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

第1篇: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已经明确规定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以及技能的传输,同时也要充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利用情感熏陶、顿悟以及净化等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教师必须以情感教育为主线,贯彻整个课堂,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取情感体验。音乐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能够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培养学生作为音乐情感的教学目标,以此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断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激发学生音乐灵感,从而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真正的欣赏音乐。并且情感教学能够有效活跃课堂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够在情感教学中感悟音乐,这样将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从而来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今来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就是课堂授课涵盖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很多小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度不够,感觉音乐课没有太大的作用,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提起兴趣。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音乐课所涵盖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无法满足小学对音乐知识的需求,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教师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很多学校音乐课的教学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去唱教材上的歌曲,并且生硬的讲解一些知识。这样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十分枯燥,最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乐趣。教师也没有为学生延伸一些课外知识,这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对音乐不够理解,最终产生厌倦的心理。最后就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程度不够,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魅力所在,能够去想象去创造音乐。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这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也较低,导致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不够深入,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阻碍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应用情感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利用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只有融入自身的真实情感,才能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教学十分重要,而教师要利用一定的媒介来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而且情境教学法则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措施,能够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游戏情境,以此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的音乐体验,同时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沟通。例如:教师在进行《小鸟,小鸟》的歌曲讲解时,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掌握歌曲的主体,能够以小鸟为主题,将春天中的阳光、花草以及树木等大自然风景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等,以此来充分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进行图片的欣赏中,其兴趣得到激发,在歌曲中感受到春天的魅力所在。这样学生对教师也会感到亲切,会拉近师生距离,从而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以情动情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去感动学生。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颗爱心,能够热爱自己的学生,从而来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将爱心散播在课堂之上,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亲切的感觉,以此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利用很多方式表达,教师可以对学生一个关切的眼神,去问候关心一下学生等,这样学生都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都会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来去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例如:教师在回答问题中,教师必须要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听学生的答案,并且要给学生以鼓励的眼神。若是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不能严加指责,必须耐心为学生讲解,告知学生错误在哪,从而来促进学生主动改正,避免学生产生叛逆的心理。这样教师将自身的爱心传递给学生,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以及课堂参与度都会得到提升。

(三)利用疑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设置有效的疑问,以情导学,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从而来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在课上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问题的设置也会激发学生的情感,让音乐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雨天等妈妈》歌曲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此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爱,这样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去寻找一些关于妈妈的歌曲以及关于母爱的歌曲,同时也让孩子写出要对妈妈说的一句话。这样学生会主动去收集一些歌曲,能够在歌曲的学习中,不断感受到母爱,并且学生会体会到自己目前的辛苦,从而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品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第2篇: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第一,教学理念

随着新一轮的课堂标准改革的深入进行,健康第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我认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两个坚持,首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坏境下进行学习。其次坚持体育课教学要坚持基本运动技能的传授不动摇,体育课毕竟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是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有效教学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课。

第二,教材分析

排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球类项目,根据《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的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我们确立排球是初二年级的主教材,本学期12次课,本结课是第三次课,属于新授课。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学生动作技能处于泛化阶段,结合学生原有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的3个教学目标为:

(一)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

(二)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技能,通过初步练习提高运动水平。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目标确立后,结合正面双手垫球的 “插”“夹”“压”“抬”的 技术要领,“插”即垫球时,面对来球,垫球时插入其后下部分;“夹”即面对来球双肩内扣,两臂夹紧,前臂外展,形成垫球面;“压”即垫球时手腕下压;“抬”即触球后要蹬地,跟腰,提肩,顶肘。

根据动作要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手腕下压,接球部位准确;难点:四个环节的协调配合。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误:手腕没下压,接球部位不准确,接球屈臂,抬臂时机不对等。

第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还带着小学生的稚气。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但往往又具有一种不顺从性,不愿屈服于传统的“看教师示范――听教师讲解――模仿教师徒手练习――持球练习”的教法。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安排灵活多样的练习,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气氛,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从中受到启示,得到锻炼,要多表扬,少批评。

第四,教法与学法

在本堂课中,除了常规的讲解法,示范法,巡回指导法纠正错误法以外,我着重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学、练习、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探究、主动合作学习的局面。具体的方法我将在教学流程中详细讲解。

