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化学中的方程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中的方程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中的方程式

第1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方法

化学,是初中生接触到的较为新颖的一门课程,很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会显得手足无措。方程式,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化学知识点都和一个方程式相互对应,这就决定了在初中化学课本中,会出现大量的方程式,这给学生的记忆增加了负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方程式时,都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时间和应用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实,这些方程式就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是对物质间反应过程的纸质书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可以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一、熟练掌握化学元素符号是基础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用化学元素符号进行标示的,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书本中很明确地罗列了各种化学元素以及相应的符号,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

二、教师可以采取的积极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在初中生以往所接受到的教育中,化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学生带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中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以此来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很多学生会抱怨记忆化学元素符号,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难以坚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把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编成顺口溜的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为以后化学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2.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以及配平方法

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首要原则。化学方程式书写中,不能随意地添加元素,也不可以编造不存在的元素,反应前后,方程式的元素是不可以改变的,更不可以把生产物和反应物颠倒着写,这些都是不遵循守恒定律的表现。在对方程式进行配平时,只是在元素符号的前面添加或是改变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方程式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方程式的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不可以忽视的,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配平方法进行专门的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测试。

3.找出方程式的书写规律,让学生进行分类记忆

化学方程式种类繁多,记忆不便,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对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整合,不难发现其中的书写规律。总体来说,初中化学方程式具体可以分为化学分解反应类、置换反应类、复分解反应类、还原反应类、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类以及其他的一些反应类型。我们以置换反应的方程式为例,这类反应的规律就是反应元素之间的位置互换,方程式的书写就是化合物组合后的生产物。只要找到了各种反应类型的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

4.加强训练,强化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长久地坚持。学习过的知识,很多都只是一种浅层记忆,学生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检测,来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并对此及时地检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总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切记急于求成。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力求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熟练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技巧。

参考文献:

第2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核心概念;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3-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的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需要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熟练掌握书写技能,但由于化学方程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规则性,学生使用起来往往会出现很多困难。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很多教师寄希望于机械的记忆和大量的训练,过分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符号,加剧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所蕴含的各种信息。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源于对化学反应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核心概念的使用最早出现于1990年的美国加州《科学框架》中,它利用核心概念(unifying concepts)组织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核心概念是对事实性知识的规律性概括,揭示了化学学科的本质,它―方面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和设计教学问题与教学活动,另―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发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化学方程式”单元为例,阐释核心概念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 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特点

在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提炼出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也是围绕这一主线设计而成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从“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主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认识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从核心概念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化学内容又集中体现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保持不变”(结构视角)、“每种纯净物都有固定的元素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组成视角)、“每种物质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时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性质视角)、“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生成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变化视角)等4个核心概念上。每个核心概念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释了“物质及其变化”的核心内容,构成了初中阶段化学的基本骨架。

值得注意的是,这4个核心概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它们体现出了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认识,是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并不囊括整个中学阶段的内容;这些核心概念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性,比如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就可以了,到了高中阶段才要求学生继续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和“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空间秩序”等内容;这些核心概念还具有―定的抽象性和基础性,它们是理解包括化学方程式在内诸多化学知识的主干知识,在表述上并不需要全面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

2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

化学方程式作为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化学用语,能够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理解和使用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化学知识基础。主要表现在,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识别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应该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微粒构成,并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之能够把化学方程式与学科主干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对“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构建出了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见表1)。质;应该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定量的角度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应该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预测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等等。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教师需要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进而深刻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使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三者都是核心概念在“化学方程式”单元中不同层次的具体体现。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将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化学方程式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化学学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孤立的、过度的放大化学方程式的使用技能,而忽视与学科主干知识的联系。

3 利用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来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而且在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的单元知识层级结构集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科知识逻辑顺序的把握,它与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的把握共同构成了组织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见图1)。

从图1中不难看出,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更加强调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在4个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而服务;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进行有意义的化学方程式学习和训练。

当然,学生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上。它们的设计思路是,在每个教学环节目标的指导下,先设计出主要的教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再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深刻理解。下面是以“环节七”为例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活动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引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重视;教师通过开展“活动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让学生从已学的几个化学反应中总结得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从而全面理解化学方程式;当学生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价值与含义之后,教师通过开展“活动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3”,让学生应用刚学的知识去认识一个陌生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活动或者进行追问,直至问题的解决。

