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编程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编程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编程学习计划

第1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1引言

 

光化学烟雾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和碳氢化合物(HC)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O3、PAN、高活性自由基、醛、酮、酸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1]。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大气污染物的在线监测项目的扩大,臭氧超标污染的报道屡见不鲜。2015年5月起,臭氧取代PM2.5,成为四川夏天空气污染“杀手”。5月、6月、7月、8月,臭氧都居高不下,成为污染祸首。臭氧污染超标的问题同样也发生在南京,2015年南京臭氧超标已达40 d成首要污染物。现实中,臭氧正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开封作为中原旅游与文化城市,对环境的要求日渐提高。开封市从2013年开始了空气质量6参数的监测与统计。2013年全年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天数为54 d,其中达到轻度污染以上的14 d。2014年全年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天数为20 d,其中达到轻度污染以上的12 d,2015年全年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天数为23 d,其中达到轻度污染以上的12天。臭氧已成为新的重要污染物。因此,分析臭氧污染的特点与来源,更好的防治臭氧污染已迫在眉睫。

 

2监测环境及监测方法

 

选取开封市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河大一附院)进行监测统计。该点位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人口较为稠密,周边为旅游区与商住居民区。站房位于河大一附院4楼顶,采样口距地面大于1.5 m,距站房内有PM10、PM2.5、SO2、NOx、CO、O3及气象五参数。污染物监测仪均使用美国ThomeFisher公司仪器。

 

所用监测仪器定期进行标定校准,其中PM10、PM2.5、每周进行流量检查,定期更换纸带,清洗外置采样头及管路。SO2、NOx、CO、 O3分析仪每周进行一次校零和校标,每季度进行一次多点校准,数据审核时剔除异常点,数据均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

 

研究数据采用河南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控系统小时值。变化特征分析利用Excel软件处理。利用SPSS17.1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2015年4月23~5月3日,开封市臭氧污染物连续超标,选取河大一附院站点各项污染物小时均值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几天SO2、NOx、CO、O3、PM10、PM2.5的时间变化趋势。详细见图1。

 

3.1.1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特征

 

由图1可知,在整个污染期间,SO2平均浓度26.99 μg/m3,最高浓度94 μg/m3, NOx平均浓度35.5 μg/m3,最高浓度106 μg/m3,CO平均值1.61 mg/m3,最高浓度3.7 mg/m3,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PM10平均值120 μg/m3,PM2.5平均值65.4 μg/m3,4月28日因为出现暂时的大风扬沙天气,PM10为首要污染物,最高浓度743 μg/m3。其余天数首要污染物均为O3,平均浓度183.8 μg/m3,最高值412 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60 μg/m3)。这是一次以高浓度O3为突出特征的光化学污染事件。

 

3.1.2污染物浓度日变化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污染期间SO2、NOx、CO等污染物日变化呈现双峰型。在0:00~10:00时段逐渐升高,且在7:00~10:00达到一天内的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在18:00~20:00之后逐渐升高,早晨气态污染物的增高可能与上班人车流量增大有关,夜晚SO2、NOx、CO 升高可能由于下班车流人流增加与出现逆温层污染物不易扩散有关。颗粒物PM10和PM2.5多在7:00和23:00左右出现峰值,这主要是白天人类活动增加与夜间边界层的日变化特征造成,夜间出现逆温层,颗粒物容易积聚形成高值。O3呈现单峰型变化。从0:00~6:00逐渐降低,随后迅速升高,在 11:00~15:00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臭氧在8:00~12:00的生成速率平均为25.4 μg/(m3·h)。最快可达到76.6 μg/(m3·h)。这与徐鹏的研究接近[2]。徐鹏对于重庆市的大气污染浓度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O3为单峰型的日变化形式,其中O3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午后16: 00,而NOx及SO2的日最大值则出现在08: 00~11: 00; NO2和PM2.5的日变化模态呈双峰型,有早晚两个峰值。

 

通过分析可以知,SO2、NOx、CO、PM10、PM2.5与O3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SO2、NOx、CO、PM10、PM2.5多在 7:00左右出现峰值,随后降低。而O3则多在7:00左右快速升高,在14:00左右到达峰值,而SO2、NOx、CO、PM10、PM2.5此时多为一天内的谷值,这可能由于臭氧的形成主要由于SO2、NOx、CO、PM10、PM2.5等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说明SO2、 NOx、CO、PM10、PM2.5为O3的前体物。

 

O3生成积累主要依靠NOx循环[3],化学反应方程式:

 

NO2+hvNO+O

 

NO+HC+O2+hvNO2+O3

 

由于晚间NO氧化的结果,已有少量NO2存在,清晨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NO由汽车尾气及其他源排入大气。当日出时,NO2光解离提供原子氧,然后NO2光解反应及一系列次级反应发生,-OH开始氧化碳氢化合物,并生成一批自由基,自由基将NO氧化成NO2,NO2光解产生NO并生成O3,这部分NO( 再生的NO) 将再次被自由基氧化成NO2,依次循环往复,完成NOx循环。臭氧的消耗主要用于氧化NO形成NO2,而此次污染期间NO平均注入量不高,仅为2 μg/m3,臭氧难以被消耗。高温强辐射天气使得NMHC氧化生成大量的过氧自由基,NO2的化学生成量较大,更多的再生NO被过氧自由基氧化,NOx循环次数多,导致最终生成的O3浓度极高。当NO2达到一定值时,O3开始积累,而自由基与NO2的反应又使NO2的增长受到限制;当NO向NO2转化速率等于自由基与NO2的反应速率时,NO2浓度达到极大,此时O3仍在积累之中;当NO2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影响O3的生成量;当O3的积累与消耗达成平衡时,O3达到极大。

 

3.2气象条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气象条件也是导致臭氧污染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将气象数据(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及臭氧小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详细见图2。

 

