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城乡经济差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经济差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经济差距

第1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负效应

       目前,对于我国的经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本文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 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第2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关键词:经济二元结构 城乡收入差距 误差修正模型 城乡统筹发展

本文选择历年数据(1989-2011年),针对经济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说明

1.变量选取。在城乡收入差距(GAP)指标的选择上,有的学者用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测算,并做适当修正(李实、岳希明,2003),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直接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Ut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Rt来测算城乡差距。其公式是:

叶裕民对中国二元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中,采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强度四个指标作为相关研究指标,但是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吸收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农村从业人口比重逐年在下降,这样二元对比系数 中,农村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就越来越小,而城镇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越来越大,这将导致二元对比系数变小。但是实际上,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同比提高,即农村居民并没有完全、足够、对等地分享到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相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城市居民而言提高得比较缓慢(王千六,2009),因此,本文采用二元结构强度f来衡量城乡经济二元结构。

可采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该指标。美国著名数理统计专家库茨涅兹从工业与农业角度统计,发现除中国外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工农业二元结构强度最大为4.09倍。

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选取1989-20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并经过适当计算得到本文所用指标。本文的所有实证过程均在Eviews7.2上完成。

3.变化趋势。1989-2011年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相似。

(二)实证分析

Engle and Granger(1987)指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能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协整的,所得到的平稳的线性组合为协整方程,可以认为协整方程的存在说明这些变量(即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中首先进行ADF单位检验,然后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得到协整检验结果后,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将建立误差修正(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模型。

1 .变量平稳性检验。由于绝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建模时的“伪回归”现象,要求所研究的变量必须具有同阶平稳性,因此首先对本文中的变量f和gap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图检验方法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为了客观起见,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模型有三种设定模式,选择正确的设定模式尤为重要,三种模式分别为含有趋势项和常数项、只含常数项、都不含,用公式可分别表示如下:

其中,p=1,2,3,或者由实验来确定(孙敬水,2009)。

利用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表1中表示一阶差分;滞后期的选择依据SC准则,通过对变量的折线图进行观察,原序列检验方法为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一阶差分检验方法为不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截距项、时间趋势项与滞后阶数,0表示不含截距项、时间趋势项。表1结果显示,原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皆为非平稳序列。因此继续对原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在1%的置信水平下,序列均为一阶单整。

2.协整检验。如果序列{X1t,X2t,…,Xkt}都是d阶单整,存在向量 a=(a1,a2,…,ak),使得 :

Zt= αXT ~ I(d-b)

其中,b>0,X=(X1t,X2t,…,Xkt)T,则认为序列{X1t,X2t,…,Xkt}是(d,b)阶协整,记为Xt~CI(d,b),α为协整向量(cointegrated vector)。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其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如果其单整阶数不相同,就不可能协整。

为了检验两变量Yt、Xt是否为协整,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两步检验法,也称为E-G检验。

第一步,用OLS方法估计方程 :

并计算非均衡误差,得到:

上述称为协整回归(cointegrating)或静态回归(static regression)。

第二步,检验et的单整性。如果et为稳定序列,则变量gapt,ft为(1,1)阶协整, et的单整性的检验方法仍然是DF检验或者ADF检验。由于协整回归中已含有截距项,则检验模型中无需再用截距项。如使用模型:

进行检验时,拒绝零假设H0:δ=0,意味着误差项et是平稳序列,从而说明gap与f间是协整的。

ADF检验结果见表2。由于检验统计量值-3.896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2.679,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Δgap、Δf具有协整关系。长期协整方程为:

gap=1.93+0.16f

(20.1)(10.4)

第3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关键词: 城乡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恩格尔系数; 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F127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6.008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全年中国GDP增长7.4%,是24年以来最低增速,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消费问题被当作了焦点问题,刺激消费被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作为经济总量多年来位居河北省第一位的唐山市,这几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长期受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城镇发达程度要高于农村。受农民收入增加放缓的影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这又造成了二者消费差距的增大,同时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而,采取措施减小二者的消费差距,统筹二者的发展,是唐山完成两个“率先”的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山市城乡居民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收集唐山市翔实的经济数据,以定性论述为基础,采取计量经济学的手段,通过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做定量分析。接着,以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实证研究为基础,发现影响因子,以探索缩减城乡消费的差距,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文献综述

从国外研究来看,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会抑制经济增长,主张用扩大总需求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在不同水平下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Gilboy(1956)指出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Lee、Rabanaland Sandri(2010)则指出与金融危机相比,消费断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持续时间更长,经济增长受居民消费的影响更为深刻。

从国内研究来看,经济学家厉以宁(1984)通过收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在比较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总体经济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发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突出的结论。王青(1998)指出要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不断地调控消费,使消费处于一个适当的水平。梁、陈维娜(2009)指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联动关系。刘东皇(2010)则探讨了通过改革居民消费增长制度的方式,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 唐山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比较

2.1 消费支出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1、根据唐山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2、以下各表除特殊表注外,下同。

