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第1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69-0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持和前进动力,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今天,中国正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有昂扬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来凝聚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并渗透和体现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着独特的个性。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不仅是她在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中凝结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视为个人生命的根基和发展的基础,当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它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整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协调、统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时也引导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由此可见,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质的重任。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国防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

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是编制不落实。二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降低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改革进程。

2.国防教育形式内容简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防教育将逐步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丰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要培养具有大国防观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所以,仅传授军事知识是不够的。

3.国防教育氛围欠缺。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都是依靠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来进行的。军训在各高校都能正常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仍然停留在队列和内务管理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枪械使用和枪械射击训练。

四、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与对策

1.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机构是搞好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人武部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国防教育一定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教学经验的部队转业干部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同时还应该补充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2.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新世纪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世界军事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要求;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营造学习和宣传国防教育知识的良好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节日载体如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场所载体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媒介载体如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实践载体如军事训练、军营一日等,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国防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旷勇,刘启文.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

第2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8-02

国防教育是指为捍卫国家统一、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专项教育活动,以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履行国防义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斗争仍在继续,各国的较量也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强大的国防不仅是一个国家自身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军事素养,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国防建设、国家稳定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项目,涉及的学科较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利于大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历史,了解国家的安全环境,以及各国的军事发展动态,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国防教育教学注重军事科学的学习和军事技能的训练,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广泛涉及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技术科学等,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在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中,学生“摸爬滚打”,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还强健了体魄,增强了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力。通过国防教育,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建设和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防的重要潜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大学生们增强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安全意识,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们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当前貌似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斗争的方式在不断演变,由军事斗争逐渐转向和平演变,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渗透加剧。而且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还隐藏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一些不断在我国周边地区和国内挑起事端,企图破坏我国目前和平发展的现状,“、”势力抬头,企图分裂国家,海权争夺愈演愈烈,南海诸岛被严重侵占,战争也许难以避免。这些不安定因素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安全意识,不给敌对分子以可乘之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局。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在国防教育教学的认知上有误区

许多学生、家长都不明白大学生为什么要加强军事理论的教学和军事技能的训练,认为保家卫国那是军人的事情,我们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跟所学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认为那是一种多余的课程。甚至有许多高校的老师都认为,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教学也就摆在了一个从属的地位,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将国防教育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独立的教研室,只是在学生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所涉及。

(二)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单薄

当前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军事技能训练,一种是军事理论课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军事技能训练原来主要由所在地驻军负责训练,但近几年来,各高校面对驻地部队繁重的任务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始尝试由退伍兵来承担一部分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而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相当多的学校开始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讲授基本的军事知识,如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等内容,但是军事理论教学的师资却严重缺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该课程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没有国防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都不是本专业出身,而且因为专职教师的岗位变动导致教学队伍很不稳定。

(三)教育途径单一,效果不佳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大学生规模快速扩大,大学生参与军事技能训练的人数众多,而参训官兵和老师都非常有限,给日常的训练带来了难度,因此,大部分高校的技能训练停留在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整理内务等简单内容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训练效果。二是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受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制约和影响,相当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没有成为培养大学生军事理论素质和国防意识的主阵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缺乏理论性、前沿性、吸引力。教师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的说教,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途径单一,再加上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有偏差,学生不重视,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对策思考

第3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防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40-02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无防不固,国无防不安。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国民国防意识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开展国防教育的重点。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国防教育课,但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许多高校无法提高学生的国防技能,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找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领域存在的新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学生现代国防观念,维护国家安全

国防观念是公民对国防客观现象的反映,是对国家防务问题的根本思想认识[1]。国防教育是高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国家安全观、树立现代国防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形势风云巨变、我国改革时值攻坚阶段、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了解非常有限的今天,切实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形势,逐步树立现代国防观念,进而形成正确国防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2.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服务国家军队建设

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2]。大学生是一个智商高、学历高、思维灵活、善于创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爱国心强、报国志大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国防建设后备力量库,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素质是高技术军事人才储备的前提,是提升军人整体素质,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保障。

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实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军或服兵役,服务国家军队建设,这对增强国家优秀军队人才储备将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但大学生对军队从高校征兵的意义认识不够,参军大多是大学生心血来潮,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大学生对服务军队建设的义务了解不够,参军大多是为就业、享受优惠政策或做跳板,具有很强功利性。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军人使命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服务军队建设、服务国防建设的责任意识,对切实加强国防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国防,全面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祖国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3.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增强国家和民族使命感,强化集体主义和为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激发并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强有力的国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试点以来,各高校国防教育在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学生军事技能、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军队输送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我国现在的综合国力还不匹配,国防教育仍存在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对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够、大学生国防意识较弱等问题。国防教育在省际之间、校际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做好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新生军训作为对国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领导认识普遍不足,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高校只是将国防教育作为新生军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把军训放在应有的位置。国防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较少,学生在校外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较少,学生国防概念缺失、国防意识淡薄现象突出。大学新生都一致认为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本领对自己成才就业很重要,而国防教育知识与自己前途关系不大,因此在上国防教育课时一开始感到好奇,随后就把军事理论课当成军训期间休息、身心调整课、玩的课。

