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历史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教学研究

第1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引言

新课程改革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而且教学方法以及手段都有了新的创新和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工作做好,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1.目前我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羁绊了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虽然我国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一直是历史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的向学生讲授知识点,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被动的学习,严重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能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说,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羁绊着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发展。

1.2历史教学气氛和历史学习气氛不够浓厚。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是一门副科,在高考成绩中占的比重比较少,很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工作重心放在语数外上面了,对历史教学的关注力度远远不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态度,造成高中历史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极大的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不仅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重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历史缺乏了学习的兴趣,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是徒劳枉然的。

1.3学生本身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历史虽然是文科考生高考中必考的科目,但是由于历史是一门副科,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历史的学习只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部分的历史课下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根本不认真用心的去完成。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1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引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来带动学校的发展,以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参加一些专业化的培训,比如说研修或者进修等等,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还要明确新课改的方案,尤其是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点要求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之后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新课改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给学生作相应的有关新课改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新课改方案有一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的学习能够心中有数,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授课。

2.2教师还要学会灵活的做好备课,在新课改下教师除了要备课本、备学生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活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开设各种特色的教学课程,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综合格式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应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的对学生实施教学,最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到生活当中去,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一样的引导方式,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得到真正传授,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2.3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技能,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质疑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问以及所思、所悟都能够变为他本身的财富,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使得学生能够在质疑中求的发展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插图的办法展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引起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的主题。最终起到总结性并且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探讨中实现自我价值,学习知识。

2.4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单纯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新课改的要求是传统的评价内容、主体、以及评价方法都要改变,注重学生自我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分认定和模块教学为主,学分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共同决定的,模块教学评价就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注重情感过程,而不仅仅是只看结果,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了解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实力,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

3结语

新课改革的教学方式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前进,开发新的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我们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变通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秀辉.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09):156.

[2]包秀侠.如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第2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措施

沈丘一高中自2010年开展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改。两年间,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高校和和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现将笔者在工作中进行历史教学革新的探索与感悟做一归纳反思。

一、《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性分析

虽然目前的新课改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但是不少教学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模式的束缚,对于组织教学依旧不用采用新课改的精神。对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解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深入了解高中历史的特点、主要内容等,帮助教师了解其中的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思想态度转变。同时,对于《解读》研读的加深,还有利于进一步吃透课程资源,创造一定的历史情境,启迪学生领悟历史的变化过程,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

二、新课改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差距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历史在中招考试的时候属于开卷考试,所以初中对于历史等课的教学并不重视,大多数学生只是大致的给学生划定一定考试的范围,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自己亦不重视。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得到初步系统的历史训练,历史的水体系结构不能满足高中教学的要求。因此,开展新课改的时候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甚至连最初级的朝代顺序都模糊不清,如此的知识体系显然不可能对于比较深入的历史理论透切了解。比如,在讲述必修1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之时,就要求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的薄弱,已经成为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

(二)教学内容容量大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

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偏多,必修课每学期在25课时左右,在加上学校选用的是"北师版"的教材,教师如果想透彻的讲述教材,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清晰的了解,教师在授课之时必须要补充大量的内容,内容之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是历史课时一周只有两节,这就导致课程的进度缓慢,教师在补充相关的内容之后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如若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则必要的内容补充就无法进行。

(三)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现实的压力之间的矛盾

新课改主张"以学生为主",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历史教学。但是教学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又会面临"如何引导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保障,在本来就很捉襟见肘的有效课时里,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多余时间来供学生思考探究。所以,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就处于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认知一定的历史规律;同时高中生又会面临着日益紧迫的高考压力。所以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虽好,但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实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使学生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刨除旧有的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种新的学习教学理念。历史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的历史基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对于当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等具备一定的认识,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构建初步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二)教师之间加强合作,革新备课形式

1历史最新的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与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

2强化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历史组成员每周都应集中在一起,为将要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加以讨论,对于如何实现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攻破重点难点以及如何更好的现实教学效果加以讨论总结,并对以前所学的内容的经验以及疏忽之处加以更正等。这样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大致可以得出所要讲习的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然后在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想达到此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让学生融入课堂,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置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开动思维,认真的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并对于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关联体系。

结论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所以需要在理解新课改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正,通过改进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内,获取历史知识,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历史新课改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芳.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08).