由图2可知臭氧浓度的变化与风速、温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相对湿度有负相关关系。气温平均值22.47 ℃,多数时间低于30 ℃。相对湿度平均值:64.92%,风速平均值1.72 m/s。风速多数时间小于3m/s。可见此次污染发生在一个高温、高湿、静风的气象条件下。臭氧浓度与温度时间轴变化一致,说明臭氧的变化取决于阳光的强度。紫外线是光化学反应一个重要的条件因素[4]。前体物光化学反应加速,加速臭氧增高。稳定的气象条件降低了污染物的消散,而高温、高湿为一次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提供了条件。

 

3.3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选取2015年4月23~5月2日的大气污染物六参数及气象要素利用SPSS17.1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

 

3.3.1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知,O3与其他污染物均呈现负相关关系。O3与NOx相关性最高(-0.601),与PM10的相关性不显著。与CO、SO2、 PM2.5均呈现显著相关性。结合NOx 、CO、SO2、PM2.5与O3的日变化规律。可以看出NOx 、CO、SO2、PM2.5是O3主要的前体物。

 

O3与CO的相关系数(-0.488)明显低于O3与NOx的相关系数(-0.601),这表明除CO外,NMHC作为大气中重要的还原物种,也是O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之一,由于本监测站缺乏NMHC的观测资料,本研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NOx和CO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 695,两者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可能由于来源同为汽车尾气。2015年的统计发现,开封地区的NOx /CO 基本维持在0. 03 左右,而美国该值约为0.1[5],而汽车燃油中CO不完全燃烧还是比较严重,也给O3污染提供一定的反应条件。据报道,人类活动排放的CO量增加1倍,臭氧浓度增加12%[6]。

 

PM2.5与CO、NOx、SO2均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分别为:0.727、0.475、0.397,PM2.5与O3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性(-0.475),环境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排放的PM2.5,包括扬尘、采选矿、金属冶炼、有机化工生产和餐饮业油烟等;另一方面是二次颗粒物,主要是前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等排放到空气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硝酸盐、硫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造成PM2.5升高。本次研究中PM2.5与CO的相关性高于与NOx的相关性,一次颗粒物对于PM2.5的贡献要大于NOx经光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二次颗粒物。但NOx是光化学反应前体物之一,也是PM2.5的源头之一。很多研究表明,污染日温度高太阳辐射强烈,大气光化学反应异常活跃,有利于二次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的生成,这三者总质量在夏季占细粒子质量的1 /3 以上[7,8]。

 

3.3.2污染物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1中O3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O3与温度的相关性极高( 0.772),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略低(-0.729),与风速的相关性最低(0.219)。可见,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O3生成的重要因素。持续高温期间,由于日照时间长、总云量和低云量较少、气温高,光化学反应尤其活跃,往往容易出现高臭氧浓度值[9,10]。PM10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M2.5与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4结语

 

(1)2015年4月23~5月3日开封市除4月28日外其余天数主要污染物均为O3。O3超标率多在10% 以上,其中5月1日超标率高达30%,4月23日臭氧峰值最高达到412 μg/m3,这是一次以高浓度O3为主要表征的光化学污染事件。

 

(2)O3呈现单峰型变化。则从夜间至清晨逐渐降低,随后迅速升高,在11:00~15:00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臭氧在上午的生成速率平均为25.4 μg/(m3·h)。最快可达到76.6 μg/(m3·h)。SO2、NOx、CO多在夜晚与上午形成峰值。

 

(3)天气晴朗,紫外线较强,加速了一次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相对湿度和风速均较小,静稳天气条件减弱了污染物的扩散。

 

(4)O3与SO2、CO、NOx、PM10、PM2.5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NOx相关性最高,与PM10的相关性最低。O3与CO的相关系数低于O3与NOx的相关系数。结合污染物的日变化规律,可以看出SO2、CO、NOx、PM2.5是O3主要的前体物。 NOx和CO的呈较显著正相关,说明两者的来源相近,同为汽车尾气的排放。

 

PM2.5与CO、NOx、SO2均呈现正相关性,与O3呈现负相关性,说明CO、NOx、SO2为PM2.5形成的重要前提物,O3与SO2和NOx的光化学反应也造成大气中二次颗粒物的产生,导致O3消耗降低而PM2.5升高。而PM2.5中VOC的光解析也可导致NOx、自由基的升高,加速臭氧的形成。

 

(5)O3与温湿度的相关性极高,与风速的相关性最低。可见,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O3生成的重要因素。局地光化学反应为主对O3起增值作用。PM10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M2.5与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开封市此次光化学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稳定的气象环境下气态污染物及颗粒物不易扩散,晴稳天气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O3浓度急剧升高,而臭氧的升高也造成了PM2.5中二次颗粒物的产生,形成污染。因此,减少汽车尾气、工业生产中的NOX等一次污染物的排放是解决城市光化学污染的当务之急。

第2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组织惯例;形成;变化;组织学习

中图分类号: F279.12;F276 文献标识码:A

Stene(1940)[1]提出“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的概念后,组织惯例引起来自管理学和组织学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组织惯例在组织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组织和经济变迁的分析单位。组织学习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对组织惯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而且是解释组织和经济变迁的关键。因此,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对组织惯例的形成、变化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组织惯例的内涵

(一)组织惯例的定义

组织惯例是人类组织的核心特征,Nelson和Winter(1982)[2]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将组织惯例(routine)定义为受规则与习惯所约束的固定行为模式,并且该行为模式常在组织内重复出现,是组织的日常活动。从行为层面,Gersick和Hackman(1990)[3]将组织惯例定义为一种功能上相近,且在既定情境刺激下出现的,而无需再从各种可能行为模式中去选择的制式行为模式。从执行面上,Cohen等(1996)[4]将其定义为组织在环境压力下,为了生存与发展,将所学习到的可执行能力去实践那些需要重复执行的业务。虽然当前文献对于组织惯例的定义存在分歧,但都认为组织惯例是组织相关成员交互行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一种能够重复出现、可识辨认的集体行为的模式(Feldman和Pentland,2003)[5]。