2.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课程建设是加强国防教育的关键,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加强课程建设的前提。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机构挂靠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工)处、社科部的多,独立设置的少,国防教育机构在高校存在设置混乱、归属不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松散的组织弱化了对国防教育学科的领导和管理,影响了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不足,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国防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等兼职教师较多,科班出身教师缺乏,专兼结构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上课教师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要求,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虽有少数高校引进一些高层次专业军事理论课教师,但引进人才才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军事理论课质量难有保障。由于国防教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普遍不高。

4.经费不足,政策缺位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高校国防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导致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科研条件很差,人员编制不足,教师学习交流机会较少,职称评定困难。

第4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防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82-03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使得国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实现“国防”和“育人”的双重目标,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初步构建了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先后多次调整和修改了《普通高等院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的教学大纲,确立了以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2. 形成了符合实际的集中训练模式。采取了基地集训、部队帮训、学校自训等多种军事技能训练形式,有利于学校自主进行军事课教学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3. 大部分高校把军事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为大学生成才创造了一个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特殊锻炼环境。培养了学生顽强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要求相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国防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我国《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这就是说,把学生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兵役法》相应的《预备役军官法》也明确规定了军训在“育人”功能之外,还有“储兵”的功能。然而,在高校国防教育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并没有从上述两个目的加以引导,而主要是从便于大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国防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上,对于学生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情况重视不够。在军训日常管理中,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而不是国防意识的提高,致使高校国防教育存在“重学校目标,轻国防需求”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重集中军训轻理论教学

高校国防教育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育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教育,又包括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既包括以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又包括以《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训练。如此丰富深厚的教育内涵不是对新生入学的短期军训所能覆盖和实现的,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来统领和支撑。但现实情况是,虽然大部分高校把国防教育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并没有把国防教育课程提升到学科的高度来管理。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重集中军训轻理论课教学,厚此薄彼现象突出。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仍然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力量

基于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枯燥无味,满堂灌的现象严重。部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不高,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这种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参与性和互动性差,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大部分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路子,但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媒介的力量拓宽教学新途径。

(四)缺乏科学的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目前许多省市开展了对国防教育课程的评估,但在评估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评估照搬其他学课的教学评估体系,尽管看似合理,但没有考虑到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自身特点与规律,影响了高校军事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其次,对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考虑,采取应付的态度,为评估而评估。第三,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评估,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存在较多弊端。第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五)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军事教师队伍不稳定,军事教师短缺,有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甚至完全依赖于从外单位聘请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官。而不少高校虽有专职或兼职教师,但其成员构成较为复杂,有军事素质无教学经验,达不到规定学历的复转退军人;有较高学历、未经过军事素质训练或培训的教师;而真正具有高学历、高军事素质、称职的高校军事教学人员很少,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

三、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方向

为了使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和“储兵”功能,针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国防教育势必需要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估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明确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即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规格。普通高校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才能有效指导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保障教学质量。在确定国防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利益,也要兼顾大学生的个性,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1.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增强国防意识,提升公民素质;培养国防精神,提升政治素质;影响行为规范,培育品德素质;增进体质,促进全面发展;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2.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高技术人才的参与和指挥。而对人才的培养,单靠军队院校在数量上和层次上是无法满足的,还必须依托普通高校来培养。实践证明,挑选接受过国防教育的大学生入伍,能够带动基层部队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装备,增加部队战斗力;能有效改变兵员结构,提高军队素质,对加快我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向高素质兵员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

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基础,以国防为本位,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重目标。

(二)完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确立其学科地位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是现有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仍存在不足,根据国防教育目标,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和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

首先,需要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学科理论研究。通过学科教育,创建学科理论队伍, 通过科研活动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学科理论研究,创立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其次,在原有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必修课基础上,增设国防教育选修课。比如开设“高技术与现代战争”课程,介绍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开设“孙子兵法导读”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我国深邃灿烂的军事思想。此外,有必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确立国防教育学科地位,使国防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能找到学科依托。

(三)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以外,辅之以案例教学法和研究型教学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提升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将课程内容全部上网,使学生课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国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此外,高校可以以国防教育网站为依托,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宣传国防教育法规、国防历史知识、国防动态等内容,实施全方位的国防教育;再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辐射力、互动性和参与性,针对国防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和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及时为学生进行释疑解惑。