第3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作业批改方式;化学成绩;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65-02

教育是国家精神建筑的基础,近几年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不断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主要专注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素质方面的改革,对于各学科作业批改方式和有关作业批改方式与初中生化学学习的成绩之间研究却甚少。《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要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1],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作业及其批改方式上也需进行改革,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供进一步的保障。通常,作业批改方式是指学业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学生所做的作业进行评定的过程,具体而言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批语,即“批”;二是指出或改正错误,即“改”;三是给出分数或等级,即“评”[2]。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起优化和调节的作用,教与学的优化在于调节,没有调节就没有优化,而作业批改就是达到优化的媒介。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两方面的教学功能,一是,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做作业的情况,从中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助于老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从中寻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学生所要做的是完成作业和评价作业,将两者分开,将达不到巩固学生学习内容和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目的。

化学是以符号语言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化学符号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同时也是化学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工具,初中化学所涉及的化学符号主要包括物质的化学式、元素符号、离子符号以及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书写就是一个难题[3],另外初中生思维活跃,对一些深奥神秘的现象充满好奇,求知欲强,自我评价意识尚未充分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多给学生鼓励,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学生获得了进步和好评,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再的失败就会使学生对学科产生消极态度,所以老师需要选择合适的作业批改方式对学生的化学作业进行批改。传统的批改方式是“全批全改”为主,老师通常的做法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基于传统作业批改方式,批改形式单一,批改周期长,反馈信息量过小,禁锢学生的答题思维等不足[4];而现代作业批改方式有:全批全改、分层批改、评语批改、零作业批改(又分为小组互批和自我批改)、随堂作业批改,是以自主建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的,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信心,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5],这种现代作业批改方式是多种批改方式交互采用,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初中生化学学习成绩。本研究通过调查延吉市某中学化学作业的批改情况,了解了现在初中化学作业批改方式的状况,进一步探讨了作业批改方式与初中生化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延吉市某中学为调查对象,在该中学的九年级随机选取108名同学为样本,其中男生58名,女生50名。

研究方法:针对延吉市某中学九年级的学生,根据傅慧琴对作业批改方式的分类,自编的《初中生对化学作业批改态度的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一发放问卷,并规定时间内统一回收问卷。此次问卷共发放108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

本调查主要从学生对老师布置化学作业的兴趣、对批改后的作业的态度、对老师批改作业的情况以及学生对现在作业批改满意情况这四方面进行分析。

三、讨论

学生对老师布置化学作业兴趣的调查显示,其中有57.1%的学生喜欢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42.9%的学生不喜欢做化学作业或者对化学作业的兴趣一般,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化学作业缺乏兴趣,这样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待经过老师批改的化学作业态度情况的调查显示,69.4%的学生对教师批改之后发下来的作业有兴趣去看,而且也会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化学作业的态度相对认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但还是有31.9%对发下来的化学作业没兴趣去看,也没有做到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目的消极,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作业应付了事,忽略了作业本身教育的功能。

通过对老师批改化学作业的情况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学校对作业批改的方式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不在是单纯的“批”,有57.1%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采用分层批改,有大约69.4%学生反映老师在批改作业有鼓励性评语的,作业批改方式趋向于多种批改方式交互采用,但还是有81.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经常采用“全批全改”的作业批改方式,由此可见,作业批改还是侧重于传统作业批改的方式,老师还是习惯性地采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特点,作业批改方式没有太大创新。

通过对老师作业批改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有93.9%的学生认为老师作业批改的认真,老师基本上能做到作业的及时批改及反馈,这是对教师批改作业情况的肯定。由于老师正在将多样化的作业批改方式应用在学生的化学作业批改中,所以有87.8%的学生对现在作业批改方式满意,还有12.3%的学生对现在的作业批改方式不满意或不知道,说明老师的作业批改方式正在被学生接受,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

四、结论及对策

通过分析可知,作业批改侧重于传统作业批改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现在老师布置作业都在“量”上取胜,没有“质”的飞跃,所以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化学作业的兴趣,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消极,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但学校和老师已经开始重视作业批改的方式,正处于由传统批改方式向现代作业批改方式过渡的阶段,分层批改、评语批改等多样化的现代作业的批改方式正在与传统作业批改方式相结合,而且这种作业批改方式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肯定。实施多种批改方式交互采用的现代化学作业批改方式,既可以弥补传统作业批改方式的存在不足之处,又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化学的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6],此外,作业的设计的创新,批改方式的“与时俱进”,会使学生看到学科的魅力所在,将喜爱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接受,学生自主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7],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把握好作业批改的“量”和“度”,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多种作业批改方式交互采用的作业批改模式,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9-49.

