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

第1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影响因素激励策略

1.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知识素质

高等教育行业是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对从业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进入门槛高。高校教师的平均学历高于其他任何行业,目前普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才能应聘高校教师岗位。该行业人力资本前期投入很大。高校教师职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不但要有宽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有广泛、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而且随着知识量的急剧增加,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还要求高校教师善于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及多个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知识,实现知识的多层复合,使各层知识相互支持、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才能在科研能力的发挥上、教学能力的应用上显示其强大的支持力。

1.2 岗位综合能力

高校教师职业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于一体,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精深的专业知识。它是高校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②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适应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广泛借鉴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的创新。③较强的科研能力。掌握精深而广博的专业知识是高校教师素质厚重的根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才是高校教师素质的一个根本。对服务社会的高要求需要高校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具有国际水准的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从而对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要求。④很强的学习能力。育人目标调整带来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日益现代化;科研要求不断提升带来的科研能力的增强。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对学习投入的不间断性,而且是知识层次越高人力资本后期投入越大,需要终身学习。这就迫使教师以本专业本学科知

识为主线,紧跟科技前沿动态,主动向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深入,跨入知识新领域,不断用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活力。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更新的知识,从而使得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成为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一项素质。学习型社会的高校教师学习能力突出表现在,教师应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学习方法,善于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作一个终身学习的典范。

2.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一般为三大方面:职业发展、薪酬收入、环境状况。而影响最明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职业发展,因此,现职业本身带给教师的内在效用是高校教师激励的最重要因素;以下依次是薪酬满意和环境和谐因素。职业发展、薪酬满意、环境和谐三因素的满足可以给予教师极大的激励。高校激励教师除了要满足教师物质上的生活需要,更要注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尊重他们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统一,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激励相容。

分解上述三大方面,可以总结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具体影响因素:薪酬待遇、晋升进修、同事关系、学术氛围、领导与管理、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其中,晋升进修、学术氛围属于职业发展范畴;而领导与管理、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属于环境影响范畴。但这种归类并不绝对,应该说薪酬待遇、晋升进修、同事关系、学术氛围、领导与管理、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所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制约着教师自我实现、职业进取的积极性。

3.对高校教师的激励策略

3.1 物质层面。需求层次理论也认为,只有人的物质方面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因此,物质激励始终是高校人才激励工作的基础。物质激励既包括提高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也包括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为顺利的开展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同时,物质激励也隐含着建立科学、公平的激励体系的内容。按照亚当斯公平理论的观点,当教师认为报酬是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公平理论强调个体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的比较,通过比较相应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感。因此,亚当斯强调,应当注意分配上的公平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就取决于科学公平的激励体系的建立。

3.2 工作层面。对于知识型工作者而言,工作本身对其的激励在激励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工作满意度的很多影响因素都与工作本身密切相关。如晋升进修、学术氛围、参与管理、适度工作压力、社会认同等方面都涉及工作激励的内容。而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这些方面的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当其得到满足时,员工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的激励应更多的采用工作激励的手段。

第2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说课;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283-02

高校教师说课,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青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的重要形式。而高校教师说课评价,主要是指针对青年教师说课竞赛和新进教师申评高校教师资格前常规性的考核评定工作。

一、高校教师说课评价的含义与特点

所谓高校教师说课评价,就是指对教材的某章节内容有准备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教学程序(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等内容进行全面设计和讲述,由各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专门组成的评委会对其作出客观评价的过程。

高校教师说课评价的特点。一是展示性。即说课教师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教学课件,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与过程,展示自己的粉笔字功夫,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魅力和水平等。二是时间性强。一般教师说课时间为15~20分钟,由评委面对面当场评说,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三是评价指标的量化性。即说课事先设计好了说课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各项指标评分、评委评语,以及相应的表格等,便于操作和定性量化评价。四是评价的权威性。高校教师说课,一般是人事处或教务处牵头组织,由各系、部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骨干以及督导团(室或组)成员组成专家评委会,其成员少则5~7人,多则有11人以上,对教师的说课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各项评价指标的含义

(一)说教材评价

说教材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依据、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所进行的分析作出评价。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就是要求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扩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要求教材分析正确、透彻,说出知识前后联系,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对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依据的分析,就是要求阐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全面、明确,符合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明。对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的分析,就是要求阐明教学重点难点,联系教学大纲正确说明确定重难点的依据。说教材评价,总分20分。

