美国阅读能力表现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系统;网络体系结构;B/S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通过需求分析尽可能准确的了解用户的情况和需要,从宏观角度调查、分析用户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中设计的系统是一个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教学评价、收集评价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应用系统,它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任务等制订相应的指标和标准。系统用户设有学生、教师或同行、专家(教学督导)、教务管理员四类角色,如图1所示。
它们各自完成相应的管理和使用功能,其中:
⑴学生:根据学校教学进程安排,一般是在每个学期末通过评价系统进行无记名评分,学生只能对本学期所学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一次评价所有或部分教师,一名教师只能被一名同学评价一次。评价数据提交到服务器后只可查看不可更改。
⑵教师或同行:教师可以查看本次和以前的评教数据,但看不到评教者的个人信息。评教数据只有教师本人以及有权限的教育管理员可以查阅,并且查阅的只是根据评价结果计算出来的各种统计数据,让教师对其所讲授的课程和教学质量有着深刻的自我认识。同时,根据系统权限设置,教师也可以以评价者的身份对其它教师进行网上同行评教。
⑶专家(教学督导、领导):通过内部账号登录评价系统,可以对受评对象进行不记名评价,可以查询个人历史参评记录,还可以对受评对象填写评语。
⑷教务管理员:即具有系统使用的最高权限,可以对用户管理、评价指标,评价方案、评分规则、评价统计、修改评价等进行设置和管理;可以查询所有教师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结果统计出各种所需要的数据。同时系统管理员还是联系系统其他用户的纽带,督促其他用户完成评价,对于评价结果直接学校领导反馈。
系统要求所有用户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根据系统设置的相应权限选择相关功能模块进行无记名评议、投票或查看。评议或投票结果由系统自动根据设定参数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其评价系统的总体业务功能需求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从控制不同身份用户权限的角度从发,以增强安全性与保密性。在进入系统评价前,先要进行用户身份验证,由管理员身份的用户在登录系统后,对评价的测评指标、评价的参与人员、评价的权重、类别等进行相关的设置。
2 系统设计
2.1 体系结构设计
教学评价系统是基于校园网上相对独立的运行的子系统,对于教学评价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借鉴了Microsoft公司推荐的分层式结构,结合笔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编码习惯,本系统采用基于B/S多层体系结构。系统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分别是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以及若干相关服务层,每个层分别负责相应的功能。
采用分层结构,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使得系统在各层次上的组件能单独更新而不用考虑其它层次, 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某一层,可以很容易地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因此,系统维护更方便,代价相对低得多。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使得软件开发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有利于标准化及各逻辑的复用[1]。
2.2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结合高校的教学特点,从系统评价主体的角度出发,将系统划分为用户身份验证模块、学生评教模块、教师(同行)评教模块、专家(督导)评教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2.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与规划在整个系统中起到了存储评价数据、统计、汇总、分析数据以及查询评价结果的重要作用,也是协调各功能模块的重要桥梁。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效率和扩展性[2]。
本系统中信息量多、数据量大,在系统数据库设计中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课程信息表、教学任务表、评价信息表等多个数据表,在设计数据表时充分考虑运行环境的便利性以及数据的共享性,本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 2005系统作为后台数据库,利用其强大的SQL语句,在各种基本表的基础上生产各种视图及建立各种存储过程。
3 系统实现
3.1 教学评价系统算法的数学模型
依据教学评价系统的指标和评价等级分别建立评价指标因素集合F和评价等级集合C。教师教学的评价因素可分为以下:
一级因素:F1,F2,……,Fn
二级因素:
为使简单快速对评价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分为五级制,即:优秀、合格、中等、良好、不合格。
C={优秀、合格、中等、良好、不合格}
评价因素F到评价等级C的模糊关系矩阵为因素评价矩阵:
其中rij=μR(Fi,Vj),(Vij∈[0,1])是第i个因素Fi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权重就是各因素对教师工作的隶属度,人们对定性事务的评价是希望越准确越好,因此权重十分重要[3]。
评价指标权重:B=(β1,β2,β3,……βn)
评价指标集合:F={f1,f2,f3,……fn}
评价等级集合:C={C1,C2,C3,……Cm}
即C={优秀C1,合格C2,中等C3,良好C4,不合格C5}
根据以上给出模糊评价矩阵:
将评价指标权得集合 与关系集合 进行合成运算:
其中,i=1,2,3,……,m;j=1,2,3,……n。
由于教学评价过程中,包含很过多层次,多因素,每个因素又包含若干个子因素,因此因素要分多层多级进行评价,从最低级开始,逐渐向上,一直到最高一级,从而得出结果。
根据最大隶属制度原则,在(h1,h2,…,hm)中最大的数所对的评价等级就是该教师的评价,要算出具体得分,则:
其具体详细计算过程由计算机程序完成。
3.2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3.2.1 学生评教模块的实现
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实现当前学期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教、修改个人登录密码、查看个人历史评教记录等功能。
在学生评教页面中,上边显示当前学生的学号、姓名、系部;左边的工具栏有密码修改、学期任课教师评价、查看评教记录等导航链接;右边为评教操作区,一般是以表格的方式列出操作内容,如对教师评价操作的内容是该学生本学期所修的全部的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及其评价内容链接等。
3.2.2 教师及专家评教模块的实现
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实现对本教研室其它同行进行评教、查看评教结果、查询历史评教记录以及修改密码等功能。
在教师评教页面上,上边显示当前教师的工号、姓名、部门以及系统日期;左边的工具栏有查看测评结果、同行评教、密码修改等教师使用的导航链接;右边为评教操作区,如同行评教页面是根据系统设置的评价方案显示评教内容,由于教师测评时相对比较认真,所以采取直接评分方式。
专家或教学督导的评教方式与教师对同行的评教操作类似,专家或教学督导以根据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全院范围内的所有教师进行听课与评价,并提交评价语。
3.2.3 系统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可在系统范围内进行所有的操作,一般由学院教学主管领导或教务部门直接任命。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以进行系统设置、用户管理、评价管理、数据管理以及其它相关管理。
在系统管理员操作页面上,左侧列出了相应的功能设置的链接按钮,包括:用户管理、指标管理、教评对象管理、教评时间设置、统计计算和数据维护。右侧以图文并茂或表格的形式显示操作内容。如在评价指标设置页面,管理员点击指标管理按钮后,会出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子链接,点击二级指标后出现上图所示的界面,此界面是浏览界面,在窗口的下方有“添加”、“修改”、“删除”等链接按钮,点击会进入相应的功能界面,进行相关的操作。
4 总结
本文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需求分析,确定了参与评价的主体,理清了教学评价的流程,设计了完善的数据库,阐述了所开发评价系统的系统设计和结构,运用UML方法构建了系统主要的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并根据高校教学任务实际需求,完成了教学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评教方案管理、在线评教管理以及评价结果管理等功能。考虑到教师和学生使用系统时的跨平台和多用户等特征,系统采用了B/S模式的三层结构的企业级应用框架,在系统框构具体实现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降低层与层之间的深度依赖关系,采用反射技术及依赖注入机制,实现层次之间的动态无缝结合[4]。
[参考文献]
[1]赵巍,田焱,李正.国内外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5):545-549.
[2]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