(四)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国防教育质量提升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紧紧围绕“育人”与“储兵”两个目标来建立。

其次,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包括教师备课、讲课、训练,学生听课、考试等各环节。确保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才能保障最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有必要把国防教育质量列入高校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评估小组,深入检查和科学评估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消除过去那种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高校有必要引进具有博硕士学历的高端专业人才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高校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既可以派遣专业教师去军事院校深造,也可以聘请军事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师资培训,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第三,在现阶段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走“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更新和交流,尤其是聘请的部队院校的教师会带来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使专职军事教师从中受益。“专、兼、聘”三者相互融合,对军事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双重目标,我们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也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给予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怡华,叶欣. 高校“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的建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5):19-20.

[2]陆华.构建立体化军事课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1,15(4):91-93.

[3]龚彦忠.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4(11):19-20.

[4]问鸿滨.立足课程建设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发展[J].社科纵横,2011,26(4):156-157.

第5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74-03

我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对于全面提高高职生素质教育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那么,在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就更有重要和深远。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调节了就业岗位对人才复合性能力要求与普通高校单一学科建设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存在价值所在。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下降的现实,使得部分高职生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而又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致使企业找不到可用之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矛盾,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高职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高职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在学习中态度怠慢,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严重,价值取向发生偏差,重视物质享受,缺乏学习精神,难以符合社会发展对高职生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针对高职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军事教育,这其中包括军事理论、国家政策方针、社会发展现状等理论知识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国家大事,提高思想认识,激发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还有各项军事活动,通过艰苦的训练,磨炼学生吃苦的能力,培养竞争向上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表明,高校国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那我们就更加应该利用国防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职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生多属于青年学生,这一期间学生心理变化较为频繁,学习能力较强,正确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容易受外界诱惑。通过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的灌输,可以培养高职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通过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学习革命烈士和伟大历史人物的重大事件,使高职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保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高校国防教育通过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训练,从不同方面向高职生灌输国防知识,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使高职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艰苦的军事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2.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生体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国防教育开展的军事活动通过“摸、爬、滚、打、练”的系列性练习,既锻炼了高职生的体魄,又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调查表明,众多大学新生经过一段时间军训后,身体素质比训练前明显提高。集中训练结束后,把巩固训练成果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体育活动,会使高职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巩固。另一方面,国防体育训练在使高职生的身材素质锻炼和巩固的时间,通过站军姿、走队列、练战术等几种训练,也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高职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通过军训中的教育活动,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有效地开阔思维视野,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校学生经过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吸取成功人士的经验,如学习军事指挥家战略思想和思维模式、如何分析遇到的困难、怎样知人善任、如何识别等方式方法,当走向社会面对不同人群,面对各种挫折困境,高职生能利用所学战略积极应对。其次,国防教育使高职学生了解到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对国内外反对势力入侵我国的野心不死这一现状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也逐渐体会到保卫和平、保卫祖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防教育让高职学生慢慢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重大变化,激发了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刻感情。使他们可以更加明白,我们的国家要繁荣昌盛,我们的社会要不断进步,中国要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与他们的这代人密切相关的道理。这些教育理念增强高职生的社会使命感,树立远大抱负,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借助国防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以“80后”和“90后”的孩子比较多,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可以说是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受挫能力比较差,自身素质不高,尤其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奉献精神。经调查,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劲头不足、精神松懈、纪律散漫、身心软弱等不良现象。通过展开国防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第一,利用国防教育的“魂”,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体公民的紧张感和临战感,克服学生精神上的“松懈”。当代高职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对和平、稳定、繁荣,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容易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通过国防教育,使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和忧患意识,激励学生不断奋发向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职生,使高职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要使所有高职生都明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高职生去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职生去实现。要教育高职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教育高职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更快更好地成长和成熟起来,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从小事做起,时刻准备着担当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第二,利用国防教育的“严”,即军事的严格性和纪律性克服高职生的纪律散漫。当代高职生大多没有经历过大的灾难,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下,衣食无缺,但行为上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性。而军事本身具有严格性,在军事的管理下,必须要坚持部队的规定和教育。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高职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高职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高职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第三,利用国防教育的“苦”,即军事活动中的艰苦训练克服高职生身心上的“软弱”。当代高职生从小受长辈呵护,没有经历过大的社会动荡,吃苦的机会很少,就像温室的花朵,难以承受风雨的袭击。在学校遇到挫折手足无措,遇到困难总是想办法逃避责任,而不是争取大家团结合作共同解决。身心上的“软弱”连在学校内的问题都无法解决,那走向社会将更难以适应。既然在校高职生缺乏吃苦的经历,那针对问题应该对症下药,就要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吃苦”的途径。而进行国防教育中,其中一项重要的课程就是进行军事活动,以军事化的形式开展体能训练,通过艰苦的磨炼,学生的体能大大提升,在心理上也变得坚强,通过学习革命军人“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有效提升了学生刚强的毅力。

高校国防教育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特殊情况的高职院校,更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必要性,高职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国防知识,接受国防教育的培训,从而培育高职生的国防意识,增强高职生国防观念,全面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大力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龙春.筒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J].福建高教研究,2005,23(3).