从人均消费支出额来分析,2003~2013年唐山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量为10714元,平均增长量为1071.04元,年均增长率为10.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量为7328元,平均增长量为732.80元,年增长率为16.23%。

从平均消费倾向来分析,唐山市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符合递减趋势,由2003年的0.81降到2013年的0.65。但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略有波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速。

从数据分析消费水平上看,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由2003年的3.12:1下降到2013年的1.83: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都在10% 以上,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小于农村的,不过二者的消费水平差距由2003年的4434元扩大到2013年的7820元。因而,在这段时期内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

2.2 消费结构的差异化对比

消费结构决定于消费水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必然受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不仅存在量上差异,而且质上也有差异。从消费支出结构的角度,通常归纳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和服务八个方面。在研究消费结构的指标中,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人们贫富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由表2可知:唐山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即由2003年的城乡居民的0.359和0.412下降到2013年的0.261和0.295。我市城镇居民从2003年到2013年生活水平一直处于富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由2003年的小康水平奔向了富裕阶段。十一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幅度相差不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唐山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渐从基本消费转向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显著。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起点阶段就高于城镇的,这表明农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还是较大。

上面业已讨论过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消费结构差异重要指标的食品支出,下文将对其他方面的支出结构进行比较。通过表3和表4唐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数据可知: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和居住比例总体呈现逐年升高之势,这表明唐山市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已较好地得到了满足。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例提高,表明人们对享受消费的需求渐渐上升。在总消费支出比例中的交通通信的增加表明人们对发展消费的追求与重视。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居民由基本消费向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过度的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居住和交通通信方面消费所占比例普遍高于城镇居民,在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和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比例差不大,在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均低于城镇居民支出比例,说明两者不同的消费侧重点,也就决定了对城乡居民要实行不同的消费激励策略。

随着唐山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支出结构的优化程度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还应指出在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比例方面,二者的差距呈逐年增大之势,也就是说,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3 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明了唐山城乡居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将唐山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记为CXF)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记为NXF)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经济总量则以唐山地区人均生产总值(GDP)表示,并将其视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涉及的时间范围为2003年到2013年。为使分析数据具有可比性,并去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文章以2003年为基期,价格指数为100%,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平减,并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GDP、LCXF和LNXF表示。

3.1 相关性分析

从2003年至2013年期间,LGDP、LCXF和LNXF都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这三者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从表5中看出,LCXF和L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8,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LNXF与LGDP二者相关系数为0.986,同时,它们之间也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3.2 ADF检验

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前,首先检验LGDP、LCXF、LNXF序列的单位根,判断序列的平稳性,表6依次给出了序列LGDP、LCXF、LNXF、?LGDP、?LCXF和?LNXF的ADF检验结果。表6显示,序列LGDP、LCXF和LNXF的ADF检验值分别为-2.378990、-2.015411、4.568132均大于5%的ADF检验临界值-3.259808、-4.246503和-1.988198,表明三者存在单位根,都是非平稳序列。对于一阶差分的序列,序列?LGDP、?LCXF和?LNXF的ADF检验值为-5.050088、-1.79633、-2.801384,均小于5%的ADF检验临界值-4.246503、-1.599088和-2.648446,表明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序列。

利用Johansen检验法对非平稳序列LGDP、LCXF、LNXF三者协整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7。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T的检验值分别为42.64593和17.00117,分别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4.27596和12.32090且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LGDP、LCXF、LNXF三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3.3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根据Granger理论,为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将协整回归中的误差项et看作均衡误差,建立短期动态模型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缺陷。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滞后期为2,表达形式为

?LGDP=0.122+0.929LGDP(-2)+0.565?LCXF(-1)-0.034?LCXF(-2)-0.293?LNXF(-1)+0.276?LNXF(-2)+0.099ECM(-1)

其中ECM=0.009+0.553LGDP(-1)-0.372LCXF(-1)-0.374LNXF(-1),该模型拟合优度R2为0.618,残差标准误差为0.0406,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从修正误差模型表达式中,三个序列 LGDP、 LCZXF和 LNCXF 之间也存在稳定关系。模型中, LCXF 的系数是 LNXF 的系数的 1.93倍,这说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 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强。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唐山城乡居民在居住、交通通信消费比例不断提高。无论是居民的消费结构还是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唐山经济增长都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唐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乡消费需求。通过修正误差关系模型还可得知,唐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小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比为1.93倍,说明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唐山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国务院总理在谈到“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时,强调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唐山应积极建立持续长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初次分配中的市场效率和再分配中的财税调节作用,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收入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减少城镇居民的灰色收入,逐步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

4.2 引导城乡居民理性消费,培育消费新热点

由分析结果可知,唐山市的城乡居民消费对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业方面的支出增加最少,对生活用品及服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应通过大力加强城乡居民的理性消费教育来完善消费结构。要刺激消费,扩大居民消费基础,就需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挖掘城乡居民的潜在的高层次消费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居民消费情况采取不同的消费鼓励政策。目前,唐山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渐从基本消费过渡到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在逐渐满足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和精神消费水平,改进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档次和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增长的居民消费体制。

4.3 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适度消费

逐步改善农村消费软、硬件环境是刺激农村消费的根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调动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措施。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二是政府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并以有关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心工程,如农村的电网改造、电视广播、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积极为提高农民生活消费的质量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 唐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唐山调查队.唐山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3.