第3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师历史教学;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那么在中师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1.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设和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中师历史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比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现在我正驾着能够超越时空的飞艇,带你们去远古游玩,去不去?”短短的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被调动起来了。毕竟乘超越时空的飞艇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况且是去远古游玩。在远古会遇见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这可能都是学生这时很想知道的。这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就会非常有利。学生们带着这样的好奇听老师的讲解,效果肯定是好的。

2.进行目标分层模式的教学

在新时期里,进行中师历史教学必须对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认识透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让中师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给予认识,通过历史材料获得智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模式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毕竟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采用齐步走的方式实施教学,学困生必然会跟不上学习的步骤。故而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中充分地发挥出主体作用。比如我们就以《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可以采用目标分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设置两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目标,主要是以教材内容的掌握为基础,该层次目标所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第二层次目标相对而言要高一些,不仅要掌握教材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对思维空间进行开拓,面向的对象不是多数学生,而是少数学生。比如在进行第一目标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设计好的历史问题板书出来,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来进行阅读,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解决,对学习目标中的难点和重点展开讨论,并归纳和总结。在第二个目标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学生的发言只有有理都应该肯定。通过讨论之后最后进行归纳:人类的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激发学生质疑

在中师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采用激发学生质疑的模式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中师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进行质疑,毕竟质疑是创新的一种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积极创造出质疑的良好的环境,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并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保护。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从质疑到对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一直处于对问题的思考中,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比如在教学《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可能会问:就雅克萨之战结束以后,中国和俄罗斯政府两国之间进行谈判,中国做出了让步,进而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但是课本上为什么说该条约是一条平等条约?作为教师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看书或者查阅网络资料,进而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4.科学设计课后练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主阵地不可置疑,但是除了课堂内,在课堂外同样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完某一历史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比如在教学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以后,组织学生解答:在世界各国中,那些国家是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通过这种具有探索性的课后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采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在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则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5.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重要。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效率就会很高。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这样的一个位置,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在进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方式比较多,如合作探究模式,质疑——讨论模式等。作为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尤其是通过交流合作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结语综上所述,在中师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有必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目标分层模式的教学、善于激发学生质疑,在课外做好科学设计课后练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积极培养,相信只要这样积极地努力,一定会发挥出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吉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中师历史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9):75.

[2]刘玉强.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N].学知报,2010-05-11(D04).

第4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有效性

关于历史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发展状况,虽然教师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思路改进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这些模式导致了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为目的,学生则以死背硬记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使学生爱上历史。这篇文章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对广大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1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好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取得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让历史在新的时代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它可以适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史学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采用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它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时代的演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帮助我们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历史作为初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有其严密的结构体系与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2当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偏差,课堂有效性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广大教师依然把成绩看作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略实践活动,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在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上下功夫,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倡导学生“减负”的当下,这样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让学生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不再为学习知识而感到快乐,课堂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有效性较差,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2.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思维存在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详细的解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去寻找别的可能性,也不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总是要求学生同自己的想法一致。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今天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创新,而不是已有知识的重复,教师的这种教学思维很明显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3.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在课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掌握学生想要什么,学生期待怎样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知识的最大化,让同学们乐意去接受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师备课中,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灌输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

3.2实行历史重现,加强情境教学:历史针对这门学科而言,我们可以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重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温,对于那些历史事件可以有条件的进行回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于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我们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话剧,让学生们去演示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们学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排演一场话剧,让学生在演示那个割据的时代。

3.3实行多样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研讨游戏法、参观日记法、自由论坛法等。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现代科技带来的契机,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但不管是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然后富于它多种形式,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将一些难懂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录制或者在网上搜索有关王朝兴替、大国崛起的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历史上的各类事件和各种人物,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结束语

第5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中学历史;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泱泱中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读史,可以明荣辱,知兴退,是因为历史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更是一种文明的轨迹和延伸、积累和扩展。历史记载着人类活动和发展的进程,历史学科从某种层面来说是对当代的一种总结和映射、启发和创新。中学历史相对全面和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的发展旅程,对于当代中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增强爱国情怀、提升文学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校本研究无论是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都是势在必行的。

一、校本研究的相关介绍

1.主要特征:(1)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教师在通过日常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对之进行探究和经验的总结,形成一套系统、有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2)学校是校本研究的基地,因此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基于学校实际而开展起来的具有“个性”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其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是有所区别的。(3)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校本研究的对象,通俗点解释,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时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校本研究的主体。(4)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研究的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基础和前提。(5)校本性、科研性、人文性、牵引性、依托性是校本教研的五大特性。