第五,教学流程

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将本节课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

开始部分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高中生一般为韵律操,初中生为徒手操,小学生为游戏)。专门的准备活动为三个内容1.原地徒手模仿手形,2.移动中的手形练习,3.自抛自垫熟悉球性练习。

基本部分为了解决这一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此技术,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就是探究式学习。先随机抽取两个学生垫球,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垫不好球,我们应该怎样垫球又平又稳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自主练习。

(二)自主练习,理解知识,就是学生自由练习。学生自由练习5分钟以后,相互讨论,教师再进行集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要垫好排球的动作要领及理解本节课垫球时要做到手腕下压,垫球部位在手腕上10公分的知识目标。

(三)分解纠错,巩固技能,是指各种分解练习。着重采用了4个练习来巩固技能。

1.学生四个人一组垫固定球,一个人持球于腹前,其他三人体会垫球时的“插”“夹”“压”“抬”的技术要点,并相互纠正动作。

2.自抛自垫练习:体会击球点和控球能力。

3.一抛一垫练习:相距3~4米一人抛球,其他三人轮流垫球,再轮流交换抛球,主要体会抬臂动作和用力时的力度控制。

4.两人对垫练习:距离3~4米连续对垫。要求学生随时做好垫球前的准备姿势,并快速启动和移动,保持好合理的位置进行垫球,四人分成2小组轮换进行,先可以是原地对垫再练习移动的对垫。

(四)合作竞赛,延伸课堂指最后的比赛

最后我采用游戏――托球接力游戏。将球置于手腕上10公分处,进行接力跑游戏,确保球在手腕上不掉落。这个游戏可以巩固垫球动作和垫球的位置(手腕上10公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结束部分1.在教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做瑜伽放松练习,让学生消除疲劳,使学生身心得到恢复。2.小结,讲评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扬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指出其不足和缺点,提出下节课的期望。3.安排学生归还器材。

第六、课的教学预计:

第3篇: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师公共课 教育学 课堂教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公共教育学,似乎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对于教师培养质量的追求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学课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

1.对教育学课程的重新审视

1.1课程性质及任务。

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更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教育学教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与实践、教育研究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学》的教学及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教材处理。

根据教育学的课程性质和任务,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将整个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专题:第一部分为理论层面,包含:1.认识教育学;2.认识教育;3.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第二部分为实践层面,包括:4.素质教育与我国教育目的;5. 21世纪的教师与学生;6. 21世纪的课程建设;7.教学工作;8.班主任工作。根据每一专题在教材中的不同地位,设置不同的课时,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2.对教育学教学的再审视

2.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本学期的教学,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专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1]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形式,它以“进步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把公共教育学课“讲活”“做实”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采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效方式,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进行教学的形式。所谓“讲活”是指在忠于原有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知识和现实实际问题,巧妙调整教学内容和结构,灵活把握考试方式方法,使得课程真正吸引学生来学习,让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感兴趣。所谓“做实”是指让公共教育学成为学生真正有用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公共教育学课程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每一专题的教学都是从教育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使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不感觉教育学理论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另外,教育学课程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教学实践的锻炼和指导,在“教学”专题中,安排学生讲课、说课、评课。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基本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并且对于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教研方式的说课与评课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2.2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了08级数教普本、生教普本、音教普本和10级专接本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生物教育两个班七个专业的教育学课程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性格取向,对于教育学的兴趣点和需求都各不相同,尤其是普本和专接本的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面对学情如此复杂的授课对象,我没有一味采用讲授法,而是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普本学生和接本学生的区别在于,接本学生曾在专科期间接受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经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育学学习的印象并不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于案例教学法,搜集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呈现出教育学理论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于教育学理论的理解。而面对普本的学生则结合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的讲授,加深学生对于教育理论的认识,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反思与建议

整个学期下来,教学效果总体还是不错的。学生对于教育学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基本理解和掌握了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能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初步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3.1取消大班制,实施小班教学。