(二)组织惯例的内涵

传统组织理论对于组织惯例的探讨,大部分集中于探讨组织惯例的性质、形成组织惯例的前因与组织惯例所造成的后果,很多学者用三个隐喻形容组织惯例的内涵:第一,将组织惯例隐喻成个人习惯(Stene,1940[1];Simon,1976[6];Nelson和Winter,1982[2]),即组织惯例不需要思考,具有自动机械化的特点。第二,将组织惯例类比成计划或者剧本(March和Simon,1958[7];Cyert和March,1963[8];Allison和Zelikow,1971[9];Gioia和Poole,1984[10];Carley,1996[11];Carley和Lin,1997[12];Levitt等,1999[13]),即执行组织惯例的程序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不需要谨慎的搜寻过程。但是,由于计划需要选择或者决策,因而比习惯涉及更多的程序。March和Simon(1958)[7]指出组织中的多数行为是由执行程序(performance programs)决定的,虽然在执行程序中仍有个人决策空间,但是因为重大的决定已事先有定案,执行组织惯例的过程不需要经过谨慎地搜寻。第三,以基因来比喻组织惯例,Nelson和Winter(1982)[2]认为组织的惯例具有记忆、协调争端等功能,可以作为控制、复制和模仿的目标而很难改变。

综上所述,为了效率最大化,增强合法性、生存前景和减少冲突,组织会使用惯例实现工作程序。从以上三个隐喻揭示的组织惯例内涵来看,无论是习惯、程序还是基因皆具有固定的结构,因此组织惯例是稳定的,具有惰性,缺乏柔性,并且不会因形势而变化,这为人们解释组织为何具有稳定性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然而,近年实证研究发现组织惯例虽然仍重复地在组织内执行,但其内涵不完全是固定不变的。在组织内部,惯例的执行者对于组织惯例具有潜在的改变力量和影响,原先关于组织惯例的三个隐喻不利于分析组织惯例的动态性,不利于解释组织惯例与组织的稳定和变化的关系。新观点认为组织惯例是由行为人与结构两面所共同构建的(Giddens,1984[14];Bourdieu,1977[15];Bourdieu,1990[16]),组织内的某一特定组织惯例含有两个部分,一是特定相关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实际执行行为的组合,二是组织惯例的所有相关抽象概念的组合。组织惯例在新观点中有形式面和执行面(Feldman和Pentland,2003)[5],在形式面和执行面交互影响下形成了双元性,双元性是指组织惯例是其形式面与执行面相互影响下所呈现的集体行为模式(Feldman和Pentland,2003)[5]。

Feldman和Pentland(2003)[5]指出形式面是组织惯例的抽象概念化理念和原则,可能是文件化的标准作业程序,也可能是视作理所当然的共识或是约定俗成的规范,通常以编码外显的方式呈现,或以内隐的方式呈现。组织惯例的形式通常是原则性的,无法将各项作业情况与细节全部包罗。规则是行动的指导,但规则无法决定所有行动(Zimmerman,1982)[17],规则可称为组织惯例的形式面(Feldman和Pentland,2003)[5]。执行面是指特定人在特定时间参与某项组织惯例活动的特定行动。由于组织惯例的形式面通常是原则性的,无法包罗所有的作业与细节。在不同情境下,各个参与人实际所应对的行动以及衔接上下游行动之间,所组合而成的整个例行组织惯例活动不免呈现出即兴式的表现(Feldman和Pentland,2003)[5]。例如,演奏家演奏时(执行面),虽照乐谱(形式面)演奏,但实际所呈现出的风格与韵味可能随着情境或合奏对象而有所不同(Feldman和Pentland,2003)[5]。按照Feldman和Pentland(2003)[5]的分析逻辑,组织惯例以形式面指导和说明执行面,形式面以简约的方式代表一系列复杂而难以清楚理解的活动,而组织惯例的执行面创造、维持以及修正形式面。

二、组织惯例的形成与变化

(一)组织惯例的形成

1.组织惯例形成前。组织惯例包括了形式、规则、过程、传统、战略等,为何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组织惯例,其动机和来源是什么。

(1)动机。动机是引导个人达成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会影响个体何时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效果。如果将组织视为群体产生的单位,也具有动机的概念。组织在设置目标或者环境压力下,为了降低复杂度和不确定性,增进组织效率和正当性,累积组织知识与技术,将促使组织成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而形成新的组织惯例。组织学习与动机密切相关,当组织对当前境况越不满意,改变现状的愿望越强烈,组织学习效果将越高。

(2)来源。组织惯例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来源大部分是员工过去的工作经验,内部知识的积累影响了组织成员对现存惯例的理解和执行,增加了改良式学习,这种改良式学习有利于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外部来源具有多样化,包含了参考、仿照、导入其他组织管理方法和程序、法律法规、教育、外部顾问、学习标杆以及书籍等。企业外部知识的多样性以及现有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补性会影响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效果(Cohen和Levinthal,1994)[18],从而引发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和惯例执行的变化。

Levitt和March(1988)[19]从组织学习的角度解释组织惯例的来源,认为组织学习是以例行性为基础、依赖历史及目标导向。因此,组织惯例来源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直接实践中学习,如在做中学习,但是在直接实践的学习中应预防能力陷阱所产生的学习惰性;第二部分是经验诠释,由个人的推论和判断来解释组织中的典范,由于组织成功的模糊性,使得具有不同目的的组织内不同团体对相同的组织结果做出不同的解释,当错估组织行动与结果间关系时,组织在学习中常会有意外的发现;第三部分是组织记忆,指组织对经验的记录、保留及拾取;第四部分是学习他人经验,组织会通过扩散机制来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2.组织惯例形成中。由外部产生的组织惯例大多数由高级管理者建立,产生单环学习;由内部产生的大部分组织惯例是由中低层管理者建立,形成双环学习。具体而言,高级管理者可以从外部引进新的制度,并且凭借权力,以书面的形式建立组织惯例。然而这种较为严格的书面规定往往在执行时出现诸多问题,组织成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产生妨碍组织学习的现象,如果不能察觉这些因素将增加组织学习障碍,组织惯例将较难产生改变。中低级管理者因为权利较小,所建立的组织惯例多属于成员间的共识。此时,员工拥有较多的自,通过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沟通,较为容易地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改变组织惯例。