(二)说教法评价

说教法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对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阐述作出评价。要求方法选择恰当、灵活,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能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点。说教法评价,共8分。(三)说学法评价

说学法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的教学,将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方面的阐述作出评价。要求要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方式多样且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说出其理论依据。说学法评价,共10分。

(四)教学程序评价

教学程序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练习、达标测试、、各环节安排、归纳总结等方面作出评价。要求导入新课自然,教学内容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内容正确、讲解熟练;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难易得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法运用恰当灵活,启发、诱导恰当;能传达本专业、本课程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练习、达标测试与目标匹配,分量适当,所选练习要体现出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与针对性;各环节安排正确、完整,恰当、具体;归纳总结承上启下等。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程序评价,共47分。

(五)教师基本功评价

教师基本功评价,就是各个评委对说课教师的语言、板书、教态等进行评价。要求普通话标准,语言简洁、规范、准确、流畅;板书、课件设计科学、清楚,文字规范,字体工整,布局合理,板书字数一般得少于30个字;着装整洁,说课姿态自然、大方等。教师基本功评价,共15分。

总之,高校教师说课评价,是一项严肃的、不定期的常规性的工作。其评价指标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测定标准与具体做法不同的学校各有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就是要通过说课活动与评价,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学校教研教改活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能力。

Primary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CHENG Xin-hua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438002,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is a conventional examinating work for

第3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方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得失。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生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论文选题并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是一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生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了,只是雨过地皮湿,根本解决不了自身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命题,教师自己命题往往很难通过。统一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文,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自行解决。第三,教学方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而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陷于一事一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研究选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二,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转变目前官僚式单一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方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鼓励教师将教学方法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至善的大文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约需要一生的时间,是言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在教师的心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人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目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行的新课改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而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建构,一种创造,是人创造的产物,知识是生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鼓励和引导,认定学生个个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这“三大理论”支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反思隶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大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支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大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自主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走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等等,纷至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方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文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单元反思是在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风格等多方面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反思方式,即教学中的某一单项内容进行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足的反思。创新反思,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足珍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行。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片化。因为就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教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用,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水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高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方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第4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阶段性;在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46-02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导者,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思想教育第一线,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及自身素养,始终站在教育和学科领域的前沿。

就高校教师的成长来说,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处于适应期的新任教师最关注的是熟悉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技能、钻研教学内容;处于发展期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思考自己的教学与其他教师的不同,尝试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处于创造期的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实践性。因此,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下表所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目的,各阶段培训思路如图1所示:

一、岗位进修

处于这一阶段的高校教师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正处于角色转变的阶段,也是熟悉教学的阶段。这些年轻教师在大学期间积累了丰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如何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管理学生以及如何解答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等,是这一阶段的高校教师上岗参与教学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我国的教育体制为这些新任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继续教育培训的平台,但同时也伴随着严格的制度和要求。

(一)教师资格培训

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明确指出“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其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上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实践的能力、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其中高校教师申请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有:必须是高等学校在职人员和高校拟聘任人员;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书》;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等。因此新任高校教师要想申请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的高校教师就必须系统培训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以及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等。培训的形式一般是集中短期培训。

(二)计算机应用水平培训

年轻教师的成长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加强新任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被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取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育、计算机模拟教学实验、自动化实习设备等在高校课堂中都以被广泛使用,其优点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教给学生充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改进教学进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新任教师要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取得国家教委承认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书,并能在课堂上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培训的形式是集中短期培训+自学。

(三)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批有思想、有抱负但个性不一的正走向成熟的大学生,要管理好他们,成为他们喜爱的、信任的教师,就应当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首先要认真研读古今中外教育先哲的理论精髓,深入学习研究我国教育前辈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这些知识能让新任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少走弯路,缩短角色转变的过程,及早成为一名胜任的高校教师。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条件的应参与青少年心理学课程的培训。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大学生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和生活。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如可参加进修班系统地学习获取单科证书,也可听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讲座,还可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二、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阶段也是一个教学经验积累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正处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期,不断接触大量的教育教学问题,尝试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对于一些典型的教育教学问题可以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但当涉及一些最新的教育热点和争论的教育问题和现象时,仅凭自身的能力很难解决,这就需要通过集体的智慧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答案。不同种类的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为这一阶段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

(一)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培训

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培训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情境与机会,以利于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其培训的内容灵活多样。一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解决这些问题。二是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培训,这种培训并非针对课堂教学,但却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沟通、配合、方法等问题。三是帮助教师获得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而进行的培训,有助于高校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培训的方式有集中培训、分散学习、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优秀课、参加学术交流会、听学术讲座等。