[2] 王浩.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7:1-38.

[3] 戴卫,张婷.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以扬州为例[J].科技信息,2008,(21):593-595.

[4] 陈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9:1-49.

[5]朱信凯.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J].经济研究, 2011(1):140-153.

[6] 刘德权,刘大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经验模型构建[J].商业研究,2012(2):1-7.

第4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城乡差距 城市化 经济增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显著增加,但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对经济增长究竟有怎样确切的影响?很多研究显示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有利,但是单纯的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以减小贫富差距,是否真的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如今大规模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是否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经济增长有利?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来调节城乡收入差距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否能把政策的作用量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现有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及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再建立回归方程,用简单的计量模型来解决以上问题。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很多学者开始着眼于中国显著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并且发现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构成中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分解收入不平等的结果显示,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本身也与各地区城乡人口构成比重及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相关。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是构成中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Sicular T.,Yue Ximing,Shi Li & Bjorn Gustafsson,2005;陈建东,2006)。而中国如此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可以归结为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积累差距和生产能力差距以及政府的政策差异所致。很多实证研究还发现,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之后,中国不断加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政府的城市倾向性政策有很大关系(陆明,2004;2006)。中国的城市倾向性政策是多维的,主要表现在持续减少的对农业投入,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截,政府对农产品的限价,政府对城市居民的价格补贴,向城市倾斜的金融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区别待遇等。针对这一系列城市倾斜的政策体系,很多学者也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He & Louis(2007)指出1993年~2005年间,城市中的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要低于服务部门;建议政府取消现有的对服务产业发展的制约并且放松劳动力地区迁徙的限制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实证研究方面,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达成一致。有些学者发现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如Alesina & Rodrik(1994)、Clarke(1995)等。有些则发现此两者间是正相关关系,如Forbes(2000)认为很多之前的研究之所以得到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间的负相关关系都是用的外生的解释变量,或者简单地把解释变量认为具有外生性。如果加上一些其他变量,或者地区虚拟变量,所得结果就有可能不显著。他使用初始不平等指数、收入水平、男性和女性资本以及地区和时间地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率进行回归,得到了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有一部分学者没有就两者关系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如Barro(2000)的研究结果发现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正相关,而发展中国家则为负相关。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对于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都没有完全明确。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证实收入不平等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利作用,但是实践中两者的确切关系还没有得到证实。我们也没有得到清晰的结论究竟收入不平等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去减少城乡间的收入不平等,如通过再分配政策给予农村居民更多的补贴、推进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等,但是这些政策在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同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一致?或者说是否都对经济增长有利?下文将用实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确切的答案。

二、实证模型

本文采用了全国31个省从2000年~2010年这10年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在计量模型中,本文将选取“农村人口的贫困程度”、“城市化水平”以及“基尼系数”这三个指标来作为本计量模型的解释变量。其中,农村人口的贫困程度由农村人口的相对收入水平来衡量。既然是相对收入水平,本模型中将用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全社会平均收入的比值来代表这一指标。而城市化水平我们则用在城市中各部门工作的农业人口数量来代表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剩余劳动力情况,也即代表城市化水平。另外,由于我们的计量模型中的两个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分别测量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口的相对收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徙,而各省内部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收入不平等则没有考量,所以本模型还选取了基尼系数,来作为整个计量模型的控制变量,控制导致省内收入不平等且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至此,本计量模型的主要回归方程如下:

Growthit =β1+β2·dit +β3·ruralempit+β4·giniit +μi +ξit(1)

其中,Growthit 代表i省在t时期的省际GDP增长;dit 代表i省在t时期的农村人口收入相对于全社会平均收入的比值;giniit 是i省在t时期的省内基尼系数值;ruralempit 代表i省在t时期有多少农业人口工作在城市的各个部门中;模型中的误差项μi 和ξit 分别是省际时间不变随机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时间、省际混合影响。

如果对回归方程右边各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视而不见,将会导致严重的解释变量系数估计偏离。而对于本模型,政府的决策以及其财政支出是完全独立于模型之外的,可以作为很好的工具变量来解决各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正如本回归方程中的dit ,代表农村人口的相对收入水平,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外生变量,我们选用政府的再分配政策(由农村人口的转移性收入来反映,在回归模型中用trsincit来表示)作为其工具变量;而对于本模型中反应城市化水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各部门的迁徙,我们也选用了政府的几项有代表性的花费,包括政府对农业(在回归模型中用agriexpit来表示)、教育(在回归模型中用eduexpit来表示)、医疗(在回归模型中用healthexpit来表示)的财政开支,代表政府的“城市化政策”联合作为工具变量;同样,省际基尼系数也不能简单地视作外生变量,我们将政府的总花费,去除在“城市化政策”中涉及的部分,所剩部分(在回归模型中用otherexpit来表示),来反映政府对其他资源的控制。于是有了如下工具变量回归方程:

dit=a1+a2·redistribution policyit + eit(2)

ruralempit=b1+b2·urbanization policyit + eit (3)

giniit= c1+c2·other government expenditureit + eit(4)