3.组织惯例形成后。惯例的具体执行是一种注入行为人专注力的积极努力的实践活动,行为人的实践和反思带动着组织惯例的变化。一个组织惯例的变化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惯例变动的本质动力,没有行为人的实践和反思就没有惯例改变的知识来源,是行为人在具体执行惯例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能动作用;外因,即由于外部环境的冲击而造成的组织危机等,是惯例需要做出变化的信号。

定期审核、固定流程和监督会使组织惯例形式面和执行面较为一致,但是在此情况下会使组织成员的思考与行动趋于一致化,使得员工减少反思与创新,阻碍了组织学习的过程。然而组织在执行面与形式面不一致的情况下更加具有变动性,当组织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会刺激员工产生新的想法以便适应新环境,使得组织惯例能够得到修正或者改变,促使高层次的组织学习。组织惯例的形成前、中与后的框架图见图1。

(二)组织惯例的变化

惯例能保持事物稳定性,惯例行为会产生满意结果,人们不会有意识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March和Simon,1958[7];Cyert和March,1963[8]);同时,如果完成一项任务的模式发生变化将伴随成本的产生。由此可见稳定性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组织评估、比较和分析变化提供了基准。然而惯例产生稳定性这一作用有时候会产生负面效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明惯例并不是不变的,这是由内部动力机制所导致的。因此,组织惯例既有助于稳定也有助于变化,它对组织弹性起了重要作用。惯例的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于变化是惯例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异常或例外现象。惯例能够保持组织稳定性只是一种相对解释,惯例也会发生渐近变化,进而适应新环境。

大量传统研究认为组织惯例变化是由环境压力所致,或者是由尝试提高效率和增加适应性的管理所致,这种观点意味着变化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近期的研究强调组织惯例天生就能产生内在变化,如Feldman和Pentland(2003)[5]认为传统的组织惯例观点不能全面地解释组织惯例的形成,而且对的作用不予重视,进而忽视了惯例的内在变化因素。组织惯例的形成、修正与废止的变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惯例,Adler等(1999)[20]及Greve(2003)[21]指出组织惯例的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1)孕育期,在环境压力下,为求合法性和生存发展而执行一些活动;(2)成形期,具有良好的执行性,在共识下形成组织惯例的形式面,组织惯例正面功能逐渐显现;(3)稳健期,形式面与执行面高度一直,组织惯例正面的效果高;(4)变质期,因环境变化或内在成员改变,形式面与执行面产生不一致,执行中进行修正;(5)废止或修正期,将新的方式形式化,完成例行惯例修正,如果新的执行面与原有形式面脱节,则废止旧惯例。当组织惯例产生变化则开始进入下一个周期,如此周而复始变化。

组织学习在组织惯例变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规则体系的改变,不管是新规则的形成或是旧规则的修正,均是组织学习过程的反映(Levitt和March,1988[19];Nelson和Winter,1982[2])。组织学习涉及新学习探索与旧学习利用两个面向,新学习探索在于促使组织适应内外环境变迁下有所变通,旧学习利用在于促使组织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以增进效率。新学习探索属于前馈的过程,旧学习利用属于后馈的过程。对于组织惯例而言,前馈过程造成组织惯例形式面的形成与演化,而后馈过程则是组织惯例执行面的配合执行,在于发挥组织惯例应有的效率。由此可见前者有利于降低组织惯例的负面作用,而后者则可以增进组织惯例的正面功能。

三、总结

组织惯例是人类组织的核心特征,惯例研究的多学科性及其内涵的宽泛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把组织作为研究对象的组织理论显然不能把惯例看作是个人的习惯、生物的基因或者计算机软件。本文采用了Feldman和Pentland(2003)[5]的定义,认为组织惯例是组织相关成员交互行动的结果,并呈现出一种能够重复出现、可识辨认的集体行为的模式。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对组织惯例的形成和变化展开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组织在设置目标或者环境压力下,为了降低复杂度和不确定性,增进组织效率和正当性,累积组织知识与技术,将促使组织成员持续学习,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组织惯例的来源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来源大部分是员工过去的工作经验,而外部来源则具有多样化,包含了教育、外部顾问、学习标杆以及书籍等。第三,由外部产生的组织惯例,大多数由高级管理者建立,产生单环学习;由内部产生的大部分组织惯例是由中低层管理者建立,形成双环学习。第四,定期审核、固定流程和监督会使组织惯例形式面和执行面较为一致,但是在此情况下会使组织成员的思考与行动趋于一致化,阻碍了组织学习的过程。然而在执行面与形式面不一致的情况下,当组织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会刺激员工产生新的想法,促使了高层次的组织学习。第五,对于组织惯例而言,前馈过程造成组织惯例形式面的形成与演化,而后馈过程则是组织惯例执行面的配合执行,在于发挥组织惯例应有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Stene E O. An approach to a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40,34(6): 1124-1137.

[2] Nelson R R, 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 Gersick C J G,Hackman J R. Habitual routines in task-performing group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0,47(1): 65-97.

[4] Cohen M D,Burkhart R,Dosi G,et al. Routines and other recurring action patterns of organizations: contemporary research issu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6,5(3): 653-698.

[5] Feldman M S,Pentland B T. Reconceptualizing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s a source of flexibility and ch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1): 94-118.

[6] 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M].New York: Free Press,1976.

[7] March J G,Simon H A. Organizations[M].New Work: Wiley,1958.

[8] Cyert R M,March J.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s Academy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Historical Research Reference in Entrepreneurship,1963.

[9] Allison G T,Zelikow P. Essence of decision[M].Longman,1971.