(二)校企结合培训

高校教师自身储备了很丰厚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游刃有余。但要想使所教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被企业聘用并服务于社会,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培养大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了解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使所教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和更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走在工作的前面,适应工作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各领域的专业教师有面临着定期再培训的必要。培训的形式有到企业调研型、进修型、专题型等。培训的内容涵盖技能技巧、新兴科技等。

三、科研能力

这一阶段也称为学者型阶段。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素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新世纪的教师,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成为科研型或者说是创新型的教师。“科研型”或“创新型”的教师更有助于启发、培养、发展现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教学科研,不断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提高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服务于社会

高校是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基地,高校的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经济、企业效益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积极参加学术性的研讨会、培训班,申报并研究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且能为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课题。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放矢,在制定经济与社区发展目标、协助政府决策、参与经济项目开发、指导企业经营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为职称评定服务

现行的教师职务评聘体制中,科研成果是首要的硬件条件,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学术性的培训,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职务评定服务。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功利性,但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参加学术性培训的积极性。

四、学历补充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和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跟上创新教育的步伐。更新知识结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提升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

高校教师在自身的学科领域中具有很高的造诣,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理解透彻,在课堂教学中能思路清晰地把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若仅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不能满足一批批、一届届见多识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所以高校教师要想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应该创造机会利用休闲时间重回校园、做回学生,以提升学历为目标,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继续探索和研究本专业对当今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目前高校教师提升学历的形式有:在职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班、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班、大学教师申请硕士学位班等。

(二)增加知识的广度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的,都与其他领域的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高校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增加知识的广度。知识渊博的教师在授课时能思维灵活、触类旁通、思路开阔、富于创新,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很容易博得当今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们的喜爱。社会和学校为高校教师拓展知识层面提供了极大方便。许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在保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基础上,还要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前沿性,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高水平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各高校还组织教师进行外语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开展与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学者访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先进的思维模式。高校教师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相关的专业进行培训,许多高校教师都取得了双学位、双师证书等,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高校教师教育培训是一种“全程教育”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在工作中不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作为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教育,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实现由只懂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向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学名师的转化。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阶段性的、多层次的。它既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向更高一层次提升取得更高学历,又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在同一层次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教育培训的内容是广泛的、丰富的。既有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又有专业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既有单项科目、课程和专题的研究,又有多学科系统的学习进修课程,充分满足了各类、各阶段高校教师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1

  20xx年8月7日——8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山西工商学院新教师培训,感到受益匪浅,现将参加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做如下总结。

  1

  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为我们加入到山西工商学院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规划,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对我们学校的前途更加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山西工商学院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念。

  2

  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工商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杨建国副院长、刘鸿波副处长、王彦臻老师、张彦颖老师结合多年来的许多典型范例,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高校教师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也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

  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向往,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张彦颖老师以她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她从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构成、对应用型教学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应用型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应用型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我对高校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应用型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学习。

  大学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特点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同时应用型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我体会到,要成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感觉和所有受训的老师拉近了距离。在此期间,我们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也得了升华。为此,我衷心地感谢这次的培训,也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2

  培训的时间短暂而精彩,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在老师们生动而鲜明的讲解、细致的讲说,让我对将要走上的工作岗位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为期一天岗前培训的一些心得:

  经过为期一天紧张而精彩的岗前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光荣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道德素养。教师这份职业是光荣神圣而伟大的,须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默默奉献,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不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该具备爱国守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品德,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掌握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一定要热爱教师这份职业,甘于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好坏、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而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一定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和适当的威信,做好表率作用,为人师表,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做一名优秀合格的人民教师。

  以上是我为期一天岗前培训的几点心得,通过学习,让我受益良深,我一定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争取作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3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历时将近半个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就结束了。培训内容丰富,令人深思,引人启发,使我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次新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一、高等教育学的学习认识

  首先,要做好一名高校教师,教育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的教学实践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将科学的方法运用起来进行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以便形成有效的教学经验,反过来再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调整和完善。

  同时,我还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多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可能出现的角色冲突。从我个人出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九个字表达了教师这个职业最本质的职能和角色。然而,除了传授知识,培训技能,以及解决疑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身为学生的模范。首先教师在人格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人方面,要有正面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科研,这样才能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在新时代的课堂当中,教师除了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我们好需要掌握好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即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节约时间,更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效果显著。因此,要做好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学会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多媒体等技术。