根据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2001-2011》中所列的相关原始数据计算得出,限于篇幅不单独列出),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运用2SLS回归法,并在2SLS的第二阶段运用固定效应回归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dit(hat)=24.7232+0.9928trsincit(2)

(21.89)(9.49)

R2 = 0.2877

ruralempit(hat)=-8.9930-0.3830agriexpit+0.5278eduexpit+

(-2.97) (-3.27)(6.22)

0.5608healthexpit (3)

(2.15)

R2 = 0.7059 F = 170.44

giniit(hat) =34.1438+0.2507otherexpit (4)

(46.16) (5.44)

R2 = 0.1170

Growthit = -7.3408-0.0153dit(hat)+0.0592ruralempit(hat)+

(-0.93) (-0.34) (8.17)

0.4468giniit(hat) (1)

(2.21)

R2 = 0.2583

其中,括号内数据为T检验值,可以看出在方程(2)、(3)、(4)中的所有T检验值的绝对值都较大,各系数的显著性较高。方程(1)中,ruralempit(hat)和giniit(hat)的系数的显著性也较高,但dit(hat)系数不显著。方程(1)的拟合优度有0.2583,说明经济增长的变化中有25.83%可由该模型右侧变量的变化来解释。

三、计量结果与结论

从模型所得各系数的正负值可知:增进城市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城市部门工作,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而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单纯的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是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的。这个结果很有趣,无论是增进城市化水平还是增加农村人口收入,都可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但这两种方式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截然相反。而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当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一年内每增加1个单位,将促使当年的经济增长0.45个单位。这个结果同样很有趣。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倾向于显示收入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本模型的结果却显示2000年~2010年的这10年间,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却促使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事实上,很多学者都试图去阐释收入不平等究竟对经济增长有何作用,但由于使用的样本数据和统计方法不同,仍未能达成一致的结论。幸运的是,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确切关系并不是本文的研究目标,也不会影响到本文的主要结论——用不同的方法缩小城乡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大相径庭,只有不断地增进城市化进程,才能长久地促进经济增长。

结合模型的4个方程来看,地方政府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的花费可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而相反,农村人口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增加,长期来看将会阻碍经济的增长。这也通过对具体政策的作用量化,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Alesina,A.&Rodrik,D.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465-490

[2]Forbes,K.A Re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4)869,887

第5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经济 新农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使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间重新调整,社会分层加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是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预测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北京重视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宏观经济环境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始终都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增长势头。但在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到目前为止,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一直较大,且有明显的扩大趋势。根据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的实际值,运用E-views软件,对原数据取对数,得到log,然后再log―log,得到平稳数据,可以应用ARMA(1,1)模型,并得到对未来4年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的预测。预测发现: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还将一直以较快的速度上升,2010年时将扩大到现在的2倍(相关数据根据北京统计年鉴而得)。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相对稳定

虽然北京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2006年已达到1990年的23倍,但这是发生在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背景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变化并不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北京城乡收入比仅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并没有出现对值中所呈现的快速上升趋势。正如《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的:“十五”期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9%”。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北京市没能消除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但也注意采取措施使没有进一步扩大。北京在控制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扩大方面,已经走到了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前列:其城乡收入比比全国城乡收入比小1,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仅相当于全国的70%。

二、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深层思考与原因剖析

(一)北京现有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国外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呈现为倒u曲线。在工业化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在工业化中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的趋势;工业化结束时一般可实现初步的城乡一体化。根据库兹涅茨的估计,倒u型曲线从上升到下降一般要经历60-100年。从目前一些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总体状况基本符合倒u型假说。

北京是特大型城市,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已形成了大城市小郊区格局:在城市较强辐射能力的带动下,农村城市化进程较快,剩余的农业、农村规模相对较小。2004年,北京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2.4%,在全国排序30。2006年,第一产业仅容纳全部就业的6.6%,产值仅占地区总产值的1.3%。虽然北京农产品自给率仅在30%左右,但由于生产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北京“十一五”规划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1.4:30.9:67.7。

北京现在的这种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意味着北京市的发展阶段早已不处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中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收入差距扩大阶段,而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较高级的阶段和收入差距缩小的阶段。因此,北京的城乡收入比没有扩大。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农民工纷纷涌向北京、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入北京,没能出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村劳动者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的现象。即,北京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缩小。