[2]刘学廷.作业批改对教与学的促进[J].生物学通报,2011:39.

[3]王招弟.九年级学生化学符号学习过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20~25.

[4]解吉普.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作业的批改[J].化学教学,2012,(3):17-19.

[5]王洪.让课堂成为师生共进的舞台[J].新课程(上),2013,(04):70.

第4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科学方法;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0-01

新课程高中化学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不断创新和探索,现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改变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式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听、记、抄、背达到学习目的,不应否认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体系,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在“应试教育”中有时很见成效。然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呈现现成的结论,而不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利,削弱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放弃了思维习惯和创造勇气。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应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学生建构任何知识,都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自身实际和实践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就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剂,观察它们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再如学习了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都可与醋酸反应,在做醋酸性质实验时可叫学生带些家里的水垢和鸡蛋壳,叫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

在原电池教学中,根据原电池的组成、概念,可让学生利用一些含酸性电解质的水果(如桔子),自己动手构建原电池。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这种提问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又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诉学生概念要好得多。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结论。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问题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或互联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四、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剑春.论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

第5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有多种,教材只介绍了最小公倍数法,现再介绍三种常用的配平方法。

1.观察法配平

这一方法配平的步骤如下:

(1)定: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或元素在物质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的物质,将其化学式的计量数定为1。

(2)配: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其它物质的化学式的计量数。最后,检查等号两边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相等即可。

例如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Fe2O3 + CO—— Fe+ CO2方程式的配平

分析可知:①Fe2O3在其中较为复杂且氧元素在物质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因此,将化学式Fe2O3的计量数定为1;②一个CO分子要结合一个氧原子才能生成一个CO2分子,而一个Fe2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分子与之结合生成3个CO2分子,因此需在化学式CO和CO2的前边分别配上计量数3,使等号两边的氧原子和碳原子的数目分别相等;③在一个Fe2O3中还含有2个铁原子,因此,在化学式Fe的前边配上计量数2,这样等号两边的铁原子数目也相等了。最后再注明条件并把“——” 改为“===” ,即得正确的方程式。配平流程如下图:

1Fe2O3 + 3CO—— 2 Fe + 3CO2

第一步第二步第四步第三步

所得正确的方程式为:Fe2O3+3CO高温Fe+3CO2

2.用奇数配偶数法配平

这一方法配平的依据是:奇偶入手、左右开弓、跟踪追击。步骤如下:

(1)看:找出化学式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且原子的总数在等号左右两端为一奇一偶的元素。

(2)定:在含有该元素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前配2,使原子个数由奇数变为偶数。

(3)配:由已定化学式的计量数为依据,再来推算出其他化学式的计量数。

例如: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FeS2 + O2 —— Fe2O3+ SO2。

分析可知:① 反应里氧出现次数最多,且左边是2(偶数),右边是5(奇数),所以配平从氧人手。在Fe2O3前前配以2,这样使右边的氧原子总数变为偶数;②2个Fe2O3中含有4个铁原子,所以应在FeS2前配以4,使等号两边的铁原子数目相等;③4个FeS2中含有8个硫原子。可推知在SO2前应配以计量数8;④等号右边共有22个氧原子,因此,应在O2的前边配以11,这样方程式就配平了。配平后再注明条件并把“——” 改为“===” ,即得正确的方程式。 配平流程如下图:

4FeS2 + 11O2点燃2 Fe2O3 + 8SO2

第二步 第四步 第一步 第三步

练习:用奇偶法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KClO3 —— KCl + O2

正确为:KClO3MnO2KCl + O2

3.分数法配平

该法适用于含有的化学式比较复杂的配平中,一般步骤为:

(1)定:把反应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暂定为1。

(2)配:以此为突破口,再推算出其它化学式的计量数。

如:写出大麻(主要成分为C21H30O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分析:①从其组成可知,大麻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即:

C21H30O2 + O2—— CO2 + H2O,式中复杂的化学式为C21H30O2,将其计量数暂定为1,一个C21H30O2分子中含有:21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