  二、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如今,教育心理学在教育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以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这次岗前培训的心理学教师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光是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人格魅力,都是不够的。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关爱我们的学生,要真心的替他们去解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困难,去理解他们,引导他们。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为我们的学生正确的解决问题以及进行指导。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除了在这次讲座上面学习到的基本知识之外,我们在闲暇时间也应多多关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为心理学是要靠长期的学习以及观察才能真正的被掌握。

  三、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

  众所周知,教师这一职业所承载着一个很崇高伟大的道德模范角色。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好的表达了从古至今教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是给后来的教师们的道德要求所在。教师们要有崇高的人生价值观,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并且以教师自我崇高的个人品质去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言传身教,用强烈的责任心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样具有崇高道德的教师才算是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对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认识

第6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成熟度模型;高校教学;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73-02

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是教师,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建设的关键。而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离不开对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环节。

综合分析目前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学生网络评教、督学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且大多以前两种为主。然而这几种评教方式各有不足之处,学生评教中存在学生不易把握课程内容,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在评价标准上存在不确定性,会受到课任教师或其他人员的诱导,同时,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使用不同的标准或方法评价,或是相同的学生群体对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使用的相同的标准和方法,评价结果往往差别很大。对于督导听课或是同行之间的听课评价,都存在“一次性”的现象。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长期的,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答疑解惑、作业批改、实践的指导等等环节上。同时教师对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熟练程度,对同一门课程不同部分的理解和把握也有所不同,听课者如仅仅根据所听到的部分内容“一次定终身”地评价教师的综合教学效果,难免有失客观公允。

因此,科学、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现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普遍存在轻反馈重结果的过于功利化和形式化、忽视学科差异性和教师类型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单一化和片面化等现象,大多学校或是教师注重评教的分数结果,对结果只有量的反馈缺乏质的指导。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教师很难知晓自己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难以确定自己的教学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

(一)构建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意义

1987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基于软件开发过程提出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目的是指导软件开发项目以逐步提高软件开发能力。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具有项目的属性和特点。从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到教学总结和评价,都有着目标、时间和质量要求。各个环节不能被割裂,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教学的实施又受到时间和教学资源的约束,具有被限制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均看成是一个项目,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对“教学过程项目”的管理实施能力。

因此,针对中国高校目前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特点,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分析,探索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目的在于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评价教师驾驭和管理教学的能力,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改进。

(二)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成熟度模型

由SEI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把成熟度描述为五个梯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可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它是表征项目管理能力走向成熟的几个成熟度水平阶段,既能说明项目管理能力进化的过程,也是实现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对教师教学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使教师明确自己所处的成熟度阶段,找到与同行之间级别的差距,从而为教师提供改善和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参考。借鉴现有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可构建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五个等级:初始概念级、单一方法级、整体规范级、量化控制级、持续优化级。

初始概念级:这是最低的能力等级。处于该级别的教师,其教学活动的管理主要是个性化的管理,缺乏学校统一规范管理要求的指导,主观性较强,初步明确教育教学的概念,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活动进程控制方面初级地制定总的计划。这一阶段,整个教学活动的运行依赖于个人经验式的管理,风险较大。

单一方法级:能进行制定较为全面的教学活动管理计划,任务明确,教学活动各环节能得到较好的协调,阶段性的工作得到落实,能有效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但尚未形成可重复的教学管理方案。

整体规范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实行全面规范化管理,教师的职责、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能得到规范化的定义。教学活动各环节连贯,体系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量化控制级:教师能熟练进行教学管理活动,有可量化的质量标准、决策依据,教学经验得到有效的积累,教训得到及时的总结。并逐渐形成可重复使用的教学活动管理方案。

持续优化级: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性与自身教学实践的独特性相结合,进行动态优化和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三、讨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旨在通过评估高校教师教学的自我管理水平,找到教学能力成熟度提高的制约因素。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最终目的是着眼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的优化和改进。将模型的普遍适用性和具体可用性相结合,对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广泛调查,识别国内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关键过程和最佳实践。并借鉴目前国内外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对组织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估方法,确定适合本校的教师教学活动能力成熟度评估基准。

参考文献:

[1]Harold Kerzner.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roject management: Using a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M].Zhang Zenghua, translate.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2,(4).

[2]Andersen E S, Jessen S A..Project Maturity in Organizatio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3,(6): 457-461.