[10]Gioia D A,Poole P P. Script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 449-459.

[11]Carley K 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in sociology[J].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1996,25(1): 3-30.

[12]Carley K M,Lin Z. A theoretical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under information distor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7): 976-997.

[13]Levitt R E,Thomsen J,Christiansen T R,et al. Simulating project work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s: Toward a micro-contingency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J].Management Science,1999,45(11): 1479-1495.

[14]Giddens A.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M].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5]Bourdieu P.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 Nice[M].Cambridge,1977.

[16]Bourdieu P. The logic of practic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7]]Zimmerman M B. Learning effect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he case of nuclear power[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 297-310.

[18]Cohen W M,Levinthal D A. Fortune favors the prepared firm[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2):227-251.

[19]Levitt B,March J 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8: 319-340.

[20]Adler P S,Goldoftas B,Levine D I. Flexibility versus efficiency? A case study of model changeovers in the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1): 43-68.

[21]Greve M S. Sell globally,tax locally: sales tax reform for the new economy[M].AEI Press,2003.

第3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PLC技术 信息化教学 创客教育

PLC技术是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知识覆盖范围广、实践性非常强、逻辑性严密和更新发展快的特点。因此需要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教学设计理念

传统教学大多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没有实际动手能力,完全纸上谈兵,无益于以后的实际应用。面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如何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是做好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笔者在PLC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很多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呈现手段生动直观。信息化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如PLC的工作原理、软元件与电气继电器的功能区别等,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完成知识的轻松建构。

第二,学材丰富。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资源、仿真教学软件、数字影像技术、教学资源库等多种形式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三,师生角色转换。学生学习变“被动”为“自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能够实现由“教师一言堂”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是引导者与支持者,师生共同探讨获取知识。

第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通过QQ群、校园网、手机智能化功能、数字化实训室等创客教育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经验。

三、教学案例解析

以下笔者将以“《用PLC控制的多种液体自动混合装置》教学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案例阐述信息化教学手段在PLC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教材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二年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W生,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即将步入顶岗实习阶段,需要我们营造一个与工作环境相贴近的学习环境;自我学习和自我监督能力差,需要老师引领和指导;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业设计时对抽象的程序编制缺乏兴趣,视为庞大障碍。

2.教学策略及信息化手段应用分析

(1)教学策略。首先,团队协作和良好的6S32作习惯的养成将会贯穿整个课堂。其次,采用双线并行的、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法来设计训练项目,训练学生可迁移的综合能力。结合项目任务报告书,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两种液体自动混合控制的端口安排、主体程序、电路连接和调试等内容的项目A,之后安排学生参照项目A做出加入正常停止和急停设计的项目B,锻炼学生从项目A中的学习,来完成项目B的能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迁移。用具体的工作来训练了一般的能力。再次,运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最后,通过“四阶梯”的知识要点引导,即详细的控制要求分析、顺序控制中功能图的互动设计、步进程序的分段给出和程序修改训练,让学生轻松逾越障碍。

(2)教学方法及信息化手段应用分析。以上运用了兴趣引导法来引出课题,用小组学习法使得团队协作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用探究式学习法来使得学生完成控制要求的分析和归纳、控制端口的列出、控制要求改变后的分析和研究,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双线并行的项目式教学法设计项目A、B,训练学生可迁移的综合能力。

而视频、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编程软件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了教学。特别是通过运用仿真教学软件进行PLC步进指令程序的编制、调试和改进,使得课堂教学突出了重点,也让学生先在仿真环境下模拟调试,减少了后续调试设备的故障率。并且学生通过校园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资料下载、学员交流、学习效果评价,查找相关知识和讨论编程思路,协作式地突破课堂的难点――步进功能图的设计以及编程思路的构成,最后还能够信息化地评价学习效果。

在过去未进行这四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情况下,该内容需要4个课时(180分钟)才能讲授和训练完毕,现在可缩短为3个课时(135分钟)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形象直观,且“趁热打铁”利于学生及时地掌握和消化知识。

3.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笔者在教学中八个地方采用了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第一,课题引入部分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生产的视频和混料罐图片,回忆生产线参观过程。

第二,是通过微课视频观看用PLC控制的多种液体自动混合装置(实验室模拟装置)的运行过程,并由各学生小组根据视频讨论和归纳出控制要求。

第三,各小组根据控制要求,列出I/O分配图和画出硬件接线图,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按“PLC程序设计员”岗位技能标准设计步进功能图。

第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广播软件和PLC的编程软件进行程序输入演示。

第五,各小组利用PLC的编程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平台中的仿真教学软件进行编程、调试和模拟运行的训练。

第六,教师通过现场录播软件进行现场演示接线和线路测试的广播,并引导学生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中查找硬件接线的微课视频以备接线过程中反复参考。

第七,教师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中设置评价表,供学生小组对学习任务进行自评、互评等效果评价,并通过效果评价和小组总结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

第八,在课外教师通过微信群和QQ群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拉近了师生关系。

四、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是以“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整个课堂实践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编程软件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得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小结

通过应用实例,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学中做”理念,也体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创客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逐步得到应用,在信息化时代中与时俱进。

第4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辅助T细胞亚群17;白介素17;炎症;免疫

[中图分类号] R6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009-03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1]。DVT好发于下肢,严重者可因重度静脉阻塞而致股青肿,甚至发生静脉性坏疽;栓子如果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可致命。多数患者晚期遗留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炎症反应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有密切关系[2-3]。辅助T细胞亚群17(Th17)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CD4+T细胞亚群,主要分泌IL-17A、IL-17F、IL-22等细胞因子,尤其IL-17A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4]。研究证实,Th17细胞在介导慢性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但关于其在DVT的发病及病程进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报道尚少见。本实验通过研究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DVT不同发病阶段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来揭示其在DVT的发病及病程进展过程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9月~2012年12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共82例为患者组,其中,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17~89岁,平均52.6岁。根据其病程进展的不同时期将患者组分为急性期组(病程≤14 d);亚急性期组(病程15~28 d);慢性期组(病程≥28 d)。所有选入DVT患者均除外合并有活动性下肢溃疡、新鲜伤口,及严重心、脑、肺疾病,糖尿病及周身其他系统感染者。再选取20例同时期本院体检者中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3~66岁,平均54.5岁。