②反应后应生成21个CO2 分子,因此,在化学式CO2的前边配上计量数21,在H2O的前边配上计量数15,这样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总数与等号两边相等;③生成物中氧原子总数为47个,所以,需在O《》2前边配上55/2,这样氧原子的总数与等号两边相等;③因为,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是整数,所以,各化学式前的数都乘以2;④最后检查所有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左右全部相等,相等后,注明条件并把“——” 改为“===” ,即得正确的方程式。 配平流程如下图:

1C21H30O2 + 55/2 O2点燃 21 CO2 + 15 H2O

第一步第四步第二步第三步

正确的方程式为:2C21H30O2 + 55 O2点燃42 CO2 + 30 H2O

练习:用分数法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C6H6 + O2 —— CO2 + H2O

第6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化学学科精神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正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新课程对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实验探究活动,如对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的实验探究。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领域过于夸大化学实验所起的验证知识、原理、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忽视实验教学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探究功能。坦率地说这些是不够的,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化学课程实验功能及其内容形式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再好的设想和理念也需要落实,其关键在于“如何教”和“如何学”。我们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让学生主动体验操作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树立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在操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1.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学科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学生科学素养应在日常教学中做好:规范演示实验操作,增加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实际搞好生产生活的调查研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强调主体学习,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在实验中让学生大胆地放手操作实验。

3.培养学生的合作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及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对中学生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初中化学实验多是分组实验,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参与人人动手,合作完成相关实验是关键。

4.结合学生实际,重视情感教育。

新课标下我们应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同时,注意学科知识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实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更注重情感、态度的升华。教学中要善于用鼓励性语言,如:“同学们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你能够……”,等等。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化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用亲切和蔼的面容及期待的目光对待学生,通过语感、语意传达教师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

实验技能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功能,日常实验教学中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

如:如何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两种方法制取氧气?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考虑得到固体加热型和固液不加热型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得到二者的制取方法的不同,得出许多制取的方法并以实验验证。

6.密切联系实际,抓好基础知识运用。

实验教学最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学以致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进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例如:家庭小实验用白醋鉴定鸡蛋壳的成分。通过观察蛋的沉浮,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整个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通过该活动,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认真细致地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科学的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学到更丰富的化学知识。

7.不断挖掘、获取信息,完善实验教学。

通过观察实验、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获取信息,也可通过实地调查,问询教师、相关人士得到信息。另外,新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深刻领会图表所要说明的化学问题。

二、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化学实验应向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探究能力,获取化学知识,树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

1.精心设计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积极地探索,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巧设实验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活动,激发求知的兴趣,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尽快找到答案。

2.强调学生主体性,满足探究愿望。

教师要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渗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努力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操作中,让学生细心观察,通过主体探究讨论,自行获取化学科知识,教师利用实验这种启迪手段,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形成技能,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日常实验教学中,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7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

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述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正式进行。随着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正式颁布,我国的七大教育出版社都各自编制出了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并且都各自在不同的实验区开始试用。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我国于2010年开始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进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它强调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着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达到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全面发展。新课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和建议,对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深刻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STS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它要求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更加地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态度。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转变和改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现状

自从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学科的教师都在积极尝试转变和改善教学方式,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取得的成果

1,建立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形成了更加科学的教学理论,这为基础教育新课改提供了理论依据。新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着引导的作用。

2,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文献著作如雨后春笋一样发表,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各种期刊杂志成为了教师、学者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各种专业书籍对转变和完善教学方式过程中建立更种创新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我国各级部门也纷纷从教学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提高了学生对新课程教育精神和理念的领会,对新课标的熟悉程度,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出现的新问题和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形成适应各地不同情况的新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不足之处

1,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我国影响比较深远,很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其在思想上不容易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案的探索、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及多媒体课件技巧学习和制作上面,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没有足够的实践开展上述的活动,依旧还是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老旧模式。此外,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实验室环境、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跟不上要求,导致新课标教学方式无法施行也是导致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在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行下,却还有有一些教师是将教学方式的转变停留在形式上,并未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答,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操作,并未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使其能够举一反三和自主思考,学生的相关能力并未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研究

(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知识、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工作生活的高素质人才是实施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就是要通过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等创新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良好态度。