综上所述,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不断扩大、相对差距保持不变的现状,是北京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较高、现有的发展速度较快,与周围地区、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较快,但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不高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二)北京现有城乡收入差距并不能抹杀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城乡和谐的首善之区。2005年,北京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程度为81.70%,居全国第2位。而此时,全国尚有近2/3的省(区、市)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程度小于30%。全国千强镇,北京29个,居全国第5位。全国214个环境优美镇,北京9个,居全国第6位。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北京2003年入围29个,2005年入围38个,增长9个,居全国第2位。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北京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增收速度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水平高。特别是2000年以来,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三)北京现有城乡收入差距更多体现的是城市的高速发展

北京不是农村发展得太慢了,而是城市发展得太快了。北京现有城乡收入差距更多体现的是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水平高。特别是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水平较高相伴的是第二、第三产业极大发展,硕果累累: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北京95家,居全国榜首;中国纳税500强企业,北京51家,居全国第2位。

这正表明,北京现有城乡差距根源在于:城市与农村发展起点不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作用不同以及政策倾斜。

(四)北京城乡收入差距暴露出的问题

第一,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且增收缓慢。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经营农业的收入较低。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对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非常重要。

第二,农村乡镇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北京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的增长。但其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势头。

第三,农村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是农村发展落后于城

市的重要原因。“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农业资金的净流出,直接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困难,农民收入缓慢。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滞后,市场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就业渠道不畅,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增加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压力。

三、缩小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应从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着手,制定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真正做到: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公共服务一体,城乡基础设施一体,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城市乡村相互支持――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双赢等,形成社会合力,通过支持和发展农村促进城乡互动,通过城乡整体规划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讲,需要从城、乡两个方面着手:

就城镇而言,除了保持城镇各经济部门协调发展以外,还需要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部门,进一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逐步消除城镇部门就业歧视,给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有效的劳动力流动市场,规范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就农村而言,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等。

(二)加强区域合作,将北京的部分农村功能转移到周边省市

北京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是一个合理分流农村功能,辐射带动周围省市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不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还要从更高的视角实现“两个跳出”:跳出农业,从首都经济、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历程等层面看待北京的“三农”问,题;跳出北京,从更广阔的空间――京津冀都市圈或环渤海都市圈,看待北京的“三农”问题。

北京缩小城乡差距,不能以牺牲周边省市发展来实现。北京解决“三农”问题,也不是要建设荒漠中的孤岛,而是要对全国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实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的转化。

(三)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北京城市特点的现代农业

以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为引导,加强对京郊农民的教育培训,由初级农业向高级农业过度。在与周围省市合作的同时,调整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既注重现代农业在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又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6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关键词]状态空间模型;卡尔曼滤波;边际消费倾向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随着一系列救市措施的出台,中国经济首先从一片低迷中抬头。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后危机时代”的压力有增无减。依靠出口及大规模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受到外部市场的约束太大,投资的可持续性也受到制约,因此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全面复苏、健康发展的关键。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从1980年开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经贸合作,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特区享受着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也刺激着居民的消费水平进一步地提升。然而近年来,特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而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不稳定性加强。可以认为,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结构转换,而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表现不出来这种结构的变化。为此需要建立状态空间形式的可变参数模型,估计不可观测的国家政策、外部冲击等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1986—2008年广东省三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年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运用Quandt-Andrews分割点检验找出结构突变点,说明居民消费行为已经改变,不适合用固定参数模型。因此运用状态空间形式建立变参数模型,得出其边际消费倾向序列,从消费倾向的变迁来揭示政策因素对特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表示动态系统主要有两个优点:第一,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得到估计结果;第二,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利用了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

1 模型及估计

1.1 状态空间形式的可变参数模型

1.2 估计

当一个模型被表示成状态空间形式的时候,可以对其应用以卡尔曼滤波为核心的算法求解。卡尔曼滤波依赖于扰动项和初始状态向量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有了正态分布的假设,卡尔曼滤波就能够通过预测误差分解计算似然函数,从而可以对模型中的所有未知参数进行估计,并且当新的观测值一旦得到,就可以利用卡尔曼滤波连续地修正状态向量的估计。

2 特区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2.1 消费结构突变点的确定

运用Quandt-Andrews分割点检验对设定的线性消费行为方程是否存在一个或者多个未知的结构分割点进行检验。该检验是检验原方程中全部系数是否存在结构变化,在线性方程情况下,也可以检验部分系数是否存在结构变化。

用SZ、ZH、ST分别表示深圳、珠海、汕头,用IP、CP分别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CPI表示以1985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例如SZIP表示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SZCPI表示以1985年为基期的深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那么深圳实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SZIP=SZIP/SZCPI,实际的消费性支出为SZCP=SZCP/SZCPI。

运用Eviews 6.0得出三大特区消费函数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深圳、珠海、汕头的消费函数分别在1996年、2004年、2000年发生了结构变化。

2.2 边际消费倾向的统计分析

根据式(1)、式(2)和式(3)建立可变参数模型,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误差协方差g≠0,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时间序列可以知道汕头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先在0.82~0.88的高位振荡,1998年后逐年下降至2002年的0.79,后一直在0.785~0.816波动,似有上升趋势。深圳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0.65~0.80大幅变动,在1993年到达最高的0.789后便逐年下降,于1999年跌至最低的0.65。相比之下,珠海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2004年一直在0.50~0.65波动,之后逐年上升,到达2007年的0.79,之后又有下跌的迹象。总地来说,近年来汕头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珠海次之,最低的是深圳。