1.2 方法

1.2.1 主要设备及试剂

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标记的CD4单克隆抗体、藻红蛋白(PE)标记的IL-17A单克隆抗体、藻红蛋白(PE)标记的IL-17A同型对照抗体、细胞刺激剂及固定破膜剂均购于美国BD公司;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购于美国BD公司;1640培养液购于HYCLONG公司,胎牛血清购于杭州四季清公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购于天津澋洋生物科技公司;IL-17A的ELISA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公司。

1.2.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空腹取肘静脉血5 mL于肝素钠抗凝管中,其中2 mL血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3 mL血2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贮存于-80℃冰箱,用以检测血浆IL-17的表达水平。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的百分率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用5 mL PBS液及3 mL含有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分别洗涤,加入细胞刺激剂2 μL及含有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1 mL,置于37℃,5%CO2温箱中温育5 h。洗涤细胞后加入FITC标记的CD4单抗室温避光反应20 min;再次PBS液洗涤,加入250 μL细胞固定液4℃避光反应20 min;后加入1 mL破膜液(10倍稀释后)1500 r/min离心5 min洗涤,重复此过程一次;加入PE标记的IL-17A的抗体,并设同型对照,4℃避光反应30 min;再次加入1 mL破膜液(10倍稀释后)1500 r/min离心5min洗涤,重复此过程一次;洗涤后将细胞重悬于150 μL PBS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2.4 血浆IL-17的表达水平测定

取上述-80℃冻存血浆,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具体操作依据试剂盒对应的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17细胞百分率结果不服从正态分布,以M±QR描述;IL-17检测结果用x±s表示。

2 结果

2.1 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见表1、2。Th17细胞百分率(IL-17A/CD4+T)DVT患者组为 (7.58±5.88)%;急性期组为(7.32±6.62)%;亚急性组为(7.63±4.42)%;慢性组为(7.58±5.21)%;健康对照组为(2.00±0.18)%。患者组Th17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IL-17表达水平

ELISA检测结果见表3、4,DVT患者组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DVT发病机制甚为复杂,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VT的发病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炎症与血栓形成同属宿主反应,炎症细胞对血栓形成有着触发和增强的作用,其分泌的促炎物质可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可抑制纤溶和血栓调节素,使静脉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凝血状态[6]。同时,炎症还可促进血液的高凝状态。在对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研究的过程中,Ferraccioli G等[7]指出,组织学观察血栓形成早期血管壁上有中性粒细胞渗出,随后出现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血栓形成过程伴随急性炎症向慢性炎症转化的过程。深入研究发现炎症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8-9]。炎症反应除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外,还通过一系列炎症介质介导对组织的损伤[10]。炎症促进高凝状态,而血栓形成中的产物也可引起炎症。一般公认TNF-α、IL-1、IL-6、IL-8、IL-10等炎性因子与血栓形成关系较为密切。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的CD4+T细胞亚群,其生物学特性与传统的Th1、Th2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有明显不同[11]。Th17细胞在机体内产生途径不同于Th1、Th2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6、IL-23共同刺激下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而来的[12]。Th17细胞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中IL-17最具特征性,IL-17是一个细胞因子家族,其中IL-17A即通常所指的IL-17,为最主要的成员,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动员、募集和活化、介导和促进炎症反应[13]。Th17细胞通过产生IL-17与IL-17受体结合发挥功能。机体许多细胞如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上均有丰富的IL-17受体(IL-17RA)。已证实,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炎症性肠病(IBD)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4-15]。此外,Th17细胞还与SLE、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等免疫性及过敏性疾病关系密切[16-17]。但Th17细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有无关联性尚少见相关报道。

本实验结果显示:DVT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及IL-17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提示Th17细胞在DVT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一定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是IL-17具有招募和激活炎症细胞从而激活炎症反应的作用,同时IL-17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诱导其他细胞因子产生,参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触发炎症递质释放,从而促进血栓形成。DVT患者不同分组之间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未见一定规律性,提示Th17细胞激活虽参与了DVT由急性期向慢性期转化的整个病程进展过程,但尚不能通过检测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来判断DVT的病情进展及预后。Th17细胞作用机制复杂,其功能活性可随着所在局部环境及其它细胞因子的不同而变化,关于其在DVT不同疾病进展时期中具体作用及调节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DVT的发病及病程进展过程,提示拮抗Th17和IL-17可能是治疗DVT新的手段,为DVT 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实验不足之处在于仅对不同分期DVT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及血浆IL-17进行检测,而关于DVT患者Th17细胞活化及IL-17高表达及其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具体机制尚未涉及,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汪忠镐,张建,谷涌泉. 实用血管外科与血管介入治疗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18-330.

[2] Yang XL. Inflammation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J]. Fascicule internal medicine of overseas,2005,32(7):308-311.

[3] Zhung SJ,Jing ZP,Bao JM,et al.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old age[J].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in Aged,2005,11(2):127-129.

[4] Fischer A. Humman immunodeficiency:connecting STAT3,Th17 and human mucosal immunity[J]. Immunol Cell Biol,2008,86(7):549-551.

[5] Bettelli E,Korn T,Kuchroo VK. Th17:the third member of the effector T cell trilogy[J].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2007,19(6):652-657.

[6] 张玥,刘明,王彬,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促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5):569-571

[7] Ferraccioli G, Gremese E. Thrombogenicity of TNF alpha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defined through biological probes:TNF alpha blockers[J]. Autoimmun Rev,2004,3(4):261-266.

[8] Strukova S. Blood coagulation-dependent inflammation. Coagulation dependent inflammation and inflammation-dependent thrombosis[J].Front Biosci,2006,1(11):59-80.