[2]石防震,朱兴同.对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2).

[3]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军事教研室.民办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改革研究[J].正德职业技术学报,2007,(12).

[4]廖济忠,胡代松.论国防教育与高职生综合素质培养J].国防,2008,(2).

[5]李威.高校国防教育的双重功能[J].韶关学院学报,2009,(9).

[6]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3.

[7]肖燕.高校国防教育与高职生综合素质培养[J].肇庆学院学报,2009,(5).

第6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 国防教育 调查研究

为了应对当前我国复杂的安全形势,进一步增强和改进医学生的国防教育,笔者在部分医学院校进行了一次医学生国防意识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69份,问卷有效率为94.76%。

一、医学生国防意识状况调查

1. 医学生对于我国法定全民国防教育日了解甚少。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国防部门和兵役部门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并确定一个国防教育的主题),号召广大公民人人参与国防活动。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生对于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时间不太清楚,能够正确选择的只有22.30%,不能正确选择的占79.7%。

2. 不关注国防资讯。国防资讯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从关注媒体国防资讯的层面上看,医学生对国防资讯“不关注”的占19.08%,“偶尔关注”的占61.13%,“经常关注”的占19.79%。这说明医学生对国防资讯是关注程度非常有限,只有少量医学生能从自身的角度通过媒体了解国防的相关信息。

3.对于我国周边突出的安全问题关心程度令人担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周边突出的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在对我国周边突出的安全问题的回答中,能够正确回答“中日问题”的比例仅占33.54%,不能正确选择的竟占66.46%,这不能不引进人们的担忧。

4. 对国防知识不关心。对医学生而言,国防知识的积累是树立强烈的国防意识的重要支撑。医学生对国防知识比较欠缺,尤其是“兵役制度”“国产先进装备”位于前二项,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医学生比例分别是31.23%和16.24%。调查显示,多数医学生对国防理论掌握状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医学生国防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1. 高校国防教育重视程度的影响。首先,师资队伍薄弱。近几年,随着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军事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例如全国高校中有教师编制的有109所,仅占试点高校总数的69.4%,这些高校共配备军事课教师488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占0.6%,副高级职称的占11.3%,中级职称的占46.5%,初级职称占27.9%,尚未评定职称占13.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中高职称的比例相对偏低,而无职称上岗授课者的比例又相对偏高。其次,课程设置不够规范,随意性太大。有的高校对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理论教学没有合理配置,多是“各自为战”; 三是国防教育的投入太少,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四是领导不重视,只是表面上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工作。

2. 社会环境所呈现出的追逐“名” “利”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学生对某种客观存在的认识和判断。近年来我国国际环境比较安定,多数医学生看不到潜在的威胁。经济效益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焦点,这就加剧了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向经济领域倾斜。这也影响了医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巩固。

3. 价值取向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多数医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医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对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持消极态度,从而导致了医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误区,造成了国防意识不同程度的弱化。

三、增强医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

1. 在提高高校军事工作质量上下工夫。一是扎实开展好与医学有关的内容,比如“防化知识”“战场救护”等。二是增加军事高科技知识和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的内容,增强吸引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要将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四是不怕麻烦,尽量落实军事教学大纲要求,让每一位医学生都能完成一次实弹射击,以增强医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发挥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在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中下工夫。一是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对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组织医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二是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给医学生提供一些接触、了解军人的机会,能提高医学生爱军、拥军的自觉性,增强医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和支持国防建设的责任感。

3. 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舆论宣传上下工夫。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强国防教育的舆论宣传。二是把国防教育与征兵、双拥工作结合起来,通过邀请优秀士兵举行报告会,促进医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和理解。

4. 在利用网络拓展国防教育空间上下工夫。首先,高校要建立国防教育网站,突出覆盖面、信息量。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和交互式的特点,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等内容载到网上,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最后,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把正确的国防知识传递给医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价值实施背景透视