2.校本研究的常见开展形式:(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二、校本教研对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校本研究可以使中学历史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大大有利于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缺乏科研含量,往往只是教师经验的累积或受教学大纲的牵引来进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充当了教育教学理论的推广员。校本教研更多的应该是基于不断变化的实际而延伸出来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产物,所以它应该具备创新性。要探索新的理论,构建新的模式,教师在这个创新、突破的过程中,会成功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大大有利于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2.校本教研为中学历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校本教研的对象已由微观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转向中观的学科课程研究和宏观的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大大扩大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使中学历史教师的教研视野和思维有了全新的蜕变。另外,学校也会更注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在服务意识和服务空间上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为中学历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3.校本教研为中学历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集中的教研主体是全区的学校和教师,而不是某个教师的单个力量,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教师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可以大大扩展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再如果有效结合个人反思,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创办特色学校,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全能型的社会储备人才,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目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校本科研的主体,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综合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而校本科研是造就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的新的推进策略,教师也应认清自身的职业特征和职责,强化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立足教学实际,洞悉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为校本教研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对学校而言,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对学生而言,可以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为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因此校本教研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希望相关教育部门引起重视,顺应时代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裴长安,张睿锟.刍议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54-56.

[2]卢海林.新课程下历史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2,7(14):86.

第6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当前历史教学改革已经迈入了全新的阶段,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了培养学生素质和达成教学目标的高度融合,历史教学成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的浩大工程中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将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改进教学流程以实现科学性目标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这样的单一模式为主,虽然知识点教学的目标得到了圆满实现,但是学生的能力发展却没有实现同步提高。针对教学工作中面临的这些问题,笔者设置了科学性的目标,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全面分析,重点改造师生互动环节,让历史教学的流程更加科学高效。笔者在历史教学流程中设置了四段式教学,第一阶段是揭示本节课历史教学的目标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做明白人,知道本节课要达成哪些目标、完成哪些任务,做到心中有一本明白帐,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第二阶段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思考,深入进行研究,获取学习成果。无论是学生独立的思考还是相互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模式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第三阶段是学习成果汇报交流,让每一个小组乃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并且进行提炼筛选,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效果。第四阶段是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以及开展当堂检测,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通过这样的科学流程实现了教学的精练高效。

二、改进教学手段以实现形象性目标

形象性是指教学工作中各种信息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更加全面透彻。教学形象性的提高需要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结合起来,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对教学信息进行拓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就能够产生非常直观的印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提高了教学生动性。例如在《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回顾的真实场景,例如遍布危险的沼泽,空气稀薄、温度低下的雪山等等。前有的围追堵截,后有追兵紧盯不放,还面临着严酷的自然条件,视频演示的情境再次浮现在学生面前,以这些信息化手段让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形象性,对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功能,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

三、改进教学内容以实现思想性目标

以史为鉴,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得到更加正确的引领,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时,立足教材是根本,而要补充和教材相关联的一些资料信息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这一方面历史教学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设计和有效组织。在《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教学中,针对国防建设成就这一方面内容,笔者补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充了大量的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有辽宁号航空母舰劈波斩浪开展军事训练的场景,有一枚枚新型导弹在阅兵式上缓缓经过天安门的场景。除了视频资料之外,笔者还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图表数据,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深情的回顾。在这样的演示中,学生不仅看到的是我国尖端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中国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受欺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得到了升华。强化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这对历史教学成效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圆满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

四、改进教学载体以实现立体型目标

教学活动需要一定形式的教学载体,课堂的载体和课外的载体作用都应当充分体现出来。特别是在课外学习载体的建设方面,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精力,深入分析研究,将学生的生活因素与教学内容理解充分融合起来。例如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教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生活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近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感悟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感悟生活条件越来越幸福。有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对现代生活的一些变化也就能够坦然接受。教师带领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根源,以科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对历史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无论是专题研究活动,还是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都会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之中,有效发挥了课外载体对历史教学的促进和延伸功能,对提高历史教学生动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教学载体的运用,广大教师还要注重精练高效原则,避免劳而无功和形而上学。

综上所述,立足新课改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对照新课改流程、对教学高中进行重新定位,并拓展理念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融合,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罗厚财.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6(05)

第7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本文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法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效性;问题探究

引言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是大多数高中生较为困惑的问题。学生能够学好历史不仅与学生本身有关,还与历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务必要在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以此帮助学生学好历史。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据相关调查显示,高中历史是大多数高中生认为枯燥的学科之一。历史是对前人生活的一种叙述以及评价,学习历史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前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发展过程的由来。多数学生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各个社会阶段涌出的人物英雄事迹、受人唾弃的奸佞小人、神奇而又有趣的科学技术以及表达各个时期世态炎凉的著作等等。但是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却一笔带过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平淡无奇的语言总会让人觉得无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失去了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二、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因素