大班教学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大班教学,班额大,专业多,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如何控制好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很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并且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对于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专业的学生。另外,专题式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为师生创建了对话的平台,有利于教学从“灌输”走向“对话”。但是,班级人数多,规模大的这一特点制约了专题教学的落实,使其流于形式。

建议实施小班教学,不超过40人为宜,仅限一个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科进行教育学教学,使教育学课程学科化,我想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改变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2课时不足成为制约讲授法有效实施的瓶颈。

公共教育学课是为了实现高师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目标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课程。按照教育学教学大纲的规定,高校公共教育学的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和班主任工作等几大部分一定要讲懂、讲透,而公共教育学课的课时仅有54学时,教师只能“蜻蜓点水般”地讲授。通过这样短短的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学习,没有人能熟知深奥的教育理论、把握共同的教育规律、掌握高超的教育技巧、形成坚定的职业意识,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无法有效实现,课时不足已成为制约讲授法有效实施的瓶颈。因此,应该适当地增加课时,并且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3.3“教师之师”对基础教育的不了解制约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硬邦邦”的理论晦涩难懂,没有生动的教育实践来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些都源于自己对于基础教育的陌生。因此,教育学教学应该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教师应该定期下到中小学去,做到“走下去”才能“收回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使高高在上的理论真实可触,使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3.4功利思想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待教育学课程的态度有待端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学好教育学,不管未来从不从事教育行业。但是每个班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教育学是公共课,学不学都无所谓,来上课只为了多拿一个教师资格证,功利思想很严重。端正学生态度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学校要重视,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学等教师专业课程,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学公共课的地位,重新认识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从课程设置和教师教育制度建设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把教育学当做公共课,产生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待见的思维定势,影响教师潜能的发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要端正学生的态度,首先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机制。

第4篇: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能力教育 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痼疾是显然的。受限于书本和考试,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枯燥无聊。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传统道德修养的应试教育,在人格的养成上也是有缺陷的。大学语文在丰富课堂,活跃思维,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文修养上,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与发展机遇相随的,大学语文也面临尴尬处境。窘境之一是从重视到忽视,从主要到次要。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基础学科和主要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都是重要的一科。进入大学后,作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主要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设,课程性质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一般是几个小班的合班,在多则上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上课。大学语文虽然还会安排考试,高分虽不易,及格应该是没问题的。从课时安排、课程性质、上课人数多上都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

窘境之二,大学语文教什么?课程名称是对课程本质属性的揭示,作为概念的课程名称应有其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语文”的直接语源是“语言文字”(“言 语文字”)。“语文”之“语”指口头语,“言”和“语”所指有异,所谓“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虽都属口语,但涉及交流则多用“语”;“语文”之“文”则指文字,一般指书面语,但深究之,此“文”,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以及“连缀成文”的文字,而“连缀成文”的文字通常指文字的一般运用(即“文章”),所谓“集诸句以记事物之状况,表现其意思而使之成为篇段者,谓之文。[1]亦即:语文=口头语言+(文字+文章)。但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定义。叶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实际上指母语)教育思想的最大问题是把丰富的语言、文学内涵抽空,干瘪成一种粗糙语言文字工具。”[2]从“语文”成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之日起,对这一课程争议不断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这也是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的主要缘由。于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有的侧重中国古典诗词;有的侧重西方文学;有的侧重语言学;有的侧重应用文写作……什么都可以教,仿佛大学语文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窘境之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为了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少大学纷纷行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大学组建了国学班,东南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网络课程,湖南城市学院开发了中国大学语文教学网,设有“语文常谈”、“实用写作”、“教研基地”、“名作欣赏”、“在线作业”等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教改研究亦积极踊跃。迄今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就有上百篇,硕士论文也有15部之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2004年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的文章《“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提出大学语文应“兼顾工具课,突出理论知识性”,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3]史灿方2007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要求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大学语文如何开、大学语文如何考上,理清大学语文改革思路。他认为大学语文开设目的重在解决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主要是运用语言的背景知识)修养。大学语文如何开上,教材方面,选文要在“精”字上做文章,须注意一要避免与中学篇目的重复;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

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

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

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注 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2]叶开.百年母语教育一直走在歧途上[N].东方教育时报,2013.10.29.

[3]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