随着中国高考模式改革与大学教育的不断调整,基于当前中国发展与国防教育革新重要时段,大学生国防教育如何较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进而实现高素质育人,是当前高校教育路径选择的新尝试,新体验。本着学生就业发展、成长成才的宗旨,健全军训工作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大学生政治思想、价值精神、社会融入、职业技能、人际沟通、服务管理、体魄锻炼于一体的实践育人全面发展工作是当前所需。通过组建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明定时空组织架构,标准条件,建立阶段循环完备培养体系,立足军事集训、专题培训、分组交流、体验军营、院校切磋、素质拓展等多元素深层培养,历经推荐、选拔、培训、组织、沟通、引领的等系统锤炼与实践,锻造自身品质与精神,提升服务意识与管理思维,对大学新生思想初期起到“核辐射”效应,并把组织成员打造成一批批优秀教官与学生干部,既协助了承训武警教官工作,又帮助专职辅导员开启了新生导航、思政引领、组织构建、自主服务的新风潮。在短期内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深刻体会消化传承大学精神。为大学教育做以全新注释与解读,为中国梦实现培育全方位提升的高素质人才,为和谐社会凝聚更多正能量。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从不同层级、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多视野审视,因为其对高校三自管理创新,对高校多元育人能力提升,对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瓶颈、以及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都会有深远推进作用,进而能实现个体持续发展、高校创新管理、组织融合共进、国家国防教育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为建立整套较为完备的实施体系,现主要从层级需求、价值实现、时空定位、内涵目标融合等视角,探讨建立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具体可行的培育管理机制。为保障机制顺畅有序高效实施,机制主要分为五个进阶,主体内容包含实施时间、实施过程、具体内容、成效指向等要素。

1、进阶1:推荐选拔、体能储备

根据先期军训宣传动员,制定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推荐选拔实施方案,按照基本流程,推荐选拔出新生学生教官志愿者,再经过院系重点推荐,以组织多项化训练方式,层层考核选拔,组建一批军事技能强、思想素养高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并建立二级管理模式的团营连级编制,并选聘出上届优秀学生教官及退伍复学的优秀学生承担训练团的军事科目训练与思政学习指导职务,在此期间结合季节特性,主要开展冬训,加强体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意志力的塑造。

2、进阶2:科目训练、思政引领

结合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意志力的塑造,将科目内容细分,制定阶段训练时间与标准。着重培养学生教官队列军事基本技能,并利用晚上部分时间安排理论培训与实践交流,包涵军事天地、手册学习、职业规划、商务礼仪、人际沟通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同时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参加清明扫墓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题“中国梦”演讲比赛等活动,加大思政教育引领的纵深力度,确保技能训练与核心价值教育齐头共进。

3、进阶3:科目强化、深度拓展

基于科目训练、思政引导阶段取得的初步成果,首先,通过以赛代训、赛训结合的方式,每双周组织一次训练科目竞技比武,查摆不足,巩固队列科目内容,聘请武警亲自指导;第二,进行军事竞技比武,切磋军事技能,互通有无,交流心得,双向促进与提升;第三,组织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深入军营,熟悉边防武警的工作性质、职权范围及生活习惯,走进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场,实战体验军营拓展训练科目,深刻感受军营生活;第四,开展野外生存拉练、高强度专项素质拓展活动,发掘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潜能价值,增进团队沟通,凝聚团队意志;第五,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强化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国家使命感。第六,组织参加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集中定向学习,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内在素养养成。

4、进阶4:思想交流、军训导航

综合上述几个阶段的训练和素质养成,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进行强化集训,一是突出培养学生带队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聘请校内外专家与教师,专题讲授新生入学军训教育开展、人际沟通技巧、班级组织建设与实施、助理辅导员能力要点等知识与技能;二是以新生军训作为实践检验训练成果,通过参加学校一系列活动,展示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整体形象,进一步增强辐射效应,不断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素养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正向激励作用。

5、进阶5:广泛使用、组织传承

根植于国防教育训练团的长达一年的集训、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学校仍要对学生教官进行长期关注,从关心其职业生涯阶段进程培养,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的正能量,将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大多数成员分流、担任各级各类学生组织职务,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对新生的正向导引功能,确保了新生军训成果,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协助组建下一届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将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灵魂与精神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传承下去,进而产生强烈的思想辐射效应,使学生以此自豪,组织得以发展,精神得以传承。

结语

综上,通过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的研究,构建基于思政教育的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国防教育使命与功能,增加国防教育新的元素与内涵,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与思考方向。使其在思想辐射上接地气,摸实情;在实践育人上解实难,办实事;在自我教育上促主动,增实效。该组织与机制的构建完备对高校的“三自”管理创新,对多元实践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都有着深远意义,为当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重要基石与参考佐证。(作者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注: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题目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养与管理机制探究,课题编号为: SZ141082

参考文献:

[1] 马安勤,陈敏.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2] 李艳.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探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02)

第8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现状

1.“征兵难、参军冷”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人的价值观和择业取向日渐功利化。相比有些行业,部队和军人的待遇比较低。同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适龄青年受不了部队的训练之苦和铁的纪律约束,且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这也导致出现征兵难现象。