1.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时间、天气状况、噪音、空气质量、座位位置等自然环境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情感环境等人文环境。例如,如果将历史教学时间安排在上午的话,此时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记忆力较强,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记得比较牢固;下雨天时,由于这样的天气会让人的心情变得忧郁,所以也不是学习历史的好环境。如果某位同学与历史教师的关系较好的话,有可能因此对历史内容感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历史课堂中,如果教室外面不断地传来噪音,学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众多,教师在安排课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2.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领路人,教师的素质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历史教师自己本身对这门学科存在着排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或多或少的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使学生也逐渐排斥历史这门学科,不利于学习。当然历史教师本身人格魅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兴趣,它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历史的乐趣,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更好的学好历史。

3.学生能力

有些学生因为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已经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面对这些并不陌生的知识,可以很快的掌握。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可以快速的消化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内容。对于基础与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当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难以直接记忆的知识,历史教师应该编好记忆口诀,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学习。这些也为问题探究的实行提供了支持。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在课下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或者安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让学生提出希望教师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尽量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

2.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会不时地更新,现阶段已将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组合在内,这会对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不便,让基础差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难度增加。针对这一现象,历史教师要将老教材与新教材内容相结合,将教学资源整合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不改变其本质。新课改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材还设置了选修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但是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将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整合,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3.利用问题探究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历史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历史电影片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向学生讲述历史;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照片,通过这些图片向学生讲述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热情,师生在一起探究中将课堂推向。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历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齐廷博 王志刚 单位:淄博市般阳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2012(1):27.

[2]王淑华.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6).

[3]李炳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10).

第8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微课程 高中历史 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日渐深化,微课便应运而生,成为新教育改革方向――翻转课堂的重要支柱。这种利用PPT及视频教学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程教学、试题讲解、作业评改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一、微课的优点

现如今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受欢迎,这种打破传统教育的微课“翻转课堂”无疑具有诸多优点。

(一)视频简短,使用便捷。

微课程最大的特点便是时间短,方便下载、使用和传播。这充分利用了课堂上零散的时间,仅需几分钟便可完成一次微课教学,让学习时间充裕。短视频也解决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的问题,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能够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掌握。

在传统的精品课程中,教师会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知识繁杂的同时不能保证知识点全面,学生理解吃力,掌握难上加难。微课便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问题或者难点进行讲解,解决存在于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便于知识点的贯穿理解。如在学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中,制作《欧共体到欧盟》微课可有效贯穿世界格局的发展历程。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程视频教学模式可以由学生自主进行观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视频种类及数量,也可自行控制视频速度与播放次数,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查缺补漏,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任务,而非等待教师讲解,将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以上分析了微课的几大优点,接着具体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研究微课的作用。接下来,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微课可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学情调查。

历史学科特点便是信息繁杂,需要连贯性与记忆力。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微课课前预习的任务指示进行预习,在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的同时,自己也能发现需要教师帮忙解决的问题。教师能够真正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制定教学策略,进行高效讲解,让学生思路清晰,全面理解历史知识。

(二)微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微课程是经过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设计并录制的视频,这种方式弱化了教师在真正课程上的主体作用,而是把学生作为课堂中唯一的主体。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受益。

1.在观看完老师展示的微课后,学生从中选取自己的薄弱点、兴趣点,再根据此进行下一步的学习。针对薄弱点或者兴趣点,学生可观看更多这方面的微课,也可与教师交流。这样让学生自我控制学生的进程,利于强化吸收。这真正达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效果,历史教学不再是仅仅听老师讲述,而是主动了解并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培养理解能力,拥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历史课堂中普遍现象是教师讲,学生却大部分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这让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收获甚微,而微课不仅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为课后巩固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通过课后观看微课程进行知识巩固,这有利于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3.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时间不足时教师对于习题只对答案的教学不足。这种囫囵吞枣的方式会加重两极分化现象,学生不懂的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微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练习题录制微视频,让学生的习题疑惑得到及时解决,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微课过程中提高了教师整体水平。

微课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而且对于教师有许多宝贵经验。通过制作微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及与同学的接触交流大大增多。

1.提高教师把握重点、制作教学视频的能力。在制作微课程视频前要求教师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再选择学生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于无形中锻炼多种能力,实现自我提高。

2.提高教师引用史料的能力。历史教学离不开引经据典,常常涉及大量史料的筛选,而微课仅仅十分钟左右,需要浓缩精华知识,这便要求教师选用最具代表性的资料进行解读。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部分时,相关史料数不胜数,但是其中茶叶出口经济和中国丝绸等例子具有典型性,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3.提高教师表达能力。录制视频时,其简短的时间对教师表达流畅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表达流畅,而且要讲解清楚透彻,要求其对所需的讲解话语进行严密组织和精心润饰。这方面无疑对教师表达能力有很大影响。