(二)要转变传统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提出了重大的转变,其更加强调对学生核心观念的养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化学知识要点的简单掌握上,新课标强调化学概念原理的多重功能和对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理论指导意义,要善于利用举例、推理、比喻等多重手段将化学概念原理扩展到新的领域。

(三)要转变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化学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旧教材比较单一的化学实验,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更加突出实验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具体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指导,这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化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效果,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其良好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当当.《有机化学基础》教后的点滴体会[J].科教文汇,2009:192

第8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操作系统;图形化;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操作系统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也是计算机学科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着计算技术进入各个行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如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控制等,也将计算机操作系统列入到专业课程计划中。近年来操作系统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很多发展,原来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显得有些过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对用户友好”这一口号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IT产业的发展,这一口号逐渐演变成时下最流行的“可用性”的概念[1]。图形化应用程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人们不用像DOS时代那样要记一大堆枯燥的指令来操作计算机。将图形化教学方式应用于操作系统教学中,向学生形象地展现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知识。

1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学习操作系统,往往局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一些典型算法的实践,很少有机会去了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实现技术[2]。当前,开源软件日益深入人心,开源操作系统软件已成为学生尤其是研究性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基础支撑软件的首选,这为操作系统课程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过程有很大的难度,教学效果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形成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得比较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性强而抽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又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授课枯燥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不易理解。实践性环节也薄弱。学生缺少自己动手设计或解剖一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实例的过程,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少,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虽然学了操作系统课程,但是由于没有亲手编写过操作系统源代码,没有看到操作系统是如何对资源进行分配与回收的过程,所以只掌握了一些的概念,而对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仍是似懂非懂,学习效果不佳。

(3) 缺乏一本好的教材。长期以来,国内操作系统课程的教材都是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内容较陈旧或较窄,缺乏与前沿技术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多且杂,因此一本好的教材是重要的。作为一本好的操作系统教材,不仅要注重论述经典的操作系统原理,紧密联系当代流行的设计问题以及当前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又要做到基本原理与当代流行操作系统实例相结合。

2图形化教学方式

2.1图形化教学方式的优势

开源操作系统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它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使得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内核,观察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系统运行的状态[3]。但是由于其图形化应用程序开发方法及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开发效率低、界面不友好,教师无法高效地将操作系统知识教授给学生。

图形化教学方式是一种学习容易、成本低、效率高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其优点主要如下:

(1) 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操作系统知识偏于理论化、复杂化,教师单纯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快速地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尚未真正理解操作系统知识时便失去了兴趣,没有正确地对待这么门课程,使得老师的讲解也兴趣索然。采用图形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在图形化界面上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讲述与展示兼备,使得教师的讲解更加方便。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在未能深入了解时失去兴趣,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通过图形化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入门,不再只有枯燥简单的文字和命令,而是可以深入系统的内部观察系统真正的运行状态。有了良好的开始后,学生才能更自主地深入学习操作系统知识。

2.2教学方式的实现

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将深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用生动的图片或动画来表现,便于学生理解。或者采用提问式授课方式,在课堂中实现互动[4]。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图形化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上述的教学目的还可以拓展更多的形势辅助课程讲解。

首先,教师在需要讲解的内容中确定抽象的课程概念,在图形化系统的辅助下,教师通过形象化即可表达抽象概念。图形化系统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也可以作为课程作业布置给同学,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尝试具体化的过程更加有助于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如图1所示。图形化系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例如在多媒体电脑上安装图形化系统软件,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中提供的演示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际操作,为后面的上机实习和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图形系统的网络接口,丰富了课程的答疑形式。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学生在课后产生疑问时,可以通过图形化系统在网络中发送问题,老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3具体实现

操作系统课程以原理、概念和算法等基础知识为主,所以必须设置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应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计算机用户和一般程序员,更应该系统深入地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相关算法和理论,具备开发系统程序和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以下将阐述基于Solaris操作系统中DTrace的图形化教学方式的实践[5]。图形化教学方式可以将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有助于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实践。

3.1Solaris操作系统的优势

采用Solaris操作系统作为教学实例,优势如下。

(1)Solaris作为一个开源的操作系统,近几年发展迅速,由于其源代码公开,学生可以仔细阅读、分析,并与书中介绍的原理、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它是如何实现现在操作系统的常规功能的。剖析一个操作系统代码对于掌握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精髓是大有裨益的。