第7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显性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膨胀,除了显性知识除外,隐性知识也显得愈发重要。但是,人们对隐性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隐性知识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因此,了解并发掘隐性知识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实现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经验,还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力。

一、高校教师知识显化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古代哲学界,对隐性知识都有论述。如: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足以看出,隐性知识一直都受哲学界的推崇,至今为止,隐性知识也一直是哲学界的研究对象。

现代人类需要用知识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意义,以达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目的,社会各领域的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一直在持续提高。他们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显性知识的传递和分享,而是更注重于隐性知识的发掘以及显性化。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促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及其转化

(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师的潜在知识又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一个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而且是潜意识的,通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是个人本人经历一系列的事积累而获得的知识,仅仅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中,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且传递不给别人。想要获得隐性知识,只能靠自己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并领悟,然后通过练习来真正掌握。

显然,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仅仅只是表现在表面上,虽有一定意义,但是并没有深层含义,应用范围虽广,可没有太大价值。例如:通过图画,文字,就可以直接的传递。(二)教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模式

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创新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局限性的特点,所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差异很大。但两者相互依存,而且可以相互转换:

1.隐形知识的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就是指个体的隐性知识传播到另一个个体的隐性知识的阶段。这个阶段具有局限性,它可以不通过语言,动作就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很难传递并与别人分享,通过这个阶段可以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和共享,可以促进高校间的竞争力。这是人类历史上知识传播最古老的一种方式。

2.教师知识的组合化

组合化就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片再次组合成新的一个完整的个体。组合就是将别人的零碎的隐性知识总结后,然后显性化,再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然后传递给别人和其他组织。近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

另外,这个阶段还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转换,这样,才会更有效的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才可以更有效率的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3.教师知识的明示

明示是将别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复杂化,从而很容易的传递给别人以及组织。想要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就得依仗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来发掘方法。

教师隐性知识的发掘少不了学习环境等外界影响,因此,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吾日三省吾身”,总结个人心得,从而,更容易的体现出教师的隐性知识并传递给他人。

4.教师知识的内化

内化是将显性知识又转化为隐性知识。它可以让知识更创新并应用于知识这个领域,它也可以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在获得的教师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吸收,然后在实践之后,总结出新的隐性知识,这样才会实现知识的转化。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隐性知识又将开始在更高起点上转化。

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和使用。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可以促进高职教师知识的开阔与创新,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校间的竞争力。

三、 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管理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必然少不了一系列的管理:

1.提供知识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两者建立联系的重要通道,而且会更有效的挖掘出教师隐性知识。例如:写论文,生活叙事。这样才会引起他们的互动,才会使教师隐性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显性化,才能更轻易的传递给别人。

高校教师还要多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多思考,多练习,形成自己的知识库。要学会在思考和实践之后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高校职院整体实力的提升,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的提升。

2.给予“师徒制”的教学方法

“师徒制”就是面对面教学,就是师傅带领徒弟学习技能,让他们更容易的融入社会。聘请技能高超的教授们,让他们给老师们讲座促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由老师们自己观察、实践、反思。最终,日积月累,教师们继承教授们的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再传递给学生。

“师徒制”不仅有利于师傅个人技能的提高,还有利于徒弟个人知识的提升。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样更加有效的促进知识的流动,更有利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发掘和传递。

四、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途径

1.教师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观摩、专业引领等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在发掘教师隐性知识的基础上,高校教师要通过自己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心得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学生才会接近教师,才会更进一步的接近隐性知识。

2.学校方面

创造良好的隐性知识的教育环境,建立合理的隐性教育制度和合理的激励制度,是挖掘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心理活动测试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团队的合作力和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在不经意间涌现出隐性知识并相互学习。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领域的扩展,而且也有利于高校间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游海英、游海丽.论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的显化与内化.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伊宁,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2011年

[2]普文龙.浅析高校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策略.云南农业大学,2011年

第8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

1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1内涵

教育技术能力(EducationTechnology)在狭义上是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从广义上来讲,是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概称,也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非常全面,主要包括教学理念、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模式、应用技术、课后评价、课堂气氛等内容。

1.2构成要素

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有四方面要素:第一,技术能力。主要指教师利用相关教学技术的能力。过去,受条件的制约,课堂上的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粉笔、黑板、板书就是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工具。如今,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技术的更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第二,理论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比较新潮的概念,并不只是对PPT、课程教学软件等技术的简单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涉及方方面面,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需明确教育技术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灵活利用。第三,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教育技术能力构成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审美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和展示自己的人文倾向和审美情趣。第四,意识素养。意识素养是衡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的上课方式和助学软件的应用,这些都是潜在的意识选择。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教育技术的意识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就会下意识的忽略这些技术。