由于上述原因,尽管各高校武装部和地方人武部等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高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热情普遍不高。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除少数高校外,很多高校都完成不了所规定的指标,有的高校甚至一直保持零的记录。“征兵难、参军冷”的现象依然困扰着各高校武装部。

2.当前高校征兵工作体制不能适应时展需要

(1)思想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在思想上对征兵工作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征兵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全面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很多高校武装部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足,多为兼职;很多武装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有待提高,对征兵流程和政策不能了如指掌,工作态度不积极。同时,征兵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很多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个别高校武装部或并或改,名存实亡。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武装部侧重点都放在军训和国防教育上,没有将征兵工作上升到重要位置。上述情况都严重制约了高校征兵工作的有效开展。

(2)工作关系不顺畅。当前高校征兵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法律法规还有待规范,甚至出现相互“打架”现象;征兵工作所涉及部门还需要磨合, 一些工作开展不顺畅。如教育行政部门仅对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进行具体指导,对征兵工作没有直接指挥权;没有将高校武装工作纳入基层武装建设体系,有时接不到各级军事机关有关武装工作的文件指示,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地方政府、地方人武部、高校武装部等在参军宣传、退役安置等方面有时各自为政,不能统一思想等。高校征兵工作关系不顺畅不利于大学生征兵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发挥高校作用,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征兵工作顺利开展

“现代战争已经逐渐演变为高科技、远距离对抗,军队需要更多可以操作甚至是研发现代武器的士兵”针对当前大学生征兵工作的不良现状,高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措施,发挥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作用,为我国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兵源。

1.重视和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1)征兵宣传。为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军入伍,国家出台了很多征兵优惠政策,包括经济资助、复学升学、退役优抚安置等。高校征兵工作人员要准确掌握国家各项征兵优惠政策,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把它们传递给每一位青年大学生,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征兵宣传动员过程中,务必做到全面、客观、准确。我们不能只片面地讲大道理,应当结合大学生的客观情况,以国家征兵工作政策为指导,准确地运用国家征兵优惠政策,按照“一季征兵、全年宣传”的工作思路,力争把征兵宣传贯穿于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同时,创新宣传手段,运用灵活的宣传形式,充分发挥手机短信、校园网络、QQ、微信等现代媒体介质在宣传中的作用。“高校可以重点扶持一批有影响力、有发展潜力的国防教育社团,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拓宽视野”。

通过全面、客观、准确的宣传动员工作,让一些条件合格的大学生认识到,应征入伍政治上很光荣,经历上能丰富,成长上有助力,经济上得实惠,从而激励更多的高校大学生投笔从戎,参军入伍。

(2)跟踪服务教育。高校武装部应该在每年新兵入伍后到其所在部队走访和看望,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入伍前后、新兵集训前后的思想动态、生活、训练情况和主要困难,为他们在部队中训练学习提供指导,让他们时时感受到母校的关怀,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军入伍。

高校可以通过走访、通信、电话等手段与部队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充分了解学生在部队期间各方面发展的状况和不足,听取部队的评价和建议,并将结果一一记录在案。通过沟通交流,高校能够为帮助参军大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服役任务提供建议,并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复学或安置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高校武b部可以利用节假日定期慰问参军大学生家庭,对参军大学生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让参军家属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为参军大学生及其家属构筑起强大的心理支撑,给适龄应征大学生起到模范和示范效应。

(3)退役复学或优抚安置。经过两年时间的部队生活,大多数参军入伍的大学生会面临退役问题。退役后又存在两种情况:复学或安置。

对于退役复学的大学生,高校应当以人为本,积极落实退役复学的各项政策。同时,高校要派专人(如班主任、辅导员)协助他们办理好复学、户口迁移等各项手续,解决好复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并帮助他们尽快重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角色转变。

对于退役安置的大学生,高校要积极联系所在地的退伍军人安置机构,督促和配合其相关工作。同时,高校要做好回访工作,查看和督促所在地的退伍军人安置机构是否按照退役士兵的有关政策规定做好安置工作。对于没有按政策安置的,要向上级反映,以切实维护退役大学生的权益。

2.建立适合时代需求的高校征兵工作机制

(1)建立高校征兵工作机构。高校武装部是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兵役登记、兵员动员等工作的重要机构,是高校征兵工作机构。高校要积极完善武装部机构,要将征兵工作经费按照实际需要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要配备充足的高素质征兵工作专职人员,健全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增强其履职能力;要积极发挥武装部在征兵工作中的作用,做好应征宣传、政审、体检、送兵、跟踪服务教育、退役复学、安置等工作。