转贴于

由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少于收入的增加幅度。即使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是当收入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每增加的1元收入用在消费上的比例越来越低,即边际消费倾向会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服从倒“U”形规律。深圳、汕头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曲线都体现了先高后低的态势,珠海市的消费倾向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上升的阶段,说明了珠海市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非常高。

2.3 可支配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右图从上往下分别是汕头、深圳、珠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各自边际消费倾向βt的散点图,图中实线是最近邻拟合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都先上升而后下降,前期都出现倒U形的变化规律,珠海在后半段出现了一个更高位的倒U形上升态势,而深圳在此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已经下降,这说明珠海市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更加乐于消费,这与珠海市各项保障社会民生的医疗、教育、户口政策密不可分。

在三个特区城市的整体发展上,汕头要逊于深圳和珠海,所以其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也出现下降,步入倒U形的发展规律,但是尾端出现了一个小倒U形的态势,这说明,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导致消费永久的衰减下去,只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能刺激居民消费,进入消费成熟型社会。

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双倒U形的规律,在末端一直向下,居民增加的收入不愿拿来消费。深圳作为一个发达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加之教育、医疗等占据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居民消费意愿被沉重的生活压力抑制,要刺激居民消费,必须降低不确定性的风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3 结 论

从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城市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都发生了结构变化。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也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特区作为开放的窗口,深受国际社会的影响,输入性通胀、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危机等外部风险增加,即使居民收入提高,由于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居民更加倾向于风险防范,导致消费动力不足,消费意愿降低。

深圳、汕头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随机游走规律,说明了除收入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居民的消费产生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珠海市作为发达城市,但其边际消费倾向正在提高,就是由于珠海市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在全国率先推出“12年免费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大病统筹救治、中病医疗保险、小病治疗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还有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户口优惠政策。因此,政府在出台政策刺激消费时,不应仅仅着眼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同时也要积极寻求稳妥的方案,逐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预防性储蓄的比例降低,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参考文献:

[1]Engle,R.F.,C.W.J.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1987(55):251-276.

[2]Friedman,M..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J].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3]Hall,R.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71-87.

[4]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黄建彬.论“特区后时代”特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问题[J].南方论丛,2008(3):19-26.

[8]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第7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民收入 收入差距

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通常产生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降低或抑制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的效果,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

一、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仅占全部人口比重的17.92%,到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42.99%。改革开放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给我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巨大变化,大批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农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和比较富裕的水平。

但与此同时,自1983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到了“十五”时期,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2005年达到1727美元,但这五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2000年~2005年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5.3%,不说本来收入水平就存在差距,且说近五年的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就相差了4.3个百分点。另据《财经》杂志2004年2月份报道,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基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对全国范围的住户收入进行的三次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4,超过世界银行0.40的高度警戒线。分地区来看,东部的城乡之间差距占整个东部地区不平等程度的36%,但中部和西部城乡差距占相应地区整体收入差距的比重一半以上,在西部甚至达到58%左右,收入越低的地区不平等程度越严重,这就验证了我国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城乡差距,城乡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方面的差距加大了实际收入差别,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5年)。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制约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也给和谐的社会局面带来负面影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解析: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视角

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2.4%,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7.6%,处于“工业化后稳定增长阶段”,然而200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只有43%,与国际经验统计数字68.2%相比(P341),相差将近25.2个百分点,差距较为悬殊。这种表明虽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还是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不协调。

城市化过程本应通过吸收农民进城定居,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为什么城市化在中国的制度条件下反而加剧农民的相对贫困呢?究竟是哪些因素使中国在20多年的时间里,尽管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5年的42.99%,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却逐渐扩大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我国曾经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市场机制的引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口流动。但是,分割的二元经济模式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存在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存在抑制作用。城市化之所以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影响,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和农村高收入群体两类人的相反作用。

首先,考虑农民工进城模式的城市化路径。位于城市内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回报率和收益率都较高,而位于农村的第一产业的回报率和收益率相对较低,且边际生产率几乎为零。因此,就造成了劳动者从农业中得到的报酬远小于从工商业等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报酬的情况。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进入城市谋求更多的收入。农村劳动力进城之后,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劳动报酬和收入水平。同时,由于农民工替代了部分城市劳动力,这就可避免地降低了一部分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所以可以认为,农民工进城的城市化路径缩小了城乡差距。

其次,考虑农村高收入群体进城的城市化路径。上述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报告还指出,在城乡之间和城镇内部的收入基尼系数值明显上升的同时,“农村的基尼系数值反而有所下降,从1995年的0.381下降为2002年的0.366”。据该报告分析,造成农村内部基尼系数值下降,也即收入差距下降的三条原因中的首位原因是:农村地区逐步城市化,有钱人往往搬离农村,“剩下的是一些收入较低的农户”。所谓农村中的有钱人,相当一部分是比较有经营能力的人。其实许多学者早已观察到,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上述报告是对这一现象的旁证。