(2)Solaris是一种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在大型公司和教育机构中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Solaris的应用程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3)Solaris不再只能安装在Sun公司的SPARC平台的计算机上,现在的Solaris 10拥有了专门针对普通用户计算机的x86版本,它支持目前的大多数台式计算机,可以在学校的实验机房安装,教师也可以将PC机作为服务器进行教学工作。

(4) Solaris中多个调度程序可以并行操作,每个调度程序拥有自己的调度算法和优先级别,调度程序以内核模块的形式提供,被动态装入操作系统。提供这种可配置的调度环境便于学生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内核。

(5) 在Solaris操作系统中,虚拟文件系统(VFS)框架允许多个文件系统配之在系统中,该框架实现了几个基于磁盘的文件系统(UNIX文件系统、MS-DOS文件系统、CD-ROM文件系统等等)以及网络文件系统(NFS V2、V3和V4)。学习Solaris的多文件系统,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各个系统的文件系统。

(6)Solaris 10提供的DTrace工具,用户能够动态检测操作系统内核和用户进程。使用DTrace,可以让学生更精确地掌握系统的资源使用状况,发现先前隐蔽的系统问题,让学生更主动更明了地观察操作系统的内核。

(7) 利用Solaris containers技术,甚至可以在同一系统中同时运行Linux和Solaris应用程序,使用户既可以保护在现有Linux应用上的投资,又充分享受Solaris带来的创新体验。

以Solaris为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平台,不仅可以教授学生经典的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同时由于其是开源的操作系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6]。

3.2图形化系统体系结构

DTrace(Dynamic Tracing)是一个构建到Solaris内的综合动态跟踪工具,可以让系统管理员、应用开发者、技术支持人员对系统内核和用户程序的行为进行采样、监控、诊断而不影响生产系统的运行。DTrace包含一种新的脚本语言,D语言。使用D语言,用户可以很容易地编写一下用于动态启用系统探测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脚本,用户可以方便地与他人共享其信息和故障排除方法。通过DTrace,用户不再只是简单地使用这个操作系统,更可以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内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操作系统,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7]。

虽然DTrace有强大的功能,但是目前Solaris平台下DTrace工具还只局限于命令行操作,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对该操作系统平台或者命令行操作不熟悉,就无法享受这个工具带来的便利,深入透彻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内部原理。通过图形化的界面,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快速地进行实验,认识并分析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由于图形化界面的简洁、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再因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而却步,能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积极性。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3.3系统实现

DTrace图形化系统能有效地辅助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该系统主要界面如图3所示。

选择Solaris操作系统作为实验环境,可以使用DTrace统运行状态,观察操作系统内核结构,使学生不再只是听老师讲解理论知识,而能真正深入到系统内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

操作系统内核本身相当复杂,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图形化界面,教师可以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内核结构。上图显示的是查询Solaris平台DTrace探针图形化界面。Solaris中有30000多个位置分散着指针探测器,DTrace可激活成千上万的探测器,记录所关注的位置指定的数据,如命中,即可从该地址显示用户进程或系统内核的数据,从而了解系统。但是DTrace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初学时掌握的知识较少,无法灵活地使用各种命令查看各种信息。通过图形化界面,即使学生对DTrace中使用的D脚本语言尚未熟悉,也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D程序,实现对系统的跟踪。

通过图形化界面,教师可以更方便地教授知识,学生也不会因为不熟悉DTrace的使用而无法了解系统内部结构,不会对初学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致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当然图形化系统的学习也不单单局限在已有的系统上,该系统提供了相应的扩展接口。学生通过图形界面,掌握足够的原理和知识后,可以更深入地分析源码,展开研究,自己编写扩展该系统,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另一面,扩展的图形系统又可以用于后续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如此循环往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该门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操作系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掌握最新操作系统原理、提高对现代操作系统的实践能力,依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通过图形化方式进行抽象概念的辅助讲解有助于在讲授理论原理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建立一个形象的知识架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培养学生在系统软件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竟华,陈建勋.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3):68-70.

[2] 宋广华. 边学边干: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7):27-29.

[3] 陆庆,蒲晓蓉.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07,(11):61-63.

[4] 季赛.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气象教育与科技,2008,(82):18-22.

[5] 王知非,徐鹏.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6):107-108.