(2)制定和完善相关征兵规定。高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规定,规范征兵工作人员职责,做好征兵宣传、跟踪服务教育和退役复学安置等工作。

参军入伍大学生志在保家卫国,为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必须保护他们的相关权益。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相关规定,充分保护他们在应征报名、体检政审、审批定兵、学费补偿贷偿、退役后复学安置等权益。同时,对于已报名参军但中途无理由拒绝服役和当逃兵的大学生,除了按国家相关政策处理,高校也要给予处分,如“学校有必要与入伍大学生签订协议,协议要明确规定入伍学生在部队期间的注意事项,对严重违反部队的纪律受到严厉处分的学生,学校也将按照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高校征兵工作的严肃性。

(3)理顺各类征兵工作关系。高校要规范和统筹武装部的各项任务,把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征兵等工作统筹安排好,并突出征兵工作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把高校征兵工作和基层武装工作、高校教育、政府财政和高校经费预算等统筹安排好,健全各种工作制度,理顺各类关系,加大保障力度,严格奖惩机制。

3.根据征兵工作需要,推行相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1)凸显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在当前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中,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不是单独课程,只是在“两课”中零星体现,更不要说具有系统性。这势必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削弱大学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热情。“突出爱国教育,强调‘没有国家,何来小家’的观点,强调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提升大学生征兵入伍积极性的要点。”

为激发更多大学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热情,高校要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凸显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并注意其系统化。可以通过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爱国主义和国防知识。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有趣味的实践活动,做到保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知行统一。

(2)构建大学生参军入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当前,高校征兵工作出现“征兵难、参军冷”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大学生参军入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很多大学生对于参军入伍的认识主要来自身边人所说和每年的征兵宣传,对于为什么要参军,自己是否适合参军,参军对自身发展有何利弊等不一定了解时,势必会其降低参军的热情和兴趣。

为改变这现象,高校必须构建大学生参军入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参军入伍业生涯课程和指导服务机构,其内容可以包括对大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参军入伍的基本要求,了解部队训练生活了解两年服役后何去何从,算好参军入伍的政治账、经济账和成才账等。

通过构建参军入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让大学生对自己和军队环境都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是否参军做出正确的抉择,并且一旦选择参军,就能很快融入军队生活,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都大有益处,并能促进高校征兵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佟延春.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创新思路与管理模式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9).

第9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本次问卷调查由社会学专业的10位研究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到各高校进行调査,在调查结束后将问卷汇总进行集中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SPSS统计,发现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状况,呈现出许多规律性与显着的特点。

一、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其对社会、学校国防教育评价不高

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国防教育体系的运作状况。

二、对国防教育内容的期待与大学生的需求状况之间不平衡

完整的国防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心理)、国防知识、国防技能教育。

大学生国防教育该教什么?一直就在争议中。计结果分析,除“国防理论”、“国防文化”这两个属于国防教育高级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在被试的选择中比重相对偏低外,其它的有关国防形势,国内时事、军事技能等内容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尤其是国际形势、国内时事两方面,70%的男、女大学生对此作出了选择。这说明:大学生对国防教育各方面的知识都迫切需要,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大学生科学国防知识的缺乏。同时也提醒我们:尽管大学生拥有较多的文化知识。,但科学的国防知识掌握同样不能“无师自通”,必须对他(她)们进行系统的国防教育。从表三的资料可以看出,国防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明显的“核心”之分,每个内容都符合实际的需要,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有系统、有计创、有目标的进行较全面的教育。表示“经常接受”正规性国防教育的被调査者仅占总体的4.5%,而多数只是间断性的接受来自社会、学校的国防教育,姑且不论这种偶然性的教育是否起到了教育效果,尚有24.9%的男生,27.2%的女生表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国防教育,这一状况令人堪忧。从男、女对比来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性别相关性不明显,这正是源于现行的教育体系里国防教育很少列入常规教学计划,学校是如此,社会、家庭也无法走出这一窘境。也正是因为这一让人心忧的现状,许多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吁把国防教育提上日程。

三、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途径多样化,有他们自己喜爱的教育方式

为了弄清楚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途径,期望的国防教育的组织主体,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您获取国防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选影视、广播媒体”占44%、“网络”占31%、“报刊”占38%、“宣传展览”占26%。“您希望今后获取国防知识来自”:比例最高的是:“影视、广播媒体”占51%.其次是“网络”占41%,“书刊”占36%。“您最希望谁对你进行国防教育”:选“学校”的占48%,选“家庭”占24%,选“社会”占38%,选“同学、朋友”占16%。这说明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途径(媒体)多样化,在各种媒体渠道中,广播、影视和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占据绝对优势,报纸的选择率略低于广播影视,而人际交流却不被看好。这至少反映了人际教育方式的效果不够理想,也提示我们应该重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教育。