我国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看以上两种影响哪一个占据主要地位。即迁入城市的人口中,高收入群体和农民工哪一个的份额更大。从农民工和农村高收入群体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获得城市户口,进而能进入城市化统计中的人口更多的是农村高收入群体。而自身教育和技术水平较低,且原始禀赋更小的农民工,更多的是工作在城市,户口关系在农村。因此,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更多的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会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模式不当,而非城市化本身。首先,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变农业户口为城镇户口的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农村富裕群体;其次,单纯的劳动力向现有城市转移,对提高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并无显著贡献。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路

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是41%左右,处于城市化起飞的重要阶段,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理论上是最好的契机。为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地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提高农民的纯收入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协调城市化进程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使劳动力流动发挥缩小城乡差距的功能的基本要求。目前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事实表明,放开户口后并没有产生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还需要在相关领域进行配套改革。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从城市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赋予各市更大的自。

2.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民“洗脚上田,进厂务工”十分便利,乡镇企业的发展无疑会促进大量的农村专业市场的涌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将引导更多的农民定居于工业经济带周围、服务于企业,无形中促使农民身份的变迁,成为新的“市民”,这从客观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

3.不断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这是由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小城镇地处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本比较低。在产业结构上,城镇化与工业化要相结合,城市与城镇的产业要协调互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否则,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城镇化建设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另外,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大规模的城镇基础建设投资,这可以拉动巨大的城镇就业需求,从而吸纳大量必须通过市场自主就业的农民。

参考文献:

[1]李实丘希明:中国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J]. 财经,2004(2)

第8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一、广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现状

第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一般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广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1446元上升到2010年的4543元,增加了2.14倍,年均增加额193.56,年均增长率13.38%;而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4792元上升到17064元,增加了2.56倍,年均增加额767元,年均增长率16.01%。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收入差距从1995年的3346元扩大到2010年的12521元,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额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额的3.96倍,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高2.63%。

第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由生活水平差距最终反映,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二是城乡居民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三是城乡居民家庭支出的恩格尔系数。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

首先,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绝对差值不断扩大。广西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995年的4045.83元上升到2010年的11490元,增加了1.84倍,年均增加额为465.26元,年均增长率为11.5%;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由1995年的1143.04元上升到3455元,增加了2.02倍,年均增加额为144.5元,年均增长率为12.64%。从人均消费支出的绝对差值来看,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差距增大,由1995年的2902.79元扩大到2010年的8035元。

其次,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比值呈扩大趋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差距由1995年的3.54倍扩大到2010年的3.33倍,在1995年到2010年的这16年时间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提高了2.77倍,这说明广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缩小城乡消费水平任重而道远。

城乡居民家庭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当前,广西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处在40%以内,这说明广西城镇居民已经克服贫穷,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从而迈入相对富裕的状态,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徘徊在50%左右。尽管农村居民已经解决温饱,迈入小康,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的变动有缩小的趋势,但是差距仍然相当明显,2010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50%,还不及城镇居民1997年和1998年的水平。

二、广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农业产值比例逐年降低。近年来,广西农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453.15亿元上升到1670.37亿元,年均增长率16.79%,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从1995年-2010年广西地区GDP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例来看,广西虽算是祖国西南边陲的农业大省,但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可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第二,二元结构强度逐年扩大。测算二元结构强度,即工农业反差系数是判断城乡工农业是否协调发展的常用办法。广西农业GDP相对生产率从1995年总体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二元反差还没有达到最高点,农业的相对国民收入还没有从低于1的方向向1接近。广西非农业GDP农业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两种GDP相对国民收入的变化使得二元结构强度变化比较平稳。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强度的极值为4.09,但广西二元结构强度除了1997年低于1.09之外,其他年份均高于该极值,2009年二元结构强度达到5.24,是发展中国家的1.28倍。这说明广西农业的比较生产效率及比较收益率不断下降,农业发展速度太慢,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快,农村居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还很低,从而导致其消费水平不断下降。

第9篇: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内容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从城乡一体化的含义、科学内涵、问题研究、思路和改革措施、城乡一体化内容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对策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了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发展的方向和应该把握的方法,保证我国城乡一体化健康向前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关系 对策

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含义和实质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产业互补,逐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大力推动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废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现代农村制度,给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建立城乡互动、体现公平、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实质是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农民市民化。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一)空间一体化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乡经济社会本身就包含着空间经济社会活动的含义。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以提高城乡经济社会组织化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努力形成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形态。一般说,城乡空间结构是由点(城镇等点状设施)、线(交通等线状设施)构成的拓扑结构。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必须研究点和线如何布局,如何紧密相联,即如何解决城镇体系与交通体系的空间构建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配置,形成通畅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连接,不仅有利于促进城镇繁荣,而且能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达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预期目的,因此,调整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对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至关重要。