第9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化学 实验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High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

Curriculum Innovation Program Research

LIN Yonglian

(Lechang No.2 Middle School, Lechang, Guangdong 512229)

Abstract 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emistry courses, it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o observe a more intuitive response in a variety of chemical reactions phenomenon can stimul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stimulate the inherent potential, so that cultiv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hemistry, applied chemistry scientific literac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ain courses f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ourse for chemistry experiments to explore 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 innovation

1 高中化学实验课程创新问题的提出

化学实验一直是中学化学课程教与学的最主要的方式,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研究基础的一门开放性学科,化学实验设计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化学物质的化学性理解。所以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化学课程的设计对着整个化学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通过化学实验课程的创新设置,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动手动脑设置化学实验的能力,最终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学生化学课程的成绩。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引导教学,采用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综合渗透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课堂教学的渗透、创新和鼓励等机制,来诱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及时巩固。

2 实验创新教学实施过程

2.1 实验创新教学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实验,都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这是实验的灵魂。那么中学的化学实验同样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的一系列的认知和学习都必须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条件下。同时,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我们也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化学实验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实验设计的原理。

(2)探究性原则。实验的目的就是一个探究和解惑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当然也少不了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将实验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有一个介绍NH3性的小实验,教材上主要是为了体现两个实验现象,一是NH3的喷泉实验,二是NH3遇浓盐酸冒白烟的实验。这时,看到这样的实验装置和探究的目标,其实很容易让我们对比HCl和NH3,如果教师这时想到如果能将前而学习过的HCl的性质联系起来,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之上再设计一个联合喷泉、冒烟的实验,一定就会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于NH3及HCl性质的理解。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先收集两满瓶的HCl和NH3,将他们按照如图1所示的连接方式连接,在B瓶的滴管内事先先吸满水,开始实验时,关闭C水夹,先由滴管向烧瓶B内注入少量水,此时,由于B烧瓶内产生负压,造成A瓶内HCl气体进入B烧瓶,并形成大量白烟,然后立即打开C水夹,此时,见A瓶内产生红色喷泉,B瓶内产生蓝色喷泉,红、蓝色喷泉同时进行,现象颇为壮观。

(3)简明性原则。考虑到实验安全和成本的原因,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都是朝着更加简便的方向,这样从一方面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来讲可以更容易完成教学的目标。

2.2 创新仪器应用,提高实验效率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本上有很多介绍新化学物质的概念以及理论原理,为了学生们很好地掌握,课本中都是逐步将学生引入化学物质的具体性质。所以在学习有关的基本知识之前,课本首先会让学生们先看看即将要学的化学物质的实验反应,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运用到试验中,为高中的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开发一些简单的仪器装置,在化学教学中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例如高中必修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操作是用试管作反应仪器,带导管的塞子塞住试管口,操作过程中需要较多的乙醇,且若钠放入的量也必须较多,造成很大浪费,若放少了,则收集的氢气不纯甚至很少以致无法点燃,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塞子气密性不好而漏气,导致实验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改用废旧的注射器作反应容器,先把钠表面的石蜡切去,然后放入干燥的注射器中,压缩注射器使空气排出,再吸取少量乙醇,把注射器倒立,马上可观察有气体产生,可立即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实验成功率100%,现象明显,简单易操作,大大提高实验效率。

又如选修4测量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测定”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如下问题:

(1)判断化学反应快慢的方法有哪些?产生气泡的快慢、固体质量的变化、温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浑浊程度的不同。(用气球看多少气体,将气体通入装有水的U型管看液面变化高度,用指示剂判断反应的情况,等等)

(2)如何从定量的角度来表示化学反应快慢?

产生气泡的快慢:测定气体的体积或体系的压强、测定物质的质量变化、测定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测定体系的温度或测定反应的热量变化。

颜色的变化:测定物质或离子的浓度变化、测定溶液的导电能力的不同。

2.3 展示方案示例,启发学生思考

在中学化学教材上,基本上都是已经给出了实验的方案,这样一来其实对于学生来讲会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直接向他们灌输这样的一个实验方案,而不是循序渐进地引入这样的一个设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抛砖引玉逐渐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再提出这样的一个实验。

2.4 交流评价,实验反思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交流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要依据创新设计的教学目标来评价,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创新色彩最浓的方面,独创性明显的地方,要充分肯定、鼓励、表扬。评价过程中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同时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使他们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创新成为掌握知识的动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3 结语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实验气氛,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颖.高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几点设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