2培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意义

2.1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把教育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满足建设专业教师队伍的需求

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以满足时展的需求。

2.3满足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目前,社会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在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因此,高校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3.1教育技术理论功底不强

理论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但大多数高校教师在任职前没有受过相关教育,也没有学习过相关内容,不清楚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高校教师在任职后,没有学习过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课程,对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也没有更多的了解。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2教育技术的使用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使用一些简单的教学软件,实际的教育技术水平还不高,其他高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难得一见,有的教师甚至连PPT都不会用,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不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将会降低高校的教学质量。

3.3教育技术能力意识不强

意识素养是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却普遍较为薄弱。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是照本宣科的套用一些技术和方法,更有甚者直接忽略了教育技术的应用。

4培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

4.1搭建教育技术学习平台

通过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方法解决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大力推广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2营造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氛围

高校可以举办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使其充分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扩大教育技术应用范围,营造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氛围。

4.3完善教育技术培养体系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为匮乏,主要是缺乏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机制,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教师是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

4.4加强教育实习

要想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就必须根据实际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清醒的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不足,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并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9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公共教育学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一、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课程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教育学教学改革设想的实施,还依赖于高校教育学课程整体改革的进程,有赖于下面的前提条件。

高校教育学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素质,教学改革实质性并不是让高校教师轻松愉快地讲课,降低自身压力与负担,更不是让教育学教学放任自流,其本质目标就是提高教育学教学的质量及效果。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教育学教学改革就是要让高校学生学得形象、生动、主动。

1.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教育精神

为此,高校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学教学的同时进行教育探讨,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高校教育学教师还应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关注教育学理论新动态、新发展,为克服教育学教材知识枯燥无味的现象,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补充教育科研新动态,将自身的理论认识和科研动态相融合。并结合教育学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向高校学生传播教育模式的方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学者型”人才。

2.要求高校教师“走出去”,深入教学实际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而高校教育学课程又承担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技能的重任,因此,高校教育学教师必须“走出去”,经常深入教学实际第一线,了解素质教育、教学环境,熟悉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关注素质教育改革动态,参与并指导当地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并能在高校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

二、高等院校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针对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脱离实际情况及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落后、陈旧的问题,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应从改革学科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着手,其所参照的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实际运用。

1.重新构建教学内容

高校教育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素质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这是目前广大同仁对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普遍认识。高校教育学教学内容如何与教学实际相联系,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用性?筹建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对素质教育教学实际的指导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重新筹建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高校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凡是与素质教育联系不密切的就应精简或消除,还要不断挖掘与素质教育实际运用相联系的理论性知识,发挥其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

(2)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

增强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必须具体着手到可操作性上才能切实可行的培养高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巧。某些高校学生之所以产生“学习教育学有什么用”的疑问及部分高校学生从事教育事业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这都说明我们高校公共教育学在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高校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应重点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致用的效果。

2.设计教学思路

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死板,以高校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高校学生在进入实际运用之前,根本没进入教育学教学情境中去,从而对未来教育事业不知所措。为了改变传统单纯讲授法中高校学生不知怎样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用教育学知识解决教育和教学实际问题的情况,在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中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采用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是程序教学法、观察法。

(1)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来源于美国鲁莱西设计的一种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企图利用这种机器,把教师从教学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设想,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和推广。到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重新提出才引起广大心理学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其大致模式如下:高校教育学教师事先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育学教学活动做好准备;然后3-5人一组准备完备自己的教学,经验证后由其他人录音;比较之间的不同之处,提出各自的优缺点;在同学和高校教育学教师分析、参评后,高校学生纠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按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面前正式讲授。

(2)观察法

观察法与程序教学法有着内在的联系,具体操作应用就是参评教师行为,改正和确立自己的教育方法。其不同于之处在其第一步的操作,作为观察法,首先是提出分析提纲。由于人们对教师教学任务认识的各不相同,分析问题有所差异。后面的作法与程序教学法基本类似,即高校学生分成3-5小组进行分析和点评,只不过观察法的对象更加全面,既可是优秀的第一线教师,也可是高校学生互相参评。观察法使高校学生在分析初级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力过程中,了解自身未来的工作现状,形成既有自身特色又反映教学共同属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总结

总之,全面贯彻实施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素养,以此达到培养承担“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新一代教育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