[9] Minors DS. Haemostasis,blood platelets and coagulation[J]. Anaesth Intensive Care Med,2007,8(5):214-216.

[10] 杨光华. 病理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6-72.

[11] Harrington LE,Hatton RD,Mangan PR,et al. Interleukin 17-producing CD4+ effector T cells develop via a lineage distinct from the T helper type 1 and 2 lineages[J]. Nat Immunol,2005,6(11):1123-1132.

[12] Weaver CT,Hatton RD,Mangan PR,et al. IL-17 family cytokines and the expanding diversity of effector T cell lineages[J]. Annu Rev Immunol,2007,25(5):821-852

[13] Chen X,Zhang M, Liao M,et al. Reduced Th17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correlates with IL-6R expression on CD4+ T cell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1(7):731-742.

[14] Jafer A,Dardalhon V,Sobel RA. et a1. Thl,Thl7,and Th9 effector cells induce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cal phenotypes[J]. J Immunol,2009,183(11):7169-7177.

[15] Annunziato F,Cosmo L,Santarlasci V,et al. 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human Thl7 cells[J]. J Exp Med,2007,204(8):1849-1861.

[16]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772-773.

第5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版,教材原先的编排体系、结构等发生了相应的一系列变化。这也引发了九年级化学教师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的浪潮,激起了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细数新教材的种种变化,均与新课标的理念更为贴切,其中实验部分尤为明显。

一、新课标中实验部分的变化

1.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和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部分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明确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

2. “课程目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了“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课程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并删去了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3. “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了“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4. “课程内容”部分的“科学探究”功能得以强化,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对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新教材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将八项学生基本实验编排到教材相应章节中,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实验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部分知识或实验活动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册第34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要求根据实验记录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而新教材中则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个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表2-1中要求填写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只是作为验证出现。

再如原教材44页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以及文字表达式,而新教材43页中则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提供了实验室制备、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更是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现象、原理,提供了制备、检验的文字表达式;新教材中删去了第6章“活动与探究”栏目“水、蔗糖溶液、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实验。

3. 课本多处增加了有关实验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文字。

三、关于实验教学的建议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中,有三方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二是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各类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去开展并完成课本实验;三是对实验的描述和解释更为详细、真实并增加了人文关怀因素。

面对以上变化,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要求进行授课已经必然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 注重演示实验与强化学生实验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硬件设施与实验室条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学生分组实验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

2. 充分释放实验的探究效应,力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3.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由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4. 渗透安全环保理念,培养良好学科习惯

第6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京翰教育综合介绍

辅导课目: 英语 物理 化学 语文 数学 作文 历史 地理 政治 生物 艺术类

辅导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 初中 高中 小升初 中考 艺考生

辅导时间:周六日 工作日 寒暑假

校区分布: 详情请拨打我们免费课程咨询电话了解,更多师资、费用信息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校区分布:朝阳区、大兴区、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怀柔区、石景山区、西城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58261

如何拨打:先拨打前十位分机,听到语音提示后,再输入后五位分机号,就可以直接和机构老师沟通。

具体地址: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39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0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1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2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3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5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6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7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8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9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0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1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2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3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4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5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6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7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8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9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0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1

部分课程简介:

高一化学一对一辅导课程

课程设置:个性化定制

适用范围:高一

课程特色:本课程立足基础,立足高考,为同学们全面梳理课本知识要点,帮助大家有规律地记忆和学习高中化学的全部知识要点。

课程定位: 1. 深入彻底掌握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2. 以基础知识为纲要,探索高考出题的方向与规律,真正做到学以致考 3. 挖掘解题规律,探索通法通解 3. 挖掘解题规律,探索通法通解

--教学心得

1、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侧重学生基础知识,力求让学生在基础中找自信,在自信中提升;

2、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

找出学生的知识弱点,夯实基础,稳中提高。

3、对于成绩优秀,需要拔高的学生:

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注重分析思路及方法的训练,重点提高弱势项目。

********************************

  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发育有不可多得的帮助,如何才能提高宝宝的记忆力呢?父母可以帮助提高宝宝的记忆力,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宝宝的记忆力呢?

妙招一:适当重复法

第7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有关电脑的知识有许多方面,都有其特点,比如硬件维修、电脑编程、电脑办公、电脑制图、网页制作等。对一般用户来讲,学好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使你成为电脑高手,但是却完全没有必要,你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子机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去哪电脑努力学习相信很快就能学会。

2、学习电脑时要有胆量

在学电脑的时候不能怕这怕那,要有胆量,勇于摸电脑,即使在学电脑过程中放了错误,不要战战兢兢,要勇敢的去使用,软件坏了也没关系,再重新装过就可以,只能你大胆的摸索电脑,最后相信一定能很快学会的。

3、学习电脑要有计划

学习电脑不仅要有学习目标还要有学习计划,制定计划必须是由简到难,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再学习那些高深技术,才不要想一口气吃成胖子,这样才能能快的学会电脑。

4、学习电脑要有理智

有的人在东西的时候喜欢刨根问底,虽然是个好习惯,但是有的人在学电脑时候过于执着,对一个小问题已经绞尽脑汁,未免得不偿失,有的时候有些不会的难题,也可以适当的放弃学习电脑要有理智,才能更快的学好电脑。