4.丰富教师知识积累。微课教学之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要求教师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全面透彻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便需要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知识,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吸引学生爱上本门学科。

三、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技术难度较大。

“PPT”式的微课微课,教师不用出镜,制作相对简单,“讲解式”和“情景剧式”微课效果好,但技术难度更大。微课所需要的技术手段丰富,良好的视频效果最好是专业的摄影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拍摄,后期音频的防噪音干扰的技术难度较大,网上下载的视频、抓屏有些分辨率不高,有些有与微课无关的图标、字幕等,这些问题往往是许多历史教师解决不了的,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高中学校缺乏专业设备,更缺少专业人员,技术困难使某些微课出现镜头单一、视频画面、声音不够清晰、配套资源缺乏等问题。

(二)教师设计、讲解难度较大。

微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选题精确,在短短几分钟内准确把握重点、讲解难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精练,声音响亮,语速明快,既要讲得明白,又不能单单灌输,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这对于平时习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对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信息把握难度较大。

微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在预习、巩固、答疑解惑、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完成率都较高,部分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或者因厌倦而关闭视频,或者新鲜感一过就了无兴趣,也不积极参加微课的互动。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把握难度加大。

总之,以往缺乏生气的历史课堂拥有了灵活性,增添了趣味性。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互动,进入历史海洋,达到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以贯彻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在这种模式下获得的经验、积累的知识和学到的技能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存在的问题在微课实施过程中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韩珍.浅谈微课程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185.

第9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 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1.课程实施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小学德育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其中历史事件题材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比重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看此类教材的时候,有一种出于被汹涌而来的历史所淹没,并沉浸在内心的或酸涩痛楚或激越自豪之中,却难以进行教学构想的迷茫境地。

2.师生共长的需要。

一些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没有系统地学过历史,缺乏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教学技能。对学生而言,由于历史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是相去甚远,学生光凭简单的认知,难以激发探究这些史实的愿望。

3.我们的思考。

“历史事件题材的品德内容,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根据现状,本课题研究小组及时组织了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并和学校品德与社会的相关老师开展研究。我们力争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读懂这类题材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探索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历史事件”内容的学习中,提高认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上述理性思考和研究意向,设定如下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及实践,厘清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教学内容体系,研制成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历史事件教学策略,初步建立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体系。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历史事件学习中提高品德素养,进一步树立科学、正确的道德观念。

3.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品德教师对历史事件有效教学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品德教学研究氛围。

三、有效教学策略

2011年版新课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做了调整,把情感目标调整为第一目标,的确,品德教育,只有感动学生心灵,触动学生心弦的教育,才能真正形成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实现真正有效的“知情意行”的道德发展。因此,我们重点进行了历史事件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策略研究。

1.借熟悉事物引发回忆――生化情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主题大多数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经历,从熟悉的事物、场景入手,让所呈现的内容触及学生内心,生化感动体验,实现价值目标。如执教《让我们来寻根》一课,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教师没有停留在书上所介绍的知识,而是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春秋淹城遗址。春秋淹城独有的三成三河形制,那独一无二的独木舟,五花八门的清瓷器,都是学生所亲眼看到过、惊叹过的,离他们的生活较近,所以,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我们的祖先真是太有智慧了!”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熟悉的人、事、物,将更好地架起生活与课程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产生感动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2.借助图片、视频触发震撼――催化情感。

很多历史事物是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只在课堂中凭着一星半点的资料了解,说着一知半解的看法,这样的交流仅仅只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如果将这些事件通过视频等直观方式呈现出来,就必然会达到强烈的震撼效果,对促进内心体验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师执教《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播放了《南京!南京!》中的一个片段,日军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当看到鬼子的刺刀无情地砍向手无寸铁的同胞,当看到无辜的百姓被机枪扫射,当看到小小的孩童倒在血泊中,学生的眼中充满了泪花。其实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何止一个,他们在长达8年的中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数不胜数。那段历史,让学生没齿难忘。学生必将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

3.用具体数据激发认知――深化情感。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当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不够清楚的时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往往让学生心灵震撼。

执教《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

12月15日,2000余中国军警人员被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

12月15日夜,9000余中国市民和官兵被屠杀。[9人逃出]

12月16日傍晚,5000余中国士兵、难民被押往中山码头江边,用机枪射死,抛尸江边。[数人幸免]

12月17日,3000余南京电厂工人和军民被枪杀、焚烧。

12月18日,57400中国被俘军人和难民,先用机枪扫射,再用刺刀乱戳,最后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骨骸扔入江中。

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