由于客观条件(如接受时间少,途径不方便,集体生活)的限制,大学生选择不同渠道接受国防教育的情况表现出上述特点,但他们究竟更信任哪种渠道(媒介),这对国防教育实施改革更为关键。调查显示,广播、电视的可信度最高,总体选择率为71%、报刊为38%、网络为24%、人际为18%。另外,对国防教育的组织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遍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说明大学生还是相信学校的教育具有权威性、尽管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以上特点选择有效的媒体进行国防教育。

学校要有效实施国防教育,就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构成要素不可或缺的就是教育方式的选择。从表四可以看出。“影视宣传”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超过60%,它直观形象、富有真实感;“专家讲座”、“多媒体教学”、“参观活动”也有较高的比例,它们适宜群体性指导,“网上交流”、“电话声讯”、“自学”三项为被调查者选择的比例较低。但应该看到,有些方式渗透着商家的营利性目的,科学性不足,如果对它们进行规范管理、合理利用,也是一个很好的国防教育阵地。

四、大学生接触的国防媒体和喜欢的传播样式呈现多元化

鉴于信息时代媒体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性,问卷调查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国防媒体(包括专业军事媒体和地方媒体开设的有关国防信息栏目)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列出了比较具体的几个媒体,大体涵盖了各级各类传统国防媒体。调查显示,来自城市、男性、低年级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女性、高年级的大学生总体接触率高,但在《解放军文艺》的接触上,女生比男生高近9个百分点。各种媒体中,央视军事频道影响力最大(尤其是国内、外军事动态、最新武器、军事评论),地方媒体军事栏目比解放军报系列(包括国防报、解放军画报)的受注意程度略高。

网络作为新崛起的媒体,曾被认为影响程度能迅速超过传统媒体,但本次调查显示,在一般的军事信息传播中,网络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我们调查了几个专业军事网站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专业军事网站影响力微弱,目前尚未成为大学生接受国防信息的重要阵地。其中原因与选择网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金钱、方便程度、时间等)不无关系。

我们还让调查对象自由填写接触过的境外传播军事信息的媒体,86.5%的人不知道,只有少数人写出《简氏防务周刊》、《星条旗报》、BBC、VOA。

另外,在诸多的传播样式中,究竟哪种更容易被青少年学生接受,这与增强国防教育关系密切。调查显示,来自城市、男性、高年级大学生比来自农村、女性、低年级大学生对新闻纪实类信息的关注程度高,影视剧的较高接受率为前面部分的广播、影视选择率进行了注解。

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被认为是进行国防教育的有利工具,近年来创作比较丰富,但效果如何呢?问题列出7部(前4部为国产,后3部国外)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国内外以军事为题材的影视剧。结查显示,7部影视剧的观看率为《突出重围》(57.2%)、《冲出亚马逊》(50%)、《和平年代》(42%)、《导弹旅长》(28%)、《珍珠港》(82%)、《拯救大兵.瑞恩》(68%)、《兵临城下》(63%)。男大学生的观看率比女大学生高18%,观看外国军事题材的影片比国内题材的影片高21%,大学生尤其喜爱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影片。

五、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国防事业相关性较强,多数学生愿意从事国防事业

大学生的择业观、择业倾向、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防教育的效果、国防事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国防(事业)之间的相关程度,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间题。调查结果如下:“您如何看待军人”:(可多选),选“军一人是国防的护卫者”的占82%,“军人素质不高”占21%,“军人只是一种职业”占14%,“军人光荣”占33%,“没什么了不起”占I4%。这说明大学生对军人的看法,大部分人持肯定态度。“你羡慕军校大学生吗?”“不羡慕”26%、“羡慕”占74%。“羡慕的原因”:选“待遇好”的占25%,“前途大”的占42%,“工作有保证”占21%,“福利好”占12%;“如果条件允许,您愿意在大学参军吗”,选“愿意”的占63%,“不知道”占21%,“不愿意”占15%;“如果可能,您愿意去部队工怍吗?”“不愿意”占11%,“不知道”占14%,“愿意”占75%;“你愿意去军队工作的原因是”:“工作太难找”占31%,“部队遇待好”占26%,“喜欢部队”占15%,“献身国防事业”占12%,“其它”占16%。调查样本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大学生愿意去军队工作的比例高于愿意参军的比例,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近18%,大学生比较羡慕军校大学生。这说明大学生考虑到严峻的就业问题,还是会选择去军队工作;另外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刺激下,他们愿意参军的人数比没有政策刺激下的人数要多得多。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把国家政策当作影响大学生参军,去军队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选择国防事业、献身国防事业与自己的工作问题和前途问题,有较强的相关性。