(二)人口一体化

这是指城乡人口自由迁徙,相互对流,城市人口社区化(扩散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城乡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同等待遇的过程。这意味着城乡居民流动和居住不受户籍限制,取消各种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城乡居民共享三大文明的成果,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目前,城乡人口流动趋势是,城市人口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享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需要,从城市迁住郊区或乡村,这是大城市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尽管这种趋势在目前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并不明显,但会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城市市民向郊区化扩展则是个明显的证明。我国东部一些沿海城市居民也已开始出现了这种趋向,中心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明显加快。

(三)经济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为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指发展城乡经济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实现程度。

(四)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就是要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考虑,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努力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格局,让城市与农村、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城乡一体化离不开生态一体化,生态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净化城乡环境,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必须破除把经济与生态环境对峙起来的旧观念,破除把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的旧格局,这需要城乡形成共识,双向努力,强化城乡生态功能,以保全生态系统为重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对环境保护的实现机制,健全城市、乡镇、农村生态环境协调体系,加速推进城乡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建设。

(五)市场一体化

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包括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两大组成部分。所谓城乡市场一体化就是要消除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让城乡市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确保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可以在城乡之间得到顺畅流动,满足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市场一体化作为一个过程,既是某一地域内城乡诸要素日益优化组合的过程,也是城乡发展协调度、融合度日益提高的过程。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城乡市场闻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城乡市场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大趋势。

(六)社会一体化

经济、社会、人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乡一体化理所当然也应包括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就是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和文化卫生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使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社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趋向和理念。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关键是在城市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居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说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那么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差距更大。目前城乡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分区域看,我国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越往西则越大。

(七)制度一体化

这里的制度也包括体制,制度一体化是指凡涉及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的重大制度,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做到城乡统一。包括制度导向统一,要求统一,权利统一,预期目标的统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制度是内生的,并且是决定经济发展、经济绩效的首要因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城乡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生态等诸基本要素交融与协调发展的过程,而这种交融与协调都与制度相联系。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差距问题研究

(一)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近几年逐渐扩大,其中发展很不平衡的直接而重要的表现是农民增收迟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 23 1,2004年稍降A3 21 1但是这还不能反映城乡居民生活的实际差距。首先目前统计农民收入是根据户籍来进行的,少数高收入的非村民掩盖了多数种田的真农民。其次,农民纯收入中包括生产资料的费用,扣除后生活费用只剩下纯收入的65%。最后,城市居民享有各种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产品等,农民享受不了。

(二)生活差距

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十年,并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2.68:1扩大到了2008年的3.07:1。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66元,城镇居民该项支出则为11243元。中国农村消费当前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耐用品消费拥有量偏低。2007年,每户农村居民拥有的洗衣机、移动电话量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农村居民衣着消费也偏低,2008年其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2元,不足城镇居民的两成。此外,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也有待改善,近千万农村住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

(三)教育差距

在城市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可升入高中或职校,教育质量也高于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远多于农家子弟,而在农村有不少优秀学子即使考上大学也难以承受巨额学费的负担,有一半以上的初中生没有机会上高中,甚至有些学生因家境贫困而失学。这种日益扩大的城乡教育差距,将影响今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社会保障差距

中国城市失业保险覆盖率已达71%。而农村几乎为0。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而农村除部分省市外,尚未建立低保制度。城市除部分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外,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农村除了“五保户”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

(五)公共产品供应差距

公共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无论是城市公共品还是农村公共品,政府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品提供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公共品提供体系则相对滞后。一些农民被迫自掏腰包建基础设施,这无形中又减少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和改革措施

(一)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

要坚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购销的改革方向,不能因为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而影响改革的进程。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加快农产品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保护价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农产品储备和调控体系。在工业品方面,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把农村市场的开发视为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城乡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保证城乡物资交流渠道的畅通。

(二)深化城乡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有关要求,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兼并、拍卖等改革措施,达到明晰产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人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三)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为两步实施。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允许持地方“蓝印户口”的人在农村城镇之间迁移;其次是国家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一些特殊待遇,改革劳动用工、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条件。改革的总目标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要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以直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县、乡行政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的核心是解决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问题,协调管理部门对城乡经济实行一体化的间接管理。农业部门应从过去单一管生产环节转到统一管理,协调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县乡政府则应集中精力为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形式的企业提供服务,并进行宏观的管理。

(五)设计社会激励结构

通过社会激励结构的调整节约城乡合作的交易成本,形成导致工农合作、城乡互促的激励和治理机制。为此,需要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化,实现中国工业化的良性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市场的分隔,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开放式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城乡联系提供高效率的活动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提供能力条件,也能为外来企业、乡镇企业提供本土化的劳动力;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到农村地区建厂。可采用政府贴息贷款和一定形式财政补贴。增加企业技术改革投入,通过减税或特殊行业免税政策吸引城市工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人才向乡镇企业转移。

参考文献:

1 夏安桃.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5)

2 坤明,嘉兴,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J]今日浙江,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