5、学电脑要会积累经验

第8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

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需要重视培养自己更多的能力,争取可以多学习一点技能,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因为目前机算计信息技术开始普及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如果对其知识不是很理解的话就意味着已经落伍,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1.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虽然目前很多高中生在学校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但是因为学习效果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存在差异,许多的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还需要提高。就目前的应用来说,主要内容就是对常用软件的掌握,其中,首先必须掌握的就是关于计算机入门知识[1]。比如说:办公室自动化软件Wps或者是Office、操作系统以及一些用于维护计算机的工具软件;还有,针对各自以后择业的方向以及想要学习的专业,可以选取关于专业的一两种软件来进行学习,比如有的学生想以后学习设计,那么就可以学习PS等一类的软件;那些想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财务软件;想要学习土木的学生可以进行CAD一类软件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对自己学习的软件比较熟练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其他软件的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的时,为了可以节省精力还有时间,初学者不应该贪多,最好是避免学习功能重复的软件,也不可以长期的只去学习某个方面的应用软件,这样就会减缓他们的操作技能的提升,让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学习实践是其主要内容,这一点和学生长期以来学习的那些纯理论课程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2]。学习计算机应用主要就是进行实践,可以说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们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动脑创意,动手联系,在进行反复的上机操作当中,让他们可以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达到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的目标。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在学习其它课程的时候将其应用得当,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某一个软件的学习这样是不对的,需要进行多种软件的学习,熟练掌握它们各自的功能然后再将他们进行结合,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软件和软件之间可以相互弥补。

2.不断的进行深入学习

要想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学好仅仅靠培训、教育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在已经拥有的计算机知识的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去让自己更加充实,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3]。学生可以进行自学努力来通过重视理论但是设计内容丰富的二级考试,然后在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硬、软件知识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再进行深入的学习,比如说IT知识让他们争取拿到关于IT类的一些证书,这些对他今后的求职是非常有用的。在进行IT知识选择的时候,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计算机是可以说是一门工具类学科,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如果不可以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来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学习,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因此,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自己以后将要学习的专业来服务的,也就是说要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给力以及专业水平。最后就是要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来循序渐进,让自己的学习范围可以更加开阔。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以上所说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根据自己的计划完成目标,实现每一步的机会除了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及刻苦的努力以外,还需要他们能够把实际操作和所学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可以更好的应用。还有,每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他们也都会有各自的体会以及经验,要多借鉴别人的好的学习方式,汲取他人的一些经验教训,这样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可以让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可以让他们解决在使用软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对现有的软件进行改进。学习程序设计,要重视对一些基本、重要概念的认识,让他们可以对编程思想进行一定的掌握,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际编程的时候对其体验,学生就可以先根据课本上列举出来的例子进行上机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联系,学生就会具有自己的一些创意和灵感,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尝试修改程序,尽量的在进行同一个程序编程的时候利用不同的方法并验证。还有,每进行一段内容的学习,学生就应该设想创造一个程序同时进行实践操作。这样让他们多动手去进行一些程序的开发,从小到大,从而可以让锻炼他们利用编程来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程序设计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不是一味的对别人的设计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也就是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想。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以后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只知道模仿别人的模式,得不到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进行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计算机也不例外,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才几十年的时间,但其已经涉及到了很多领域。发展的迅速以及内容的丰富使得其学习的难度比较大,所以高中生要想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紧跟时展的潮流,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霞.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4):84-85.

[2]马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动机机制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第9篇:编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互助教学;高校计算机;效果分析

推行“互助式”教学法运用,需要教师积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最大热情,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和谐。所谓“互助式”教学活动的宗旨,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互动中,片面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表达欲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展开计算机教学,从而减少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

一、互助教学模式的简介

在互助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计算机术语进行知识点定义的解释。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学生可以使用表格、图形、符号等形式准确地进行语言组织、解释和表述计算机信息点。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操作特点比较突出,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出发,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相关理解。计算机硬件分位主机和外部设备,在互助教学中,学生可以主动去对照课本中介绍的电脑功能分区与电脑实际产品的联系。让学生自己采取行动来进行摸索式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电脑整体部件的影响。

二、提高计算机教学中互助教学实际效率的措施

(一)完善互助教学流程,强化基础理论训练

电脑主机分为CPU和内存两个部分。CPU中的运算器负责一般的数据演算,寄存器负责信息的传递和获取,控制器负责运行主板的正常工作。而主机中的内存包含了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以及高速缓冲存储器,这些都是计算机硬件的存储设备,其中,计算机的内存越大其运行速度也越快。大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虽然比较多,但是他们对其运行原理理解可能并不透彻。在互助式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运行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外部设备中,包括输出设备和输入设备。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和扫描仪。输出设备有显示器和打印机。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功能运用水平。计算机的外存设备包括硬盘、光盘和闪存,网络设备包括网卡和调制解调器。当代高校计算机教学要体现一定的教学深度,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其物理特性,还能够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在计算机实验课中,让学生自主进行硬盘、网卡和调制借调器的安装和拆卸,并且能够维修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将教学理论与运用实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够避免“眼高手低”教学问题的出现。

(二)正确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深度

计算机软件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对计算机系统软件中的操作系统知识进行讲解。操作系统中的WIDOWS、Unix、Linux三种常见的系统,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其数码变成的方法,并且运用系统的特点进行实际操作。计算机语言处理程序有C语言、JAVA语言H VB语言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语言处理程序类型,并且为学生提供课外参考书,加深学生对于处理程序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编写语言处理程序。学生在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代码编程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积极运用周密严谨的思维,全面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课程教育中,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海量性的特点,选取质量较高的“信息传播原理”方面的视频给全体学生放映,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历史了解的需要,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

(三)强化拔高性知识训练,增进师生情感关系

对于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尤其的同学,教师还应该对其进行拔高性训练。采用课外辅导的形式,对一些实用程序的操作方法,如诊断程序方法和排错程序的运行处理方法进行补充介绍,促使高等计算机教学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互助教学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出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是学生愿意学,教师就应该按照其兴趣的发展方向,给予强大而有力的支持。采用“小组攻关”的培训方法,对于高等院校课题小组中的办公软件升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等应用软件方面的教学攻关,可以安排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攻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直接参加应用软件的开发活动,既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够在师生互助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往往会给学校科研小组的技术开发活动增光添彩,教师的专业性指导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通过深化的合作式学习,可以显著增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互助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座次特点,给学生编程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中协同作业,通过双向的讨论与合作,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点理解熟、掌握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交互自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的具体运用于教学任务的驱动相结合,在分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